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唐朝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白龙马》。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同学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首歌、看过这部动画片吧,它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在历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谁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经历千难万险取回来的经又有怎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遣唐使 1.图片展示。 《弘法大师行状绘词》 2.教师讲述:日本派遣使节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 3.结合教材,要求学生概括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标导学二:鉴真东渡 1.图片展示。

唐招提寺 2.教师简要介绍鉴真东渡的故事。 (鉴真(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扶桑,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3.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对日本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提示: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目标导学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教师讲述: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的目的。 (学习中国文化。) 2.提出问题:学生讲述唐与新罗交往的概况。 答案提示: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目标导学四:玄奘西行 1.史料解读。 材料: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2.提出问题:天竺是今天的哪个国家? 答案提示:印度。 3.老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回答玄奘的历史功绩。 答案提示:(1)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2)根据他的口述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三、课堂总结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3板书设计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说课稿

部编七上第1课说课稿 上课,起立,同学们好。 上节课给大家介绍了什么是历史一级在初中阶段怎样学好历史。老师也给大家布置了作业:背诵朝代歌?我们有同学会背诵了吗? 从今天开始,我们正式进入中国历史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史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分为七个历史时期,即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本学期我们将会学到的内容。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和明清时期下学习将会学到。 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学习,来,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一段: 即有正式历史记载之前中国境内人的发展史,包括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有关三皇五帝的传说史,直到最后建立夏朝。这时期从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 最早的人类,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你可以想象的到吗?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个动画片段。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祖先,古代人类是动画中这样形象吗? 嗯,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说不是。有谁能够提供证据证明是或者不是呢?哪些证据可以证明古人类是这个样子? 嗯,好,我听到有同学说,化石可以证明。那我们现在就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化石研究,来看看我们中国境内的古人类吧。 下面让我们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通过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什么: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根据教学用图,想象原始人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 那首先,给到大家3分钟的时间,通过查找第一课的内容,将括号中的内容在书上找到并划记下来,这是本节课的一些重点内容。 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括号中的内容分别是?我请人来回答。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已经发现的考古证据有(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烧骨)。考古学家推断出,他们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2.北京人被发现的地址是(背景西南周口店龙骨山)。1929年,(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 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认识三国都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开发。 【教学重难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如何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导学过程】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开篇语就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句话正确吗?从春秋战国到三国的史实是否验证了这一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

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 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 (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屯田”,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加以总结。 2、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卷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行省制C.科举制D.分封制 2.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 A.金榜题名B.连中三元C.名落孙山D.卧薪尝胆3.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4.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这些主要说明() 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 5.“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另外还有10次非正式的日本使者,唐朝也10次派使节团访问日本。遣唐使节团成员早期20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的是() A.唐朝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辐射邻近国家 B.唐朝时中日交流频繁 C.日本遣唐使团次数多,规模大 D.日本吸收盛唐先进文化,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6.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 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 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 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 7.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 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 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 8.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 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一、教材分析 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知道北京人的特质,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本课为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叙述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详细介绍了其中的代表北京人的体态特征、生产生活情况及其发现的历史影响,展现我国历史的丰富内涵,博大精深,作为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的开头。 本课主要知识点包括课文中的“元谋人”、“北京人”和知识拓展中的“山顶洞人”。然而其中重点在北京人的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上。课堂时间有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基础情况,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可能难以面面俱到,而是更需要突出重点。本课重点突出的基础上蕴含着史料实证的学科精神、时空观念的塑造等,另外本课内容还蕴含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民族自豪感等情感,是对历史价值观的培育。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一的学生,而本课是他们人生中第一节历史课,该学段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乐于参与各类教学活动,愿意分享和表达自身观点。历史素养、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都处于初步阶段,还不具备完善的历史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展示学科魅力,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第一节课就投入规范主动的历史学习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知道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最早古人类 2、学生了解北京人的发现,知道并掌握北京人的特征、北京人 发现的意义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思考“化石如何形成”、“对研究早期人类的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北京人的特征(外形特征、使用工具、社会组织、火的使用) 难点:本课内容距今久远,需将科学考古发现与图文想象才能较好的理解本课 五、教学策略 讲述法、讨论法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和 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把学 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剧的主 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 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得或失, 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么要这么 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梳理历史发展线索。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难点: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嫦娥奔月”] 你能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据说故事中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期的著名人物。那么夏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夏朝之后紧接着是哪个朝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禹因治水有功,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其部落的势力和影响得到扩大。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了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王朝。 [多媒体展示“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 师:夏朝的中心统治地区大致在今天的什么范围?夏朝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生:夏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师:阅读课本第20页正文部分内容,问:世袭制的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答出:世袭制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教师出示材料:史书上记载,禹建立了一支军队,征服南方三苗,还建立了官僚机构,有“六卿”等官职。那时已有刑法,史书上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并问:从以上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夏朝出现了与以前不同的什么政治制度?实质是什么? 生:出现了国家机构(军队、刑法、监狱、政府等)。夏朝的国家机构是用来维护夏王朝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多媒体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复原图”“墓葬群”“青铜酒器”等图片] 师:这些历史图片资料说明了什么? 生: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也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进程。 教师播放视频《夏王桀的暴政》,仅供学生简单了解。同学们,我们刚通过视频知道了夏王桀的残暴统治,面对如此君王,你们会怎么办?(推翻它)那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案设计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统一的原因、意义。 2.掌握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 3.掌握隋朝的灭亡和灭亡的原因。 情感态度 1.通过学习隋朝的统一和重要项目的建设,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2.分析学习隋朝的灭亡,使学生认识:隋朝的残暴统治被隋末农民战争一举推翻,充分感受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隋朝统一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已孕育着统一的条件和因素,隋的统一就是客观条件和统一因素作用的结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联系、发展地看待历史的能力。 2.分析隋朝各项建设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隋朝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是建立在广大人民辛勤劳动之上的,从而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探求历史本质的能力。 3.指导学生分析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阶级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难点 隋朝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线索较单一,围绕隋朝的三个问题(隋朝的建立统一、建设和灭亡)展开。在教学中不以讲解法为主而应多开展双边活动。 1.尽量多设计一些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尽可能穿插一些投影、图片,以增强教学效果,并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媒体 1.投影仪。 2.地图:世界地图和隋朝疆域图。 3.一些运河的图片。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对于一些理性内容,在指导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做讲解。 2.演示法:用投影仪演示运河路线;用地图演示隋朝的重要建设项目;用一些运河的图片演示运河在今天所起的作用。 3.联系比较法:把隋朝与秦朝联系,比较它们之间在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上的相同点和短期而亡的原因。 4.讨论法:组织学生对隋朝统一的原因、统一的作用和开凿运河的原因及作用、隋短期而亡的原因等问题展开讨论。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结构和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式导入 上册历史我们学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我们来回忆—一下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情况和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朝代更替情况表: 明确: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我国历史经过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那么是谁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呢? 明确: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 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我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隋唐。 一、隋的统一 1.隋的建立和统一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质教案

《三国鼎立》 第一课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本节课运用图表、图片、幻灯、课件、 录像、计算机、白板、表决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3、本节课所制做的课件等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 (林俊杰的《曹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练习题

第 4 课夏商周的更替练习题 一、选择题 1. 当文明之光照耀中华大地,中国历史开始了辉煌的篇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A. 夏朝 B. 商朝 C. 周朝 D. 秦朝 2.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对夏朝的描述,“夏传子, 家天下”体现了我国哪一制度的出现()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宗法制 3. 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从②处开始,中 国历史开始进入() A. 阪泉大战 B. 长平之战 7. 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的标准是 A. 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C. 他们都重用人才,改革内政 西周 D. 东周 而最终把都城迁到殷的商王是() C. 汤 D. 纣王 ) B. 西周、商朝、夏朝 D. 夏朝、商朝、西周 个国王是有名的暴君,他滥杀无辜, ) D. 牧野之战 ) B. 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 D. 他们都爱民如子 A. 夏朝 B. 商朝 C. 4.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多次迁都, A. 盘庚 B. 吕尚 5. 我国奴隶制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是( A. 夏朝、西周、商朝 C. 商朝、夏朝、西周 6. 商朝又叫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最后 最终在一场大战中商军阵前倒戈,致使商朝灭亡,这场大战是( C. 涿鹿之战

8.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 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 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 商朝己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 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9.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诗句中“安阳”即是商朝的都城殷,与此相关的 是 A. 牧野之战 B. 盘庚迁都 C. 周初分封 D. 国人暴动 10. 夏朝历经400 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间,国力衰弱。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 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可见夏朝灭亡主要是由于() A. 国力衰弱 B. 夏桀残暴 C. 汤的进攻 D. 夏军倒戈 1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 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A. 周朝实行分封制 B. 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 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 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12. 如图是“烽火戏诸侯”的连环画图片,开始时诸侯被戏弄成功与分封制的哪一内容有关 A. 诸侯向天子交纳贡品 B. 诸侯担负镇守疆土的职责 C. 战时带兵随同天子作战 D. 诸侯开发边远地区 13. 右图是西周实行的一种制度示意图,根据这种制度,图中第二层的 人要为最上层的人尽的义务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至11课知识点填空汇总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_________年,_________建立隋朝,以_________为都城,_________就是隋文帝。 2._________年,隋文帝灭掉___________,统一全国。 3.隋朝统一的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顺应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大趁势。 4.隋文帝采取巩固的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王朝,基本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趁势。 5.隋朝在诸多方面有所发展,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___________,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____________,而这条运河的开通者是____________。 6.开通大运河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运河以__________为中心,北达____________,南至 ___________,全长两千多公里。四个组成部分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接五条河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运河 的开通,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隋炀帝能够开通大运河的原因:①够利用已有的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是在已经有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基础上开凿的。 第六第七题图片 8.科举制的创建者是____________,科举制的确立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 被______________垄断。创立(隋朝)①隋文帝用___________的方法选拔人才的制度。② 隋炀帝设立__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_____的正式确立。完善(唐朝)唐太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武则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完善(宋朝)大幅度增加_______________名额,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 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权利,扩大了______________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科举制一直维持了____________多年。 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束缚了_____________,忽视_____________,也阻碍了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___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灭亡的原因:隋炀帝的_____________,使人民___________,终于导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炀帝好大喜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________________,只是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隋炀帝还_______________,迫使大量农民________,当__________,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 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 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 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东汉末年以及三国时期的典故及成语故事,课堂上补充给学生阅读,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及积极性;收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 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3.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商周的更替过程和分封制 难点:对分封制的理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这是古时的《三字经》中对夏朝的描述。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后继的商王朝和周王朝,国家地域更为扩大,建立了各项制度,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让我们走进本课,一起了解夏、商、周的历史变迁。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尧舜禹的“禅让”。说的是尧年老时,把位置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舜年老后,又用同样的方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而禹在位期间,我国的史前时期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1.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 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 2. 材料研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问题:材料中“天下为公”和“天下为家”的各指的是什么时期?反映了什么?其代表事件是什么? 尧、舜、禹时期,夏朝;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禹传子(启),家天下。 3. 夏朝国家机构的建立有哪些?夏朝的统治中心在哪里?

部编版七上历史第1课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课时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 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3.知道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过程与方法 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并能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 3. 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的发现、特征及生活和生产状况。

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特点。 教学方法1.应用多媒体课件,合作探究法。2.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女娲抟(tuán)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的起源有哪些传说吗?中国和西方关于人类的起源分别有着怎样的传说?中国古代女娲造人的传说,西方《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传说,都是人们对人类起源的探究。 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 随着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于人类起源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学说,是目前比较权威的、认可度较高的关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让学生阅读课本第2页的内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元谋人发现的地点、距今的年代、生产活动。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出示元谋人遗址发掘现场的图片、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元谋人制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三国鼎立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了解战争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分析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对比、 分析的能力;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三国演义》的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了解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在于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一是戏剧舞台上的白脸曹操,被刻画成一个阴险狡诈、凶暴多疑的奸臣。图二是史书上的曹操,是一个多谋善断、有眼光、有帝王之才的人物。 同一个历史人物,人们对他的看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你心目中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三国鼎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官渡之战 1.教师讲述: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了,而由于战乱,各割据势力趁机扩充实力,相互攻战,使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到严重破坏。 2.创设情境:假设同学们是东汉末年的老百姓,面对这种艰难的生活状况,你们的愿望会是什么呢? 3.教师讲述:东汉当时的老百姓最渴望的是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当时北方主要有两股强大的军事势力,就是袁绍和曹操。他们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究竟谁能统一北方? 4.阅读图片:《官渡之战形势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复述官渡之战的过程。 6.问题思考: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程教学设计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概况,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史实,理解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中参与活动,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引导学生比较日本与唐朝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的相似性;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唐朝的国际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感受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天竺的艰难,体会一代高僧执着于理想、信念,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认识其为促进中外交流做出的历史贡献。 二、教材分析 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学好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后面明朝的对外关系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影响。 本课主要学习遣唐使、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要求学生了解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因此,我在教学中借助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又借助文字、地图资料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最后对比当今的改革开放,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有趣的历史事件上,对历史的认识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正确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思维能力不强,这就要求历史教学要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注重教师引导,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思维火花的碰撞,促进学生认识层次的上升。 四、重点难点 1.重点: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 2.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大屏幕展示的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教师提问:在当今的许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有华人聚集的地方,这些地方被称为“唐人街”。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唐人街”?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习题新人教版

第16课 三国鼎立 、单项选择题 2. 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 3.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 1. 官 渡之战的性质是( ) B. 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D. 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鼎立局面形成于( ) A.公元3世纪初期 B. 公元3世纪20年代 C.公元2世纪初期 D. 公元2世纪20年代 4.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 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 ③④ C. 5. 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 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 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 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6.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 A.201 年 B.221 年 C.220 ②④ D. ①③ 年 D.222 年 、非选择题 7.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图中A、B、C分别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它们各自由何人建立? ⑵分别写出D 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这两次战役的意义各是什么 (3)F 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B 4.C 5.A 6.D 7.(1)A:魏国、曹丕;B:蜀国、刘备;C:吴国、孙权。 (2) D:官渡之战;E:赤壁之战。D战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E战场:赤壁之战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台湾。夷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