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方案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方案
西安渭河生态景观带总体规划方案

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展示

编者按:

8月10日至11日,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方案评审会在西

安举办。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

计研究院、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

划设计研究院分别汇报了精心为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制定的规划

方案。来自权威部门的13名专家对这4家单位的规划方案进行研究评

审。最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胜出。其它3家设

计单位的方案同样受到专家的肯定。

西咸新区规划控制范围882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72平方公里,

渭河、泾河、沣河3条河流流经此地。其中,渭河连接西安、咸阳两

大城市,秦阿房宫等17处周、秦、汉、唐历史遗迹密布周边,在建设

西咸新区的进程中,渭河将作为大都市的核心区带。此次评审会期间,

嘉宾们围绕西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进行深入研讨,以期为渭河

寻找一个符合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理念的建设蓝图。这里,

我们将四家单位的设计方案进行集中展示,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为西

咸新区渭河生态景观带设计的美丽蓝图。

一、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方案

渭水贯都以象天汉

“一核、两翼、四心、群星”共同组成了渭河生态景观带一期工程的空间结构。其中,“一核”指的是即将竣工的横桥,包括集中酒吧、茶座等休闲设施的天汉广场,绿化景观横桥南渡,以及带有秦汉古风的园林建筑群;横桥东西“两翼”以休闲、旅游、居住和高科技产业为主,景观设计突出生态育护;“四心”即为动感咸阳、泾渭横桥、接天莲叶、渭水金滩,规划城市运动公园、荷塘湿地与滩涂沙地等景点,日后必将成为市民游客度假休闲的首选;“群星”喻义16公里长的渭河生态景观带沿岸各具特色的景观点灿若繁星,大色块、大乔

木等绿色植被点缀其间,与宽阔的渭河胜景相呼应,如同渭河生态景观带上镶嵌的璀璨星辰,为整个生态景观带增添了几抹亮色。

本规划借鉴“渭水贯都、以象天汉”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以渭河作为今日西咸城市跨河发展的主脉,以自然生态作为渭河滨河地带景观建设的基调,嵌缀城市功能空间组团,构成今日西咸城市跨河发展的思路。确定“承启历史、尊重自然,生态绿芯、田园都市,造福子孙、持续发展”作为此次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本策略:

1.恢复重建渭河自然生态系统,建设渭河西咸百里湿地公园群。

2.充分发挥自然湿地强大的净化作用的基础上,建设生化池——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城市雨水、污水,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并阻断来自城市对渭河的污染。

3.结合渭河两岸丰富的文化历史遗存,营造大渭景观,恢复、重建渭河“古朴、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特色。

4.在渭河自然生态景观恢复的基础上,适度开展休闲、观光、体验活动,培养人们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美德,有限开发利用河道资源,展现历史渭河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辉煌,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休憩生活的中央公园。

5.生产型河流——渭河生态景观带作为城市中央公园的同时,也为城市生活提供丰富的生活和生产资源——清洁能源、清洁水源、城市生态农牧业。全面考虑沿河地区城乡发展与渭河生态建设同步进行,生态型城市与生产型城市同步建设。

总体构架:

“一河”——横贯关中平原原生态的、灵动的、雄浑的渭河中水河道;

“两带”——“周、秦、汉历史文化带”和“秦宫汉陵遗址带”,两代汇聚于渭河;

“四园”——泾渭湿地公园、灞渭湿地公园、沣渭湿地公园、涝渭湿地公园;

“五大节点”——包括奥林匹克中心、秦汉文化城、都市农牧场、高铁商务中心和生态能源中心。

奥林匹克中心:位于泾渭交汇口东侧的渭河之滨,整个奥运中心沿渭河展开,包括主体育场馆、奥运村、公园湿地、酒店商业等内容。奥运中心空间采用自由流动的空间构图,与渭河的自然形态融为一体,同时利用渭河的河滩形成向城市开放的运动公园和沙滩活动区。

秦汉文化城:位于渭河北岸,横桥和秦宫遗址公园西侧,包括秦汉文化博物馆、剧院、音乐厅、学术机构以及旅游服务和城市休闲设施,形成一个底层高密度的混合型文化区,如同西汉繁华的陵邑。秦汉新城采用中国传统城市井字形的空间格局,配合渭河之滨的人工湖——秦汉映月形成具有独特文化韵味的城市新区。

都市农牧场:现今的草滩地区依然保存着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包括农田、牧场和渔场。建议将这些活动作为渭河至关重要的特性而保留并加强其利用,同时,将农田、牧场、观光农庄和大规模研发机构结合,展示和发展高产的城市农业形式和有机能源供应的多样化解决方案。这将为全世界提供一个城市与农村有效协调的典范。

高铁商务中心:西安北客站是亚洲最大的铁路客运站,也将是我国东西部和南北方联系的枢纽之一,围绕西安北站将会有大量的商业和商务活动,同时此处靠近西安新行政中心,利用此优势建设高铁商务中心,并配合渭河之滨的高尔夫球场、渭河中央的娱乐岛等城市娱乐服务设施形成西安城北的城市商务中心区。

生态能源中心:利用现在的渭河电厂进行改造,保持其能源中心的本质,将其改造成为以生物质为原料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并形成现代绿色能源展示中心。结合渭河沿岸的风能、光能发电设施计划为一百万人提供能源。

利用渭河独特的自然文化条件形成以“涝渭”、“沣渭”、“灞渭”和“泾渭”为绿色景观核心,以咸阳湖、奥林匹克主题公园、秦汉映月、农业旅游、娱乐岛、新能源主题公园等为活动核心的渭河百里公园群落,让西咸百里渭河及两岸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央公

园。

二、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

水绕西咸脉东方文化魂

愿景:此规划是希望把未来的渭河及其沿岸,能够打造成为:集自然生态、文化休闲、城市活力于一体的大西安中央绿廊,实现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共赢,代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崭新形象。

战略一:区域生态战略

针对与本段渭河相关流域范围,分别构建水生态、生物、遗产、游憩、视觉等安全格局,最终建立以渭河为中心的流域生态基础设施。南侧由秦岭源远流长的河流廊道,以及渭河历年北移的故道湿地为主要构成,北侧则由五陵塬遗产带,以及自然径流形成的冲沟绿带为主要构成。

战略二:综合水系战略

采用了多种途径,在保证河流防洪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区域水系统雨洪调蓄能力与水质净化能力,并营造出不同的河流景观及城市形态。

战略三:文化休闲战略

构建沿渭河休闲公园带,形成沿河连续的休闲游憩廊道;构建渭河两岸遗址公园带,实现农业生产、遗产保护、文化体验三者的有机结合;重塑横桥廊道,南北联系三大公园带体系,形成以渭河为核心的完整的文化休闲网络,形成完善的文化与休闲体验网络。

战略四:城市发展战略

规划强调渭河廊道对周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出将沿河城市用地划分为繁华西咸段、健康西咸段、文化西咸段、高效西咸段、生态西咸段五大功能片区,充分展示新时代的渭河综合产业带的炫彩繁华。

战略五:城市形态战略

充分尊重和利用地域中台塬、水系等自然资源条件,塑造渭河沿线各具特色的多样城市形态。从西至东打造六种城市形态类型,分别为“滨水环岛城市”、“水网城市”、“庭院城市”、“水滨公园城市”、“滨水阳台”与“帝皇谷”,使不同片区具有独特而强烈的城市认知。

土人景观的汇报发言:

历史上农业文明,造就了非常灿烂的渭河平原,到的工业文明,渭河基本上成为了一个

排污河,另外它的水量和水质都严重的下降,我们的规划方法还是这样讲,渭河既然是母亲河,首先要修复这条母亲河,才谈如何建设这个城市,我们的规划方法类似,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发展规划,先研究洪水过程、生物过程、乡土文化、文化遗产等,把这些整合成一个基础设施,这是生态基础设施,从三个层次来讲,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就是一个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包括区域的水系统、生物栖息地系统、文化遗产系统、区域的视觉感知系统、综合生态基础设施,休闲游憩系统系统,下来就是分区的设计,这是我们的规划基础。三个尺度,一个是宏观区域的的尺度,就是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战略,一个是中观渭河沿线的总体规划,第三个微观是沿渭河分段的进行城市设计。

我下面讲第一个尺度,就是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我们基于5大重要的过程,5个重要方法,第一个方面就是水系统,第二个是生物系统,第三个是文化遗产系统,第4个是游憩系统,第5个是综合生态系统,过去是八水绕长安,水资源是非常好的,但是这么多年来存在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历史,渭河1000年来,基本上是北移的一条河,这就形成了北侧是圆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截面,南侧是大量的湿地、可利用地,同时又是可以淹没的地方。

目前现在的问题,第一就是洪涝和干旱并存,这是我们做了一个模拟图,这是一条泛滥的河,第二到目前为止,渭河水资源出现了大量的减少,干旱频发。

第二个就是水资源的问题,一五期间、二五期间,使渭河变成了排污河。

第三个问题,水土流失、泥沙瘀积。

那么根据这么多的问题怎么办呢?单一的解决问题不行,我们提出了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就是建立连续的、区域的水系统格局,在区域尺度下,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山脉开始水系统要进行完整的对待。

第二部分,就是生物的保护系统,保护这里的生物,渭河是一条泛滥的河,同时形成大量的湿地,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有2万余只鸟在这里栖息。这么年的开发,导致了栖息地的破碎化,我们构建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的网络,把它网络化,把孤立的栖息地,变成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系统。

我们做了两个物种的研究,一个是白鹭,对白鹭的栖息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栖息地的网络。

第三个方面要进行得是文化遗产系统的保护,文化遗产系统目前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有遗产点比较孤立,缺乏相互之间的联系,缺乏完整的保护,点很多,但是像珍珠散落在大地之上,没有连续的网络,以致于它的保护很多,但是见效比较难。

第二大问题,现在对点比较重视,缺乏对原有的线性遗产的保护,包括原有的丝绸之路,这些遗产正在消失。

我们的对策就是连接渭河两侧的遗产资源,构建文化遗产网络,而且是体验的网络,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遗产区域,用遗产区域的概念进行遗产的保护。

第四个系统,我们希望建立一个休闲游憩系统,以人为本真正体现在人的生活,现状有很多公园和湿地、绿地,这些点同样还是散落的,分布在关中大地之上,问题就是刚才讲的空间孤立分布、缺乏连续性,缺乏走得通的廊道系统。

我们的战略就是经过叠加分析,要形成一个可达的,把孤立的帝王陵墓、宫殿连为一体,形成一个连续的遗产网络,这个遗产网络是一个区域性的,为未来的休闲留下一个空间,这个也是作为我们基础设施的一个关键点。

第五大系统就是视觉感知系统,古陵园是秦岭大地上最可以看得见的人文景观、我们对它进行了一个系统的视觉分析,把武陵源作为重点保护,然后发现遗产的视觉廊道,最后把五大系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叫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决定了我们城市可以在哪建设,不可以在哪建设,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骨架,这是我们的大格局。

这是根据生态研究,得到的可以在哪开发,可以不在哪开发,这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可以高密度开发,其中在这里开发,在北部地区,主要是秦汉新城,它是紧邻武陵源,它的开发应该是低密度的、低高度的,比较敏感的区域就是草滩这一块,它是一个历史性的河脉,生态很好,这一代也是一个低密度的开发区,还有两个高密度开发,也不是这次规划的范围,我们也认为应该统一考虑,一个是未来的高铁中心,高铁站,这个可以作为高密度开发,还有就是泾渭交汇处、泾渭新区可以高强度开发,这是根据生态决定城市可以在哪建,不可以在哪建,以及建设的强度。

第三个我们做的一个大格局的定位,国家机遇、国家给这块地方的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这是一个机遇,第二是省级战略,省里给它一个很高的定位,就是一轴、一河、两带的空间结构,一轴就是垂直于渭河的,西安、咸阳形成了一个发展轴,一河就是渭河,二带就是武陵源的保护带,还有秦岭的保护带,这是省级的发展战略。最后定位在西咸新区的,这个区域发展战略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地带。

除了咸阳和西安,有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秦汉新城、空港新城,还有泾河新城,这是原来已经批过的,我们如何把大的定位跟生态基础设施相偶合,形成我们的规划,形成了繁华西咸,就是最西端的,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小、最视觉破坏最小、对文化遗产破坏最小的,就是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还有健康西咸,就是国际竞技中心,还有文化西咸,就是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还有高效西咸,就是国际总部基地,最后就是生态西咸,就是国际生态休闲基地,这五段就是详细设计的重点。

第四部分我要讲的就是在上面总体的基础设施研究上,提出了渭河生态景观带的规划,我们有五大战略!构建新兴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第一大就是生态水系统,就是水系格局为骨架,构建完善的湿地系统与雨洪收集系统,全面恢复旱涝调剂。

第二就是渭河以南,就是秦岭,利用秦岭来的清流、清澈的水流穿过城市,这样有可能使城市变成一个水城,利用河流穿过新城,主要是西咸新城,这是沣西新城这一块,利用沣河从秦岭里来的清流,还有未来有可能引汉济渭,在水进入渭河之前,先进入城市,这样既不破坏水,又可以把水资源利用起来。

第三条途径,就是渭河以北,利用沟壑构建绿廊,绿廊变成了连接武陵源和廊道之间的绿廊。

这是第一大战略,构建以水系统为核心的基础设施。

第二大战略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渭河两岸遗留了众多的文化遗产,要把散落的珍珠形成一个网络,目前要总体的保护,把它作为一个遗产区域保护,形成网络,这个网络南面是以宫殿遗址为核心,背面是帝王陵墓为核心,形成南北大的网络,然后以渭河廊道作为骨架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然后通过横桥连接南北,横桥就成了标志性的连接通道。

第三大战略,我们提出开放空间与游憩网络的战略,开放空间为市民提供游憩、文化的体验,建立在遗产、湿地、大量的绿地的基础上构建的。

第二个构建跨河廊道,构建连续且多样的休闲空间。

第四大战略就是建立适应性的河流廊道,不是工程强硬的治理河道,与洪水为友,打造一条安全、情节的,具有多样景观活动体验的城市河流廊道,构建水系统导向的低于城市形态要素新框架,变成一个面向渭河的城市带。

途径是什么呢?就是遵循河流动力与治河文化遗产,构建河流廊道,沿渭河廊道硬件大量小型的湿地,恢复它的生态、蓄洪、栖息地等生态系统的服务能力。这是对河流廊道的治理方法,不是用水泥做成河道,而是放开,形成一系列的河流湿地、河漫滩和岛,这是打破原来单一的治洪的方法。

途径二,利用改造咸阳湖的堤坝,我们要把它变成由岛链构成的河流系统。

途径三,分水内河,调蓄雨洪,提升土地价值,塑造独特城市形象,把河引到城市中来。

途径四,因势利导,恢复河道生态景观,一个是公共岛屿,一个是半自然岛屿,求就是自然岛屿。

其中包括咸阳湖的治理,这是现有比较成功的做法,但是要进行生态化的设计,利用瘀积的泥沙,形成大量的湿地系统,形成生态休闲地。

战略五,就是景观引导城市形态,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引导城市的发展,其中包括以河流为主线的引领周边土地的发展,带动城市功能多元化。

怎么样形成这个呢?我们有几大途径,第一个遵循环境景观特征,塑造水绕西咸的多样城市形态特色,一会我们会比较细致的讲,哪一段城市因为河道的水文条件不一样,形成自己独特的滨水城市的特征。有6大特征,一个是环水岛城,就是水网城市、庭院城市、帝皇谷等,这是水网城市,让水穿过城市。因为水量有限,我们要充分利用水,提升城市土地的价值。还有滨水公园城市。

第二条途径,沿河营造三处地标,展现西咸城市形象,第一处地标就是咸阳湖的标志性景观,第二处就是横桥,连接南北,第三处就是泾渭分明,这三处都是利用自然、生态的景观形成地标。

刚才讲了咸阳湖、横桥、泾渭分明,这些都是非常有自己特征的。总体概念就形成了功能符合的大西安中央绿廊。

这个总体方案第一就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的格局,这个生态基础设施是以水为核心的,第二是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土地利用格局和功能分区,我们进行了系统的调理。

总体方案,第一个就是完整的生态机制,核心是完整的河流廊道系统、这个河流廊道系统之上布置了湿地坑塘系统,在此之上形成湿地植被系统、绿地、森林系统、密林草地,也是根据生态条件进行绿化,然后再加上公园带,形成一个慢行系统,就是自行车、步行,最后加一些活动场地,包括社区的活动场地,包括公园、体育设施等等,最后再布局我们的建筑,这是建筑的分布,然后最后在一些重点地段形成城市的地标,在此基础上布局城市的道路和网络。

最后形成我们的总体规划,核心概念就是东方文化之脉,绿色西咸之魂,下面是分区的详细设计,这有一个宏观的大的动画,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从西边往东边走,这是刚才讲的高密度的沣西新城、沣东新城,咸阳湖的改造形成生态的岛链,这是刚才讲的内河湿地,这一片是奥体中心的区域,这是沣河入渭河的交汇口,这是湿地自然植被的情况,这是北侧秦汉新城这一侧,这是帝皇谷,这是中轴线,这里是西咸的总部,正对着的是咸阳古城,这是横桥,用现代手法做出的横桥,南面这一侧以湿地为主,也就是草滩这一侧,这是高铁新区这一片,构建城市的滨水住宅,主要是公寓、办公楼、住宅,这边到了泾渭分明,形成以湿地为主的体验游憩的公园。

下面再分段做一个稍微具体的介绍。

下面由我简单的对后面的各个分段给各位专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当时分了五大段,第一个是繁华西咸,当时这一段做了一个定位,依托两个优势,就是区位优势,形成一个次区域核心,形成金融中心,第二个这一块的交通环境比较好,在这里形成这个区域的次中心,以综合的服务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地标为主,打造一个休闲、商务、办公的地标,大概是商务、办公、休闲、居住等等,这里有一些建好的建筑和道路,我们对它是一个分期的调整,这个就不展开讲了。

另外,我们希望是土地的综合利用,而不是单一的,我们设计了很多办公和商业、商业和住宅结合的用地,这是西咸快速道。

这是商务办公的核心,两侧是居住片区,这是整个城市的形象,这是从渭河这边看过去的核心区,这是分水内河旁边,这是低密度的住宅。

这是咸阳湖的改造,我们希望公园带以绿为主的基础上,加一些城市的功能。

第二块是健康西咸,以未来的运动场馆建设为契机,这里考虑依托体育产业,做一个延伸,为市民的休闲活动提供条件,这里重点的是沣渭湿地的交汇口,形成一个健身、休闲的区域,这是湿地的一些情况。

第三个是文化西咸,主要是两块,有一块是武陵源这一块,一块是高校的园区。然后这是绿廊的情况,中间是核心的轴线,中间由横桥联系,这边是一个低密度、低层的建筑为主,这边是高层的开发。

这边做了一个地标,就是横桥,我们形成了一个起伏的现代的、艺术的横桥,一方面看武陵源,一方面也是一个地标,这里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然后这边是以高校园区形成的花园城市。

第三个就是高效西咸,由高铁站发展总部基地,以及滨水的商铺、公寓等等,这些公寓建设都是面河内部,有比较好的观景面。

同时草滩这一片有大量的鱼塘,我们利用鱼塘形成一些生产性的景观,同时提供市民的游憩的条件,一产和三产结合。

还有就是生态西咸,在泾河和渭河交汇口这里,利用泾河和渭河冲击过来的泥沙,形成一些大地艺术,形成湿地公园,同时形成渡假村,提供一度假设施。在它对面有一个比较高的高地,可以形成一个观景台,体验泾渭分明这个成渝的景象。

谢谢大家!

三、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

秦汉风韵的贯城中廊国际风尚的休闲水岸

此规划认为渭河将由两市的南北“边界河”一跃成为西安市的“中心河”,渭河两岸将成为“大西安”金融会展、商务办公等标志性形象的集中展示区,其定位与功能将发生重大转变。

总体定位:秦汉风韵的贯城中廊,国际风尚的休闲水岸。

规划总体结构:“一轴四廊五段”。一轴即:渭河景观轴。四廊即:依托纵向的沣河及迎宾大道快速路、福银高速、机场高速以及包茂高速,建设四条主要的生态绿化廊道,每条走廊宽度在500-700米左右。五段即:沿渭河景观轴,通过四条主要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将分别展现五个不同特色、不同功能的滨水段落,规划对每个功能段都提出了未来的核心形象定位和主导开发政策。

十大规划措施:

1、对渭河水体规划措施:设立调蓄库塘(清渭济渭湖),清淤河槽。

2、对渭河滩地规划措施:对渭河宽舒的河漫滩地,分层绿化、分层利用,建立百里滩岸湿地生态景观带。

3、对渭河支流规划措施:利用南岸主要支流水系沣河、皂河等,建设进入城区内部的人工水系,可以组织公共活动更为聚集的城市型滨水岸线。

4、对渭河两岸规划措施:打造堤外滨河绿带——百里渭滨林苑,建设五大湿地公园。

5、对两岸城市开发规划措施:结合多条纵向河流及交通线路形成“脊椎——绿指”状绿化体系,规模大小不一的新建社区如“斑块”般嵌入到整个滨河生态体系中。

6、对两岸城市建设规划措施:建设片区体现“高效紧缩”内涵,根据其本身的现状条件与规划定位,进行不同的建设强度与建筑高度控制。

7、对各个城市开发段落的功能与景观规划措施:规划区内共包括五个滨水区段,每一区段构成特征:城市空间-主题公园-滨水绿地

8、对两岸交通的规划策略:规划区内形成高速公路、交通性主干路、主干路、次干路及支路五级道路体系。

9、对两岸产业的规划策略:现状石油化工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低碳环保型产业转型。

10、堤岸建设策略:渭河共设计了6种堤岸,其中刚性的城市型堤岸与柔性的自然型堤岸各占3种;对支流及人工河道设计了8种堤岸,其中城市型堤岸与自然型堤岸各占4种。

四、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方案

渭水长流西咸长安

此规划提出,生态保育措施重建渭河水体、滩地、滨河空间的生

态连续性,修复其生物栖息、生态防洪、净化污染等功能。同时,以

可持续发展策略和低碳经济模式规划滨河空间土地利用方向、营造社

会、生活空间。以渭河河道湿地长轴串联生态、文化产业和现代生活

群落,融生态、文化、生活于一体,打造低碳、生态的城市滨水空间

核心功能区带。

愿景:渭水长流,天汉贯都,大西安生态长安;泾灞溶溶,横桥

南渡,西咸区珠联璧合。

总体规划

一轴即:东西向的渭河河道湿地轴。二廊即:渭河南北滨河生态

绿化走廊——天汉走廊。双核即:泾渭灞汇流河道国家湿地公园生态

保育核心区,横桥中华新文化创意核心区。多射即:泾河、灞河、皂

河、沣河、涝河及跨渭河主要道路形成的放射性绿色廊道。多群落即:

以“泾渭灞汇流河道国家湿地公园”为统领,建设沿渭河两岸的生态

保育群落;以“横桥中华新文化创意核心区”为统领,建设沿渭河两

岸的文化展示与新兴服务业群落;以前两者的滋养,建设现代低碳生

活群落。

规划结构——点、线、面相结合

点状结构:以“泾渭灞汇流河道国家湿地公园”为统领,建设沿

渭河两岸的生态保育群落;以“横桥中华新文化创意核心区”为统领,

建设沿渭河两岸的文化展示与新兴服务业群落;以前两者的滋养,建

设现代低碳生活群落。

线状结构:天汉走廊是渭河南北滨河生态绿化走廊,由生态绿化

基质、滨水绿色交通、标志性景观桥垂直叠加构成。主要作为沿渭河

的东西向游憩交通体系,以非机动车道及人行步道作为该绿色交通体

系的主要框架。

面状结构:通过河道生态恢复手段,改善泾渭两河流域水质;以

中国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做为主题进行发展;以奥体中心作为区

域的发动机,带动新区的发展、促进老城区的升级;规划较大保存农

业用地,形成一块兼具田园与城市景观的城乡交界带特色区段。

附:西咸新区规划建设方案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一、建设西咸新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建设西咸新区是适应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发展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湖北武汉新区、河南郑汴新区以及重庆两江新区等城市扩展板块快速崛起,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当前,关中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陕北、陕南丰富的后续加工产品也迫切需要延伸链条、提升转化的生产和科技支撑基地。西咸两市结合部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通过高起点规划建设西咸新区,有条件发展成为一个现代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新兴产业聚集的城市板块,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增长极和加快城市化新的支撑点。

第二,建设西咸新区是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大举措。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是经济区规划的主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整个经济区的核心,关系经济区的建设全局与功能提升。当前应抓住有利时机,突破体制障碍,尽快设立西咸新区,并予以实质性推动,这样做既是实施《规划》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又能为经济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构建重要的平台和载体。

第三,建设西咸新区是推进西咸一体化的有力抓手。西咸一体化涉及交通、信息、市场、产业、人才、技术、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覆盖西安和咸阳两市所有县区,

范围大、领域广,在全面推进一体化战略的同时,必须选择重点区块,示范推进,核心突破。通过设立西咸新区,将渭河两岸、西咸结合部的几个园区连接为一个整体板块,统筹规划,联动建设,既可以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提供空间支持,又可以有效整合这一区域资源,促进产业同步、资源同享,推动西咸一体化向更深层次迈进。

第四,建设西咸新区是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按照《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到2020年都市区人口将发展到1000万人以上,主城区面积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内。高起点打造西咸新区,使其成为大西安的都市核心区,渭河成为大西安的中心水带,可以加快两市同城化发展,促进城市重心北移,构建西咸两市新的产业集聚区和人口集中区,进而形成南融北跨、东拓西接、山水城塬一体、渭河横贯城中的西安大都市发展新格局。

第五,建设西咸新区条件具备、时机成熟。西咸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两市按照“八同”(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布、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的发展思路,咸阳主动融入西安,西安充分接纳咸阳,西咸接合部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产业融合步伐加快,合作开发建设机制初具规模,西咸一体化已由“打基础”转入“求突破”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在区域发展上谋划新亮点,取得新成效。目前,该区已形成一定的发展基础,泾渭工业园、空港产业园、沣渭新区等几个共建板块发展势头较好;区域内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拥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环境容量较大,宜于打造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山水园林新区。区内交通优势突出,拥有放射和环绕状的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干道。建设西咸新区已经具备良好的硬件环境和发展基础,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和两市人民的热切期盼。因此,必须站在新的战略高度,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和提升西咸一体化发展。

西咸新区基本情况

二、西咸新区规划范围

(一)关于新区区位的选择。

1. 以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主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总面积为9036平方公里,现状总人口965万人,到2020年总人口1280万人。其主城区范围北至泾阳、高陵北交界,南至潏河,西至涝河入渭口及秦都、兴平交界,东至灞桥区东界,总面积128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850平方公里。西咸新区将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区,把西咸两市联接为有机的整体。目前,西安主城区东边和南边发展速度较快、聚集程度较高,而西边、北边区位重要、发展条件较好,但开发程度相对较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迫切需要通过设立开发区或新区来加快这一区域建设,实现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西南北均衡发展。

2. 以渭河为中轴线。从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大视野来看,渭河将是未来西安的城中河和中心绿带。这一区域建设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大,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纳入两市开发建设的重点,目前发展相对滞后。通过设立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可以改变当前低水平、低

层次的开发现状,将这一区域打造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中心高地和亮点区。

3. 以西咸结合部为主体。西咸新区区位选择主要以西咸结合地带为主,重点包括沣渭新区、泾渭新区和渭河生态景观带三个区块。考虑到西安的泾渭工业园已交给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开发,不再纳入西咸新区范围。

(二)关于新区范围的确定。

西咸新区规划范围为: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北至西咸北环线,南至310国道西宝线,东西约50公里,涉及西咸两市6个县(区)、22个乡镇(街道办),总人口51万人。规划控制范围56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用地220平方公里(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主城区规划总面积的25.8%),其中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余约70平方公里在西安和咸阳主城区内),河流、保护区、生态区、基本农田等其它用地面积约340平方公里。

西咸新区规划控制区域一览表

注:标有*字符号的街镇乡为部分包含。

三、建设西咸新区的总体思路

(一)总体要求。

以贯彻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契机,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按照彰显文化底蕴、集聚现代产业、建设美好生态的发展思路,高起点谋划,板块化建设,开发区模式运作,力争经过5—10年的开发建设,把西咸新区建设成为西安大都市圈之中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横贯东西、秦汉历史文化景区一脉相连、现代制造和生物产业集群化发展、人居环境适宜优美的城市特色功能区,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在西部具有强大积聚和辐射带动功能的一体化开发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按照打造国内一流新区的目标,高起点一次性规划控制。以园区产业发展、渭河生态景观建设、历史遗址保护为重点,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带动新区整体发展。

——坚持科学定位、科学布局、科学推进。着眼新区的长远发展,科学确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适应现代园区发展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新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坚持生态化、城市化、产业化发展。按照生态城市新区的模式,加强生态建设,抓好环境整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聚集区。

——坚持开放合作,协调发展,互利共赢。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区域分工与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新区的开发建设,拓宽合作领域,寻求合作机遇,在合作中谋求发展。

(三)发展目标。

2009年为起步阶段。确定区域范围,建立组织机构,着手开展“详规”工作,委托或公开招标选择设计单位,拿出初步规划方案。

2010—2015年为启动实施阶段。重点推进核心功能区建设,构建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网络,增强对要素资源的吸纳能力,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体系,“两区一带”基本建成,实现生产总值比2009年翻两番,达到600亿元左右。

2016—2020年为全面提升阶段。开发建设重心由核心功能区逐步向其他区域延伸,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产业优势突出、环境优美宜人的西咸都市圈最佳人居区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和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区,实现生产总值比2015年再翻一番,达到1500亿元左右。

四、西咸新区功能划分和产业发展

依据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总体规划,结合区内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着力构建科学合理、效应积聚、城镇与功能区相配套、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空间布局,形成南有沣渭新区、北有泾渭新区、渭河百里生态景观长廊相连接的“两区一带”开发建设格局。

(一)沣渭新区。

位于渭河以南,老西宝公路(G310)以北,东接西安市西三环,西接规划中的西咸绕城新线位,规划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其中,西安用地面积125平方公里,咸阳用地面积70平方公里。

该区域是西咸两市中心城区距离最近的结合部,也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向西拓展的重点区块,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重点打造城市特色功能区和生物产业聚集区两大功能区,建设西咸都市圈人居环境最为适宜优美的新型都市商务中心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及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

——城市特色功能区。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集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电器、微电子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和总部经济、物流配送、住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打造沣河“大水大绿”生态景观,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700亿元。

——生物和环保产业聚集区。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环保节能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和环保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二)泾渭新区。

位于渭河以北,西咸北环线以南,西到老咸宋公路,东至西咸分界线,规划总面积305平方公里,全部为咸阳用地。

该区中间地带为五陵塬保护区,四周有较大的开发建设空间。重点按照空港产业园、历史文化聚集区、现代产业聚集区三大功能区进行打造,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

——咸阳空港产业园。该区是西北最大的航空货运集散地,是我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物流园区之一。以临空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航空物流、大型飞机改装及维修、航空服务和运输等产业,到2020年生产总值将达到100亿元,人口达到20万人,建成西部最大的临空产业园区和国际知名的航空产业城。

——五陵塬历史文化聚集区。坚持保护优先,着力打造精品景点景区,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田园观光等产业,建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秦汉历史文化集聚区和生态宜居新区。力争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70亿元。

——现代产业集聚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机械加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现代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加工等生态产业,适度发展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发电设备等新兴产业。力争到202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

(三)渭河生态景观带

以渭河为轴线,西起涝渭交汇口,东至泾渭交汇口,南北两岸延伸800—1000米,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扣除与泾渭、沣渭新区交叉部分约为60平方公里。该区是西咸都市圈重要的生态景观带。要以河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绿化、景观打造为重点,积极开发渭河沿岸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构建横贯东西的百里滨河生态长廊。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全文

近日,备受关注的《西安市2004—2020城市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幅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 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的改变。 一、城市性质和城市特色 本次规划分为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规划在充分研究西安的城市特色后对城市性质做了重新定位,即: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旅游名城;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中西部的主城区;陕西省省会。今后,西安将建设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二、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201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955万人;市区(碑林区、莲湖区、新城区、未央区、雁塔区、灞桥区、长安区、临潼区、阎良区以及户县),人口规模为69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52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规模为1030万人;市区人口规模为765万人;主城区人口规模为600万人。 用地规模:201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695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为525平方公里;2020年市区用地规模为788平方公里,主城区用地规模6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三、城市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90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基本社会保障率达到85%,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经济规模基本达到我国中等发达城市水平。规划提出要将西安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有序和谐、政治民主文明的国际性旅游城市、浓郁文化特色城市、科教创新城市、产业集群城市、枢纽中心城市、山水生态城市、最佳人居城市和西部金融中心。 四、城市总体布局 采取拉大城市骨架,发展外围新区;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显山露水增绿,塑造城市个性;南北拓展空间,东西延伸发展的城市布局原则,城市未来主要向西南、东北方向发展;远期主要向北跨过渭河发展。 布局形态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未来西安城市将按照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的总体结构,形成几个外围副中心,即在西南方向形成以户县为主的副中心;在东北方向形成以新筑、临潼为主的副中心;在北部方向形成以阎良为主的副中心;在渭北方向形成以高陵(跨过渭河)、泾河工业区为主的副中心;在南部方向形成以长安为主的副中心。五、重点建设的外围新区 疏解老城功能,建设新的行政中心:为了降低中心区密度,更好地保护古城区内历史风貌,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中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宝鸡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中等城市案例分析—宝鸡 设计艺术学院城市规划01班向洁华20125220107 一.概述 宝鸡是中国中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北第四大城市。宝鸡市古名“陈仓”,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西部工业重镇。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乡,周秦王朝的发祥地,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陕、甘、宁、川四省结合部,处于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个省会城市的中心位置,是通往祖国西南、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陇海、宝成、宝中铁路在此交汇,是中国境内亚欧大陆桥上第三个大十字枢纽。辖3区9县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连西安市、咸阳市,南接汉中市,西、西北分别与甘肃省天水市和平凉市毗邻。 二、区域规划层面分析 1.城镇体系现状及规划结构 市域:为宝鸡市所辖金台区、渭滨区、陈仓区3区和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陇县、麟游县、太白县和凤县9县,千阳县、面积为18172 平方公里。国家批准宝鸡为对外开放和二类陆路口岸城市,同时被确定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枢纽城市,城市规模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

展、城市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远期城市发展目标确定将宝鸡建设成为陕西西部和陕、甘、宁、川四省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宝鸡市市域行政区划规划空间结构 市域形成“一区两翼、五片多点”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1)一区两翼:一区为市域中部渭河河谷台塬城镇密集区,两翼为南部秦岭生态翼和北部北山生态翼;“一区两翼”构成了市域空间发展的整体格局。 (2)五片:市域中部城镇密集区内的五个重点功能区,为宝鸡中心城市、蔡家坡镇—岐山县城、凤翔县城—柳林镇—长青镇—陈村镇、扶风县城—法门寺、马家镇—眉县县城—常兴镇—绛帐镇,为规划期内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点,在现状基础上呈由点到面发展态势。 (3)多点:市域南部秦岭生态翼、北部北山生态翼中的重点发展城镇,包括陇县县城、千阳县城、麟游县城、凤县县城、太白县城等城镇,呈点状集聚化发展态势。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1)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试行稿)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区位 住宅建筑类办公建筑类商业建筑类 教育科研建 筑类 工业建筑类多层中高层高层多层高层多层高层—— 城市更新改造区≤28% ≤25% ≤20% ≤50% ≤40% ≤60% ≤55% ≥20%,≤ 45% ≥30%,≤50% 城市新区≤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新城及县城≤28% ≤25% ≤20% ≤40% ≤35% ≤50% ≤45% ≥20%,≤ 40% ≥30%,≤50% 乡镇≤28% ≤25% ≤20% ≤35% ≤30% ≤40% ≤30% ≥20%,≤ 35% ≥30%,≤50%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障西安市城市规划的实施,在保持古城风貌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本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规划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在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辖区的规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领导。 第五条城市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统一管理,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二章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六条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规划区范围内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城市规划,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第七条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城市分区规划、重要的详细规划由市人民政府审批,其它详细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八条 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局部调整,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但涉及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总体布局重大变更的,须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九条城市规划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 第十条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区开发和旧城区改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实施。需要变更规划的,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经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建设应当服从城市规划。 第十一条 城市规划区内的新区开发,应当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城市现有设施,并具备可靠的水源、能源、交通、防灾等建设条件;项目选址应当避开水源地、湿地和文物古迹。 第十二条城市规划区内的旧城区改建,应当严格执行《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西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1994年,西安市提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4条线组成,线网总长度73.17公里,并纳入1999年经国务院批复的《西安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年)》。 2004年,西安市重新编制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其目标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 为骨干,其它公交为辅助的多元化、快速、高效、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棋盘加放射型”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布局。 轨道交通线网远期规划由6条线组成,总长251.8公里。 (1) 一号线:(后围寨~纺织城)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东西向主客流走廊。线路起迄点后围寨、纺织城是西安市对外交通枢纽。该线路穿越西安城区的东西,通过市区最繁华的地区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同时,线路

连接主城东西轴和上城西客运站、西安客运站、康复路批发市场、长乐路客支站、半坡客运站等大型客流集散点和长途客运枢纽。一号线向西延伸至咸阳市人民广场,为西咸一体化创造有利条件;向东延伸至临潼旅游渡假区,可大大促进西安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及沿线土地开发利用,进一步加强西安作为国际级旅游城市的地位。该线为轨道交通线网中的骨干线。 (2) 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 该线路位置为西安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线路将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北客站、张家堡广场、城市中心北大街及钟楼、南郊省体育场、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国际展览中心、长安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串联起来,沿途分布有张家堡客运站、城北客运站、明德门客运站等长途客运枢纽。二号线与一号线构成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十字骨架,是线网中的骨干线。 (3) 三号线:(新筑~侧坡村) 该线路为东北、西南走向。线路沿城市主要客流走廊东二环敷设,毗邻西安浐灞新区、兴庆公园,经国家级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小寨商业文化中心、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客流及人口密集区,促进城市发展空间向东北、西南方向拓展。 (4) 四号线:(草滩农场~韦曲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草滩现代农业开发区、张家堡广场、曲江旅游度假区、韦曲科技产业园,途经既有西安火车站、明城墙内五路口及大差市、历史文物景点大雁塔等客流密集区。四号线对于城市南北向客流转换起到了辅助和补充作用。 (5) 五号线:(纺织城火车站~六村堡(纪阳)) 五号线东端的纺织城火车站为既有西康铁路客运站,是西安铁路枢纽的辅助客站。连接六村堡工业园区、纪阳组团,途经曲江旅游度假区、西安国际展览中心及三桥交通枢纽等大的客流集散点,将辅助一号线分流城区内东西向客流。 (6) 六号线:(纺织城~长安科技产业园) 线路连接东郊纺织城、明城墙内东、西大街及钟楼、南郊大学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长安科技产业园等工商业聚集区和人口密集区。可辅助一号线对主城区客流起到较大的分流作用,缓解主城核心区的交通压力,同时可带动东郊纺织城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南郊大学城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该线网规划中轨道交通在主城区内的线网密度0.338km/km2,明城墙区内线网密度 1.146km/ km2。覆盖了全市61个主要客流集散点中的52个。 线网形成后,轨道交通方式的出行量将占居民总出行量的25%,占公交出行量的50%。 以西安钟楼为中心,在无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是251.96平方公里,大约覆盖主城区1/3的面积;而在有轨道交通的情况下,公交40分钟的出行范围可以达到853.42平方公里,覆盖了整个主城区。 线网中一、二、三号线为骨干线,既满足了城市东西向、南北向主轴线上的客运交通需求,又向外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四、五、六号线是轨道交通网的辅助线,主要满足城市功能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对线网进行加密完善。 线网总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2011年):建设二号线(铁路北客站~韦曲,26.4公里),以缓解城市南北向主客流走廊的交通压力,为城市中心区的逐步外移、市政府北迁及郑州至西安客运专线西安火车站密集客流的疏导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拓展西安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向北、向南发展。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0.17

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3) 第四章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 (15) 第五章建筑间距 (24) 第六章建筑退让 (25) 第七章建筑高度及空域保护 (30)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地 (31) 第九章地下空间利用 (32) 第十章停车场 (33) 第十一章建设引导措施 (35) 第十二章附则 (3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安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各项建设工程。 本规定中没有明确规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相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条本市建设用地按其主要用途,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进行分类(见《表1》)。 第四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依据《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见《表2》)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城市分区:西安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依据建设用地所处区位分为城市更新改造区、城市新区、新城及县城、乡镇四个层级控制。(具体分区见附图1)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六条建筑基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建筑密度、容积率,下同),应按照本章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人口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项目及用地规模1万平方米以上的非住宅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可参照本规定表3《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3》)及表4《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容积率控制指标表》(以下简称《表4》)的规定执行。 对于不适用本表约束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容量在满足建筑后退距离、停车、绿地率、消防、日照、卫生视距、公共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容量、抗震、防灾、人流集散等规定的前提下,以修建性详细规划确定的指标为准。 表3 西安市各类建设用地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西安市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VIP专享】

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 一、第四轮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西安市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1999年5月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以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布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城市骨架尚未拉开,“中心集团、外围组团”的城市结构模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的矛盾依然存在。 1、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等,国务院批准我市1997—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13.5万亩,到2002年底我市城市建设实际占用耕地已达到了12.37万亩;到2003年底我市城市建设用地实际所剩无几。在城市土地的使用上,古城区利用强度过大,南郊、北郊土地过紧,东郊、西郊土地开发利用偏低,全市现 有土地利用失衡。这些问题都需要制定新的规划来进行调整。 2、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省委、省政府于2002年提出了关于加快关中“一线两带”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西部最佳”的奋斗目标,这些措施都对西安城市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西安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必须依托关中城市群,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城市竞争力,在更大范围内研究西安的发展环境,是西安今后发展的先决条件。西安与咸阳是关中经济带的核心区,两市在经济发展中已提出了“西咸一体化”发展思路,因此,西安在关中城市群中必须进行重新定位,提升城市的幅射力。 4、近年来,西安高新区、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发展速度较快,高校扩招,教育科研用地发展需求也较大,已提前完成了各项规划指标,急需尽快提出建设发展的新思路,使开发区的发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以便有效管理。 5、撤县设区的机遇:临潼县于1997年撤县设区,长安县也于2002年撤县设区并入西安市。行政区划的调整扩大了城市规模,适应了城市急速发展的需要,按照2002年5月15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行政区划调整的城市,应当及时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综上所述,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 二、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进展 2002年10月,西安市政府组织编制了“西安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对西安的城市定位、战略发展目标、产业调整方向、空间发展方向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建设、综合交通和城市特色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研究成果,为第四次总体规划修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7月,市政府向建设部作了专题汇报,征求了建设部对西安修编第四次总体规划的意见。2004年1月,建设部下发了《关于同意修编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同意正式修编。2004年8月20日,建设部和省建设厅联合组织技术审查组对《西安市2004—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原则通过《纲要》,并下发了《关于反馈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审查意见的函》。根据建设部审查意见,我市对《纲要》进行了修改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开始规划成果修编工作,29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也同时展开,2004年12月基本完成了规划修编成果草案。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附件包括说明书、29项专业规划、10个专题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等。2005年1月28日,国务院曾培炎副总理听取了我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工作汇报,认为“本次规划修编原则是正确的”,规划草案“内容比较充实,思路清晰”。要求我市加以完善后,尽快上报。按照曾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4.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76处,登记在册文物点2944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西安,位于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9983平 方公里,陕西省省会。 西安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又是国内外著名历史文化古都,中国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西安曾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会,以 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不但是中国与欧亚大陆的商贸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唐以后,西安虽失去了京城地位,但仍作为西北重镇历经苍桑。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平方公里,成为我国八大城市之一。 1979年-1982年的第二次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 为了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城要,1992年-1995年初完成了第三次总 体规划,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的宏伟目标。 一、城市性质 西安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北方中西部地区和陇海兰新地带中心城市之一,陕西省省会。 西安今后的发展要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以科技、旅游、商贸为先导,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电子、机械、轻工等工业的改组改造,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把西安建设成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自己历史文化特色和现代文明的社会主义外向型城市,成为世界一流的历史名城和旅游胜地,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 二、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2000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65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28.5万左右,农业人口37.5万左右),暂住人口从60万增加到90万左右; 2005年中心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86.8万人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249.5万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简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M,南北最宽约116千M,总面积10108平方千M,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工程,这些大型工程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西安市2020年前9区规划方案

西安市九区远景规划方案向社会公示 2008-12-22 14:58:51 来源:古城热线 远景方案(2008年—2020年)将于2月中旬最终确定 日前,西安市城市分区规划方案(2008年—2020年)已全面编制完成。 该远景方案是市规划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严格依据西安市城市第四轮总体规划编制的。在规划编制中,充分落实和深化了总体规划的战略目标和空间布局,细化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将为西安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本次方案加大了分区规划编制力度,未央区、新城区、临潼区、阎良区、莲湖区、雁塔区、碑林区、灞桥区、长安区9个区在功能定位、土地利用、交通布局、绿化体系等方面各有鲜明特色,为西安提供了明确和详尽的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方案已经通过了西安市规划委员会的专家评审,与会专家认为该方案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必将有力地推动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区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规划保障,同时给广大市民带来实惠。 即日起至2009年1月12日,方案在西安市规划局展厅(劳动南路178号)和各规划分局进行公示,市民可前往观看并提出意见或建议。预计约2月中旬此次规划方案将最终确认。 未央区 ■区域定位:西安市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居住、教育、工业、物流、文物和生态

保护功能为主的现代化城市新区。 ■功能分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浐灞河生态区、大明宫新区、草滩文教区、铁路北客站门户区、西咸共建区、六村堡空港区、行政商务区、未央湖度假区、汉城古遗址保护区、阿房宫古遗址保护区。 ■文保规划:划定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阿房宫遗址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保护要求;保护钟楼张家堡广场的视线通廊,大明宫遗址——汉城遗址的视线通廊。 ■近期建设 重点区域:行政中心,北客站新区,大明宫新区,大明宫建材市场新区,浐灞生态区,草滩大学城及未央路以东大学城。 重点项目:铁路北客站,地铁二号线,污水处理厂三处,城北供热中心,变电站9处及立交桥6处。 新城区 ■区域定位:以商贸业、旅游业、高新产业及科教为支柱,以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建设为契机,建成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生态环境优美、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新型城市中心区。 ■功能分区: 大明宫地区:将遗址公园建设、地区改造与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依托,逐步形成遗址保护、文化旅游、商贸、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环境优美的城市新区。 老城商贸区:形成集高尚购物、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特色的西安市核心商业区。 综合居住区:除老城外集大型商业、医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居住区。 高新产业区:借军工产业北迁的契机,将传统工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产业方向进行调整,成为西安市东部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临潼区 ■区域定位:以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及文物旅游为特征的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区。到2020年,临潼区规划期末市域城镇人口为26万人,建设用地33.5平方公里。 ■功能分区:依据区域职能定位,区内共分为6个组团: 骊山组团:以旧城区为基础形成临潼城区的核心区,是城市的标志性区域,以旅游度假、商业服务和生活居住为主要职能。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城市规划 西安市是陕西省省会。地处关中“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山脉,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气候宜人。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西安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的蓝田猿人在市辖区内灞河两岸生活;6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村落半坡遗址坐落在市内浐河东岸;传说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祖先黄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的黄陵县。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在西安地区建都,共计1100多年,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的一个(见长安城)。唐代以后,京都东迁,西安仍是西北地区重镇。现存有阿房宫、汉长安城、未央宫、大明宫的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钟楼、鼓楼、明长安城城墙和城楼等重要古迹。 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思想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 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 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在建设中出现的新的规模、特色、交通、形态等问题,西安此次总体规划从宏观层面和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深入研究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加强西安对区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西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后进行了修编。在修编过程中,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专家和市民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西安市委书记袁纯清和市长孙清云多次亲临市规划局进行指导,规划局也多次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规划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根据总体规划,在未来16 年内,西安的城市规模、城市形态、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等将会有较大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3.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