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生命起源读后感

(完整版)生命起源读后感
(完整版)生命起源读后感

生命起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生命起源读后感

《古生物地史学》是一个学地质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学完前五章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开始“筹备”了起来。如果仅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简单的罗加起来未免有点“俗气”了不是,所以我就借助网络,查找一下相关的影视及其资料,准备开工!首先看到的是《生命的起源》这部电影资料,有感触,于是就想,先写写观后感再说吧!

从今天起,我感觉人们一定要对生命充满了敬畏。在40亿年前当地球还是个水深火热的地方时,没有任何生机,大气中充满的不是氧气,而只是一些水蒸气,及一些甲烷,二氧化硫等一些不适宜生命生存的气体,大地熔岩横流,就想一个火球。可是就在这时,突然下了一场雨,这雨一下就是几百万年。炙热的熔岩流冷却了,无数道横贯天空的闪电夹杂着雷鸣。雨过之后,不知道是外太空的大分子物质还是雷电的原因,带来了可以生命的东西,它不能蠕动,只是静静的呆在那里,在等待什么。但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他们从没有停止去努力呼吸与运动甚至他们也在思考。生命即便微小也从未选择放弃进化的路途,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学着去适应环境,向外界寻求生存,对,是很艰难!

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美轮美奂的海底世界,展现出原始生命的进化

历程。当我们静下心来去欣赏时,我们发现,即便那么微小原始的生命都充满着神秘,美丽。影片的视觉效果给人以震撼,从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就像一个奇迹。如《宇宙与人》中讲的那样: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尘埃也会有生命。

当今,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去寻找大-片的视觉效果,一部又一部的年度压轴电影总是满足不了我们深不可量的欲望鸿沟。请我们平静下来吧,尽管很难,可是当你看到原始的生命祖先——一切生命的起源,在那里安静的呼吸时,难道你没有什么感触吗?

生命起源于海洋,海洋孕育了生命。每当我们看到海洋时请投以我们原始的崇敬。我们尽管是人类,但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在生命的演化长河中,不过只是数的清的一段。不要以为我们有智能,所以我们会思考,我们能统治。我倒是感觉:因为我们会思考,所以我们有智能。因为思考让我们有了文明和发展。生命从未吝啬向我们保留什么,它也从未停止过前行的步伐,当我们还在浮躁不安时,其实我们更需要安静下来思考而非去寻找释放浮躁的方法。生命需要安静,它的热情表现在前进的路途中!

静静的观看这个星球上的一切,再过40亿年,它会伴随我们的母星太阳的消失而消失,如果你感觉没必要思考那么长,那就看看今天的夜晚,如果你能在城市的路灯熄灭后看到童年时璀璨的星河,请你静静欣赏,生命与时间的完美结合就是这个时刻的你的全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部编版初中语文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课题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型新授 主备初审终审人备间上间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学习过程 一、预习先行自主学习 1、有关生命起源的学说你了解多少? 2、米勒设计的实验装置各有什么作用? 3、你自己先描述一下生命起源的过程。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阅读教材P4749资料分析1、2、3、完成下列问题。 (1)各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大气成分有何区别? ②你认为原始地球上有生命吗?为什么? ③根据米勒等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怎么样的推测?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由此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5、阅读教材P49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原始大气高温、紫外线简单( ) 地球降温与水蒸气 ( ) 凝结成雨水流入江河 原始单细胞生物 ( )亿年后,有机物形成 ( ) (生命起源过程示意图) 三、系统总结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会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为什么?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7、科学家推测,原始生命的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多少年() A、10亿年 B、15亿年 C、20亿年 D、30亿年 8、原始大气层里不含()A、氧气B、氢气C、甲烷D、硫化氢 9、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来合成氨基酸的第一位人物是()

A、斯巴兰让尼 B、巴斯德 C、米勒 D、孟德尔 10、原始的生命起源于() A、原始的大气层 B、原始的河流 C、原始的海洋 D、原始的高山 11、关于科学推测,正确的叙述是() A、科学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 B、科学推测需要严密的逻辑 C、科学推测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D、以上三项都需要 12、根据地质学的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年前形成的。那时,地球的温度,地面上常常发生,天空中常有。 13、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 14、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形成了降雨,这些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中。 15、下图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根据下图所示,填写出该装置的一些名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米勒在图中所示的A装置中泵入了甲烷、氨、氢、水蒸 气等气体。该装置模拟了的条件和的成分。 (2)这个实验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为其提供能量。 (3)图中B里为。 (4)C中为含有的溶液。 (5)米勒的实现说明 二、互动探究合作求解 4、(1)①、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②、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③、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④、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从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5、有机物有机物原始海洋 35 四、生活链接 6、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不会再形成原始的生命、因为不存在原始生命形成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如原始大气、高温、持续不断的雷电等。另外,现在的海洋的成分也发生了变化、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7、A 8、A 9、C 10、C 11、 D 12、46亿很高火山喷发电闪雷鸣13、有机物14、有机物有机物海洋 15、(1)原始地球原始大气(2)闪电(3)沸水(4)、有机物 (5)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doc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1.分析资料,认知原始大气的组成成分;2.讨论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区别;能力目标1.分析资料,了解生命起源的几种推测,概述生命起源(化学进化学说)的大致过程;2. 分析有关科学证据,作出科学的推测判断;3.运用证据和逻辑作出科学评价与推测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命起源的科学报道,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2.通过小组讨论和探究推测,体验探究推测活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体验探索生命奥妙的艰辛。学习方法1.推测判断;2.小组讨论辩论;3.分类归纳学习工具1.图片资料;2.学生讲述有关生命起源的故事;3.internet上的资源学习过程课前准备(事先1周安排)课前召开各班生物课代表和生物兴趣小组长会议,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传说、故事、新闻、媒体报道等。课时1:分析推测有关生命起源的几种“学说”[引入新课]推测判断一:“神创论”不攻自破。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安排语言表达较好的学生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神创论“不攻自破。学习结论:女娲造人,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没有科学的证据,只是一种传说,不攻自破。[课堂讨论]推测判断二:化学进化论学说米勒实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1: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请同

学们完成两个任务:1.写出原始大气中各个气体成分的化学式?2. 推测在原始大气中为什么没有氧气? 1.h2o、h2、nh3、ch4、co2、h2s;2.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得出;(1)氧元素,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水分解产生的氧分子,很快与其他物质形成氧化物;(比较科学)([)没有绿色植物,不能释放氧气;(一种猜测)阅读资料2:分析米勒的科学实验出示导学提示,帮助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米勒实验中运用了哪些气体?2.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什么?3.米勒 实验中合成了什么物质?4.米勒实验证明了什么? 1.h2o、h2、nh3、ch42.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火花放电;3.合成了多种氨基酸;4.米勒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可以能够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然而,目前由有机小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认为从科学实验来找到能够作为“化学进化学说”的证据,难度很大;在这种现状下,促使科学家另辟新径,寻找新的途径来探索生命的起源。推测判断三:宇宙起源学说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学生的推测判断阅读资料3:分析陨石成分,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作出什么推测?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阅读sts──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学生分组阅读,分组讨论分析。导学提示: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限时训练(带答案解析)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进化论)是一种对人类的信仰,一种人类大团结的感觉,和一种对人类的忠诚。人类是数百万年的进化结果,我们最基本的伦理准则应该是竭尽所能改善人类的未来。所有其他的伦理标准都能够从这条底线推演而得。”赫胥黎这段话反映了他 A.否定了达尔文的进化论B.认同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C.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论D.证实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2.如表说明生物进化论 A.是古希腊学者首先提出B.由中外科学家共同创立 C.经历一个渐进发展过程D.在科学实验中得到完善 3.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表现在 ①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沉重打击了宗教神学世界观 ③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潮的萌芽 ④被引进到中国,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拉马克曾在演讲稿中指出:“我们难道没有因此而感受到借助有机体的法则……大自然有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环境让最初的生命形式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大自然已经逐渐地完成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情况……”在此,拉马克 A.说明了环境对生命的改造作用

B.强调了“获得性遗传”进化原则 C.指出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D.强调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 5.《科学的旅程》认为,“在科学上,没有一个理论能够说得到了完全的‘证明’,当新事实或新的观察结果出现时它必定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审视。正是科学这一不断自我纠错的特性,使它成为人类理解自然机制最为严谨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下列史实符合该论述的是 ①从亚里士多德学说到自由落体定律 ②从神创论到生物进化论 ③从万有引力定律到电磁感应理论 ④从经典力学到相对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7.“有力量者应该有所获,能有所获者应该保持所获”该名言表明了近代某科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该科学理论 A.科学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B.奠定现代物理学的坚实基础 C.为启蒙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D.有力地冲击了神学创世学说8.1889年上海格致书院春季考试的一份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文中的“天道自然之理”指的是 A.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论D.经典力学9.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继创立,这些学说问世的共同意义是 A.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教案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绘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命起源的进化顺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生命起源化学进化的过程,渗透生命物质变化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 2、通过了解我国探索生命起源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和描述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理解说明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过程: 导入: 现在的地球上生物多种多样,可是在地球诞生之处,生物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那么地球上的生物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命的起源是怎样的。 新授: 一、“神创论”没有事实依据 提问:神创论大家不陌生吧,那么你们能列举几个神创论的例子么? 答:女娲造人、上帝造人等。 讲解:很好,神创论认为,生命是神创造的,生命始终保持被创造时的形态和结构,而且一成不变。然而神创论没有任何事实依据,与科学相悖。

二、巴斯德实验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自然发生学说:今天地球上的生物可以由非生命物质自然而然产生出来。 资料分析: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 阅读课本实验装置,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在鹅颈瓶口处有弯曲细长的玻璃管时,鹅颈瓶内的肉汤没有变质? 2、为什么打断鹅颈瓶的瓶颈后,瓶内的肉汤变质了? 3、为什么说这个实验彻底推翻了“自然发生说”? 三、科学家普遍认同“化学进化学说” 1、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的材料,找出生命起源的过程。 2、第一步:从原始大气到有机小分子 第二步:从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 第三步: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 形成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单细胞生物 3、讨论: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 (1)读图:米勒实验 火花放电的作用是:模拟原始的闪电 向装置内输入的气体主要是:水蒸气,甲烷,氮,二氧化碳,氢气等。 米勒提出的问题是:原始地球,有没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作出的假设是:原始地球,有可能产生生命。 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产生出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米勒得出的结论是:在原始地球条件下,有可能由无机物生成多种简单的有机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讨论,了解米勒实验是验证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2)了解:米勒实验被认为是开创了生命起源研究的新途径。 让学生理解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诞生地。 从原始海洋和现在海洋的不同点,来说明现代海洋是不可能再诞生原始生命的。四、总结 原始地球 火山爆发第一步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有机大分子 原始大气第三步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1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时训练题 1?科学的推测应该具备的要素有() ①一定的证据做基础②严密的逻辑③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④凭空想象 ⑤主观臆断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2013秋?达茂旗校级期末)能够比较科学的解释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学说是() A.自然发生论 B.化学起源学说C .宇宙生命论 D.神创论 3.(2014春?泗阳县校级期中)根据目前的有关资料分析,地球上最初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是() A.原始海洋B .原始大气C.紫外线、雷电等 D.以上各项 4.(2014春?泗阳县校级期中)在美国学者米勒探索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中,泵入的混合气 体中绝不能含有() A.甲烷 B.氧气C?氨气D?氢气 5.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和大气成分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大气 D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6.(2015?新泰市模拟)关于生命的起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不含氧气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 (2013春?黄州区校级期末)在生命起源的过程中,原始海洋的作用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5春?深圳校级期中)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中,生成的主要物质是() A.甲烷 B.氨基酸 C.蛋白质 D.氨 A.为合成有机小分子提供能量 B.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场所 C.使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 D.使地球上的温度逐渐降低 9.有科学家将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类等物质放在特殊的溶液中,发现这些物质能够浓缩聚集为一个个球状小滴,小滴周围还有类似于膜的边界,并能从外界吸收某些物质,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也能排出。请问这个实验模拟生命起源的哪一过程 A .形成单细胞生物 B .形成氨基酸等小分子有机物 C.形成原始生命 D .形成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 10 . (2015 春?黔南州期末)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B.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氨、甲烷等 C.现代地球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美国科学家米勒的模拟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等有机物11.(2015 春?保定校级期中)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A.“上帝创造的” B.由“外层空间掉下来的”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推测的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的,理解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统一性,掌握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结合对原始地球及现在地球状况的分析,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难点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人类进化的视频资料;搜集各种神话传说资料;提前两周同兴趣小组成员,按照技能训练的方法完成肉汤的对比实验。 学生准备:通过互联网、图书馆、报刊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尤其是最新的报道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 四.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古代中国人相信“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朽木化蝉”“白石化羊”等说法。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如何推翻这一观点? 教师展示:意大利医生雷迪第一次用实验证明了腐肉不能生蛆,蛆是苍蝇在肉上产的卵孵化形成的。雷迪的实验严谨而且有说服力,说明较大的动物不能自然发生。引导学生明确的认识到:科学的推测需要确凿的证据,仅凭空想往往是站不住脚的;科学推测不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让学生阅读教材P54的“技能训练”中的最后一段文字材料,并且能够对生命的起源作出推测。 【宇生说】 过渡语: 目前研究较多的两种学说是“宇生说”和“化学起源说”。 教师展示材料:60年代初,美国学者乔治克劳斯等在达斯马尼亚陨石中发现了和真菌相似的纤维包体,此陨石却与太阳同龄。这一发现似乎是宇宙生命论的有力证据;1969年9月28日,科学家发现,坠落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镇的一颗炭质陨石中就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6种是构成生命蛋白质分子所必需

高中历史 4.12探索生命起源之谜课后习题 新人教版必修3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选择题 1在中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十分缓慢,主要是受到了( ) A.封建教会的钳制和束缚 B.世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C.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制约 D.教条主义的束缚和限制 解析:在中世纪,教会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科学研究被限定在教会教义许可的范围之内。因此,A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A 2英国科学家胡克是一位全才式的人物,他在世时曾同牛顿展开过激烈的争论。2006年,英国皇家学会出资100万英镑购买了胡克仅存于世的一份手稿,可见胡克在英国科技史上的地位。右图是胡克发明的显微镜,胡克通过它( ) A.发现了植物体内的细胞 B.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C.第一次提出了细胞学说 D.进一步完善了细胞学说 解析: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片,发现许多被分割开的小室,他称之为细胞,他也由此成为世界上发现细胞的第一人。 答案:A

3观察右图,鹤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的动物。有人对其体态特征的形成作出了以下解释:它长期 生活在水边,但不喜欢游水,为了不使身体陷进淤泥,就尽力伸长腿部;为了吃到水里的鱼虾,又不至于濡湿身体,就尽力伸长颈部。成年累月,鹤就形成了现在的形态。这种解释符合( ) A.施莱登的学说 B.胡克的学说 C.施旺的学说 D.拉马克的学说 解析: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原则,即经常使用的器官就会发达,不用就会退化;后天获得的新特性有可能遗传下去。题干中对鹤体态特征形成的说法符合这一 观点。 答案:D 4达尔文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 A.分别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B.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C.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 D.在理论上一脉相承 解析: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彻底否定了教会关于宇宙的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 神学创世说。 答案:C 5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里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里查德·奥维瑞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应该是( ) A.达尔文的论著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著作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 C.达尔文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D.达尔文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盲目信仰 解析: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地位的看法,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答案:D 6达尔文的墓志铭是:“他颠覆了世界,虽然并不完全。”“他颠覆了世界”是指达尔文( ) A.进行了环球航行和考察 B.开启了人类科学的新时代 C.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D.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之说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4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②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及新的研究进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生命起源问题的探讨与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和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 二、教法 我根据自己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因此,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情景导入→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应用于实践→概括总结三、学法 学会学习,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在新的平台上“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本节课力图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进行猜想、讨论、交流,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并提供相关问题情境,运用所掌握的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联想生物的进化过程和不同时期地球上的生物,再提出问题:最早的生物从哪儿来

【公开课教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3.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果,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 1.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2.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

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 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 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 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 教师:看来我们的同学们知识很渊博呀,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按照事先抽签的顺序进行小组发言。下面是发言的提纲,真正发言中不仅有形象生动的事例,还配合了教师提供的录像。) 小组1:我们小组负责介绍“宇宙起源”这部分内容。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这是目前一般接受的学说),150亿年前宇宙发生了大爆炸,爆炸喷射出了由氢和氦组成的星云,星云旋转运动着,并且缓慢地收缩,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度较大的实体。由于收缩时磨擦产生的热量,温度继续上升,直到在高温下发生热核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时就形成了一颗恒星。在恒星周围还有大量的气体和尘埃,它们彼此吸引、碰撞而聚合成为小的团块。这就是行星的形成。 小组2:我们小组来介绍原始地球的情况:根据第一小组介绍的宇宙爆炸的理论,地球逐渐收缩过程中温度很高,所以当地球表层温度逐渐下降时就表现为频繁的火山活动。火山喷发出的气体,形成了大气层。这个大气层不同于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它是没有氧气、氮气的,但有很多的水蒸汽。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降低,大气层中的水蒸汽冷却形成雨水降落到地面上,雨水在地壳下陷及低落处聚集而成原始的海洋。原始海洋盐分很低,但溶解了大量的甲烷等火山喷发出的物质。 小组3:我们组负责汇报“米勒实验”:1953年,斯坦利·米勒在玻璃仪器里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了一项试验:(用动画展示实验仪器)。一个星期后他检测出很多简单的有机物,包括氰化氢、尿素,最重要的是:米勒还在他的产品中发现了甘氨酸和丙氨酸,这是所有氨基酸中最简单的,也是在各种蛋白质中最常见的。 小组4:我们汇报“其它生物学家的研究”:米勒试验结果公布后,许多生物学家便也开始进行同样的实验,他们都证实了米勒的实验。到1968年,蛋白质结构中的每一种重要的氨基酸,都用这样的实验制成了。美籍西班牙生物化学家胡安·奥罗于1961年和1962年实验生成了嘌呤、核糖和脱氧核糖,这是DNA和RNA的组成成分。1967年波南帕鲁玛又合成了一种属于“卟啉”类的分子,而绿色植物中极重要的叶绿素分子也属于卟啉类。至此,人们已经不怀疑生命所必需的所有化学物质,都可以在早期地球的海洋中被制造出来。 小组5:我们汇报的题目是“从有机物到原始生命”:当科学家通过实验认定原始地球可以形成简单有机物,就推断经过漫长的时间,这些简单有机物就可能形成脂肪、蛋白质、核酸等复杂的有机物。他们浸泡在原始海洋中,可能形成小泡。假如小泡中恰好包住了蛋白质、核酸及其它物质的适当混合物,就可能形成类似原核细胞的结构。但是这些过程完全都是推测,有些科学家做了相关的实验,如奥巴林的“微球体”实验和福克斯的“类蛋白质”实验,但在实验设计中都还有疑点。所以,关于有机物如何形成生命的,现在还没有人能说明白。 小组6:我们汇报的内容是“宇宙中的生命”:首先,类似太阳的恒星在银河系内1000亿颗,其中单星大约是400亿颗。假定所有单星都带有行星,还要行星到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有水存在、与地球有类似的化学组成。计算表明,在上述400亿颗单星中,充其量也只有100万颗的周围有能使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行星。不过每颗行星上的生命应当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经过科学家计算,能够进化到高科技水平,并能发射无线电波的行星,大概只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是初中生物八年级(下)第三章“生物的进化”中的第一节的内容。谈到生物的进化,自然要先探讨有关地球上的生命起源,可以说本课是本章的重点,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本节的内容与传统的教科书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伸缩性,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紧扣课程标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一定的资料向学生提出了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能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教学内容,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二、学情分析: 生命起源的知识一直是学生感兴趣、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学生在小学就接触过关于生命起源的相关知识,但对最原始的生命是怎样出现的却不甚清楚。所以,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了材料的收集,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科学的认识生命的起源。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关于生命起源的有关假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化学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难点:“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五、教学准备: 教师:①将学生分成7个大组预习教材内容,分配各组的收集相关资料。②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报刊媒体等渠道搜集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信息观点,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特别是最新的报道。③分组并选出小组长,准备好讨论材料。 六、课时按排 1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落实“五步导学”,打造“生命课堂” 第一章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导学提纲 一、激趣导入,认定目标 1、导入新课: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那么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一下生命的起源。 2、展示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3、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几种重要学说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重点是: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难点是: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 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一)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让学生分析、讨论,并阐述自己支持哪一假说,支 总结:大多数学者认为,地球上的原始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漫长的化学进化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 (二)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看书3—4页)结合课本示意图讨论分析回答: 三、合作探究,求同存异 (三)、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学习提示:阅读课本5页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现象 与结论。小组合作完成 生命起源的实验探索 在米勒的实验中,A代表____,B代表_____.;正负电极 放电产生火花代表当时的______。由B到C,实际上是模拟 ____过程。C中含有的有机物实际上是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 可推测: 。 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成功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 牛胰岛素验证了生命起源中由________形成_________的 可能性。 四、点拨精讲,释疑解惑 复习巩固: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1、生命起源的基本条件: (1)原始大气: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 (2)能源:火山喷发释放的巨大热能、紫外线、闪电等 (3)原始海洋:生命起源的场所 2、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四个阶段) A B C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学案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学案) 授课人:刘慧授课班级:1、2、3、4 编号:1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有机小分子类别。 3、交流生命起源研究史上几种重要学术或假说的主要观点和证据。 4、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学习重点 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米勒的模拟实验。 学习难点 探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的可能性;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学法指导 1、看图和讨论法:通过课本上示意图,让学生能够生动、形象的理解课本 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2、分析和思考法: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有关知识思考有关的思考题,并提出 自己的看法及不明白的地方。 学习过程 自学提纲 一、基础知识 1、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括、、、、、 ,与现在的大气层相比没有。 2、根据原始生命化学进化过程示意图分析,从原始大气的无机物到原始生命,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经历了哪几个过程? 3、原始大气中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能量来自于。

4、在米勒模拟实验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中通入的气体代表。实验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现象。 5、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成功的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1981年,又利用简单的有机物,人工合成了组成生命的另一种重要物质。 二、分析讨论 1、为什么说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 2、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 延伸·拓展 1.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合成比较简单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和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A.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进行的模拟实验说明原始地球() A. 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 不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 能形成无机物 D. 能形成生命 3.下列关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现在地球上生物的种类与原始地球上的一样 B.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C.原始生命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的 D.环境的变化与生物进化无关 4.生物化学分析得知,人体体液中的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等无机盐离子的比例跟海水中相应无机盐离子的比例接近。这个事实证明()

(完整版)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自测题及答案 基础巩固 1科学地进行推测时不能() A.有确凿的证据B.凭空想像 C.有严密的逻辑推理D.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2关于生命起源,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B.生命起源于原始陆地 C.现代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D.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3原始生命起源的大致过程是() A.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B.火山熔岩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C.紫外线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D.原始地球表面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机物→原始生命 4米勒等科学家通过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了能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有机物,这种有机物是() A.脂肪B.氨基酸C.葡萄糖D.基因 5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对生命的起源作出的推测是() A.原始的生命可能来自其他星球 B.原始地球上存在着原始生命 C.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以上三个选项都是 6有人根据从宇宙探测获得的资料推测,火星上有可能存在着较低等的生命类型,推测的依据是() A.火星上存在游离氧气 B.火星上有丰富的氨基酸 C.火星上存在DNA

D.火星上存在着水 7下图为意大利著名的实验生理学家斯巴兰让尼实验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组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汤需要加热沸腾,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组烧瓶中为什么有微生物生成?________,通过甲、乙两组实验结果的对比,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实验与我们学过的巴斯德________实验相似。 能力提升 8根据科学家的推测,46亿年前的地球所没有的现象是() A.雨雪现象B.熔岩横流 C.火山喷发D.电闪雷鸣 9原始大气,经宇宙射线、紫外线等作用,形成的物质是() A.简单的无机物质B.简单的有机物质 C.复杂的无机物质D.复杂的有机物质 10科学家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步是产生() A.有机大分子B.原始生命 C.原始单细胞生物D.有机小分子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12课 探索生命起源之谜练习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基础巩固 1在中世纪,生物学的发展十分缓慢,主要是受到了( ) A.封建教会的钳制和束缚 B.世俗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C.教育和科研水平的制约 D.教条主义的束缚和限制 ,教会对思想进行严格的控制,科学研究被限定在教会教义许可的范围之内。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最早提出以上观点的科学家是( ) C.德马克 D.拉马克 ,施旺将细胞学说推广到动物学领域, ,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 ( ) C.施莱登 D.拉马克 ,提出了早期生物进化思想。故选D项。 4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创立了( ) A.上帝创世说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理论 D.自由放任说 5被宗教人士评论为“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的学说是( ) A.伏尔泰的天赋人权说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马丁·路德的新教学说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降低了人类在其中的独一无二性),并非由上帝创造(让上帝远离了这个世界),答案为B项。A、C、D三项没有直接涉及人类的起源问题,故排除。 6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发现,不同品种的动物整体形态相似,属于相近的物种,但各具特点,且距离越远,差异越明显。由此他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 ) A.主动选择 B.人工选择 C.用进废退 D.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 ,虽然并不完全。”“他颠覆了世界”是指达尔文 ,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8下列自然科学成就,影响远远超越其学科范围,扩展到社会和经济思想领域,并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 ) A.经典力学 B.进化论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第三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教材分析 有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愿意学习、了解和乐于参与的话题,而且很多学生通过书刊、电视等媒体,对生命的起源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根据教师所掌握的材料以及学生获取信息的程度和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多媒体课件,以及精心设计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本节课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中体验探索生命起源的乐趣。科学总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作出各种假设,经过重重关卡,最后寻找到真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生命起源的猜想和讨论,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 2、通过讨论,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命的起源,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关注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描述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2、举例说出生命起源的实验证据。 教学难点:描述生命起源的主要过程。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进行分组互动讨论教学。 学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多媒体视频和分析资料相结合。 五、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 学生: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展示有关生命起源的多媒体视频资料,进而导入本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新课教学: 一生命起源的过程 地球生命的诞生一直是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之一,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同意“化学进化学说”。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40亿年前的地球状况,并让学生阅读课本,完成思考题。 学生活动:通过视频和课本了解原始地球的状况。 思考题(课件): 1.地球产生的年代?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教学目标: 知识:1、能够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2、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 能力:解释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及结论,锻炼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分析和推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以及新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分析: 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对于生命的起源,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是科学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生乐于参与辩论的话题,所以此重点可以在学生讨论和归纳观点的同时得到落实。 教学难点分析: 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和原理是学生理解和记忆的难点,要对装置中各部分模拟原始地球的相似性讲清,学生才能够理解此实验的意义所在。 教学策略: 本课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在七下人类起源中学生已经了解到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而对于生命的起源还存在很多疑问,在这节课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在教师开始讲解前先给学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自己知道的生命起源学说,然后派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再总结和补充。总结中,通过对例证的讲解,学生会逐渐认可“化学起源说”,并关注米勒实验的设计原理和结果。而对形成小分子有机物后的过程,有的过程已被实验证实,而在形成原始生命的这一步还没有实验证实,要鼓励学生有探索的精神并时刻关注关于生命起源新的研究进展。本课需要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学说资料。 教学设计:

板书: 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化学起源学说 二、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 有机小分子→有机大分子→有机高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三、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 45-35 亿年间。 课后反思: 本课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在生命起源假说的讨论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发言,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关注生命科学。对于米勒实验的装置的合理性要讲清,学生才能理解并认可其实验结果。在有机小分子形成后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的过程要给出学生不同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让学生们认识到当出现新的证据时,一切科学知识都可能发生变化。更要通过习题和资料分析加强学生对假说、证据、推测、想象的理解。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教案

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一、课标要求 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2)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分歧并认识其根源,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认识世界的能力。 (3)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领域取得革命性进展的原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宗教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和时代背景,分析达尔文生物进化观点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联系生物所学内容归纳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科学家的顽强探索和不懈努力赢得了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但是科学和非科学的斗争将是长期的,科学知识的普及任重而道远。 (2)通过学习理解生物学的巨大进步,了解进化论带来的世界性影响,树立继承和发展科学的信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进化论确立的历史条件、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难点:分析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传说中,这世界上最具有哲学意味的三个问题是: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去哪里?中西方文化都留下了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中国流传着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影响最大的就是基督教的神创论。人类到底起源于什么?这个几千年的话题最终被谁打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探索生命起源之谜》。大家浏览第一个子目教会的禁锢,什么教会?禁锢人们什么?用什么禁锢的? 讲述新课: (一)教会的禁锢 1.神创说 (1)内容: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2)产生原因: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知识贫乏,对自然界认识有限。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影响:成为基督教会的精神支柱,教会提出的神学教义被视为天经地义并打击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2.打击迫害异端 表现:①16世纪,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为了进行血液循环的研究,违反教会不许解剖人体的禁令,被教会以异端罪判处死刑。(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②1600年教会烧死了对圣经提出怀疑的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 总结:科学上的每一次成就,都是对宗教和传统的神学权威的一次有力打击,因此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对于科学都是禁止和阻挠的,科学研究环境极其恶劣,但科学家们并没有屈服于教会的淫威,许多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被送进了宗教裁判所的牢狱和火刑场,他们献身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过渡:正是因为科学家们的不懈探索,19世纪初形成了早期进化思想。大家阅读59页第一段,总结早期进化思想形成的背景。 (二)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早期生物进化思想诞生的条件 (1)思想基础: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基督教神学受到极大的冲击,资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