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内部控制案例

会计内部控制案例

【篇一:会计内部控制案例】

【摘要】内部控制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尤其是企业领导者

是领导者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以作者在司

法鉴定中参与的案例为样本,解析企业领导者漠视企业内部控制对

企业和个人造成的伤害,强调内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关键性作用。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

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

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表现形式为企业内控制度和管

控流程。企业构建和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要素组成。

内部环境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

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

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其他四个构成要素的基础,在企业内部控制建立

和实施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受固有理念和思维模式影响,许多企业认为内控的实施会限制管理

层权力,影响企业管理者个人魅力的发挥和自由裁量的权度。企业

领导者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缺乏主动性。但在企业内部控制建

设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对于内部控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内部控制是难以有效实施的。根据作者接触到的事件,企业领导者

对内部控制不重视,未营造出以身作则的企业内部控制文化,最终

造成个人犯罪、企业受损的事实。内部控制究竟是在为企业和领导

者制造困难还是在保驾护航?

二、关于案例a的分析

案例a:b股份公司为1992年经s省体改委批准,以原国有商场为

发起人,向职工个人和部分社会公众定向募集设立的股份公司。b股份公司在发起设立时以无记名股权证的方式向自然人股东证明其持

有的股份。2000年b股份公司得到证监会的核准向社会公众公开发

行股份,并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按照规范股权登记的要求,其在

公开发行前的股份需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集中托管登记。b

股份公司发布公告,要求持有其股权证的自然人股东按内部职工股

的方式到公司财务证券部造册登资金持有的股份,为公司财产,梁

某职务侵占罪成立。梁某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由于梁某未

能提供新的证据,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同时不采信梁某口头证据的

理由有:作为主管登记工作的负责人,不履行既定的程序和要求,

何以采信其证言。

通过案例a我们可以看出,时任财务证券部经理的梁某内控观念淡薄,犯下以下几点错误,最终造成自己锒铛入狱:①作为财务负责人,违规设立小金库;②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公司认购自身股份;

③受特权思想作祟,办理公司事务不履行既定程序,取得有效;④

公私财产不分,公物私物一起存放;⑤会计档案保管混乱。

三、关于案例b的分析

案例b:张某和李某投资办理w玻璃公司,二人经过艰难的创业阶

段后,公司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后来二人由于经营

理念的分化,产生了矛盾,最终李某保留公司股东身份,不再参与

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由张某1人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经营。2年后,股东双方矛盾激化,李某重新掌管公司管理权后,以职务侵占

的名义将张某向公安机关报案。经公安机关侦察发现,张某全面接

手w玻璃公司生产经营后私设小金库,擅自开立银行账户,大部分

收入和采购计入小金库,偷税漏税。公司小金库的收入和支出只有

其1人授权出纳人员办理款项收付行为,收付单据由其审核后保管。公司80%的收入计入小金库,小金库的收入均为逃税收入,每年小

金库的资金流量数千万元。由于张某对小金库的支出记录和单据保

管不完整,经侦察分类后小金库支出主要分为转入公司公开账务、

支付货款和费用和无具体用途的支出。对无具体用途的支出公安机

关认定为张某为职务侵占,向法院提起诉讼。在法院审理过程中,

张某声称自己设立小金库是为公司及股东利益出发,不是自己个人

行为。同时,小金库的全部支出均用作公司的生产经营中的采购货

物和费用支出,但自己对支付单据付出后未全部保管,没用于自己

的个人消费。

经法院审理认为,张某主管w玻璃生产经营期间,小金库的收入支

出由其1人负责,出纳人员只是简单的单据传递行为,不影响其决

策行为,小金库的收入应为公司的生产经营收入,对无法证明具体

用途的款项支出为张某个人支出,为其职务侵占。同时w玻璃公司

主管税务机关知悉情况后,对其偷逃税款进行查补并罚款,w玻璃

公司最终走上破产途径,变卖资产偿还债务,职工失业,股东投资

颗粒无收。

通过案例b我们可以看出,w玻璃公司股东即管理者张某犯下几点

严重错误,最终造成企业破产、股东血本无归:①企业组织架构无序,无有效治理机制;②经营者法律观念淡薄,铤而走险;③企业

内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管理者一言堂。

四、结论

掩卷深思,企业内部控制是为管理者发挥优秀才能搭建舞台的牢固

保证。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是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而只有企业

的各级管理层和全体员工树立现代化管理理念,强化风险意识,积

极参与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实施,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内部控制

才会为企业的百年基业和员工的幸福美满保驾护航。

延伸阅读:

【篇二:会计内部控制案例】

(一)某公司贪污公司款项案。

a事务所在对g公司进行时,在对货币资金项目审计中执行如下的审计程序,到达现场前将询证函交予给出纳李某,由其到银行函证后

带回,在现场审计时交给审计助理。同时提供银行对账单。对于未

达账项,该公司系由出纳李某编制未达账项调整表。审计人员对于

重要的未达账项进行检查。

几年之中a事务所一直在这样进行审计,该公司出纳也一直由李某

担任,并配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

后一次偶然事件中,李某临时调任,由其妻子接任出纳,在与银行

对账时发现差额较大。在检查对账单时发现,该对账单系伪造的。

进一步调查中,该公司发现,李某竟然贪污公款100多万元,用来

开公司。几年来李某一直通过伪造银行公章在询证函上加盖确认章,对于银行对账单也同样进行伪造。且李某贪污一直隐瞒家人,其妻

子父母也均不知晓。

结果:a事务所被辞聘,公司向李某追回贪污款60余万元,由于李

某的父亲是该公司的老员工老技术骨干,李某的妻子也在该公司工作,因此公司仅决定向李某一家追回剩余的贪污款项,并未向李某

提起诉讼。

但银行由于李某伪造银行公章,对李某提起诉讼,李某因此锒铛入狱。

思考:问题何在?风险何在? 1.传统思维,会认为a所的审计程序

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2.新准则下,问题应当如何考虑? 1)未合理进行风险评估。

李某同时担任出纳及未达账项调整的工作,属于不相容岗位。导致

风险加大。

李某连续担任出纳多年,没有及时轮岗,增加了舞弊的机会。

李某调任,而由其妻子接任,从本质角度来讲,依然不能属于合理

的轮岗。

2)未能根据评估的风险来进行相应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没有对由于

缺陷而可能导致的舞弊进行特殊考虑,设计并执行相应的审计程序。3)已执行的审计程序执行过程不当,未严格进行函证的控制。

进一步:g公司对李某的网开一面行为,给今后舞弊留下的后患。

因此,对于后任事务所而言,在审计中对于舞弊仍要给予特别的考

虑和重视。

(二)杰克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案例杰克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国有

企业,始建于1978年。1998年转制为杰克公司,经过数十年的发

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工艺技术和一定的管理经验,有许多公司管理

制度。公司经过多年的不间断改造、完善,提高了产品的生产能力

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公司具有较强的

新产品开发能力,主要生产5大系列28个品种120多种规格的低压

和高压、低速和高速、异步和同步电动机。公司具有完整的质量保

证体系,2002年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公司年创产

值2 800万元,实现利润360万元。企业现有员工600多人,30%

以上具有初、中级技术资格,配备管理人员118人,专职检验人员

86人,建立了技术含量较高的员工队伍。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在

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公司的发展。

该公司出纳员李敏,给人印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待人热情、工

作中积极肯干,不论分内分外的事,她都主动去做,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信任。而事实上,李敏在其工作的一年半期间,先后利

用22张现金支票编造各种理由提取现金98.96万元,均未记入现金

日记账,构成贪污罪。

其具体手段如下: 1)隐匿3笔结汇收入和7笔开好的收汇转账单(记账联),共计10笔销售收入98.96万元,将其提现的金额与其

隐匿的收入相抵,使32笔收支业务均未在银行存款日记账和银行余

额调节表中反映; 2)由于公司财务印鉴和行政印鉴合并,统一由行

政人员保管,李敏利用行政人员疏于监督开具现金支票; 3)伪造银

行对账单,将提现的整数金额改成带尾数的金额,并将提现的银行

代码 11 改成托收的代码 88 。杰克公司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曾经发

现有3笔结汇收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当时由

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进行专项清查。

李敏之所以能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作案22次,贪污巨款98.96万元,

主要原因在于公司缺乏一套相互牵制的、有效的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从而使李敏截留收入贪污得心应手,猖狂作案。

【案例分析】 1.从本案例中可知,杰克公司内部控制疲软、内控监

督机制失灵是李敏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

杰克公司存在以下几个管理上的漏洞:(1)出纳兼与银行对账,提

供了在编制余额调节表时擅自32笔支付现金业务的机会。

(2)印鉴管理失控。财务印鉴与行政印鉴合并使用并由行政人员掌管,出纳在加盖印鉴时未能得到有力的监控。

(3)未建立支票购入、使用、注销的登记制度。

(4)对账单由出纳从银行取得,提供了伪造对账单的可能。

(5)凭证保管不善,会计已开好的7笔收汇转账单(记账联)被李

敏隐匿,造成此收入无法记入银行存款日记账中。

(6)发现问题追查不及时。在清理逾期未收汇时发现了3笔结汇收

入未在银行日记账和余额调节表中反映,但由于人手较少未能对此

进行专项清查。

2.杰克公司在内控监督方面的补救措施有:(1)复核银行存款余额

调节表的编制是否正确,有无遗漏或收支抵销等情况;(2)督促有

关人员及时、全面、正确地进行账务处理,使收支业务尽早入账,

不得压单;(3)记账与出纳业务的职责相分离,对现金的账实情况

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查看库存的现金有无超出限额,有无挪用、贪污情况,保管措施如何;(4)出纳与获取对账单职责相分离;(5)监督出纳移交工作的整个过程,查看移交清单是否完整,对于

遗留问题应限期查明,不留后遗症。

案例概况

某商场于19**年*月开业,之后仅用7个月时间就实现销售额9000

万元,一年后销售额年达1.86亿元,实现税利1315万元,一年就

跨入全国50家大型商场行列。一直到第四年,其销售额一直呈增长

趋势,第五年曾达4.8亿元。又相继在各地成立连锁公司。但是开业

八年后,该商场悄然关门!导致该集团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

其内部控制的极端薄弱是促成倒闭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商场”内部控制失败的系统分析

1.控制环境失败

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

响的各种因素,具体包括企业的重事会,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与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与经营观念,企业

文化,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企业控制环境决定其

他控制要素能否发挥作用,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那么,该集团的内部控制环境如何呢?(1)经营者品行、操守、价值观

该集团没有投资,法人代表是王xx本人。该集团公司重事会作出决定,委托某一经营者管理和经营该集团股份公司;并在集团董事会

的会议纪要中,明确规定“董事会同意公司经营者按销售额1%的比

例提取管理费。于是就形成了经营者受托经营集团的运作模式,并

与集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总部设在另一地。从此总经理在外地

遥控实施对集团和商场的管理。王xx既是此地经营者的法人代表,

又是集团的总经理,可以随意抽调人员与资金。这种制度安排的结

果是集团的信誉和人员被该经营者利用,集团的经营利润被该经营

者占有,而这一切都是无偿的。

又如,该商场借到贷款两千万元,xx股东却要了600万元,询拨到

成都给其一位朋友做房地产生意,结果全亏,以两栋楼房抵债。抵

债手续尚未办妥,高xx却对欠债人说,你不要向商场还债了,你把

两栋楼房给我,商场的钱由我还。最终,商场分文未得。

上述事实只是集团暴露出来的极小部分,但已能说明集团经营者的

品行与操守状况。

(2)董事会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要素是董事会,并认为企业应该建立

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董事会要能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起到真工

监督引导的作用。在该集团公司内部,董事会一直处于瘫痪状态。

集团公司的注册日期之后两年才最后确立。在近两年的时间里,集

团公司决策层一直处于不断演变的状态之申,没有按章程规范化运作,董事会从未召集董事们就重大决策进行过表决,凡事都由总经

理王xx一人拍板。1995年初,集团的主要股东中原不动产公司董

事长易人,新任重事长认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表示股权纠纷问题不解决就不参加董事会。从此,集团

最高决策机构、监督机构陷于瘫痪。比如,冠名权展于无形资产,

其转让照理应该经董事会讨论通过,但实际上是王xx一个人说了算,只要他签字同意,别人就可建个该商场的连锁公司,在该集团,总

经理成了国王,董事会如同虚设。

(3)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

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亦是重要的内部控制环境因素。那么,郑

亚集团的人事政策与员工素质如何呢?

1.以貌取人。199*年底,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大型商场相继开业,管理人员严重不足。集团从西安招聘了几百名青年,经过短期培训后,准备派往三地。由于不了解个人情况,只好对名观相,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的派往广州、上海或北京的商场当经理或处长,其他

人员则当营业员。

2.随意用人。商场艺术团的报幕员周xx,不值管理不会看帐,被任

命为一连锁商场的总经理。

3.任人唯亲。商场某领导的一位表弟,原郑州市郊的农民,被任命为

北京一家大型商场总经理;某领导的两位妻弟,山东农民,也被委

以重任;就连他家的小保姆也被任命为集团配送中心的财务总监。(4)企业产权关系及组织结构。该商场是由**省建行租赁公司和**

不动产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中,租赁公司102万元,占51%的股份,中原不动产公司98万元,占49%的股份。由于该商场计划改组成股份有限公司,面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按照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必须在5家以上才具备上市资格。

由于种种原因,改建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未获成功。但后来,有一

些虚拟的股权转让己被政府职能部门认定,即原**建行租赁公司51%的股权转让给**实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房地产公司10%;原**

不动产公司49%的股权转让给**企业发展公司18%,转让给**信托

投资公司18%.由于股权受让方未按协议及时把购股资金兑付,从此

埋了了一个巨大的资金隐患。特别是后来**不动产公司新任董事长认

为前任批准的股权转让造成公司资产流失,不予承认。该集团产权

关系混乱局面就此形成。

该集团设有一个“货物配送中心”,其职能是为商场本店和四家直接

连锁店配货,该中心负责向厂家直接定货,目的是降低进货成本并

防止各商场自行进货时吃回扣。但该中心配送给各大商场的所有商

品,价格不但比批发市场上的批发价高出许多,甚至高于自由市场

上的零售价!“货物配送中心”实际上成了一个大黑洞。

上述四个方面较清楚地说明了该集团的控制环境情况。其内部控制

环境若此,其最终结局亦在意料之内。

2.风险意识不强

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集

团如何进行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呢?原集团总经理王xx,对以往的

经营失误总结了六大教训,其中有四条涉及到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

问题。

第一是“对市场认识不足,对形势认识不足”。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不但遇到了国内商业同行的压力,而且国外零售业的大举进入也给

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我们认为较先进的经营模式一下子就

被冲得体无完肤。

第二是“过于自信、乐观、想当然,其结果是骄兵必败”。

第三是“面对零售业艰难的状况,我们的应变能力差,整个经营进入

死胡同,最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第四是“抗风险能力差,一近事阵脚就乱了。”这几个教训说明,在

集团管理层的思想中缺乏风险概念,没有设置风险管理机制,因此

抗险能力极低。

3.缺乏适当的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旨在帮助企

业保证其针对“使企业目标不能达成的风险”采取必要行动。集团运

作中几乎不存在控制活动,或者即使存在所谓的政策和程序,也是

名存实亡,未实际发生作用。且看一组数据:该集团一年一度的场

庆花费都超70万元;集团某股东从该商场借出8百万元,连借条也

没有,后来归还300万元,剩余5山万元商场帐面和收据显示是“工

程款”;集团另一个股东1993年借走商场57万元,也无人催要盯

997年,商场管理费用就高达18.6亿元。集团的控制活动若此,何

以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实现?

4.信息沟通不顺畅

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企

业须按某种形式在某个时间之内,辨别、取得适当的信息,并加以

沟通,使员工顺利且行其职责。在该集团内部,信息沟通系统几乎

不存在。据称,集团内部一不需要成本信息二不计算投资回收期及

投资回报率,三不收集市场方面的信息。会计信息系统由管理层随

意控制队资金被大量挪用,却不知去向何方。在该集团,信息系统

已经不再是一个管理和控制的工具,而是上层管理人员的话筒,信

息随其意愿而变。

5.内部监督缺乏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系通过纳人管理过程的大量制

度及活动实现的。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切实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在该商场,自开业以来,没有进行过一次全面彻底的审计。偶尔的局部的内部

审计中曾发现几笔几百万元资金被转移出去的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任何事情都是总经理说了算,属下当然包括内部审计人员在内,全

无发言权,可见内部监督极度缺乏是既成事实。

启示:改进企业内部控制

由该集团,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皆存在问题,必然最终走向倒闭之路。尽管它只是我国企业的一个个案,但这种现象却颇具普遍性。目前,我国加入wto在即,来自外部世界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给

中国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若以此状况去

应对竞争,其结果不难预料。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

以一种更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企业面临

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经济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

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从现实看,我国企业

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

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

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有很多

误解,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十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或者认为内

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甚至对企业内

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

我们认为,对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可从两方面人手,其一是

由权威部门制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其二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

计作出强制性的安排,做到二者并举。

1.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

首先,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一项国际惯例。长期以来,内部控

制一直被视为企业内部事务,属企业管理当局责任范围内之事。纵

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历年来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解释、

修改、再修改的过程,不难发现,mcpa过去一直认为内部控制目标

是为了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

动企业执行既定的管理方针等,不管对这些目标如何进行排列与组合,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与经营服务是其共同特征。以往对内部控制

的研究也大部分集中在制度的设计和审计方面,重在改进内部控制

的方法与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直到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

《反国外贿赂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简称fcpa),

该法案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以防范这种行为发生。

该法案在其会计标准条款中accounting standards provision)规定,业如达不到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内部控制目标,可被罚

款1万美元、责任者受5年以下的监禁。至此,建立和强化内部控

制已成为企业应履行的一种法律责任。1991年11月,美国联邦委

员会发表的判决指南指出,如果发现公司即使有一个雇员犯罪,该

公司将受到强制性罚款,罚金数额可高达数十万至几百万美元。这

一法规的出台,强化了管理者对遵守法规的重视,遵循适当的法规、规避可能的罚款所带来的损失也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曲美国注册会计协会(aicpa)、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财务经理协会(fei)、美国会计学会(aaa)、管理会计学会(ima)共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即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

制综合框架公告,认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

职员的影响,旨在取得(1)经营效果和效率(2)财务报告的可靠

性(3)遵循适当的法规等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过程。”并对

内部控制作了新的扩展,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要素。美国注册会计

师协会认为该报告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用如同早期的

公认会计原则,其未来在管理界的地位也如今日的公认会计原则一样”。coso报告很快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世界各国及各专业团体纷

纷效仿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重新研究,并采coso报告的最新

理念,发布了自己的文告。可见,建立一套有关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已成为一项国际惯例。

其次,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是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与企业遵循法

律法规的重要条件。现代企业的典型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由于股权较为分散,企业所有者(包括权益所有者、债权所有

者及人力资本所有者等)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一般只能通过企业对外

出具的财务报告等资料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所有者、政府部门、材料供应商等作为外部人与作为内部人的经营者之间存在严重

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

性,其二是保证企业法律法规的遵循性。从这两个目标可以看出,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一种自愿自觉的行为,也是企业的

一种责任与义务,是企业对外部利益集团负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建立一套完备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行为的规范

标准,是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条件。

最后,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有利于统一看法,更新观念。目前,

我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认识还很不统一,甚至还

有不少错误认识。而且,企业界、司法界、会计界等不同行业与部

门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不一,彼此就此进行沟通时,缺乏共同“语言”。即使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也多局限于其对审计

工作的影响。因此,建立内部控制标准体系,不仅可以为各方人士

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还可为企业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

提供标准与方法。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及时组织

力量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研究。我国的立法机关应该联合我国各有关

方面的力量,包括理论界、实务界、各种职业团体、协会、中介机

构等,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建立一套如coso报告那样内涵与外延统一、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

标准体系,并发布准则或提出指南,使企业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

等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而且要将内部控制的全新理念与精神传达

给所有相关人员,尽量使管理当局用以评估内部控制的标准、注册

会计师用以审计内部控制的标准与投资者用以审视内部控制的标准

相统一,以减少可能的期望差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