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体现的是生活化的数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打开北师大一年级数学课本,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生动有趣的、图文并、丰富多彩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示,我们在得到这一套教材的时候,我们就深深地被其中的情景图所吸引,他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蕴藏在情景图中,而这些情景图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东西,都是学生生活中看得见,用得着,听得懂,体会得到的,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如乘车问题、购物问题等等。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例中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觉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我在教学时多为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兴趣的事物,可操作的材料,使数学教学具体、直观、形象。

二、教材内容,体现的是活动化的数学

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认一认,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是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基本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例如在教学“十几减8、9”时,我们先创设一个买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摆小棒等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建立减法这个数学模型。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说、好玩的特征的活动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们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互动互爱,轻松、愉快地体验和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的能

力,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教材内容,体现的是问题化的数学

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思维,猜想、控索、尝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我在教学中采取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继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教材编排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例如在学习一部分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后,再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然后再接着学习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让学生不容易厌烦,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并且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环节,例如“走进乡村”、“月球旅行”等实践活动,不但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教材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发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中引进了“智慧老人”、“淘气”、“笑笑”让学生们和这些卡通人物一起学习,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享受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喜悦。同时还设置了“数学故事”、“你知道吗?” 、“数学游戏”等环节,渗透了数学知识,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奥妙之处和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数学知识,充满趣味的数学游戏常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玩这些游戏又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真正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中有玩,玩中有知识,有利于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保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到的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

由于我们还是属于农村,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险阻,现在我们也就自身实践过程中的情况提出一些疑问,现将这些疑问与大家一起交流:

第一、过分偏重了城市的特点,忽略了农村的实际。《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系列的生动的、有趣的学习情景,例如“超市”、“买鲜花”、“发新书”,但这些主题情景图虽说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绝大部分的情景图都是购物,而且许多情景都是生活在都市的孩子才会接触的生活情景,例如公车站牌、图书馆之类的。我们的课程改革是否更加应该关注我们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呢?如果让我们的老师们结合自己当地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创造性的改编教材,试想有几个老师在一天上完5节或6节课之余,面对一桌作业,还能去创造,去改编教材呢?即使改编教材来使用,也不仅仅是只改编其中的一节课、两节课那么简单,不可能把所有不适合农村使用的教材统统改编。另外一点,新教材的情景图都有一个醒目的标题,但这些标题都仅仅是作为开篇情景的主题,起到了情景引入的作用,而没有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买鲜花”、“过河”、“租船”的课后问学生,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说我学会了“买鲜花”、“过河”、“租船”,甚至他们都说不出自己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只有很少人能知道他这节课学的知识是混合运算等等。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在主标题的下面再写上一个副标题,带领学生回顾一下本课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呢?

第二,北师大版强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数学,构建数学模型。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北师大在习题的设计上也十分着重去体现这一点,但是有些习题的信息却是指向不够明白。例如二年级下册的时候,我们在教学了混合运算之后,出现了一道图文应用题,教材编排这道题是在初步学习了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出现的针对性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弄清楚解决两步计算的解题过程。题里的情景图中的男孩说了一句话“单人

椅有34把。”并且教材把34张单人椅全部呈现出来,女孩说了一句话“双人椅有8把。”同时也把这8把双人椅子全部呈现出来,要求学生算出一共能坐多少人。很多学生是直接用“34+16=50(把)”计算出来的,当我们追问16从哪里来的?学生回答说是数出来的。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习了从题目的文字中找出条件来,因此在这里我们是否能够不把全部的双人椅子全部呈现出来,而是隐藏在一些文字里面,促使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已经知道什么信息,还缺乏什么信息呢?怎么列式计算才能正确解决?

第三,在例题中知识点渗入过多。在第四册第76页的第八单元加与减(二),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得数在10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而且在这一节课中既要学生学会对这些大数进行估算,还出现了口算方法,另外还有就是列综合算式,运用竖式计算等。我们认为在一节课要学生学习这么多的东西,学生很难消化,必然会顾此失彼,如果说让学生只需要用他认为最好的方法来进行计算,那是不是就不需要他们掌握口算或者笔算呢?而教师用书在习题“民族小学一共捐书多少本?”的说明中,却并没有提到口算的方法,试问是不是在这节课中不需要学生进行口算?那么在例子中又为何要出现口算方法呢?在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笔算方法时候,它出现了两类的计算方法,一种是列递等式,另一种是列竖式,《教材说明》指出学生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难道说学生只需要学会其中一种而另外一种就不需要学了?同时在学习三个三位数相加这节课之前已经学过了两个三位数相加了,那么是否还需要出现三个三位数相加的格子图来叙述三个三位数相加的算理呢?

第四,教材对学生估算方法的指导比较少。教材的题目中虽然也大量要求学生进行估算,例如“50元能买哪两样东西?”由于教材例题缺乏对估算方法的

指导,都是在习题中才提出这样的要求,因此大多数学生并不知道如何进行估算,都是计算出结果后进行比较,然后再回答的。既然估算有利于我们对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初步判断,那么教材是否应该加强对估算方法的指导力度呢?

第五,北师大版教材强调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不要单纯地套公式,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因此教材总是出现情景图,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计算。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是从“直观—半抽象—抽象”地逐步过度,可是教材却是从直观层次一下子上升到抽象层次,例如教学混合运算的时候,出现了情景图,然后就让学生提问题,接着直接计算。难怪对于一些学习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很难理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对所学知识是一知半解,我们是否应该利用线段图等手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六,新教材中总结性的词语太少。在新教材中,数学书里面是图多字少,处处体现着趣味性,却很少能见到有关知识的总结。我们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是相关的知识结论是对学生的研究过程的概括和提升。没有概括和提升,探究过程再开放再精彩也只是停留在浅表的思维层面。例如教学“花边有多长”时,我们在让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后,我们是否应该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升华,总结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呢?我们认为这样能便于学生牢牢地掌握数学知识。

第七、过分强调算法多样化,失去了计算的本质。新教材的每一节课中都会出现情景图,然后在下面列出几种计算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提出的问题通常都是把课本里面的问题读出来而已,而在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时,很多学生并没有开动脑筋,仅仅把课本里面的做法直接说出来而已,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通常也会哑口无言。我们觉得在学生用书中是否应该把这些

方法省略了,留出空白的地方,让学生在探究之后把自己探究出来的方法写在空白之处,这样他们就能理解每种方法的意义了,而在教师用书中就可以把这些方法板书出来,让老师们有一个参考的价值。

八,教材用语应该更加贴近生活。我们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分”中的“经过时间”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于特定时刻和经过时间混淆不清,特别是我们在口述时候更加容易出现错误,例如9:00—11:00经过()时,前者读作9时,后者读作11时,有的学生是这样填写的9:00—11:00经过10时,也有很多学生是一脸茫然,不知道要填什么。其实我们是日常生活中也很少听到有人说“经过2时”,而是说成“经过了2小时”,而后我们改了一改,发现把“经过()时”改为“经过()小时”后更加便于学生理解。

第九,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必须加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升数学理性思维的水平及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并不到位,原因是由于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自身在数学素养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我们建议在教师用书里面介绍什么是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各册教材中需要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它们之间的有哪些联系,并且结合本册的教学内容来进行说明。

《小学数学课程教材实施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每一个教师教学中必须思考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受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素质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制约和影响。2002年,我们走进新一轮课改,我们面对新课改的理念和国标本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我们在思考,随着教材的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该作怎样的变化?如何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优化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一件刻不容缓的问题。建国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又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及小学数学内容是以计算为中心,提出了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对于加强基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数学素养难以提升。

夸美纽斯说:“学校是儿童心灵的屠宰场”。由于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不恰当使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现象,学生要获得知识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来换取,课内损失课外补,题海战役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压制了儿童的天性,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学生的学习生活无法快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丰富生动的学习过程,平等合作的伙伴学习关系,这就要求新理念下的教学要加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使教学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深深感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采用旧的传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新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同时其他年级在使用苏教版普通教材中也存在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合新课标的要求,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用新理念教老教材。只有加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永远充满活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发使用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用符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利于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达到全面提升小学数学学习的品质和水平。

二、课题界定

1、对“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认识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应运而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有很多版本,我们采用了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我们从研究教材开始,在认真解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研究。

2、对“实施”的认识

我们对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的研究不是静态的文本的研究,而是在利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研究,所以这种研究是基于具体的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在开展的每一节课的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预设到实施,从实施的情况到反思调整的研究。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深化对教材认识的过程,是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过程。

3、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认识

《小学教学全书》上这样描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常用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练习法、自学辅导法、直观演示法、实验操作法。

分析这里所阐述的教学方法,我们发现这些方法的目的性非常强,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痕迹比较明显,对学生的关注较少,缺少人文的关怀。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特别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活动成套化、系列化的总称。教学方法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从新知学习课来开展研究,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上,我们认为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中,我们更注重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过程中,教学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并趋向于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发现法、接受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尝试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所以我们确定我们的教学策略的研究着力点在教师的引导,用引导来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快乐前行。

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

三、研究的理论支撑

1、杜威说:“思维起源于疑难”,就是说人在生活中遭逢难题而从事解决,才进行思维,不是为思维而思维和为真理而真理的。小学生学习数学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体验①。

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小学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的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②。

3、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有效教学不是老师教给学生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的学习。有效的基本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③。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数学教育,不仅是思维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身心都参与了学习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的学习着,生活着,成长着,学生在全面参与的同时,应当过一种快乐的数学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之中,获得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深刻认识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我们为什么教小学数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些书本上的知识?毫无疑问,这不是答案,我们不仅应该为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而教,而且还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教,为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而教。目前,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

实践能力是一个迫切的任务。以计算技能和解决常规问题为重点的小学数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应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改变把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的观念,把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做习题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并处理由其他学科提出问题的机会,有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的机会。

国标本数学教材为学生的一般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教材在面向学生方面体现了以下的特点:(1)通过主题图创设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2)通过提示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3)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努力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4)通过试一试,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5)多样化的分层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的同时,提高和拓展能力。(6)丰富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材料和“你知道吗”栏目,拓展了学生的眼界。

教材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而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体现出先有过程才有结果的特点。教材面向教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较全面安排了学习内容的产生和进展过程,展示了课堂教学的流程。(2)通过开展一个个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突出了获取知识的过程。(3)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发现、抽象概括、类比推理等,重视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获得。(4)重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老师正确地把握数学教材,在“引导”上做文章,有效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快乐前行。

(二)形成基本的和具有数学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有可能不同。但不管怎样,在不同的课堂中总有一些基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在每一节课都要使用的,同时由于数学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要使用具有数学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才能达到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1、我们认为教学中基本的教学策略有:互动教学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参与教学策略等。

——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互动教学策略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活动互动等促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局面,以改善课堂教学人际关系,开发课堂交往局面,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师生关于某一问题的对话互动,学生之间对某一问题的互相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围绕某一问题开展的活动等。下面以二年级“认识方向”一课,说明了充分运用互动让学生感受方向,形成空间观念。

师生互动:数学问题产生后,学生与老师的有效互动,才会使学生有意义接受新知。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方式多样,可以是提问式对话,即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可以是答问式

对话,让学生提问老师来回答;还可以是踢球式对话,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在对话中,老师边指导、边释疑,并加以适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趋力。如在本课中,在初次认识东北面时,老师出示场景图让学生说出上面建筑物的方位,学生发现超市无法用以往学习的“东南西北”这样的方位词来描述方位时,在学生思考下,老师加以启发,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师:你们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生1: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

生2: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北面;

生3:我认为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北一些;……

师:如果从学校走到超市你认为可以怎样走呢?

生1:先向东再向北就可以走到了。

生2:也可以先向北再向东。

老师让学生边说边指出由学校到超市的行走路线。

师:从走的过程中大家发现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在正北面吗?在正东面

吗?生都说不是。

师:看来用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还不能完全确定所有物体的方向。从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偏一些,同时它也在学校的北面偏一些,即超市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我们给它一个新方向——东北面。

对于东北面这样的方向词,学生生活中听说过,但学生并不能正确使用,老师并没有因为有学生会就停止教学,也没有因为有学生不会就直接告知,而是通过让学生感性地“走”路线,让学生感受超市所在的方位,在此基础上老师这时明确告诉学生,这样的方位我们就称为“东北面”,就不仅让原来知道这一方位词的同学知其所以然,而且让不清楚的同学感受了这一方位词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互动,有语言的也有行为的,充分体现了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的有意义接受的教学思想。

生生互动: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要有意识安排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生生互动又可分为个体与个体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全体学生互动等。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展开小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可以让好生帮助差生,甚至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当“小老师”,使生生互动的频率和效果大大提高。如本课中,在学生认识东北面后,老师出示西南面的公园让大家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公园在学校的哪一面?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同桌的相互交流,学生模仿东北面的认识方法,对西南面的方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识别方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西北面、东南面的建筑让学生说出方位,让学生这时在全班中交流自己的的想法,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表达起来就较为自信,感受到学习的成功的快乐。

人境互动:教室的人文布景和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较好地实现人境互动,达到情景结合、人境和谐相处的目的。本节课中,老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具体的方位,实现从平面到立体的较好的转化,老师在教室的南面的墙壁上挂了中国结,在西北面放了一个盒子。让学生认出教室的方向后,找一找有什么东西。这种与环境相互动的活动,能很好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合作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合作策略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表现在数学课堂上就是:围绕某一问题合作教学强调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其基本原则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

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展现自我,探索真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合作交流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合作教学的评价应以小组为主、个人为辅,以过程为主结果为辅。下面以四年级《怎样滚得远》一课为例说明合作教学策略的使用。

①编制合作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桌两人成一小组,可前后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还可根据特殊的合作内容组成特别的学习小组。例如:四年级实践活动课“怎样滚得远”学生这样对小组分工进行思考:

师:这个实验我们全班一起做好不好?

生:不好,我们分小组做。

师:那你们在小组里商量一下,你们在实验中分别要做什么。

生1:实验要一个人负责滚,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观察看量得是否准确,还要有人记录。

师:一个人测量行吗?

生2:不行,要2个人。

师:这个实验过程中要用到一些器材,你们有没有想过谁检滚的器材?一会我们到操场上做实验时,也要拿器材,这个同学就负责有关器材的事情。

这样的分工明确,学生到操场后,就很快进入实验环节,实验进行很顺利。

②合作讨论实践方案。围绕学习任务,在独立思考后,开展讨论。如在本课中,在实验操作之前,在开展操作之前,学生先在小组内思考,实验可怎样操作,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讨论实验的注意点。

师:你们认为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老师拿出一个做好的斜坡。)

生:小棒的两头要一样重,这样才能滚得直。

生:滚的时候不能推,要让小棒自然的滚。

生3:不能有人站在前面,不能挡着小棒滚。

师:也就是要让小棒自动停下来。

生4:滚的时候要放在同一位置上。

师:如果有一次从半腰滚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了使滚的时候从同一高度滚下来,我们可以从哪里往下滚?

生:从顶部。

师:我们可以从顶部,也可以从同一指定高度往下滚,我们统一从所划的这一条线开始滚。

师:那我们观察的人可要认真地监督。

生5:斜坡不能随随便便地移动,这样会影响测量的数据。

师:只测一次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测几次呢?

通过这样的对话,既促进学生对实验的先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开展要先有方法的设想,才可以动手实践,学生对实验的方法和注意点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实验的操作活动就能顺利地开展了。

③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学生根据方案开始实践活动,老师相机进行观察与调整,适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变教师监管为引导参与,积极提供帮助;变单纯关注任务为重视小组及成员自身的发展;变教师单向评价学生为组织学生互评。

④合作反思,深化认识。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分小组讨论分析所得的数据,得出研究的结论,并进一步向生活中延伸,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师生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的时候,老师着重评价了学生实验的态度,表扬了认真思考实验的同学,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意识。

——参与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由问题产生的参与,是思维的参与。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丰富生动富有挑战性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意识,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动手实践、尝试练习,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下面以五年级《找规律》一课说明参与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全员参与。问题的提出、实践的操作、结论的生成都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根据明确的目标导向进行思考,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全员参与的活动,可以是个体独立参与的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式的共同参与。《找规律》的教学中,首先让大家都来思考盆花、彩灯、彩旗的摆放规律,在此基础上让每一个同学都思考,根据盆花的摆放规律,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每个学生都独立思考,想出了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研究彩灯、彩旗的题目中都是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再进行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思考的全过程。

主动参与。就是情感参与和思维参与。学生在课堂上有话敢说,有问敢提,有疑敢质,愿意、乐于主动参与。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要加强参与指导,不仅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条件,而且还得加强参与方法的指导与参与能力的培养。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尤其要给予表扬。如五年级找规律的教学中,当学生列出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老师请这位同学到前面来当小老师,接受其他同学关于这种解法的提问。学生对这种生生的对话很感兴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你的算式中15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算下来的7的单位为什么是组?”“余下来的1表示什么?”“你怎样说明这第15个就是红花?”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实际就是对这个算式的理解,学生的主动提问,是主动思考主动参与的结果。

差异参与。没有差异参与就没有全员参与,参与的要求和程度有弹性,参与的方式要有不同,参与的评价要因人而异,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让学生解决彩灯的规律问题时,老师提出你可以用你刚才的方法,也可以用刚才其他同学的方法,如果你会几种方法,可以都试一试。通过不同的层次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不仅加深对规律问题的理解,而且易于获得学习的成功。

2、具有数学特性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问题引导策略。

问题引导策略及实施方法。教师用问题引导调控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做数学、生成数学结论。

问题引导策略的重点在于产生问题。在一节课当中要围绕学习内容产生多个问题,用这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产生的先后次序有:(1)目标性问题。围绕教学的重点产生的问题。通过创设情境,提出的一个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大问题,用这个大问题统领全课,围绕这个大问题的解决开展教学活动。体现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2)过程性子问题。为了解决目标性问题而产生的子问题。老师和学生围绕目标性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对产生的一系列过程性子问题的思考与对话,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研究过程来看,有(1)观察性问题。发现研究对象中存在的规律性的问题。通过对一些现象和规律的观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进行思考。(2)反思性问题。深化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自主总结的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和知识获得后,都会产生一些以比较、小结的形式出现的,让学生反思学习内容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深化对学习内容的认识。(3)反馈性问题。及时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学生完成任务后,在汇报时提出的问题,有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的问题。

问题引导策略实施的关键在于老师和学生关于问题的对话。产生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中间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关于问题的对话。通过对话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思考的方向。

问题引导策略的目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老师的引导是为了学生更有效地探究,让学生的思维有方向、实践有方法,探究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决不能用老师的引导代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下面以六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学习说明问题引导策略的使用。

产生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时提出的问题是统领全课的大问题,也就是目标性问题。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课的开始,老师给学生呈示牙膏盒和粉笔盒,让学生看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让学生从口袋中摸一个长方体,要求摸出的学生说出,你是怎样判断出这是长方体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这时产生问题,怎样描述长方体的特征?这就是今天所要研究的问题。

对话研究主生过程性问题。围绕产生的大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有可能又会产生解决大问题的小问题,进而围绕这样的大问题或小问题有效地开展活动。如本节课产生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大问题后,老师和学生对话又产生了以下子问题:仔细观察长方体,你有哪些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了面棱顶点。)接着问第二个小问题: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那长方体面的特征、棱的特征是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研究?通过对话,学生知道了不仅可以用看的方法,还可以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活动,可以是探究式的活动、可以是体验式的活动、可以是验证式的活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感受到成功,通过活动后的

师生围绕问题解决的对话,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法的内涵,获得结论,形成能力。如学生探索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征时,学生先自主独立研究,学生有了研究的方法,就会自动地使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进行研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发现: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相对的棱是平行的;相对的面面积相等。当老师要学生用一句话概括长方体面的特征时,学生就自然生成了“相对的两个面相等”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学生自主探究出来的,学生就经历了知识的获得的过程。

尝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生理解掌握了一定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尝试练习,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过程中,学生通过长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学生获得了研究的方法和结论,正方体的特征的研究就是让学生尝试练习及时巩固方法的过程。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了长方体?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让学生独立自主运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正方体,找到正方体的特征。

反思延伸,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反思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的知识,内化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数学眼界,让学生永远充满对数学的好奇。研究好正方体后,通过研究“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找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小结全课时让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不仅整理所学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而且感受到学习了研究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联想到,提出给你一个长方体,怎样变成正方体?会做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吗?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出课堂。

(三)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因素分析

有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它是实现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途径,有效课堂对于有效来说,它是在课堂这个特定的时空,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高效性,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是否得到成长,也就是学生是否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同伴和老师的认可、学习的快乐。

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相关因素很多,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练习巩固、作业批改与辅导、教学反思等等,就课堂教学狭义的来讲,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有教材的解读和使用,教学策略方法的使用。

有效的教材解读和使用,是指在把握单元课时与系统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教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并灵活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实现教学目标。

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

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快乐,获得生动活泼的成长。

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教学追求,更是一套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艺。关注有效教学,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学生的成长。

1、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正确解读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要有效实施课堂教学,就必需正确解读教材,弄清教材意图,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钻研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正确解读教材,才能较好地实现教材意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阅读教材内容,找出教学的着力点。知识点是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读教材就要从教材提供的丰富信息中提炼出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形成这些知识的能力点,只有如此才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并围绕重点进行教学取得最基本的效果。如三年级下“认识分数”一课的教学,教材是通过四只小猴分吃一盘四只桃,每只小猴吃几分之几?这一问题引入学习,让学生掌握几个物体(四只桃)看作一个整体(一盘桃)平均分成几份(四个小猴分成四份,两只小猴分成两份),来认识几分之一,在学习这一知识的同时,教材通过集合图中分一分来让学生形成如何认识多个物体的集合图,以及这样的集合图如何表示出分数这一能力,这两点把握好了,学生对想想做做中的第3题就迎刃而解了。

——思考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找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直接告知的,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来学习,所以要认真解读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在思考的基础上形成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在认识尺的时候,课本上是要学生看尺来认识尺,是看书上的尺还是看学生的尺,这是要思考的,因为书上的尺是标准尺,而学生的尺上面有许多图案,这时如果直接让学生拿出尺来观察,让学生说出“从尺上你看到什么?”学生会说出许多与尺无关的东西来,但这些又都是他们尺上有的。所以既要与生活联系,又要让学生不发散,紧扣尺来进行思考,这就是要思考这一认识尺内容该如何呈现,我想可以采用教师先出示一把标准尺的图,让学生看一看,然后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来比较一下,这些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四人小组拿出尺,小组内讨论四个人的尺上的共同点,这样来认识尺感受并认识厘米,学生会有较深的印象。

——思考教材的思维方法要求,找出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载体。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教材在编排内容的同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力求找出这样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的时候渗透了类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从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思考,类比出比和基本性质。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构建学生分数与比之间的关系,实现学生学习的正迁移。

——思考教材与生活的关系,找出激发学生良好情感拓展学生眼界的结合点。数学来自于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这已成为不少数学老师的共识,基于这一认识,所以老师在解读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时会自觉不自觉地思考,这一部分内容如何与生活联系,如何向生活拓展。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通过失物招领启示的“王强同学拾到人民币若干,请丢失的同学前来认领。”通过让学生说出这里“若干”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自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材的正确而有活力有创新的解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永恒的话题,只有心中装着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才能实现教材、教师、学生的三位一体。

2、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地方,所以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仅是学生活动的场所,课堂的本质应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所以要实现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就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

——民主课堂的特征是师生都有话语权、思想权、活动权。这就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面对同样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和活动,都有均等的机会获得表达的权利;这样的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好学生的表演场,而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课堂。

——民主的课堂是和谐课堂,也就是要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师与生的和谐,知识获得与发展能力的和谐。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民主和谐课堂的源头活水。教师的敬业态度是民主和谐课堂的通行证。社会在不断进步,学生在不断成长,而老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才能永葆民主和谐的课堂。

3、有效教学策略的保证:精心预设过程。

要使课堂教学生动精彩,使教学策略有效,就要精心预设,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

——充分了解学情。只有了解学生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从一次调查了解中,不少老师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是就书本备书本,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

——策略方法具体到位。教学的流程是简洁的,但教学的过程是复杂的,老师要在充分预设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引导方法,增强课堂教学实施操作性。如创设什么情境,会产生什么问题,怎样进行引导,学生会怎样探究?会发现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结论,等都要具体明确。

——充实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的学习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上升的过程,数学老师要善于从简单中寻找培养学生能力的着力点,要利用简单的内容让学生学会方法,使学生在今后的进一步学习中有了坚实的基础,所以面对简单的内容,不能轻易放过,要做足文章,努力在其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要素:情境、问题、对话、活动、训练。

通过同课异构的研究,我们发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总离不开这几个要素,只是不同的课,这几个要素出现的次数不同,出现的时机也不同。同样的内容,这几个要素使用的恰当与否,就决定了一节课教学的效果。

——情境。建构性教学强调情境创设,强调构筑一种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并要求把所有的学习任务放置于这样的情境中。反对将情境简化的教学设计,因为这使学生脱离了产生问题的具体背景和环境,即无法使学习者深刻理解在特定背景下形成的概念与原理,也无法在学习后有效地迁移到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上。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性思考,为提出问题打基础,也为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从生活中来,也要走向生活,应用到生活中去。

——问题。数学的学习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通过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或研究的主要任务,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深处,大问题会培养学生的大智慧,激发学生从大的角度来思考,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小问题会让更多人在思考中获得成功,感受学习的快乐。

——对话。对话是课堂教学中画龙点晴之处,通过对话促进学生实现从行为的参与转向思维的参与,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产生后,学生思考不得法时,师生对话会让学生豁然开朗,通过这样的对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法,在对话中把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发展,通过对话不断完善学生的思考。

学生活动中的生生对话,也就是学生之间的小组交流,这样的交流就会实现学生间的头脑风暴式的思考,实现信息的交流,方法的碰撞,更利于让学生自主整理自己的思路,形成较好的语言表达,同时这一对话中也会实现兵教兵式的学习。

学生活动后的师生对话,是学习的小结和升华,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会把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成果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同时接受老师探询式的引导,最终解决问题,生成结论。

——活动。数学是活动的教学,建构教学注重以活动承载学习内容,以活动推进学习过程。这是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

建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最重要的是活动的合理筹划与开发性组织,活动设计以问题为纽带,以知识的再创造和学生独立思维为主线,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所思所想付诸行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做中学。

活动要促进学生自主参与,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形式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每一个活动展开后,要力争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个别人的表演,使得一部分学生游离在活动之外,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让学生想参与、能参与、会参与。

——训练。知识的习得、技能的增长,是需要训练的。有效课堂教学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有围绕课堂教学重点的双基训练,以及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有拓展学生能力拓宽学生眼界的拓展性训练,前者要扎实,后者要灵活。

5、智慧评价,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课堂语言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建立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利于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智慧的评价,是课堂教学激情绽放的催化剂。

——用客观性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定的情感和态度,学生的内心是十分希望自己的表现能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和认可,所以老师适时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表扬,就会使学生沐浴在老师和同伴的关注当中,感受到集体学习的快乐,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信心。孩子都喜欢表扬,表扬的方式体现了一种价值观。精神表扬高于物质表扬,精神表扬更持久,但这样的评价要恰当,如果学生只要回答正确了,就说“你真聪明”或“你真棒”,学生会被这样的表扬迷失了自我,飘飘然起来,而且还会无形地压制和打击其他的学生,破坏课堂的和谐。

教师要客观评价学生,课堂上就要了解学生、观察学生、分析学生,实事求是地肯定其优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能手足无措,也不能巧妙回避,否则会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会的学习态度。

——用期待性评价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不断追求。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对同样的问题,不同学生的看法可能不同,不同学生的思考深度可能不同,教师就要充分利用评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不断追求。

例: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

师:大家认为什么是圆?

生1:像太阳、呼拉圈、硬币等物体的形状都是圆。(学生用实物描述)

师:你非常善于观察。

生2 :圆是表示在平面内到定点距离都相等的所有点的轨迹。

师:真了不起!你已经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圆了。

生3:音乐简谱中的休止符也是圆的。

生4:我不同意生3的观点,休止符相当于数字中的“0”,因此,它最多算一个圆。

师:你说得有道理。生3同意他的观点吗?不过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你的音乐知识还是非常丰富的……

所以教师的课堂语方评价不应该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应充分体现人本关怀,体现对每一个积极参与学生的尊重,把评价变成激发前进的“泵”。

——有引导性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动手实践、解读交流、反思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教师有意识地通过语言评价加以强化训练,通过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看图提问题后表扬同学们大家提的问题真多,**提有问题很有质量,培养学生的提问题的能力;通过表扬某些同学的不同想法,引导学生要独立思考问题;通过用启发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及时启发学生解读交流别人的发言,养成别人回答时自己同步思考的习惯,并能及时参与到别人的回答讨论之中,生成课堂的精彩,学生的意见及时得到补充调整而更趋完善,从而有效地使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比如一位学生回答后用“谁能听懂他的意思你来解释一下”“还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想法吗?”,“对于这样的做法,你还有什么疑问?”

6、有效教学策略的约束:符合学生的特性

分析苏教版教材,我们发现,教材在编排中非常注意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一个成长中的人来看,编排符合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两个学段的教材比较更可以看出这种成长的特性,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在选择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时候,也要体现这样的特性。从情感上、内容上、学习方式上看,两个学段都有着一些不同。在第一学段,是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情感的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好奇,对老师充满依赖情感,所以老师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学生的这种学习的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情境中学,在体验中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和学习习惯,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数学体验。而在第二学段,学生的学力相对增强,独立性也相对增强,教师要适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不断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7、有效教学策略的目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快乐成长。

学生走进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数学知识,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过一种快乐的数学生活,学生的快乐体现哪里?根据数学课堂的本质特征,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快乐就是学生乐于学数学,乐于探究数学中的奥秘,乐于与同学交流学习数学的收获。在这一

生活过程中,体验了成功,培养了数学能力,得到了发展

——营造和谐文化生活课堂,让学生真切感到:我学习,我快乐!

数学课堂是老师和学生共有的课堂,二者要有机和谐和统一。要恰当地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营造和谐充满生活气息的数学文化课堂。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态度的和蔼,是这样课堂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养成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良好的敢于提问题、勇于探索、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课堂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认真计划,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

课堂学习生活的营造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情感投入。据发现,教师的热情与学生的成就相关,从课堂实践中我们也可以知道,热情对于学生的投入学习很重要。学生喜欢老师丰富幽默生动的语言,会在老师的面部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言、手势、以及整体的动作的感染下进行愉快的学习活动。所以老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向学生传达你对课堂的热爱,这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一场无声对话,长期下来就会形成一种默契,一种充满情感的文化生活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就会乐于上数学课。

——问题引导探究,促进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我探究,我快乐!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反思,促进学生学力的提高。在数学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更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特点,学生喜欢过探究生活,在做中学数学。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富有挑战的探究活动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会乐此不疲地进行这样的探索活动。课堂上的知识老师是已知的,而学生大都情况下是不知的,老师要带领学生共同去经历这一认知的过程,过一次探索知识的生活,在课堂上老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情感都得到提升,从目前我们所研究的一些课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学生是不怕探究的麻烦的,他们喜欢过一种探究的课堂生活。如三年级“认识周长”在让学生自主测量时,老师说测量时间到了,学生仍不放手,在测量三角形和圆形物体时,学生对圆形物体的测量兴趣更浓,原因就是,圆形物体的测量难,有挑战性!

设计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没有老师的精心准备就不可能有学生真实快乐的探究学习生活。解读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看出每一节课教师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所要形成的基本能力,但这些不是学习的全部,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中渗透了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这些思想方法是需要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在自主构建中完成。所以在教学中要在创设的情境中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大脑的积极思考,在做中学数学,收获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能力。如《找规律》五上的教学中,如果在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按书上的问题逐步进行解答,虽然采用了不少游戏来吸引学生注意,学生也能很快弄清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但总感觉学生学习的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后来改为主题图出示后,让学生在找出规律后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这时学生提出“照这样排下去,第200个是什么颜色?”涉及的数据比较大,这时老师就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我们先从小数目开始研究,改为第15个是什么颜色?由于数目小了,学生就可以在自主探

索之下,采用多种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由于有了学生自主提问题,再围绕自主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高,探究的热情比较浓厚。

——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我成功,我快乐!

学生的学力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要在数学课上发展的层次水平不同,但他们都要在数学课上得到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有充分利用学生的思想和力量,多元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利用课堂上学生的生成资源开展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成功的快乐。

让先行交流引导成功。在让学生解决某个问题之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思考之后,要让学生适当地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好的学生思路更开阔,让后进的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便于在后续的研究中也能有所行动,从而达到大家都能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的目的。

在师生对话中用间接肯定来推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成功。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后的汇报过程中,要适时进行间接肯定,促进学习向更深层次进行,让学生感受成功。

在纠错中感受成功。数学的课堂上学生出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老师和学生都要养成正确的错误观,教师不能为了课堂的顺利完成任务而无视错误的存在,而应当在课前就预设学生的可能错误,并让错误在课堂中适当展示和得到适时的纠正;学生不能因为出错怕别人笑话而隐瞒错误,教师要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暴露错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勇于展示错误和改错,感受错误对自己和大家学习中的作用,感受错误之后的成功的快乐。

在生生交流中互相帮助感受成功。儿童是乐于助人的,他们喜欢交流,乐于在交流中发现别人错误并帮助别人,所以在自主探索后的小组合作交流中,学生会很乐意将自己的想法展示出来,与别人分享,同时也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可想而知,帮助同伴与得到同伴帮助,这对于双方都是快乐。

(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姜堰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四年的不断思考与研究,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不是单纯课堂教学的实施行为,要形成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就要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和反思,需要有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的管理措施,为此我们形成了新课改下的《姜堰市小学数学教学常规》,形成了适合苏教版教材的《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形成了适合苏教版小学数学国标本教材的关于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实践活动课的基本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在数学上的不仅得到知识的发展,而且得到数学能力的发展,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花园,通过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开展校园数学文化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市学校、教师、学生均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也推动了本市教育水平的整体发展。近几年来,本市的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学生的及格率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分类

2、观察第三类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归纳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3、观察第一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直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观察第二类让学生发现其中有一个钝角,其他两个角时锐角,归纳出有一个角是角的三角形是角三角形。 四、当堂训练 1、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分为_____三角形、_____三角形和_____三角形。 2、(1)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3)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三角形;(4)有两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三角形; 3、锐角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_____角;直角三角形中必定有一个是 _____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必定有一个角是_____角。 4、等腰三角形有()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条对称轴,不等边三角形()条对称轴。 5、完成检测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6、进行找一找、填一填。进行23页练一练第2题。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数学游戏。猜一猜被信封遮住的可能是什么三角形。 7、练一练的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集体订正。

8、学生独立练习做练一练的第3、4题。组内交流、解疑、个别汇报、老师点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拓展提高 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按边分类:按角分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一、本册知识点 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三级知识点 数与代数数的运算 1、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 2、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 进行估算 3、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两步 运算 4、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乘、除应用题 常见的量 1、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2、千克、克、吨之间的换算,简单的实际问题 3、年、月、日与24时计时法 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 从三个方向观察用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形状测量 1.周长的认识 2.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统计与概率不确定现象 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描述事件发生 的可能性。 二、单元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口算乘法 两位数乘一位数 乘除法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 口算除法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知识点:1、掌握口算一位数乘(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有一定的口算速度和技巧,体验算法多样化。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乘、除法,口算速度约为每分种6-8道,正确率达90% 以上。 3、着重引导学生理解20×3的算理,即先计算2×3=6,再在积的末尾添上一 个0,从而得到20×3=60。 4、进一步把题目扩展到整百数乘一位数,由学生自己去类推。 5、给学生适当的练习,用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第二节需要多少钱 知识点:1、一位数乘两、三位数的乘法和连乘,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 2、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掌握0和任何数相 乘都得0这一规律; 3、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乘法,5分钟 2-3道,正确率达90%以上。 4、使学生理解计算的过程,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把两位数转化 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和,二是分别求乘积再相加的问题。 5、通过实力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 6、讲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10×3=30,2×3=6, 30+6=36,即先将12拆成10和2,再分别与3相乘,然后将乘积相加。 7、出几个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 解决。 第三节参加科技馆 知识点:1、掌握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方法,5分钟约2-3道,正确率达到90%以上。掌握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一规律;掌握用估算进行 试商的方法;能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实例实例引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问题,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 决。 3、讲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演示计算的过程:30÷3=10,6÷3=2, 10+2=12(这种方法用了上节课的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 4、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用所讲的方法来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 时解决。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按照要求正确搭建图形 搭建图形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1、课件、实物投影仪。 2、为每个小组准备5cm、6cm、7cm、12cm的纸条各一根。 3、一张三角形图。 4、米尺或三角板。 5、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课前几分钟,请学生预习一下三角形的概念(数学课本第80页)。 一、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想问一问,你们班的同学谁最高?请这位同学到台前来,请你来跨一大步,看看能跨多远。 师:有人说他一步能跨两米多,你们信吗? 出示姚明图。 师:学习了三角形边的知识我们就知道了。

课件出示什么是三角形,教师强调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 那么下列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课件出示)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围三角形小游戏。 师: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用纸条围三角形,需要几根?那如果给你三根纸条,你能围出三角形吗?(学生回答。)一定能吗?(学生回答。)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做一个围三角形的游戏。 请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分别用课前准备的纸条围一围,看谁能围得又快又规范。 让学生说说从这个小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结:用三根纸条,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也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时候要全面、周到。 师:那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下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和纸条的长短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当小小数学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怎么研究呢?就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 2、分组围一围。 师:每个组老师发了4根纸条,分别是5cm、6cm、7cm、12cm。每次从中选三根,可以怎么选?(抽生说一说) 分组围一围,并将围的结果填写在活动记录表上。 3、集体探究。 (1)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用长度分别为5cm、6cm、12cm的纸条围三角形。 师:这三根纸条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2) 请一个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用长度分别为5cm、7cm、12cm的纸条围三角形。 师:这三根纸条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引导学生得出: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 (3)课件再演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4)我们已经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胆猜测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三角形的认识,体会探索图形特征的一些方法,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特征,对三角形准确地进行分类。 2、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内在联系。 四、教学过程

1、列出认识过的角和三角形的一些特点 (直角、锐角、钝角、周角、平角) (三个角、三条边) 2、谈话导入,感受分类 3、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4、根据三角形的特点和所认识的角探究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类情况 (1)小组合作学习,初步探究分类情况。 (2)全班交流,抓住三角形的特点深化学习分类。 5、认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 (1)、明确指出三类三角形的特点 (2)、锐角三角形里有几个锐角(3个)直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2个)钝角三角形有几个锐角(2个) 提问:所以一个三角形至少有几个锐角最多有几个锐角 6、认识三角形边的关系 (1)、介绍不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点 (2)、结合图形,向学生介绍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的名称,分别指出等腰三角形各部分名称:腰、底、顶角、底角。 (3)、让同学们任意画一个等腰三角形,量一量各个角,通过测量,发现什么(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4)结合图形,向学生说明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并且三个内角都相等,都是60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五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 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主要是自然数的认识,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第三单元“分数”,主要学习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运算,能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实际应用、分数的混合运算、分数与小数的相互转化。 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图形的面积(一)”,主要学习平面图形大小的比较,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底和高的认识以及相关的面积计算。 (2)第五单元“图形的面积(二)”,主要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以及一些有趣的简单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 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主要学习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综合应用 进一步整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内容,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教学目标 (1)会进行数的分类,理解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理解掌握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知道什么是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 (2)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底、高,理解掌握相关的面积计算;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及简单的不规则图形面积。 (3)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或整数的互化;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正确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运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正确进行分数与有限小数的互化。 (5)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方案。 3、教学重点 (1)倍数与因数;2,5,3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形状像座山, 稳定性能坚,三竿首尾连, 奥秘大无边。 (打一几何图形)你知道是什么图形吗?(三角形)真不错。你知道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呢?和大家说说!(板书: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数学就是这么神奇,一个简单的三角形就有这么多的奥秘!!!师:有一天,三角形王国里发生了争吵: 1、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两个三角形的对话我比你大,所以我的内角和比你大,是这样的吗? 2、三个形状不一样的三角形的争论。我们的形状不一样,所以我们的内角和各不相同,是这样的吗?老师发现它们争论的焦点是三角形的内角和的问题,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 (就是三角形内的三个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它们谁对谁错呢?生各抒己见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想不想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想,(生:想)好,咱们一起走进三角形王国,一起去研究它们内角和的秘密吧!(师在课题“内角和”下面划上横线,打上问号)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老师看你们有答案了,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的奇思妙想?(准备用量的方法)师:然后呢? (然后把它们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起来,就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我是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师鼓励:你的想法很有创意,等一会儿用你的行动来验证你的猜想吧!) (如生一时想不到,师可引导:他是把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在一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三个内角放在一起进行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呢?) 师:好啦, 老师相信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是小数学家,一定能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生活中的数 各课知识点: 可爱的校园(数数) 知识点: 1、按一定顺序手口一致地数出每种物体的个数。 2、能用1-10各数正确地表述物体的数量。 快乐的家园(10以内数的认识) 知识点: 1、能形象理解数“1”既可以表示单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个集合。 2、在数数过程中认识1-10数的符号表示方法。 3、理解1~10各数除了表示几个,还可以表示第几个,从而认识基数与序数的联系与区别:基数表示数量的多少,序数表示数量的顺序。 玩具(1~5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 2、会正确书写1-5的数字。 小猫钓鱼(0的认识) 知识点: 1、认识“0”的产生,理解“0”的含义,0即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

点。 2、学会读、写“0”。 文具(6~10的认识与书写) 知识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是6-10的物体的个数。 2、会读写6—10的数字。 二比较 各课知识点: 动物乐园(比大小与比多少) 知识点: 1、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从而体验“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意义的理解,学会写法,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 3、体验“同样多”、“多”、“少”、“最多”、“最少”的含义。 高矮(比高矮、比长短) 知识点: 1、长短、高矮、厚薄都属于物体长度的比较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达到长度的比较叫比高矮。把扁平的物体上下距离的比较叫比厚薄。它们的比较方法是相通的。 2、认识高矮的区别,知道比较高矮、长短、厚薄时要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正确比较。 3、知道高矮比较的相对性 轻重(比轻重) 知识点: 1、经历比较轻重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及轻重的相对性。 2.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间接比较轻重,渗透了等量对换的思想,对学生说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独立完成。 三加减法(一) 各课知识点: 有几枝铅笔(加法的认识) 知识点: 1、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会读、写加法算式,感悟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2、初步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5以内的加法口算。 3、第一次出现了图形应用题,要让学生学会看图形应用型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 有几辆车(初步认识加法的交换律) 知识点: 1、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观察角度出发,会列出不同的算式,从而形象直观的说明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得数不变。 2、鼓励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可以出现两个不同的算式,并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 摘果子(减法的认识)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实际情境中,认识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能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总结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并运用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教学过程】 (一)由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还记得它们的面积公式吗?(一人回答)还记得正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吗?平行四边形面积呢?(渗透转化思想) 谁知道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老师调查一下: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举手;不知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举手;不但知道公式,而且还知道怎样推导出来的举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身体验一下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 (二)探究活动。 根据你们前面的学习经验,谁能说一说应怎样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板书:转化] 下面我们将按小组来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每组拿出学具袋,袋里有2个相同的锐角三角形,2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2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每一组选一种三角形研究,试一试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平行四边形。(以四个同学为一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教师介绍学具袋中的学具,并出示探究活动的目标、建议与思考,见下表)(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为汇报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素材。) 谁愿意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同学介绍自己的探究成果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以便予以补充(交流过程注意引发学生间的争论)。 (生1汇报用2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生2 选择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3选择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说说在这些小组的介绍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汇报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是特殊的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改进措施。 1、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年龄比较小,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鼓励良好行为,让他们喜欢上课,喜欢数学。 2、刚入学学生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可能有些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简单数学知识,教师根据班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适时调整教学进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实践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过程。教材从实际出发,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和客观事实发展,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设了良好的课程环境。教材注重为题的探索性,例如:比较、分类、等部分内容,重点在于经历探索,获取有关知识的体验。 三、教学要求。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并能认、读、会写 0到10各数。在一一对应的活动中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认识“=”、“<”、“>”,能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用一一对应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下,开始学习认真倾听、思考、表达、书写,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单元“比较”。在具体情境中,能够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高矮、轻重,体验并积累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经历“比一比”的过程,同时与他人交流比较的方法,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

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第三单元“加与减(一)”。经历自主探究算法并与同伴合作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并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与减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并能解决生活中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养成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四单元“分类”。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经历分类的过程,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能按给定标准或自己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运用分类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物品的习惯,体会分类在生活中的必要性。 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体会具体位置的相对性。逐步养成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体会到生活中有数学,初步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几何体的数学活动经验。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在分类、观察等学习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关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和十位,会比较 20以内数的大小。在教师指导下,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

2017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2017年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继续除。 2、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连除的算式可以写成被除数除以几个数的积,但除以几个数的积时,必须给这个相乘的式子加上小括号。 4、在小数除法中的发现: ①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3.5÷5=0.7 ②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3.5÷0.5=7 当除数不为0时,除数等于1时,商等于被除数。如:3.5÷1=3.5 5、小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①商×除数=被除数(通用) ②被除数÷商=除数 6、商的近似数:根据要求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决定商要除出几位小数,再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商的近似数。例如:要求保留一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二位小数可停下来;要求保留两位小数的,商除到第三位小数停下来……如此类推。 7、循环小数: A、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如,0.37、1.4135等。 B、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如5.3…7.145145…等。 C、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5.3… 3.12323… 5.7171…) D、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的数字,叫做小数的循环节。(如5.333…的循环节是3, 4.6767…的循环节是67, 6.9258258…的循环节是258) E、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的方法: ①只写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上面记一个小圆点 ②例如:只有一个数字循环节的,就在这个数字上面记一个小圆点,5.333…写作 5.3 ;有两位小数循环的,就在这两位数字上面,记上小圆点,7.4343…写作7.4 3 ;有三位或以上小数循环的,在首位和末位记上小数点,10.732732…写作10.732 8、除法中的变化规律:①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0除外),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商随着扩大。③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扩大。 9、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分类》的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 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 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 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一个大信封、直尺三角板、正方形纸一张。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出示三个角)师:有三位老朋友已经恭候我们多时了,看看它们是谁?(锐角、直角、钝角)你能说说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什么样的角是直角吗?(学生一一作答) 2 )师(依次出示三个三角形):同学们再看,这几个是什么图形?(三角形),师:你能说一说这几个三角形中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吗?指名回答。 二、探究新知 ㈠出示主题图 1、导入师(出示由三角形组成的轮船图案):同学们回答的真好。请同学们再看,它 像什么图案?(轮船)它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三角形)师:那么,这些三角形一样吗?师:它们有什么不同?(角的大小不同,边的长短不同)师:你们能给这些

三角形分类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研究分类标准 ①师:那你打算按什么标准给这些三角形分类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②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预设)可以根据这些三角形角的特点来分类。也可以根据边的特点给这些三角形分类。 ㈡三角形的分类 1、按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艘大船中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角都分别具有哪种特征呢?你们能给它们快速分类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 给一号学具袋中的三角形分类。 ⑴ 学生将分类的结果记录在表(一)上。学生合作学习后汇报。 2、学生汇报师:同学们分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对这些三角形分类的?师指名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笑笑分的图片,与同学说说笑笑这样分的道理. 师:同意吗?(同意)师:和他们小组分法相同的举手。 师巡视后表扬,给小组加分。师:那么这些不同类的三角形都叫什么名字呢?先看第一类。我们把它叫做锐角三角形,(板书锐角三角形)跟读两遍。师:同学们,你能试着为其余两类三角形取个名字吗? 第二类叫直角三角形,(板书直角三角形)第三类叫钝角三角形。(板书钝角三角形)师再次提问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指名回答) 师:再仔细看看每类三角形中最大的角跟这类三角形的名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中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它就是什么三角形) 3、小练习: 游戏:猜一猜我是谁?师:用我们刚刚学到的知识和老师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看你能不能猜出信封后面是什么三角形。(23 页练一练)老师演示,学生回答,并适时提问:为什么? 4. 按边分类。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1

第一单元圆 圆概念总结 1 .圆的定义: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2 .将一张圆形纸片对折两次,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 用字母0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3 .半径: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把圆规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 4 .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5 .直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6 .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7 .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 8 .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是直径的一半。 1 用字母表示为:d = 2 r r= — d 2 用文字表示为:半径=直径十2 直径=半径X2 9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 —0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圆的周长和 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计算时,取 3.14。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出来的人是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 1—.圆的周长公式:C= d或C=2 r 圆周长=X直径圆周长=X半径X 2 12、圆的面积:圆所占面积的大小叫圆的面积。

13 .把一个圆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割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用字 母(r)表示,宽相当于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x 宽,所以圆的面积= r x r。圆的面积公式:S= r 2。 14 .圆的面积公式:S= r2 或者S= (d 2)2 或者S= (C 2)2 15 .在一个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16 .在一个长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17 .一个环形,外圆的半径是R,内圆的半径是r,它的面积是S= R2- r2或S= (R2-r 2。) (其中R = r +环的宽度.) 19 .半圆的周长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加直径。半圆的周长与圆周长的一半的区别在于,半圆有直径,而圆周长的一半没有直径。 半圆的周长公式:C= d 2 + d 或C= r + 2r 圆周长的一半= r 20 .半圆面积=圆的面积2 公式为:S= r2 2 21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面积扩大或缩小以上倍数的平方倍。 例如: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4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4倍,而面积扩大16 倍。22 .两个圆的半径比等于直径比等于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以上比的平方。 例如: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圆周长和直径的比是: 1 ,比值是 圆周长和半径的比是 2 : 1 ,比值是2 23 .当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2 a厘米; 当一个圆的直径增加a厘米时,它的周长就增加a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 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数一数 知识点: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数 级 ……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 亿 位 百 亿 位 十 亿 位 亿 位 千 万 位 百 万 位 十 万 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位 计数单位……千 亿 百 亿 十 亿 亿千 万 百 万 十 万 万千百十个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 制关系。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

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国土面积(多位数的改写) 知识点: 1、改写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的方法。 以“万”为单位,就要把末尾的四个0去掉,再添上万字;以“亿”为单位,就要把末尾八个0去掉,再添上亿字。 2、改写的意义。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 森林面积(求近似数) 知识点: 1、精确数与近似数的特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练习题

第二单元 知识巩固: 一、填空。 1. 两组( )分别( )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 只有一组对边( )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3. 锐角三角形有( )个角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 )个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 )个角是钝角。 4. ( )形和( )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5.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 )第三边。 6. ( )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有( )条对称轴。 7. 在30°、100°、1°、89°、91°和300°六个角中,( )是锐角,( ) 是钝角。 8. 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 )形。 9. 三角形按边分为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和( )三角形。 10.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100°,它的一个底角是( )。 11. 三角形具有( )的特性,平行四边形具有( )特性。 12. 如果将长方形的对角用力拉后,此长方形就变成了( )形。 13. 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第三条边必须比( )厘米大,比( )厘米小。 14.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 )个角是锐角。 15. 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度数和是( )。 16.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 )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二、判断。 1. 等边三角形也是等腰三角形。 ( ) 2. 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相等。 ( ) 3. 等腰三角形不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 ( ) 4. 把任意一个三角形放在放大镜下,就成了钝角三角形。 ( ) 5. 等边三角形的高不一定相等。 ( ) 6. 平行四边形也是特殊的梯形. ( ) 7. 等边三角形也是锐角三角形。 ( ) 8. 一个钝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和小于90。 ( ) 9. 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 ( ) 10. 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 ( ) 三、选择。 1. 等腰梯形一个底角是70°,另一个底角是( )。 A 、70° B 、80° C 、90° D 、1° 2. 一个三角形最多有( )个锐角。 A 、1 B 、2 C 、3 3. ( )是轴对称图形。 A 、梯形 B 、等腰三角形 C 、四边形 4. 在梯形里,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 )。 A 、底 B 、腰 C 、高 5. 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不小于60°,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 A 、钝角 B 、直角 C 、等边 6. 一个三角形,如果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小于第三个内角是( )三角形。 A 、锐角 B 、直角 C 、钝角 7. 三角形有( )条高。 A 、1 B 、2 C 、3 8. 正三角形的三条边( )。 A 、不相等 B 、无法确定 C 、相等 9. 用放大5倍的放大镜看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 )。 A 、360° B 、900° C 、180° 四、画图。 1. 请在点子图上按要求画图。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五、算出度数。 ∠C= ∠B= ∠C= 六、作图。 1. 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30° A B C .................. .................. ........................................................................ .................................... .................. 100° B C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上册各单元主要知识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上册各单元主要知识点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 数的世界 知识点: 1、认识自然数和整数,联系乘法认识倍数与因数。 像0,1,2,3,4,5,6,…这样的数是自然数。 像-3,-2,-1,0,1,2,3,…这样的数是整数。 2、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探索活动(一)2,5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2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是2的倍数。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3、偶数和奇数的定义。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奇数。 4、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能判断一个非零自然数是奇数或偶数。 补充知识点: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知识点: 1、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2、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补充知识点:

1、同时是2和3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2,4,6,8,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或5,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同时是2,3和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的数是0,并且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找因数 知识点: 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方法:运用乘法算式,思考:哪两个数相乘等于这个自然数。 补充知识点: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找质数 知识点: 1、理解质数与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作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作合数。 2、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可以用“2,5,3的倍数的特征”判断这个数是否有因数2,5,3;如果还无法判断,则可以用7,11等比较小的质数去试除,看有没有因数7,11等。只要找到一个1和它本身以外的因数,就能肯定这个数是合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他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数的奇偶性 知识点: 1、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

三角形分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稿

《三角形分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说课 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4至25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去获得的学习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学习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三角形和边的特征会给

三角形的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近角和边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 因而,“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 除了准备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等,课前布置学生把课本P113图2的三角形剪下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丰乐学区双营小学xx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知道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全过程”并归纳概括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与验证,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 四、说教法、学法 整个教学我采用以人为本,先放后扶的教学策略。放,不是漫无目的的放,而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规律的材料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扶,则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探究方法和出现的错误,给予恰当指导,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我学区“三六三”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我以猜测、验证为主要手段,以结论和应用为最终目的展开教学活动,围绕“课前准备,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步骤,紧扣“课前3分钟——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巩固提升”六个环节,积极落实三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参与数学活动,参与数学思考,积累数学经验。 1、课前三分钟 第1题和第2题复习角的概念、三角形的特征和分类等知识,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3题算一算,为后面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做好铺垫。课前三分钟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课、新知识打好了基础 课前三分钟由学生来主持使学生人人有锻炼的机会,个个有成功的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