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与反思

《氨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氨气的性质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氨气的物理性质、氨水的的组成、氨气与酸的反应、氨气的还原性以及氨气的用途,氨气的制法及铵盐的性质安排在下一课时学习。

二、设计思想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对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大部分人的抽象思维比较困难,有些学生学得比较呆板,不太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习方法上往往更多地习惯死记硬背,不习惯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独立思考,在动手探究能力方面则更差。为此,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史料和新闻报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运用实验探究,层层推进,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氨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氨气的用途;

3、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合成氨方法的发明及其对解决人类粮食的重大贡献,认识化学合成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并逐步培养其创新精神。

五、教学重点:

1、氨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难点:

1、氨水的组成及其碱性。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七、教学准备:

充满氨气的圆底烧瓶、水、酚酞试液、浓氨水、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红色石蕊试纸、热水、脱脂棉、烧杯、集气瓶、双孔胶塞、铁架台、导气管、毛巾、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橡皮塞等。

八、教学过程:

[引入]

合成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和死亡问题,是化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之一,化学家有关氨的研究曾获得三次诺贝尔化学奖:

1918 年,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哈伯的合成氨方法是人类科技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是化工生产实现高温、高压、催化反应的第一个里程碑。 1931 年,是德国工业化学家卡尔·博施因为改进合成氨方法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博施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哈伯首创的高压合成氨法,找到了合适的氧化铁型催化剂,使合成氨生产工业化,称为“哈伯—博施法”。2007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格哈德·埃特尔最重要的贡献,是合成氨的机理研究。

人类为什么对氨如此的感兴趣?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 第四节氨、硫酸、硝酸

第1课时氨气的性质

[展示]合成氨工厂图片。

[新闻导课] 据新安晚报消息:

2007年4月8日早晨,一辆装有22吨液氨的槽罐车,在铜陵市某地发生泄漏,槽罐喷出的白色气柱有四五米高,发出的“哧哧”声一里开外就能听到,现场被浓烈的刺激性气味所包围。事发地点距离长江的直线距离仅500米,很有可能导致长江污染,须及时处置……

[思考与交流]

1. 你从这一新闻报道及图片得到什么启示?

2、从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

[学生讨论] 小组讨论后,请一同学小结讨论结果。

[板书]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 拿出一瓶氨气引导学生从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方面进行归纳,并与以上讨论结果进行对比。

[提出问题] 对于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或未知气体应当如何闻其气味?

[学生活动] 请学生上讲台演示闻氨气的方法。

[小结] 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

小于空气,易液化(因为氨气可液化后放在槽罐车中运输)。

[提出疑问] 上述报道的图片中消防队员为什么用水龙头

对空中喷洒?

[猜测] 是否用水吸收空气中弥漫的氨气呢?氨气在水中

的溶解性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 氨气喷泉实验。

[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思考氨气还有什么性质?

[现象] 形成红色喷泉。

[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显碱性。

[实验分析] 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若某学生用氨做喷泉实验,结果实验失败,请你分析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学生回答] 可能收集的氨气不纯;可能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可能是收集氨气时烧瓶潮湿……[ 讲解] 1体积的水约溶解700体积的氨气,氨气的水溶液叫做氨水。

实验成功关键:烧瓶干燥、密封。

[提出问题] 刚才喷泉实验中装满水的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 利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特性来引发喷泉实验。

[实验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能否用其他的方法来引发该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可行的实验方案,并对可行的实验方案给予肯定表扬,对其中较好的方案大家重点探讨:

1)方案一:用热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受热膨胀把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排掉,这样氨气可接触到玻璃导管下面的水,溶于水后引发喷泉。

2)方案二:用冰水浸泡过的毛巾捂住装满氨气的集气瓶一会儿,使气体冷缩后造成的压力差而引发喷泉实验。

[实验验证] 在老师的指导下,请两位同学完成方案一的实验。若有兴趣,课后大家可以在实验室试一试方案二。

[过渡]水是中性的,氨分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那么氨水为什么会显碱性呢?氨水的成分又是什么呢?

[板书]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 氨水有氨气的刺激性气味?说明氨水中有什么微粒?

[学生回答] 说明氨水中有氨气分子存在。

[提出问题] 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呢?[设想推测]

假设NH3不和水反应,只是简单的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NH3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

[实验验证] 加紫色石蕊试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现象及结论] 石蕊试液变红,表明氨气与水反应后溶液呈碱性。

[学生讨论小结] 氨水中的粒子:NH3、H2O、NH3·H2O 、NH4+、OH-

[讲解] 其中一水合氨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提出问题] 液氨与氨水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 讨论液氨与氨水的不同,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探讨的知识写出氨气与水发生的反应

[板书]

(1)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

[拓展] 在标准状况下,1L水中溶解700LNH3,所得溶液的密度为0.9g·cm-3,则氨水的浓度为()

A.18.4mol·L-1 B.20.4mol·L-1

C .34.7%

D .52.2%

[学生活动] 动手练习。

[解析] 氨水的溶质是NH 3.H 2O ,但计算氨水的浓度时,溶质以NH 3 分子计算。 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1810009.011000174

.227004

.22/700=+???mol ·L -1

氨水质量分数的计算结果为:34.7%

故选择A 、C 。

[小魔术] 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演示,一位同学手拿玻璃棒蘸点浓氨水,另一位同学拿玻璃棒蘸点浓盐酸,然后相互靠近,但

不接触,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 观察现象,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现象] 两玻璃棒相互靠近时有大量白烟产生。

[板书]

(2)与酸的反应: NH 3+HCl =NH 4Cl

[实验探究] 上述实验有它的不足之处:由于浓氨水和浓盐酸本身都可以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导致反应后形成的白烟现象不太明显,有学生会误认为这是浓氨水或浓盐酸本身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因而说服力不强。请同学们来设计一个说服力更强的实验?

[师生共同活动] 学生探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结并肯定可行的实验方案,同时自己给出一种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给学生演示:

取一根两端开口的长玻璃管,一端塞入浸有浓盐酸的脱脂棉,另一端塞入浸有浓氨水的脱脂棉,然后两端用橡皮塞塞紧,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 上述实验中我们可明显看到一段时间后,在玻璃管中间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然后白烟向两端逐渐扩散。请问为什么起初偏向浓盐酸的一端先出现白烟呢?

[学生讨论] 在教师的提示下,由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因为分子量小的氨分子扩散的速度快,所以两种气体分子在靠近浓盐酸的一端先相遇产生白烟。

[练习] NH 3也可与其它酸发生类似的反应,请同学们动手练习:

NH 3+HNO 3=NH 4NO 3 2NH 3+H 2SO 4=(NH 4)2SO 4

[思考] 生产Cl 2的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如有白烟生成,则说明已发生漏气,这是为什么

[学生猜想] 一定是氯气与氨气发生反应后有氨化铵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呈白烟状,来检查生产设备和管道是否漏气。

[教师解析] 反应原理:3Cl 2 +2NH 3 = 6HCl +N 2 HCl + NH 3 = NH 4Cl 。

[过渡] 在上述氨气与水、氨气与酸的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都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它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 98-99的思考与交流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1] 氮气怎样转化为氨气?

[讲解] 前面我们提到过,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因为发明合成氨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那么他是怎样合成氨气的呢?其实他的方法就是用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在高温、高压、催化剂的条件下来合成氨气。

[引申] 哈伯合成氨法是人工固氮的重要方法,那么什么是氮的固定?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也是氮的固定吗?

N 2+ 3H 22NH 3

[学生讨论] 将游离的氮转变为氮的化合物的方法是氮的固定。一氧化氮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是氮的化合物间的转化,因而不是氮的固定。

[问题2] 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多少?与氧气如何反应?

[学生讨论] 氨气中氮的化合价为-3价,在化学反应中它的化合价可以升高,具有还原性。

[板书]

(3)氨气的还原性:

4NH 3+5O 2

4NO +6H 2O

[问题3] 按照课文的思考与交流讨论工业上制HNO 3的流程图,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渡] 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大家能否根据氨气的性质推测氨气可能具有哪些用途?

[学生讨论小结] 氨的用途:

因为氨气易液化,故可作致冷剂;

因为氨气极易溶于水,故可制氨水;

因为氨气可与酸反应生成铵盐,故可制氨肥;

因为氨气具有还原性,故可被氧化制硝酸……

[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氨气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实验室如何来制取氨气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作业设计]

1. 当氨气发生大面积泄漏时,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或消除由此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2. 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氨气还有那些用途?

3.用一充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烧瓶内的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按标准状况下计算)多少?

[板书设计]

氨气的性质

1、氨的物理性质:

1)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2)易液化;3)比空气轻; 4)极易溶于水。

2、氨的化学性质:

(1)NH 3与水的反应: 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

(2)NH 3与酸的反应:NH 3+HCl =NH 4Cl 、 NH 3+HNO 3=NH 4NO 3、

2NH 3+H 2SO 4=(NH 4)2SO 4

(3)NH 3的还原性: 4NH 3+5O 2 4NO +6H 2O

3、氨的用途:略

从以上《氨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我是怎样体现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设计要求的: N 2N O N O 2

H N O 3 O 2 H 2O

首先,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基础,实验在设计中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氨与水反应这个性质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教师引导,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氨的催化氧化这个难点内容,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放手实施的问题情境(异常实验现象的分析、争辩)中自己突破的。

其次,化学理论作为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内在灵魂的作用也十分明显:用物质结构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水溶性和弱碱性,用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氧化还原的知识指导学习氨的还原性,这样的学习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元素化合物课有足够的深度。

至于联系社会。联系实际,更是本设计一大特点,结合氨与酸的反应,启发学生设计如何检验猪肉是否新鲜,借助新闻媒对少数黑心肉贩私售死猪肉的事件曝光,感知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结合,很自然创设出一个成功的问题情境。

可见,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把握住这三点,就能从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反映出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课型特征和设计要求,只要在实施时能用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主导,又具备了熟练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上出精彩的元素化合物课来。

《珍珠泉》教案

4.《珍珠泉》教学设计 潍坊市寒亭区开元街道王雅平 一、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和绿,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 课文是按珍珠泉所在的位置,潭水的四周和泉水涌动的特点,以及“我”对家乡泉水喜爱的顺序写的。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二自然段──第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课文开始交待珍珠泉的位置。第二自然段描写泉水四周的景物,由石头镶嵌,青苔、绿草、野花环绕,就像一个大花环。泉水色绿且深,清可见底。第三自然段讲从潭底冒出的水泡,在阳光下如同一串串多彩的珍珠。第四、五自然段讲这就是自己家乡的珍珠泉,表达了家乡孩子对珍珠泉的喜爱之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家乡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三、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泉水的图片、文字资料,教师准备有关泉水的PPT或文字资料。 四、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是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专题设计的,前面学的三篇精读课文,使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燕子的可爱,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夏日荷花的美好。家乡的泉水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泉”字。齐读课题,提问:说说你从课题中了解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阅读提示的要求: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根据要求自学课文:(课件出示) (1)初读,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交流自己读后的感受。 (2)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特点的句子。

小学语文_1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找春天》 课前解读: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读文,能说出文中孩子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入

一、春天诗句词语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谁能起来给大家背一下,分别是《村居》《咏柳》,春天的词语我们积累了有哪些?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等等 看来大家积累的词语真不少,那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对找春天 伸出手与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三项 二: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找同学认读,点名读,开小火车读,让同学说出识记方法,如:换偏旁变新字如:脱-说探-深,加一加:杜触姑等最后男女混读 三: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1.标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同桌交流 2.标出自然段。文章共八段 细读课文: 四:细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小朋友怀着怎样的心情寻找春天,用横线画出相关词语或语句。小朋友找到春天了吗? 课文读完了,谁能回答老师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怀着高兴开心的心情, 老师:哪几个词或句子表现这种心情?

《过秦论》教案(必修三)

《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巩固词类活用中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的用法。 2.理解排偶句和铺陈手法的表达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根据课文的特点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三、德育渗透目标 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 3.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对于这个道理,古人很早就懂得。西汉贾谊就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他的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二世而亡的教训,来讽谏汉朝统治者。虽然由于历史局限,作者不可能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找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但他针对当时现实而论史的精神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多岁时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 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关于贾谊的悲剧一生,毛泽东曾写过一首七绝《贾谊》(放映幻灯): 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须哀伤付一生。 学生齐读全诗两遍,关于贾谊的生平资料,说说每句各写了什么事及毛泽东对贾谊的死持何观点。 明确:对贾谊的自伤身世,郁郁而死,毛泽东是持否定态度的(“寻常事”,“何须”“付一生”)。贾谊的盛年而逝,一方面固然由于怀才不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自己想不开。苏东坡就曾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见苏轼“贾谊论”一文)。同时也可以说明,贾谊的才,是文学之才,若作为一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

王安石伤仲永教案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4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四课《珍珠泉》教案

4、珍珠泉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课文重点: 理解珍珠泉的特点 读说结合训练点: 2、3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第三自然段“开始,〃〃〃〃〃〃一笑消失了。” 教学准备: 珍珠泉以及其他泉水的图片 预习设计; 导语:上面的课文是我们感受到了春天中燕子的可爱,夏日里荷花的美好。那家乡的珍珠泉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读读课文,你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1.积累文中下列词语,先读读记记,再正确书写在横线上。 弯弯曲曲、镶嵌、朴素、沉积、饱满、晶亮、绽开、交错、干涸、泼洒 2.解释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或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镶嵌: 绽开: 交错: 干涸: 3.默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描写了()的一眼美丽清泉,写出了珍珠泉的()和()以及()。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4.认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自由读全文,谈谈读后有什么感受? (2)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珍珠泉周边的景物怎样?划出文中描写泉水的语句,并简要归纳出泉水的特点。 (3)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泉水是怎样冒出来的?结合插图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 (4)再读课文,思考:珍珠泉有哪几个特点? (5)自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珍珠泉? (6)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划下来,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课上与同学们交流。 5.我还搜集了祖国许多著名泉水的资料,比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问促读 1.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 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 2.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句子。 3.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介绍介绍。

《找春天》教学实录及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9个字。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春天的美景,体验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二、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三、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四、教学准备: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唱歌吗?现在和老师一起拍手唱歌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生拍手唱歌 师: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够告诉大家,歌词中告诉了我们春天在哪里呢? 生: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师:为什么美丽的春天会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呢?请同学们带着你们那双会发现的大眼睛和老师一起踏上寻找春天的旅程吧! 师揭题板书:找春天(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1、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教材,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画出课文中的生字,不认识的拼音老师帮忙,并标出自然段。 师:课文中的这些生字你都能喊出他的名字吗?咱们来试试好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师:这么多的生字你们都能够记住,真是棒!能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吗? 生1:我记住了“羞”字,它和“着”字很像,把下面的“丑”换成“目”就行了。 生2:我记住了“躲”,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身+朵就是躲藏的“躲”。 生3:我记住了“鹃”,因为杜鹃是一种鸟,所以有一个“鸟”。 …… 师:同学们的方法不仅多,还非常的有用!用了这么多的好方法,相信这些生字大家都已经记住了,现在老师去掉拼音开一列小火车,好吗?(开火车读生字) 师:现在生字的好朋友也来到了大屏幕上,请男女生对读词语。 (三)、走进文本,寻找春天 过渡语:同学们,刚刚咱们通过了生字王国的障碍,现在请同学们深深地吸一口气,放轻松,因为我们要开始寻找春天了!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谁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作者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重点: 1、积累并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把握文意,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五、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论秦之过以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六、课时安排:四个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首先,教师题解:"过秦"即言秦之过,是指责秦的过失的一篇政论文。"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错"、"批评???过错"。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贾宜在什么情况下论秦的过失的呢?秦又有哪些过失呢?贾宜论秦的过失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课文学习。 (二)、简介作者(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

1.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码 ?p> (三)、创作背景与目的(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堂学生讲解,采用先由一名学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的方式。) 资料准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帝王享受而横征暴敛;为了修城造宫而滥征民力;为了钳制思想而焚书坑儒;为了防止人民反抗而实行严酷的刑罚,终于导致农民大起义,秦朝迅速灭亡。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但由于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 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四)、文体: "论"即"策论",议论文体。最初是议论时政的一种行为:汉代没有科举制,因此官员的选拔任用多采用举荐制,其中有一个程序便是让被举荐人做策论,内容多数涉及时政观点,以后渐渐成为一种文体,一直延至后代。 (五)、听录音,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1、单音: 腴(yú)轸(zhěn)镞(cù)笞?╟hī)恬(tián)藩(fān)瓮(wang)牖(yǒu) 2、多音字:(判断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孝公既没(m?)召滑(shào)俯首颈系(xì) 践华为城(huà)劲弩(jìng)中人(zhōng) 墨翟(dí)行伍(háng)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标准教材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计)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同步练习(教案设 计) 一、填空题。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二、语段阅读。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

邑人,不使学。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用“/”为第二段断句。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课《珍珠泉》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第4课《珍珠泉》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用具 媒体资源:《珍珠泉》教学演示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见到过泉水吗?谁能说说泉水有哪些特点? 播放《珍珠泉》教学演示课件中关于泉水的图片及视频结合教学。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领略一下珍珠泉的美景。 (二)范读课文 思考:作者描述的泉水是什么样的? ①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生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读一读。 (三)自学课文,理清层次 ①自由读,给文章分段。 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降2-4自然段)。 第三段(第5-6自然段)。 ②指导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②读第二段。 (1)你认为这段中哪句话写得好?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为什么写得好?好在哪儿? (2)泉水有什么特点?(绿、深、清),从哪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这句话是什么句式?(排比)。 (3)是泉水是如何往外冒的?“扑哧一笑”这是把泉水当作什么来写的?(人)。 (4)讨论:这泉水为什么叫“珍珠泉”? 第4自然段的这句话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总结,概括)。 ③读第三段 讨论:这段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后一句话“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是什么意思? (五)总结、扩展 这篇文章文笔细腻,语句生动、优美,使美丽的“珍珠泉”展现在我们眼前,那么作者为什么能把家乡的泉水写得如此之美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爱”,对泉水,对家乡深深的爱。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家乡吗? (六)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次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七)板书设计 课堂记录 教学总结

《找春天》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找春天》教学反思 《找春天》教学反思 《找春天》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是本学期教学的第一篇课文。为了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布置让学生提前观察。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天空下着雪,学生难以观察。因此上课时我注重了学生平时的观察和想象力,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眼中的春天。而后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想象春天的美景。再结合《赵春天》的课件把本课的教学任务完成。 不过教学任务完成后,我觉得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些欠缺。于是,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在组内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把自主权让给学生。在汇报交流时,我发现有的小组把课文一起朗读一遍。有的每人读一遍,剩下的段落小组成员合读。也有的边读边加动作表演。还有的三人读课文一人表演。 学生朗读得形式多样,并且学生的兴趣也特别高。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快乐的成长。 《找春天》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中课文的优美语言、内容情节、篇章结构、思想感情,都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好材料,将学课文与学作文统一起来,由此及彼,先读后写,积极迁移。学课文是学作文的基础,学作文是学课文的深化,写作文是学作文的升华。学完《找春天》一

课,通过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启迪思维,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时空,激发学生大胆想象说话写话。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小朋友找到了可爱美丽的春天,春天还会在那里?然后提出要求:1、仔细看动画,找春天。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在大自然中找到的春天。说完后,我播放了《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同学们拍着手,和着节拍,完全置身于美丽的春光中。在写话前,我怕学生把说的东西已忘了,提出了:回忆一下我们刚才一起找到的春天,你准备写哪些景物?谁还有不一样的?学生边说,我边板书体现春天的景物:小草、桃花、柳枝、山坡、春风、风筝、蘑菇、小河、阳光、麦苗、笋芽、油菜花、小溪、春雨、野花、田野、大树、露珠、小朋友、小鸟、蝴蝶、蜜蜂、燕子…..接着,让大家欣赏好的作品,其实就是范文引路。春天来了(1)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小树长出了嫩绿色的叶子。花儿开了,有淡紫的二月兰,有大红颜色的茶花,还有粉红颜色的杜鹃花,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香味。小蜜蜂来到花丛中采蜜,小蝴蝶在花丛中跳起来,花丛中变得更加美丽啦!小朋友们忙着放风筝。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凤凰的,有老鹰的,有蜈蚣的,还有那些叫不出名儿的。天空是五颜六色的,风筝随着风儿自由地飞翔着,小朋友都欢快地跑着,跳着。春天,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我爱美丽的春天,我爱充满希望的春天。春天来了(2)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小草从泥土里探出小脑袋,好奇地张望着。池塘边的杨柳长出嫩嫩的新芽。迎春花开了,一串又一串挂满了枝头,散发出阵阵清香。一场春雨过后,青蛙、蟒蛇、刺猬等小动物都从冬眠中醒来了,小燕子

过秦论 教案

《过秦论》考评课详案 屯溪二中程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教学难点: 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大概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二、作者和《过秦论》写作意图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他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过秦”课本注释1,意思是指出秦的过失,过,这里是动词。 二、概括全文布局 1.先按表达方式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1)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叙史实 (2)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析原因 2.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 (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 三、讲读课文 (一)诵读第1段。 在诵读练习中以提问方式明确本段的内容要点: ①秦的地理优势; ②秦孝公的政治野心——统一天下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作状>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 ③基本国策(内立法度,务耕织,修<整治、修理>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之崛起----雄心勃勃----兴

《伤仲永》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伤仲永》教案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设计(实用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珍珠泉》教学设计 (实用文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阅读课后的资料袋,搜集关于泉水的其他资料 朗读课文,思考;为汗么叫“珍珠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全班交流关于泉水的资料 2、板书课题: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泉水,各有特点,令人惊叹,那么珍珠泉有什么恃点呢? 二、自读讨论,朗读体会。 1、生自读课文,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珍珠泉?(出示句子:①“开始,水泡……消失了!”。②“水泡闪亮……珍珠啊!”③“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 (2)从中你知道了珍珠泉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过秦论优秀教案最新

过秦论 贾谊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 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 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4、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 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教学重点 1. 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 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 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 3 、背诵。)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弱肉强食”这一成语吧,在自然界这似乎是一条法则,但在人类社会,这条法则常常会被打破。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国力还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一场农民战争就打破了开国者千秋万代的梦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西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为我

们阐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过秦论》。“过秦”就是“指出秦的过错”,那秦之过是什么呢? 1. 关于作者: 贾谊(前200 —前168 ),西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 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 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 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 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 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 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 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 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 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 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 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 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反思

《伤仲永》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文章的立意 四、教学方法设想:

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自读课)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三、学生自读课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学习,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介绍作者: 参考https://www.360docs.net/doc/1b18233193.html,/question/320619382.html。 百度搜索,查相关资料。

小班主题找春天教案反思

寻找春天教训反射的小类主题 寻找春季教学案例反思的小班主题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反思等内容,初步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发现春天,春天有.有..在看,说,听的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适合幼儿园老师参加小班主题活动课,来看看春季课程计划。活动目标: 1.最初了解春天的基本特征,学说“我发现了春天,春天有.有..” 2.在观看,说话和聆听过程中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验明显的季节特征。 4.探索和发现生活的多样性和特征。 5.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上课前与父母一起寻找春天的照片; 《找春天》 PPT 活动程序: 首先,听听故事《小熊蜜蜜找春天》 1.问:今天我想请你听一个关于谁的故事? 简介:你很聪明,学会仔细观察。今天,我想听一个关于小熊蜂蜜的故事。 2,观看PPT 《小熊蜜蜜找春天》(全面发挥) 题:

1小熊蜂蜜从冬眠中醒来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亲爱的醒了,他发现他家发生了什么事? 简介:在春天,熊在冬眠中醒来,发现冬天过后房子到处都是灰色的。 2蜂蜜打扫房间,我觉得房间里缺少什么?我发现房间里没有弹簧,亲爱的决定做些什么? 简介:小熊蜂蜜打扫房间,发现房间里没有弹簧,所以我去找春天。 3熊蜜发现春天?熊蜂蜜发现了什么?熊蜜说什么? 个别幼儿说他们终于融为一体。让我们学习如何学习熊蜂蜜。 简介:我在春天,春天有小燕子;有蝴蝶;和青蛙。我发现春天,春天有绿草;绿柳;和红色的桃子。 3.学会说“我发现了春天,春天有.有..”(播放摘要句的最后一段) 简介:我发现春天,春天有小燕子;有蝴蝶;和青蛙。我发现春天,春天有绿草;绿柳;和红色的桃子。 中介语(课件熊蜂蜜说):我找到了春天,你找到了春天吗? 第二,谈谈你发现的春天。 1.观看PPT 《我找的春天》让孩子们谈谈他们发现的弹簧。 问题:你找到了春天吗?什么是春天? 总结:我发现春天,春天.那里.. 2.在观看PPT时,与您的朋友谈谈您找到的春天。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 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2、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3、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4、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 5、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1、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 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史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文章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大量运用对比、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秦兴秦亡波澜起伏,那力透纸背的说理,那援引史实的分析,那酣畅淋漓的铺张渲染,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少时即以博学能 文称于郡中,二十余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死时仅33岁。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3、本文结构特点采用逐层推进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 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 4、本文基础知识点: ⑴ 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 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

《伤仲永》教案

5.伤仲永 王安石[宋] 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二)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四)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三、题解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听老师朗读课文,看看谁找到的错误多!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合作翻译课文,看看谁翻译得最通顺。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词语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曾经)

《过秦论》教学设计

过秦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用事实作根据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归纳掌握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3、理解课文中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理解文章结构层次及写作意图。 2、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词采华丽、千变万化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识辨积累。 【课时安排】 三课时(1 、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 、指导翻译;3 、背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欣赏两首诗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可惜文帝空自夜半前席,不向贾谊征求社稷大计却问及鬼魅神仙。此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学生默读,理解。教师提示: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 那么,贾谊“才调”到底如何呢?让我们从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的《过秦论》中寻找答案吧。 二、作者简介 选一生读注解①。教师稍作补充: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年十八以 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 关于伤仲永的教学设计(精选3篇) 伤仲永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3、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