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复习题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 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 “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 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 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2.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 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在 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 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

3.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 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继英国之后,有 15 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 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

4、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
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强迫中国与之订立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依照这种特权,凡在 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不论其发生何种违背中国法律的违法 或犯罪行为,或成为民事刑事诉讼的当事人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裁判,只能由该国领事或由其设在中国 的司法机构依据其本国法律裁判。故“领事裁判权”也称“治外法权”
5、《海国图志》
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舆地和各国历史政制、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6、《南京条约》
是中国近代史上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2年),清朝在与英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上与英国签署《中英南京条约》,其内容包括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是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

7、金田起义
1851年在广

西桂平金田村爆发的一次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1月洪秀全寿诞之际率起义军在金田村向清王朝宣战,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成为太平军,封五军主将,并颁布简明军律。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从金田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9、乡官制度
乡官制度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把广大居民组织起来,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有1.25万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员委派,他们被称之为乡官,此外还规定“寓兵与农”的乡兵制度,即在军帅的管辖区内每家出一名为伍卒,组成一军。这种乡官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

10三河大捷
是太平天国著名战役之一。1858年9月,李续宾率湘军大举进攻安徽,据太湖,进扑安庆,连陷桐城等地,攻三河镇,直逼庐州(今合肥)。陈玉成率太平军迅速往救,绕至湘军后背。李秀成援军继进。11月,两军决战于三河,经过三天激战,全歼李续宾部,使湘军遭到沉重打击,太平军乘胜夺回失地。

11、厘金
是旧中国一种商业税,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实行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亦称“厘捐”或“厘金税”。 厘金最初一般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为通过税,征于转运中的货物,抽之于行商;后者为交易税,在产地或销地征收,抽之于坐商。行厘一般是货物在起运地征收一次厘金后,在转运途中又重复征课,有所谓遇卡纳税及一起一验或两起两验的办法。成为反动政府残酷剥削人民的主要手段之一。

12、“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千总梁国定率兵逮捕了“亚罗号”船上的12名船员。“亚罗号”是一艘中国船,曾为走私方便在香港英国当局注册,但已过期。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但英国方面借故捏造事实,并于23日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 并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3、马神甫事件
1856年2月,广西当局处死非法潜入该省西林县为非作歹的天主教神甫马赖一案,史称“西林教案”。其与“亚罗号事件”一起成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中国的借口。

14、北京政变
1861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称“北京政变”。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

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

15、子口税,
旧中国对进出口货物征收的一种国内税。凡进口洋货运销内地或出口货物到国外 ,除定纳值百抽五的进出口关税外,进口货物在海关、出口土货在运输中的第一个关卡,须另缴2.5%的税捐,称为子口税。因海关称为"母口 "内地常关、厘卡就称为“子口”。

16、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17、李鸿章
是晚清重臣,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18、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洋务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早期厂房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是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19、马嘉里案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 “后门”。1875 年 1 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 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

20、《烟台条约》
是1876年9月13日清朝与英国在烟台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为《滇案条约》。条约的签订结束了“滇案”,但也扩大了英国在华的侵略特权,为其进一步侵略中国西南地区提供了便利条件。

21、镇南关大捷
1885年初,法军攻陷和破坏镇南关,以重兵威胁广西边境。冯子材率萃军由钦州开赴镇南关前线并取得胜利,法军全线溃退,促使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清政府却派李鸿章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屈辱的《中法天津条约》。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助长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使中国的边疆危机更加深重。

22、三国干涉还辽
《中

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纠集德、法迫使日本放弃对中国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的事件。 《马关条约》 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这直接妨碍到沙俄向我国东北的扩张。于是沙俄联络了法国、德国,向日本 政府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要求日本放弃对我国辽东半岛的占有条款。日本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对辽 东半岛的领土要求,但让清政府增付“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为“补偿”。该事件是沙俄纠合德法两国同日本 争夺我国东北的斗争,也是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3、“门户开放”政策
是美国对清政府提出的一项侵略政策。1898 年,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 “势 力范围”的争夺。于是美国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 、贸 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很多无理要求,利用外交辞令,于 1900 年 3 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 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

24、《中俄密约》,
是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1896年6月沙俄利用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的困境﹐借口“共同防御”日本﹐诱迫清政府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使俄国在中国取得筑路权与开矿权,并加强俄国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25、公车上书
是指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26、强学会
强学会是清末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公车上书后,维新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是由康有为等人组织成立的,学会每隔数日集会一次,每次都有人发表演说,刊行《中外纪闻》 ,翻译西方和日本书籍,宣传维新主张。一些官僚见学会势盛, 也纷纷表示“资助” ,想趁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张之洞、袁世凯等都捐银入会。不久,康有为又组织上海强学会,刊行《强学报》,与北京强学会相呼应。强学会由北京发展到上海,声势愈大。1896 年 1 月,慈禧太后强迫光绪帝下令封闭北京强学会。张之洞也停发上海强学会的经费。


27、百日维新
又称戊戌变法,指1898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

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28、戊戌政变
是指1898年发生在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向以光绪帝为首的改良派势力发动的一场血腥政变,政变的结果是,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逃往国外,光绪帝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囚禁于瀛台,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势力重新掌权。戊戌政变是慈禧太后一生当中发动的第二次宫廷政变,第一次是1861年11月发生的辛酉政变,两次政变都以慈禧太后的胜利而告终,也都成就了她垂帘听政的政治野心。

29、东南互保
是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1900年6月清政府以光绪的名义向英、美、法、德、意、日等十一国同时宣战后,张之洞、李鸿章和袁世凯等人,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东南互保”的主要内容即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东南各地方政府不奉行宣战诏令,列强也不得在东南地区启衅。东南督抚们的举措,也得到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人的支持。

30、《辛丑条约》,亦称《辛丑各国和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之一,是丧权辱国的条约。条约签定1901年,是中国的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

31、义和团
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死亡人数。

32、《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中国晚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由明治天皇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删去了日本宪法中限制君权的有关条款,充分体现了“大权统于朝廷”的立法旨意。以光绪帝名义颁布。

33、慈禧新政
清末新

政,又称庚子新政,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慈禧太后决定锐意进取,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希望因此能够避免清王朝走向灭亡。在慈禧的支持和领导下,清末新政的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实际效果都大大超过了戊戌变法,进行了官制改革、教育改革、税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废除了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建立了新军和新式警察,在直隶等地试行了现代司法和刑狱管理制度,为此后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人才基础。慈禧太后甚至宣布筹划预备立宪,一度让国民燃起了走向君主立宪制度的希望。然而随着慈禧太后的病逝,清末改革由于缺乏精明有力的领导者而最终走向失败,清王朝也在随后被辛亥革命所推翻。

34、兴中会
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由孙中山领导。1894年11月24日成立于美国檀香山。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10月总会决定在广州举行起义,同时选举杨衢云为会长及合众政府大总统。1895年发动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清廷杀害。1905年与华兴会、光复会合并为同盟会之前已经多次发动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35、拒俄运动
是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1903年4月,俄国撕毁中俄《东三省交收条约》,企图长期霸占东北,并提出七项无理要求,中国人民为此集会、游行、通电,表示反对,拒俄运动爆发。

36、《苏报》案
是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为此清政府串通上海工商部查封《苏报》,并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但是清政府此举不仅未能阻止革命的传播,反而进一步促进爱国志士的觉醒。

37、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以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

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直接促进了民族革命的爆发,清王朝为自己挖好了坟墓。

38、黄花岗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39、武昌起义
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共进会和文学社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武昌起义的成功发动,使中国各地陆续响应革命党人推翻清朝的诉求,最终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帝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