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

自己的范本。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

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欣赏,也就是在进行绘画、工艺等教学的同时,插入有关大师或同龄人的作品进行欣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学生掌握某种美术技能,出示一些合理范画,也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人格,以一种平等、博爱、宽容、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的身心能够自由的表现和舒展开来,鼓励学生从每个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教师不轻易批评学生的欣赏不正确,让每位同学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在全班同学激烈的争论中,让美内化、升华。如在湘版教材第三册《巧妙的组合》一课中,有的学生让为西班牙画家米罗这幅《太阳、人和鸟》不好看,什么都不像,有的学生认为好看。这时,教师不用评论学生的审美水平低或高,对或错,只要当好中间人,让学生去争论。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抽象画的认识,接受大小不等的几何色块组成的画面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反之,教师如果认为学生不该对大师的画质疑,批评学生欣赏水平低下,学生的积极性遭到打击,容易与教师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再讲几何色块组合画面时要注意的地方时,只能是教师一个人的一厢情愿了。

3、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

农村学校的儿童,外出参观的机会较少,可根据具体情况尽可能提供现场欣赏的机会。比如我们上浙美版一册《各种各样的树》这一课时,就可以带学生到校园里走一圈,欣赏一下校园里各种各样的树,加强他们的直观认识。学校里就有那么多不同的树,何况大自然呢。既加深了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又有利于之后的绘画教学。

另外,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2)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学生就不会对欣赏作品产生距离感,而是感到很有吸引力,欣赏的兴趣也就又提上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有了,还怕学不好吗?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科教兴国,要实施素质全面教育,美术教育尤为重要。中学美术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审美教育。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及艺术的感受与审美能力,能推动学生在德、智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修养,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虽然中学美术教学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现在整个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与升学考试具有相关的学科学习,对艺术学科方面的学习较轻视,导至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在艺术才艺方面表现的较不理想。由于上述原因的影响,学生的艺术潜能没有有效的得到开发和发展,对艺术课不感兴趣。使艺术课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艺术课的教学管理难度增大。所以有不少的地方和学校不重视美术课,特别是落后地区的中学。素质教育只是在会上说说纸上写写而已,更别说美育。有些中学干脆不开美术课,即使有也名存实亡。他们只重视考试分数、升学人数,甚至对美术考生考入大学也不认可。这样使很多中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审美教育,缺乏审美修养,美丑不辩,良莠不分,往往把优秀的作品当作毒草。 美术不仅现在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从古至今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人类社会开始造型艺术就产生了,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打制石器过程中,逐步培养造型技能,萌芽出审美观念。古代人们对美也有相当的感受,他们通过对美的追求从而为改造世界、推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形势,美术(审美艺术、造型艺术)更为重要,现在物质文明建设已达基本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人们已从追求物质生活迈向追求精神生活的阶段。现代工业、商业、建筑等都离不开美术知识,警如要盖一栋大楼,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以及与自身用途的协调性。试问,若设计者不具有较高的美术知识和审美能力行吗?再如商标、包装、广告、装饰、服装、封面、食品等等,若都不考虑“美”那会出现怎样的情况,不用说大家都知道。所以可以说美术无处不有无处不用。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心得体会 宋跃电话: 重庆市城口县周溪中心小学 【摘要】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 本领。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能让学生学会审美和创造美。如 何让学生掌握,并学好美术这门课程,是我们每个教师知道深思的 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堂教学 随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渗透,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不 在是从前那样,老师在上面教,学生在下面画的场景,而是在课堂 上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感知、体会、想象、探索学习,让学生学 中有乐,乐在其中。让学生体会美术课的乐趣。 美术是一种人类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产物,它体现着社会的和个 人的审美观念和理想;是利用各种物质材料创造立体的或平面的视 觉形象,作为人民之间交流审美信息的手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 要的标志之一。所以上好一堂美术课是不容易的。它需要老师根据 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前的精心准备,以及课堂的精心创造和课后的 反思等等,都要做全面的思考。 一、按照不同的年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 处于小学阶段,每个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也是我们 小学艺术教育中必须重视的要素。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美 术的兴趣不够稳定,认识也不够,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掌握和了解 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使学生在感知、意识、理解等方面有所进步。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学龄初期,对学美术完全没有概念,这就 需要我们规范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有组织纪律的行为规范。高年级的 学生对美术学习以有一定的自觉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 会到:各个年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应该根据年龄特点进 行教学。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学生的了解,我把美术教育分为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2年级):尝试不同的工具教学,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材料,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通过 欣赏作品和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感受。采用游戏 教学进行对主题的想象、创造、表演和展示。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以下是关于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 ·

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斗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时刻;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国,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以讲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 ·

(精心整理)美术欣赏课教案

美术欣赏课教案 课题:美术作品欣赏 执教:赵君明 教材分析: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它所涉及内容及具广泛性和综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美术的审美特点出发,通过古今中外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介绍、分析。并引导学生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中获得知识、审美感受和享受,从而掌握美术欣赏方法,提高审美水平。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有代表性的优秀的美术作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也有一个初步了解。 2、过程与方法:在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同时,注意寓思想教育于审美教育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热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多种形式的直观欣赏,从而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着重欣赏分析教师作品和部分学生作品,精辟地讲授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将审美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教育准备:多媒体作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育 上课礼仪、故事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自己的作品 1、欣赏教师作品《雪景寒林图》临摹作品。 (1)分析《雪景寒林图》整体创作的构思; (2)再析《雪景寒林图》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 (3)欣赏《雪景寒林图》的设色用笔。 2、欣赏《陕北老农》 (1) 分析《陕北老农》整体创作的构思; (2) 细节刻画; (3)《陕北老农》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3、教师给出自己的欣赏途径,给学生提供参考。 (1) 作品构图; (2) 色彩及用笔; (3) 主题思想。 4、学生自己欣赏自己的作品。(提醒:可参考老师的欣赏途径,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去欣赏。) 二、教师活动:欣赏学生的作品 《肖像》、《放学了》

初中美术教学中关于欣赏和创新的教学策略

初中美术教学中关于欣赏和创新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7-18T15:24:34.1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9月作者:金厚良 [导读] 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金厚良四川省会东县嘎吉中学 615203 【摘要】美术欣赏课作为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9-078-01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担负着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能力和学生的艺术创造力的任务。通过美术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美术欣赏课,上好美术欣赏课。 1欣赏题材和内容的筛选 欣赏的题材和内容恰当与否,是一节欣赏课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关键所在。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能激发儿童兴趣富有学生情趣的、易于学生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方法归类:①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②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③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2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美术欣赏课不能只凭教师的讲解,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是:①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②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③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④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3遵循欣赏课的规范程序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要求一般是由浅入深的理解作品,逐步达到能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为了避免欣赏的随意性,在欣赏课的教学中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大致的环节为:①描述: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作品之后,用语言简单地描述出作品的题材内容、画种等;②分析:对作品的色彩、构图、造型进行整体的语言表述;③解释:介绍作者,并对作品的意义、所体现的人文价值进行研究;④评价: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对作品进行局部和整体的评价。在这个操作流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以帮助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欣赏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讲解一下“构图”的含义。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术语后,既能深入地赏析,又能自如地表达欣赏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扣准学生的心态,激励学生反观“自我”来欣赏。如教学时,教师可设计:你喜不喜欢这幅画?这幅画要是由你来画你会怎么处理?你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从而深化学生欣赏的感受;另外还要注意,要为学生创设想像的空间和自由交流与表述的环境,促使学生在欣赏中作出创造性的“理解”与“评价”,从而在规范的欣赏过程中提升欣赏的层面。 4加强知识整合 欣赏课如果只一味的欣赏作品,学生会感到乏味,把欣赏课教学与工艺、绘画结合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欣赏教学要善于借助学生绘画与工艺等美术实践的“外力”。如教学中国古代人物画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如上《捣练图》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现代人物画的造型特点及审美特征,接着进入课题了解唐代人物画中的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最后为了进一步对本课的了解让学生结合唐代的人物造型特点临摹一张仕女图,通过比较与实践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5创新教育的内容 5.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小学低年级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曾经有过一个关于从创新能力的实验:一只跳蚤放在一个盖着透明玻璃板的瓶子里,跳蚤一跳就撞回来,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把玻璃板拿开之后,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教育中,不可以限制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和才能。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保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5.2创新技能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能发挥出创新技能,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美术教育证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渐渐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5.3创新情感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仅仅是体现在实际的操作当中,还要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人格中。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利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步认识和提高,美术欣赏将成为美术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

高中美术欣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欣赏

高中美术欣赏论文:浅谈高中美术欣赏 摘要:本文论述了美术欣赏中"模糊层面"的特点、研究意义,以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相应地进行一些教学尝试的研究和建议。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堂教学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知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美学家英伽登在现象学文艺理论中提出了"未定点"的概念,尽管美术家在作品中塑造了一定的视觉形象,但它绝不等同于现实,而是作者观念的意象化,实际上也不可能通过有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把理想无限丰富的性质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总会留下许多"未定点",在美术欣赏的二次创造中可以称之为"模糊层面"。 一、"模糊层面"的特点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能给美术作品以单一的确定性,认为作品内涵的理解应该趋于统一,认为不应该有争议。随着对"模糊层面"的研究和认识,它将促进美术欣

赏教学的效果。 美术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基本特征,美术形象自然成为了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实现某种理想的终端形态。"艺术作品的目的是表现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比实物表现得更完全更清楚。艺术家对基本特征先构成一个观念,然后按照观念改变实物,经过这样改变的物就'与艺术家的观念相符',就是说成为'理想的'了",尽管它也属于客观存在,但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是有许多不同的,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说明,艺术家灌输在作品中的观念也有"未定"的"模糊层面",笔有尽而意无穷,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在《拾穗》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刻画了三位普通的法国农妇,她们弯着腰在收割后的麦地里捡拾被遗落的麦穗。尽管艺术形象真实,但也无法表现完尽作者对生活的理想观念。现代雕塑家叶毓山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组雕,其艺术形象的监狱背景是模糊的,敌人的野蛮残酷是模糊的,唯一具体的是一种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感知和体验的深度和丰富性也有所差别,也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会使读者产生多元的解读,我们不能执迷于一种"建构",主观武断地将对作品的"统一认识"灌输给学生。比如,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即兴》,不以自然物象为范本,有的只是线条、色彩、块面、形体以及构图等

小学美术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论文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温岭市松门二小张海红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美术欣赏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开始。然而现在的小学美术老师是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走过来的~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就要采取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提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师德素质和教学态度。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教学形式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美丽的,儿童也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美的享受、美的冲击,他们更渴望去创造美、去表达美的喜悦。小学美术教育,应该顺应他们对美的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给小朋友创造一片美的天空,激起他们一次又一次美的遐想。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的要求,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愉快教育、情境教育、和谐教育的改革不断进行,给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内涵。在美术欣赏课重视对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培养的基础上,也重视起了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1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现行的小学美术教材中,欣赏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专题欣赏,如儿童画、中国民间玩具欣赏、农民画、中、外画家作品欣赏等专题性美术欣赏;二是每次工艺、绘画课中结合教学内容展示的随堂作品欣赏。两者都是欣赏的重要内容,但是,又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

1.1 随堂作品欣赏 随堂作品欣赏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进行绘画或工艺制作时有一个范样,给学生提供示范或启发作用,要求一般较为简单、明确。专题欣赏有整体性要求,或是同一门类同一种体裁作品,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此类体裁作品的整体认识,对同一体系有一个大概了解。专题欣赏是欣赏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主整地。专题欣赏课可以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使之具有较高的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2 专题作品欣赏 专题作品欣赏作品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在拿到美术教材之后,首先翻看专题欣赏中的优秀美术作品。但是,学生喜欢翻看,并不等于教师就能上好专题欣赏,就能轻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要想上好专题欣赏课,教师必须明确上专题欣赏课的目的任务,从教学目的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一个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专题作品欣赏不是政治的说教,更不是上政治课,教师不能生硬地强调作品的历史背景、创作年代、社会意义、作者的创作动机、情感态度等等内容。而是要生动地提供给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美术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尤其要引导学生仔细去体会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和美术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整个作品的艺术特点、美感价值。如果有多幅欣赏作品,还可以简单地进行一些作 1 品之间的比较或联系。教师要善于把学生以前接触过或了解到的美术知识技能技巧,使用到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中来,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作品所表达的美感的审美感受能力。 要想上好专题欣赏课,还必须有充分的教学资料,最好能找到比教材上更好的作品、挂图或录像片、光盘等教学资料,配有音乐解说的幻灯片,则更有感染力,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 欣赏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美术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才能达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而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油油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

自己的范本。根据这些特点,教师在欣赏教学的不同组织形式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就是围绕某个欣赏课题进行整堂欣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如小学美术第11册第1课《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就是关于“官殿、宗教建筑、园林”的整堂专题欣赏课,还有《中国画》、《外国儿童美术作品欣赏》等等 在美术专题欣赏课欣赏中,教师往往让学生看着作品图片,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可想而知,学习效率很低。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初步的感觉;(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论文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

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的要求?假如,我们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铜盔的金属质感,能否成为帮助学生认识某种物理属性的辅助教材;假如,一幅画讲述的是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性的内容,是否可以作为一种传达思想观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回答是肯定的。但不禁要问,欣赏教学本身的特征是什么?也许我们教学最终都是一种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美好的趣味,但通过艺术形式的直接感知和审美体验是欣赏教学的主要特征。从欣赏中不断获取多种功用是审美欣赏中继发性的作用。正如在其它学科教学中,偶尔得到一些类似艺术中审美感知的内容一样也是继发性的作用,并不是该教学的主要特征。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欣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

2021年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参考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参考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 ___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 ___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 ___和彩色 ___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 ___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

___》时,他们全被 ___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美术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 ___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 ___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 ___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 ___,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 ___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

(完整版)中学美术欣赏课案例分析

中学美术欣赏课案例分析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始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 这是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没有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目前中学美术欣赏课中,发现教师讲授时间很多,留给学生学的机会很少,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是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想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和感悟到美术作品的娱乐功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感觉现在的“激情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占的比例较小,但是我们作为教师却不能小看了它,更不能忽略它。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美术欣赏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呢?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法,深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所以要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将美术欣赏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现代的传道者更应该注重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美术专业知识,美术教育中的欣赏课同样如此,教他们如何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比单纯的去欣赏作品本身重要的多。比如在《格尔尼卡》的教学的开始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上一堂欣赏课,一谈到欣赏课有的同学觉得很难,面对一幅画他们不知从何入手;而有的同学却觉得很简

单,他们把欣赏与随便看看、粗略的浏览等同起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欣赏一幅画呢?本节课以《格尔尼卡》为例告诉大家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一幅作品。” 音乐渲染、视听结合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在审美直觉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欣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语言描述、设置情景等手段,往往事半功倍。在欣赏时,播放一曲音乐,创设一种艺术氛围,就能使学生自觉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态度转向审美态度,摆脱实用的功利观念的和外界的干扰,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胜境。 在对作品《格尔尼卡》鉴赏之前,学生对画家、创作背景都还未做了解的情况下,我把《格尔尼卡》的画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谈谈对这幅画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同时,在学生观看的过程中,用萨拉沙蒂的《流浪者之歌》渲染出一种恐怖、惨烈、悲壮的气氛。当然不光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和审美评价

浅谈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 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阈限,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曾在上海举办“法国250年绘画作品展”会上,从男女老少、各界人士的交流中我发现,人们似乎都能顺利地欣赏这类写实作品。然而,另一个事实却让我吃惊,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都向我提出这样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他们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去的情绪。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以上列举的事实可以说明,从审美意识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意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审美体验的形式因素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一旦我们认识到,教学必须要达到这一目的时,那么再现性作品欣赏和表现性作品欣赏教学所 碰到的困难是相同的。 我们已经知道,欣赏教学具有三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然而,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专注于认识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论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论文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又有其特定的内含和规律。笔者通过实践与探索,积累了一些开展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理性认识与实施策略。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许多时候会增加一些欣赏内容。然后教师往往以自己的爱好选择作品,从而一味地追求“纯艺术”,忽视了学生的已有认识与欣赏水平及欣赏的心理倾向。因此,在学生欣赏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要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相贴近,要选择与儿童的认知和欣赏水平相接近的,以接近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的,能激发儿童兴趣的作品;要选择的是本身富有儿童情趣的、易于儿童接受与理解的作品。为此,可采取以下策略: 1、课前对收集的欣赏作品进行挑选、归类,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题材。 2、把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童化”的加工、处理。 3、可以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 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兴趣; 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初步的感觉); 3、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

浅谈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浅谈美术课中的欣赏教学 一、欣赏作品的分类 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三是同龄小朋友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儿童情趣,是儿童心理世界的反映,这类内容学生觉得亲切,容易产生共呜。四是其他门类的欣赏,如雕塑、建筑以及剪纸、编织、印染、拼贴等工艺制作。这类作品制作精妙,具有很高的美术观赏价值,学生很感兴趣。 二、欣赏的角度 对于一件美术作品,教师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 1、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如《最后的晚餐》画的耶稣和门徒们共进晚餐,当耶酥说出“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时,众门徒的惊异神情动态;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激动情景;齐白石的《虾》表现的是一群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争食的情趣。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家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凡高《阿尔的吊桥》一图,画家采用鲜艳浓烈的色彩,有力的笔触,奔放的线条,使画面给人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最后的晚餐》画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全部面对观众,这种独特的构图法更便于表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比如在讲达·芬奇的画时,教师可给学生讲述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学、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画时,可讲述他三十岁学画,为了画好画,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4、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雕塑《艰苦岁月》,表现的是长征中一位红军小鬼依偎在老红军身旁,被悠扬的笛声所吸引的感人场面。但其表现的并不仅仅是这些,作品还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17-09-26T17:26:39.3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6期作者:邢春莲[导读] 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术欣赏课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能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通过欣赏促使学生的德育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邢春莲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市唐家泊中学265300 摘要:教育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美术欣赏课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能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通过欣赏促使学生的德育发展,更加有利于学生们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关键词:美术欣赏德育渗透德育发展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性为目的者也。” 说明艺术教育是任何其他学科都不能替代的,美术欣赏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们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精神上、品德上、行为上也能受到滋养,陶冶情操,学会欣赏的同时学会做事、做人。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如何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师的个人魅力是德育渗透的关键 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美术教师的个人魅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教师的学识、文化底蕴、言行举止、仪表、管理、分析判断、语言表达、机智应变等诸多方面,以及在教学工作中的态度等等。一个教师只要有魅力,学生就愿意与之交往,就愿意聆听其教诲,所谓“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的个人魅力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对学生起到终生的榜样作用。在课堂内外,教师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思维的引导者,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在欣赏课中,成功地运用身后的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诙谐生动、旁征博引的讲解,加上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和画面精美的图片实物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并接受教育,增强艺术修养。让学生体会创作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欣赏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实用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的总目标,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谈到“教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后一代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的人”。通过美术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爱好和审美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美的东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美术欣赏课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道德品质的形成。例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中,那五位满目仇恨的抗日战士宛如一座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狼牙山之巅,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英雄们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和英勇气概,体会到中国人民不可侵犯与战胜的坚强信心,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树立起革命的远大理想。在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这幅画时,伴随着教师的讲解,学生们仿佛看到了天安门前那飘扬的五星红旗,听到了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那庄严而又洪亮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又听到了那雄壮的国歌声,震天的礼炮响,亿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的场面好像就展现在眼前,激励着学生们要努力学习,明天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门类美术的优秀作品的介绍与赏析,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育与启迪,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的能力,看到巧夺天工的彩陶艺术、独具匠心的园林艺术、雄伟的长城……不但使学生了解我国先人的伟大创举和高超的技艺,同时也了解广大的劳动人民和那些能工巧匠们所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从而激起学生们对剥削者、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在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形成人的一切美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品德思想教育。总之,美术欣赏课,不但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通过欣赏课教学体会作品之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非凡的创造力和强大的凝聚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欣赏课要很好地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让学生们为我中华的艺术家而自豪,为我中华的艺术成就而骄傲。例如学习独树一帜的中国古代名作这节课时,这些中国画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文化内涵,比如《洛神赋图》《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溪山行旅图》等,这些作品很有代表性,能让学生学习我国优秀的民族美术遗产和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史以及著名的画家、作品等,都值得探讨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了中国美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伟大的中华文化,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 总之,美术欣赏教学就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样,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在美育与德育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帮助每个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参考文献 曹冰浅谈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7,02,108-1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