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

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马婕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71000)

摘 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现代翻译;语言与文化;作用与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42-03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每一次人类思想史的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翻译的身影与脚步。我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作为翻译史上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现代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五四时期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收稿日期:2012-04-01

基金项目:2011年度国家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新文化时期翻译特点及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CX001)。

作者简介:马婕(1990-),女,河南洛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学生,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二“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推动

和繁荣了我国的语言文学创作

五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不仅扩大了国人的阅读范围和知识领域,而且直接推进了中国的文学改良和新文学的建设。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丰富了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同时,“五四”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条件,敦促广大知识分子投身于民族救亡和国家建设,文学翻译在“救亡启蒙”的氛围中得以发展、繁荣。

(一)翻译范围扩大

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历史发端于五四时期。随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拓展,五四时期的翻译文学呈现出繁荣景象。据阿英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统计,1917-1927年间出版译作共225种,其中理论25种,作品总集13种,其余分国别译作共187种,其中俄罗斯文学作品65种,法国31种,德国24种,英国21种,印度14种,日本12种。这个数字并不完全,刊行在报刊杂志上未能搜集成单行本的还有很多。据王建开先生统计,1919-1949年的30年间,我国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达4499部,其中在1919-1927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已达437部。[1]与晚清时期译者的工作形式不同,五四时期的译者们组建或参与了不少社团,如新青年社、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并创建了各种刊物,如《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创造季刊》等。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形成了翻译队伍和不同翻译流派。这些社团在致力于文学创作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文学翻译活动。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的文学翻译活动,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15—1917年是第一阶段,侧重欧洲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文学的翻译;1918—1921

142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中西语言文化差异与英汉互译 【摘要】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语言文化,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互译上。因此,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思维方式;差异;英汉翻译 0.引言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翻译作为沟通两种不同语言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字有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一种语言文字中的某些含义,有时候很难通过译文用另一种语言文字传达给读者,而翻译中所失去的恰恰就是跨语言文化的内涵与微妙。正因为如此,翻译工作者就要从提高自身的素质方面出发,努力创造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英语特点,并能让英语国家人们读懂和理解的英语表达法。 1.中西语言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由于中国传统的思想把人与自然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成了汉民族汉语重意合和具象思维的特点。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这使得他们常把观察的视点放在动作的承受者上,所以,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被动语态。另外,汉民族的思维受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经常会用“有人”“人们”“大家”等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同时在对待时间的态度上,中国人以过去为取向,无论人们做什么都要考虑此事过去是否做过,而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则习惯未来取向,主张一切着眼于未来。从而决定了中国人偏重顺向的和螺旋式的思维,而西方人则偏重于逆向和直线式的思维。英语具有明显的词形变化、形式多样的语法形式。而汉语无词形变化,语法形式的表达主要依靠词汇手段。英语可通过动词的屈折变化来体现不同的时态,而汉语因无词形变化需借助于词汇手段即表示时间的副词来交代动作发生的时间。英语是形合语言,这源于西方人习惯于分析,逻辑和推理,思维模式呈线性。反映在语言上是注重形态变化和语法结构,多用关联词语体现句子内部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结构较明晰。而汉语是意合语言,中国人讲注重整体和谐,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特点,汉语思维重综合和意会,反映在句子成分和结构上相对不明晰,这些差异在语篇衔接上有所体现,作为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的译者,应该了解英汉语篇连接上的差异,需要使用一些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连贯。 2.差异与英汉互译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这是一种比较随和、友好和亲昵的方式。如果将这两句问候语直译成英语Have you had your meal? 和Where are you going? 那么,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感到难以接受和理解。不仅如此,他们还可能会说,你是在干涉他们的行动自由。另外,两个中国人见面聚会互相介绍时,通常会说“久仰大名”。如果机械地译成I have heard very much about you. 英美人会感到纳闷,他们的习惯说法是I’m pleased to meet you.(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六、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差异 英美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个人自由,它是一种以个人为基本单元,强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英美文化又被称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在这种注重个人尊严的文化里,权力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个体。而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忠”和“孝”,人际交往很注意自我与谈话对象的关系。中国文化又被称为“我们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例如,中国人常说“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仁义值千金”等,这都说明中国人常把自己和所谓自家人视为一体并希望能够在自身以外找到安全之所。而英语谚语中却说“God helps those that help t hemselves”(天助自助者),“self is our centre”(自我是我们的核心),“life is a battle”(生活就是战斗),这些英语谚语都在告诫人们:只有靠自己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和安全感。 小结: 关于翻译这一大课题,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是很多的,上文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几个方面的阐述也是比较粗略。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处理起来也无定规可循。因此只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才可以在翻译时做到让翻译保留其译作风格,让译文更原滋原味。作为构筑文化交流桥梁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克服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做到既尊重别国文化,也尊重本国文化,使译文尽可能达意、传神,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中国翻译,1998. [2]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钟书能,《英汉翻译技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30篇(讲义)

1、中国酒文化Chinese Wine Culture 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1)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就开始用谷物酿酒。Chi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wine with grains seven thousand years ago. (2)总的来说,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酒都和中国文化息息相关。 Generally speaking, wine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Chinese culture in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3)长久以来,中国的酒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hinese wine culture has been play 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people’s life for a long time. (4)我们的祖先在写诗时以酒助兴,在宴会中和亲朋好友敬酒。 Our Chinese ancestors used to enjoy themselves by

drinking wine while writing poetry, or to make a toast to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during a feast. (5)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酒文化也是普通百姓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比如生日宴会、送别晚宴、婚礼庆典等。 Wine culture, as a kind of culture form, is also an inseparable part in the life of ordinary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irthday party, farewell dinner, wedding, etc. 2、中国书法Chinese Calligraphy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书法在中国艺术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影响到了其它的中国艺术形式,比如古典诗歌、雕塑、传统音乐及舞蹈、建筑及手工艺品。作为传统的艺术瑰宝,中国书法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且越来越受到欢迎。 (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它不仅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也是体现自我修养和自我表达的艺术。Chinese calligraphy is not only a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writing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an art of self-cultivation and self-expression. (2)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美妙的字体得以体现。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在长期的语言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中国与其他使用英语的国家在文化习俗和语言使用习惯上有很大差异,这直接造成交流,尤其是翻译式交流中的很多障碍。下面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日常用语和习语等方面就英汉语言和文化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比较和探讨。 一、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 1.翻译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国家之间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学习不可缺少的手段。翻译过程中,要准确将语言意思表达出来,就需要理解和认识该语句所产生的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所谓译事之难,难就难在处理一些涉及文化意蕴、民族习俗、语言惯用法等的语言差异。例如:汉语中的炕、旗袍、中山装、麻将、二胡等在英语中都属词汇空缺。而英语中的tank、jacket、bus、nicotine等在汉语中都没有准确的对应词,只好按读音将其分别译为坦克、夹克衫、巴士、尼古丁。 2.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富有弹性的成分,也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成分。词之所以能表名表义,是因为它由词位(外部形式)和义位(内容、意义)两个部分组成。义位又由数个义素组成,其中概念义素构成事物或现象的概念,非

概念义素构成词汇的背景,亦称背景义素。例如:英语的“yellow”和汉语的“黄”同指一种颜色,它们的概念义素完全相同,但背景义素中的民族文化义素却大不一样,在汉语中,黄色在历史上是皇帝的颜色,象征帝王和权力,在当代,黄山、黄河、黄土地、黄皮肤中的“黄”则是中国的国色,寄托着中国人的民族感情。而在英语中,黄色的一个象征意义是“背叛”。因此,男士给女士送花或其他礼物时忌讳黄色。我国英语教学专家许国璋从中国英语教学实践出发,划分了三种不同的意义环境和三种词义对应情况:(1)外语文化涵义大于汉语文化涵义的词汇。例如,英语中“modern”这个词,当指历史时代时,区别于“ancient”(古代)“mediaeval”(中古)。它本是包含了中世纪的反叛人文主义精神,非禁欲主义,执著于此生此世幸福的追求,不考虑来生报应;尊重科学,不受缚于中世纪教条等等。这些文化内涵在汉语的“近代”和“现代”中都无法找到对应。 (2)汉语文化涵义大于外语文化涵义。例如:人们常常将英语的“metaphysics”等同于汉语的“形而上学”。然而英语文化环境中“metaphysics”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自然世界之外的东西的学问,是对于万物起源的猜想,也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式,这个概念是中性的。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它用来特指同辩证法相对应的思想方法,由于历年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形而上学”带上了一层贬义,意味着脱离实际的玄

中国文化汉英翻译材料(1)

Exercise 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如今,作为东方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京剧不仅在中国各地喜闻乐见,而且已被全世界人民广泛接受。 2.根据所表演角色的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演员角色分成四类:生(男角)、旦(女角)、净(花脸男角)、丑 (丑角)。 3.京剧的独特艺术魅力使它经久不衰:它创造了一种台上台下演员观众相互交融的美学欣赏与享受。 4.他曾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古代中国妇女的形象,完美地表现了她们的温柔、优雅和细腻。 5.梅兰芳也是把京剧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 6.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京剧必将获得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越来越多的喜爱。 Key to Exercise I. 1.Today, as one of the glowing pearls of oriental arts, not only has Beijing Opera been widely enjoyed all over China, it has also been well received all over the world. 2.According to the gender, age and social posi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which they play, actors and actresse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heng (male roles), dan (female roles), jing (male roles with facial paintings) and chou (clowns). 3.The uniqueness of Beijing Opera makes its artistic charm so everlasting: the creation of an aesthetic co-appreciation between the actors and actresses on stage and the audience off stage. 4.Mei Lanfang had created very successfully various images of ancient Chinese women and expressed their tenderness, elegance and subtlety. 5.Mei Lanfang was also the first person who introduced Beijing Opera to foreign countries. 6.Being a great treas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Beijing Opera will surely be more and more appreciated by people in China and in the whole world. Exercise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 著名的京剧武生徐力先生最近接受了我们舞蹈学校的邀请,担任高级舞蹈教员。武生是京剧中的一个重要生角。武生的特点是武艺好,身手矫健敏捷。武生演员常通过在舞台上翻滚武打(tumbles, tweists, and somersaults)来表现他们高超的武艺。武生的动作准确有力,是大量艰苦训练的结果。 中国古典舞蹈和民族舞蹈的舞台技巧和身段(floor skills and postures)大多来自中国传统戏曲的武功(acrobatic skills)。我们舞蹈学校非常荣幸能够请到徐先生教授女子班毯子功(floor skills)和男子班的功夫课。有关课程安排请点击此网址。 Key to Ex. II Make a web advertisement in English,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Chinese. A Rare Opportunity The famous Beijing Opera performer of Wu Sheng (acrobatic male role), Mr Xu Li, recently accepted an engagement with our Dancing School. Wu Sheng i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Beijing Opera. It requires a high level of acrobatic skills. Wu Sheng actors often show off their skills with tumbles, twists, and somersaults on the stage. These skills and movements require great precision in timing and strength, which takes a lot of training and exercise. Many of the floor skills and postures of classic and ethnic Chinese dances were originally from the acrobatic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Our dancing school is very fortunate to have Mr Xu Li to teach our Floor Skills class for girls and Kungfu class for boys. For class schedule, please click HERE. Exercise III.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1.齐白石以革新水墨画和毕生献身于这项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2.他在几天后把那幅画重画了很多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3.兰亭序的极高的艺术价值促使更多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字体。 4.一个好的书法家所写出来的字必须充满生气,活力并具备完美的形体。 5.书法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毛笔有全面的掌握。 6.这个年轻演员认识到自己的演技还差,无法与他老师的演技相提并论。 Key Exercise III.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2009年4月 第6卷第4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09Vol.6No.4 一、英汉互译应注意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任何译者都必然会遇到它。这是因为不论笔译还是口译都是借助语言来完成的;而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 [1] 而且语言与 文化密不可分,即“语言与文化的联系既多样又广泛。毫无疑问,学者、作家及社会活动家的写作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它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影响。”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差异往往通过对两种不同语言文字的比较与对照得到真实的体现,而译者必须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各民族的适应度和可接受度。在交际时,译者必须介绍该民族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差异,否则就造成很大的笑话。据说一个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语言交流时的误解故事,即一个很流行的故事就是有位中国官员携妻子访美,在与美国员相遇寒暄时,双方都忽视了对方的语言文化差异而造成语义误解的尴尬局面。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领悟道译者在口笔译时都必须从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常识等知识的角度去理解其语言语义。比如译者所进行的是英译汉,他或她就须首先想到本民族读者所特有的语言文化,照顾其身份与利益,扬长避短,使一些难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的文化因素尽量离他们远一些,或提醒他们以批判的态度待之,在可让译文适合欧化的同时,注意使用规范的词与句,要尽可能地从汉语中去寻找现成或规范的部分,有时即便无计可施也得设法为之,这就是翻之技巧。当然还可采用加脚注的办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消除文化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 如:“You don ’t want to lose Larry altogether,do you ?” She shook her head. S.Maugham:THE RAZOR ’S EDGE,p.256. “你不想完全失掉拉里,是吗?”她点头。 周煦良译:《刀锋》,第245页。 [2] 从译文看,译者很了解原语的文化背景,并善于处理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即将shook 摇头译成点头。摇头是英美人同意否定句问话的习惯,译者为了使中国读者不至误会,而译成了点头。这里的文化差异在于:回答否定句时,英美人是着眼于所问的内容,而中国人则着眼于问话本身的正确与 否。所以译者的译文是恰到好处的。达到了使广大读者也无理解困难或异议。 就语言文化本身来言,一民族的文化之所以是另一民族理解和翻译的障碍,是因为它事先未为这个民族的人所了解。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除了重视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外,还应重视其它翻译技巧。如“读者对等”“归化、异化”等等。 就“读者对等”而言,它是奈达有名的“灵活对等”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而众多的奈达的研究者们看中的只是他的语言形式、语言风格、语言神韵的对等,对“读者对等”这一部分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而谭载喜在《奈达论翻译》一书中从读者反应这一角度对奈达的理论又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概括与研究。他在《翻译的性质》这一章中,特别强调论述了这一点,奈达主张,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翻译,则必须引进另一观点,要看译作能否被读者所理解、衡量它的标准不仅在于译文中词句能否被理解,还在于读者对整个译文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3]这无疑告诉了翻译工作者在英汉互译时不仅要注重读者的反应,也要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二、英汉互译应注意语义上的对等原则 1.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 语言文化的差异,使双语翻译中绝对对等的实现难以完全达到,然而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地贴近则是可以达到的。当然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双语的表达方式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成功的翻译者要学会灵活地加以变通,准确地再现原语的精神,追求最切近对等原则的实现,从而实现对等。例如: (1)鸳鸯道:家生女儿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红楼梦》四十六回) “It makes no odds ”,said Faithful,“You can take an ox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Hawkes)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You can ’t force an ox to bend its head to drink ”,said Yuan yang.(Yang) 霍克斯将英谚中“You can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but you can ’t make him drink ”作了变通,这样既保持了汉语谚语 的表达力,也成功地达到了对等。对西方读者而言,也是一点 论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 王芳,张君 (湖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株洲412008) 摘 要: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若忽略了语言与文化,无论怎么说都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同样是 翻译,译文还有高下优劣之分。好的译文不仅符合作者的原意,还能传达其微妙之处,使读者能很好理解原文要旨,感受其风格等。本文试图用一些例证,以印证语言文化与翻译技巧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翻译;技巧 122··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011年12月 科教纵横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顾金香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3-01 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以来,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语言要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此可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由此说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这五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彼此“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这些问题,以示关心和问候,而在西方这些问题则被认为是侵犯人的隐私。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一些亲属之间的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而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另外,有些称谓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对应语,比如汉语中的老师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2、文学艺术的差异。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语言的精华,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的差异。“Green—eyed monster”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喻陟“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同样的表意则有“眼红”一说。汉语中形容某事物出现时间短,有“昙花一现”的说法,而在英语中则通常用“a nine days' wonder”来说明同样的意思,其源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特罗勒斯和克里希德》。3、历史事件的差异。历史事件具有民族特殊性,也影响到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4、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5、寓言神话的差异。语言神话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在神话方面,中西方有很多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上。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则有“伏羲氏燧木取火”的典故。伊索寓言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英语中“borrowed plumes”是“借来的羽毛”的意思,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对应的汉语中,则有“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所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二、 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apie)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英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各有其特殊性,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译文受文化差异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信息的丢失。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发展不同,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同。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得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英语国家为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短语“Achilles' hell”指“致命的弱点”,《圣经》中的“Judas”指叛徒,“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这些意义都根源于宗教文化或者是神话传说,人们使用的时候,更多时候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2、文化信息误导。文化的不同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如果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别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就会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英美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简单把它译成“写在墙上的字”,那么就已经对其本意进行了错误解读。其实,这个短语是有宗教渊源的,出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是说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后来人们就用“写在墙上的字”表示“灾祸的预兆”。对同一事物的褒贬不同,也常造成文化信息的误导。3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从而构成理解上的空白,交际中的障碍。“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字面意义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个“木马”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个习语原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中“木马屠城”的故事情节,所以其意义就是“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有的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人名和词汇变成语言的一部分,如Shylock常用来表示表示吝啬无情的人,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理解这个背景,就会对其指代感到莫名其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时间的浓缩和忠实写照。一般英美人对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远远不如我们深刻,尽管他们可能了解这一段历史。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传统知识,要理解异族文化是不容易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制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工业大学,2010. 2011.12 223

中国文化翻译练习10篇2

一、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开拓变化和团结凝聚的寓意。 (1) 对龙图腾的崇拜在中国大约已绵延了八千多年。Chinese Dragon totem worship in China has been around for over 8,000 years. (2) 中国龙是古人将鱼、蛇、马、牛等动物与云雾、雷电等自然天象集合而成的一种神物。 The ancients in China considered the dragon (or loong) as a fetish that combine s animals including the fish, snake, horse and ox with cloud, thunder, lightning and other natural celestial phenomena. (3) 中国龙的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过程同步。The Chinese dragon was form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ulticultural fusion proc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4)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开拓变化和团结凝聚的寓意。 To the Chinese, the dragon signifies innovation and cohesion.

二、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近年来,中国东北某些城市的老年人自发组织了了秧歌队,队员常年通过跳秧歌舞来保持健康,同时他们也乐在其中。 (1) 秧歌舞是中国汉族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通常在北方省份表演。 Yangko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folk dances of Han nationality in China. It is usually performed in Northern provinces. (2) 秧歌舞者通常穿上明亮多彩的表演服装,他们的表演动作有力迅速。 The dancers usually wear / are dressed in colorful and light costumes, and the performance is powerful and rapid. (3) 在农历春节、元宵节等节日期间,人们一旦听到锣鼓声,不管外面天气有多冷,他们都会蜂拥到街上看秧歌舞表演。 During some festivals such as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