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

珲春市英才学校于丽娜

课标要求:“能够由事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抽象出事物的形状。”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课时。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起始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

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继”内容的起点。

(二)课本内容编排与结构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体”,抽象出数学中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的构成元素点线面,分别从静态、动态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体会几何直观的抽象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数学思考:

(1)通过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2)通过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问题解决: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建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4、情感态度: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点线面体的联系。

(五)教材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处理,从静态认识到动态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几何的抽象性,增加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薄厚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年龄小,好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和感观。但知识经验不丰富,直观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弱。本节课概念性问题较枯燥,教学时要注重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三、学法分析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认知规律,将教材划分为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讨论等各种途径自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

高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生动活泼的学习,积极有效的参与。

四、教法分析

在教学中,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多媒体直观动态的图片和视频,配以具体实物模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鼓励学生实际操作展示。因此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五、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实现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总结:图形的构成元素包括什么?

2、蜘蛛结网说明了________的数学原理。

板书设计

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本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从已学内容出

发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多媒体课件结合到位,充分体现了几何直观。

2、多媒体使用恰当。

3、提出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薄厚,充分体现几何抽象性,

使学生加深理解。

4、探究式问题层层递进,创造性的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激发了学

生的求知欲。使难点问题分解,学生更准确的理解点线面体动态的联系。

5、教学过程中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充分思考时间。关

注学生认知特点,启发性问题及思维碰撞过程。

6、学生提出的生活实例能快速判断正误,及时引导和补充,使整

节课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课堂氛围极高。

7、习题选择由浅入深,静态动态分别考察,并设置具有开放性问

题,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二、不足之处

1、由于为了和学生拉近关系,更好的进入课堂状态。情景引入不

够直接。

2、课前没有明确给出本节课学习目标,使学生一路跟着教师引导

过度。

3、引入新知时只是观看课件,缺少实物触摸感观。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反思,以及从其他教师的课堂中获得了不

小的收获。在教材把握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学生会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广泛的了解,今后在设计本节课时会创设情境中注重与上节课知识的联系,直接给出几何体,开门见山进入课题,并首先通过实物教具让学生触摸感受几何体的构成元素,继续保持启发式教学模式,关注学生认知和心理特点。在今后教学中会一如既往保持认真钻研的态度,努力提升自己备课,讲课,驾驭课堂的能力,尽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谢谢大家!恳请批评指正!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1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神林小学王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境,观察事物,建立表象。 1、复习引入:《正方体的认识》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和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同时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组织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本环节中,我设计了五个活动: 活动一:讨论正方体认识面、棱、顶点。 出示讨论提纲: ①正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正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说课稿

5.2 图形的运动

一、教材内容和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苏科版版教材《数学七年级(上)》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第二节的内容,主要研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基础部分的初始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积累一些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感受图形的形成过程和图形运动的方式平移、翻折、旋转.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平移、翻折、旋转为后续研究等腰三角形等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等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解决动点,全等等问题提供了解题策略和方法。本节课从生活现象中感悟点、线、面运动后得到的图形,渗透了转化思想,拼图的实验操作体会“复杂图形是由简单图形组合而成的”,渗透分类的思想,这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本节课需要学生观察、猜想、实验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等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灵活地解决图形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因此,本节课无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能力的发展,都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形象. 2.通过实验操作,认识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感悟让图形“动”起来,是研究图形性质的重要方法. 3.经历”观察—思考—探究—实践“的过程,感悟分类、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抽象、直观想象的素养. 2、教学目标解析 由于学生是生活在三维空间的,因而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从立体图形开始的,他们认识图形的方式和过程,应该是观察、操作、想象、推理.因此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可以从图形运动变化角度描述点、线、面、体的关系,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从直观上感悟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并通过让图形“动起来”,感悟三种运动方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在数学实验中体会分类转化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图形分类,感悟图形的运动转化为点的运动.

新人教《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礼尚往来初次比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以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长、宽、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形成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就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所以我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五、教学过程 (一)、从分类中引入 1、请看大屏幕,以4人组为单位,把大屏幕上的图片进行分类 老师发问,请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形状跟平面图形一样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从图中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同时告诉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紧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感知了从面到体的转变,很自然的导入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在观察讨论中了解长方体、正方体面的特点 1、拿一个长方体,让学生观察后,问,它是什么图形?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后讨论特点,并说明你怎么证明? 学生汇报结果...... 例如证明相对的面大小相等:(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可以通过度量长和宽算出面积 (2)可以把一个面用剪刀剪下来与相对的面对比 (3)可以把一个面描在纸上,再用相对的面去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里,让学生观察长方体面的特点后,验证自己的观察,验证的方法是开放的,学生可以发挥想像力,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验证,

《点线面》说课稿

《点线面》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10课《点、线、面》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欣赏感受“点、线、面”学习运用点、线、面去装饰物体教材中选入了与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种图片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了解大干世界都是由点、线、面这些最基本的元素组成的感受艺术可以表现生活艺术可以表达情感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属由六课组成主要讲植物编者为何把《点线面》放在这里呢我分析教材发现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花儿朵朵》、《我爱树木》、《树上树下》、《水墨画树》等课这几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点线面来表现画面并了解了点线面在水墨画中丰富的变化而《点线面》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点线面的特点组合及变化规律 等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会变的花树叶》这节课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等基本元素来装饰花树叶《点线面》的教学也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 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点线面的结合与变化在此基础上设计点线面作品 教学难点——点线面的使用要富有变化有节奏感不能单一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点线面并且在绘画中也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但对点线面的组合规律运用还 比较陌生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让学生在欣赏陶艺作品、绘画作品、服装用品等的图片中感受点线面的美 操作领域:让学生初步了解用点线面装饰的方法 情感领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感受点线面的艺术魅力 3、通过比较通过观察探讨感受点线面不同的组合会产生不同装饰效果 4、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这部分我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教学 1、动画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直观动作性思维为了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教师要注重教法的趣味性所以我用这样的导入:“小朋友你们喜欢看魔术表演今天老师请来了三位魔术师想不想认识他们呀”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强调要学生自己多动手。除了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还要求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

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框架、火柴盒、电脑课件。 六、教学流程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我从复习平面图形入手,然后认识立体图形,进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清长方形和长方体的概念,便于学生逐步形成有关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然后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来具体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用集合图形表示它们的关系。 在创新应用上,我让学生动手用硬纸板做一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实际进行测量。通过做一做,摆一摆,说一说,练一练等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而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立体构成说课稿

立体构成说课稿 便于大家的了解,此图为立体构成的构成形态,如图中所示,立体构成是使用各种较为单纯的材料来训练造型能力和空间构成能力的一门学科,目的是要求学生对立体形态进行解剖,重新组合,继而进行抽象化的形态构造。 一、课程设置 立体构成课程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内容主要是制作立体的创意作品并了解其操作技巧,为学生将来从事建筑装饰造型创意等工作领域打下基础。 立体构成作为研究形态创造与造型设计的独立学科。是以实体占有空间、限定空间、并与空间一同构成新的环境、新的视觉产物。立体构成也称为空间构成。立体构成是以一定的材料、以视觉为基础,以力学为依据,将造型要素,按照一定的构成原则,组合成美好的形体。它是以点、线、面、对称、肌理由来,研究空间立体形态的学科,也是研究立体造型各元素的构成法则。其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 本课程是一门兼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制作能力、艺术创意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本课程是我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基础设计课程三大构成中的一部分,是学好其他专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三大构成包含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

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中外建筑史、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中外建筑史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一些构造和形态风格的学科,平面构成是让学生在二维的空间中进行图形分割的学科,色彩构成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色彩知识。 后期课程是计算机制图软件AotoCAD、3DMAX,和家具设计,同期课程是设计素描色彩、透视学、装饰材料,由此可见。本课程在训练学生从二维空间转向三位空间的造型设计方面起到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利用抽象的材料和模拟空间构造,创造纯粹的形态造型,从而引导学生从形态要素的立场出发,熟练掌握三维形体的造型规律。 教学目标:(PPT)+目标主要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培养自己创作思维的同时感受造型形态上的不同变化,锻炼学生在今后设计中能够具有的抽象思维能力,色彩的构成思维能力,工艺手工制作能力,对形式美法则的灵活应用能力,造型综合运用能力,对点线面体的综合运用能力等。 理念(PPT) 思路(PPT) 章节(PPT) 模块(PPT) 教学重点难点(PPT)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鹿泉区大河镇曲寨小学封江彦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小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加以说明,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包括:(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含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容积和容积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三个内容。本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或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升数学思考。 情感目标: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教学的重点就是建立学生的空间观念,由于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所以我采用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六、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放大后的本单元的主题图,请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形状跟平面图形一样吗?待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从图中的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同时告诉学生这两个图形的各部分不在一个平面上,它们都是

人教版数学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课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通过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进一步强化认识并构建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下一步学习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立体图形”的空间概念,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二、说教法 根据几何知识的教学特点、本节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察发现法:通过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些实物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 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 三、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除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外,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做一做来学习新知,同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根据课程标准,采用直观演示、观察发现等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新课开始之前,我将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用品(柜子、礼品盒等),询问学生:“屏幕上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在学生积极回答之后(长方体/正方体),板书今天的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二)探究新知 我将从5个知识点来进行新知的教学: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首先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学具),闭上眼睛摸一摸,想一想: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让学生告诉我他们的发现,然后我将拿出长方体,边摸边讲解:什么叫面、棱、顶点。这里让学生闭上眼睛手摸长方体,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直观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我将出示学习提纲:请用手中的学具数一数,并想一想“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自主研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点线面体说课稿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 珲春市英才学校于丽娜 课标要求:“能够由事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抽象出事物的形状。”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课时。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起始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 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继”内容的起点。 (二)课本内容编排与结构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体”,抽象出数学中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的构成元素点线面,分别从静态、动态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体会几何直观的抽象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数学思考: (1)通过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2)通过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问题解决: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建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4、情感态度: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点线面体的联系。 (五)教材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处理,从静态认识到动态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几何的抽象性,增加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薄厚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年龄小,好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和感观。但知识经验不丰富,直观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弱。本节课概念性问题较枯燥,教学时要注重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三、学法分析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借此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及认知规律,将教材划分为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类比、讨论等各种途径自主研究问题,总结规律,以达到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探究式学习的特点是重视知识发生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内容 2、教材分析: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小学时期,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将为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以及后面学习长方体及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设计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体会立体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比较积极,但不稳定,知识和思维都有一定局限性,多数学生在操作、思考、口述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缺乏有序性和准确性,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丰富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认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采用: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活动。 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是单一的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等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学习过的一组平面图形和一组生活中的物品:牙膏盒、楼房、魔方等。提问学生:你发现他们和我们原来学过的图形一样吗?那么他们是什么图形呢?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事物,你能再举一些例子吗?为什么说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设计理念]数学知识的学习来源与生活,本环节,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象的基础上,利用学生身边的物体直接导入新课,自然的将学生代入到探究新知的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顺利开始了新知的探讨过程。 2、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4个教学活动,在每个程序的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来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活动一: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师: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手边的长方体实物、然后小组里互相说一说,你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2)小组交流汇报发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点线面体的教学设计

图形中的点、线、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点、线、面也都是几何图形; 2.认识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几何体中寻找点、线、面的过程,借助实例,通过触摸、观察、实验、举例等数学活动,便抽象为具体,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提高热爱几何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几何体的基本要素以及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理解. 教学用具 纸盒、多媒体 教学方法 探究式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提问 1.谁能说:几何是研究什么的? 由学生答出:几何是研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的. 2.几何图形是怎么得的? 由学生答出:对许多物体,不管它们的其他性质,只注意它们的形状、大小、位置就得到各种几何图形. 二、观察思考 1.使学生了解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并能有一初步认识. (1)首先教师准备一些教具,如长方体、圆柱体、足球以及要求学生所作的纸盒(不必粘合) 教师手拿没有粘合或长方体纸盒的剪好的纸片做演示.说明,如何折过来就可得到一个长方体纸盒.教师问学生,这个纸盒是什么形状? 答:是长方体. (2)再带领学生看纸盒,问它是由什么图形围起来的? 学生答出由许多长方形围起来的.

教师说明包围体的这些长方形称为面,都是平的.圆柱有两个底面,也都是平的,一个侧面,是曲的.球有一个面,也是曲的. (3)再看纸盒,问两个面之间交接的地方是什么图形呢? 学生答出是线(小学时学生学过直线,所以他们可能答是直线.教师说明,现在我们只叫它线.至于叫什么线,以后再说) 教师再问,这个长方体上有多少条线? 学生答出有12条. 教师讲清,面和面相交接的地方形成线,长方形中的线是直的.圆柱两个底面与侧面交接处,形成两条线,是曲的. (4)再看纸盒.问两条线相交的地方是什么图形呢? 学生答出是点. 教师说明,线与线相交成点,点无大小. 小结一下,且写在黑板上 体由面围成,面有平的和曲的之分. 面和面交成线,线也有直的和曲的之分. 线和线交成点,点无大小. 三、一起探究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的认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节课。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红堡镇中心小学 王映杰 2017年3月13日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红堡镇中心小学王映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正方体的认识》。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基础上,进一步系统的学习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为进一步认识其他立体图形和学习有关计算打好基础。本课时内容主要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后面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做了准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

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利用这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序活动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复习导入 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我们就通过一组练习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对长方体特征的掌握情况。 1、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个相对面是()形,长方体有()个顶点。 (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长方体有()条棱, 可分()组, ()的()条棱的长度相等。 (3)、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 ()、()、()。 2、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点线面体说课稿

点线面体说课稿 《4.1.2点、线、面、体》说课稿 珲春市英才学校于丽娜 课标要求:“能够由事物的形状抽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抽象出事物的形状。”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位于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课时。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起始

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继”内容的起点。 (二)课本内容编排与结构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体”,抽象出数学中的几何体,认识几何体的构成元素点线面,分别从静态、动态了解点线面体的关系。体会几何直观的抽象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数学思考: (1)通过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激发学生从生活实际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2)通过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

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问题解决: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建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4、情感态度: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点线面体的联系。 (五)教材处理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处理,从静态认识到动态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几何的抽象性,增加点无大小,线无粗细,面无薄厚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年龄小,好动,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对几何体已有初步的认识和感观。但知识经验不丰富,直观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弱。本节课概念性问题较枯燥,教学时要注重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探究意识。 三、学法分析 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问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正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姓名:马萍时间:2017年3月15日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正方体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正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的。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实施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本节课堂教学的设计依据《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学生情况分析】 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 ⒈学生学科知识的储备情况:

在低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几何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并且还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基础。 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已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形状为长、正方体的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长、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⒊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水平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能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发现、探究新的 知识,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四、教学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六、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正方体的特征,认识正方体的长、宽、高,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识别正方体的实物,会看正方体的直观图,会用直尺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想象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五、教学用具 正方体的实物、框架、橡皮泥、小棒、电脑课件。 七、教学方法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范文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范文 篇二: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知识技能: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 2、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数学思考 1、通过探究点线面体 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通过从静态、动态两种角度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从不同角度挖掘事物之间联系的能力。 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划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通过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 图形以及用几何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构筑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数学发现与应用的循环。 1、通过联系实际认识点、线、面、体,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组织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以及“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练一练 1.粉笔盒的形状类似于正方体,它是由 6个面围成的,有 8个顶点,经过每个顶点都有 3条棱。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4.奥运会场面图片由基本元素—点组成。 5观察右边的图形,并填空:棱是由____和_____相交而成的;顶点是由_____和_____相交而成的。 想一想观察下面运动的图片,分别可以看成什么几何图形在运动? 它们的运 动又形成了什么几何图形呢? 连一连请将下列的平面图形和将它如图绕虚线旋转 一周后得到的几何体连线. 点、线、面、体 点—— 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直线 无大小 几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九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本单元共三课时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描画图形的活动中,以边数的多少对图形进行分类,知道四边形的形状和名称,然后进一步感知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图形的周长,进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图形认识,在对其周长等学习图形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图形与几何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纽带作用。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加上老师的正确引导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认为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本活动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爱学、乐学、会学的一次好机会。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力目标:通过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生活中四边形无处不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1)教学重点: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通过画一画、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选择。提问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根据对课文的预设,我始终立足于提升学生对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动手能力、强调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等多种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图形的卡片、直尺、剪刀、卡纸、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时间 1课时。

美术 说课稿 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一、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版X年级上册第X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_____的相关知识,获得美的体验,并在创作中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 2《》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属于属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主要内容是_____J 即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路,并运用_____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有目的地进行______的创意设计,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③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是: 难点是: 二、接下来是学情分析:X年级的学生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非常活跃的时期,具备基本的绘画/设计/欣赏知识和技巧,但由于受生活经验的局限性和缺乏相应的美术理论知识作支撑,所以对一些美术现象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欣赏法,讨论法和示范法、讲述法、、等方法开展教学。 苏格拉底说过: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教育不止在传授,更在于尊重和激励。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和小组合作等方法,来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能力。 教具准备:收集相关知识,实物,制作PPT,绘画纸笔等。 四、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2.下面是本次说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环节,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将从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美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将,,,,,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播放,,,,,把学生带入XX 的世界中,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XX,引导学生通过体会XX的意义,懂得珍惜XX,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因势利导,引出今天的课题(板书课题) 环节二:探究新知,感受美 教学中,我不会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是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所以本环节我将分X步走。首先,其次,然后,最后,,, 1通过引导,让学生从构图、颜色、明暗、空间、意境等多个方面去思考。 2欣赏作品:设计(结构造型材质纹样)绘画(构图画面颜色内容创作背景) 3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认识和理解,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借助多媒体呈现《》《》 4让学生在玩中获得,在体验中学习。使重难点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 环节三:大胆创作,表达美 1首先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本组制作方案,确定作品主题,然后组长分配任务,分工合作制作XX,可利用XX等进行创作。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注意点线面的运用,比例结构和合理,造型要独特等。最后给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2先请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探讨不同的创作思路。然后我将进行作品示范,突破难点。我将描绘这样一幅作品,并在示范中引导学生观察,总结作画步骤,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作技巧,启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方法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作,我并提出创作要求,要注意点线面的运用,墨色变化要丰富,人物比例结构要协调准确,冷暖对比合理,色彩要丰富,造型要独特。注意画面的构图,特征的描写,线的组织等,,,,(结合每节课的内容提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