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随着国民经

纺织工业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随着国民经
纺织工业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随着国民经

纺织工业是中国具有优势的传统支柱行业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WTO,我国的印染业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印染废水排放量约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35%,达3×106~4×106m3/d,印染厂每加工100m织物,则产生3~5t废水,每年排放废水9亿多t,其中印染废水排放量又占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的80 %。近年来,由于新工艺、新原料、新染料、新助剂的不断开发和应用, PV A浆料、人造丝碱解物(主要是邻苯二甲酸类物质)等难生化降解有机物大量进入印染废水,BOD5/COD值由原来的0.4一0.5下降到0.2以下,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污染物变得越来越复杂, 处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大。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已受到严重挑战,因此开发经济有效的印染废水处理技术日益成为当今环保行业关注的课题。

印染工艺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对各类纺织材料(纤维、纱线、织物)进行物理和化学处理的总称,包括对纺织材料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四个工序。染色是使染料与纤维之间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的结合,或用化学方法在纤维上,生成颜料,使整个纺织品具有一定坚牢色泽的加工过程。印花是部分染色。根据原料对纺织业进行分类有棉纺织印染行业、毛纺织染整行业、丝绸印染行业和麻纺织染整行业。毛纺织染整行业、丝绸印染行业和麻纺织染整行业一般均包括由纤维经过纺纱、织造、印花(或染色)和整理的全部工艺流程。由于棉纺织印染产品产量大,所以其纺织和印染是在不同企业加工的。棉纺织厂一般加工的产品为坯布或纱线,而印染厂则将坯布经过处理后,再进行染色或印花,最后产品为漂白布、染色布、印花布。在印染过程中,很多纤维、染料、助剂、浆料、整理剂等被加入,使得印染废水的处理难度加大。纺织纤维材料主要有天然纤维(如棉、毛、丝、麻)和化学纤维。天然纤维都含有大量杂质,原棉杂质含量约10%,主要是植物脂肪、棉蜡、含氮物质、果胶质、色素、棉籽壳及杆茎上的有机物等;原毛杂质超过60%,主要是砂土、草刺、羊脂和羊毛汗等;生丝含丝胶和少量油脂、色素,约为20%;原麻所含杂质种类与棉相似,但含量较高,约25%~30%。化学纤维较纯净,只是在制造过程加入的油剂,如抗静电剂、润滑剂等。

印染废水成分复杂,主要是以芳烃和杂环化合物为母体,并带有显色基团(如- N = N - 、- N = O) 及极性基团(如- SO3Na 、- OH、- NH2) ;染料分子中含较多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的- SO3H、- COOH、- OH 基团,如活性染料和中性染料等,致使染料在水中溶解度较大;不含或少含SO3H、- COOH、- OH 等亲水基团的染料分子以疏水性悬浮微粒形式存在于废水中;含少量亲水基团但分子量很大或完全不含亲水基团的染料分子,在水中常以胶体形式存在。印染废水中还常带有一些助剂,它们起促染(加速染料上染) 或缓染(延缓染料上染, 使染色更加均匀) 作用。目前,疏水性或不溶于水的染料废水脱色问题已基本解决,难点在于许多亲水性或水溶性染料废水的治理,处理印染废水主要是脱除废水色度和降低COD含量。

印染废水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或者它们中的两种或更多的方法结合在一起,如:物理—化学法,化学—生物法,物理—生物法等。

物理法处理印染废水的技术包括吸附、膜分离技术和超声波气振法等。其中以吸附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吸附脱色技术是依靠吸附剂的吸附作用来脱除染料分子的。吸附剂包括可再生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纤维等;不可再生吸附剂有各种天然矿物(膨润土、硅藻土) 、工业废料(煤渣、粉煤灰) 及天然废料(木炭、锯屑) 等。目前用于吸附脱色的吸附剂主要靠物理吸附,但离子交换纤维、改性膨润土等也有化学吸附作用。

活性炭是最早应用也是迄今为止最优良的脱色吸附剂,活性炭表面及内部都有细孔,而且是相互连通的网状空间结构,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采用活性炭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活性染料、碱性染料、偶氮染料。在一定条件下,活性炭还可直接吸附某些重金属离子;另外,活性炭吸附水溶性染料时,吸附率高,但不能吸附悬浮固体(SS) 及不溶性染料。活性炭虽然吸附性能优良,但由于再生困难,成本高,一般应用于浓度较低的染料废水处理或深度处理。

天然粘土资源丰富,价廉易得,采用粘土或改性粘土及其它天然矿石为吸附剂进行印染废水处理,具有实际价值。膨润土是以蒙脱石为主要成分的粘土,蒙脱石是2 :1 型层状硅铝酸盐,在层间具有可交换的钙、镁、钠等离子;膨润土颗粒表面往往存在负电荷和正电荷,负电荷又包括恒定负电荷和pH 控制负电荷,这些性质决定了膨润土具有良好的吸附、离子交换等性能,在印染废水处理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王连军等对膨润土的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比表面测定、扫描电镜、X 射线能谱测定等,探讨了膨润土的结构与改性机理,研究表明:高温熔烧活化膨润土有较好的效果。

许多研究者还利用煤、炉渣具有微孔多、表面积大的特点进行印染废水吸附脱色处理,以达到降低成本、以废治废的目的。谷庆宝等对粉煤灰吸附处理直接耐晒翠蓝染料也进行了研究。

含有二氧化硅的复合氧化物可用于处理染料废水,不同成分吸附剂对各种染料有不同的吸附效果,其中SiO2 - TiO2 - MgO 对酸性蓝,SiO2 - TiO2对碱性蓝,SiO2 - TiO2 经碱处理对活性红分别有较好的脱色效果,吸附符合Freundlich 方程式,吸附饱和后可在600 ℃再生,并可同时分解染料。

采用纤维素改性制得的纤维素类吸附剂进行印染废水脱色处理也有研究报道,该类吸附剂对染料脱色有效且易再生。古田利用棉纱和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制得了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棉纱,对阴离子型的活性染料的吸附交换很有效,但该吸附剂化学稳定性不够好,使用寿命较短。吸附脱色技术的发展方向:根据吸附机制开发、寻找新的吸附剂;对现有吸附剂的改性与活化,以提高脱色效果。

混凝法用于印染废水的脱色机制是以胶体化学的DLVO理论为基础的,向废水中添加一定的无机或有机絮凝剂,通过其物理或化学的作用,使废水中呈溶解态或胶体的不易沉降、过滤的污染物,集结成大体积絮凝物以便分离的方法。就无机絮凝剂而言,是铁系、铝系等絮凝剂发生水解和聚合反应,生成高价聚羟阳离子,与水中的胶体进行压缩双电子层、电中和脱稳、吸附架桥并辅以沉淀物捕网、卷扫作用,沉淀去除生成的粗大絮体,从而净水脱色。对于有极高分子絮凝剂而言,除了电中和与架桥作用外,可能还存在类似化学反应成键的絮凝机制。混凝法曾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脱色技术之一,尤其对分散染料、还原染料和硫化染料特别有效。混凝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和混凝气浮法,常用的混凝剂分有机混凝剂和无机凝剂两大类。无机混凝剂以铝盐、铁盐和镁盐为主。有机高分子混凝剂溶于水后分散为巨大数量线性分子,对染料分子尤其是水溶性染料分子具有较强的吸附架桥能力,表现出比无机混凝剂更好的脱色能力。

化学氧化法是利用各种氧化手段将染料分子中发色基团的不饱和键破坏,形成分子量较小的有机物或无机物,从而使染料脱色。它是印染废水脱色的主要方法之一,一般用于其他方法难以处理而又急于脱色的高浓度、高色度的印染废水。按照氧化剂和氧化条件的不同,可将化学氧化法分为:臭氧氧化法、Fenton 氧化法和高温深度氧化法。

电化学法是废水处理中的电解质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电化学反应的过程。废水中的污染物在阳极被氧化,在阴极被还原,或者与电极反应产物作用,转化为无害成分被分离除去。它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李大鹏采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某毛纺厂的染缸废水,选择钛涂钌网作为催化阳极对电化学氧化过程中废水水质的变化及其对电化学氧化效能的影响等进行了试验,分析和探讨了印染废水电化学氧化的过程和特性。

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降解有机物,这种方法具有处理费用低,运行较稳定等优点,目前主要有:厌氧法和好氧法,国内对印染废水以好氧生物处理法占绝大多数。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最早采用的工艺是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法应用时间较长,形式多样,技术成熟,目前主要通过增加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采用新的曝气技术和固液分离技术达到提高充氧效率,减少动力消耗,缩短处理时间,提高处理效率的目的。印染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

物,其中的残余染料和染色助剂是较难降解的,单一的好氧生物处理只能去除废水中的部分易降解的有机物,色度问题无法解决。为了降低消耗及去除废水中较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出现了厌氧(兼氧) - 好氧相互结合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先由厌氧(兼氧) 过程中的产酸阶段,去除部分较易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还可以将较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小分子有机物,再通过好氧生物处理过程进一步去除。由于使废水呈现颜色的一些较难降解的有机物得到了较好的去除,因而印染废水经厌氧(兼氧) - 好氧处理可以达标排放。有研究表明厌氧处理丝绸印染废水,在HRT = 1. 0~1. 1d ,COD 去除率74 %~82 % ,用UASB 和管道厌氧消化器直接处理高浓度染料废水的中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废水中的色度和COD 去除率分别稳定在80 %和90 %以上。

由于印染废水固有特点的原因,还没有单种方法能有效处理达标排放的。最有效的工艺选择就是多种方法的组合。对于不同的处理方法,其构筑物的选择设计和工艺设备的技术参数不同,从而使构筑物的土建成本以及采用的设备费用不同,这样整个项目的总费用也就不同。另外也影响整个工程的运行成本。为此在污水处理达标的基础上,采用合理有效的工艺,降低项目总的建设成本是我们处理印染废水需要研究的重点。

我国纺织业产业结构与外贸现状

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及外贸现状 摘要:纺织行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进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的纺织业行业的生产能力居于世界首位,纺织品出口量在世界纺织品出口总量中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纺织业外贸依旧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在那个背景下,本文从宏观的角度动身,对我国纺织业进展历程进行回忆,就我国纺织业外贸进行分析,找出我国纺织业外贸方面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纺织业外贸现状分析问题 一、中国纺织业产业结构 (一)中国纺织业的进展

1.全面建设时期(1950~1979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纺织产业的首要目标确实是尽快解决我国宽敞城乡人民的穿衣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依靠农业提供的天热纺织原材料,重点进展棉纺织业,同时兼顾毛、麻、丝纺织、针织以及化纤工业的纺织进展战略方针。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纺织产业进展成为一个品种丰富、工业门类齐全的产业。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进展属于典型的自给自足模式。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专门少,用以换取一定的外汇以进口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其他必要的物资。 2.快速进展时期(1980~2001年)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纺织产业的进展驶入了一个新的快车道,纺织产业的进展模式开始从内需导向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这一时期的纺织产业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对内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外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接着扩大对外开放,进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内外并举的进展思路,不仅纺织产业的工业基础有了专门大的提高,同时纺织产业的外贸出口能力也持续增强。 3.全面提升时期(2002年以来) 2002年以后我国正式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国的身份参与

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标题:中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资料来源:机械工业信息中心 出版日期:2002-5-29 资料类型:免费资料 销售价格:0 资料信息: 加入WTO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入方式和程度、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和实施、中国国际地位和经济安全确立的战略问题。进入WTO以后,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不仅由中国自己来开发,而且还必须有条件地开放给世界,让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开发。分析"入世"影响,研究探讨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提出对策措施建议,是当前举国上下所关心的问题。 机械装备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体现综合实力的战略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起着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重要作用。发电设备产业,包括火电、水电、核电,是我国机械装备工业的重中之重,对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要求不断

发展的电力工业至关重要。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的技术实力,为装备我国电力工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国际市场上也具备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科技含量更高的高效、先进、大容量、高参数、环保性能好的发电设备方面更存在很大差距。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也存在诸如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弱、企业负担重等一系列问题,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相对不强。我国加入WTO以后,发电设备企业将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如何正确分析、估量加入WTO对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家和企业怎样主动采取措施,尽早防范,趋利避害,引导、促进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民族工业健康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一、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电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建立起实力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基本具备了向我国电力工业提供重大装备的能力,同时还能为军工、船舶、石化、环保等提供重大装备,为我国社会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发电设备制造业是我国机械行业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之所以纺织业能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块头之一,和纺织业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纺织品的国家之一。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采集野生的葛、麻、蚕丝等,并且利用猎获的鸟兽毛羽,搓、绩、编、织成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体的草叶和兽皮。原始社会后期,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逐步学会了种麻索缕、养羊取毛和育蚕抽丝等人工生产纺织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组成,有的则是一个零件有几种用途,使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那时的纺织品已出现花纹,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赋予动作,因此称作原始手工纺织。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有苘麻的双股线,在出土的牙雕盅上刻划着4条蚕纹,同时出土了纺车和纺机零件。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出土了编织的双股经线的罗(两经绞、圈绕起菱纹)地葛布,经线密度为10根/厘米,纬线密度地部为13~14根/厘米,纹部为26~28根/厘米,是最早的葛纤维纺织品。河南郑州青台遗址(距今约5500年)发现了粘附在红陶片上的苎麻和大麻布纹、粘在头盖骨上的丝帛残片,以及10余枚红陶纺轮,这是最早的丝织品实物。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距今5000年左右)出土了精制的丝织品残片,丝帛的经纬密度各为48根/厘米,丝的拈向为Z拈;丝带宽5毫米,用16根粗细丝线交编而成;丝绳的投影宽度约为3毫米,用3根丝束合股加拈而成,拈向为S拈,拈度为35个/10厘米。这表明当时的缫丝、合股、加拈等丝织技术已有一定的水平。同时出土的多块苎麻布残片,经密24~31根/厘米,纬密16~20根/厘米,比草鞋山葛布的麻纺织技术更进一步。 新疆罗布泊遗址出土的古尸身上裹着粗毛织品,新疆哈密五堡遗址(距今3200年)出土了精美的毛织品,组织有平纹和斜纹两种,且用色线织成彩色条纹的罽,说明毛纺织技术已有进一步发展。福建崇安武夷山船棺(距今3200年)内出土了青灰色棉(联核木棉)布,经纬密度各为14根/厘米,经纬纱的拈向均为S拈。同时还出土了丝麻织品。上述的以麻、丝、毛、棉的天然纤维为原料的纺织品实物,表明中国新石器时代纺织工艺技术已相当进步。 夏代以后直到春秋战国,纺织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原料培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纺织组合工具经过长期改进演变成原始的缫车、纺车、织机等手工纺织机器。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纺织品生产者逐渐专业化,因此,手艺日益精湛,缫、纺、织、染工艺逐步配套。纺织品则大量成为交易物品,有时甚至成为交换的媒介,起货币的作用。产品规格也逐步有了从粗陋到细致的标准。商、周两代,丝织技术突出发展。到春秋战国,丝织物已经十分精美。多样化的织纹加上丰富的色彩,使丝织物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贵衣料。这是手工机器纺织从萌芽到形成的阶段。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宫廷王室对于纺织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周的统治者设立与纺织品有关的官职,掌握纺织品的生产和征收事宜。商周的丝织品品种较多,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粘附在青铜器上的织物,已有平纹的纨、皱纹的縠、绞经的罗、三枚(2/1) 的菱纹绮。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墓铜器上所附的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现状与特征 对于这门课程,在进入贸易的学习前,我们必须先对中国纺织行业有所了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中国纺织行业发展究竟如何呢?它的现状与特征又是怎样呢?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消费以投资需求,生产组织方式,要求比较优势,市场竞争格局,资源环境因素等方面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的变化。纺织行业当前正处于深化转型升级,加快强国建设的重要时期,新形势使发展的任务更显得紧迫和艰巨。全行业必须正确的把握宏观经济新常态下自身所面临的外部形势特征和内在特点。进一步明确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更好的适应新常态要求,谋求实现更高水平的新的发展。 新常态简单的说,就是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此我认为认识和把握纺织经济发 展新常态,可以从整个行业与外部环境形势和自身发展变化的本质联系上去研究 和探讨。从外部形势看,纺织行业主要面临4个方面的新常态的趋势。 一是内需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纺织服装作 为生活必需品已经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个性化、多元化取代数量扩张,日益 成为新的消费趋势特征。更好满足消费者对衣着产品时尚性、功能性、生态按照 性等方面高品质的要求,成为纺织行业在新时期的重要使命。纺织的内需潜力随 着国民经济发展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市场机遇,积极加强跨产业链、跨部门合作, 促进市场机遇为现实生产力,也是纺织行业重要发展任务。 二是国际竞争格局调整重构。国际市场长期处于缓慢复苏周期。发达经济体 进入了理性消费常态,市场需求端增长平缓,而且供给端,发达国家重启工业化 进程,加强控制纺织产业链高端,新型经济体深入参与国际产业布局调整。纺织 制造能力快速提升,逐步加强纺织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国际竞争。我国纺织行业 成本比较优势显著下降,参与国际竞争的压力凸显。需要通过资本输出拉动跨国 研发设计,品牌渠道和原料以及加工基地建设,以及技术、人才、高水平的引进 等方式,深度参与国际产业体系分工合作,创造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稳定国际市 场份额。 三是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改变。我国劳动人口增长进入拐点,大众就业偏好改 变,使纺织行业人力资源结构短缺成为常态,用工成本快速提升,比较优势基本 不负存在,天然性的短缺矛盾,随着消费需求增长日益凸显。国内棉花流通体制 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纤维原料供给的素质、品质、价格等仍是纺织行业面临的 重要挑战。行业发展必须更多的依靠人力资源质量提升和技术、支持、管理等非 物质要求投入,才能有效地破解要素制约和成本压力。

制造业历史进程

中国制造业历史发展 1)1978年至1987年,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虽然中国早就有了电视,不过我想大多数中国人与我一样,1978年才看到了电视。八十年代中叶,中国的制造业开始重新崛起,逐渐有很多家庭开始购买国产的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电视上开始有了各类产品广告,给我印象很深的一则广告是黄石生产的好乐牌冷饮机。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逐渐开始有了自己的消费品名牌,各个大城市都拥有了自己的消费产品名牌,例如武汉的莺歌电视、荷花洗衣机等等。在这个十年当中,国营企业还是中国制造业的绝对主流,一些军工企业开始生产民用产品。而这十年,中国市场的特点是供不应求。在经济改革中初步尝到实惠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各种新鲜产品,“三大件”不断变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逐渐成为所有家庭的必备电器,而中国人的穿着,也开始五颜六色,有了更多的选择。食品和各类消费产品的品种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国制造业逐渐复苏。 2)1988年至1997年,民营制造业的崛起和外资制造业进入中国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逐渐崛起。“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为两种体制改革的模式。一些沿海地区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逐渐开始创造自己的品牌。这个时代,经济特区的建设、海南的发展、股市的建立、商品房的出现,使得中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中国市场也逐渐由供不应求转向供大于求。 在这个十年,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开始崛起。很多刚刚经历从计划经济转轨的国有企业还不适应这种市场的变化,缺乏竞争意识、品牌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亏损,甚至最终全军覆没,不少原国有企业拥有的知名品牌,正是在这个时期陨落的。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家充分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他们靠灵活的市场嗅觉和敢为天下先的果敢,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竞争优势。“营销”,尤其是“广告”,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叩开市场的金钥匙,例如“秦池”、“孔府宴酒”等,央视的“标王”开始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而恒安纸业、正泰电器等很多民营企业,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在这一时期,也有大量原来在国有企业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下海创业”。创业,开始受到广泛尊重。在这个十年期间,中国开始大力兴建各类工业园区,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中国的低成本后发优势逐渐显露,国际贸易开始节节攀升,国内市场逐渐繁荣。中国制造企业开始广泛引进国外的工业和消费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技术,而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消费者对于制造业产品有了更多个性化的需求。也正在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开始逐渐展开。财务软件、CAD,成为当时的热门软件。

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发展状况及策略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造成世界经济低迷,外部市场需求疲软, 经济危机所引起的就业压力、流动性不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跌等, 使我国纺织品行业在这轮危机中一度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充分暴露了中国纺织业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给中国纺织业带来了一些新的困难。据海关统计,2008 年我国出口纺织服装幅度较上年回落10.7个百分点。2009年我国出口1670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10.1%。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也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碳排放指标成为欧美限制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另一借口。我国纺织行业必须尽快进行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以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中国纺织业现状,问题,策略;转型和升级 I

Abstract In 2007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causing the world economic downturn, the external market demand weak, the economic crisis caused the pressure of employment, lack of liquidity,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fell, so that our textile industry in this round of crisis was faced with very difficult situati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not only fully exposed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have long relied on low-cost expansion of the extensive development mode, but also to the Chinese textile industry has brought new difficulties. According to customs statistics, China's textile and garment exports in 2008 over the previous year rate down 10.7 percentage points. 2009 China's export 167 billion U.S. dollars, down 10.1% over the previous year.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or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to seize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new provides a rar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With the climate conference held in Copenhagen, low-carbon economy has been widespread concern about carbon emissions targets or restrict China's textile exports to Europe and America to become another excus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must restructure as soon as possible to speed up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Key words: Post-crisis era; Status of the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problems, strategie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I

基于封闭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演进:1953—1978.doc

基于封闭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演进: 1953—1978 - 基于封闭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演进:19531978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进程。制造业在各个工业国的经济增长中都起到了发动机的作用,美、日、德等经济发达国家,其制造业在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依赖于制造业的崛起,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后危机时代,审视中国近60年来的制造业演化路径,借鉴发达国家世界工厂的转移路径,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无疑会加快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加快实现中国由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工厂的转变。 制造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点发展产业,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政府即提出以粮为纲、以钢为纲的发展战略。据统计:1953-197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1%,26年间按增加值计算翻了三番还多,1978年的制造业增加值是1953年的13.41倍。与改革开放以前的高速增长相比,1978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相对稳定,年均增长达16%。1953-2010年中国GDP增长率、工业增长率、制造业增长率变化。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业发展战略以及体制与政治运动的变动,将封闭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分三个阶段进行考察,即一五计划时期的制造业(1953-1957)、大跃进、人民公社时期制造业(1958-1965)和大三线建设时期的制造业(1966-1978)三个时期。

2 一五计划时期的制造业(1953-1957) 1952年8月,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被正式提出。中财委提交的一五计划的轮廓草案中提出,一五计划时期建设的重点是重工业,在不妨碍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下发展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1952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提出,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取决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中国应当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得到中央正式认可。1955年7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三一九五七)》明确提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把重工业的基本建设作为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至此,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正式形成。 一五计划提出要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稳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在一五思想的指导下,国家把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把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作为一五计划的核心。这些项目遍布到所有的工业行业,包括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正是这些行业搭起了中国整个工业化的骨架,因此被国人称之为工业化奠基之役。从的产业结构看,当时主要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针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将国家安全放在紧迫的地位;二是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发展的瓶颈;三是既要利用原来的工业基础,又要备战和改善过去地区布局不平衡。据统计,150项建设项目中97%都是重工业。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计划配置资源的弊端,在随后的二五计划时期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使中国工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兴起及其历史作用

19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洋务运动重点举办民用工业的时期,也是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时期。探讨中国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不仅有助于纺织史研究的深入,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一、近代纺织工业兴起的原因 中国近代纺织工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不断侵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出现的。具体来说,它的兴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使中国传统手工纺织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同时,纺织品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近代纺织工业的兴办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藉天津、北京条约,不仅继续在通商口岸大量销售洋布、洋纱,而且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行销日广。据统计,1842年中国常年的进口总值中,棉制品仅占8.4%,1867年上升为21%,到了1885年就以35.7%的优势跃居进口贸易的第一位(注: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第8-9页)。这种状况极大地排斥和打击了中国土制棉纺织品的生产与销售。洋纱以其质优价廉很快挫败土纱,成为中国手工织布者的首选之物。 这样一来,手工纺纱者大量减少,手工织布者在洋布的冲击下也日渐减少,中国的手工棉纺织工业不再依靠农业。其结果是,农民劳动力大量过剩,手工业者成群破产,成为兴办近代纺织工业及其近代工业所需的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大批原来纺纱织布以自给的人,成为纱、布的消费者,商品市场上的纱、布流通量扩大了。纺织品市场的日益发展,为兴办近代纺织业创造了条件。 2.洋布、洋纱的大量输入,也使洋务派官僚感到财源不保,白银外流,认为只有购置机器,设立布局,才能保我利源,堵塞漏卮。 李鸿章指出:“英国洋布入中土,每年售银三千数百万,实为耗财之大端。……亟宜购机器纺织,期渐收回利源。”(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5册,第2684页。)又说:“自非逐渐设法仿造,自为运销,不足以分其利权,盖土货多销一分,即洋货少销一分,庶漏卮可期渐塞。”(注: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第3册,第1339页。) 为此,李鸿章积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近代棉纺织企业。张之洞较李鸿章的熟悉更为深刻,更为焦虑不安。他在给光绪皇帝的《拟设织布局折》中说:“窃自中外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考之通商贸易册,布毛纱三项,年盛一年,不惟衣土布者渐稀,即织土布者亦买洋纱充用,光绪十四年(1888年――引者注)销银及将五千万两。……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因此他提出:“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权利。”(注: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第一辑下册,第907-908页。)1888年,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创办纺织厂。不久,他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遂将纺织厂移到湖北筹创,先后建立了湖北纺织四局。 3.西方近代纺织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对一些买办、地主、商人和手工工场主产生了极

中国纺织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纺织的现状与未来 学习2007-10-28 20:27:01 阅读424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中国纺织的现状与未来 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一、现代纺织工业,或称现代纤维加工产业,关乎人们的穿衣和美化生活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国内需求变化而言,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口量的增加,贸易磨擦将不断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 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正在或将要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作为一产业,并不存在什么"夕阳工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阳技术”。真正的“夕阳工业”应是那些对其产品不在有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行业、部门。现代纤维工业不断开发各种新型的材料,其应用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纺织业不是也不会是“夕 阳产业”。 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 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三、中国纺织业想再创辉煌的关键首先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知识,应用新技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技术(如IT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业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其生产技术,拓宽产品领域;要把握“知识经济”年代新机遇,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振兴。 四、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在于做好市场,即以全球市场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发新产品。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既决定市场空间,又决定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定位,随着地域和市场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类别。因此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外看市场,内看企业,要根据国际时尚潮流动向来确立企业市场定位。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这些导致了在西方国家对纺织品需求持续上升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纺织产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和欧洲)市场上的扩张速度却明显落后于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纺织大国。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解读制造业发展史 一、全球制造业发展阶段概述 第一阶段:机器制造时代 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和工具机发明为特征的产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促成了制造企业的雏形,企业形成了作坊式的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 20世纪初期—60年代,第二次工业领域发生大变革,形成生产线生产的阶段。由福特、斯隆开创了以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模式,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导致了制造技术的过细分工和制造系统的功能分解,形成以科学管理为核心,推行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的人与“工作”得以匹配。 第三阶段:电子信息时代 在升级工业2.0的基础上,广泛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使制造过程自动化控制程度再进一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良品率、分工合作、机械设备寿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此阶段,工厂大量采用由PC、PLC/单片机等真正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的机械设备进行生产。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生产组织形式也从工场化转变为现代大工厂,人类进入了产能过剩时代。电子信息时代,企业在深化标准化管理(5S、QC等)基础上,推行精益管理(看板、JIT等),使得岗位得以标准化细分。 二战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推动了制造技术向高质量生产和柔性生产的方向。从70年代开始,收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牵引及商业竞争加剧的影响,制造技术面向市场、柔性生产的新阶段,引发了生产模式和管理技术的革命,出现计算机集成制造、丰田生产模式(精益生产)。 第四阶段:智能化时代 21世纪开始,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步入“分散化”生产的新时代。将互联网、,工厂智能化生产最终实现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云计算、大数据、.让工厂直接与消费需求对接。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从现代大工厂转变为虚实融合的工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提供个性化生产。管理特点是从大生产变成个性化产品的生产组织,柔性化、智能化。 二、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78年-80年代末,中国制造业的复苏 1978年的中国,刚刚从文革中解脱出来的中国百废待兴。在建国之后的29年中,中国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能够制造各类工业和消费产品,通过“三线建设”,军工制造业建立了一定基础。但是,当时的中国制造业更多地是制造工业产品,在消费品制造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还非常困难的环境下,消费水平很低,从粮票到布票、肉票,产品种类还非常匮乏。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附件一: “上海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简介 成果一:基于前端治理的针织印染工艺再造和产业化应用 推广单位: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 成果介绍:该项目主要针对以棉为主的针织印染企业前处理加工的技术改造和工艺设计,解决传统技术加工中水电汽等消耗较高的问题。采用本技术后,水电汽消耗减少30%~70%,废水排放量减少30%以上,废水pH值降至8以下,COD下降30%左右。可针对不同的面料和加工要求等提供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传统技术加工中布面易产生色块、色条等问题;同时降低棉纤维、面料等的损伤,获得优良手感。该技术成果已服务近百家企业,为印染产业的前端治理的可行性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有益探索。该项目荣获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二:高温低NOx煤粉锅炉在印染行业中应用技术研发 推广单位: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 成果介绍:该项目研发了一种以高温低NO X液态排渣煤粉燃烧器为核心的完整技术系统的工业锅炉。在煤粉燃烧器内采用集中供粉和分区段配风控制技术、高热负荷状态下低过量空气燃烧、煤粉气化燃烧以及烟气中心回流再燃烧等技术的组合,实现了煤粉在高温燃烧过程中抑制NO X生成,并促使NO X还原成N2,达到低NO X排放目的。煤中的灰渣在旋转流场的作用下被燃烧室的壁面捕集并在高温下成液态渣除去,进入炉膛的是洁净的高温火焰。高温低NO X煤粉燃烧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燃烧器技术、燃烧器与锅炉匹配技术、煤粉储存技术、煤粉供料技术、燃烧控制技术等单元。该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5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成果三:差别化原液着色纤维和多元复合功能纤维 推广单位: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 成果介绍:发挥“差别化+”产品的优势,将差别化功能性与原液着色相融合,生产功能性、差别化的原液着色纤维,既环保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如原液着色高色牢度纤维、原液着色异形截面纤维、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实现了纤维的功能性与染色同步生产,产品色牢度高、功能持久,兼顾了低碳环保、高牢度、功能性、时尚等等诸多优点。多元复合功能纤维,赋予单一织物纺织品至少2~3种,甚或5种以上功能,如吸水速干抗菌防臭纤维,吸水速干抗紫外线纤维,吸水速干凉感纤维,以及吸水速干抗紫外线抗菌防臭凉感纤维等,可满足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咖啡炭聚酯纤维”和“凉感聚酯纤维”项目为“2014

中国纺织行业现状

中国纺织行业现状 1)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的纺织企业约4.1万户总共实现工业总产值5976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纺织行业的主要产品在产量的增幅回落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程度数据比,规模以上人化纤增长了11.9%,布增长了12.9%,印染布增长了10.5%,纱产量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6%。这些准确的数据比较说明了纺织行业的整体局面呈现复苏之态,对服装行业的发展有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调研发现纺织行业由于近5年出口受阻,在国内推行产品的内销政策。2012年纺织产业的内销增速也出现了相对的回落之态,增幅则表现出持续的稳定。我们获得国际市场研究公司零点调查近期一份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国内服装鞋帽针纺品零售额同比增长了2.3%,比2011年一季度提高了3.2%,比2012年二季度提升了0.9%,比2012年三季度提升了1.1%。比2012年四季度提升了1.3%。纺织产业规模以上的内销产值为42107.2亿元余下为出口额。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外部环境较差,内需不振,不确定因素众多,纺织品行业都面临寒冬。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行业平均利润率达到6%,这在历史上是比较高的数字。具体来说除了化学纤维以外,其他各大行业利润率都有很显著的上升。但在产品出口方面的形势不太乐观,2012年纺织品行业出口总值下降了约1500亿美元,拉了我国出口的后腿,这在近10年不曾出现过。中国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杨世滨

分析,出现该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外部经济环境不振,另一方面是我国传统服装产业产能过剩。服装行业如何创立品牌扩大市场需求是发展关键。 二、中国服装行业现状: 1)我们针对中国服装行业做了调查,在经历了十年高速发展后,我国服装行业步入了调整期,出口下降。2012年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8253亿,占纺织行业工业总值30.6%。服装企业必须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转变发展思路,调整经营结构,扩大品牌内销。调查显示2013年前两个季度我国服装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656.41亿元,同比增长0.48%。产值前十省份中广东份额最大,浙江居次,福建、江苏、四川下降。行业利润总额860.16亿元,上海,北京、广州、成都这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市场同比下滑5.67%-6.25%。预计2013年中国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将达19000亿元左右,总额比去年增长2%左右,利润下滑4%-7%左右。 2)深圳是服装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最高的区域,2012年实现产值1700多亿元,出口近百亿美元,深圳主要以时装为主,在国内大城市一类商场占有率达50%以上,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一线品牌稳步发展,自主创新和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与我们交流表示,通过多年不懈努力,深圳时尚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已形成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和明显的市场回报。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上,深圳没有简单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导读:本文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蔡恩泽 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从复苏、崛起、亢奋到冷静,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道路,也背上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包袱。在全球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我国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时期,中国制造业前景如何? 在珠江东岸,有一个小城镇叫东莞,3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侨乡。沧海桑田,30多年里,这里成为了“世界工厂”的缩影,之后又遇到金融危机,从沉寂到喧闹,再从喧闹归于平静,蕞尔之地的东莞见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1 发展历程 1.1复苏时代(1978-1987)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制造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启蒙,逐渐觉醒,为第二个10年的崛起作了铺垫。 70年代中后期,“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已迅速走上发展道路。而此时,中国内地虽说模仿苏联,依靠计划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

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但生产力还很低下,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物资供应匮乏,轻工产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还要凭票供应。 80年代初期,中国制造业开始复苏,电子产品逐渐有了自己的品牌,比如,打造出中国第一台全自动洗衣机的小天鹅,试图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国外生产线的洗衣厂对抗。牡丹电视机厂从日本松下引进了彩电生产线,在凭票供应的时代,取得了50%以上惊人的市场占有率,成为绝对的业内龙头。燕舞收录机以其超前的市场经济意识,领行业风气之先,“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的广告词在大江南北口口相传,电视广告又带来惊人的销量和利润。到了1984年,联想从一间小平房开始起步。它是一代科技知识分子从计划体制内的研究走向市场应用的代表性企业,彻底改变了中国科技界的观念。联想也是中关村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典型,为日后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此时的东莞,来了一拨一拨戴着墨镜、穿着西装的香港人,他们的穿戴在内地人眼中有着很明显的辨识度。霍英东来过,李嘉诚来过,更多的是香港的中小企业主,他们都是为建立制造业基础而来。从此,东莞这片宁静的土地开始喧闹起来。 1.2崛起时代(1988-1997) 这个10年的关键词是“民营”、“外资”和“民工潮”,广东成为中国经济的龙头,而江浙的民营经济也开始崛起。国家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成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凭借他们灵活的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

纺织科教 Textile Science & Education 89纺织导报 China Textile Leader · 2019 No.9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初评、复评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现将纺织科技奖评审委员会建议授奖的项目进行公示。 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20日内,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项目持有异议的,可以书面方式向我办提出,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为便于核实查证,确保客观公正处理异议,提出异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表明真实身份,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加盖本单位公章;个人提出异议的,须签署真实姓名。我办将按有关规定对其身份予以保护。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特此公告。 联系方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办公室,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18号803房间,邮编100020。 附件:(l )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名单 —— 技术发明奖;(2)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建议授奖项目名单 —— 科技进步奖。 2019年 8 月28日 8 月22 — 24日,“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 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在浙江杭州召开。本次会议 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中国 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 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常务副 理事长叶志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蒋士成、俞建 勇,以及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 会等的专家和代表共70人参加了评审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公告 “纺织之光”2019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揭晓 为与国家科技奖提名工作对接,本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增设“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设置为一等奖、二等奖 2 个等级。其中,“技术发明奖”授予在纺织相关科学技术和生产活动中,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发明创造,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做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而“科技进步奖”授予在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促进高新 技术产业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 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据介绍,本年度科学技术奖共收到申报项目172项, 其中技术发明奖22项、科技进步奖150项。本着公平、公 正、客观科学的原则,经形式审查、网络评审、会议复 评等环节后,评审委员会建议授奖项目共86项,其中技 术发明奖 6 项(包括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4 项),科技进 步奖80项(包括一等奖15项,二等奖65项)。具体名单请参考下文。

中国纺织行业历史及现状分析实施报告

中国纺织行业历史及现状分析报告 历史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 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 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 。据2000 年数字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 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 ,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而省纺织工业出口创汇达74 亿美元,占顺差净值16 亿美元的94% 。全国近13 亿人口,其衣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离不开纺织工业。 据测算,中国加入WTO 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纺织行业:7 年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 ;在未来5 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5% 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 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 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 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 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 以上。 二十一世纪贸易体制的主要变化有:一面,关税的不断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不断减少,必然出现西发达以其高新技术产品直接冲击发展中;另一面,发达利用技术优势,设置繁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形成各

种无形的技术、标准壁垒,限制发展中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 手工纺织世界各个地区开始纺织生产的时间迟早不一。大约公元前 5000 年,世界各文明发祥地区都已就地取材开始了纺织生产。如北非尼罗河流域居民利用亚麻纺织;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居民利用、麻纺织;南亚印度河流域居民和南美印加帝国人民均已利用棉花纺织;小亚细亚地区已有羊毛纺织。这个时期的原始纺纱工具纺专和原始织机零件已在中国、,南亚印度河流域和北非埃及等地区出现。纺专有竖式和卧式两种。希腊保存的公元前550 年的花瓶上,有用吊式纺专纺羊毛的古代手纺图象,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则保存了倚膝立地竖式纺专纺纱的古代工艺。南美安第斯地区则把卧式纺专放在腿上纺纱。原始织机有悬挂式和平铺式两种,平铺式织机的两根轴用四根木桩固定于地面上,称地织机。埃及出土公元前4000 年的碟上绘有这种地织机的图象。还有一种织工用双脚抵经轴的平铺式织机,而把织轴缚于腰间者,是原始腰机。秘出土公元前200 年的碗上绘有古老的原始腰机图象。悬挂式织机的经轴挂在上面,经纱靠自身重量或悬吊小锤自然下垂,依次织入纬纱。北美奥杰布韦部落曾用这种织机编织麻袋,称竖织机。另有一种狭幅的织带机用形或多边形综板开口,称综板织机。在埃及公元前900 年、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公元前 200 年的遗物中都曾发现这种织机。原始织机最初是直接用手指分开经线,后来改用棍子开口兼打纬。这种棍子逐渐演化,在形状、粗细和功能上有了区别,即有了综竿(或综杆)、分经棍和打纬刀的分工。综竿也由一根发展到数根或十数根,以适应织花纹的需要。位置也从两组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