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说课稿

美溪一中甘涛涛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分析教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的第一次分组实验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实验室的要求,认真按照规则做好实验的习惯。

在认识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后,分析本节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本节的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设计、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到记录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以及初二学生年龄特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按照“提出问题——实验探究——交流评价——分析应用”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交流评价、归纳总结、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获取物理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合学生实际,为了增强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借助已有的实验设备,在任课班级完成教学。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讨论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说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演示】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

2、设疑,提出问题:小车前半程运动的快,还是后半程运动的快?

3、教师总结:要知道哪一段运动的快,就要比较平均速度。

教学环节二、共同思考讨论

1.实验目的:

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t

3.实验器材:

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木块

教学环节三、实验设计

【第一步】如何测量路程和时间

【第二步】明确实验步骤:

首先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各组间交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

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实验步骤:

【第三步】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第四步】明确实验分工和配合

一个实验的成功需要大家的密切配合,你们商讨一下,每个同学负责哪一个工作。

组内分工建议:一人释放小球并下达计时指令,二人负责记录小车撞击金属片的时间,一人负责记录数据。

教学环节四、进行实验

分组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老师强调小组分工,有操作的,有记录的,并巡视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教学环节五、交流与评估

【引导启发】

请同学们反思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请大胆提出来。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3.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学环节五、本课小结

为使学生所知识具有稳定性。学生共同总结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强调重难点;再完成课堂反馈题,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讲评,掌握学生的学习趋势,及时调控,以巩固教学目标,强化重点,深化难点。

教学环节六、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

四、说板书设计:

由于板书对学生的视觉刺激作用明显,恰当的板书有助于教师阐述和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知识。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

1和S

2

,用停表分别

测出所用的时间t

1和t

2

,用v=s/t求出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快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1 [名校原创]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核心素养: 通过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让学生体会做变速运动物体的加速、减速运动过程,养成解决运动问题先画示意图明确物理过程的习惯。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绘制表格。 教学过程: 提问: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s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 v t 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 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 s,甚至1.0×10-6s或更小。 观察停表,各指针在转动时,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多少秒?设想一下,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量?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然后利用公式s v =计算出即可。 t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老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争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 m的路程,每隔10 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计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时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板书设计: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 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 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 面的顶端。 (1)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______ 测出斜面的长,又用 ______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达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那 么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3)斜面的作用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_____直线运动。 (4)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 。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 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测平均速度优质课教学设计

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能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平均速度。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启下: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已经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在能力层面上学生已具备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停表测量时间的能力。但初二学生第一次接触分组实验,实验能力较差,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较多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掌握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基本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 2. 通过对测量数据的观察和讨论,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拓展实验——位置传感器,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通过进行分组实验,培养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修正。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解法、讨论法。 2.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 离心轨道;刻度尺;停表;斜面;小木块;小车;金属片;位移传感器;摄像头。【教学过程】

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

1.4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学习目标:能利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 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 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 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 甲 乙 c 图1 a b a b c

实验练习,测量平均速度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 本实验的原理:; 2>.本实验除图2所示的器材外,还缺; 3>.用刻度尺测出S=78cm,用停表测出t=2S,则 本实验中的平均速度= m/s。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3所示。 则小球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_____s,平均速度 为__ _m/s,小球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越来越 __ ___。 3.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 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 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实 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和.如图,若秒表每格为 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v=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 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 或“等于”). 4.如图是某实验小组做”测平均速度”的情形. (1)测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2)小车从位置A开始沿直线运动到位置B为 止,通过的距离是cm. (3)小车从位置A出发开始计时,到位置B时, 所用时间如数字钟所示,小车从A到B所用时 间是s. (4)小车的平均速度是m/s. 5.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 实验. (1)该实验目的是练习用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 面底端的运动是直线运动.(选填“匀速” 或“变速”)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 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 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选 填>、<、=) 6.在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平均速度”的实验 中,请据图回答问题: (1)实验原理是; (2)在实验中,除了用到如图所示的器材外, 还缺少; (3)所测路程为m. (4)假设所用时间为7s,那么小车的平均速度 m/s. (5)实验时,斜面的坡度应很小,其原因是为 了. 图3 图2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及习题答案-教研课比赛课公开课一等奖(教研室)

八年级物理上册基础知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的测量1、米(m)1061090.8m 24cm 1.2cm 1mm 1.75dm 10cm 2m 2、刻度尺数值单位估读 二、时间的测量秒(s)60min 60s 三、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四、机械运动:位置变化被选做标准的物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五、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v=s/t t=s/v s=vt 3.6 1.1 5 3×108 六、测量平均速度:v=s/t 使小车运动速度不要太快,以方便测量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振动振动 2、介质不能传声340m/s 介质种类和温度0.29S 3、超声测距 二、声音的特性 1、高低振动频率频率越高频率越低1s内振动的次数 2、大小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振幅越大 3、品质特征材料和结构音色 三、声音的利用信息和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无规则的振动发出3、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冷热程度冰水混合物沸水 2、液体的热胀冷缩全部不要碰稳定相平 二、物态变化 1、固态变成液态吸热液态变成固态BC,保持不变,固液共存,吸,上升;放热相同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液态变为气态吸热气态变为液态放热蒸发和沸腾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热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2、同种均匀介质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倒立的实像3、3×108 二、光的反射:2、同一平面,两侧,相等,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光的反射 四、光的折射 2.同一平面,两侧,小于,靠近,空气中入射角大,光路可逆 3.折射,虚 五、光的色散红、绿、蓝红、黄、蓝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1、会聚发散 二、凸透镜成像规律 u>2f ,缩小,照相机等大,测焦距,投影仪,v>2f;正立,放 大,虚像 三、眼睛和眼镜 1、凸透镜光屏(胶卷)倒立,缩小 2、近视眼太厚强前方凹透镜 3、远视眼太薄弱后方凸透镜 四、显微镜和望远镜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平均速度的测量 测试题(带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4平均速度的测量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甲、乙两同学在平直的马路上骑车匀速前进,甲同学的速度比乙同学的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B. 甲运动的时间比乙短 C. 运动相同的路程甲用的时间比乙长 D. 在相同的时间内甲运动的路程比乙长 2.如图所示,用水平方向的力F拉绳子的一端P,使物体A以2m/s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不计滑轮、绳、弹簧的测力计的重力及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则物体A与水平面的摩擦力及2秒内P端移动的距离分别为() A. 8N,4m B. 8N,8m C. 16N,4m D. 16N,8m 3.一个运动物体在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是3米/秒,后3秒内的平均速度是5米/秒,则它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A. 等于4米/秒 B. 小于5米/秒而大于3米/秒 C. 等于5米/秒 D. 大于5米/秒 4.下列数据的估测,其中基本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 中学生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00pa B. 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1.2m/s C. 一般中学生的质量大约为200kg D. 用手托住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0N 5.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 运动员、汽车、羚羊 B. 汽车、羚羊、运动员 C. 羚羊、汽车、运动员 D. 运动员、羚羊、汽车 6.一位在北京的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 A. 30m远 B. 17m远 C. 约1.655m远 D. 无法知道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练习

《测量平均速度》同步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同学百米赛跑成绩为10s,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他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B.他赛跑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C.他在百米内平均速度为100m/s D.他在冲刺时的速度可能大于10m/s 答案:D 解析:由于百米赛跑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一般一开始速度较慢,后来速度较快。故该同学平均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他在冲刺的时候速度可能会大于平均速度,即大于10m/s。 2.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径每隔0.1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1所示,则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图1 A.0.25m/s B.0.2m/s C.0.17m/s D.无法确定 答案:C 解析:由图知,小球运动路程s=6cm-1cm=5cm=0.05m,

运动时间t=0.1s×3=0.3s,小球的运动速度: 3.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开始5秒内通过5米的路程,接着静止5秒,再在5秒内通过10米的路程,物体在这15秒内的平均速度是() A.1米/秒B.15米/秒C.2米/秒D.1.5米/秒 答案:A 解析:物体的路程s=5m+10m=15m,运动时间t =15s,物体的平均速度 4.寓言《龟兔赛跑》中说:乌龟和兔子同时从起点跑出,兔子在远远超过乌龟时,便骄傲地睡起大觉。它一觉醒来,发现乌龟已悄悄地爬到了终点,后悔不已。在整个赛跑过程中() A.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B.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C.乌龟始终比兔子跑得快 D.乌龟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解析:在兔子睡觉之前,兔子和乌龟运动的时间相同,乌龟

通过的路程少,所以兔子跑得快;在整个过程中,兔子和乌龟通过的路程相同,乌龟用的时间短,所以乌龟运动的快(即乌龟的平均速度大)。注意:平均速度等于一段路程与其所对应的时间的比值(兔子睡觉的时间也必须计算在内),因此选项A、B、C中的说法都不对。 5.一个人骑自行车沿着平直的公路行驶,第一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m,第二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m,第三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m,则() A.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B.前2s内的平均速度是6m/s C.3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D.后2s内的平均速度是4m/s 答案:C 解析:自行车在前2s内通过的路程1m+2m=3m,用时2s,因此前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1.5m/s;自行车在3s内通过的路程1m+2m+3m=6m,用时3s,因此前3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m/s;自行车在后2s内通过的路程2m+3m=5m,用时2s,因此后2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5m/s; 6.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用时6s,后50m用时7s,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明前50m的平均速度是7.14m/s B.小明后50m的平均速度是8.33m/s

测量平均速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教具准备 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停表) (刻度尺+=t S v 1、测量刘翔110m 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小组分组实验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学反思: 三、板书设计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v=s/t

八年级物理上册3.4平均速度测量练习(无答案)(新版)北师大版

3.4平均速度测量练习 一、单选题 1.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要使斜面保持一个较小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 B. 小车在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v C. 小车在全程的平均速度v等于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的平均值 D. 测量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时,要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下滑 2.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当小车自斜面顶端滑下时开始计时,滑至 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所示,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 3.根据你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错误可以消除,误差不能消除 C. 平均速度能精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 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由于测量工具的原因所造成的错误 4.运动会上,400m决赛,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亮,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他 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大 B. 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C.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亮的平均速度小 D. 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5.物体沿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为4s,平均速度为;后一半路程的 平均速度为,则物体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6.如图是一位同学百米赛跑的运动过程,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图中运动员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B. 计时员启动和停止秒表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会造成测量错误 C. 若终点的计时员听到发令枪响后才计时,则测得的运动员全程平均速度会偏大 D. 图中运动员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有可能相等 7.某人上山的平均速度为,沿原路下山的平均速度为,则此人上下山的 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8.小明在学校进行体育百米测验中跑完全程用了,测得他在前50m的平均速 度是,后50m的平均速度是,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 B. C. D. 9.在运动会100m决赛上,中间过程小明落后于小强,冲刺阶段小明加速追赶,结果 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小明和小强在整个100m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人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 B.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强小 C. 小明的平均速度比小强大 D. 无法比较他们的平均速度 二、多选题

八年级物理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及答案

1.公路上,一辆汽车以72km/h的速度匀速行驶,它用30s追上了它前方450m处的一辆匀速 行驶着的自行车,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 A.5m/s B.10m/s C.15m/s D.20m/s 2. 小明在班上给同学们讲了新的“龟兔赛跑”故事:乌龟和兔子由起点出发后,兔子很快 把乌龟落在后面。它看到乌龟跑的太慢了,就在半途的一棵树下睡了一觉,醒来时发现乌龟离终点很近了,兔子急忙去追,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在小明讲的这个故事中,关于乌龟和兔子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乌龟和兔子的平均速度相等 B.兔子始终比乌龟跑得快 C.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要大于乌龟的平均速度 D. 兔子睡觉时肯定是静止的 3.关于速度,以下各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 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4. 甲、乙是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乙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所用的时间之比是1∶2,则甲、乙的速度之比是() A.3∶2 B.3∶1 C.3∶4 D.4∶3 5.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6.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以4m/s的速度步行,后1000m以10m/s的速度乘车,则

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7m/s B、5m/s C、8m/s D、9m/s 7.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A.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8. 一位同学骑自行车行驶在一段公路上,前5 min行驶了1200 m,然后又用0.5 h行驶了 8 km,最后用5 min行驶1000 m。这位同学骑自行车前5min的平均速度是m/s,中途8 k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km/h=________m/s ,通过整段公路的平均速度______m/s。 9.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 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内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__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_______cm,=_______s,=_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填“大”或“小”) (5)通过计算可知:________Vbc。(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 i,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测试题1

单元测试卷(一) 机械运动 (测试时间45min 满分100分)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座号: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一江春水向东流B.星光闪闪C.海水奔腾D.春风拂面 2.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D.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mm 3.关于运动和静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油机在空中给受油机加油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B.卡车和联合收割机收割庄稼时,它们是相对运动的 C.两辆赛车在赛道上行驶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D.“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对接成功时,它们是相对静止的 4.一短跑运动员在5s内跑完了50m,汽车行驶的速度是54km/h,羚羊奔跑的速度是20m/s,那么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A.运动员、汽车、羚羊B.汽车、羚羊、运动员 C.羚羊、汽车、运动员D.运动员、羚羊、汽车 5. 2011年11月9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与俄罗斯“火卫一”探测器捆绑发射。在捆绑发射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列哪个物体为参照物,“萤火一号”是静止的() A.地球B.“火卫一”探测器C.太阳D.火星 6、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测量时未遵守操作规则会引起误差 C.测量时的错误就是误差太大 D.测量中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7、图4(甲)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4(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 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m/s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 8.李军的家距学校600

4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猜想假设】 小车下滑时前半段,后半段以及全程的速度大小关系可能为: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器材: 3.实验原理: 4.实验步骤: 【进行实验与记录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结论: 【交流评估】 1.操作中出现过什么失误或故障? 2.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影响测量结果?

【跟踪训练】 1.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用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停表,如果计时的同学反应较慢,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段的平均速度偏(填“大”或“小”). 课堂检测 1.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如图所示的是 测平均速度时的某次实验过程.图中秒表的设置是“时:分:秒”,甲、乙、丙分别对应了小车在起点、路程中点、终点位置的时间.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s1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______m/s. 2.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停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 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 (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2)从10 m处到20 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3)从20 m处到40 m处的平均速度为m/s; (4)在这40 m内王军同学做的是运动.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 练习题

25.图9是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图片,其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图中是小车到达A、B、C三处电子表显示。 (1)该实验根据的公式是; (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据图中信息s AB=_______ cm ,t BC= s,v AC= m/s ,v AB= m/s,小车做运动。 (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测到的AC段速度偏(“大”或“小 26.一小球在光滑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0m,问: (1)小球前8秒的速度?(2)小球前8内通过的路程?(3)通过60m所用的时间?

1、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铁轨上匀速行驶,鸣笛后2s内收到前方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此时司机立即刹车。问刹车处司机距障碍物多远?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2、(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1分)。 3、(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选填“大”或“小”)(1分)。 4、(3)小车通过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AC=__ ____m/s(1分)。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______m/s(1分)。

1、已知一辆汽车在合宁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位乘客在车到如下图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当车到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48分.则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分) 2、人将前后两个声音区别开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至少要有0.1 s。已知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人能在空谷中听到回声,峭壁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多少米? (3分) 3、在一根长为884m的铁管一端重重敲击一下,在铁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两次声音,声音的间隔2.43秒。声音在铁管里的传播速度是多少?(4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m/s) 4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求:(1)该汽车在模拟山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 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教学反思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实验教学课,通过上完本节课,我从两个方面来反思本节课。 一、本节课的优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我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测量小车从斜面下滑平均速度的实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实验方案的反思,评估有了一定的认识,大部分同学能独立完成实验。 二、本节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个别学生还不会正确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比如:有些机械停表一些是一圈30S,有些是一圈60S,分度值分别是0.1S和0.2S,有些是电子秒表,在测量长度是有些同学还不会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我应该在实验之前和学生一起复习一下秒表和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探究的不够,有些细节教学没注意,有些学生,先直接用单位为毫米的长度除以时间,得到的单位为毫米每秒,这个就体现了学生的单位换算还有待加强。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基本单位米每秒。 反思二: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这是一次公开课,在本节课教学中,我的思路明确,准确的完成了知识与目标的教学任务。但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反应很一般,最突出的表现是很少有同学能回答问题,这足以暴露我这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缺乏实效性。课后反思中体会到有如下问题: 1. 问题设计的难度。主要是两个方面,其一是问题太简单,导致学生可以不经过思考就脱口而出,这类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设计在教案里,是自己根据实况想到的,这种想到就说出来的无难度小问题,是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其二是问题设计的过难,导致学生即便经过思考,还是不能形成确切的表述。从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经验的老师都不是直接问这种关键性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搭台阶,层层递进的问问题,既有难度,让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失引导,使同学能迅速解决。所以在今后的备课中,要把关键性的问题“分步化”,大问题化成有层次的小问题,给学生一定的缓冲,使得问题具有“可答性”,且要精炼自己的语言,不要像在沙滩上捡贝壳一样,喜欢哪句讲哪句,想到那个例子说哪个例子,这些都会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繁杂并重复,这种未经过加工的教学片断是不成熟的,对学生来说很不利。 2. 要分清谁是课堂中的主角。这节课设计的最大弊病就是没有分清教学主体,导致课堂仍然停留在“以讲代学”旧模式中。我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甚至自问自答,学生成了录音机,笔记本,仅需听讲不需思考,完全是在单方面的灌输。这种课堂模式学生会听的很累很无趣,容易走神。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我要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不仅动手,而且动脑。让传授知识与学生动手实验穿插进行,让传授知识与学生的问题思考穿插进行,慢慢的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与训练发展。有的时候,备课中也考虑是否让学生动手,但又怕学生一动手就乱哄哄,不好维持纪律,所以就拿掉了这个动手实验,变成了教师演示。现在想想,这种担心虽不是多余的,但是以拿掉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代价换取的课堂纪律,是无意义的。所以,今后要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做,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有利于学生的真正发展。 反思三:测量平均速度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本章的教学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平均速度的概念,延伸平均速度的应用,通过比较不同部位的平均速度,进而推导出小车下落的运动情况,考验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思路设计与实现。

新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小明和同学们利用棉线、刻度尺、秒表、火柴、一盘新蚊香、蚊香架等器材 测量蚊香燃烧的平均速度,他们设计了如下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1) ; (2)将蚊香支在蚊香架上并点燃5min (即t 1),如图所示。 (3) ; (4v t s v = 接下来他们进行讨论; (5)根据蚊香燃烧的速度能否算出剩余蚊香还能燃烧多长时间? ,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 t 2= ; (6)根据测量能否计算出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需烧多少盘蚊香? ,如果能,其字母表达式为n= 8、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lcm )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 AB = cm; t BC = s; V AC = m /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 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 的平均速度v AC 偏 (填“大”或“小”) 三、综合应用题 9、骑自行车上坡用50s ,下坡用20s ,坡长100m ,求上坡的平均速度,下坡的平均速度,上、下坡一次的平均速度。 10、一位同学以3 m /s 的速度跑完全程的一半后,立即又用5 m /s 的速度跑完另一半路程. 问该同学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11、某汽车以36 km /h 的速度匀速行驶,1 h 后通过全程的一半,要想在40 min 内到达目的地,它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多少m/s ?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 第7小第8小题图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

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流程】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上两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那几个物理概念?(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 教师提问: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用坐标系) 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 对应的点x1,表示t1 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2 对应的点x2,表示t2 时刻物体的位置,则D x =x2-x1,就表示从t1 到t2 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2.提出探究问题: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的物理量,我们谈到运动的时候,经常还关心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也就是运动的快慢,今天引入性的物理量来描述它。 ◆新课展示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思考与讨论之一> 大家先阅读教材的第一、第二、第三自然段,回答P15“思考与讨论”,补充问题:当我们用一维数轴表示位置和位移时,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强调: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D x 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D x 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情景导入 放录像:本届奥运会刘翔参加的110m 栏决赛的实况录像问 题1:110m 栏决赛中,裁判是根据什么判刘翔得冠军的? 问题2:比赛现场的现众是如何知道刘翔得了冠军? 问题3:有位同学100m 成绩为12s,请你判断他和刘翔谁跑的快? 学生分析得出: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反映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展示问题情景(小黑板) 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往往不同,那么该如何来衡量呢?引导学生来比较三种动物的运动的快慢。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v=Dx/Dt 3、意义:表示物体运动(位置变化)快慢和物体运动方向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符号:m/ s(m·s-1) 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5、物理量特点:矢量性。速度的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速度的方向跟运动方向相同。 < 思考与讨论之二>大家想一想这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呢? 「分析」初中学过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那时那样讲是限于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现在我们学习的速度概念更严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另一个物理量,我们后面的学习会讲到。 「板书」三、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 教师讲解:通常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总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用上述公式求得的 速度,往往体现物体在某段时间运动快慢程度的平均效果,是一种比较粗略的描述。这个速度我们叫平均速度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①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所对应的那段时间或那段位移的平均速度。(不能张冠李戴)②平均速度并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提出探究问题:如何才能更精确地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 老师讲解:在时间轴上观察可知,如果把D t 取得非常小,这个物体从t 到t+D t 这样一个微小间隔内的平均速度就非常接近于t 时刻的速度,所以当D t 非常小时我们可以认为,上述公式所求得的是时刻t 的速度,叫瞬时速度。这是对物体一种精确的描述,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简称速率。速率是标量。 前面我们是利用极限的思想来测出小车过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高中阶段我们还无法计算瞬时速度。现实生活的瞬时速度的测量仪器有①汽车速度计(车速里程表)②雷达测速计(利用超声波或电磁波的多普勒效应来测出汽车的速度的。今后我们会学到)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找一些相关资料。③速度传感器。 < 思考与讨论之三>在什么情况下平均速度等于瞬时速度呢? 只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全程的平均速度三者是相等的。其它运动中无必然的联系。 < 思考与讨论之四>那么,初中学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又表示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