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函数的应用》练习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练习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练习题

一次函数的应用练习题

1.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有A,B,C三地,C地位于A,B两地之间,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出发,沿这条公路匀速行驶至C地停止.从甲车出发至甲车到达C地的过程,甲、乙两车各自与C地的距离y(km)与甲车行驶时间t(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当甲车出发____h时,两车相距350 km.

2.小亮家与姥姥家相距24 km,小亮8:0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去姥姥家.妈妈8:30从家出发,乘车沿相同路线去姥姥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小亮和妈妈的行进路程s(km)与时间t(h)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出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A.小亮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2 km/h

B.妈妈比小亮提前0.5 h到达姥姥家

C.妈妈在距家12 km处追上小亮

D.9:30妈妈追上小亮

3.甲骑摩托车从A地去B地,乙开汽车从B地去A地,同时出发,匀速行驶,各自到达终点后停止,设甲、乙两人间距离为s(千米),甲行驶的时间为t(小时),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有下列结论:①出发1小时时,甲、乙在途中相遇;②出发1.5小时时,乙比甲多行驶了60千米;③出发3小时时,甲、乙同时到达终点;④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一半.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4.设甲、乙两车在同一直线公路上匀速行驶,开始甲车在乙车的前面,当乙车追上甲车后,两车停下来,把乙车的货物转给甲车,然后甲车继续前行,乙车向原地返回.设x秒后两车间的距离为y米,关于y与x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则甲车的速度是____米/秒.

5.周末,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野外郊游,从家出发1 h后到达南亚所(景点),游玩

一段时间后按原速前往湖光岩.小明离家11

6h后,妈妈驾车沿相同路线前往湖光岩.如图

是他们离家的路程y(km)与小明离家时间x(h)的函数图象.(1)求小明骑车的速度和在南亚所游玩的时间;

(2)若妈妈在出发后25 min时,刚好在湖光岩门口追上小明,求妈妈驾车的速度及CD所在直线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6.小明和爸爸从家步行去公园,爸爸先出发一直匀速前行,小明后出发.家到公园的距离为2500 m,如图是小明和爸爸所走的路程s(m)与步行时间t(min)的函数图象.

(1)直接写出小明所走路程s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2)小明出发多少时间与爸爸第三次相遇?

(3)在速度都不变的情况下,小明希望比爸爸早20 min到达公园,则小明在步行过程中停留的时间需作怎样的调整?

7.五月份,某品牌衬衣正式上市销售,5月1日的销售量为10件,5月2日的销售量为35件,以后每天的销售量比前一天多25件,直到日销售量达到最大后,销售量开始逐日下降,至此,每天的销售量比前一天少15件,直到5月31日销售量为0.设该品牌衬衣的日销售量为P(件),销售日期为n(日),P与n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试求第几天销售量最大;

(2)直接写出P关于n的函数关系式(注明n的取值范围);

(3)经研究,该品牌衬衣的日销售量超过150件的时间为该品牌的流行期,请问:该品牌衬衣本月在市面上的流行期为多少天?

8.某个体户购进一批时令水果,20天销售完毕,他将本次销售情况进行了跟踪记录,根据所记录的数据可绘制如图所示的函数图象,其中日销售量y(千克)与销售时间x(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甲所示,销售单价p(元/千克)与销售时间x(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乙所示.

(1)直接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分别求出第10天和第15天的销售金额;

(3)若日销售量不低于24千克的时间段为“最佳销售期”,则此次销售过程中“最佳销售期”共有多少天?在此期间销售单价最高为多少元?

化工制图思考题及答案

化工制图复习题 1.化工行业中常用的工程图样的分类。答:化工机器图、化工设备图和化工工艺图。 2.化工设备零部件的种类分为哪两大类?举例说明。答:① 化工机器。指主要作用部件 为运动的机械,如各种过滤机,破碎机,离心分离机、旋转窑、搅拌机、旋转干燥机以及流体输送机械等。 ②化工设备。指主要作用部件是静止的或者只有很少运动的机械,如各种容器(槽、 罐、釜等)、普通窑、塔器、反应器、换热器、普通干燥器、蒸发器,反应炉、电解槽、结晶设备、传质设备、吸附设备、流态化设备、普通分离设备以及离子交换设备等。 3.筒体(钢板卷制、无缝钢管)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答:一 般来说,直径从300mm至6000mm,筒体可由钢板卷焊而成,其工程直径为筒体的内径;当DN在1000mm以内时每增加50mm为一个直径档次,在1000~6000mm时每增加100mm为一个直径档次。直径小于500mm时,可以直接使用无缝钢管来作筒体,其工程直径为同体的外径。 4.椭圆封头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答:其长轴为短轴的2倍,J B/T4746——2002《钢制压力容器用封头》规定,以内径为标准椭圆形代号为EHA,以外径为标准的椭圆形封头代号为EHB。 5.筒体与封头的连接方式有哪些?答:直接焊接、法兰连接。

6.管法兰的分类?答:一 个是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的管法兰国家标准GB/T9112~9124—2000另一个是化工行业标准HG20592~20635—2009《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 8.管法兰按其与管子的连接方式分为哪几类。答:平焊法兰、对焊法兰、螺纹法兰、承 插焊法兰、松套法兰。 9.压力容器法兰分为哪几类?密封面形式有几种?答:有甲型平焊法兰、乙型平焊法兰和 长颈对焊法兰,其密封面形式有平面型密封、凹凸面密封、榫槽面密封。 11.球形、椭圆、碟形、锥形、平板封头的特点。 12.补强圈的作用及标注方法。答:补强圈用来弥补设备因开孔过大而造成的强度损失, 其形状应与被补强部分壳体的形状相符,使之与设备壳体密切贴合,焊接后能与壳体同时受力。 13.鞍式支座的类型及标注方法。答:A型(轻型)B(重型)两种。每种又有F型(固定 式)和S型(活动式)。 14.耳式支座的类型及标注方法。答:有A 型(短臂)、B型(长臂)和C型(加长臂)。 15.支承式支座的类型及标注方法。答:有AB两种类型,A有若干块钢板焊成,B用钢 管制作而成。 16.裙座的种类。答:圆柱形裙座、圆锥形裙座。 17.各种支座的使用场合、分类。答

史学概论练习题

史学概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史学概论》课程是阐述有关(历史学)学科学习与研究基本问题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2.历史学的核心内容是(历史观)。 3.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著作是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一书。 4.“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开创了西方史学的历史叙事体先河。 5.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标志着唯物史观理论的正式形成。 6.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是李大钊的(《史学要论》)一书。 7.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代表作有《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史》、《编年史》。 8.意大利第一位著名的人文主义史学家是(布鲁尼),代表作有《佛罗伦萨史》。 9.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汤普森)的代表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 10.20世纪中国新考证历史学派中最有史识的史学家是(陈寅恪)。 11.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代言人,著作有《元史学: 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话语的比喻:文化批评论集》等。 12.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 13.古代希腊史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学家是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和色诺芬。 14.唯物史观从人类(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15.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史学巨著。 16.现代科学形态的考古学萌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17.20世纪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杰出史学家代表是(布罗代尔)。 18.20世纪西方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史学流派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学派。 19.1955年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最先提出“全球史”的概念。 20.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关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代表作是(侯外庐)主编的《中国 思想通史》。 二、单选题 1.1930年( B )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开山之作。 A、梁启超 B、郭沫若 C、胡适 D、王国维 2.中国古代自( C )正式设立史馆,史官制度开始趋于规范化。

乙醚的制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乙醚的制备实验 一、 实验目的 1.原理和方法——在酸作用下醇分子间脱水制备 2.基本操作——①控制温度来控制反应方向进行; ②低沸点依然液体的蒸馏,洗涤分离等基本操作要点。 二、实验原理或主要反应式 1.酸作用下,醇分子间脱水成醚 本实验在浓硫酸作用下,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反应方程式: 2.基本反应历程 3.副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如果温度控制不好,就可能发生乙醇分子内脱水成烯、氧化为醛或酸的副反应。 反应方程式: 三、主要试剂及药品 液体药品:95%乙醇、浓硫酸、5%氢氧化钠溶液、饱和氯化钙溶液、饱和食盐水 固体药品:无水氯化钙

四、实验装置图 五、实验步骤 六、产品质量及产率(网络授课可忽略此项) 七、实验注意事项 1. 仪器要干燥,安装要严密,滴液漏斗下端要浸入液面以下。 2. 注意温度计位置:制备乙醚和蒸馏乙醚时温度计的位置不一样。 3. 分批加浓硫酸时,注意边加边摇边冷却,防止乙醇进一步氧化。 4. 控制好反应温度及滴加乙醇的速度(约1 滴/秒)。 5. 反应完后要先停止加热,稍冷却后再拆下接收瓶,防止产物挥发。

6. 乙醚是易燃溶剂,在洗涤分离、蒸馏时要远离明火,注意通风,保证安全。 八、实验小结或问题讨论 1.在乙醚的制备过程中,滴液漏斗的下端为什么要伸到液面以下? 防止乙醇还没有参加反应就被蒸出。 2.在洗涤分离过程中,每一步分别除去的是哪些杂质?(除杂的原则;粗盐如何提纯) 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酸性物质:乙酸、亚硫酸; 用饱和食盐水洗涤除去残留的碱并减少乙醚在水中的溶解度; 用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除去乙醇。 3.制备乙醚时,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反应有什么影响? 反应温度过高,则副反应增多,产率降低;反应温度过低,则反应速率很慢。 4.在制备乙醚和蒸馏乙醚时,温度计的位置是否相同?为什么? 制备乙醚时,温度计的水银球须浸入液面以下距瓶底约0.5~1cm处,与漏斗脚末端齐平。 蒸馏乙醚时,温度计水银球应位于蒸馏头支管口

ZY-化工制图思考题.doc

化工制图思考题 1.化工行业中常用的工程图样的分类。. 2.化工设备零部件的种类分为哪两大类?举例说明。 3.筒体(钢板卷制、无缝钢管)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 4.椭圆封头公称直径如何确定?(外径、内径各为多少?) 5.筒体需要标注哪些尺寸? 6.管法兰需要标注哪些尺寸? 7.压力容器法兰(设备法兰、大法兰)需要标注哪些尺寸? 8.管法兰按其与管子的连接方式分为哪几类。 9.压力容器法兰法兰分为哪几类? 10.接管的公称尺寸、外径、内径如何定义的。举例说明。 11.球形、椭圆、碟形、锥形、平板封头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2.补强圈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3.鞍式支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4.耳式支座(悬挂式支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5.支承式支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6.裙座的画法及标注方法。 17.各种支座的使用场合、分类。 18.反应罐中的常用零部件有哪些? 19.换热器中的常用零部件有哪些? 20.塔设备中的常用零部件有哪些? 21.写出常用接管的公称直径、外径。 22.化工设备图中常用比例有哪些? 23.化工设备图中常用的图幅尺寸是如何规定的? 24.化工设备图中局部放大图的比例的标注方法。 25.化工设备图、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的标题栏有什么区别。 26.化工设备装配图中图纸的图号的写法。 27.化工设备装配图中图纸的名称的写法。 28.化工设备部件图中图纸的名称的写法。 29.化工设备零件图中图纸的名称的写法。 30.化工设备图中什么情况下用断开画法? 31.化工设备图中如何使用多次旋转画法? 32.化工设备图明细表中的内容的填写方法。 33.在明细表中管法兰的名称如何写? 34.在明细表中压力容器法兰的名称如何写? 35.在明细表中填料的名称、数量、重量如何写? 36.在明细表中筒体的名称如何写? 37.在明细表中椭圆封头的名称如何写? 38.在明细表中接管的名称如何写?

史学概论复习题参考答案

2011-2012第一学期《史学概论》复习题 1、广义“历史”定义。 定义:是已经发生了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它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 2、狭义的“历史”定义及其特征。 定义: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的历史;二是指对以往事件的记录和研究。特征:前者是客观的,后者则是带有主观倾向性的。 3、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关系? (1)两者的共性:①一度性;②客观性。 (2)两者的差异:①对象不同:自然史以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人类史是以社会中的人、人群的活动为研究对象。②产生的时间、变化的速度各不相同:自然界约有46亿年的历史,生物的历史也有30多亿年,且自然界的变化缓慢;人类的历史只有300万年左右,农业起源于1万年左右,人类最早的文明只有5500多年,且人类史的变化相对较快。③产生的途径和其中存在的规律不同:自然史是一种没有意识的存在,因此,自然历史的规律都不存在主体的选择规律;人类史是人类创造的结果。 因此,人类历史的规律往往不能简单地用因果关系来表达,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向。 4、狭义“历史”二者间(人类客观的历史与历史撰述)的关系如何? (1)区别:①客观性:②主观性: 历史记录(一次主观化)、历史著作(至少二次主观化) (2)联系:客观的历史:是被反映对象(被加工物) 历史撰述:是反映结果(加工处理的产品)

5、何谓“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 6、历史学的学科特性?根本任务? 学科特性:是科学,而非艺术。 根本任务:揭示历史规律。 7、历史学的学科群是怎样划分的? (1)、理论部分(以历史、历史学为研究对象) 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2)、主题部分(以客观历史为研究对象) 按时间划分:史前、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当代史等 按内容划分: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者国别史、专门史、历史地理等 按区域划分:美国史、日本史、中国史、中东史等 按专题划分: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等 (3)、史学辅助学科(以史料为研究对象) ①目录学(搜集史料);②版本学;③校勘学;④辑佚学;⑤辨伪学;⑥考据学; ⑦训诂学;⑧史料学。(②-⑧,获得真实的史料) 8、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课本14页) 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尊在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 9、历史学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式,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问。 关系:①哲学为历史学提供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每一个环节离不开这样那样的哲学世界观的理论指导,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渗透在历史研究方方面面,成为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②历史学位哲学提供经验拿和史实的依据。

实验八 乙醚的制备

乙醚实验室制法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按图安装好装置 [注意事项]1.在反应装置中,滴液漏斗末端和温度计水银球必须浸入液面以下,接受器必须浸入冰水浴中,尾接管支管接橡皮管通入下水道或室 外。 2.控制好滴加乙醇的速度(1D/S)和反应温度(135-145℃)。 3.乙醚是低沸点易燃的液体,仪器装置连接处必须严密。在洗涤过程 中必须远离火源。 制备乙醚实验装置图 乙醚的制备. 1. 乙醚的制备 ①在干燥的三角烧瓶中加入12ml乙醇,缓缓加入12ml浓H2SO4混合均匀。 ①滴液漏斗中加入25ml乙醇。 ②如图连接好装置。 ③用电热套加热,使反应温度比较迅速升到 1400C。开始由滴液漏斗慢慢滴加乙醇。 ④控制滴入速度与馏出液速度大致相等(1滴/s)。 ⑤维持反应温度在135-1450C内30-45min滴完,再继续加热10min,直到温度升到1600C,停止反应。 2. 乙醚的精制 ①将馏出液转至分液漏斗中,依次用8ml5%NaOH,8ml饱和NaCl洗涤,最后用8ml饱和CaCl2洗涤2次 ②分出醚层,用无水CaCl2干燥。 ③分出醚,蒸馏收集33-380C馏液。 ④计算产率。 四、思考题 1、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反应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主要由原料CH3COOH(.118℃)生成物水(.100℃)的沸点所决定。控制在105℃这样可以保证原料CH3COOH充分反应而不被蒸出,生成的水立即移走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有利于提高产率。 三十一乙醚的制备

204. 实验室使用或蒸馏乙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实验室使用或蒸馏乙醚时,实验台附近严禁有明火。因为乙醚容易挥发,且易燃烧,与空气混和到一定比例时即发生爆炸。所以蒸馏乙醚时,只能用热水浴加热,蒸馏装置要严密不漏气,接收器支管上接的橡皮管要引入水槽或室外,且接收器外要用冰水冷却。 另外,蒸馏保存时间较久的乙醚时,应事先检验是否含过氧化合物。因为乙醚在保存期间与空气接触和受光照射的影响可能产生二乙基过氧化物(C2H5OOC2H5),过氧化物受热容易发生爆炸。 检验方法:取少量乙醚,加等体积的2% KI 溶液,再加几滴稀盐酸振摇,振摇后的溶液若能使淀粉显蓝色,则表明有过氧化合物存在。 除去过氧化合物的方法: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乙醚(含过氧化物),加入相当乙醚体积1/5的新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55 ml水中加3 ml浓硫酸,再加30g 硫酸亚铁),剧烈振动后分去水层即可。 205. 在制备乙醚时,滴液漏斗的下端若不浸入反应液液面以下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滴液漏斗的下端较短不能浸入反应液液面下应怎么办 答:滴液漏斗的下端应浸入反应液液面以下,若在液面上面,则滴入的乙醇易受热被蒸出,无法参与反应,造成产率低、杂质多。如果滴液漏斗下端较短而不能浸入反应液液面以下,应在其下端用一小段橡皮管接一段玻璃上去。但要注意,橡皮管不要接触到反应液,以免反应液中的浓硫酸腐蚀橡皮管。 206. 在制备乙醚和蒸馏乙醚时,温度计被装的位置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同。在制备乙醚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必须插入反应液的液面以下。因为此时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反应温度;而蒸馏时,温度计的位置是在液面上即水银球的上部与蒸馏烧瓶的支管下沿平齐,因为此时温度计的作用是测量乙醚蒸气的温度。 207. 在制备乙醚时,反应温度已高于乙醇的沸点,为何乙醇不易被蒸出 答:因为此时,乙醇已与浓硫酸作用形成了盐。 该盐是离子型化合物,沸点较高,不易被蒸出。 208. 制备乙醚时,为何要控制滴加乙醇的速度怎样的滴加速度才比较合适 答:制乙醚时,反应液加热到130-140 oC 时,产生乙醚。此时再滴加乙醇,乙醇将继续与硫酸氢乙酯作用生成乙醚。若此时滴加乙醇的速度过快,不仅会降低反应液的温度,而且,滴加的部分乙醇因来不及作用就会被蒸出。若滴加乙醇的速度过慢,则反应时间会太长,瓶内的乙醇易被热的浓硫酸氧化或碳化。因此,滴加乙醇的速度应控制到能保持与馏出乙醚的速度相等为宜(1滴/秒)。 209. 在粗制乙醚中有哪些杂质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实验中采用了哪些措施将它们一一除去的 答:在粗制乙醚中尚含有水、醋酸、亚硫酸以及未反应的乙醇。 实验中用NaOH溶液除去酸性物质:醋酸和亚硫酸;用饱和氯化钙除去乙醇;用无水氯化钙干燥除去所剩的少量水和乙醇。 210. 在用NaOH溶液洗涤乙醚粗产物之后,用饱和氯化钙水溶液洗涤之前,为何要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产品 答:因为在用NaOH水溶液洗涤粗产物之后,必然有少量碱残留在产品乙醚里,若此时直接用饱和氯化钙水溶液洗,则将有氢氧化钙沉淀产生,影响洗涤和分离。因此用氢氧化钠水溶液洗涤产品之后应用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洗涤。这样,既可以洗去残留在乙醚中的碱,又可以减少乙醚在水中的溶解度。 211. 若精制后的乙醚沸程仍较长,估计可能是什么杂质未除尽如何将其完全除去 答:若精制后的乙醚沸程仍较长,则说明此乙醚中还含有较少量的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字体:大中 小]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石狮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

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石狮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石狮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 2010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三年的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校标周围的操场进行“学校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①取一根长度约1m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将圆杆垂直竖立在地面上,量出标杆长度L 1; ②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 ③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 ④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本地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量出标杆影子L2; ⑤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⑥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的经度Φ(校园经度=120°E-ΔT/4min)。 六、实验结果 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24.88°N,118.56°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24.60°N,116.6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七、实验遇到的问题 1、实验的器材不够精确:如皮尺、拉尺易偏移,存在微小误差,测量的标杆太粗或者不够垂直等;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矓能够反庖?种牽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 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 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廣?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 合体 。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5、化石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四硻其丬模铸化石可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刖石。 6、古生物匆石的分类等级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亚种。 7、生物化石命名时在属名名后加注缩写sp.表示未定种。 8、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与蛋白质的共同起源。 9、具有叶子的植物在泥盆纪大量出现。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 ──野外地貌认识的开放性教学 摘要 地理是以地球表层空间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统地理学科教学主要在课堂中言传身教,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实地地理环境进行教学,这使得地理学习枯燥无味,且让人感觉地理科不具实用性。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多次开展实地教学,在此把其中一次以野外地貌认识的综合实践课整理,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教学探究野外地貌综合实践 第一部分教学活动设计 一、地理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背景 大自然是最好的地理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零距离向自然环境学习,这样既直观又能激发想象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充分体验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最终上升为理性认识。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同时满足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情感态度价值观中也强调:“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国情,关注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年高一是我省课程标准教材第二届学生,在高一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开展过四次野外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进行当地冬至日太阳高度角测量的实验记录,还有观察日出并据日出时间及当地经纬度计算昼夜长短等一系列室外的地理课的教学。在此我把第三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做了整理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正。 二、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地貌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却视而不见,因此完全有必要结合实地情况进行教学。基于“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对不同地理的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地理新课程理念,我设计了利用身边的丰富的地理素材进行教学的思路。通过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知识,通过拓展应用使知识内化。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牢靠扎实,而且印象深刻。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学科观测、地理实验。 (2)结合实例分析探究具体地貌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让学生对地貌形态进行描述。 (2)让学生对地形的成因做简单分析。

有机苯乙醚的制备

齐齐哈尔大学 实验报告 题目:苯乙醚的制备 学院:____专业班级:___学生姓名:_________同组者姓名:_ 成绩:_________ 2013年10月28日

苯乙醚的制备 实验目的 1、学习低沸点物质的取用,练习回流、蒸馏等基本操作 2、通过制备苯乙醚,了解威廉门森醚合成法 实验仪器 三口瓶、回流冷凝管、漏斗、磁力搅拌 实验药品 苯酚、氢氧化钠、溴乙烷、饱和氯化钠水溶液、无水硫酸镁 实验原理 OH ++H O 2NaOH Na O NaBr CH 3CH 2Br +Na O CH 2CH 3+ 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 表1 物性常数 试剂 分子量 性状 比重 熔点/℃ 沸点/℃ 溶解度 苯酚 94.11 无色晶体,有腐蚀性 1.071 42-43 182 常温微溶 溴乙烷 108.97 无色油状液体,有挥发性 1.471 -73 38.2 苯乙醚 108.97 无色液体,有特殊臭气 0.97 -30 172 不溶 实验步骤 取4.00g 氢氧化钠加入5mL 水溶解,将苯酚7.5g 和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到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的100mL 三颈瓶中,加热并开搅拌装置,到温度上升至80~90℃时滴加溴乙烷6mL (滴加时一定要缓慢并调节好转子的速度),大约滴加1h ,,溴乙烷滴加完毕后再保温持续加热1.5 h ,停止加热,冷却,向三口瓶中加入10mL 的水,将其倒入100mL 分液漏斗中,分液,取上层液,加入5mL 的饱和氯化钠溶液洗涤两次,将洗涤好的上层液导入50mL 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无水硫酸镁进行干燥,将干燥好的液体倒入100mL 圆底烧瓶中进行蒸馏,收集160℃以上的馏分,产率为33.6%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化工制图试卷及答案

试卷三答案 、选择题(每题5分,共5分) 1 ?在对焊法兰下面打一各钩 、作图题(每题10分,共30 分) 1?求作俯视图(10分) 2. 参照物体轴测图,求作左视图(10) 考试答案: 《化工制图》 开课性质:考试 I ------- I

3?补全剖视图上的缺线(10 分) 三、将主视图画成全剖视图(10分)

四、用多次旋转的表达方法画岀正确的主视图(15分) 五、分析螺栓连接中的错误,补全所缺的图线(20 分)

六、看懂冷凝器装配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 图上零件编号共有26种,属于标准化零部件有竺种,接管口有7个。 2. 装配图采用了2个基本视图。一个是主视图。另一个是宝视图。主视图采用的是全剖的表达方法,右视图采用的是半剖的表达方法。 3. A —A剖视图表达了_s型和_F型鞍式支座,其结构的螺栓孔不同,为什么?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 4. 图样中采用了丄个局部放大图,主要表达了封头和管板以及换热管的连接方法。 5. 该冷凝器共有98根管子。管内走水。管外走料气。 6. 冷凝器的内经为_400,外经为_408;该设备总长为1840 ,总高为.710。 7. 换热管的长度为1510,壁厚为2.5。 8. 试解释法兰30-1.6 ”件14)的含义。 法兰:连接管子或容器的零件。 30:法兰的公称直径。 1.6:法兰的公称压力

严6 7

gw L *s g 8/r =¥ _£M 釜 2 g s 家*) *JR/r 星—ww (=£= 宇3s f , s ?s . 2?卄£寓严 二 产盹盅 工 E43O3 ? L s 栄 4S G R /T S l i itt M . H 盟s f T a *”**?*E fl? g ?g 5? i s 沫二電 0.2MP 二一u e r f I 1 n 1 t : 5 : [ : 1 ! k r n d G a ~25— g\ g 冷 \ g R A 亠 * oc m s 1 I G A c5 T s € GO 1 i G 亠 re — 8 1 蚩 * 十 ? ■恤 mt 注 七 0 Ak * *( 冷 a ?- a u ! 5 ° .x ? ***? - - 2 J 十 6 7 8 9 J. H 5'6 — * m X 5 ??《 g g i 吕 — 22 > u w — 空 — s 8 55 斗 Cjo - ( g r* u o M 3 ?? bn ? ■ 6 u * W 二 咻 6 F 3 o 壬 —* & 2 — — h 二 4, A § A > ** § 4 A s - § 1 A s *-z? 1 ? s 一 o A 您 1 A § f A 6 1 A ?」 S 号 A 皐 s □ — ;* 耳 T H :? 5 h 司 f it ? -w :B 6 S 7 s

乙醚制备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实验室制备乙醚的原理和方法。 2. 初步掌握底沸点易燃液体的操作要点。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实验步骤 1. 乙醚的制备 ①在干燥的三角烧瓶中加入12ml乙醇,缓缓加入12ml浓H2SO4混合均匀。 ①滴液漏斗中加入25ml乙醇。 ②如图连接好装置。 ③用电热套加热,使反应温度比较迅速升到1400C。开始由滴液漏斗慢慢滴加乙醇。 ④控制滴入速度与馏出液速度大致相等(1滴/s)。 ⑤维持反应温度在135-1450C内30-45min滴完,再继续加热10min,直到温度升到1600C,停止反应。 2. 乙醚的精制 ①将馏出液转至分液漏斗中,依次用8ml5%NaOH,8ml饱和NaCl洗涤,最后用8ml饱和CaCl2洗涤2次 ②分出醚层,用无水CaCl2干燥。 ③分出醚,蒸馏收集33-380C馏液。 ④计算产率。 四、思考题 1、反应温度过高或过低对反应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主要由原料CH3COOH(b.p.118℃)生成物水(b.p.100℃)的沸点所决定。控制在105℃这样可以保证原料CH3COOH充分反应而不被蒸出,生成的水立即移走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移动,有利于提高产率。 三十一乙醚的制备 204. 实验室使用或蒸馏乙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在实验室使用或蒸馏乙醚时,实验台附近严禁有明火。因为乙醚容易挥发,且易燃烧,与空气混和到一定比例时即发生爆炸。所以蒸馏乙醚时,只能用热水浴加热,蒸馏装置要严密不漏气,接收器支管上接的橡皮管要引入水槽或室外,且接收器外要用冰水冷却。 另外,蒸馏保存时间较久的乙醚时,应事先检验是否含过氧化合物。因为乙醚在保存期间与空气接触和受光照射的影响可能产生二乙基过氧化物(C2H5OOC2H5),过氧化物受热容易发生爆炸。 检验方法:取少量乙醚,加等体积的2% KI 溶液,再加几滴稀盐酸振摇,振摇后的溶液若能使淀粉显蓝色,则表明有过氧化合物存在。 除去过氧化合物的方法:在分液漏斗中加入乙醚(含过氧化物),加入相当乙醚体积1/5的新配制的硫酸亚铁溶液(55 ml水中加3 ml浓硫酸,再加30g 硫酸亚铁),剧烈振动后分去水层即可。 205. 在制备乙醚时,滴液漏斗的下端若不浸入反应液液面以下会有什么影响?如果滴液漏斗的下端较短不能浸入反应液液面下应怎么办?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组 2017年4月5日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1 (二)基本理念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 (一)学科核心素养2 (二)课程目标4 三、课程结构4 (一)设计依据4 (二)结构5 (三)学分与选课6 四、课程内容7 (一)必修课程7 (二)选修Ⅰ课程10 (三)选修Ⅱ课程15 五、学业质量标准 (28) (一)学业质量标准水平 (28) (二)水平说明 (34) 六、实施建议34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34 (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51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58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60

附录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 (64) 二、地理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65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化工制图试题库共11页.doc

《化工制图》本科试题库试题 191. A03,B03,设备的表示方法,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化工工艺流程图中的设备用画出,主要物料流程线用画出。 192.A03,B03,工艺流程图概述,化工工艺流程图,3分 管路布置图是在设备布置图基础上画出、及,用于指导管路的安装施工。 193. A02,B01,螺纹的标记,螺纹的画法及标注,2分 有一普通螺纹标记为M18,则该螺纹是指( )。 A.左旋粗牙螺纹 B.左旋细牙螺纹 C.右旋粗牙螺纹 D.右旋细牙螺纹194.A03,B01,工艺流程图概述,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化工工艺流程图是一种表示( )的示意性图样,根据表达内容的详略,分为方案流程图和施工流程图。 A.化工设备 B.化工过程 C.化工工艺 D.化工生产过程 195.A02,B01,工艺流程图图例,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在化工工艺流程图中,该符号代表的是( )。 A.截止阀 B.节流阀 C.闸阀 D.止回阀 196.A03,B01,工艺流程图图例,化工工艺流程图,2分 下图例中表示截止阀的是( )。 197.A02,B01,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尺寸关系,齿轮,2分 一对相互啮合的齿轮,它们的( )必须相同。 A.分度圆直径 B.齿数 C.模数和齿数 D.模数和齿形角198.A03,B01,管路连接,管路布置图,2分 关于管道连接,图例表示的是()。 A.承插连接 B.法兰连接 C.螺纹连接 D.焊接连接 199.A03,B01,管路连接,管路布置图,2分 关于管道连接,图例表示的是()。 A.承插连接 B.法兰连接 C.螺纹连接 D.焊接连接 200.A03,B03,工艺流程图概述,化工工艺流程图,3分 表达化工生产工艺的工艺流程图,一般包括、和三种类型。 201.A02,B03,工艺流程图表达方法,化工工艺流程图,3分 工艺流程图中,绘制工艺物料管道采用的线型为,辅助管道采用的线型为,阀门采用的线型为。

史学概论习题

史学概论习题 第一章历史学的基本原理 一、简述历史运动的特点。 答案: 1)历史运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正是人类的有意识和有目的性,创造了诸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推动着历史运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迈进。 2)历史运动具有规律性和不规则性。历史运动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规律性现象,历史运动除了具有规律性之外,也存在着无数的不规则性现象。这种不规则性现象,是由历史运动的主体——人的不同意识、不同目的,以及历史发生时的不同情境造成的。这种不规则性,从根本上表现为历史内容的具体性、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多样性和差异性,说明历史运动并不存在绝对固定的模式和方向。 3)历史运动由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促成。历史运动过程中有很多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历史运动过程中经常伴有规律性现象的发生。这些规律性历史现象,恰恰是历史必然性的体现。所谓历史规律性现象,是指历史上重复出现的类似现象。这些重复出现的类似现象,是由某些相似原因导致的必然结果。历史必然性通常又是与历史因果关系联系在一起。 历史运动除了带有必然性之外,也充满了复杂的偶然因素。有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常常是由偶然事件直接导致的结果。偶然性事件在历史运动过程中常常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在考察历史事件时,既要考虑到必然性因素在历史运动中的深层作用,又不忽视偶然性因素在历史运动中的催化作用。我们既不要无视也不要夸大偶然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影响。 二、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有哪些? 答案: 1)历史学的记忆与认识功能 每一个个人、每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都有他自己的历史。历史保持着对以往人类个体、群体经验的记忆。就个体而言,历史记忆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是谁,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认识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人经历的历史记忆,也是他人或社会认识自己的主要凭借。就群体而言,历史记忆,有助于居住在同一个民族和族群的居民认识到他们共同的文化起源和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感,保持一种强固的凝聚力,使得这个民族或国家得以顺利地存续、发展下去。这就是历史学的记忆和认识功能。 2)历史学的借鉴功能

苯乙醚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苯乙醚的制备,了解Williamson合成法的原理及方法 2、进一步熟悉蒸馏、分液等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三、主要试剂物性与用量规格 试剂:苯酚、溴乙烷、氢氧化钠、无水氯化钙、饱和氯化钠 四、仪器装置 仪器:150ml三颈烧瓶、搅拌器、滴液漏斗、空气冷凝管、分液漏斗、温度计、圆底烧瓶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时间步骤现象 1:45 搭好装有搅拌器、回流冷凝管和滴液漏斗(塞好塞子,垫上小纸片)的三口瓶水浴加热装置;加入7.50g苯酚、8.5ml 溴乙烷、4.00g氢氧化钠 开始加热 1:53 水浴温度达80℃,开始滴加溴乙烷三口瓶壁粘着土黄色块状固体 2:00 加入4ml水有焦糊状、土黄色白色以及褐色白色相 间块状物,加水后溶解成黄褐色液体油 状;油状液体中有白色微小颗粒散布 2:45 3:06 滴液完毕 基本不回流 3:37 停止加热共三层,最上层褐色油状液体,中间层 水层,下层白色细小颗粒 3:47 加入20ml水分层,上层薄油层黄褐色,下层水层土 黄色浑浊液体 3:55 静置5min分液分层,上层油层,中层和上层各约 0.5cm,下层由上到下颜色渐浅 分出黄棕色油层 4:10 加等体积饱和食盐水分液分两层,上层棕褐色油层,下层由上至 下渐浅(浅黄到白色)水层 4:19 第二次加等体积饱和食盐水,分液得6.18ml黄棕色油层。有黑色杂质4:30 加无水氯化钙干燥无水氯化钙由白变灰 4:55 4:57 4:58 5:02 5:08 合并4组,开始蒸馏 36℃液体沸腾 第一滴滴下,白色浑浊液体,有刺激性 气味,圆底烧瓶内这蒸汽翻滚 温度148℃时收集馏分,160℃温度稳定 5:11 停止蒸馏 5:15 称量12.36g(10.3ml)有些许浑浊

西南大学《化工制图》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746)《化工制图》复习思考题 一、制图基本知识思考题 1、在国家标准中对图幅、图框格式以及比例是如何规定的? 2、在国家标准中对字体及图线宽度是如何规定的? 3、在国家标准中对尺寸注法是如何规定的? 二、投影基础思考题 1、正投影法的概念及其特点? 2、什么是显(反)实性?直线在怎样位置时,其投影具有显(反)实性? 3、什么是积聚性?直线在怎样位置时,其投影具有积聚性? 4、三面投影的投影对应关系是什么? 5、怎样根据点的两面投影求其第三面投影? 6、怎样根据两面投影区分投影面的垂直线和平行线? 7、怎样根据三面投影,判别一个平面对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如果只有两面投影,能否判断? 8、当已确定投影中的一个封闭线框为物体上某一平面的投影时,如何确定该投影是否反映平面的实形? 三、基本立体及其表面交线思考题 1、棱柱体、棱锥体的投影有哪些特点? 2、圆柱体、圆锥体的投影有哪些特点? 3、在以上立体表面上取点和线有哪些方法? 4、在什么情况下,圆柱面的截交线是圆、椭圆及两条平行线? 5、在什么情况下,圆锥面的截交线是圆、双曲线及两条直线? 6、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利用辅助线(直线和圆)求作截交线? 7、在什么情况下,正交圆柱的相贯线可以采用简化画法?怎样判断其凹凸方向及虚实? 8、在什么情况下,相贯线是平面曲线(圆、椭圆及两条平行线)? 四、组合体思考题 1、什么是组合体?有哪些组合方式? 2、什么是形体分析法?在组合体画图和读图时有什么作用? 3、什么是线面分析法?在组合体画图和读图时有什么作用? 4、什么是基准?哪些元素可以作为基准? 5、标注尺寸时为什么要先选定基准?什么是定形、定位和总体尺寸? 6、标注尺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怎样才能结合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快速而准确地完成组合体的读图? 五、机件常用表达方法思考题 1、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有哪些? 2、基本视图相互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斜视图和局部视图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4、全剖视、半剖视和局部剖视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