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阅江楼介绍

肇庆阅江楼介绍
肇庆阅江楼介绍

肇庆阅江楼简介

阅江楼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原为平房,清顺治十四年(1657)改建为两层楼房,高15米,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庭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院内有假山和鱼池,楼四周宽敞的平台上遍植树木;南楼前面是石阶,拾级而下可到达广场,该广场延伸至西江河畔。南楼檐下悬挂木匾额,上有楷书“阅江楼”巨字。

阅江楼是肇庆八景之一,名曰“江楼晚眺”,历代有不少文人雅士曾在此吟咏酬唱,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文。该楼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叶挺独立团纪念馆所在地。

宣德六年(1431年),肇庆知府王莹将石头庵改建,名为崧台书院。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改建,正式立名为阅江楼。500年来不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写下许多想象雄奇的诗篇,为这座古楼平添了异彩。

阅江楼的建筑布局讲究匀称、均衡,楼房高2层,分东西南北4座,楼与楼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因此,各楼之间可以全部贯通,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建筑.中间是典型的岭南庭院,设有水池假山以点缀,四周有前人所载的米兰古树,弯扭虬曲的树身周长粗达80多厘米,为米兰中所罕见,每年两度花开时节,馨香四溢,沁人心脾。

楼前有宽阔的停车场,登数十级石阶便上到楼台,石阶两侧有大石狮一对踞守,神态庄严威武,是肇庆市现存石雕中的珍品.该石狮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 阅江楼后园遍植鸡蛋花树,每值花开之时,树冠上束束鲜花散发出迷人的幽香。

登楼凭窗眺望,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江中浮光点点远接天际,对岸青山连绵,文明、巽峰二塔与阅江楼隔江相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肇庆成立,闽江楼为独立团驻地和活动地点之一。1959年,该楼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纪念馆”, 朱德为纪念馆名题了

横匾。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除叶挺独立团团史陈列外,每年还展出各种类型的展览,是游人参观的好地方.

阅江楼,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位于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飞阁,蔚为壮观。"江楼晚眺"自古以来是肇庆八景之一。石头岗上旧有石头庵,用以纪念"圣僧"石头和尚陈希仙。北宋名臣包拯曾在其旁建菘台驿。明宣德六年,将庵址改建为菘台书院,崇祯十四年更名为阅江楼。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阅江楼还是商讨军机大事重地。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 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

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

阅江楼是典型的岭南四合院式建筑群,四合院中植着3棵300多年历史的米兰古树,相传是在崧台书院读书的秀才所植。米兰古树每年开花两次,每到花期,满院飘香,令人心旷神怡~刻在崧台书院东侧的“福寿”二字造型独特,在国内罕见,是唐末宋初的陈抟所写。“寿”字是篆书,“福”字为行书,篆书出现比行书早,意为一老一少,一高一低,福如东海,寿

比南山。后人喜将陈抟的“寿”字悬挂于自家墙壁,以祈福寿绵长,延年益寿。

参观肇庆叶挺独立团心得体会

参观肇庆叶挺独立团心得体会篇一:肇庆阅江楼游后感 肇庆阅江楼游后感 ——13行管2班黄焰新 XX年3月19号,在邓小平理论协会的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到肇庆的红色旅游景点——肇庆阅江楼游览。 阅江楼,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飞阁,蔚为壮观。"江楼晚眺"自古以来是肇庆八景之一。明宣德六年,将庵址改建为菘台书院,崇祯十四年更名为阅江楼。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阅江楼也被叫做肇庆博物馆,顾名思义,里面很多肇庆的特色。最出名的就是端砚,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阅江楼里面展出肇庆当代制砚名家、收藏家和砚厂、砚坊的端砚精品100多方。古今端砚的生动组合,辅以模型、雕塑、场景、绘画等形式,把已逾千年的文房瑰宝端砚的独特风采,生动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 阅江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造型宏伟,与中国革命时

期的息息相关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 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我们所在的二楼陈列的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史迹。陈列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些报纸杂志等科普读物,还有一些军人用过的炊具以及其他的日用品,军人用过的床等物品也保留着,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在这么简陋的地方住那么长时间,而且是一个团的人住在那么小的地方。最吸引我们的房间应该是叶挺的房间了。说是房间,其实只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用木板间了一点儿小空间出来,一张小床,没蚊帐的,床上只有一张很薄的军被,一张小桌子,外加墙上的一扇小窗子,这就是叶挺房间的全部了。这个所谓的房间,还没有一个厨房那么的。很难想象,那一支支和日本的先进装备相差那么远的步枪是如何把日本侵略

肇庆阅江楼介绍

肇庆阅江楼简介 阅江楼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原为平房,清顺治十四年(1657)改建为两层楼房,高15米,是典型的南方园林庭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院内有假山和鱼池,楼四周宽敞的平台上遍植树木;南楼前面是石阶,拾级而下可到达广场,该广场延伸至西江河畔。南楼檐下悬挂木匾额,上有楷书“阅江楼”巨字。 阅江楼是肇庆八景之一,名曰“江楼晚眺”,历代有不少文人雅士曾在此吟咏酬唱,留下了一些著名的诗文。该楼1962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叶挺独立团纪念馆所在地。 宣德六年(1431年),肇庆知府王莹将石头庵改建,名为崧台书院。崇祯十四年(1641年)再度改建,正式立名为阅江楼。500年来不少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写下许多想象雄奇的诗篇,为这座古楼平添了异彩。 阅江楼的建筑布局讲究匀称、均衡,楼房高2层,分东西南北4座,楼与楼间建有回廊小阁,相互衔接,因此,各楼之间可以全部贯通,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体建筑.中间是典型的岭南庭院,设有水池假山以点缀,四周有前人所载的米兰古树,弯扭虬曲的树身周长粗达80多厘米,为米兰中所罕见,每年两度花开时节,馨香四溢,沁人心脾。 楼前有宽阔的停车场,登数十级石阶便上到楼台,石阶两侧有大石狮一对踞守,神态庄严威武,是肇庆市现存石雕中的珍品.该石狮由整块汉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 阅江楼后园遍植鸡蛋花树,每值花开之时,树冠上束束鲜花散发出迷人的幽香。 登楼凭窗眺望,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江中浮光点点远接天际,对岸青山连绵,文明、巽峰二塔与阅江楼隔江相对,诗情画意令人陶醉。

肇庆阅江楼心得

游肇庆阅江楼心得 迎着五月的阳光,我们来到了班级出游的第一站----阅江楼。阅江楼乃肇庆八景之一,也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 阅江楼位于位于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飞阁,蔚为壮观。登上此楼才感“虎踞西江,览尽西江秀色”。滔滔西江横亘阅江楼之下,绵绵沿岸青山映眼帘。 阅江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造型宏伟,与中国革命时期的息息相关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我们所在的二楼陈列的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史迹。 展馆里陈列的都是叶挺独立团的一些生活用品,包括一些茶杯,灯,碗等用具,还有独立团的武器。说是武器,不过是一些简单的大刀和匕首。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叶挺的房间。房间只有大概三平方米大,一张床,一张茶几,两把椅子。就是房间的全部。作为一个独立团的首领,叶挺坚守自己的原则,艰苦作战,一心只为国家,为人名着想。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我深深地折服了。

想想我们自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是有义务为去为我们国家,为我们的人民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当代这个物质资源丰富,和平美好的世纪里,我们没有像我们的祖宗那样经历那些艰苦的战争岁月,我们不用忍饥受冻,我们享受着祖先用血汗换回来的和平安定的日子。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用自己的力量去服务人民,回报国家呢? 阅江楼之行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也让我得到了更新的体会。 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1级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梁子韵 201124014146

游肇庆阅江楼有感

游览阅江楼的心得 上个星期三,我们09生物技术班一起组织去肇庆阅江楼观赏。之前听同学说过,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成立了一个“叶挺独立团”,团部就设在阅江楼,一直想找个机会去游览下,今天终于有幸到这里参观了,所以心情是有点兴奋的。 去的那天天下起了大雨,霹雳呱啦地的,就像断了的珠链一样,真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尽管雨很大,但我们的兴致还是一点不减,冒着大雨,穿过大街小巷,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阅江楼。 阅江楼在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南临西江。大概正是由于南临西江,可以远眺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所以叫阅江楼吧。 阅江楼前是宽阔的停车场,穿过停车场就是石阶,爬上了石阶便是阅江楼的楼台了。顺着走上去,很容易忽略石阶两旁的石狮子。其实这两只石狮子是大有来头的,听历史老师说过,这对大石狮是肇庆现存石雕中的珍品,是由整块的汉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 我们分散为几批人,一批一批地进了阅江楼内。这楼有两层高,站在楼门前往里看可以看到一个庭院。我们顺着门口旁的楼梯上去了。二楼是个展览馆。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成立了一个“叶挺独立团”,团部就设在阅江楼,1959年的时候,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有数千件。我们所在的二楼陈列的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史迹。陈列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些报纸杂志等科普读物,还

有一些军人用过的炊具以及其他的日用品,军人用过的床等物品也保留着,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在这么简陋的地方住那么长时间,而且是一个团的人住在那么小的地方。最吸引我们的房间应该是叶挺的房间了。说是房间,其实只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用木板间了一点儿小空间出来,一张小床,没蚊帐的,床上只有一张很薄的军被,一张小桌子,外加墙上的一扇小窗子,这就是叶挺房间的全部了。这个所谓的房间,还没有一个厨房那么的。小米加步枪是我们伟大的红军战士赶走侵略者,击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武器,今天我们终于看到了。很难想象,那一支支和日本的先进装备相差那么远的步枪是如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无处可逃的。小米没有亲眼看到,但是看到了装小米的那些小布袋,这么一点儿食物,撑着他们翻过大雪山,走过大草地,直至胜利,想到这个,我突然有点感慨,伟大的红军战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 展览馆里的那些军队文物,其实是我们早就该看到的,早就该接触的。我们学校政治,学习历史,要求我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党,但是我们的身边能够接触到的让我们知道为什么要热爱以上说的那些东西却很少。我们可以发自心底地热爱我们的学校,家人,老师,同学或是其他自己身边触手可摸的人或事物,但是国家,军队或是共产党什么的,似乎离我们十分的遥远。在阅江楼里所看到的一切,让我发自心底地有热爱我们的红军战士的感觉。阅江楼的那堂课是我们这个学期最有意义的实践课,书本或是电影上的东西是可以写,可以拍摄出来的,我们大多是为了考试而记住它,而有一些东西看过了是

肇庆人文历史景区

1.肇庆古城墙,蜿蜒2800多米,巍然屹立,位于城墙西北段最高处的披云楼高高耸立。青砖垒成的斑驳城墙和钻出墙缝的顽强小草,向人们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沧桑和这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肇庆古城墙是一座体现宋代汉族建筑风格的标志性建筑。位于肇庆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 肇庆古城墙始建于宋,故又称为肇庆宋城墙。是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有肇庆小万里长城之称。 它是历史文化名城肇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1989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披云楼,位于端州区人民中路以西的端州古城墙上,始建于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8年),楼高三层,当时是作为瞭望台而建造的,它由披云楼和炮台两部分组成,因楼矗立在城墙西段最高处常有云雾缭绕,因此得名。如今的披云楼是1989年重建的,楼高19.3米,其外形是仿照江西的滕王阁、湖北黄鹤楼和山西飞云楼而设计的,内部结构系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穿门式门拱三层建筑,楼顶为歇山式十字脊结构,占地面积为300平方米。登斯楼,望城内外,景致尽收眼底。现楼内设有两组蜡像。楼下一组系“包公出巡”;二楼塑有“南明永历帝在肇庆”,人物造形逼真,呼之欲出。

3.阅江楼,又名嵩台书院。位于肇庆市正东路尾,江滨堤内的石头岗上。楼筑于高约8米的山岗上。坐北向南,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积约2000平 方米,其中院庭面积248平方米。楼高两层,分南、北、东、西4座。其中北(后) 楼比南(前)楼高,东、西两楼等高。4座楼通过4座耳楼衔接通连。南北两楼为歇山顶,屋脊上均饰有鳌鱼宝珠。东西两侧楼为卷篷顶。院内设水池、假山,植米兰、葵树,清幽雅静。南门前石阶下置石狮1对。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 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现存5块。南楼檐下,悬挂两广总督劳崇光书的“阅江楼”木匾。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 等均有题咏。阅江楼还是商讨军机大事重地。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 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 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 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 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 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 4.崇禧塔位于广东肇庆市西江岸上,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九月,由岭西副使王泮兴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四月竣工。因西江水“滔滔而东,其气不聚,人 才遂如晨星”,若建塔聚气,可使人才辈出;又因西江水患频仍,建塔可镇住“祸龙”, 永固堤围,于是有造塔之举。而塔名,则取“文运兴旺”、“鸿福无疆”之意。它屹立于 塔脚路北侧的石顶岗上,巍峨壮观,气势非凡,堪称四塔之冠。这座塔是楼阁式砖木结构,为唐、宋的建筑特色,结构严谨,雄伟壮观。塔外观九层,内分十七层。塔的形状是八角

肇庆阅江楼导游词

肇庆阅江楼导游词 【篇一:游肇庆阅江楼有感】 游览阅江楼的心得 上个星期三,我们09生物技术班一起组织去肇庆阅江楼观赏。之前听同学说过,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成立了一个“叶挺独立团”,团部就 设在阅江楼,一直想找个机会去游览下,今天终于有幸到这里参观了,所以心情是有点兴奋的。 去的那天天下起了大雨,霹雳呱啦地的,就像断了的珠链一样,真 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尽管雨很大,但我们的兴致还是一点 不减,冒着大雨,穿过大街小巷,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阅江楼。 阅江楼在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南临西江。大概正是由于南 临西江,可以远眺西江之水自楼前滔滔东去,所以叫阅江楼吧。阅 江楼前是宽阔的停车场,穿过停车场就是石阶,爬上了石阶便是阅 江楼的楼台了。顺着走上去,很容易忽略石阶两旁的石狮子。其实 这两只石狮子是大有来头的,听历史老师说过,这对大石狮是肇庆 现存石雕中的珍品,是由整块的汉白玉石雕成,是南明桂王朱由榔 在肇庆建万寿宫时所雕。 我们分散为几批人,一批一批地进了阅江楼内。这楼有两层高,站 在楼门前往里看可以看到一个庭院。我们顺着门口旁的楼梯上去了。二楼是个展览馆。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成立了一个“叶挺独立团”,团 部就设在阅江楼,1959年的时候,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部旧 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 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有数千件。我们所在的二楼陈列的就是叶挺 独立团的史迹。陈列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些报纸杂志等科普读物, 还 有一些军人用过的炊具以及其他的日用品,军人用过的床等物品也 保留着,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在这么简陋的地方住那么长时间,而且 是一个团的人住在那么小的地方。最吸引我们的房间应该是叶挺的 房间了。说是房间,其实只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用木板间了一点儿 小空间出来,一张小床,没蚊帐的,床上只有一张很薄的军被,一 张小桌子,外加墙上的一扇小窗子,这就是叶挺房间的全部了。这 个所谓的房间,还没有一个厨房那么的。小米加步枪是我们伟大的 红军战士赶走侵略者,击败国民党,解放全中国的武器,今天我们 终于看到了。很难想象,那一支支和日本的先进装备相差那么远的

肇庆阅江楼游后感

肇庆阅江楼游后感 ——13行管2班黄焰新2011年3月19号,在邓小平理论协会的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到肇庆的红色旅游景点——肇庆阅江楼游览。 阅江楼,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 飞阁,蔚为壮观。"江楼晚眺"自古以来是肇庆八景之一。明宣德六年,将庵址改建为菘台书院,崇祯十四年更名为阅江楼。清代阅江楼是文人墨客云集吟咏之所,清代著名诗人朱彝尊、陈恭尹、翁方纲等均有题咏。真可谓是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阅江楼也被叫做肇庆博物馆,顾名思义,里面很多肇庆的特色。最出名的就是端砚,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阅江楼里面展出肇庆当代制砚名家、收藏家和砚厂、砚坊的端砚精品100多方。古今端砚的生动组合,辅以模型、雕塑、场景、绘画等形式,把已逾千年的文房瑰宝端砚的独特风采,生动直观地给我们展示了。端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机械生产冲击着手工端砚制作,传统记忆的传承。 阅江楼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造型宏伟,与中国革命时期的息 息相关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南明永历帝曾亲临阅江楼检阅抗清水师。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大革命时期,当地农民自卫军总部就设在阅江楼。1925年11月21日 叶挺独立团在阅江楼成立。1959年,阅江楼被辟为叶挺独立团团

部旧址纪念馆,1962年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与肇庆市博物馆合署办公。馆藏文物数千件,其中有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珍品、珍稀的康熙御书、宝贵的“铁军”叶挺独立团史迹文物。陈列面积27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三大部分。主要有《叶挺独立团史迹陈列》、《馆文物陈列》、《端砚春秋》陈列,国内各地的艺术珍品也经常在本馆临时展出。我们所在的二楼陈列的就是叶挺独立团的史迹。陈列的文物有很多。有一些报纸杂志等科普读物,还有一些军人用过的炊具以及其他的日用品,军人用过的床等物品也保留着,难以想象他们怎么在这么简陋的地方住那么长时间,而且是一个团的人住在那么小的地方。最吸引我们的房间应该是叶挺的房间了。说是房间,其实只是在大厅的一个角落用木板间了一点儿小空间出来,一张小床,没蚊帐的,床上只有一张很薄的军被,一张小桌子,外加墙上的一扇小窗子,这就是叶挺房间的全部了。这个所谓的房间,还没有一个厨房那么的。很难想象,那一支支和日本的先进装备相差那么远的步枪是如何把日本侵略者打得无处可逃的。我们国家的英雄们在那么艰难的时期里所表现出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即使在现今社会也还是值得 我们去敬佩和学习的,好好缅怀,借着这阅江楼。 虽然只有短短两个小时的游览,我们的心境却有了不一样的升华。很好的一次实践,让我们在感受历史文物的同时也对祖国的伟大再一次的从心底里的热爱,那些可爱的人们,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详解

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调查报告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一、肇庆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现状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给肇庆这古老的土地留下了非常丰富厚重的文化遗存。为了进一步落实市委、市府建文化名市的发展战略,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加快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今年上半年,组织了全市文化系统的有关部门、专家,对全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重新的调查摸底,统计核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 肇庆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人口394万,现辖端州,鼎湖2区,德庆、封开、广宁、怀集4县,管高要、四会2个县级市。既毗邻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核心区,又连接祖国的西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通往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在实施“泛珠三角”战略和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有利的位置。肇庆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郡,历史文化底蕴极其丰富,特色鲜明。形成了浓郁的系列文化,多型的民间艺术、独特的地方节庆,以沉厚文化为支撑的风景名胜景区。 (一)灿烂的古代文明、丰富的文物古迹。 肇庆,古称端州,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交汇较早的地区之一。 封开峒中岩、罗沙岩的人牙化石和黄岩洞的颅骨化石及近千件石器遗存表明,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肇庆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距今1万年左右,这里已进入新石器时代;鼎湖区蚬壳洲(屈肢葬墓群)遗址、封开乌骚岭(二次葬墓群)遗址、高要茅岗(水上)建筑遗址的实物显示,四五千年前,肇庆已有种植、饲养、编织、制陶、建筑业。史前文化、民族、风俗已明显形成;市郊北岭松山、四会鸟蛋山等多处春秋战国古墓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境内出土的大量精美青铜器表明,肇庆在先秦是岭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高要县。隋开皇九年(589)废高要郡置端州。宋重和元年(1118)改称肇庆府,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元为路治,明、清为府治。肇庆历为西江流域政治中心。南越时,赵佗在封溪(封开)一带建苍梧国,统岭南。南朝时高要设广州都督府,辖岭南13州。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为两广总督府驻地。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还有邓发故居、蔡廷锴故居、叶挺独立团团部等革命旧址,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肇庆的古文化璀璨夺目。汉代《左传》研究专家陈钦、陈元,中国最早的佛教学者牟融,三国东吴交趾太守、著名政治家土燮,以及唐大中五年(851)成为岭南第一状元的17岁少年莫宣卿,均为今封开人,他们对肇庆古文化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宋时,西江各县办官学,建学宫。名臣包拯执政端州3年间创办的星岩书院,是岭南最早的书院之一。明万历年间创办的端溪书院,至清初发展成为岭南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乾、嘉学派鼻祖全祖望等10多名全国名流曾在该书院掌教。清代,肇庆城内书院达20多间。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历代众多雅士文人驻足咏叹。仅唐代就有15位宰相到过肇庆。唐宋以来,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

肇庆自驾游攻略

第一天:12点-1点到达 收拾房间,下午阅江楼(4点前到)-梅庵-古城墙: 晚饭:文明路的胜记饭(经过七星岩的牌坊,看到好多胜记的指示牌) 第一站:梅庵。 在网上查到坐公交到梅庵路口,门票是5元,开放时间8-17:30。但是要走好远的路,我们去到看到门口告示16点关门,我们进去时,工作人员很急地说:现在3点48分!快进去快点出来。没叫我们买票。于是百米冲刺进去看了一遍,因为里面大部分在建设施工,所以可供浏览的地方较少,很短的时间浏览完,顺便拜了拜菩萨照了几张照片便出来了。 第二站:阅江楼。4点前 梅庵附近没找到公交站,他们说要打的去阅江楼不然可能去到也快要关门了。ok,taxi!但等好久都没打到taxi,只好边走边等TAXI。肇庆的士的难打还真让我折服!!无意中走到了宋朝古城墙,观看一番后到了朝天门顺便拍照,愣是没有找到入口去观看披云楼和三朝遗址、丽谯楼!! 第三站:古宋城墙: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

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 见。 晚饭后:最精彩的部分:牌坊广场的彩色音乐喷泉。以下照片是从录像中截 图出来的,不过还是动态的好看。记得备好相机哦。(这附近肯定有小吃街)(开小车的要把车放在几个超市的地下停车场) 第二天:鼎湖山开车到“避暑山庄”的旁边,可以省一段路。鼎湖山大门(不要去百佛洞)---鼎湖山幽胜牌坊---寒翠桥---半山亭---飞水潭---观瀑亭--观雪亭--响 水潭--听瀑亭--听涛亭--双虹飞垫---蝴蝶谷--宝鼎园---西区-下山。(游览时间约3-5小时)

肇庆,导游词

篇一:肇庆景点导游词 肇庆景点导游词 有“西江明珠”之称的肇庆市位于广东省的中西部,居西江中游,北回归线横贯其境。属亚热带气候。年均气温为215c。系著名的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名城。 肇庆古称端州,宋朝重和元年,改称肇庆,意为“开始带来吉祥喜庆”。唐代文学家李邕、日本入唐留学僧荣睿、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叶挺等众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肇庆留下足迹。全市有历史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景点300多处。 星湖风景区(七星岩和鼎湖山)风光自古闻名遐迩。星湖水面达530公顷,七座挺拔的岩峰,状如天上北斗七星。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处处是景,景景皆奇。湖光山色,美不胜收,被誉为“岭南第一奇观”。以佛教文化为主线建成的大型“东方禅林”已对外开放,为七星岩增添了新的景区。鼎湖山雄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乃北回归线上的明珠,“活的自然博物馆”,集风景旅游、科学研究、宗教朝圣于一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里设有“人和生物圈”生态定点科研站。“岭南四大名刹”之一的庆云寺掩映于亚热带雨林之中,每年吸引大批游客。 在端州城区,保存着以宋朝城墙、披云楼、梅庵、阅江楼、崇禧塔、丽谯楼等为重点的文物古迹,使肇庆成为历史悠久面充满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历史文化博物馆”。以环市公路为连线,鼎湖砚洲的包公祠、四会的贞山、怀集的燕岩、封开的龙山景区、德庆的悦城龙母祖庙等景区组成一个旅游网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超过500万人次。 目前,以七星岩、鼎湖山为依托,集度假、疗养、会议、购物、文化、娱乐、商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大型旅游基地——广东七星岩旅游度假区,已初具规模。新的星湖乐园正在加紧兴建。 坐落在城区中心,背靠北岭山脉。因七座奇峰列峙如北斗七星,故得名。七星岩的来历传说很多,有说七星岩的七座山峰是女娲补天时留下的七块灵石;有说是天上七仙女羡慕人间、独爱肇庆而下凡不归等等。 七星岩的开辟,始于唐代初年,此后历代皆有开发建设。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理山治水,园林绿化,修茸古迹,增添新景,建设旅游设施,使七星岩更添迷人风韵。1982年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长留天地间。”叶剑英委员长的诗句高度概括了七星岩风景的诗情画意。 星湖夕照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如牌坊文化广场,每当夜幕降临,霓虹闪耀,游人如鲫,全国目前最大的露天音乐喷泉启动之时,七星岩牌坊广场更显得壮观,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可以欣赏一台台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真是令人如醉如痴。位于星岩东面的仙女湖,每当太阳西下,还可以观赏到天然奇观--卧佛吞日。在仙女湖与星岩之间湖面上新建的佛教大观园--东方禅林,也可以领略到禅的奥秘。最近,新开挖了3公里长的“禾花水道”,使星

肇庆历史与文化

肇庆历史与文化 一自然地理 肇庆,古称端州,汉设县,隋置端州,宋始称肇庆。肇庆市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现辖东南部端州区、鼎湖区、高要市、四会市和肇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北部广宁、德庆、封开、怀集四县,均已经列入珠江三角洲,广佛肇同城一体化。 肇庆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408万人。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砚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肇庆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2℃,1月份平均气温12℃,7月份平均气温28.7℃。常年温暖,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不见严寒,夏不见酷暑,山川毓秀,物华天宝。峻岭、丘陵、平原、江河、湖泊齐备,金、玉、石、木、竹、草俱全。农副产品驰名远近,乡土美食誉满天下;民俗风情淳朴多彩,山歌曲艺传延不衰。 二人文历史 最有价值的历史人文资源肇庆,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岭南名郡”,也是远古岭南文化的发祥地,素有“西江明珠”之称,其历史悠久,人文资源非常丰富。1994年1月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唐宋以来,魏元忠、李邕、李绅、杨衡、宋之问、包拯、冯拯、郭祥正、俞大猷、陈献章、汤显祖、屈大均、袁枚、张之洞、黄遵宪等历代名人都曾在肇庆兴利除弊,设学堂,赋诗作文,加速了当地文化的发展;日本僧人荣睿来华留学圆寂于肇庆;六祖慧能在城区梅庵岗插梅,北宋建成的梅庵古韵犹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第一站落脚肇庆六年,成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南明永历帝在肇庆登基,使肇庆一度成为明末西南抗清斗争的中心;明清两代182年两广总督曾设于肇庆。以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又以西江作为打垮两广军阀陆荣廷、沈鸿英、陈炯明的主要战场。北伐名将叶挺、国家领导人朱德、叶剑英、陈毅等涌现众多的重要历史名人,大革命时期以来曾出现过著名西江农民运动及其领袖周其鉴,成为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许多的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1646年,南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即位称永历帝。清时肇庆亦多为道府所在地。 三独特的肇庆文化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称“岭南名郡”。 1994年国务院公布肇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肇庆市端州城区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肇庆市端州城区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为改善旧城环境,提高城市宜居性,加快推进端州旧城区的改造与建设,我局组织编制了《肇庆市端州城区旧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广东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现对相关事项进行公示,向社会广泛征询意见。 一、规划范围 规划区位于端州区的中南部,东邻肇庆市新城中心区城东新区,西邻城西核心发展区龟顶新城,南临西江,北靠星湖风景区、北岭山,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206.7公顷,现状户籍人口约23万人。 二、功能定位 规划端州旧城区成为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特色商业服务为主导,金融商务服务发达的市域核心服务区;生活服务设施完善、居住环境优美的滨江宜居城区。 三、规划构思与功能结构 规划总体形成“一心、五轴、七区”的功能结构,其中以天宁路周边地区为核心,打造成为片区乃至整个肇庆市区的商业和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商业服务轴、历史文化游览功能轴、西片商业服务轴、东片综合办公轴(圈)和城市功能联系轴等五轴为纽带;“七区”包括旧城中心区、东部传统居住综合区、西部现代居住综合区以及四大历史文化游览

区(梅庵历史文化游览区、宋城历史文化游览区、阅江楼历史文化游览区、古塔历史文化游览区)。 四、人口规模 规划保持现状户籍人口,规模约23万人。 五、用地布局规划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67.73公顷,占规划总用地面积的96.77%;水域和其它用地为38.97公顷。其中规划居住用地和综合用地总面积583.96公顷,公共设施用地面积209.34公顷,道路广场用地面积264.76公顷,市政公用设施用地11.35公顷,绿地面积96.38公顷等。 六、道路交通规划 重点加强东西向交通联系以及次干道、支路系统的完善。修建湖底隧道,打通人民北路、宋城路以及建设路,形成“四横十纵”路网框架体系。 七、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城市(区)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分级设置。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主要包括:搬迁肇庆市委、肇庆市政府和其它一些小型的行政办公设施,并将现状市政府搬迁后作为博物馆用地;搬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至城东新区116区;搬迁广东省肇庆汽车技工学校、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平路校区)、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前沙街校区)等。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公

阅江楼观后感 心得体会

肇庆学院11市场营销三班专业林健文 阅江楼观后感 登阅江楼是在今年的春天,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踏足肇庆市闻名国内外的阅江楼,久闻此楼乃肇庆八景之一,那一天风和日丽,天空一片晴朗,在这样的天气下我们兴致高昂,让我们的阅江楼之旅倍感愉快。 在去阅江楼的路上,因为不是空调车,刚上车的时候车厢里热流滚滚,没有抱怨,每个人都静静地期待这次神圣的旅行。不过在车开动后,缕缕清风从车窗外吹进来,把初夏的躁热带走了。 一路上,友人提醒我,肇庆的众多景点中,脂粉味太浓,雨花台处处透露着哀伤,观完阅江楼,才能感受大气恢宏,因为阅江楼是经典的传世之作,只有阅江楼让多少游客遐想感慨万千,不仅带给游客端砚文化之赞叹,也会感受到铁军的威武之气。 透过车窗,望阅江楼矗立在参天古木中,如古画中的海市蜃楼。车开进了阅江楼的院子,我们一下车就

到了阅江楼正门口的长长的阶梯下。阅江楼位于位于端州古城东门外的石头岗上,南临西江,楼台高耸,重檐飞阁,蔚为壮观。登上此楼才感“虎踞西江,览尽西江秀色”。仰望阅江楼,有很浓的古建筑味,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 一路上穿花度柳,来到楼前的回廊,回廊的两壁挂着端砚文化历史绢画,端砚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绢上。回廊的中间是北楼地下大厅原有清康熙两广总督郭世隆所建立的康熙御书碑6块碑刻,看完碑文,不由暗服古人想象力之丰富,观后感已出矣! 走过回廊,我走在阅江楼二楼的《铁军独立一雄团》陈列厅,看着叶挺将军成立独立团成立过程的介绍和相片,由衷地佩服叶挺将军的大将风范和魄力。担任北伐先锋,被誉为“铁军”。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脚下的这个地方,它打开了中国革命新的一页,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也为肇庆人民带来生机和活力。从此,叶挺将军带领他的铁军虎踞于此,打击土豪,铲奸除恶,抵御外敌,护江保民。

2014年旅游方案(肇庆七星岩+鼎湖山两日游)

2014年旅游方案 广东肇庆两日游 一、出行时间:2015.01.10早上8:00出发 集合地点:公司集合时间:7:30 二、地点:广东肇庆 三、人数: 四、人员名单: 五、行程安排: D1:东莞-肇庆-阅江楼-七星岩-彩色音乐喷泉-七星岩牌坊 早上8点从东莞出发,大概10点半左右到达肇庆。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必须去博物馆,所以暂定第一站为:阅江楼(肇庆博物馆),大概参观一到两个钟(至12:00)。 12.00-12:30回酒店办理入住手续 12:30-13:30吃午饭,(午饭用餐时间一个小时左右)。 13:30-14:00游览七星岩(七星岩位于广东肇 庆市区北约2公里处,被誉为“人间仙境”、“岭 南第一奇观”。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 八洞组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景 在城中不见城,美如人间仙景。七星岩以喀斯特 溶岩地貌的岩峰、湖泊景观为主要特色,有七座 排列如北斗七星的石灰岩岩峰巧布在湖面上,湖 堤把湖面分割成五大湖,风光旖旎,所以取名为 七星岩。五湖:中心湖、仙女湖、里湖、波海湖、 青莲湖,六岗:石牌岗、狮岗、象岗、万松岗、 黄茅岗、荫梓岗、佛仔岗七岩:阆风岩、玉屏岩、 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八 洞:石室洞、莲花洞、碧霞洞、鹿骨洞、双源洞、 金津玉液洞、旋螺洞、出米洞) 初步定租自行车环湖骑行至北门,再入七星岩内观赏。

18:00游览结束 18:30吃晚饭 18:30后可自行活动,也可以去七星岩牌坊广场看音乐喷泉,之后返回酒店。 D2:主打鼎湖山 8:00-9:00吃早餐、退房 9:00爬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与丹霞山、罗浮山、西樵山合称为广东省四大名山。因地球上北回归线穿过的地方大都是沙漠或干草原,所以鼎湖山又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沟谷雨林、常绿阔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等森林类型。鼎湖山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旅游胜地。这里有野生高等植物1856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为原生地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多样的生态和丰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和良好的栖息环境。同时,这里也是目前国内所测定的最高的负离子含量区。景区在宝鼎园下的"鼎湖"(山顶之湖)及相连的山谷新近开辟了一条蝴蝶谷探险旅游线,能观赏到黑桫椤等国家一级珍稀植物及自然林景色,有七、八个瀑布,游程约一个多小时,很受游客欢迎。另外,鼎湖山上的庆云寺很有名,是岭南四大名刹之一,在那里还可以吃斋饭。寺里香火历久不衰。)鼎湖山内景点有宝鼎园、飞水潭、庆云寺等。 13:00游览结束 13:30-14:00吃午饭,午饭后返回东莞。

肇庆市旅游资源

肇庆市是中国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梅庵、德庆学宫、肇庆古城墙、七星岩摩崖石刻、德庆悦城龙母祖庙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国家AAAA级景区。全市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单体95个,其中属自然旅游资源的58个,占总数的61%。肇庆市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多。以鼎湖山(风景区)、七星岩、大斑石(封开县)为代表的山岳与地质景观资源;以星湖、西江、贺江为代表的水景观资源;以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黑石顶(封开县)为代表的生态资源;以古城墙、阅江楼、端砚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德庆龙母祖庙、梅庵为代表的宗教与民俗资源;以肇庆高尔夫度假村、广新农业生态园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资源等构成肇庆丰富的旅游资源。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使肇庆的旅游资源在全省具有明显的优势。经挖掘和整合,全市已形成以七星岩和鼎湖山为中心,连接四会贞山、广宁竹海大观、怀集燕岩和世外桃源、封开龙山和天下第一石、鼎湖葫芦山和九龙湖、德庆盘龙峡和龙母祖庙、高要广新生态园的“肇庆千里旅游走廊”,促进了全市旅游的发展。 主要旅游资源: 1.岭南第一奇观 肇庆星湖风景区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被誉为兼得“西湖之水,阳朔之山”的“岭南第一奇观”。肇庆星湖风景区由七星岩、鼎湖山两大景区组成。七星岩景区由散落在广阔湖区的七岩、八洞、五湖、六岗组成,以山奇水秀、湖山相映、洞穴幽奇见胜。鼎湖山景区以亚热带天然森林、溪流飞瀑、深山古寺见长,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 2.群砚之首——端砚 肇庆端砚与湖笔、宣纸、徽墨并称“文房四宝”。其石质纯净细嫩,蘸墨笔锋经久不退,其雕刻也相当精湛,被历代列为贡品。肇庆有“中国砚都”的美誉,当地端州区盛产的端砚自唐后为贡品,为中国文房四宝之首。唐代大家李贺曾写下“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赞美精湛的端砚制作技术。2010年9月12日,备受中国文化界注目的中国端砚展览馆,在端砚故乡广东肇庆正式开馆迎宾。 3.盘龙峡生态旅游区 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位于德庆县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整个生态旅游区占地3万亩。这里是一个原始自然生态旅游区,景区内古木葱茏,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椤遍布其间,是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是南中国最大的天然大氧库。盘龙峡生态旅游区以其得天独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禀赋,成功开发了勇士漂流、瀑布观光、峡谷品氧、全国最大的水车群、全国最具风情的山顶木屋度假村、熏衣草木屋王国酒店、盘龙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态休闲型旅游产品。 4. 肇庆古城墙 肇庆古城墙位于市区旧城区,周长2800米。据史料记载,肇庆始为土城墙,宋政和三年(1113年)将土城扩大,并筑为砖城。该城墙历史上虽然历尽沧桑也经过20多次修葺,但城墙和城门位置未改。宋代始建的城墙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全国罕见。宋代的城墙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城门之上各有城门楼1座,四门之外有瓮城,城墙四角各有角楼1座,城外还有护城河。明成化五年(1469年),知府李璲增厚了部分城墙,并亲自题书四门石匾额,改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曰朝天。民国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年),城墙上的城门楼、角楼、雉堞、瓮城被全部拆毁,用以填塞城门和护城河以利交通,使城墙遭到极大的破坏。1987年至于1996年间,肇庆市人民政府为保护名城的标志性建筑,发展旅游事业,曾多次拨专款抢修北段城墙,本着"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修缮原则,恢复了"朝天门"、墩台和雉堞,并重建了披云楼,使肇庆古城墙得以重现,肇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得以再度辉煌。

参观阅江楼心得体会

参观阅江楼心得体会 3月16 日,我们兴高采烈地踏上包车奔向阅江楼。一路上我们都是怀着激动的心情,满脑子都在想象阅江楼的样子。 阅江楼,是广东省四大名楼之一,它座落在肇庆市城区正东路石头岗上,居高临下, 屹然矗立在浩荡东去的西江河畔,气势雄伟非凡。阅江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战争的主要阵地。光绪年间,中法战争期间的主战派彭玉麟,曾在此指挥军事。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团部曾设在此,叶挺为团长。在北伐战争中,独立团被誉为" 铁军" 。于是当我们走进去就可以看见战争遗留下来的痕迹。叶挺当年的卧室:一张破旧的床,一张古老的桌子,几张残旧的凳子,相当的朴素简陋。继续向前走,玻璃柜里面呈现出机关枪,炮,刀,北伐路线示意图……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当年战士们冲锋杀敌的英勇、威武;血洒沙场的悲壮,辛酸。我不禁感概:我们的日子来之不易啊,是人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沸腾的鲜血换来的,是用他们的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的。我们的生命,难道不值得珍惜吗?我们的日子,难道不可以好好活吗?据了解:每年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因为失恋,成绩不理想,找不到工作等而跳楼自杀了。为什么他们如此容易就轻生呢?唉,心理素质太差了。生活,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如何生活。生命总是美丽宝贵的,我们应该懂得珍惜。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继续向前走,是端砚展览区。一个个形状各异,色彩鲜明,雕刻精美的端砚映入眼帘,

我们不禁兴奋不已。端砚,由来就是中国" 文房四宝" 中的极品,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肇庆是端砚产地,制作端砚的历史达 一千三百余年,为砚台之首,久负盛名。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工艺精湛,简直是叹为观之。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次参观阅江楼的经历,我深切地感受到“叶挺独立团”的精神和中国军人不怕艰难、不怕牺牲、誓死解放中国的可贵精神和伟大情操。此外,我还更多地了解和欣赏端砚,增长自己的见识。这真可谓是受益匪浅! 11 英本(1)班 201124061129 李国芳

肇庆端州古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和开放利用问题

肇庆端州古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和开放利用问题 发表时间:2017-10-16T15:46:08.4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6期作者:何肇璋 [导读] 摘要:肇庆端州古城位于肇庆市规划城区狭长平原的腹地,北倚北岭山脉,南临西江,中抱星湖,人文景观和山水风景之精华大多数分布在其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肇庆端州古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及开放利用问题。 肇庆市博物馆 526040 摘要:肇庆端州古城位于肇庆市规划城区狭长平原的腹地,北倚北岭山脉,南临西江,中抱星湖,人文景观和山水风景之精华大多数分布在其中,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肇庆端州古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及开放利用问题。 关键词:古城改造;保护策略 1简介肇庆端州古城 肇庆市是一座具有二千多年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同时又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丰富,名胜众多,山川秀美而被誉为“岭南名郡”、“西江明珠”。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人民的生活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倾向和方式也将步入新的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理所当然地开始选择旅游、休闲、度假这一高层次的消费方式。根据周边地区和客源城市的人民活水平与消费习惯和现有市场进行分析,肇庆则是穗、港、澳以及珠江三角洲近程地区人民旅游、休闲、度假的首选地。肇庆市1995年至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七星岩景区南侧,沿天宁路一带地段成为市级旅游商业服务中心。该地段是端州旧城区的中心地段,且北倚著名的星湖景区,南临西江。历代的名胜古迹及革命文物如梅庵、文庙、宋城、披云楼、阅江楼、丽谯楼、包公祠、崇禧塔、元魁塔等分布在旧城区各处,加上原有的城市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较完善,旧城区特有的民俗风情、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使端州旧城区起到吸引游客观光、游览、娱乐、购物和带动肇庆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2肇庆端州古城改造中的旅游问题 2.1城市交通问题 虽然在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政府下了很大力气,城市道路发展很快,但旧城区的中心地带处在南北只有约1.6公里,东西只有约2公里的地段上,北有七星岩景区,南面是西江狭窄的地形内,这样,不但影响肇庆府城的发展,给城市局民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也带来极大的不便。建设干道区间道路网络,调整道路功能,改普交通环境已刻不容要。” 2.2空间结构问题 在空间功能结构上,府城其北侧作为行政、文化中心,南侧作为居住、生活片区,东侧承担着商业中心,西侧为居住、休闲片区;而府城由于人民医院和市政府的迁出,必然会导致府城的整体结构的调整,而府城目前处于萧条状态,如果不在整体上引入新的功能和新的业态,府城必然会衰败。巷道一般只能满足一辆摩车或自行车通行,加上巷边散落的非机车停放,居民出行十分不便。城内机动车道不足,现有道路等级不足,不能满足交通使用的需求,同时机动车停车位也严重不足。 2.3古城公共设施问题 市级设施:府城内现市级公共设施主要为市政府,原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整体完成外迁,两大功能设施均需较大规模建筑空间,同时会产生较大的交通量;巨大的高层建筑对府城的传统风貌造成破坏,其次是肇庆中学,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占地面积大,也是府城内外来人流的主要目的地,在城市中具有一定的辐射力。地方政府决定将医院和市府迁出,必将带走大量的服务人流,这对于区内人流的吸纳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地区级公共设施:地区级公共设施为府城设施的主体,数量和占地范围均占据半数份额,其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中路的骑楼商业街和人民南路上分布的商业设施。但由于城市中心的外迁,此类大量商业设施服务半径日益下降的趋势,就其自身来说目前网点规模有限,没有大型的综合商业中心,自然缺乏对外界的吸引力,目前主要是服务于当地居民和一定范围内的居住人口,侧重于日常商业销售服务。另一类是学校和与学校教育配套图书文具类设施,这类设施多分布于各种功能混杂处。 3肇庆端州古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 3.1保护原则 (1)保护格局 在城市建设的影响下,府城风貌变化虽然较大,但整体风貌、古城墙、古城格局与近代城市肌理仍在,是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核心所在,有很重要的社会、文化、科学价值。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是对其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明晰的界定,依据具体内容,寻求可行的保护措施与目标。 (2)品质提升 在保护好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重塑古城的传统风貌,逐渐扩大府城传统风貌范围,形成整体上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老城。 (3)环境整治 规划植入新的细胞核,复兴府城传统文化和城市功能,增强其文化凝聚力,改善府城环境,重塑府城传统历史文化商业风貌,为老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培育老城健康发展的自身机能和外部环境。 (4)高度控制 府城应尊重历史一直延续至今的“山水湖城”的格局,而如今的府城的格局在空间序列上对整体空间体系破坏较为严重,视线通廊的阻隔,对延续至今的格局破坏较为严重,因此不仅仅要对府城内部的高度进行控制,还应对周边建筑的高度进行控制。 (5)适当密度 府城随着居民的生活变化,已有许多居民出现乱建的现象,规划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整治修复设计手法。对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采用“减法”和“修景”等手法加以整治,适当降低府城的建筑密度,局部区域设置小型广场,提升人居性和体验性。 (6)街巷空间 如果把府城看做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是其血脉,维持原有街巷空间的肌理上,对局部区域进行适当的拓宽,保证街巷在空间的构成要素、街巷的尺度比例和空间节点关系上具有合理性和舒适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