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第25卷第1期干旱区资源与环境Vol.25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Jin.2011

文章编号:1003-7578(2011)01-011-04

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巩芳1,2,常青2,郝晓燕2,文宗川2

(1.内蒙古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呼和浩特010018;2.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提要: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用熵作为度量标准,从草原生态系统的冲击力、复合承载力和反馈力三个角度分析了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并提出了通过

构建完善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增加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负熵流,通过转变牧区经济的发展方式,完善保护草

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政策减少正熵的流入,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耗散结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熵理论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非线性复杂系统,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既是自组织的,也是他组织的,是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统一。文中着重研究它的自组织方面,通过分析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耗散结构特性来探索实现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理论由普里高津(I.Prigogine)于1969年提出,是指"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当外界条件达到某阈值时,量变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会自动出现一种自组织现象,系统的各子系统会形成一种互相协同的作用,从而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变为一种时间、空间和功能的有序结构"。一个系统要处于耗散结构,即动态有序,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系统必须开放;2)远离平衡态;3)非线性相互作用;4)涨落现象[1]。上述条件是相互紧密联系的,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把耗散结构概括为:在非平衡条件下产生的,依靠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输入和输出条件来维持其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序系统。一个系统达到生态产出最大、功能稳定和生态平衡状况时,就是该系统最高级的生态环境耗散结构。

2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符合耗散结构的特性。首先,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与牧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经济和社会系统不断向草原生态系统输入正或负熵流,正熵流输入导致草原生态恶化,如,过度放牧和无序开垦等;负熵流输入时草原生态得以恢复,如退耕还林(还草)等。第二,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远离平衡态的。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气候形成的春生夏长,秋收冬眠,花开花落,四季循环,正是非平衡系统中的时、空有序态。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系统,同时,草原生态系统受当地人口、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导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时,随机的突变可能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的变化。第三,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草原生态系统包含多个自然、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不

*收稿日期:2009-11-09。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社科项目《制度创新视角下的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08B025);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基于生态资本化理论的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NJsy08062)资助。

作者简介:巩芳(1972-),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生态经济,牧区经济。

Email:gongfang110@sina.com

图1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熵流图Fig.1Entropy flow in a grassland ecosystem

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非线性输入输出和非线性变化发展是

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草原生态系统无限多样性、丰富性

和复杂性的根源。最后,涨落现象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中是普遍

存在的。普里高津关于"涨落导致有序"的观点,

突出强调了在非平衡系统具备了形成有序结构的客观条件后,涨落对实现这种有

序结构起着决定作用。例如,

"以草定畜"、"围封转移"等政策的实施使得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恢复,

即政策的"微涨落"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导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巨涨落"(图1)。3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冲击力、承载力及反馈力分析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特性的复杂系统,根据耗散结构的特性动态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冲击力、承载力和反馈力,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脆性和突变特性分析该系统的冲击力,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环境阈值来分析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以负熵流来分析系统的反馈力。

3.1冲击力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脆性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冲击力主要体现在:1)自然因素带来的冲击。气候干旱化是草原生态系统冲击

力的自然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气候干旱化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气候变暖、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是一个很重要的自然因素。内蒙古自治区气象资料表明,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明显。气候

变暖的同时降水量也在减少,全区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50-450mm 之间[2]。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必

然使植被破坏加快,沙尘天气增多;2)社会因素带来的冲击。除了自然因素恶劣导致草原沙漠化之外,最直接的、主要的原因是人类活动。社会因素的冲击主要包括:第一,过度放牧。近年来,牧区人口迅速增加

与可利用草地面积逐年减少导致人与畜、

草与畜、草与土地等矛盾加剧,为了增加收入,牧民就会不断地增加牲畜头数导致严重超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草原的载畜量已严重超过其承载力。第二,经济增长对草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近年来,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GDP 的迅速增长,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倡

导发展工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但对"新型工业化"的内涵缺乏确切理解,在一些旗县一提及"工业化"字眼儿就简单理解为"上项目、建工厂",盲目在草原牧区引进污染严重、破坏环境的工业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新建的"六小"工业项目毁坏了大面积的草场,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污染严重,给生态环境

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违反"土地管理法"、

"农牧区合同承包条例"占据牧民承包的草场,把大面积草原变成了采矿场、采煤场,已开工的厂矿排出的工业废物污染了大面积草原和河流。

对于一个开放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当它的一个子系统遭受一定的打击时,会使原来的有序状态破坏,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无序状态,失去原来系统所具有的正常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脆性、系统蕴含能量和约束条件之间关系的初步数学模型来分析整个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脆性,即:

M (t )=a E (e1,e2,…,en ,…)G (g1,g2,…,gn ,…)

式中:M (t )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第t 段时间的脆性;a 为加权系数;E (e1,e2,

…,en ,…)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本身蕴含的能量和来自外部冲击的能量集;G (g1,g2,

…,gn ,…)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本身的约束条件和与该系统有关联的外部给予的约束条件集。能量集E 和约束条件G 之比,决定草原生态经

济系统脆性的大小,

并昭示系统是崩溃还是正常运行。当该系统受到外部打击时,其能量集E 中的元素增加,系统蕴含的能量也增加,从而导致该系统的脆性变大,系统的无序度增加,系统趋向崩溃,此时,为阻止系统崩溃,系统本身或其它系统对其进行约束,约束条件集G 中元素增加,抑制系统崩溃,使它达到另

一个正常运行状态。如果能量的增加超过约束条件集的约束能力,该系统最终会导致崩溃[3]。

由以上讨论可以得到下面结论:

首先,当脆性熵到达某一危险的最大值时,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会发生危机;脆性熵超过这个值,该系统将因外部能量的冲击而崩溃。也就是说,该系统对于外界的冲击或干扰,导致整个系统脆性的激发,这时系统本身无法正常运行,直至崩溃。如过度开垦草原超过草原的自我恢复能力就会导致草原不可逆转的沙化和退化,最终可能是草原消失。其次,当脆性熵到达某一最小值时,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专制的有序状态;脆性熵小于这个值时,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将会处于一个没有发展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最终将被淘汰。这就告诉我们对草原既要保护还要利用。

·2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

最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脆性熵应适当的大,脆性熵太小,草原生态经济系统不再发展;脆性熵太大,草原生态系统最终导致崩溃。也就是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它的脆性熵的大小要合适,既不能停止对草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整个系统的脆性熵维持很小值,也不能过度、无序地开发与利用,一旦出现干扰,致使整个系统的脆性熵达到极限值,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系统最终崩溃,无法正常运行。

3.2承载力与草原生态经济阈

"承载力"是相对"冲击力"而言的,草原牧区经济的发展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冲击,因此就要分析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对外来冲击的承受能力及承受阈。草原生态系统承载力用承载压力度指数来衡量。承载压力度是表示生态系统支持要素的支持力(CSI )与压力要素的压力(CPI )的相对大小,它能宏观地反映某区域的生态承压负荷量,以便准确判断某生态系统承载力高低情况。承载压力度指数可用公式表示为:

D =P /S

式中:D 为承载压力度指数;P 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压力指数;S 为草原生态系统的承载指数[4]。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对外来冲击有一定的承受阈,即草原生态系统的经济阈。草原生态经济阈,也就是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阈值或阈限,主要是指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总体的承载能力、吸纳能力、净化能力以

及系统资源的利用限度等,

是系统承纳及其资源使用的最高界限;如系统的适度人口规模、适宜载畜数量与系统对生态破坏的承受能力、环境污染的净化能力以及牧草资源、药用食用植物动物资源、草原地区矿

产资源利用程度的界限等。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承纳水平及其主要资源的使用强度等不超过阈限,

系统总体状态保持良好,生态经济稳态不被打破,系统自恢复、自更新、自净化等机制完善并能正常地发挥作

用;如果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承纳水平及其主要资源的使用强度等超过了阈限,

系统生态经济稳态被打破,生态经济结构失调,自恢复、自更新、自净化等机制被破坏并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系统结构走向无序、功能不断下降,最终走向崩溃。

3.3反馈力与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负熵流

当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本身受到冲击的时候,正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存在"冲击力"也就存在"反馈力"。反馈是动态平衡系统的一种固有性质,并可作为调控点,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容量受到阈值的限制,当然这一阈值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具体数值。在这一区间内,当系统偏离稳定发展状态时,正反馈促使其返回原来的状态;而一旦超过这一区间,负反馈将加速系统

的崩溃[5]。现实的"反馈力"主要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冲击力接近、

达到或超过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生态承载力时,为了保证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正常和健康发展,人类必须通过减少对草原生态的破坏、过度利用和加大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以减少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发展压力并提高其复合承载力,使之大于冲击力,以保障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图2基于熵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分析框架图Fig.2Fram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grassland ecosystems based on entropy

如图2所示,牧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

是不断从草原生态系统获得草地资源的

过程,即负熵流从草原生态系统流入牧区

经济系统,而且随着牧区经济的发展,人

口迅速膨胀、

牲畜头数迅速增加导致正熵流不断由牧区经济系统流入草原生态系

统,这两个过程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熵增,使草原生态系统出现生态危机。因此,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恶化的原因就是正熵流入草原生态系统,负熵流出草原生态

系统引起草原生态系统的熵增,并超过了草原生态系统消除熵增的能力。从熵的角度考虑,增大负熵及负熵的利用率,同时减少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熵的增加或减缓熵增的速度是实现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两条路径。

4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熵变机制和对策4.1通过草原生态补偿增加负熵流

·

31·第1期巩芳等基于耗散结构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

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是市场的外部不经济性,要把生态环境问题内部化,就必须建立健全环境资源配置体系,开展破坏草原的补偿交易,构建空间网络式草原生态补偿机制。通过构建以草原牧区的地方政府、企业、牧民为基础,以中央政府的草原生态转移支付为主体,以受益区域的生态补偿基金为补充的草

原生态补偿机制,

从而实现草原生态系统负熵流的增加。4.2以草定畜等政策的实施减少正熵流

减少正熵流是指通过减少牧区人口、减少牲畜头数,即减少牧区经济发展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通过禁牧舍饲和围封转移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抗冲击能力。牧区经济发展离

不开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只有通过对现行牧区生产和方式进行改造才能实现牧区经济的集约化发展,这就要求发展熵增最小化经济。发展熵增最小化经济,是实现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草原生态系统良性演化的最优选择。

总之,在牧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提供负熵流,接受产生的生态废弃物,这必然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熵增不断增大,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但可以通过转变牧区经济的发展方式,完善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政策减少正熵的流入,通过构建和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增加草原生态系统的负熵流,实现草原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Stephen L ,Gillett.Entropy and its misuse ,I.Energy ,free and other wise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56):58-70.

[2]王关区,莎娜.草原生态经济阈与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

J ].中西部发展论坛,2008(2)15-17.[3]唐敏,张文彬.基于耗散结构的矿业复杂系统的动态分析[

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8,33(1):4-9.[4]张林波,李文华.承载力理论的起源、发展与展望[

J ].生态学报,2009,29(2):882-885.[5]莫琦.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3):85-86.

Dynamic analysis on grassland ecosystem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GONG Fang 1,2,CHANG Qing 2,HAO Xiaoyan 2,WEN Zongchuan 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e University ,Hohhot 010018,P.R.China ;2.Management Schoo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51,P.R.China )

Abstract :We analyzed the crisi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from the impact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and complex carrging capacity and feedback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s ,and studied on the grassland ecosystems using entropy as a measure of standards.We proposed that in order to increasing the negative entropy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a sou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n order to reducing the inflow of entropy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should be changed in pastoral areas and the policy of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s should be improved.The virtuous circle of grassland eco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 ultimate goal.

Key words :dissipative structures ;grassland ecosystems ;entropy theory ·4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第25卷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和计算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 1.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 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 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 2.如图所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的能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如果c1表示蚕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则b1表示未被 利用的能量 B.图中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C.图中的c可表示桑树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D.图中d1/d可以表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3.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的能量,D、E、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草、兔子、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J、K、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A=D、B=E、C=F B.K中能量包括兔子尸体及狼粪便中的能量 C.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 D.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D 4.(2015·茂名模拟)下列对人工鱼塘生态系统的分析,合理的是( ) A.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是逐级递减的 C.调查该生态系统中某鱼类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D.该生态系统的功能只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如图为某人工松林18年间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统计(单 位略),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能量Q”是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无需人工能量投入该松林就可维持其稳定性 C.18年间该松林中分解者获取总能量是285×1010 D.动物的存在加快了人工松林的物质循环 6.下表是某营养级昆虫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的情况,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项目昆虫摄食量昆虫粪便量昆虫呼吸消耗量昆虫生长的能量 能量(kJ) 410 210 130 70 A. B.昆虫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 C.昆虫的后一个营养级能够获得的能量最多为14 kJ D.昆虫的前一营养级的能量至少为1 000 kJ

公司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推荐

公司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推荐 分析报告是一种比较常用的问题。有市场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经济形势分析报告、社会问题分析报告等等。公司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推荐,欢迎阅读。 公司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推荐一项目名称:复杂地质条件工作面过断层技术研究与实施单位: 日期: 中平能化集团平煤股份七矿二0**年十月 目录 1.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49) 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49) 经济指标计算分析 (49) 社会效益分析 (51) 1.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回采,调伪倾斜减小工作面和断层相交角度,利用快速延长采面技术回采生产,综采工作面利用顶板上金属网、及时移架等技术控制顶板,对偏帮严重地段采取超前维护等技术安全回采,创七矿复杂地质条件下采煤工作面回采的先例,丰富了集团公司综采工

作面在采面断层多条件下,实现安全回采的实践经验。复杂地质条件下综采工作面过断层,实现安全回采具备的主要优点有: ×综采采煤工艺资源回收率取95% =26万××95% =1235万 b) 综采工作面快速延长采面增加的经济效益 综采工作面快速延长采面,减少了综采工作面的安装时间 5天,即减少停产时间5天,相当多出煤万吨。 W2=q×T×A =1748×5×450 =393万 式中:q——采面平均日产量1748t/天; T——减少停产天数5天; A——吨煤售价450元/t; c) 综合经济效益 W=W1+W2 =1235+393 =1628万元 社会效益分析 1)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功回采,提高了工作面单产和

工效,实现了安全生产,为七矿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综采工作面在断层多地质条件复杂 情况下安全回采,,开创七矿及集团公司综采工作面回采新技术。提高了七矿综合机械化回采的科技水平。 3)项目的实践成功,为七矿今后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综合机械化开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矿井实现安全生产有利于矿区的和谐稳定发展。 应用单位 20**年10月 公司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推荐二“无机粉体改性聚丙烯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经宁波市先进纺织技术与服装CAD重点实验室、东华大学、安徽润维无纺布有限公司三方两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现已全部完成。本着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精神,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性工作,并对经费的使用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在使用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企业及学校规定的财务制度,使本项目能够按时保质完成。经济效益分析如下: 1、研发费用 设备改造和购置费:54万元,材料费:万元,实验测试费:万元,差旅费:万元,资料会务费:2万元,专利及论文版面费:万元,成果鉴定费:万元,查新检索费:万元,其他:万元,总计:万元。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技术经济效益预测分析报告

工业锅炉封闭循环相变供热系统 技术经济环境效益预测分析报告 一、技术开发效益分析 《工业锅炉封闭循环相变供热系统》节能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标志着蒸汽供热凝结水回收余热利用技术一次创新性大提高,彻底改变了中小企业锅炉供热采用开式回收系统,余热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节能技术水平差的窘状,为蒸汽供热余热利用节能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进作用。 凝结水回收封闭系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回水率、利用率、汽水损失率、排污率、结垢速率和回收系统金属腐蚀速率降耗指标提升到很高的水平。循环相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锅炉给水温度大幅提升,取消锅炉额定补给水,缩短运行时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热效率,有力促进了锅炉及供热系统节能降耗技术的发展。 技术先进、工艺合理、节能显著、应用广、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可观是它的突出特点。与蒸汽供热凝结水回收开式系统相比,除在高效、节能、节水、环保等方面处于超越领先水平外,在投资和运行费用方面,尤其是技术经济效益还具有明显的优势。该“系统”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适用锅炉蒸汽供热余热节能市场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客户使用费用,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明显,销售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一)、回收利用技术效益计算: 《工业锅炉封闭循环相变供热系统》产品节能技术所产生的效益主要表现在回收率、利用率、回收水温、汽水热损失、排污热损、结

垢速率、取消和降低辅机设备配置等几方面。 我们以凝结水开式回收系统作为效益对比条件,每蒸吨为对比单元,以燃煤锅炉为对比能源设备进行节能效益计算。 开式回收系统:凝结水回收率:65% 凝结水回收温度:60-70℃ 凝结水回收利用率:~80% 排污热损:2% 汽水热损失: 3--5% 结垢热损失:3—15% 疏水阀逃逸热损失:4—16% 封闭回收系统:凝结水回收率:99.6% 凝结水回收温度:140℃ 凝结水回收利用率:~100% 排污热损:0.4% 汽水热损失: ≤1% 结垢热损失:≤1% 疏水阀逃逸热损失:无 燃煤锅炉封闭系统节能效益汇总表

系统工程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2.1什么是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试分别举例说明。 答:a.如果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既没有物质的交换,也没有能量的交换,就称其为孤立系统。在孤立系统中,系统与环境之间是相互隔绝的,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不能传至系统外,系统环境的能量也不能传至系统内,显然,客观世界是不存在这种孤立系统的;b.如果系统与其环境可以交换能量但不可以交换物质,称其为封闭系统。例如一个密闭的容器,可以与外界交换能量,但不能交换物质,可看作为封闭系统;c.如果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换,又有物质交换,就称其为开放系统。小至细胞、分子、大至生物、城市、国家等任何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及信息的交换,都是开放系统。 2.2什么是系统自组织现象?试描述一个具体的系统自组织现象。 答:系统中的元素在环境作用下,不依靠外力,发展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称为系统自组织。19世纪末化学家利色根发现,将碘化钾溶液加入到含有硝酸银的胶体介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形成的碘化银沉淀物会构成一圈圈有规律间隔的环状分布,这种有序的环称为利色根环。如激光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 2.3中国科学家对系统科学与技术有过哪些贡献? 答:中国科学院于1956年在力学研究所成立“运用组”,即后来“运筹组”的前身。到1980年成立“系统科学研究所”,1980年成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对系统工程研究发展的重视。1986年钱学森发表“为什么创立和研究系统学”,又把我国系统工程研究提高到系统工程基础理论,从系统科学体系的高度进行研究。我国学者钱学森于1989年提出“综合集成法”,是对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方面作出的新贡献。 2.4如何全面正确理解系统的整体性和“1+1>2”表达式? 答:系统的首要特征就是其整体性,系统不是各孤立部分属性的简单叠加,它还具有各孤立部分所没有的新的性质和行为。系统的整体性质有时通俗地表达为“1+1>2”,但实际情况是复杂的,也有可能等于2或小于2,这取决于系统的结构、各部分的属性及系统内协同作用的强弱。这主要是从系统的交通角度来理解的。 2.5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混沌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什么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a.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总是朝着均匀和无序的平衡态发展,系统的熵不断增大,直至达到平衡态,此时系统的熵最大,但对于一个开放系统,系统的熵却可能增长、维持或减小。b.协同学研究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并通过协作导致系统出现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c.混沌是由确定性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种随机运动。它不是简单的无序状态,在“杂乱无章”运动中又包含普适常数,包含自相似性。 共同点:三者讲的都是一个系统如何自发地形成有序结构的。不同点:混沌理论是从随机表象角度来讲的,耗散结构是从熵的角度来讲的,协同学是从各个部分如何进行协作。 3.0详细说明动态规划的中心思想。 动态规划是研究多段决策而提出来的一种数学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所谓的“最优性原理”,这个原理归结为用一个基本地推关系式,从整个过程的终点出发,由后向前,使过程连续地转移,一步一步地推到始点,找到最优解。动态规划算法通常用于求解具有某种最优性质的问题。在这类问题中,可能会有许多可行解。每一个解都对应于一个值,我们希望找到具有最优值的解。动态规划算法与分治法类似,其基本思想也是将待求解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先求解子问题,然后从这些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与分治法不同的是,适合于用动态规划求解的问题,经分解得到子问题往往不是互相独立的。若用分治法来解这类问题,则分解得到的子问题数目太多,有些子问题被重复计算了很多次。如果我们能够保存已解决的子问题的答案,而在需要时再找出已求得的答案,这样就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计算,节省时间。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来记录所有已解的子问题的答案。不管该子问题以后是否被用到,只要它被计算过,就将其结果填入表中。这就是动态规划法的基本思路。具体的动态规划算

能值分析

在现实社会生产和消费中,人们只注意一个系统中的货币流,即系统中的货币流出大于其流入,则该系统(或生产过程)就是有活力的,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其物质流或能量流。在一个生产或生态系统中,人们追求的是其最大的货币流,实际上,这种最大货币流是建立在最大的自然资源的流入基础之上的,因为,要追求最大的货币流出和最小的货币流入,就必需以最大的自然资源流入为代价,这种出发点常常又会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从而造成资源的可持续性下降。而能值分析则是对货币流、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综合衡量,从而通最有效的设计,使得系统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能量系统理论观,生态系统及其他别的系统,均可视为能量系统。能量可用于表达和了解生命与环境、人类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关系。然而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能量具有不同的质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和数量加减;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本质关系,用一般能量单位更无从表达和衡量,能量分析碰到难题,这就是所谓的“能量壁垒,即不同来源和形式的能量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具有很大的等级差异,例如1 焦耳电能、1 焦耳太阳能和1 焦耳热能是不一样的,在对系统进行能量分析中不能直接将它们相加减。中外学者提出了不少方法和理论来解决这个难题,但总是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而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创立至今的短短20余年间,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已在从全球地化循环到国家、区域、城市、企业的各种空间尺度,农业到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工程、工业的各种生态或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与评价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高度的重视。能值理论和分析方法问世时间不长,因其有助于正确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价值和相互关系,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备受国际生态学界、经济学界、系统学界及政府决策者的关注。近10 多年来,能值分析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活跃,尤其对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工农业系统的能值分析。 在国际上,美国于20 世纪80 年代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下率先开展能值研究,意大利、瑞典、澳大利亚等国于90 年代迅速开展。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由留美学者蓝盛芳引入能值理论,先后得到国家基金3 个能值分析项目资源,开展了国家与地区、农业、自然保护区和城市方面的能值分析和理论方法研究。 1 能值理论与分析方法的产生 无论是自然环境系统, 还是人类经济系统, 其存在、运动、发展和变化均依赖于能量流动, 因而研究能流的规律和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是随着能量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研究者发现一般的能量单位难以解决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能量相互加减和比较的问题。美国著名系统生态学家H. T. Odum 从20 世纪70 年代起,对生态系统的能量学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开拓性的重要理论观点, 创立了能值分析理论, 引起国际系统生态学界和生态经济 学界的强烈反响。能值理论以太阳能值作为统一度量标准, 客观地评价和比较多种类型的自然环境资源对人类经济系统的贡献, 为人们进行科学研究、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生产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提供新思路。其中包括70-80 年代初提出的能量系统(energy system)、能质(energy quality)、能质链、包被能(embodied emergy,或译体现能)、能量转换率及信息量等观点。这是第一次将能流、信息流与经济流的内在关系联系在一起,能流的特质基础是物质,这样,生态系统中的这几个功能过程不再是孤立的了。80 年代后期和90 年代创立了“能值”(Emergy)概念理论,以及太阳能值转换率(Solar Transformity)等一系列概念。从能量、“包被能”发展到“能值”,从能量分析研究发展到能值分析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是一个重大飞跃。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发展过程,反映在H. T.Odum 不同时期的论著中,尤其在《人与自然的能量基础》、《系统生态学》、能值专著等著作。H.T.Odum 经过长期研究,综合系统生态、能量生态和生态经济原理,于80 年代后期发展出新的科学概念和度量标准――能值,创

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简述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 ——学习笔记 经济活动分析是经济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工业企业明确经济责任、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果、改善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 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首先,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成果分析入手,分析企业生产条件及其利用的效果。其次,评价企业生产技术的经济效果,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形态进行产品成本、企业盈利和经营资金的分析等。但这些分析还不能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作出综合分析和评价。因此,有必要利用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综合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 一、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意义与任务 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中,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提高经济效益,就是用较少的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是不断认识和总结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科学的总结过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有效地指导未来生产经营活动实践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就是依据大量资料和信息,对客观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物质变精神,

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任务,在于通过综合分析,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走内含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增产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努力降低材料、能源的消耗,降低成本,增加盈利,提高经济效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效果;第二,企业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利用的效果;第三,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消费方面的效果;第四,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效益如何。这四个方面虽各有侧重,但相互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借助一系列经济效果指标反映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评价企业的工作,并作为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价值形式来表示。因此,综合分析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应用产值、成本、资金和利润等价值指标来进行。是企业生产、成本、资金和利润等各部分分析的综合、概括和提高。 二、综合分析企业生产成果满足社会需要的效果 企业销售合同完成率指标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履行交 货合同的程度,它与价值形态的商品产值、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结合起来,就能完整地反映和评价企业有用的生产成果

[精品]经济效益分析对比

热泵热水器与电运行费用(每天产2吨热水)实例经济效益分析对比:(一)计算依据为380% 。3、设年平均冷水温度为15o C,用热水温度为55 o C。(二)计算结果 1.每天将2000kg15 o C的水加热到55o C需吸收总热量: Q吸=C入. M.Δt =1×2000×(55 o C -15 o C) =8×104(kcal) 2.每天单纯用电热水器加热2000kg(2吨)水耗电量: 耗电量M2(度)=Q吸/(η1.入1) =8×104/(860×90%) =103.36度 3. 用电热水器供应热水(每天2吨)年运行费用为: 103.36度/天×0.7元/度×365天 =26407.75元 4.用空气能热泵每天加热2000kg(2吨)水耗电量: 耗电量M3(度)=Q吸/(η2.入2) =8×104/(860×380%) =24.48度 5. 用空气源热泵供应热水(每天2吨)年运行费用为: 24.48度/天×0.7元/度×365天=6254.64元 (三)运行费用对比表单位:万元

因此,投资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比投资电热水器热水系统每年可节约运行电费2万多元。即投资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不足1年时间通过节约电费即可收回成本,且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的使用寿命长达15年以上。 热泵热水器与柴油锅炉热水器运行费用(每天产36吨热水)实例经济 效益分析对比: (一)计算依据 1、0#柴油燃烧值为9600kcal/㎏, 燃油炉的热效率为88%,0#柴油市 场售价为5.8元/kg。 2、空气源热泵的热值为860 kcal/度,热效率为380% ,每度电为0.7元/度。 3、设年平均冷水温度为15o C,用热水温度为55 o C。 (二)计算结果 1.每天将36000kg(36吨)15 o C的水加热到55 o C需吸收总热量: Q吸=C入. M.Δt =1×36000×(55 o C -15 o C)

系统工程作业及(附答案)

第一批次 [多选题]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技术包括两个方面,它们分别是:A:硬件 B:软件 C:固件 D:中间件 参考答案: [多选题]系统工程的理论基础包括: A:大系统理论 B:信息论 C:控制论 D:运筹学 参考答案: [多选题]从系统观点出发,全部环境因素应划分为: A:自然环境 B:人的因素 C:科学技术环境 D:社会经济环境 参考答案: [多选题]通常情况下,模型可分为 A:形象模型 B:概念模型 C:模拟模型 D:抽象模型 参考答案: [多选题]抽象模型是指 A:形象模型

C:数学模型 D:模拟模型 参考答案: [多选题]构造模型的一般原则是 A:现实性原则 B:简化性原则 C:适应性原则 D:借鉴性原则 参考答案: [多选题]在随机网络中,输入侧的逻辑关系分别有A:与型 B:或型 C:非型 D:异或型 参考答案: [多选题]在随机网络中,输出侧的逻辑关系分别有A:随机型 B:确定型 C:网络型 D:概率型 参考答案: [多选题]按系统性质进行的系统仿真分为 A:离散型仿真 B:确定型仿真 C:连续型仿真

参考答案: [多选题]动态规划法的基本原理是 A:相变原理 B:耗散结构理论 C:突变原理 D:最优化原理 参考答案: [多选题]管理系统一般由以下子系统构成 A:计划决策子系统 B:控制协调子系统 C:执行子系统 D:信息子系统 参考答案: [多选题]()研究的是系统从原始均匀的无序状态发展成为有序状态,或从一种有序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有序结构,以及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化过程。 A:相变理论 B:耗散结构理论 C:协同学理论 D:突变理论 参考答案: [多选题]()是物质系统内部结构和物理性质上的突变。 A:突变 B:涨落 C:混沌 D:相变 参考答案: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经济效益研究 摘要: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 主成分分析法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各地区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是制定各地区工业企业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很多,这些指标仅仅从不同侧面评价了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综合分析没有得以体现。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以2006年中国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全国三十一个地区的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1.背景介绍 企业的经济效益就是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比值,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生产成本)= V C M V C ++ + C:消耗原材料价值;V:工人工资;M:利润。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依靠对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实质就是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指标的评价。从生产经营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资产报酬率、权益报酬率等指标反映;从物化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固定资产生产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指标反映;而从活劳动效果角度分析,经济效益可用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税率等指标反映。这些指标大多是依据财务报告数据计算出来的。 对企业经济效益因素分析,一是从资金占用和资金周转的角度,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资金因素;二是从原材料、工资、费用等支出角度,分析影响经济效益的成本因素。此外还要把企业自身的微观经济效益与全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当前的经济效益与长远经济效益结合起来。1995年财政部公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十项指标,国家统计局1998年制定了一套工业企业经济

系统工程重点

第一章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由两个以上的要素(部分、元素)所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基本单位,因而也是系统存在的基础和实际载体,系统离开了要素就不成其为系统;第二,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从而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或秩序,这样,系统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机制;第三,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这是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这种新功能是由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和结构所决定的。 系统与要素的相互作用是:1.系统通过整体作用支配和控制要素系统通过其整体作用来控制和决定各个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排列顺序、作用等。系统整体稳定,则要素也稳定;系统整体特性和功能发生变化,则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2.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决定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一、要素的组成成分和数量具有一种协调、适应的比例关系,使得要素能够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稳定,并使系统走向组织化、有序化;二、要素之间出现不协调、不适应的比例关系,这就会破坏系统的平衡和稳定,甚至使系统衰退、崩溃。3.系统和要素的概念是相对的系统和要素的区别是相对的,由要素组成的系统,又是较高一级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相关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 “黑箱理论”就是在系统外部描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考察系统的方法。根据该理论可以将系统内部状态难以认识的复杂对象看做一个黑箱,把外部对它的作用看做输入,而把它对外部的作用看做输出。 外部描述:通过输入与输出来描述系统变量的方法。 内部描述:通过系统的状态变量来描述输入与输出的一种考察系统的方法。 系统的形态:1.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2.实体系统和概念系统 3.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4.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5.对象系统和行为系统6.控制系统和因果系统 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的概念是相对于平衡结构的概念提出的。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外界条件变化达到某一特定阈值时,量变可能引起质变,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与物质,就可能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的有序状态。这种远离平衡态的、稳定的、有序的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管理系统工程:将系统工程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即运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管理工作在一定期限内收到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效果 硬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三维结构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 软系统方法论: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对概念模型或意识模型的讨论和分析,才使得人们对问题的实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经过不断磋商,再经过不断地反馈,逐步弄清问题,方得出满意的可行解。切克兰德根据以上思路提出他的方法论。韧系统方法论——综合集成法:软系统方法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硬系统方法则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而韧系统分析方法中,定性、定量方法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发挥各自优势,实现“1+1>2”的功效。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前馈与反馈相结合。3、规范与灵活相结合。 模型:通常指原型的样本,是对现实系统的描述和模仿 程序化决策:是重复出现的一类问题因反复出现处理有经验,逐渐以规律性制定出一套固定的程序。 非程序化决策:这类问题较新,或因性质结构尚不清楚而无法用常规方法和程序来处理,必须以探索性方式来解决这一类问题第二章 管理系统分析:对管理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的一种辅助决策的方法。基本工作思路主要表现为:规范化→灵活化,程序化→耦合化,模型化→集成化,最优化→满意化。最基本的三项工作是:目标分析科学化,过程分析图形化,效果分析运筹化基本工作原则:一、整体优化原则二、协调有序原则三、动态平衡原则 管理流程图是对各部门或专业业务的工作过程进行科学的划分和界定,对管理过程的规律进行系统的总结和表述的工具。最显著特点是系统化、规范化和条理化。两种形式,其一是描述单项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图,其二是描述工作系统情况的系统流程图。 业务流程图:以一项相对独立的管理业务为单位,用标准图例和简单文字说明将其内容、步骤和要求绘制出来,其目的是对管理业务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企业管理规范的一类文件

耗散结构简介

耗散结构简介 1自组织现象 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了孤立系统中进行的自然过程有方向性: 有序→ 无序(退化,克劳修斯提出) 自然界实际上也存在许多相反的过程: 无序→ 有序(进化,达尔文提出) 一个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的自然现象称为自组织现象。 例1:生命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 (1)蛋白质大分子链由几十种类型的成千上万个氨基酸分子按一定的规律排列起来组成。大脑是150 亿个神经细胞有规律排列组成的极精密极有序的系统,是一切计算机所替代不了的。——如看一张相片,分辨男?女?大约年龄?对带有输入“器官——眼睛”的大脑是很简单的事情,对计算机来说就非常复杂了。 假定蛋白质是随机形成的,而且每一种排列有相等的概率,那么即使每秒进行100 次排列,也要经过10109亿年才能出现一次特殊的排列。 这种有组织的排列决不是随机形成的 (2)树叶有规则的形状;动物毛皮有花纹,蜜蜂窝;龟背(空间有序)(3)候鸟的迁移;中华鲟的徊游(时间有序) 例2、无生命世界的自组织现象 (1)六角形的雪花; (2)鱼鳞状的云; (3)激光 (4)贝纳特现象(Benard) 当ΔT = T2 - T1 = 0 时平衡态 当ΔT > 0 但不太大时,稳定的非平衡态——单纯热传导 当ΔT> T c时,出现有序的宏观对流。千千万万的分子被组织起来,参加一定方式的宏观定向运动,能量得以更有效的传递。

自组织现象是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有序 → 无序 时间箭头相矛盾的!要将它们用物理学规律统一起来,必须抓住孤立系统与开放系统的区别。 2、开放系统的熵变 热力学第二定律:孤立系统中发生的过程 ΔS > 0;但对一个开放系统,熵有可能减少! 开放系统:与外界有能量交换(通过作功、传热)或物质交换的系统。 2、1 理论上的可逆过程 状态 1 到状态 2 熵的增量 ()()21dQ S T ?=? (可逆) 对孤立系统:因绝热 ΔS = 0,熵不变 对开放系统:若单调吸热 d Q > 0,ΔS > 0 熵增加;若单调放热 d Q < 0, ΔS < 0 熵减少。 2、2 对实际的不可逆过程(上式不能用!) 利用卡诺定理可以证明 ()()()()2211dQ dQ T T >?? 或 ()()21dQ S T ?>? (可逆) (不可逆) (不可逆) 证明:

经济效益分析

系统节能效益分析(仅作参考) 3.1基本参数: 3.1.1太阳能系统投资:这里所考察的太阳能供水采暖系统中仅包括太阳能供热的全套设备,不包括辅助集热设备、供暖末端设备,因此为了计算的方便,将设备的投资按集热器单位面积投资折算,集热器面积单价为2000元/㎡。 3.1.2 太阳能辐照量:采暖期,1827.98MJ ;非采暖期,4429.83MJ 。 3.1.3非采暖期热水保证率100%。 3.1.4常规能源系统 注:表中各种热源的单位发热量、燃料价格均为参考值。 3.1.5系统全寿命周期取15年。 3.1.6年维修费用取初投资的1%。 3.1.7年市场折现率与年燃料价格上涨率取相同值,取5%。 3.1.8 日耗热量:采暖期,367.84MJ 根据GB 50495-2009 太阳能供热采暖工程技术规范, 3.2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的年节能量计算公式 cd )1(ηη?-??=?L t c save J A Q save Q ?——需太阳能采暖的建筑面积,㎡; c A ——系统集热器采光面积,㎡; t J ——集热器受热面上的辐照量, J/㎡; cd η——集热器全日集热效率,0.50; L η——管路及储水箱热损失率,0.15; 采暖期计算太阳能系统节能量: save Q ? = 59.2×1827.98×0.50×(1-0.15)= 45992.0(MJ) 3.3太阳能供热采暖系统寿命期内的总节能费计算公式

A -DJ)A -C Q PI(S AV c ???=save 式中 SAV ——系统寿命期内的总节能费用,元; PI ——折现系数; C c ——系统评估当年的常规能源热价,元/MJ ; A ——太阳能系统总投资,元; DJ ——太阳能系统年均维护费用占投资的比率,一般取1%。 折现系数PI 计算公式 ??? ???????? ??+=n e -1e 1-1e -d 1PI d ≠e d 1n PI += d=e 式中 d ——年市场折现率,可取银行贷款利率; e ——年燃料价格上涨率; n ——分析节省费用的年限,从系统开始运行算起,取集热系统寿命(一般10~15年) 太阳能系统投资的动态回收期计算公式 ?? ? ??+--= e -1e 1ln )] (1[ln N e d PI e d ≠e )1(N d PI e += d=e 式中 ADJ C Q A PI c save e -?= 3.4系统回收年限见下表 3.5系统经济性评价 由于太阳能系统设计综合非采暖期提供热水,采暖期用水量较少,采暖为主

经济效益运行分析

1-10月漳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运行分 析 进入10月份,工业经济回暖的态势更加明朗。1-10月全市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1.42,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0.8亿元,完成利税总额56.2亿元,但当前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经济上升的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巩固。 一、全市工业企业运行主要特征 (1)非公有工业引领全市规模工业增长 全市非公有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1-10月,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67.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94.7%,拉动全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9.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1.8亿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91.5%,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40.4个百分点。 (2)亿元企业主导作用突出 1-10月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规模工业企业已达180家,比上年同期多16家,比上个月增加22家。这180家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5.8亿元,已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1.3%,对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拉动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7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看,1-10月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6家,5-10亿元15家,2-5亿元66家,1-2

亿元9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依次是:华阳电业有限公司、正兴车轮集团有限公司、南靖万利达科技有限公司、漳州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福建凯西不锈钢有限公司和鸿一企业有限公司,这6家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9.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9.6%。 (3)超过八成行业经营形势好转 1-10月份,全市34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有21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有28个行业实现盈利,行业盈利面达到82.4%,比上半年高出11.8个百分点;其中有2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个行业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行业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二、工业经济效益稳中有升 1-10月份,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1.42,居全省第八位,比上年同期上升7.72个点,增速居全省第四位。计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有五项指标好于上年同期。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8.13%、120.51%、3.54%,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08、11.66、0.7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54.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3.16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0.57万元/人;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24次,比上年同期放缓0.02次;产品销售率为95.84%,比上年同期下降0.15个百分点。

系统工程复习要点-Elane

第一章:系统工程概述 1、系统理论包括: 老三论(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般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系统论或狭义的一般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原则和规律,并对其功能进行数学描述的理论。控制论是研究各类系统的控制和调节的一般规律的综合性理论。信息与控制等是其核心概念。信息论是研究信息的提取、变换、存储与流通等特点和规律的理论。 新三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 2、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结构和环境的整体。 系统工程研究的是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系统与环境也是两个相对的概念。 3、系统的一般属性: 整体性、关联性、环境适应性(附加:目的性、层次性) 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最核心的特性,是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集合的概念就是把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些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而形成的结果,因而系统集合性是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环境适应性:系统的开放性及环境影响的重要性是当今系统问题的新特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4、系统的类型: A、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B、实体系统与概念系统 C、 动态系统与静态系统 D、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5、系统工程的概念: 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称,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工程技术. 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思想和方法处理大型复杂系统的问题,无论是系统的设计或组织建立,还是系统的经营管理,都可以统一的看成是一类工程实践,统称为系统工程。钱学森曾指出:系统工程是组织管理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实验和使用的科学方法,是一种对所有系统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系统工程是一门组织管理的技术。 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而且具有广泛而厚实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又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性特征。 6、系统工程方法的特点:

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 耗散结构 dissipative structures 比利时的普里戈金(I. Prigogine)从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的输送过程入手,深入讨论离开平衡态不远的非平衡状态的热力学系统的物质、能量输送过程,即流动的过程,以及驱动此过程的热力学力,并对这些流和力的线性关系做出了定量描述,指出非平衡系统(线性区)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趋向平衡状态,即熵增最小的定态。这就是关于线性非平衡系统的“最小熵产生定理”,它否定了线性区存在突变的可能性。 普里戈金在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线性区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始探索非平衡热力学系统在非线性区的演化特征。在研究偏离平衡态热力学系统时发现,当系统离开平衡态的参数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将会出现“行为临界点”,在越过这种临界点后系统将离开原来的热力学无序分支,发生突变而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若将系统推向离平衡态更远的地方,系统可能演化出更多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普里戈金将这类稳定的有序结构称作“耗散结构”。从而提出了关于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1969年)。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几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在平衡态和近平衡态,涨落是一种破坏稳定有序的干扰,但在远离平衡态条件下,非线性作用使涨落放大而达到有序。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自组织”成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由突变而涌现,其状态是稳定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状态的情况下可以涌现出新的结构。地球上的生命体都是远离平衡状态的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它们通过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经自组织而形成一系列的有序结构。可以认为这就是解释生命过程的热力学现象和生物的进化的热力学理论基础之一。 在生物学,微生物细胞是典型的耗散结构。在物理学,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广义的耗散结构可以泛指一系列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它们可以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系统,也可以是社会的经济系统。耗散结构理论的提出,对于自然科学以至社会科学,已经产生或将要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耗散结构理论促使科学家特别是自然科学家开始探索各种复杂系统的基本规律,开始了研究复杂性系统的攀登。 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 典型的例子是贝纳特流。在一扁平容器内充有一薄层液体,液层的宽度远大于其厚度,从液层底部均匀加热,液层顶部温度亦均匀,底部与顶部存在温度差。当温度差较小时,热量以传导方式通过液层,液层中不会产生任何结构。但当温度差达到某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鉴定资料之五软土地层铁路站场下浅埋大跨地下通道施工综合技术社会经济效益分析报告中铁十三局集团二○○三年十二月软土地层铁路站场下浅埋大跨地下通道施工综合技术主要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中铁十三局集团由中铁十三集团第二有限公司承建的长春站南北广场地下通道,南起辽宁路,北至长春货站,为连接既有南广场和拟建北广场的地下人行通道,由主通道和南北出入厅段组成,全长274m。其中主通道里程DK0+063.279~DK0+218.679,长155.4m,横向正交穿越铁路长春站站场,共穿越14 股站场既有轨道、4 座旅客站台及4 座地下邮政通道。隧道施工影响范围内有上水、排水、电力及电信等地下管线多条。新建暗挖隧道埋深仅为5m,开挖宽度为16.2m,主要穿越可~软塑性粉质粘土地层。其中粉质粘土层具有压缩性高、强度低、洞室开挖后围岩自稳能力差等特点。隧道施工范围内,地下水位较高,受车站环境条件制约以及含水层的特殊性,降水井布设受限,降水效果不易控制。由于隧道开挖断面较大,地层稳定性较差,施工开挖及降水对地层的扰动范围大,引起的地表沉降将十分显著。在如此复杂条件下修建大断面隧道工程,在国内外均少见报道,工程建设风险极大,又无成功经验和技术可供借鉴。在中铁十三局集团严密组织下,经全体施工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工程获得了圆满成功,并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1、技术效益在如此复杂的地质、工程环境下修建浅埋、大跨隧道,传统上一般采用明挖、盾构以及顶进法施工,但受工程规模、施工环境和工程造价的影响,本工程只能以暗挖形式组织施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对隧道预支护方案的科学比选、严格施工以及科技攻关,成功地修建了大管棚辅以小导管超前预支护保护下软土地层穿越铁路站场的浅埋、大跨暗挖地下通道,并取得了复杂工程环境下隧道施工系列成果,如铁路站场环境下隧道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标准;粉质粘土及粘土层空洞水、裂隙水施工降水技术;低扁平、不等跨三连拱结构隧道衬砌拖后集中施作的边洞法施工方法;既有站场下浅埋大跨度暗挖隧道穿越既有轨道时,轨道加固、分期整道、施工监测以及洞内外协调的施工技术;全封闭结构防水施工技术等。形成了软弱地层铁路站场下浅埋大跨地下通道综合施工技术,推动了隧道施工技术的进步,为该类复杂工程环境下的隧道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2、经济效益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与明挖法相比,减免了由于地面拆迁、线路改移和地下管线迁移而增加的工程成本,保证了既有轨道列车的运营安全和地面、地下既有建筑(构造)物的使用安全,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针对长春站南北广场地下通道的实际情况,采用长管棚辅以小导管预支护条件下的暗挖法施工与盾构法相比,极大程度地减少了工程一次性投资,降低了施工工艺的复杂难度,减少了施工临时设施和辅助设备,在圆满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采用边洞法和衬砌集中施作,大大减少了施工干扰,缩短了工期,节省了工时。3、社会效益长春站南北广场地下通道通过软土地层并同时穿越既有铁路站场,采用暗挖法在如此复杂条件下成功修建浅埋、大跨隧道,在国内尚属首例,国外也少见报道。本工程建设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暗挖隧道施工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推动我国复杂城市环境下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将产生重要作用及影响。采用暗挖法进行铁路站场下地下通道的成功修建,保证了既有铁路车站运营的正常运营,对旅客的出行、工作和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施工过程中,地下管线的不破裂、不渗漏,有效保证了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秩序,保持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