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是好孩子,因为“我吃饭吃得好,睡觉好”。幼儿晚期开始从多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并出现向内心品质评价过渡的趋势,如“我不打人”、“我帮老师擦桌子”等。

幼儿自我评价还出现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的特点。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随着情绪情感的好恶进行评价,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往往说自己好。如,当我们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画漂亮,或者问班里谁最棒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棒”。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过高的评价逐渐隐蔽,如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就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或“我不说”等。

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会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如从“我很棒”到“我会对着左右脚穿鞋子了”、“我比他们跑得都快”等。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成人必须对幼儿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幼儿都是有害的。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体验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为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如,“我太累了”、“我不舒服”等生理体验出现得较早,而“我有些难过”、“我觉得委屈”等情感体验出现得较晚。

幼儿的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受暗示的特点。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例如,在没有暗示的情况

下,老师问:“做错了事你会觉得怎么样”,3岁孩子中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暗示下“你做错了事觉得有些难为情吗”,则有26.67%的孩子有“难为情”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本来是没有的,是在成人的暗示下产生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如3-6岁儿童对愤怒感的情绪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控制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然后,实验人员离开了,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力的软糖。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成功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后来,研究人员对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

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延迟满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帮助学前儿童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有充分的自信,在活动中更积极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婴儿期自我意识的萌芽及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你学会了吗?

1—3岁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doc

授课题目: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先学前期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掌握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阶段。 2.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并能对其进行正确教育的能力。 3.培养热爱幼儿、对幼儿教育工作感兴趣,进而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及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 教学重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针对先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进行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实验导入 有位心理学家在做动物实验时曾遇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情: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使这位心理学家捧腹大笑。为什么看起来挺聪明的小猴子会做出如此可笑的动作,而再笨的孩子也不会用自己的手或脚去换糖。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猴子不能把自己同周围的事物区别开来。而人则不同,人能够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人有自我意识。有无自我意识是动物和人在心理上的分界线。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先学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与教育。同学们将教材翻至65页,自己预习一下教材的内容。回答两个问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一、认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以及自己与别人和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情感成分,包括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完善等。 学生列举描述自我认识的语句: ?人贵有自知之明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教案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案目的及要求 让学生了解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对自我意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能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教案内容 1.自我意识含义、发展及特点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3.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案课时:2学时 教案重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及方法。 教案难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及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缺陷及调适。 教案内容及过程 [导学案例] 教材案例2-1 “到底是谁打碎了我的梦想?” 思考:看完这个案例后有什么样的想法、感受和启发?如果你是案中主角的好朋友,你会如何帮助他?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课堂练习:p34 专栏2-9请你完成以下句子,然后大家分享。你有什么独特的感受? ?假如我是一种花,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动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乐器,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食物,我希望是。因为 ?假如我是一种颜色,我希望是。因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社会比较、观察、分析外部活动与情景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影响个体自我意识的因素除了与人的自我态度、成长经历、生活环境有关以外,他人对我们评价,特别是生命中重要人物,例如父母、家人、老师、朋友、同学等对待我们的态度,会对我们的自我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种类: (一)生理自我 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容貌、身材、性别等的认识以及对生理病痛、温饱饥饿、劳累疲乏等的感受等。这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它可以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大概在3岁时开始成熟。人初生时,物我不分;七八个月时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人称“我”的使用,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 (二)心理自我 指对自己知识、能力、情绪、兴趣、爱好、性格、气质等的认识和体验。这阶段大约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从青春期一直到成年。自我意识经过这个阶段的分化、矛盾、统一而趋于成熟,个体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 我意识的培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幼儿的自我意识及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 摘要 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自我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妥善处理自己与环境、与他人的关系,如认识到人的态度、体验他人的情感、建立平等关系、共享社会经验、实验共同目标等。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通过现场观察、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其进行了分析。本文首先是阐释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其次解构了幼儿自我意识的结构,再次分别从社会、教育的角度论述了良好自我意识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最后对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幼儿自我意识自主教育培养 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提出,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幼儿良好意识的重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提出有明确自我意识的学习者能够发现和改正不良错误或行为。早在1962年,朱智贤教授在其《儿童心理学》一书中,对儿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发生、发展及其作用做了深刻的分析,对自我意识的实质、作用等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着名心理学家维列鲁学派创始人维果斯

基就对认知思想有过精辟的论述,在《思维与言语》一书中,他指出:意识活动可以指向不同方向。本文侧重于阐述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其发展,重点是对幼儿良好自我意识的培养策略,从实践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2.自我和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及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就是内心深处的自己,真实的自己,自己毫不掩饰的一面。心理学上的自我这个概念是许多心理学学派所建构的关键概念,虽然各派的用法不尽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自我”属于意识范畴,出生时婴儿的精神知识由本我构成,自我正是一个人出生之后,幼儿时代通过父母的训练和与外界打交道而形成的人格的一方面,它正视现实,符合社会需要,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是本我和外界的中介。它的作用是既坚持本我的目的,以利其冲动之实现,不让本我和这些外界规范发生冲突,于是便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欲望以进行自我保存,另外也尽量使本我得以升华,将其盲目冲动、情欲引入社会认可的渠道。因此,控制和统辖着本我与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的认识及对周围事物关系的各种体验。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初生时,人们并不能区分自己和非自己的东西,生活在主客体未分化的状态;七八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即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听到自己的名字会做出明确的反应;两岁左右的儿童,掌握第一个人称代词“我”,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中是一大飞跃;三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出现羞耻感、占有心,要求“我自己来”(要求自主性),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从三岁到青春期,是社会教化对个体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虽然儿童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但他们主要依据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因此,这一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被称之为“社会自我”发展阶段,也称之为“客观化”时期。从青春发育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其间自我意识经过三个阶段逐步趋向成熟,这三个阶段是: 1、分化 进入青春期以后,个体的视线由外向内转移,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内心体验,于是个体自我分裂为两部分: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主体自我处于自我意识的主体地位,起观察者、评价者和调节者的作用;客体自我在自我意识中处客体地位,充当被观察、被评价和被调节的角色。经过分化,个体开始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入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也可以说进入了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观化”的时期。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矛盾 自我意识的分化,引起了自我意识内部的矛盾,使青年开始感受到儿童期从未体会到的种种内心冲突和思想斗争。自我意识的矛盾最突出地表现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往往与主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体现了一定社会要求和道德准则的内化情况;现实自我则往往与客体自我相联系,反映了个体实际上是怎样的人,体现了个体各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自我意识的矛盾就是当“主体自我”去考察、认识和评价“客体自我”时,常常会发现“现实自我”不能符合“理想自我”,于是出现了心理不平衡,即自我的分裂。为此,他们常常感到内心困惑、苦闷和烦恼,甚至迷茫不解。能否解决好这个问题,对青年期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3、统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与冲突,个体的自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实现了协调与一致,即自我统一。但怎样统一,统一的性质又如何,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案

大学生自我意识教案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案 单位名称: 专业学院: 教师姓名: 授课时间:

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 一、教学内容: 自我意识概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误区和大学生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二、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体验法的教学方法。对于第一部分《自我意识概述》事实性资料的学习,采用讲授法。第二、三部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误区》通过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直观、生动地学习有关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误区。第四部分属于技能和方法的学习,采用体验教学法。通过课堂体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教学目标: 1、了解自我意识的涵义; 2、熟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存在的误区; 3、掌握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自我意识的涵义;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和存在的误区; 3、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难点:建立正确自我意识的方法和途径。

五、教学过程: 导入:从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中国的名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入手,说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同时,提出了认识人本身的要求,进而引出本节课主题:大学生自我意识。 本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所谓自我意识就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2、自我意识的结构: 从内容上划分: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从形式上划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从自我观念上划分: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3、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的基础上,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的。 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约经过20年时间,大约经历三个阶段,即: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教案

课时教案 编号:第10号 课时安排: 2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1) 教学目的要求(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 1.能做出本节思维导图并讲解; 2.能说出自我意识的结构; 3.体验合作、探索、表达、欣赏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自我意识的结构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探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科书,投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气质的概念、分类和拟合度教育 二、案例导入: 苏格拉底、雅典神谕、狮身人面像 三、学习新知: (一)自我意识概述 1.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它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成熟的自我意识变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认识成分):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分析和评价。 自我体验(情绪成分):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基础是自我评价。 自我调控(意志成分):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和调节。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婴儿自我意识的发生和发展

2.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3)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我国心理工作者研究了自我控制发展各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普遍认为学前儿童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自我控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上。4岁之前,幼儿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弱,自我控制水平也是非常低的,他们的行为主要受成人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三)促进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策略 1.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息 ① 多给儿童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② 多给儿童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③ 多给儿童提供更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2.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①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3.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 ① 提高同伴交往的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 ②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儿童自控能力的水平 四、学习资料:中国慕课、课本中的资源 五、辅导答疑 六、课后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授了自我意识的概念、层次和结构,阐述了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运用这些规律和特点,塑造和形成学前儿童良好和正确的自我意识。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我国有句俗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是人如果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那是难能可贵的事情。做为社会成员的人,只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才有可能把自己摆在社会集体中的恰当位置上,并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才有可能主动地促进自己个性的完美发展。 但是,人要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恰恰相反,它可能是人在自己的认识活动中所碰到的最困难的课题之一。如果说人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话,那么,人一生也都在不断地认识自己。从人的一生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时而清楚,时而糊涂,能够做到大体清楚,基本正确就不错了。从人的成熟期的发展看,人对自己的认识可以说是逐步深入,最后接近于成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幼儿阶段属于发展早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还十分肤浅。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的头几个月,对自己几乎没有多少认识。他不清楚自己同周围事物的界限,不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社会实体,更不知道使用自己的力量,发挥自己对客观世界的影响。比如,他不知道主动地伸手抓物;他吸吮自己的小手,就像吸吮一个玩具一样,并不了解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他在摆弄玩具时,如果从他手里把玩具拿走,他不会追寻,如果再将玩具放在他的肚皮上,他也不会主动伸手将它拿出来。放在他肚皮上的玩具就象长

在他身上的一块肉一样,成为他身体的一份。这些都说明,孩子还不清楚做为主体的自己和客观事物之间的界限。孩子为了弄清这个界限,并了解自己的独立存在,大约要经历一年多的时间。 一般认为,孩子了解自己是从看到自己的力量开始的。当孩子将玩具扔到床上后,妈妈给他捡起来,他又再次将玩具扔到床下。如此往返,他逐渐看到了自己有一种作用于其它事物的力量,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力量可以在许多场合表现出来,这就不断强化了孩子的上述感觉。其后随着言语的发展,孩子开始了解自己身体各部的名称,如哪是自己的头,哪是自己的手、脚、眼、鼻、口等。这时,孩子逐渐了解了做为一个生物实体的“自我”,并把自己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区分出来。 但是,人不仅是一个生物实体,而且还是一个社会实体。做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孩子是在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中逐渐认识的。首先,他借助于语言确立了自己的名字,并以此代表自己同他人进行语言交往。这种交往活动常常不只是为了生理的需要,而且是为了社会性的需要,如玩耍。在效中,孩子从开始使用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到掌握代名词“我”,这时他才真正把自己做为一个社会的主体从众多的客观事物中独立出来,才会真正开始积累对于“我”的认识。孩子大体要到三岁左右,才会成熟到如此程度。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岁左右的孩子有一种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的愿望,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这可以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表现。这个时期,鼓励孩子独立行动,赞扬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每一点成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 实践 顾欢华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已走向新纪元,未来世纪的明显特征是科学技术日益昌盛,知识发展日新月异,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五光十色,相互影响。我们确信,未来时代的教育只有一个选择,既教会人们学会学习、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发展,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和情感化的。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个性发展契入。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育是以儿童发展为本 的教育。、及新出台的都特别注重幼儿个性 的发展。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部分,是个性形成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大约在1岁左右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儿童的自我系统主要包括3个部分: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

而我们农村的幼儿严重的自我认识不 适当的现象,在遇到动机冲突或挫折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消极的心理防御 机制,缓解内心的困扰和不安,陷入回避矛盾、自欺欺人的境地,而对于自我评价也过低,缺乏自信心,表现为低度的自我尊重,只为自己确定很低的目标,只有很差的成就动机,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交往、行为退缩、情绪抑郁,也常常不能够自觉掌握和调整自己的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这样的儿童以后很难适应复**变的社会生活,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常会出现种种为题和障碍。 因此,只有重视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认知层面,幼儿学习动力和态度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而只有积极学习探索,与人合作并反观自身的愿望不止、热情不息的健康个性品质,才是一个人科学认识和心理品质培养迈向巅峰的可靠保证! 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幼儿教育,由于家庭、环境、传统教育观念、师资等的影响,对于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自我

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概述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办了一所学校,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认识你自己。"仅仅五个字道出了一个千百年来困扰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命题。当我们避开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尤其是在青年期,也正是我们军营多数人所处的年龄。宁静的夜晚,仰望着深邃的天空,我们会经常扪心自问:"我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大社会里、小环境中我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行不行呀?""别人怎样看待我呢?"、"我应当成为怎样一个人呢?"、"我怎样改变现状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呢?"通俗地说,这些就叫做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态的认识、体验和愿望,以及对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 1 个体对自己身体、生理状态的认识、体验。例如,身高、体重、容貌以及温饱感、舒适感、病痛等,也就是生理的自我。 2 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个性特点、心理品质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如智慧、能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意志等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心理的自我。 3 个体对自身与外界客观事物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体验和愿望。它包括个体对周围客观环境和人的影响、作用的认识和体验,也包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责任、力量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社会的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 1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又包括自我感知、自我观察、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心理成分。其中自我评价集中代表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自我评价是个人对自己身心特征的判断和评论。其重要功能就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自我评价对个人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尤为重要。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①社会上他人对自己态度与评价,②与条件相仿者比较,③个人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分析。 自我概念的内容有三个方面,即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现实自我是个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中自我的各种特征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躯体特点、行为特点、人格特点、角色特点等的认识。现实自我又称个人自我,纯属个体对自己的看法,主观性强,是自我概念中的最重要的内容。投射自我是个体所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认识。现实自我和投射自我不一定相同,两者之间可能会有距离。当这个距离相差太大时,个人便会感到别人不理解自己,因而产生隔阂。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立场出发构建将来要达到的理想标准,它引导个体实现理想中的个人自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课程标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学时/学分:32/2 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修订时间: 课程负责人:课程审批人: 课程团队: 二、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课程定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指导》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按照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工作的要求,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和技能实训中,全面培养学生正确设计和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能力和素养的一门具有较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和《幼儿教师技术行为训练》,它们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技能支持;并行课程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指导》、《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指导》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指导》等,它们同属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后续课程为顶岗实习。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以素质教育观和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秉持“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理念,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据,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者深入交流,分析学前教育专业职业岗位(群)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培养重点,基于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开发和设计本课程。 课程设计思路:社会调研→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序化课程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确定考核方式。 ⑴依据幼儿教师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 课程团队教师与校外专家深入交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幼儿教师的岗位要求,以学生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重点,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理论及自我意识、社会交往、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等五种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主要教学内容。 ⑵依据内容逻辑关系和认识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以及由浅入深、先主后次、先理论后实践的顺序,序化课程教学内容。 ⑶依据教学需求和学生学习特点选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合理地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所以,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幼儿生活情境教学模式(多用于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中)和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多用于基本理论部分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用以现场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为主,以读书指导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为辅。

自我意识概述

自我意识概述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探索。在西方雅典有一座纪念太阳神阿波罗的神庙,2000年来,它静静地矗立在雅典的郊外,在它残破斑驳的石柱上,就镌刻着那一句举世闻名的“人啊,认识你自己!”在东方,老子说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们始终对这个神秘的世界和神秘的自己充满了好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自已吧。 请大家思考一下:你了解你自己吗?你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你知道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人吗?你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通俗地说,这些都叫“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是主体我对其自身作为客体我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自我意识表现在三个层次,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对自己的身体、性别、年龄、容貌、仪表、健康状况以及所有物等方面的认识。“妈妈,我肚子有点疼”,当幼儿不舒服地谈及自己身体感受的时候就是生理自我在起作用。 一个人到什么场合就穿什么衣服,面对不同的对象就展示不同的自我,这正是人社会自我的反映。社会自我是对自己在一定的外部行为和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方面的认识。比如,“我是一名教师”“你是一名学生”“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等。

心理自我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气质、兴趣、信念、世界观等个性特征的认识。幼儿虽小,也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如“我是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我讲的故事可好听了”等,就是心理自我的体现。 有了自我意识,人能体察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形成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信、自恃、自爱、自怜等。 自我意识有着复杂的结构系统,主要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认知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比如“我是谁?”如果认识到我是一只苹果,那我的终身使命就是竭尽所能使我甜,如果认识到我是一只柠檬,那就要尽力使自己变得酸。只有找到你是谁,你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才知道你将往何处去,才知道你人生的下一步该怎么走。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保障。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进行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有目的地、能动地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 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体我对客体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它属于情绪、情感的范畴,主要包括积极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信、自豪等,消极的自我体验如自卑、自负、自责等方面的内容。自我体验使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直接表现为喜欢自己还是不喜欢自己。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随着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经历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较长的发展过程。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成熟,大约经过了20多年的时间。 婴儿期(0~3岁)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常常摆弄、吮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就像玩玩具一样。在这过程中,儿童逐渐发觉,咬自己的手指、脚趾与咬其他玩具的感觉不一样,从而慢慢地意识到手指、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就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自我感觉)。 儿童在1周岁以后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以及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他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从成年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象称呼其他事物一样用自己的名字称呼自己。这时儿童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表象阶段。 大约在2岁以后,儿童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一般是先掌握物主代词"我的",然后才用第一人称"我"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标志着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 幼儿期(3~6岁)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等三方面。而以自我评价为主要标志。儿童自我评价的

能力是在成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出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非常迅速特别是在4~5岁。 幼儿自我意识各因素开始发生的时间很接近,但是不同步。首先是自我评价的发展,其次是自我体验的发展,最后是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3到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在4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的年龄转变期为4~5岁。 2、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①幼儿从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逐渐向自己独立评价发展。幼儿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他们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儿童往往不加考虑的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简单重复成人的评价。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其原因是“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儿童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儿童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反感。 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带有主观情绪性,发展到初步的客观性。苏波特斯基的研究发现,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

中班自我意识活动

中班自我意识活动:我也有长处 活动目标 1.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并向同伴学习他们的长处。 2.能说出并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 3.体验展示长处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有关森林场景的背景图。 2.故事中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引出故事,激发幼儿兴趣。 指导语:昨天我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并且把它画了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地方是哪儿呢? (出示森林场景的图片) 指导语:对了,就是这个大森林,你们想不想知道,昨天在这个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2.初步了解长处的概念,并知道小动物的长处。 (1)听故事第一段。 ①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河马怎么了?小河马室怎么说的?那你们知道什么叫做长处吗? ②师生共同小结:长处可以是自己最优秀、最擅长的地方,也可以是自己最能干、最棒的本领。小鸟在本领比赛中得了唱歌奖,它的长处就是唱歌;小猴得了爬树奖,它的长处就是爬树。

③教师提问引出故事的后半部分。 指导语:那小河马在比赛中都输了,你们觉得它有没有长处呢?是什么? (2)倾听故事的后半部分。 ①教师提问:那让我们继续往下听,听听小河马最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长处,如果有,它的长处又是什么呢?最后,小河马还明白了什么? ②师生共同总结:小河马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的长处是游泳,愿意帮助小动物。这也使小河马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3)迁移故事寓意,说出自己的长处,并进行展示。 ①教师提问:现在小动物们都找到了自己的长处,它们想听小朋友来说一说,你们有什么长处? ②请幼儿进行现场展示。 3.提升经验,明白要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 ①指导语:刚才小朋友都说了自己的长处,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的长处都不一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更进步一点,有更多的长处? ②师生共同小结:只有互相学习别人的长处,我们就会有更多的长处。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回教室后把自己的长处告诉更多的小朋友。 故事:小河马找长处 森林里进行着“看谁的本领大”的比赛,许多小动物都得了奖。小鸟得了唱歌奖,小猴得了爬树奖。可是小河马在各项比赛中都输了,它羞得满脸通红,悄悄地躲在草从中哭了起来:“我,我真没长处。” 树上的小鸟看见了说:“别哭,别哭,各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看你的嘴巴

第二章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第二章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认识自我,重视自我意识的养成。 教学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 重点难点:自我意识的概念、结构、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缺陷、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形成。 教学方法:联系实际,结合案例进行理论讲授;讨论。 课时:2学时 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以及自己同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是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具体来说,包括对自己三个方面的认识:生理状况(如身体状况和外貌特征)、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能力、行为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状况(如自己与他人、与社会关系、自己的社会地位等)。自我意识包括本质的自我与自己的外表和行为的区别,我们以此确定自己,并在生活经历、反省体验和与他人的交往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对于任何青年人来说,自我意识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在这一年龄能够比较正确而客观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才可能在将来有一个成熟稳定的心态步入社会。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自我意识萌生时期(8个月——3岁,主要是生理自我的发展) 在生命降生之初,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例如,婴儿咬自己的手指、脚趾,咬到自己哭出来,不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婴儿一般在8个月龄左右,生理自我开始萌生,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到l岁左右,儿童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初步意识到自己是动作的主体。1周岁以后,儿童逐步认识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意识到自己身体的感觉。一般到2岁左右,儿童逐渐学会用代词“我”来代表自己。3岁左右的儿童,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二)自我意识形成时期(3岁——14岁,主要是社会自我的发展) 3岁到青春期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化影响最深的时期,也是学习角色的重要时期。个体在家庭、幼儿园、学校中游戏、学习、劳动,通过模仿、认同、练习等方式,逐步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伙伴角色、学生角色等。这一时期,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己在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享有的社会权利等。 (三)自我意识的发展时期(14岁——23、24岁,主要是心理自我的发展) 从青春发育期到青春后期大约十年时间,是心理自我的发展时期,自我观念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个人的自我意识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分裂为观察者的我(I)和被观察的我(me),因而个人就能从自己的观点出发,认识和评量自己的心理活动。 (2)能够透过自我去认识客观世界,即由自我的观点来认识事物而不是从他人的观点去评量事物。 (四)自我意识完善时期

幼儿自我意识活动设计说明

我们的主题:《我们的身体》 容与要 求: 1、认识自己身体主要部位的外部特征,体验它们的作用。 2、运用测量及比较的方法,体验自己在长大,并为自己长大而高兴。 3、初步了解和积累爱护身体的基本尝试。学习保护身体的方法,体验身体健康的快乐。 活动与指导: (一)我们的脸蛋 1、散文:秘密(语言) 2、健康歌(歌曲) 3、练眼力(语言) 4、表情娃娃(数学) 5、会听声音的耳朵(科学) (二)双手真能干 1、认识指纹(科学) 2、我爱小手(科学) 3、小手歌(歌曲) 4、好看的手影(艺术) (三)我的小脚丫 1、滑稽的脚先生(歌曲) 2、小脚印(语言) 3、大鞋和小鞋 (四)我们快快长 1、我在长大 2、我长高了 3、笑呀笑(歌曲) 我们的儿歌 儿歌:脚印 小鸡的脚,尖尖的,跑来又跑去,竹叶撒满地。 小狗的脚,圆圆的,跑来又跑去,梅花落满地。 小鸭的脚,扁扁的,跑来又跑去,小扇铺满地。 小孩的脚,胖胖的,跑来又跑去,小树栽满地。

散文诗:秘密 墙角有条小缝,风儿会吹进来, 小雨会钻进来,凑近小缝仔细瞧: 可以看见蝴蝶在花丛中捉迷藏,彩虹从屋顶上浮现。 可以看见独角兽在月牙周围打转,一大把流星从天边划过。 可以看见太空战士登上火星,小精灵钻进地球的肚子。 这些都是我们的秘密,只能一个人去看,别人都不会知道。 儿歌:十个手指头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跟斗, 七八九,拍皮球, 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健康歌 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能够较清楚的演唱歌曲。 2、感受运动身体的快乐。 过程: 1、欣赏歌曲 2、学习歌曲1)、说说歌曲中唱了些什么?2)、身体哪些地方动?3)、熟悉歌曲4)、演唱歌曲 3、歌曲表演1)启发幼儿根据歌曲创编容,说说身体的什么地方还可以动?2)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快乐的边唱边动,体验歌曲的活泼、欢乐的情绪。 4、活动结束。 身体怎么动 目标: 1、能够积极探索自己身体的运动机能。 2、感知自己身体的很多地方都能运动。 过程:1、哪些部位能动?1)、除了手、脚、脖子、屁股能够动,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地方能动?2)、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3)、鼓励幼儿经验交流。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途径与方法[培养农村幼儿自 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顾欢华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已走向新纪元,未来世纪的明显特征是科学技术日益昌盛,知识发展日新月异,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五光十色,相互影响。我们 确信,未来时代的教育只有一个选择,既教会人们学会学习、学会 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发展,这样的教育必然是个性和情感化的。 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从个性发展契入。二十一世纪的幼儿教育是以 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幼儿园工作规程》、《**市学前教育纲要》及新出台的《全国学前教育教育纲要》都特别注重幼儿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是组成个性的一部分,是个性形成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 发展的重要因素。儿童大约在1岁左右开始产生自我意识。儿童的 自我系统主要包括3个部分: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控制。 而我们农村的幼儿严重的自我认识不适当的现象,在遇到动机冲突或挫折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缓 解内心的困扰和不安,陷入回避矛盾、自欺欺人的境地,而对于自 我评价也过低,缺乏自信心,表现为低度的自我尊重,只为自己确 定很低的目标,只有很差的成就动机,常常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 交往、行为退缩、情绪抑郁,也常常不能够自觉掌握和调整自己的 认识活动、情感态度和动作行为,这样的儿童以后很难适应复**变 的社会生活,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常会出现种种为题和障碍。 因此,只有重视幼儿的自我意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认知层面,幼儿学习动力和态度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而只有积极学习探

索,与人合作并反观自身的愿望不止、热情不息的健康个性品质,才是一个人科学认识和心理品质培养迈向巅峰的可靠保证! 而当前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幼儿教育,由于家庭、环境、传统教育观念、师资等的影响,对于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缺乏一定的认识和具体的培养途径的研究。 综上所说,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的途径研究解决了在幼儿园教养活动中如何运用最恰当地途径进行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及在幼儿个性发展中发挥其最佳作用,加快了幼儿素质启蒙教育的进程。 二、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目标:在幼儿园教养活动中培养农村幼儿自我意识途径的研究及小、中、大三个层面的自我意识的培养分层目标。 2、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收集有关情报资料。收集了有关开展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如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同时翻阅了大量的国内外幼儿心理学理论,为本课题的顺利研究做充分的准备。 (2)调查法:运用问卷、座谈,调查了本园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及家庭教育指导的现状。 (3)思辩法:制定了3到6岁农村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指标。 (4)行动研究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实践研究,保证了课题计划的顺利进行。 (5)经验总结法:总结出了培养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目标、途径、评价体系;汇编了幼儿自我意识培养内容的指导方案。 3、研究的步骤: 准备阶段:99、12---2000、2:广泛收集并学习国内外有关幼儿自我意识培养的信息资料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包括报刊杂志上的有关研究资料。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幼教论文 3-6岁儿童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钱文 著名的成功学学者拿破仑·希尔曾经这样说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自于一个意念——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体验,包括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和期望等,它犹如“心灵面前的一幅长期且稳定的自我肖像画,使得你越来越和它相近”。 婴儿出生的时候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一直到1岁以后才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感觉。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别人不一样,渐渐地知道了“我是谁”和“我不是谁”,一直到产生自我评价,如“我是个可爱的孩子”等。儿童的自我意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与结构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2)能认知并体验到内心进行的心理活动。(3)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简言之,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具有帮助人认知自我、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一个由知、情、意构成的复杂结构,我国学者大多采纳以形式维度划分的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个方面,它们分别代表着知、情、意三个维度。 自我认识也称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中的认知成分,在学前期主要包括自我

概念、自我评价和性别意识等。具体而言,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身存在以及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和思想等方面的认识。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与评价。自我评价是儿童在别人评价他(她)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的,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产物。对性别的认知也是学前儿童对自己的认知的重要内容。1—2岁的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直至6岁,儿童才形成比较全面、稳定的性别意识。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成分,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与自信、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都是自我体验的产物。自尊与自信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中自尊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尊与人际关系有很显著的相关,自尊强的儿童更可能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自信则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相信自己具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心的建立对个体发挥自我潜能、把握人生机会以及增进心理健康等都有重要作用。 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的意志成分。自我调控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控制与调节,在学前期发展的主要是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具有能动性、反馈性和修正性等特征。首先,自我调控的前提是自我监督,自我监督是指个体自主、独立、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行为,因此具有能动性。其次,在自我监督的基础上,个体依据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具有反馈性,自我调节过程要求个体不断去获得关于自身行为的进展、变化和结果的相关信息,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审视周围环境中的变化。最后,自我调节具有修正性,自我调节的目的是为了让个体的行为能更好地符合环境中的要求,在反馈的基础上,个体必须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才能使自己的行为符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