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

3.学习分析人物性格,学会从小事中悟出一定道理,见微知著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2.受上赏(“受”通“授”,授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服:穿戴,名词用作动词;冠:戴帽子,名词用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名词用作动词。)

4.时时而间进(使……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

(三)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委婉地劝说今义:讥讽)

2.修八尺有余(古义:长今义:修理)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将要到达的下一天)

4.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区)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在旁侍候的人,近侍,近臣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6.谤讥于市朝(古义:理论今义:讽刺)

(四)一词多义

1.诚:由好学之不诚也(真心诚意)

臣诚知不在徐公美(确实,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表假设)

2. 若: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门庭若市(好像)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与坐谈(“与”前面省略主语“邹忌”,后面省略宾语“之”(代客人)。)

皆以美于徐公(“以”后面省略兼语“我”。)

3.倒装句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即“忌不信自”。)

(2)欲有求于我(状语后置,即“欲于我有求”。)

4.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蔽,意含被动,被蒙蔽。)

5.固定结构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固定结构,表比较,意为“与……比,谁更……”。)

三、文章主旨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用切身感受讽齐威王纳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刻画了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说明了只有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才能保持头脑清醒,把事情做好。

四、课内精读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邹忌修(身高)八尺有余,形貌昳丽(光艳美丽)。朝(早晨)服(穿戴)衣冠(戴帽子),窥(照)镜,谓(对…说)其妻曰:“我孰(谁,哪一个)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比

得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第二天),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如)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通“熟”,仔细)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远不如)。暮(晚上)寝(睡觉)而思之曰:“吾妻之美(认为……美丽)我者,私(偏爱)我也;妾之美我者,畏(害怕)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朝廷)见(拜见)威王曰:“臣诚(确实)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土地方圆)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君主左右近侍之臣),莫(没有)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观察)之,王之蔽(所受的蒙蔽)甚(厉害,严重)矣!”

王曰:“善(好)。”乃(于是)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当面指责)寡人之过(过失)者,受(同“授”,授予)上(上等)赏;上书(书信)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议论)于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刚刚)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宫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闹市)。数(几)月之后,时时(有时候)而间进(偶然进谏)。期年(满一年)之后,虽(即使)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朝见)于齐。此所谓(说)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二)翻译句子: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想有求于我。

2.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的原因,是有事想求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3.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人,可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亲耳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

4. 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然有人进谏;满一年之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五、内容理解

1.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建议”,所下命令中“受上赏”的是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中赏”的是:上书谏寡人者;“受下赏”的是:闻寡人之耳者。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3.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对比,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个方面来说齐王与自己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与国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以此劝谏齐王。

4.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六、课堂练习

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2. 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