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

一、组织行为学的2

含义: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使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意义:多学科为综合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涉及三个重要方面即个体、群体、组织;通过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做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了解他人,理解他人,激励他人。

二、组织的重要性:组织对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有广泛地影响.从最基本的家庭组织到最复杂的行政或企业组织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学科基础——行为科学

(1)行为科学产生于科学管理高度发达之后,是五六十年前兴起的学科。

(2)霍桑实验—人际关系学派。

(3)人际关系学派-人际关系学说把人当做“社会人”;人际关系学说认为生产效率的好坏,不仅受劳动环境、工作方法的影响,而且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情绪,即职工的“士气”、职工的态度;人际关系学说认为“非正式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行为科学的先驱——人际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是将行为科学的一般原理和知识运用于各种组织管理上的必然产物

2、理论基础

(1)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是以个体的一般心理过程规律为基础,进而研究群体的行为,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社会学-研究组织行为学就是要运用社会学的知识来探索人在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

(3)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对组织行为学的贡献,主要是组织中人的行为与人类社会的起源的理论、人类社会行为以及人类和文化的关系等知识。

(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3、方法基础

(1)心理分析技术-用于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机协调的问题。

(2)群体动态分析方法-人都归属于一定的群体,人的心理行为不仅取决于人的内在需要,而且取决于所在的组织环境,是内在需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社会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方法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

四、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发展内容

(1)积极心理学是对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只关注人类机能和行为中负性、病态方面,而人们自身的优点和积极特性等能使生活有意义的方面未得到足够关注的倾向的反应,它关注于力量和美德等人性中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组织行为学它是对积极导向的且能够被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从而实现提高绩效目标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恢复力等

五、组织行为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方法与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桥梁,学好、用好组织行为学,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心理测验法

4、定性与定量法

5、案例法

6、情景模拟法

7、

系统法8、实验法

本章掌握要点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它是如何产生的?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顺应管理实践发展新要求,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诞生,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已逐渐完善,并取得了很多新的发展。

2.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行为学有一些新的发展动向,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第三,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第四,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

3.学习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性?

4.积极心理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内容?

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与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特点

一、组织和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特点:组织,控制,引导,管理功能)

(1)组织及其性质: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它要求人而不是物的和谐。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组织意义。

(2)组织的特点:

a. 组织由个人和群体组成

b. 组织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c. 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来实现目标。

(3)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二、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

1、管理功能

(1)计划(2)组织(3)领导(4)控制(30)

2、管理技能

(1)技术技能(2)人文技能(3)概念(观念)技能

在三大技能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国外研究者又增加了一个技能:(4)诊断技能

3、管理者的角色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1)人际的角色(2)信息的角色(3)决策的角色

三、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1、组织文化多元趋势

2、劳动力多元趋势

3、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权变管理

本章掌握要点

●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研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

充的。

●有效地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对实施管理任务必不可少。

●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利润是手段。

●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管理就是让人把事情做好。

●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人文技巧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组织?它分哪些层次?

2.如何有效地预测、解释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

正确预测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将会高产,将会作出正确决策,将会缺勤或者将会喜欢他们的时,人们对组织行为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组织行为学的另一个目标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情,确定为什么人们的产量、满意程度、辞职倾向存在着差别。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监督、一般管理和人事管理。清楚地了解如何预测、解释和控制行为对于有效地完成两项分析和行为—是必不可少的,管理者往往不适合分析就试图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提高管理的分析能力,改进管理者在控制组织行为方面所做的工作。

3.你是如何理解“人是企业发展的目的”这句话的?为什么很多组织还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一书的作者狄尔和肯尼迪在对美国80家企业的调查中发现,1/3的企业以利润为企业发展的最高目标,而这些企业的利润状况并不十分理想;而2/3的企业不以利润,而以崇高的信念、人的价值、理想为最高目标,却取得了卓越的绩效。

因此,从社会发展战略来说,经济增长不是发展的最高目的,人才是发展的最高要求,要促进

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仍然把组织当作经济组织或任务组织,没有把人当作组织发展的目的。 (2)“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3)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现象。 (4)人事问题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还是组织中所有部门的事?

5.请说明“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的含义。

一个出色的管理者要面临的不是机器,不是产品,而是人,从企业的角度来讲,由于企业是有许多部门组成的,各部门分工不同,各部门的目标就不同,但企业的目标是追求利益-----就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所以,就需要一个管理者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企业又是由人力资本组成的,工资是企业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所以,企业为了达到工资的效用最大化,也需要一个管理者来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等等等等。这些技能当然重要。

第三章个体行为规律

一、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2、新华生主义(新行为主义)

3、勒温的观点

二、个体行为规律

1、个体行为规律

(1)人的行为模式:

a. 刺激反应机理

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解释行为反应

b.个体行为和绩效模式

c.组织中个体行为、绩效和有效性模型

(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三、个体行为规律举例

近些年来,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华裔奚恺元博士对人们的幸福感、满意度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观点。比如:

1.送礼比给员工奖金好

2.涨工资不如发奖金

3.工资公开不如不公开

4.小奖不如不奖

5.小罚不如不罚

6.慢奖不如快奖

7.不给选择比给选择好

8.晚说不如早说

9.大中之小不如小中之大

10.能用的不如不能用的

本章掌握要点

华生认为,行为受到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即刺激—反应(行为)公式。

新华生主义认为,在刺激和反应之间还应加上一个因素O(即中间变量),即刺激—中间变量—行为。

一个人的行为是有个体以及个体所在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觉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知觉: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以感觉开始,并以感觉为基础)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

要想让的动力强度经常在被激励状态就要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复习思考题】

1.华生主义与新华生主义各有什么特点?

华生主义:

.观点认为: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公式:S_R(刺激—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说明的问题

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刺激)

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

缺陷:把人看成是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机械人。新华生主义:

主流内容: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代表人物:托尔曼、赫尔、斯金纳公式:S—O—R 中间增加思维加工系统刺激——思维加工系统——行为

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2.如何理解和应用人的行为规律?

3.知觉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特点: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了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个属性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的结果.

客观因素:

1、知觉对象特点:外表印象特征

2、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越容易感知

3、知觉对象的组织结构

主观因素:

1、选择性、

2、需要、

3、成见、

4、思想方法的错误(是导致错误知觉的重要根源)

第一印象的作用(看照片);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优先效应(先入为主,陌生人)近因效应(给人印象,熟人);定型作用(头脑中固有印象)

4.为什么说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

5.什么是目标导向行为?什么是目标行为?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

第四章个体差异及管理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及其特点

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的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社会制约性。

2、动机

◆动机和人的需要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在概念上甚至有着相似的含义

◆需要是行为的原动力,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动机具有始发、指向、强化三种功能

二、气质

1、气质(性情、脾气)

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

2、气质类型及其特征

◆希波克拉底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

◆巴甫洛夫将气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活泼型、兴奋型、安静型、抑郁型。

3、气质对行为的影响

气质类型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情绪

1、情绪的概念

概念:人有喜、怒、哀、乐、惧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或情感。

情绪和情感

区别::情绪通常是对人的天然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而情感是对人的社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具体表现;情感的倾向性和深刻性制约着情绪的变化情绪的实质:有机体特有的调节和监测生活过程与生命安危的一种信号系统,它具有自适应、动机性、组织性、交流性四种功能,并且具有放大作用,将内驱力的信息和能量加以放大,从而使实现目标的行动付诸实施。

情绪的分类:现代情绪理论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这四种基本形式。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情绪分为以下六类:

◆原始的基本情绪,往往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如疼痛、厌恶、轻快感等

◆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 如成功感与失败感、骄傲与羞耻、内疚与悔恨等

◆与别人有关的情绪,常常会凝结成为持久的情绪倾向与态度,主要是爱与恨

◆是与欣赏有关的情绪,如惊奇、敬畏、美感和幽默

◆根据所处状态来划分的情绪,如心境、激情和应激状态等

2、有关情绪的理论

(1)詹姆士兰格的情绪理论

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骼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

(3)巴甫洛夫的动力定型理论

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了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人学习、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情绪只是有机体对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簇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弗洛伊德提出,人有客观性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它们分别代表自我在对待现实、本我、超我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时采取的软弱态度。(6)达非的情绪激活理论

情绪涉及人们向自己预料到的情境去行动。情绪的发生完全是生理唤醒和神经激活的结果。(7)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认知—激活理论)

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由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共同决定的。在决定情绪的三种因素中,生理激活决定情绪的强度,认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情境刺激则是产生情绪体验的客观条件

(8)阿诺德与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它依赖于短时或持续的评价;

大脑对刺激作出某种评价后,信息通过皮下中枢丘脑及外周神经系统影响内脏器官及骨骼肌的生理反应,形成一定的生理模式;

每种情绪都包括特定的评价、特定的生理变化和特定的活动倾向三种成分,任何情绪都由三种成分相互作用而成,它们的不同组合模式是各种具体情绪的标志。

(9)汤姆金斯和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

该理论对弗洛伊德把本能当做动机的基本来源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情绪是比本能更强有力的驱动因素。

情绪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扩大、加强或缩小、减弱生物需要的信息,保证对环境信息作出现时的反应,激起有机体的活力去应付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

3、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一般来讲,正面的情绪能够起到促进协调和组织的作用,它有利于劳动者工作效率的提高。实验证明:中等愉快水平可以使智力劳动达到较优的效果;

焦虑使人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效率下降;

挫折感使人的行为具有攻击、冷漠、幻想、退化、固执和妥协等倾向;

悲哀、愤怒、倦怠等消极心境会使人感到厌烦、消沉、枯燥无味,对人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

企业管理人员就是要想方设法掌握和控制员工的情绪,帮助员工克服消极的情绪,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从而保持生产和工作效率的持续高涨。

四、态度

1、态度的概念

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2、态度的形成

态度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自身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学习、模仿、体验等而逐渐形成的。态度的形成与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致的。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欲望、知识、群体观念、个性特征、个体经验3、态度改变理论

态度的转变有两种方式:

◆一致性的转变,即只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

◆不一致性的改变,即改变了态度者的方向。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态度本身的特性、个体的个性特征。

3.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可以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大类。

主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人的态度转变非常显著,速度也比较快;

被动参与群体活动的人的态度往往难以转变。

因此,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方式和程度。

4、态度的测量及分析

在测量态度的过程中要考虑:倾向性、深度和强度、外显性

对态度进行测量的方式有两大类:

量表法:是一种较为精确的测量工具,它给被测者提供一组相关联的陈述句或与态度有关的主题材料,通过被测者对这些材料的反应来推测他们的态度。包括:沙氏通量表、利克特量表、语意差别量表;

自由反应法:能够定性地测量被测者的态度。包括:投射法、开放式态度测量法。

五、价值观

1、价值观的概念: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2、价值观的测量:应用比较广泛的量表有:莫理斯的十三种生活方式量表、罗奇的形容评判量表、霍夫施泰德的工作价值观量表、施沃尔茨的价值观量表、个人主义量表等。

3、价值观对管理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根据组织的总体目标、基本的价值观、对员工的看法等方面的不同划分,存在着以下三种管理模式:最大利润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生活质量管理模式。

六、五种性格特征

1、外向与内向

2、情绪适应性

3、易相处性

4、谨慎程度

5、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

本章掌握要点

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它有一下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和制约性。

气质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情绪好坏会直接影响人的活动能力和工作效率。

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人和社会事物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包含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复习思考题】

1.需要有哪些特点?了解需要的特点有什么意义?

需要:是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社会制约性

意义:看书

2.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3.一个人情绪好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态度改变的理论有哪些?它们对人的管理有什么意义?

5.如何诊断和了解一个人的智力状况?

6.如何理解“适当的人做适当的事”这句话?(看书归纳)

第五章激励理论与分类

一、激励研究

(一)激励的时代要求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关键问题。

激励的含义(.激励包括奖励和惩罚)

至少都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这三个因素是:

(1)人们行为是由什么激发并赋予活力的。

(2)是什么因素把人们正被激活的行为引导到一定方向上去的。

(3)这些行为如何能矫正、保持和延续,以及这种行为正在进行时,行为主体和客体的主观反应。

(二)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

第一,需要的产生,在个人内心引起不平衡。

第二,个人将寻求和选择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以恢复他的平衡状况。

第三,个人通过目标行为或工作,去满足需要。

第四,关于个人在实现目标方面的绩效成就,要由个人或别人来进行绩效评价。这可能满足一个人的工作胜任感。

第五,根据对绩效的评价而给予奖酬或惩罚。

最后,由个人来评价绩效和报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最初的需要。如果这个激励过程满足了这个需要,这个人就会有平衡感和满足感。如果这个需要没有满足,激励过程就要重复,可能选择一个不同的行为。

激励过程的一般模式看起来简单而直接,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情况就不会这么直截了当了。

第一,动机是假设的,是看不见的。

第二,激励的复杂性和能动性。

第三,人们在取舍动机的方式以及追求这些动机的驱动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二、激励理论研究

(一)激励理论研究的心理学观点

1.老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2.新行为主义激励理论

3.认知派激励理论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把行为简单地看成人的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反应的机械联结,这不完全符合人的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性。

认知心理学派的主要论点有:

(1)强调认知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

(2)强调内部发生的过程。

(3)强调概念的驱动作用。

(4)强调认知反馈作用。

(5)强调认知方式上的个别差异。

(二)激励理论研究的历史观点

在科学管理阶段,泰勒将企业员工看成“经济人”,认为员工只有对物质利益的简单追求。这个阶段的激励,主要表现在“A使B做A希望B做的事”。

行为科学理论产生以后,人们对人性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为员工不仅是“经济人”,还是有各种需要的“社会人”,激励开始涉及“行为是怎样开端的,怎样被赋予活力而激发,怎样延续,怎样导向,怎样终止,以及在所有一切进行过程中,该有机体呈现出何种主观反应”等问题。

工作生活质量阶段,对激励的定义进一步考虑到激励对象的合理要求和利益,认为“激励就是引导有各自需要和个性的一个人或一群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同时也要达到他们自己的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研究激励问题和制定激励措施时,至少要考虑三个问题:激发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以及这些特殊因素是如何激发人的行为的;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不选择那种行为;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正确的行为。

三、激励理论与分类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是研究需要这个激励的基础的理论,是

说明激励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以及它们如何激起或引发人的

行为,它着重对激励的原因及其激励作用的因素的具体内容进

行研究。

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9

阿德佛的ERG理论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二)过程性激励理论

过程型理论着重探讨激励的心理过程以及行为的指向和选择,说明行为怎样产生、怎样朝一定方向发展,怎样保持下去以及如何结束的整个过程。

目标设置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三)改造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和过程型激励理论都研究如何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改造型激励理论是说明怎样引导人们改正错误的行为,强化正

确的行为。

管理者在运用强化理论实施激励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

2.管理人员在选择强化的时间间隔与频率上要精心设计

3.因人而异,形式多样

4.对期望行为的强调

5.及时反馈

6.实事求是

本章掌握要点

●激励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内容、关键问题。

●激励实际上体现了奖励与惩罚两方面。

●研究激励问题和制定激励措施要考虑三个问题:

(1)激发人们行为的特殊因素以及这些特殊因素是如何激发人的行为的;(2)激励对象为什么选择这种行为而不选择那种行为;(3)怎样引导人们改掉错误的、消极的行为,强化准确的行为。

【复习思考题】

1.激励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与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什么联系?

2.如何灵活有效地应用需求层次理论?

3.请思考员工的高层需要是什么?如何理解需要的满足—上升、挫折—倒退的规律性?

4.结合实际谈谈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看书)

5.具有高度成就需要的人有什么特点?如何造就高度成就需要的人?

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强2理性、敢冒险、事业心强、有进取精神3需要明确不间断的事业进展反馈

做法:(看书归纳)

6.目标设置理论的含义是什么,它对人有什么激励作用?

7.什么是目标价值?什么是期望概率?它们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8.如何用公平理论解释“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社会心理现象?

9.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

第六章激励的社会机制

一、激励的社会机制原则

有效的激励机制应体现以下原则:

(1)要体现组织目标和评估目的。

(2)要反映工作活动与工作结果的统一。

(3)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的统一。

(4)按劳分配,合理付酬。

(5)客观评价员工工作绩效。

(6)对员工的工作起到正面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并在组织中创造相互竞争、比学赶帮的良好环境。

(7)把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内部报酬与外部报酬、直接报酬与间接报酬、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结合起来。

(8)吸取员工参与,采用民主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二、激励的几种模式

1、波特劳勒激励过程模式:综合考察了努力、绩效、能力、环境、认知、奖励和满意等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个人对自己承担角色的理解程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

2、豪斯迪尔的综合激励公式

三、激励的社会机制

?绩效考评与激励

?工作与激励

?典型与激励

?荣誉与激励

?危机与激励

?持股与激励

?组织文化与激励

四、工作-生活平衡计划

1、工作及工作的意义

许多人认为工作就是为了生存,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深深渴望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薪水的收入,更多的应该是身心的愉悦,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后,人越来越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工作不仅使我们生存,而且把我们个人生活赋予意义。

◆工作决定生活质量

◆工作决定社会地位

◆工作决定活动范围和时间分配

◆工作能体现人生价值

2、家庭和工作

(1)家庭是工作的基础

(2)家庭对组织有支持作用

(3)尊重个人兴趣有利于提高工作绩效

3、组织实施工作---家庭平衡计划

本章掌握要点

●波特-劳勒激励模式综合考察了努力、绩效、能力、环境、认知、奖励和满意等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自己承担角色的理解程度与工作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毫斯-迪尔综合激励公式简要阐明了影响激励的所有因素及其关系,提供了预见人们对某项活动积极性的线索。

●绩效考评是实施激励的关键环节。

【复习思考题】

1.说明满意与绩效之间的辩证关系。(看书归纳)

2.如何运用豪斯迪尔综合激励公式,从而有效地将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看书归纳)

3.如何在现实中运用社会激励机制?

4.如何有效地实施工作-家庭平衡计划?

第八章群体及群体功能

一、群体及其分类

1、群体的概念

1)群体的定义: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行为规范,相互影响,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具有组织性。

(3)群体的心理效应及行为趋向:

心理效应:群体价值观,群体凝聚力,群体责任感

行为趋向:社会助长作用,社会致弱作用,行为趋同作用,行为遵从作用。

2、群体的分类

(1)按群体构成的原则和方式,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按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的水平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集合体)。

(3)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划分,可以把群体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4)按群体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5)按群体规模的大小,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6)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以把群体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一个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专门分工和部门分工,并在有意识的协调体

系和固定结构的形态下,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人员组成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未经官方规定的自然形成的无形群体,其成员之间也有一定的相

互关联的结构和准则,不过,它不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而是由群体内在因素约定的。

成员的行为受群体内部自然形成的常规调节。

二、群体功能

完成组织任务;满足群体成员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成员。

三、群体动力理论

所谓群体动力理论,就是要论述群体中的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卢因及其后继者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了以下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

1. 群体领导方式动力

2.群体组织形式动力

3.群体结构性质动力

4.群体公约动力

5.群体多数动力

四、群体行为及群体性事件

1、群体行为

群体行为是人们无意识地以“集体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进行一致行动的现象。

2、群体事件的性质和类型

性质:有理性的积极的一面也有非理性消极的一面

类型:根据参与者的身份特征、事件发生机制、发展逻辑及社会后果等方面,可以将群体性事件分为三大类。

◆事关民众权利和利益纠纷

◆社会泄愤事件

◆社会骚乱型

本章掌握要点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群体是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明

确的群体。

正式群体:(1)有个职能化系统,人们有可能实行专业分工;

(2)有个有效地激励系统,引导成员自觉的作出贡献;(3)有个权力(权威)系统,导致集体成员接受管理者的决定;(4)有个决策系统,为组织的发展指引方向。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不是由组织确定,而是在成员的某

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心理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角色的社会过程是群体成员适应角色要求,接受群体行为规范,符合群体发展需要

的过程。

·群体具有完成组织任务和满足群体成员心理需求两种功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重视非正式群体在管理上有什么意义?

群体定义:是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类型

按群体构成原则和方式,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细分为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非正式组织细分为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从积极地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可以作为正式群体的补充,满足人们交往、归属、友谊等心理需要,满足群体成员及时了解组织内外情况、沟通信息的需要,可以发挥实际的影响力,成为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的填充剂。

从消极方面看,非正式群体容易对组织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成为对立力量;容易传播小道消息,甚至制造谣言;容易形成小圈子、小团体、小帮派,不利于组织的团结和组织肌体的健全发展。

2.如何理解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3.群体的功能是什么?如何有效地发挥群体的功能?

4.群体动力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5.简述群体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P158—161

第九章群体人际关系与冲突

一、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及其重要性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于缓解紧张情绪,提高群体士气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人际关系对群体的影响: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反映出群体的好坏。

(2)人际关系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人际关系影响士气。

(3)人际关系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好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身体健康,工作效率大增。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人际因素: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频率及相似性等

(2)社会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3)组织文化因素:“工作型”还是“关系型”

(4)个人因素:性格影响人际关系

3.人际关系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人际关系的性质不同,对对方行为影响的有效性也有差异

(1)长期与短期的人际关系:长期,依附关系,影响的效果既深入又持久;短期,多来源于外在因素

(2)交互双方力量的大小:人际关系是互相依赖的, 相互依赖的程度不同,影响也不一样。(3)行为的规则:行为规范,如契约或法律明文规定,则对行为的影响较大

(4)社会角色:角色决定影响作用

(5)个人与非个人的关系:以“个人的私人关系”还是“非个人的工作关系”为中心

4.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方法

(1)感受性训练法:经由无结构性(即非标准化)的团体互助,以改变行为的一种方式。(2)角色扮演法:这种方法是要人们如何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

(3)会谈训练法:即我们常说的对话,是指会谈者双方面对面意见沟通所形成的双向沟通系统。

二、群际关系及冲突

1.群际关系

群际关系是指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1)影响群际关系的因素

◆目标

◆相互依赖性

◆资源

(2)管理群际关系的方法

◆制定规则

◆层级管理

◆制定计划

◆设立协调员(联络员)

◆设立工作组

◆设立综合协调部门

2.冲突及其管理

(1)冲突的概念及有关冲突的观点:传统的观念认为冲突总是坏事,有消极和破坏作用,现代

组织管理理论认为,冲突是任何组织所不可避免的,既有消极的一面,又有积极的一面,既有破坏性冲突,又有建设性冲突。

(2)冲突的类型及其原因:

从冲突发生的范围看,有三种类型的冲突

◆个人的心理冲突:接近—接近型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双

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群体中个人之间的冲突:不同的认识,群体成员的价值观,信息来源,思想意识不

同,心理行为习惯的不同

◆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工作原因,资源原因,奖励原因,沟通原因

(3)冲突的管理与解决

◆分清冲突的性质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竞争与合作(当大家一起做馅饼时,商业就是合作;当大家在分馅饼时,商业就是竞争。)

商业不仅仅是竞争,也不仅仅是合作,“协同竞争”这一革命性的思维方式,应是经营企业的主要战略思考

本章掌握要点

●社会中的每个人或群体中的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对群体、对工作效率和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都有直接的影响.

●洞察别人的需求与情感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

●l管理者不应该压制冲突,而应该允许适当的冲突存在,恰当的处理冲突。商业不

仅仅是竞争,也不仅仅是合作,协同竞争才是最好的选择。

【复习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为什么要重视人际关系的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改善和应用人际关系?

3.冲突和矛盾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冲突管理呢?175(看书归纳)

第一、要分清冲突的性质;

第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冲突采取不同的措施;

第三、

4.如何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十章群体行为与沟通

一、沟通及其分类

1.沟通及其过程: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信息的发送者

◆信息的接收者

◆所传递的信息

2.沟通的类型

◆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3.沟通的功能

控制、激励、表达情绪和提供信息

二、沟通的障碍

1.空间的设计:工作场所的空间设计会影响员工的沟通模式,开放式办公室

2.当事人的信度及权力:指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可以被相信的程度,它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信息源对于该信息所涉及领域所具有的专业知识;二是信息接收者信赖信息源的程度。

3.当事人的价值观及参照视角:信息接收者的信念和价值观影响着他译解信息的模式

4.行话:不同的职能部门不仅有不同的参照视角,还有着不同的“语言”

5.过滤:指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以使信息显得对接收者更为有利。

6.选择性知觉:选择性知觉指接收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动机、经验、背景及其个人特点有选择地去看或听信息。

7.语言及情绪:同样的词汇对不同的人来说含义是不一样的。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1.有效反馈的技能:

◆强调具体行为

◆使反馈对事不对人

◆使反馈指向接收者和你的共同目标而不是别的

◆把握反馈的良机

◆确保理解

◆使消极反馈指向接收者可以控制的行为

2.有效授权的技能

◆分工明确

◆具体指明授予的权限范围

◆允许下属参与

◆通知其他人授权已经发生

◆建立反馈控制机制

3.有效训导的技能

训导是指为了强化组织规范和规章,由管理者从事的活动。如旷工、迟到、滥用病假、不服从领导、不使用安全设施、欺骗上级、虚报信息等。

四、沟通中的现实问题

1.个体差异:每个单位都有一些不善于沟通,但具有极佳的思想能力的员工。

2.性别:不同性别的人对于有效沟通的标准是不尽相同的。

3.修辞:保持委婉与准确间的平衡

4.文化差异:语意障碍,词汇含义障碍,语调差异障碍,认知差异障碍

5.电子媒介:20世纪80年代起,新型的电子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组织中的沟通方式,工作生活与非工作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组织的界限模糊化,改变了信息在即时输出和即时回收方面的能力,高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取代某些信息交流方式。

本章掌握要点

●群体沟通好像人体的血液循环。群体沟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来实现。

●正式沟通指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非正式沟通指在正式沟通渠道以外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沟通有控制、激励、表达情赌和提供信息的功能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群体沟通?它对管理有效性有什么意义?

2.如何有效发挥沟通的功能?

3.影响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看书归纳)

4.提高有效沟通的技能有哪些?

第十一章团队建设

一、团队及群体

1.团队及其特点

◆1、成员高度的互补性2、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3、信息的差异性

2.团队与群体比较

◆目标不同

◆互动性质不同

◆责任不同

◆技能不同

3.团队的类型

◆问题解决型团队:5~12人,质量圈,解决问题,采取行动

◆自我管理型团队:10~15人,行之有效,但不能调动员工参与决策过程的积极性

◆多功能型团队:激发新观念,协调复杂项目,耗费时间

二、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

1.规模:员工总数为奇数的群体比成员总数为偶数的群体更好,5~7人群体在执行任务时,比更大一些的群体或更小一些的群体都更有效

2.能力:一个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的人,技术专长成员,具有解决问题和决策技能的成员, 若干善于聆听、反馈,具有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技能的成员。

3.角色互补:团队有不同的需求,挑选团队成员时,应该以员工的人格特点和个人偏好为基础。

4.对目标的认同:有效的团队有一个大家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目标,并将之转化为具体的、

可以衡量的、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

5.管理者协调:高绩效团队还需要领导和结构来提供方向和焦点

6.责任心:团队成功的关键是成员对于团队目标和利益的忠诚和责任心

7.公平的绩效评估:研究表明,个人绩效与群体规模的增大是负相关的

8.相互信任:高绩效团队的一个特点是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高度信任。

三、使群体成为高绩效团队

1.采用团队形式的好处

◆团队精神

◆使管理层有时间进行战略性的思考

◆提高决策速度

◆促进多元化和创意

◆提高绩效

2.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清晰的目标

◆相关的技能

◆相互信任的氛围

◆良好的沟通

◆不断地探索和调整

◆恰当的领导

◆内部支持和外部支持

四、团队组织的适用范围

1.采用团队设计的先决条件

有一项持续性的使命,其具体的任务是经常变动的

2.团队形式的优点及限制

团队具有组织有效性的优点,但需耗费大量精力,成员不了解其自身的具体任务。

3.团队组织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工作的性质

五、虚拟团队

1.虚拟团队及特征

◆团队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团队成员地理位置的离散性

◆采用电子沟通方式

◆宽泛型的组织边界

2.虚拟团队的作用:

◆它允许分散性组织最大程度地发挥它们的专长

◆虚拟团队允许组织将不同文化,商务习惯的多种意见统一起来,以避免逆生产效率的

现象发生

◆为跨组织的宽泛联合、协调完成复杂的商业任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

3.虚拟团队的基本因素

◆目标、成员、联结

本章掌握要点

组织行为学总复习资料一二三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包括制度、培训、教育等消除消极行为,诱导和发挥积极行为,这体现了人的行为的(可控性) 2.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是(价值观) 3.下列价值观中,最古老的、最简单的、局限性最大的价值观是(最大利润价值观)4.个体在群体中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他以以下哪一方面的意见作为定向的标准(群体) 5.组织内部职工个人的工作职业由组织外围逐步向组织内圈方向变动的事业生涯变动方向属于(向核心的变动) 6. 要开发一个企业、单位、部门或他们之中某个人的创造力,要顺利地开展各种创造活动,首先要求他们的领导者(富于创造精神) 7.在群体发展的阶段中,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的阶段是(震荡阶段) 8.整个社会组织体系的基础是( 经济组织系统) 9.群体规模能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如果群体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大群体比小群体表现得好)。 10.人类的心理适应,主要是对以下方面的适应(人际关系) 11.在领导行为方格论中,领导者对工作和人的关心都有高标准的要求,认为员工利益与组织目标是相容的领导类型是(团队式管理) 12.事业生涯的设计和事业生涯开发两个概念的关系是(有时有重要区别) 13.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 14.人的最基本或最一般的能力是(智力) 15.按照霍兰德的“个性定向”理论,适合从事沉思型科学研究活动的人属于(调查研究型) 16.日本组织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 17.按领导的权威基础,领导者可分为正式领导和(非正式领导) 18.造成不公平感的真正问题在于(收入差距的不合理) 19.在群体发展的阶段中,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的阶段是(有所作为阶段) 20.适合从事公关、销售、开发,善于管理夕阳企业的人,其气质类型为(多血质) 21.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发现其具有的沟通形式或网络有四种,其中最普通的形式是(集束式) 22.决策民主化的先决条件是(决策法制化) 23.组织行为学的多层次相交切性的第三层次是(组织) 24.有效落实计划的基本要求是(良好的评价管理) 25.以下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期望理论) 2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个体) 27.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起始于(心理学) 28.提出个人的个性类型是职业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的是(霍兰德) 29.提出事业生涯计划是一个持续发现的过程的著名心理学家是(薛恩) 30.在群体发展的阶段中,具有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成员各自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的特点的阶段是(形成阶段) 31.群体可以满足其成员的社交需要,人们往往会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中,感受到满足,

组织行为学 团队建设

第六章团队建设 团队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它以成员高度的互补性、知识技能的跨职能性和信息的差异性为特征。 团队的优点 (1) 它可以使不同的职能并行进行,而不是顺序进行,从而大大地节省了完成组织任务的时间; (2) 它可以迅速地组合、重组和解散; (3) 它可以由团队成员自我调节、相互约束,促进员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 并且削减组织中的某些中层管理职能。 团队与群体的主要区别 (1) 目标不同。前者是为了获得协同效应,即团队追求的是大于个体成员绩效总和的绩效,而 后者只是个体成员绩效的简单加总。 (2) 互动性质不同。前者的各成员之间是一种积极的、有创造性的互动配合,而后者的配合只 是例行公事性的配合。 (3) 责任不同。前者的责任既是具体化到每个成员身上的,又是团队共同的责任,而后者的责 任是个体化的。 (4) 技能不同。前者的各成员的技能是高度互补的,而后者是随机的。 团队的类型 (1)问题解决型团队 (2)自我管理型团队 (3)多功能型团队 影响团队绩效的因素 1、规模 管理人员要想塑造富有成效的团队,就应该把团队的成员人数控制在12人之内。如果一个自然工作单位本身较大,而又希望达到团结的效果,那么可以考虑把工作群体分成几个小的工作团队。 2、能力 要想有成效地运作,一个团队需要三种不同技能类型的人。第一,需要具有技术专长的成员。第二,需要具有解决问题和决策的技能,能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作出有效选择的成员。第三,团队需要若干善于聆听、反馈,具有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技能的成员。 3、角色互补 人们的人格特质各有不同,如果员工的工作性质与其人格特质一致,其绩效水平容易提高。 就工作团队内的位置分配而言,也是如此。团队有不同的需求,挑选团队成员时,应该以员工的人格特点和个人偏好为基础。 团队中通常扮演的潜在角色 (1)创造者——革新者:产生创新思想。 (2)探索者——倡导者:倡导和拥护所产生的新思想。 (3)评价者——开发者:分析决策方案。 (4)推动者——组织者:提供结构。 (5)总结者——生产者:提供指导并坚持到底。 (6)控制者——核查者:检查具体细节。 (7)支持者——维护者:处理外部冲突和矛盾。 (8)汇报者——建议者:寻求全面的信息。 (9)联络者:合作与综合。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组织行为学》作业三答案

《组织行为学》作业三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主要依靠行政命令.纪律约束.训斥和惩罚,只有偶尔的奖励是( )领导方式. A.专制方式 B.民主方式 C.放任自流方式 D.协商式 A 2.通晓马列主义.了解社会科学方面知识.比较精通管理科学方面的知识及熟悉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是领导者( )素质. A.政治素质 B.能力素质 C.知识素质 D.身心素质 C 3.领导者能积极发掘人才,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并且创造条件发挥组织内每个人专长的能力是( ). A.决断能力 B.人际交往能力 C.组织指挥能力 D.知人善任能力 D 4.一般正常人都会从不成熟到趋于成熟,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日益成熟的倾向,但能达到完全成熟的人是( ). A.大多数人 B.极少数人 C.一半人 D.所有人 B 二、多项选择题 1.概括起来,我国优秀的领导者的素质应当包括( ). A.政治素质 B.知识素质 C.协调素质 D.能力素质 E.身心素质 ABDE 2.勒温认为存在着( )的领导工作方式. A.专制方式 B.协商方式 C.民主方式 D.独立方式 E.放任自流方式 ACE 3.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是( ). A.职位权力 B.任务结构 C.上下级的关系 D.个性结构 E.环境结构 ABC 4.做好领导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 ). A.权责利一致的原则 B.民主公开的原则 C.统一领导的原则 D .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E.能级相符的原则 ABCDE 5.领导者的权威是由( )因素构成的 A.品格 B.才能 C.知识 D.情感 E.地位 ABCDE 三、问答题 1、菲德勒认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菲德勒提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三个基本方面是:职位权力、任务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1)职位权力。职位权利指的是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的正式职权,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方面所取得的支配程度。有了明确和相当大职位权力的领导者,才能更易博得他人的真诚的追随。(2)任务结构。任务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人们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当任务明确,每个人都能对任务负责,则领导者对工作质量

组织行为学重点范围

复习大纲(30学时)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及其研究方法 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 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和理论基础 学科基础:行为科学。理论基础: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特点 1.组织分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的研究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2.组 织行为学要充分运用人的心理行为规律,对其行为进行预测、解释、控制和引导。3.人是组织发展的目的;4.组织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5.人文技能是管理者的关键技能。6.组织行为学没有绝对真理。 第二章个体行为 1、个体行为规律 2、1人的行为模式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 3、常见的知觉偏差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期望效应、相似错误、对比效应、投射效应 4、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特征:1)差异性。(2)整体性。(3)稳定性。(4)社会性。 能力的概念及分类 能力。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①实际能力②一般能力3潜在能力4特殊能力。 5、气质的类型及特征 气质。气质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性情”、“脾气”相近。 胆汁质(兴奋型)。胆汁质的神经过程强,不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胆量较大,好猛干,但往往粗枝大叶;兴奋性行为反应敏捷而迅速,但要把兴奋性行为转变为抑制性行为较不灵活;易表现暴发性情绪;外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不容易。 多血质(活泼型):多血质的神经过程强,均衡,灵活。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行为反应灵活而敏捷,情绪易表现和变换,行为的外倾明显;对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粘液质(安静型)。神经过程强,均衡或均衡,不灵活。主要行为特性是:有精力,但沉着平稳; 行为反应迟缓,不灵活,不敏捷;情绪易受抑制,不易表露,行为的内倾性明显;对兴奋性行为的改造较容易。 抑郁型(抑制型)。神经过程弱,不均衡,不灵活。对事物的感受性很强,体验深刻、有力、持久,特别敏感多疑,精力较不足,忍耐力较差,胆量较小;行为反应中细心谨慎;但迟疑缓慢,带有刻板性;情绪易波动且持久;行为的内倾性严重;对行为的改造较难。 6、什么是态度,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 (一)定义: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二)三个层次:其一,认知,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其二,情感,指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其三,意向,指主体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态度的这三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哪些 *工作本身:多样化、自主性、中等程度的挑战性*奖酬:分配制度、晋升制度能夠满足需求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三

三、名词解释 1.激励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段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自我实现这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3.保健因素保健因素是指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处理不当或者说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人会导致职工的不满。甚至会严重挫伤职工的积极性;反之,这类因素处理得当,能防止工人产生不满情绪。但不能使职工有更高的积极性。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上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4.激励因素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能给职工以很大程度上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职工太大的不满意。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所以称之谓激励因素。 5.期望值期望值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6.效价效价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一结果偏爱的强度。 7.挫折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8.强化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激励的过程。 行为的基本心理过程就是一个激励过程,通过有意识地设置需要,使被激励的人产生动机,进而引起行为,满足需要,实现目标。 2.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般而言,生存和安全需要属于较低层次的物质方面的需要;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属于较高恳次的、精神方面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遵循递进规律,在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的强度不会很大,更不会成为主导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获得相对的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了驱动行为的主要动力。 3.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赫兹伯格认为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可按其激励功能不同,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到激励人们的作用,但能防止人们产生不满的情绪。保健因素改善后,人们的不满情绪会消除,并不会导致积极后果。而激励因素才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积极效果。 4.管理上如何应用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强调内在激励,在组织行为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为管理者更好地激发职工工作的动机提供了新思路。 ①管理者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发挥领导力在团队中的作用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如何发挥领导力在团队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发展,经济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在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艰难生存,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各行各业的组织都在不断采取措施强化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并开始重视领导力在团队管理建设中的作用。而在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指导下如何发挥领导力的作用也成为相关经济组织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组织行为学在管理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团队管理的作用进行分析,并且研究了组织行为学对领导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团队发挥领导作用的一些措施。希望能够为如何发挥领导力在团队作用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关键词:组织行为学;领导力;团队;影响;观察 引言 任何一个组织要想达到最佳管理水平,都需要科学的领导和强有力的管理活动。企业领导者的领导力对一个群体愿景的实现以及一系列目的的达成产生着直接性的影响。在一个企业中,相关领导者在工作中必然肩负着组织领导本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其自身思想观念、处事方式、心理素质等都能够对领导力的发挥以及基层员工的工作成效产生影响,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

个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效益的获取,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效益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正确发挥领导力在团体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一、组织行为学 (一)在管理学中的发展 组织行为学在西方国家产生较早,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式传入中国。然而,中国心理学界的研究者其实在早期研究中就已经对这一问题有所涉及,并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但是也正是由于心理学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局限于心理学课题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所以研究的代表性和系统性都相对偏低。同时,由于中国在组织行为学中的专题研究起步时间相对较晚,至今尚未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所以相关研究者为了对组织行为学研究加以深化,从中国古典文化入手,探寻中国文化中潜在的组织行为学理论,例如较为典型权术与御心术理论[1]。并适时的将中国文化中的组织行为思想与西方现代社会组织行为学中较为著名的领导理论有机结合在一起,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行为学。如今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进程不断推进,各行各业中相关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被不断的扩大,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企业中的领导者作为带领组织发展的领头羊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肩负更为艰巨的任务。因此,领导

2015年本科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整理(汇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本科 《组织行为学》 考 试 重 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每小题 2 分,共16 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组织: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是指有目的、有系统集合起来。另— 种是名词,指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 2.需要:就是人对实物的欲望和要求 3.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 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4.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一类人和社会事物(如事件、团体、制度以及代表具体 事物的观念等)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5.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看法,是个人 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6.情绪情感:人有喜、怒、哀、乐等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绪情感。 7.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相一致的行 为,也称随大流行为 8.人际关系: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往和联系的状态,称为人际关系。 9.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 的总和。 10.群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11.领导: 是关于影响别人来完成某项目标所发生的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相互 关系的过程。 12.权力性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是由社会赋予个人的职务、 地位、权力等所构成的影响力 13.群体规范:又叫群体常模,是影响和约束群体及其成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 是群体意识中的一种,是一种思想观念,具有强迫其成员接受的规定形式。 四.问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为什么说气质能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虽然在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往往能够影响一个人的活动性质和工作效率。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来承担不同的工作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具有多血质和胆汁质的人比较适合于从事那些要求做出迅速灵活反应的工作,而具有黏液质和抑郁症的人则较适合从事较持久细致的工作。因此,在组织管理工作中了解和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和扩大个人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抵制和减少其消极的一面,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对人的激励,为什么要以正强化为主,奖惩结合? 正强化对于影响行为来说是最省力和有效的工具,因为它促进了员工有效行为的发生。因此,在管理中,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表扬为主。正强化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精神受到鼓舞,优点和长处能够得到肯定和强化,并能产生较强的驱动力。但是,有时候负强化也能起到正强化起不到的作用。 3.循环交替地应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有什么意义? 由于目标导向行为对需要强度有不同的影响力,那么要想把动机强度经常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有效地方法就是循环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

组织行为学 3

名词解释 1、社会知觉;指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团体特性的知觉。社会知觉不仅取决于被感知的人、群体本身,也取决于感知者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 2、人际洞察力: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人际洞察力所涉及的过程包括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和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 3、职业承诺:指由于个体对特定职业或专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对职业或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导致的不远变更职业或专业的程度,简单来讲,职业承诺就是个体对职业的忠诚。 4、心理契约:员工与组织双方在相互关系中己方要为对方担负什么责任义务,同事对方要为己方担负什么责任以为的主观约定,是雇佣双方或老子双方关于双边关系中相互责任义务的主管信念。 5、群体规范: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或标准。群体规范有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是在群体中自发形成的。 6、群体动力:指左右和影响群体发展演变的主要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等。 7、人际冲突:人际冲突是指人们知觉到的一种价值观或目标上的矛盾状态,并伴有故意阻碍对手取得成功的行为以及情绪上的敌意。 8、权力:指个人或群体影响或控制其他个人或群体行为的能力。 9、政治行为:那些不是由组织正式角色所要求的,但又影响或试图影响组织中利害分配的10、活动印象管理: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印象的形成过程,简称IM。凡在交往过程中行为者选择一定的装束、适当的言辞举止、得体的表情或态度,以致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这些都是所谓的“印象管理”11、组织文化: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的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 12、组织公民行为: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上位得到明确的或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整体运转成效的行为总和。 填空 1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工业心理学。人际关系理论及行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组织行为学学科形成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作为独立的学科。 2、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召开的一次跨学科的讨论会上,提出“行为科学”的概念。 3、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一边应用这些只是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与组织行为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管理学、社会科学、行为科 学。 4、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 题;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5、罗克奇价值观调查问卷包括 两种价值观类型:终极价值观和 工具价值观 6、经营管理价值观是对经营管 理好坏的总的看法和评价。 7、费斯汀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强调了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调节达 到认知平衡,海德的平衡理论更 着重于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影 响 8、影响员工态度转变有两个方 面的因素,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 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人际影响、 企业内部的信息沟通、企业文化 等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员工 的认知、需要、个星星心理特征 等因素。 9、组织将承诺划分为三个纬度: 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继续承诺。 10、影响组织承诺水平的个体特 征来源可分3类:年龄和工作年 限、性别、婚姻。 11、Rousseau提出心理契约的两 位结构:交易契约、关系契约。 12、改善群体决策的主要目的在 于提高群体决策的速度、决策质 量和认可水平。 13、提高工作有效性的方法:增 加自我表露的程度、提高反馈程 度。 14、权力对下级的影响带有强制 性和不可抗拒性。 15、组织中政治行为的发生的原 因往往可以从组织情况和员工个 体特征两个主要角度来进行考 察。 16、防御性行为依其目标可以分 为下面两类:避免行动、避免受 责。 17、组织文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 括社会文化背景、组织创业者和 领导者的素质、组织成员的素质。 18、组织公民行为具有3方面的 特点:自愿自发、组织中正式的 报酬系统未作明确规定、行为总 和的累积效应。 简答题 1、传统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1、 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 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探索组织变革 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魔石、 干预理论以及变革代理人的角 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 导行为研究,先后出现了种重领 导理论。2、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 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组织行为学更 加关注研究管理者决策、技术创 新和员工适应中必须具备的胜任 素质,更加关注如何充分利用和 开发人力资源。3、组织行为学研 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研究领域 已突破传统框架。涉及管理培训 与发展、工业业绩评价、管理决 策、组织气氛和组织文化、跨文 化比较等新领域。4、组织行为学 研究出秉承强调生产效率的传统 之外组织行为学越来越重视有关 工作满意度、雇员安全与健康、 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心理契约、 压力管理、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工作--家庭平衡等方面的研究。 2、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 区别: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 的主要区别在于研究对象的不 同,前者主要研究对象是组织中 人的外在、可观测、可开发的行 为,而后者的研究对象是组织中 人的心理(包括外在、可观测、 可开发的行为,也包括内在的甚 至是不可观测、不可开发的行为, 如思维、本能)。由此决定了组织 行为学的研究成果更为具体、直 观、实用,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成果则比较抽象、隐晦、和理论 化。 3、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①把员工需要同企业目标有机结 合起来,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 要。②让员工参与企业的决策, 使其具有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 及对企业的归属感。③鼓励员工 提出合理的建议,管理人员帮助 实现,以满足员工的自我成就感。 4、增强组织承诺的方法:①严守 员工的第一的价值观。聘用合适 的管理者,实践员工第一的价值 观。②明确你的任务并传达任务。 明确自己的任务和思想体系。是 这些任务和思想体系就有魅力; 实行给予价值观的雇佣政策;着 重以价值观为基础的知道和培 训;建立传统。 ④营造一种社区感。简历起以价 值观为基础的统一性;达成分享 和类似分享的其他方式;重视互 助作用、交叉利用和团队合作; 把上述几个部分结合起来。⑤支 持员工发挥咱。坚持付诸实践; 提供第一年的工作挑战;丰富化 和授权;内部今生;提升发展活 动;提供给员工股票而不需要抵 押。 5、双因素理论对企业实践影响 深远:①工作扩大化是指只向工 人提供更多同样的工作。②工作 丰富化是指通过“垂直”的工作 扩展,工人对更大范围工作的控 制,意味着更多的技能,就必须 给员工提供足够的培训。③工作 轮换制主要是指员工在一定时间 内轮换一箱新工作,使其不会对 工作产生厌倦感。通过工作扩大 化、工作丰富化和工作轮换制的 实行,员工的缺勤、早退及辞职 现象大卫减少。 6、对员工进行激励时,管理者需 要做好如下五项工作:①发现员 工重视的报酬或奖励是什么。② 根据组织目标,明确期望出现的 员工行为。③确保绩效目标可以 达到,确保期望的技校与报仇之 间的联系是直接的、清晰的和明 确的。④确保对员工没有冲突的 期望⑤确保奖励或报酬的差距或 变化幅度是巨大的。 7、构建有效的激励系统:第一 步,列举企业先有的各种激励方 法。第二步:对这些激励方法的 有效性进行评估。第三部,根据 评估结果,将这些激励方法分为 三类:可继续使用、须修订后继 续使用、停止使用的激励方法。 第四步,对须修订后继续实用的 激励方法进行讨论和修订,并重 新公布使用。第五步,从企业内 部或者外部了解和学习一些现金 的激励方法和手段,对他们进行 讨论和评估,筛选出可以借鉴的 激励方法。第六步,新的激励方 法试行一段时间后对其进行评 估,重复前面的步骤。 8、群体决策的优缺点:A优①集 体审议和判断,可产生数量较多 的方案,有可能是备选反感的正 确程度和满意度提高。集体讨论, 可相互启发和综合各成员的各种 不同的专门知识和经验,能从多 方面对各宗反感进行完备细致的 分析,提高决策质量②有利于组 织内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协调各 宗只能,增强各部门的合作③群 体成员如果是由各不同李毅集团 或群体的成员组成时,可激发其 参与和实施决策的积极性,还可 协调各方的意见和分歧。④决策 群体是权力有所分散,消除独裁 现象,使决策更加民主。B缺① 耗时费钱②在最小共同基础上的 妥协,形成决策的折中性。③权 力和责任的分离④少数人的专制 9、滋生政治行为的组织特征:① 组织信任度低②角色模糊③不明 确的绩效评估系统④非得即失的 零和报酬分配体系⑤民主化决策 ⑥以高压手段追求高绩效。⑦自 私自利的高层管理者。 10、获取权力的途径和策略:① 同有权势的人建立联盟②笼络或 消灭③离间分裂④控制重要讯息 ⑤今早表现你自己⑥累计和利用 “施恩图报”⑦循序渐进⑧事情 在变好之前必须先变坏⑨谨慎纳 谏 11、组织文化的重要作用:①激 励功能②凝聚功能③导向功能④ 规范功能⑤协调功能 12、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①作 为组织运行的润滑剂,组织公民 行为有助于减少人际矛盾和冲突 ②资源合作行为能够是组织更有 效地利用资源,优化资源结构, 降低资源投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 资源争夺,减少对纯粹给予维护 功能的有限资源的需求③能够促 进同事和管理者的生产效率的提 高④能够有效的协调团队成员与 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⑤能够穿件 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吸引 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案例分析: 一、麦克利兰:1、权力需要:权 力需要是影响和控制他人的欲 望。2、归属需要:指建立友好和 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3成就需 要:追求卓越以实现目标的内驱 力。 二、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对自 己报仇的直觉和比较锁引起的认 知纸条,导致当时人的心理失衡, 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消除 这种紧张,当事人会采取某种行 动,以恢复心理平衡。人在感到 不公平时会有如下6种可能出现 的情况选择:①改变自己的投入。 ②改变自己的产出③改变自我认 知④改变对他人的看法⑤选择另 一个不同的比较对象⑥抱怨。情 绪衰竭甚至离职 管理者如何运用公平理论:①建 立按劳分配的报酬体系②确保薪 酬政策的内部一致性③做到男女 同工同酬④保持本组织薪酬水平

组织行为学团队管理

组织行为学殷旅江古老的寓言故事在非洲的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跑,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见到狮子在躲避,那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百上千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壮观景象,那是什么来了?蚂蚁军团!王选:“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团队合作。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能为别人着想的人,我看到不少能力出众的人,就是因为不能团结人,因而很难有大的成就。”团队为什么流行 80年代,当沃尔沃、丰田、通用等公司把团队引入他们的生产过程中时,曾轰动一时,成为新闻热点。现在,情况截然不同,不采用团队方式的企业可能成为新闻热点了。在通用电气、惠普、摩托罗拉、强生、苹果电脑、联邦快递、克莱斯勒等国际著名企业中,团队方式都是他们主要的运作方式。微软公司在美国以特殊的团队精神著称,像Windows2000的研发,有超过3000人的研发工程师和测试人员参与,写出了5000万行代码。没有高度统一的团队精神,没有全部参与者的默契与分工合作,这项工程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 P193 Microsoft的团队精神陈宏刚博士在微软的个人经历自述 1、成败皆为团队共有 2、互教互学 3、互相奉献和支持 4、遇到困难,互相鼓励,及时沟通,用团队智慧来解决问题 5、承认并感谢队友的工作和帮助 6、甘当配角7、欣赏队友的工作 8、我不同意你,但我支持你第一节团队概述第二节高效团队的建设第一节团队概述一、何谓团队团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相互影响且相互

依赖,共同承诺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正式群体。(Steven P. Robbins,1993 二、团队和群体的区别工作群体工作团队个人绩效之和个人目标个人绩效个体化随机的或不同的 1+1》2 团队和个人目标集体和个人绩效个体的和共同的相互补充的目标协同配合责任技能绩效团队与群体的区别群体 group 团队 team 成员特色成员知识、技能、经验相异性小,不具相互依存性,成员可以自由决定或采取行动。成员具有不同的专长而互相依赖,任何成员的行动决定会影响到别的成员。目标性质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似,能为成员所辨识。被赋予特定的目标,目标为全体成员所认同。运作方式有一位明确而强势的领导者,由领导者主导形成决策,指派或授权由个人执行任务。成员共享领导权,轮流担任领导者,决策过程由全体成员参加,决策内容为全体成员所认同;任务的达成要成员彼此交换信息及资源、协调行动。成员评估偏重个别成员的影响,工作成败由个别成员承担。以集体的工作成果为衡量标准,工作成败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何为团队?机组、龙舟队、足球队…… NBA明星队为何业绩不佳?团队类型建议或参与团队计划或发展团队行动或磋商团队生产或服务团队按照团队在组织中发挥的功能进行分类团队类型和它们的差别团队类别工作周期典型产出建议/参与团队(如董事会、人事或财务的专业顾问团队、QC等)可变的,或长或短的决策、选择、建议、推荐生产/服务团队(如轮船飞机的全体人员、制造业团队、维修团队)重复性的按部就班的工作制造、加工、零售、顾客服务、修理计划/发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 卢作孚和他的事业 1.讨论卢作孚的价值观及其与“民生精神”的联系。 答:1).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2).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及 其它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民族,宗教等) 3).卢作孚的价值观:A:口号“服务高于一切”——对社会、对他人负 责的价值观。 B:提倡“个人为实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事业中心论)——将国家、将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C:培养群体的团结意识。——由小到大的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责任价值观。 4).卢作孚的“民生精神”。目标:“民生主义”;宗旨:“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集中强化爱国、集团服务和艰苦创业等意识。 5).价值观与“民生精神”的联系。民生精神促进了他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也同时让他亲近了民。生精神,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民生公司的管理有什么特点?这对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哪 些启示? 管理特点:1).提出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同时提 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 2).完善业务流程、够用渠道、建立员工参与监督的制度。 3).提倡“职工股东化、股东职工化” 4).将员工教育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头等大事。 5).民生精神教育,居于员工训练的核心地位。 启示:1).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 3).注重创新,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4).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5).重视的价值观的作用 6).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要根据每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 7).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第版重点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指挥协调)控制 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 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 (2)信息角色。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在决策角色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如果信息不用于组织决策,这种信息就丧失其应有的价值。管理者负责做出组织的决策,让工作小组按照既定的路线行事,井分配资源以保证小组计划的实施。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3、组织行为学模型中的三种分析水平是什么?(它们相互之间有关系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解析1-3

山东大学本科《”组织行为学”》 主编孙卫敏 《”组织行为学”》模拟题1 一、解释下列名词与公式 1、工作生活质量:指人本管理哲学思想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措施。 2、领导: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3、群体:指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4、情绪和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5、个性:就是个体独特而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判断并改错 1、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高。 (错)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率不一定高。 2、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 (错)构成态度的三个心理成分包括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 3、对非正式群体应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 (错)对非正式群体要区别对待,采取引导、解散等不同的应对策略。 4、目标管理法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错)目标设置理论是期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5、“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并非是对比效应对社会知觉的影响。 6、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不利,具有破坏性作用。 (错)群体冲突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全都不利,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7、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任务导向型。 8、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之间呈“U”状关系。 对。呈正“U”状关系 9、菲德勒认为,当情景最不利时,有效的领导方式是关系导向型。 错误。当情景最不利是,有效的领导法师应该是任务导向型。 10、工作满意度与组织生产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缺勤率及动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三、简述题 1、为什么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如何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 答:群体决策越来越重要,主要因为群体决策:一是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二是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 为克服群体决策的弊端,进行有效的群体决策,宜适时采用包括:头脑激荡法、名义群体法、德尔斐法、方案前提分析等多种方法。(详细内容参P217-)

组织行为学-如何创建高效团队

组织行为学期中作业如何创建这个高绩效团队

学校将于今年举办建校12周年纪念活动,你和其他院系的若干名同学被抽调成立一个“庆祝活动策划小组”,这个小组将对校庆期间的各种活动进行创意和方案设计,学校希望这个小组能够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工作。 请运用本章的理论知识,从团队发展、类型、效能等方面讨论如何创建这个高绩效团队。 所谓团队就是一群人以项目或任务为导向,成员之间同心协力,用群体的智慧结合成巨大的创造力,高效地实现团队共同的目标。提到团队,我们一般指的是高绩效的团队,而非一般意义上普通的团队。根据以以上资料,我认为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的目标 目标清晰,方向明确,才会有效激励着团队成员把个人目标升华到群体目标中去。 团队建立之初,被选入团队的人既兴奋又紧张,还有高期望,有许多纷乱的焦虑、困惑和不安全感。此时我们要做以下几点: 1、宣布你对团队的期望是什么。也就是希望通过团队建设,希望这个小组能够高效率和高质量地工作。 2、明确愿景。告诉团队成员,我们的愿景目标是什么,即高效率完成任务。 3、为团队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即提供一个具有创业的策划方案。 4、提供团队所需要的一些资讯、信息。 二、适度的规模 此时,各院系抽调出来的学生总数即为这个团队的规模。成员试探环境和核心人物以此实现自我定位。 第一阶段是初识阶段,大家还不知道你是谁我是谁,自己有一些特长,还不好意思介绍出来,所以这个时候有必要让团队的成员彼此认识,这样容易彼此形成对对方的尊重,为以后的团队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选择合适的成员

合适的团队成员对于高绩效团队的建立、维持、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团队成员选择的适当,团队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作用,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远大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合适团队成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选择团队成员除了专业技能的考核外,要特别注重个人在团队中的合群表现和人格倾向。要考核其是否能在刚组建的团队中,发挥利他、合作、诚信、专注与开放的团队协作精神。 2、是要注重选择敢于创新I善于学习的人员,以发挥团队成员的应有潜能,提升团队的竞争力。 3、是重视人员的合理配置。团队成员在共同的目标、兴趣和心理相同的前提下,其专业、技能、性格、资历的构成最好是异质的,这样会兼顾多种专业领域、多方面技能和具有相互关注、尊重的互补基础。 四、选择合适的领导和结构 团队可分为团队领导和普通团队成员。有效的团队领导者是那些能在关键时刻为团队指明前途所在,让团队跟随自己共同度过最艰难时期的领导者。此时应根据各团员的特点特长,选出各领导,明确各人职责。 五、建立合理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是保持团队士气的关键。有效激励要求正确地判断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给予团队成员合理的利益补偿。这就要求团队采取的奖酬系统不但要公平、合理,有效激励团队成员,而且要以提高团队凝聚力为目的。强调精神层面的激励,而最有效的精神激励就是对人真诚的尊重和信任,对成绩及时有效的肯定,增强团队成员的成就感,这一点对于团队中自我尊重、自我实现霈求强烈的年轻员工来讲尤其重。 六、团队培训 通过培训来保证团队成员的价值观与团队价值观的一致,矫正团队成员的各人行为保证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 七、团队文化建设 成功的团队成员对自己的群体普遍具有认同感,要把自己属于该群体的身份看作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团队的认同感就是团队成员为目标奋斗的奉献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团队成员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而努力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