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认识长度单位教案

【篇一:《长度单位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的整理复习

明诚学校王桂香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系统整理长度单位的知识,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进一步理解、巩固这部分知识,以期达到能灵活应用的目的。

2、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意识。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练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的概念。

难点: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知道了每个单位有多长,我们把下面故事中缺少的单位补上。

二、故事练习

在明诚的校园里,蒲公英花落之后,结满了许多大约3()长的小种子。一阵风吹来,勇敢的蒲公英种子离开了妈妈,跳进风伯伯的怀

抱里。

风伯伯把其他的小种子们一个一个送到了新家,载着最小的种子

继续旅行。风伯伯因为飞了太长时间,太累了,打了一下盹,像急刹车一样停了下来。小蒲公英种子措不及防,落到了一片长10()树叶上。

一只饥饿的小喜鹊看见了,美滋滋地想:这会儿可以填填肚子啦!于是,

他一个俯冲,向小蒲公英种子扑来。小蒲公英种子眼前一黑,被喜鹊

吞进了肚子里。喜鹊毫不理会蒲公英的处境,继续飞翔,大约飞行

了8(),来到了我们城北学校,落在了一棵高18()的大树上。

这时,蒲公英种子也结束了在喜鹊肠道内的黑暗之旅,随着鸟粪落

在了大树旁。

从此,小蒲公英种子与大树为邻,与小草为伴,在阳光的抚摸下,在城北

同学朗朗的读书声中,快乐地成长起来。

(边听故事,边口答)

故事中出现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还学过哪些单位?这些单位之间有

什么关系?请你在本子上整理一下。(板书:长度单位整理复习)三、知识整理

1、学生自己整理故事中出现的长度单位相关知识,使学过的知识有条理,便于理解记忆。教师巡视,发现不同的整理方法。

2、小组交流整理结果、选择优秀的整理方法。

3、学生展示自己的整理方法,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打乱顺序整理、按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整理。说明理由。(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

厘米毫米)

4、教师小结:像这样按顺序整理知识,不但不容易漏掉而且有助于

帮助我们清理他们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今天老师也

整理出一种理解长度单位的好办法:5个长度单位一一对应到我的5

个手指上。引导学生说出,并理解单位间的进率。

学会了用手感知单位长度的大小,理解了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咱们

再来练练脑,凭我们的智慧到数学城闯闯关。

四、数学城历险记

明诚学校建校之前,那里曾经是一座神秘的数学城,传说从数学城

闯关成功的学生个个是数学高手。今天,我带来了一套闯关题,咱

们一起来闯闯看,看咱班有多少数学高手。

第一关细心关(题目很简单,比比谁细心)一二大题。

一、填一填。

1、用千米可以测量(),用毫米可以测量(),用厘米可以测量()。

2、换算;计算

8米=()厘米70厘米=()分米

6厘米=()毫米3000米=()千米

1米-6分米=()分米54米-50米=()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38米+56米=()米=()分米

3、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⑦小兔子身长2(),尾巴长约7()

4、在()里填上、或=

8千米()6000米1米50厘米()1米5分米 9分米()2米 48

毫米+2毫米()5厘米 300分米()300厘米5毫米()1厘米-2

毫米

第二关技能关(比比谁的小手最灵巧)三四大题

三、量一量。(24分)

1、量出下面图形的边长

四、画一画。(10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图短2厘米的线段。

第三关智慧关

数学城城主一步的长度大约是80厘米,有一间房子,房子的长城主走了9步,宽走了5步,你能知道这间房子有多大吗?

五、闯关秘笈:

祝贺你们闯关成功。(掌声鼓励)请你用几句话总结一下你的闯关心得,我们来出一本《闯关秘笈》。

学生谈收获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整理复习

分厘

米米米毫千米

感知

理解

【篇二: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能力点:

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

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

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

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

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1、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正确的。

(3)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3、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4、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5、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

们用什么进行测量?

(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

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

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

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4、一名用学生尺量黑板的长,一名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

什么?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

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方便些?”

教师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作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1米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1米长的小棍,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4、量出1米长的绳子,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教师提问:“1米里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

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讨论:用断尺怎样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

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

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篇三:《认识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凤凰镇中心校程家君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

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

二、展开认识米

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

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

(1)介绍米尺

(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3)建立表象

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

汇报方法

(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

三、实践活动

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

四人一组,分组操作。

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

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

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

怎样量?

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

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