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预)要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预)要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预)要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预)

2014.08.14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以下简称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技术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

本标准适用于利用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静态测量、后处理动态测量、RTK测量的北斗测量型终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标志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4857.5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5296.1—1997 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

?GB/T 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9969—20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

?GB/T 12267-1990 船用导航设备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2858-1991 地面无线电导航设备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T 15868—1995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船用无线电设备和海上导航设备通用要求、测试方法和要求的测试结果

?GB/T 16611—1996 数传电台通用规范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GB/T 19391—2003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术语及定义

?GB/T 20512 GPS接收机导航定位数据输出格式

?CH 8016—1995 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型接收设备检定规程

3 术语、定义及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户终端通用技术要求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北斗测量型终端 geodetic BeiDou terminal

提供北斗卫星信号原始观测值并完成静态测量、后处理动态测量、RTK等高精度测量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

3.1.2 捕获 acquisition

北斗测量型终端对接收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卫星信号(B1、B2/B3)完成码识别、码同步和载波相位同步的处理过程。

3.1.3 初始化 initialization

北斗测量型终端流动站利用动态或静态观测数据搜索并完成初始整周未知数解算的过程。

3.1.4 实时动态差分测量 real time kinematic

北斗测量型终端流动站借助于数据通信手段实时接收参考站卫星定位数据,在完成初始整周未知数解算后实时提供高精度测量成果的一种作业模式。

3.1.5 零基线 zero baseline

两台或多台北斗测量型终端通过专用多路功率分配器接收来自同一天线的卫星信号,由此构成的基线。基线长度理论值为零。

3.1.6 数据链 data link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进行实时动态测量时所使用的数据通信设备。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PDOP:位置精度衰减因子(Position Dilution Of Precision)

?RTK:实时动态差分测量(Real Time Kinematic)

4 技术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北斗测量型终端一般应包括下列部分:

a) 信号接收天线;

b) 接收机主机;

c) 电源部件;

d) 显示单元(可选);

e) 将接收数据传至计算机的传输设备;

f) 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处理软件;

g) 对于实时动态测量,应配备数据链。

4.1.2 北斗测量型终端进行动态测量时的数据链可以采用数字传输电台,也可以采用CDMA、GSM、GPRS以及因特网等通讯手段。

4.1.3 北斗测量型终端各个连接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

4.1.4 北斗测量型终端外壳应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磨损和撞击。

4.1.5 北斗测量型终端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划痕、裂缝和变形。

4.2 功能要求

4.2.1 电气功能

4.2.1.1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具有加电自检测功能。

4.2.1.2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具有电源电压过低的报警显示功能。

4.2.2 存储功能

4.2.2.1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能接收卫星信号并存储相应的观测数据。

4.2.2.2 北斗测量型终端在非正常断电时,应具有观测数据保存功能。

4.2.3 信息显示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具有下列信息的显示或提示功能:

1.接收状态:包括跟踪、锁定卫星数目,PDOP值、卫星分布情况、接收信号的信噪

比;

2.定位状态:包括未定位、二维定位、三维定位;

3.存储状态:包括已用存储量、剩余存储量;

4.电源状态:包括电源电压高低、电源电量、可使用时间;

5.RTK状态:包括数据链发射、接收状态,数据链信号强度及延迟信息、整周模糊度

解算信息、差分定位状态(单点定位解、浮点解、固定解);

6.数据文件:静态测量数据、后处理动态测量数据、RTK测量数据;

7.一般故障状态:包括电源电量不足、数据存储空间不足或故障、卫星跟踪故障等。

4.2.4 数据输出

4.2.4.1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能把记录的测量观测数据输出到计算机。

4.2.4.2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能根据要求选择输出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格式,定位结果输出格式应符合GB/T 20512的要求,输出差分数据的格式应符合要求。

4.2.5 设置功能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能根据需要改变参数设置,包括接收卫星的截止高度角、接收卫星数据的采样间隔等。

4.3 性能要求

4.3.1 电源部件

4.3.1.1 北斗测量型终端提供的电源部件应保证北斗测量型终端在正常状态下的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6 h。

4.3.1.2 在电源电压标称值变化±10%的情况下,北斗测量型终端应能正常工作。

4.3.2 接收与存储

4.3.2.1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具有可以同时接收不少于12颗卫星信号的能力。

4.3.2.2 北斗测量型终端应具有连续存储17280个历元(采样24 h)静态测量数据的存储空间。

4.3.2.3 记录卫星数据的采样间隔为5 s。

4.3.3 定位时间

首次定位时间:冷启动时,终端的定位时间应小于5 min;温启动时,终端的定位时间应小于2 min;热启动时,终端的定位时间应小于30 s。

4.3.4 测量精度

4.3.4.1 北斗测量型终端单历元自主定位的平面坐标精度(单点定位精度)应优于±15 m(2σ)。

4.3.4.2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基线测量标称精度表示为:±(a+b×D),其中a 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D为基线长度(单位为千米);北斗测量型终端静态测量的平面位置精度应优于±(2.5+0.5×10-6×D)mm;高程精度应优于±(5+10-6×D)mm(短于30 km基线)。

4.3.4.3 北斗测量型终端进行RTK测量时,初始化时间应少于3 min,初始化结果不应含有系统误差。RTK测量的平面位置精度应优于±(10+10-6×D)mm,高程精度应优于±(20+10-6×D)mm,并满足产品规范要求。

4.3.4.4 RTK有效测程:北斗测量型终端进行RTK测量时的最大测程由产品规范规定。

4.3.5 内部噪声水平

北斗测量型终端内部噪声水平应满足厂商的指标,采用专用功率分配器测定时的零基线值及坐标分量绝对值应小于0.75 mm,采用超短基线测定时基线的坐标分量变化应小于北斗测量型终端标称的固定误差。

4.3.6 天线

4.3.6.1 北斗测量型终端天线的性能应满足产品规范要求。

4.3.6.2 同一型号天线的相位中心随着接收卫星信号变化而导致的测量结果变化应满足CH 8016—1995中6.2.1的要求。

4.3.7 接收机内部频标稳定度

接收机内部频标(时钟)的稳定度应优于10-6 Hz。

4.3.8 数据链

4.3.8.1 数传电台的要求如下:

?数传电台应满足GB/T 16611—1996的要求;

?数传电台应有一定宽度的信道间隔;

?数传电台的数据通讯参数应能根据需要进行改变;

?数传电台应能根据需要方便地选择不同的频点;

?数传电台传输数据的波特率应不小于4800。

4.3.8.2 可采用CDMA、GSM、GPRS以及因特网等通讯设备作为数据链,来传输RTK测量数据,采用的传输设备由产品规范规定。

4.4 环境适应性

4.4.1 温度

北斗测量型终端位于室(舱)外单元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范围为-25℃~55℃,位于室(舱)内单元的正常工作环境温度为-15℃~50℃。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存储环境温度为-35℃~70℃。

4.4.2 振动

北斗测量型终端在下列振动条件下应保持结构完好和正常工作。

1.车载型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振动条件应符合GB/T 12858—1991中11.1的规定。

2.固定型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振动条件,由其产品规范规定。

4.4.3 外壳防护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外壳防护性能,位于室(舱)外单元的防护等级为IP65,位于室(舱)内单元的防护等级为IP54。

4.4.4 湿热

北斗测量型终端在下列湿热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

1.车载型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湿热试验条件应符合GB/T 12858—1991中14.1的规定。

2.固定型北斗测量型终端在温度为40±2℃、相对湿度为93%±3%,周期为2 d 的湿热

试验后,应能正常工作。

4.5 电磁兼容性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应满足其产品规范规定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4.6 可靠性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 4 000 h。

5 检验方法

5.1 检验条件

5.1.1 计量特性的检验应采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的实际信号。

5.1.2 检验应在卫星的PDOP<6的情况下进行。

5.1.3 检验时观测数据的采集应在北斗测量型终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进行。

5.1.4 数据处理采用北斗测量型终端供应商提供的配套数据处理软件。

5.1.5 检验场地应选择在地质构造坚固稳定、利于长期保存、交通便利的地方建设。

5.1.6 检验场地的各个观测点应位于周围无显著电磁信号干扰且点位周围环视高度角10°以上无障碍物的地方。

5.1.7检验场的观测点位布设,应含有超短距离、短距离和中长距离的基线,点位之间组合成的图形结构较好。检验场基线长度分类见表1。

表1 基线长度分类

5.1.8检验场地的基线距离测定精度,应优于被检验设备精度指标一个数量级或三分之一。

5.1.9检验场地各个观测点的CGCS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坐标分量绝对精度应优于0.20 m,超短基线精度应优于1 mm,短基线精度应优于1×10-6,中长基线的基线精度应优于1×10-7。

5.2 一般要求检验

5.2.1按照北斗测量型终端的产品使用说明书,通过目测检查产品的组成与结构。

5.2.2通过实际操作检验产品的一般操作性能、软件、数据链的工作情况及连接部件的连接紧密程度。

5.2.3通过目测检查产品的表面是否有划痕、裂缝和变形。

5.3 功能检验

5.3.1电气功能

5.3.1.1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加电自检测功能。

5.3.1.2逐渐降低北斗测量型终端的电源电压,观察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工作情况并观察北斗测量型终端是否可以进行低电压报警。

5.3.2存储功能

5.3.2.1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北斗测量型终端接收卫星信号及存储相应观测数据的情况。

5.3.2.2在北斗测量型终端正常进行静态测量时,人为地突然切断终端的电源,检查终端是否有效存储断电前的观测数据。

5.3.3 信息显示

5.3.3.1通过实际操作,让北斗测量型终端正常工作,观察北斗测量型终端显示信息情况。

5.3.3.2在北斗测量型终端正常工作时,人为制造以下故障:电源电量不足、数据存储故障、数据链通信故障、卫星跟踪故障,观察北斗测量型终端显示的故障信息情况。

5.3.4 数据输出

5.3.4.1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北斗测量型终端能否把记录的测量数据输出到计算机。

5.3.4.2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北斗测量型终端能否根据要求,选择输出的数据类型和数据格式,以及利用背靠背连接方法检验接口、数据通信等内容,以验证RTK功能能否顺利进行。

5.3.5设置功能

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北斗测量型终端能否根据需要改变参数设置,包括接收卫星的截止高度角、接收卫星数据的采样间隔等。

5.4 性能检验

5.4.1电源

5.4.1.1利用完全充好电的新电池,在没有其他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让北斗测量型终端正常工作,直至北斗测量型终端不能正常工作,记录北斗测量型终端连续正常工作的时间。

5.4.1.2分别对北斗测量型终端的电源进行电流、电压变化试验,在北斗测量型终端标定的电压工作状态下,人为地将供电电源的电压在此基础上先后降低和升高10%,并分别维持20 min,观察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工作情况和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5.4.2接收与存储

5.4.2.1在可视卫星数大于8的观测时段内进行观测,观察北斗测量型终端锁定卫星数目及记录的卫星数据,判定北斗测量型终端接收卫星信号的能力。

5.4.2.2将北斗测量型终端的采样间隔设定为1 s、卫星截止高度角设定为10o,进行静态测量,观测1 h,记录所有可视卫星的观测数据。根据观测数据文件的大小,计算接收设备可存储的历元数。

5.4.2.3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北斗测量型终端能否将记录卫星数据的采样间隔设置为0.2 Hz。

5.4.3定位时间

在北斗测量型终端内没有有效历书文件的情况下,开启北斗测量型终端,记录从开启电源到获得当前三维定位结果的时间。

在正常工作时,关闭北斗测量型终端,断电2 h,重新开启北斗测量型终端,记录从开启电源到获得当前三维定位结果的时间。

在正常工作时,关闭北斗测量型终端,然后立即开启北斗测量型终端,记录从开启电源到获得当前三维定位结果的时间。

5.4.4测量精度

5.4.4.1单点定位精度

将被测北斗测量型终端架设在检验场地的观测点上,待该终端得到三维定位结果后,开始记录显示或者输出CGCS 2000中国大地坐标系的坐标,数据采样间隔为30 s,记录数据不少于100个,利用公式(1)计算单点定位精度。

(1)

式中:

、、——单点定位的三维坐标;

、、——个单点定位坐标在三个方向的均值;

——获得的单点定位三维坐标个数。

5.4.4.2静态测量精度

5.4.4.2.1短基线测量精度

将被测北斗测量型终端架设在检定场点位上,观测四个时段,每个时段的观测时间应不少于30 min,计算得到的基线测量精度应优于σ,四个时段基线结果的内符合精度应优于σ。

测量精度σ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

σ——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标准偏差,单位为毫米(mm);

a ——固定误差,单位为毫米(mm);

b ——比例误差;

d ——基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

基线测量精度及内符合精度按照公式(3)~公式(5)进行计算。

(3)

(4)

(5)

式中:

——已知基线值,单位为毫米(mm);

——每时段解算的基线长度,单位为毫米(mm)。

5.4.4.2.2中长基线测量精度

将被测北斗测量型终端架设在检定场的点位上,同步观测四个时段,每个时段的观测时间应不少于60 min,计算得到的基线测量精度应优于σ,四个时段基线测量结果的内符合精度应优于σ;基线的坐标分量测量精度和坐标分量的内符合精度应优于2σ,构成多边形的各个独立基线,各个坐标分量异步环的闭合

差应优于3σ,n为构成闭合环的基线数。

5.4.4.3 RTK测量精度

精度检验应在北斗测量型终端有效测程内适当选取的基线长度上进行。检验时,有效的北斗卫星数目不少于6颗,流动站应至少在5个已知坐标的点位上进行检验,在每个点位上开关机5次,每次重新进行初始化后进行RTK测量,每一次记录应存储不少于5个RTK的测量结果;分别利用公式(6)和公式(7)计算并记录点坐标的外符合精度msk和内符合精度mrk。

(6)

(7)

式中:

、、—— RTK测量得到的每个点位的三维坐标;

、、——个RTK测量结果在三个方向的均值;

、、——已知点的三维坐标;

——记录的RTK测量结果数。

5.4.4.4 RTK有效测程

将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参考站架设在理想的位置处(如楼顶、山顶等),流动站在不同测程的已知点上进行测试,实际测试流动站可接收到参考站信号并完成RTK 定位时距参考站的最大距离。

5.4.5内部噪声水平

根据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具体情况,分体式北斗测量型终端(天线与主机分开)采用零基线方法检验,一体式北斗测量型终端(天线与主机封装在一起)采用超短基线方法检验。

5.4.5.1零基线法

采用专用功率分配器进行检定,方法按CH 8016—1995附录A中的规定进行。

将同一天线接收到的卫星信号分配给若干个北斗测量型终端进行静态观测,观测时间为30 min,得到的基线分量绝对值和基线长度值之差应小于1 mm。

5.4.5.2超短基线法

按CH 8016—1995附录B中的规定进行:静态连续观测2个时段,每个时段观测30 min,时段间保持北斗测量型终端的状态不变,得到的基线分量和基线长度变化的绝对值之差应小于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固定误差。

5.4.6天线相位中心变化

5.4.

6.1概述

天线性能的测试方法按CH 8016—1995要求进行。天线相位中心的变化可以采用相对测定法和微波暗室旋转天线法。相对测定法为仲裁方法。

5.4.

6.2相对测定法

在超短基线上按CH 8016—1995附录C中的规定进行检验。

5.4.

6.3微波暗室旋转天线法

按CH 8016—1995附录D中的规定进行检验。

5.4.7接收机内部频标(时钟)稳定度

采用外部接入高精度频标来检验接收机内部频标(时钟)的稳定度。

5.4.8数据链

5.4.8.1通过实际操作,检验所用数据链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通信参数设置等。

5.4.8.2按数据链产品规范要求,检验所用的通信设备性能。

5.5 环境适应性检验

5.5.1温度检验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高低温工作检验,应分别按照对应的GB/T 12858-1991中

5.2.3或GB/T 12267-1990中14.1. 1,以及GB/T 12858-1991中4.2.3或GB/T 12267-1990中14.3.1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其存储环境温度检验,应分别按照对应的GB/T 12858-1991中5.2.2或GB/T 12267-1990中14.1.2,以及GB/T 12858-1991中4.2.2 或GB/T 12267-1990中14.3.2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其检验结果应符合4.4.1条的要求。

5.5.2振动检验

北斗测量型终端按以下对应规定的振动试验方法进行:

1.车载型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振动试验方法应符合GB/T 12858—1991中11.2的规定。

2.固定型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振动条件,由其产品规范规定。

其检验结果应符合4.4.2条的要求。

5.5.3外壳防护检验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外壳防护试验方法,应按照GB 4208—2008中13.4和GB 4208-2008中14.2.5中的规定试验方法进行,其检验结果应符合4.4.3条的要求。

5.5.4湿热检验

北斗测量型终端在以下对应规定的湿热试验方法进行:

1.车载型北斗测量型终端的湿热试验方法应符合GB/T 12858—1991中14.2的规定。

2.固定型北斗测量型终端按产品规范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其检验结果应符合4.4.4条的要求。

5.6 电磁兼容性检验

5.6.1辐射骚扰场强

按GB 9254—2008中9.3~9.4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5.6.2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按GB/T 17626.3—2006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进行。

5.7 可靠性检验

北斗测量型终端的可靠性鉴定和可靠性验收试验按照GB/T 5080.7—1986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试验,其试验结果应符合4.6条的要求。

5.7.1检验方案

可靠性试验方案,根据生产批量的多少和承制方可能提供的试验条件,由承制方和使用方按照下述试验方案协商确定:

a) 在定型时进行可靠性检验试验,验证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可靠性要求,其试验方案可选用GB/T 5080.7-1986中如表2所示对标准型定时截尾试验方案;

表2 标准型定时截尾方案

b)在批量生产验收且不需要估计MTBF的真值时,应以预定的判决风险率(α、β),对规定的MTBF值作合格与否的判断。试验方案可选用GB/T 5080.7—1986中的序贯试验方案。

5.7.2受试样本的数量

当批量在20台~100台之间(含100台)时,采用全数可靠性试验方法,当批量超过100台时,按100台进行。可靠性检验受试样本的数量也可在有关合同中规定或者由承制方和使用方商定;其受试样本的数量宜按照表3选取最佳受试样本的数量。

表3 最佳受试样本的数量推荐表

5.7.3失效判决

失效准则按照GB/T 5080.1—1986中9.2的规定执行。

6 验收规则

6.1 检验分类

检验分类如下:

1.型式检验。

2.出厂检验。

6.2 型式检验

6.2.1检验时机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1.产品设计定型;

2.产品生产定型;

3.产品停产两年以上(含两年或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具体时间)后恢复生产;

4.产品的结构、主要元器件及材料和重要工艺发生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

5.合同有规定时。

6.2.2检验样品数量

承制方至少应提供两台北斗测量型终端进行型式检验,型式检验受试样本的数量也可在有关合同中规定或者由承制方和使用方商定。

6.2.3检验项目及顺序

型式检验项目和顺序见表4。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方和生产方可协商裁减检验项目或改变检验顺序。

表4 检验项目和顺序

6.2.4合格判据

当规定的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时,判定为型式检验合格,否则判定为不合格。

当发现某个检验项目不符合要求时,检验方应停止检验,生产方应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分析,找出缺陷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后,可继续进行检验,若所有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时,则判定为型式检验合格;若继续检验仍有项目不符合要求时,可根据产品质量特性及其与要求不符合的严重程度,由产品检验方决定继续采取纠正措施或判为型式检验不合格。

产品质量特性及其与本要求不符合的程度分为A、B、C三类,A类为致命不合格项,B类为严重不合格项,C类为一般不合格项,参见规范性附录A。

6.3 出厂检验

6.3.1组批规则

出厂检验在提交批量生产的产品之后进行,出厂检验为提交产品的全数检验,或逐批的抽验检验。具有相同型号、种类、等级、结构和尺寸且生产条件和生产时间基本相同的产品为一批。

6.3.2检验项目和顺序

出厂检验按表4中所列出的检验项目和顺序进行;亦允许在各产品中检验不同的项目。合同要求时,或因时间和检验设备等原因,在征得订购方同意后,可以进行裁减和调整部分检验项目及检验顺序。

6.3.3不合格的分类

按检验项目的质量特性及其不符合的严重程度分为A类、B类、C类不合格(见附录A)。含有一个以上不合格项目的单位产品,称为不合格品。按不合格类型可以分为A类、B类、C类不合格品。

6.3.4检验方案

全数检验是对提交首批批量生产的产品之后,对提交产品进行逐台(套)的检验。

逐批的抽验检验是对提交批量生产的产品已经进行过全数检验,且全数检验合格之后,对下一批提交的批量生产产品,进行逐批的抽验检验。

除非另有规定,逐批的抽验检验的抽样方案按GB/T 2828.1—2003中规定的一般检验水平Ⅱ,一次抽样正常检验方案,其接收质量限(AQL)分别是:A类不合格品为0.65;B类不合格品为6.5;C类不合格品为15。

逐批的抽验检验中的转移规则,按照GB/T 2828.1—2003中9.3转移规则处理。一次抽样方案和接收质量AQL见表5所示。

表5 一次抽样方案和接收质量限

合格判据

产品按表4规定的项目进行全数检验时,其检验结果中的A类、B类、C类这三类不合格品比例数均不大于其合同规定的比例时(如合同无规定, A类、B类、C类这三类不合格品比例数分别默认为3%、8%、20%),则判定产品的出厂检验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逐批的抽验检验时,其检验结果中的A类、B类、C类这三类不合格品数均不大于表5对应规定的拒收数,则判定产品的出厂检验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6.3.6重新检验

若检验到一台(套)产品的一个项目不符合规定的要求时,该台(套)产品的出厂检验停止,生产方应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分析,查明缺陷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后,可继续进行检验。当所有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时,则判定为该产品的出厂检验合格。同一台(套)产品若在第三次检验仍出现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时,则判定该台(套)产品不合格,订购方拒收该台(套)产品。

7 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7.1.1 产品标志

在产品的显著位置应具有铭牌标志,标明产品的名称、型号、序列号或生产批号、制造商以及商标等信息。

7.1.2 包装标志

包装箱上应具有保护产品必须的指示性标志和警示标志,以及收发货、包装储运图示标志等必要标志。所使用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

7.2 包装

产品的包装应符合GB/T 13384—2008的规定;

包装箱内应内置防震缓冲材料,使包装件能承受GB/T 4857.5规定的跌落试验,试验后不应有机械损伤或电性能指标缺陷;

包装箱内应具备:装箱单、合格证、使用说明(书)等。

7.3 运输

包装好的产品适用于公路、铁路、水路及空中等单一运输或几种组合的运输。但在运输过程中应采取防雨淋、防震以及安全措施。

7.4 贮存

包装后的产品应存放在产品成品库或其他贮存地点。产品成品库和贮存地点应自然通风和防潮,环境温度为-15℃~45℃,相对湿度不超过80%(+45℃)。

贮存期一般为1年,超过1年期的产品应开箱检验,经复验合格后方可进入流通领域。

8 使用说明

使用说明(书)的编写应符合GB/T 5296.1-1997的规定并提供下列有关信息:

1.产品型号及组成;

2.产品功能及操作;

3.运输、装配和安装;

4.保养、故障判断及修理;

5.安全注意事项;

6.其他。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产品不合格分类表A.1 产品不合格分类

表A.1 产品不合格分类(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介绍整理材料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二)发展历程 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

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2035年前还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 (三)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四)建设原则 中国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 ——自主。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 ——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兼容。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渐进。分步骤推进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持续提升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断推动卫星导航产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北斗三号系统建设。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8年底,完成19颗卫星发射组网,完成基本系统建设,向全球提

最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详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详 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两代系统,是中国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一号是一个已投入使用的区域性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则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欧盟伽利略定位系统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4个卫星导航系统核心供应商。 北斗一号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

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 系统工作原理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北斗一号”的覆盖范围是北纬5°一55°,东经70°一140°之间的心脏地区,上大下小,最宽处在北纬35°左右。其定位精度为水平精度100米(1σ),设立标校站之后为20米(类似差分状态)。工作频率:2491.75MHz。系统能容纳的用户数为每小时540000户。 北斗系统三大功能 快速定位:北斗系统可为服务区域内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快速实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20—100m;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文)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2016年6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目标与原则 二、持续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 三、提供可靠安全的卫星导航服务 四、推动北斗系统应用与产业化发展 五、积极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结束语

前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下简称北斗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家重要空间基础设施。 20世纪后期,中国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系统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全球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随着北斗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的发展,相关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时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应急搜救等领域,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性公共资源,多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已成为发展趋势。中国始终秉持和践行“中国的北斗,世界的北斗”的发展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积极推进北斗系统国际合作。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携手,与各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全球卫星导航事业发展,让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一、发展目标与原则 中国高度重视北斗系统建设,将北斗系统列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撑国家创新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满足国家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全球用户提供连续、稳定、可靠的服务;发展北斗产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深化国际合作,共享卫星导航发展成果,提高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二)发展原则 中国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北斗系统。 ——自主。坚持自主建设、发展和运行北斗系统,具备向全球用户独立提供卫星导航服务的能力。 ——开放。免费提供公开的卫星导航服务,鼓励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兼容。提倡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开展兼容与互操作,鼓励国际合作与交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应用

xxxx导航系统定位原理及其应用 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由中国建立的区域导航定位系统。该系统由四颗(两颗工作卫星、2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授时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北斗导航系统三维定位精度约几十米,授时精度约100ns。美国的GPS三维定位精度P码目前己由16m提高到6m,C/A码目前己由25-100m提高到12m,授时精度日前约20ns。。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2000年10月31日; 2000年12月21日; 2003年5月25日, 2007年4月14日,第三、四颗是备用卫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它将在交通、场馆安全的定位监控方面,和已有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一起,发挥?双保险?作用。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简称为BD,在ITU(国际电信联合会)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发射)和S波段(接收)。北斗二代卫星定位系统的英文为Compass(即指南针),在ITU登记的无线电频段为L波段。北斗一号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 定位、通信(短消息)和授时。北斗二代系统的功能与GPS相同,即定位与授时。 其工作原理如下: ?北斗一号?卫星定位系出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出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户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 简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Compass in th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Zhigang Xu Police Maritime Academy, Ningbo, China Xzg6708@https://www.360docs.net/doc/1b9764494.html,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developed urban transportation and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ss application in the ITS, the all aspects of applications of Compass in the ITS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n some problems about these applications and their suggestions are also proposed. Keywords: Compass;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ITS); Location Based Service (LBS)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徐志刚 公安海警学院,宁波,中国,315801 Xzg6708@https://www.360docs.net/doc/1b9764494.html, 【摘要】根据当前发达城市交通以及我国在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的特点,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各方面的应用,并针对这些应用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基于位置服务 1 引言 我国是一个经济持续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与汽车化发展十分迅猛。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不足19%,据今年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城镇人口接近6.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 49.68 %;相应的车辆增长也非常快速,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总量达2.17亿辆,其中私家车达7206万辆,并且私家车拥有率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反观中国城市道路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交通设施及管理设施虽然有较大改观,但远远跟不上机动车增长速度,而且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大多数城市路网结构不合理,道路功能不完善,道路系统不健全。造成城市交通拥塞严重,交通效率大大下降。另外,交通拥堵、车速下降以及车况差、车辆技术性能低等,致使汽车尾气对城市的空气污染剧增。同时,车辆状况差也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并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因素。以车况较好的北京市为例,平均日故障次数达500次以上,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国大多城市交通管理设施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即使各地都建立了交通控制中心,大多只是实现了监视功能,而远没有发挥控制功能。 正是由于的车辆、道路和管理发展不均衡所带来的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来缓解上述问题。智能交通系统是以信息、通信、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将人、车、路三者紧密协调、和谐统一,而建立起的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管理系统。ITS将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以推动社会信息化及形成新产业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已成为世界21世纪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确立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发展战略,并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发达城市实施了ITS的“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经过十多来年的发展,我国ITS 发展总体形势良好,但在管理面层主要存在问题如下:体制分散,统一协调不够;引进太多,消化创新不够;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不够。从技术的战略面层来看,我国几乎所有的ITS都是建立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础上的,这是个基础性战略性的缺陷。现在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下述简称“北斗系统”)发展快速,完全可以取代GPS在ITS的地位,北斗系统将在我国的ITS中具有更加重要和更广泛的应用。。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应用的特点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终端三大部分组成。空间星座部分由 5 颗对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和30 颗对地球非静止轨道 (Non-GEO)卫星组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后将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图)来自网络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世界第三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工程总投资:100亿元 工程期限:1994年——2020年 北京时间2007年2月3日凌晨零时28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由中国自行研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

是继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GLONASS)定位系统之后世界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该系统分为“北斗一代”和“北斗二代”,分别由4颗(两颗工作卫星、两颗备用卫星)和35颗北斗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北斗定位系统可向用户提供全天候、二十四小时的即时定位服务,定位精度可达数十纳秒(ns)的同步精度,其精度与GPS相当。中国在2000年至2007年先后发射了四颗“北斗一号”卫星,这种区域性(中国境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正在为中国陆地交通、航海、森林防火等领域提供着良好服务。 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制造,四颗导航定位卫星的发射时间分别为: 日期火箭卫星轨道 2000年10月3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A 地球静止轨道140°E 2000年12月21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B GEO 80°E 2003年05月25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C GEO 110.5°E 第三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02月03日长征三号甲北斗-1D GEO 86°E 第四颗是备用卫星 2007年04月14日长征三号甲北斗-2A 中地球轨道(21500KM) 北斗二代首颗卫星

军用新型北斗卫星导航手持机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历史 我国早在60年代末就开展了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但由于多种原因而夭折。在自行研制“子午仪”定位设备方面起步较晚,以致后来使用的大量设备中,基本上依赖进口。7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开展了探讨适合国情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体制研究。先后提出过单星、双星、三星和3-5星的区域性系统方案,以及多星的全球系统的设想,并考虑到导航定位与通信等综合运用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方案和设想都没能够得到实现。 1983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院士和合作者提出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经过分析和初步实地试验,证明效果良好,这一系统被称为“双星定位系统”。双星定位导航系统为我国“九五”列项,其工程代号取名为“北斗一号”。 双星定位导航系统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实现快速导航定位、双向简短报文通信和定时授时3大功能,其中后两项功能是全球定位系统(GPS)所不能提供的,且其定位精度在我国地区与GPS定位精度相当。整个系统由两颗地球同步卫星(分别定点于东经80度和东经140度36000公里赤道上空)、中心控制系统、标校系统和用户机4大部分组成,各部分间由出站链路(即地面中心至卫星至用户链路)和入站链路(即用户机至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 原子钟就如同一块“手表”,为卫星导航用户提供精确的时间信息服务。事实上,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技术是卫星导航系统最核心的技术, 直接决定着系统导航定位精度,对整个工程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重要性如同人的心脏。 当时还想引进,但人家就不给你。因为这是个高精度的东西,他 们要对我们进行技术控制。没有原子钟,这个系统基本上就是空中楼阁。 国外的技术封锁,坚定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的信念。大家有了一 个共识,核心关键技术必须要自已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北斗人 有一句话,“六七十年代有原子弹,我们北斗人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原子钟”。 他们成立了三支队伍同时开展研发,并在基础理论、材料、工程 等领域同步推进。就这样,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科研团队就攻克了

原子钟这个最大技术屏障。不仅如此,现在用在北斗三号上的原子钟,已提升到每300万年才会出现1秒误差的精度,完全满足了我国的定位精度要求。 (摘编自“央视网”)材料三: 2018年7月29日9时4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费,以“一箭双星”的方式成功发射第33、3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是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的第四次发射。两颗卫星均属于中圆 地球轨道卫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9、10颗组网卫星。 根据计划,2018年年底前将建成由18颗北斗三号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服务。从这次发射开始,北斗 卫星组网发射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期。 (摘编自“新华网”)材料四: 据俄罗斯《劳动报》网站2018年8月26日报道,中国已与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展开激烈竞争。今年北斗系统将开始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提供基本导航服务。两年之后,北斗将向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报道认为,中国对太空领先地位的积极争夺令美国等太空强国感 到不安。尽管中国每年对太空项目的60亿美元投入与美国的400亿美元相差甚远,但中国发射的卫星数量却与美国不相上下。此外,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应用领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主要应用领域 1、交通运输重点运输监控管理、公路基础设施、港口高精度实时定位调度监控; 2、海洋渔业船位监控、紧急救援、信息发布、渔船出入港管理; 3、水文监测多山地域水文测报信息的实时传输; 4、气象监测气象测报型北斗终端设备,大气监测预警系统应用解决方案; 5、森林防火定位、短报文通信; 6、通信时统开展北斗双向授时,研制出一体化卫星授时系统; 7、电力调度基于北斗的电力时间同步; 8、救灾减灾提供实时救灾指挥调度、应急通信、信息快速上报、共享; 9、军工领域定位导航;发射位置的快速定位;搜救、排雷定位等。 国家积极推动北斗民用化进程,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为北斗的应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解决了精准定位的问题,靠一个北斗终端就能走遍大江南北。北斗系统的定位服务将在未来智慧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如今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使用中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气象行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气象观测、灾害监测和气象信息的收集与发布,包括大气风向风速、水汽含量、海风海浪、雷电观测和预警等,极大提升气象观测、预报和灾害预警发布水平,增强气象领域防灾减灾能力。 中国海洋渔业水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现有渔船100多万艘、渔业人口2000多万,海洋渔业涉及渔民生命安全、国家海洋经济安全、海洋资源保护和海上主权维护,现已成为北斗民用规模最大的行业。北斗卫星海洋渔业安全生产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极大地保障了渔船的出海安全,巩固和发展了渔业生产,推动了“平安渔业”建设。以赴南沙生产作业的渔船为例。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建立了“南沙渔船船位监控指挥管理系统”,系统建成后,监控中心能随时获知渔船方位,大大方便了相关职能部门对渔业生产的管理,实现看得见的管理调度。当渔民在海上遇险时,可以通过渔船上的卫星导航通信系统向监控中心发送遇险报告,监控中心收到报告时就可以根据卫星定位确定距离遇险渔船最近的船只,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独立发 展、自主运行,并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互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既能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还具备短报文通信、差分服务和完好性服务特色,是中国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两代导航系统。其中北斗一号用于中国及其周边 地区的区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是类似美国GPS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目标是: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促进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形成完善的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2] 三步走 按照“质量、安全、应用、效益”的总要求,坚持“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发展原则,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具体如下: 第一步,2000年建成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 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3][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系统组成

北斗导航卫星应用战略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包括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的2代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 组成。 空间段 空间段包括五颗静止轨道卫星和三十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分别位于东经5 8.75度、80度、110.5度、140度和160度。非静止轨道卫星由27颗中圆轨道卫星和3颗同步 轨道卫星组成。 地面站 地面段包括主控站、卫星导航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 主控站主要任务是收集各个监测站段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生成卫星导航电文和差分完好性信息,完成任务规划与调度,实现系统运行管理与控制等。 注入站主要任务是在主控站的统一调度下,完成卫星导航电文、差分完好性信息注入和有效载荷段控制管理。 监测站接收导航卫星信号,发送给主控站,实现对卫星段跟踪、监测,为卫星轨道确定和时间同步提供观测资料。 用户段 用户段包括北斗系统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系统采用卫星无线电测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介绍与应用.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介绍及应用 南京工业大学工业工程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BDS ,是继美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俄 GLONASS 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 10m ,授时精度优于 100ns 。 2012年 12月 27日,北斗二号系统空间信号接口控制文件正式版正式公布,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三部分组成。空间端包括 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 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端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美国 GPS 、俄罗斯 GLONASS 、欧盟 GALILEO 等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在北斗一号的基础上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 但其并不是北斗一号的简单延伸, 完整构成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类似于 GPS 和GLONASS 的全球导航系统。 一.研发背景 1. 重要的战略意义 战略意义一: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是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重要载体战略意义二:是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战略意义三:是推动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战略意义四:是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生命保障。战略意义五:是增强武器效能,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命脉 v 战略意义七:是我国履行航天国家国际责任的需要。战略意义八:对提升中国航天的能力, 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意义重大。 2. 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及其不足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型终端通用规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通用规 范(预) 2014.08.14 1 范围 本通用规范规定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简称为北斗通信终端)的技术要求(包括一般要求、功能要求、性能要求、环境适应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包装、运输和储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北斗通信终端的研制、生产和使用,也是制定北斗通信终端产品标准、检验产品质量和产品应用选型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312—1980 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 ?GB 4208—20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4857.5 包装运输包装件跌落试验方法 ?GB/T 5080.1—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总要求 ?GB/T 5080.7—1986 设备可靠性试验恒定失效率假设下的失效率与平均无故障时间的验证试验方案 ?GB/T 5296.1—1997 消费品使用说明总则 ?GB/T 12267—1990 船用导航设备通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2858—1991 地面无线电导航设备环境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3384—2008 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15702—1995 电子海图技术规范

?GB 15842—1995 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 ?GB/T 17626.3—200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中国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系统(BeiDou)。具有卫星无线电测定(RDSS)和卫星无线电导航(RNSS)两种业务,可以提供导航、定位、授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服务。 3.1.2 北斗终端 BeiDou terminal 北斗系统各种用户应用终端的总称。北斗终端按照应用北斗卫星业务的不同服务模式,分为北斗RDSS终端和北斗RNSS终端两种类型;按其用途主要分为导航型终端、测量型终端、定时型终端和位置报告/短报文型终端。 3.1.3 北斗RDSS终端 BeiDou RDSS terminal 利用北斗RDSS业务,可以提供定位、导航、定时、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全部或部分功能的终端。 3.1.4 指挥管理型终端 command and management terminal 利用北斗RDSS业务兼收下属用户的定位和通讯信息的多用户地址码,一般具有用户信息管理、通播、组播、单播、查询、调阅、指挥调度和管理功能的北斗通信终端。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 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 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 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 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 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 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 覆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实现全覆盖。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 诸多领域,产生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介 绍说 二、卫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接收机对卫星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 专业航天工程 学生姓名赵琨 学号1513122970 老师张华副教授

伴随着城市扩大化,“城市病”成为困扰各个城市的建设与管理 的首要难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和新一代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建立智慧城市,将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可行方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速定位、短报时通信、精密授时服务三大功能,为物联网提供了导航信息和测绘信息等核心信息。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快递等北斗卫星民用项目的建立,可以促进北斗卫星深入人们的生活,逐步获得人们的认可。对北斗卫星进一步投入到我国全方位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技术应用 智慧城市可理解为:把传感器装备到城市生活的各种物体上,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实现物联网整合,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相结合的产物,包含智慧传感网、智慧控制网和智慧安全网。 1、北斗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过程是: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卫星I和卫星II同时发送询问信号,经卫星转发器 向服务区内的用户广播。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并同时

向两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北斗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速定位、短报时通信、精密授时服务三大功能,为物联网提供了导航信息和测绘信息等核心信息。导航信息包括位置、速度、时间,它们是物联网核心信息;测绘和地理信息包括周围环境(影像信息)、地理空间信息、虚拟空间信息等,是物联网的参照信息。 2、物联网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联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两院院士李德仁巧妙形象地把它描述为,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交通设施、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也就是物理设施首先被感知(感知层),然后通过有线、无线网络、云平台等信息技术使物理设施向外延伸并相互连接(传输层),最终达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特点服务的目的(应用层)。 3、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支持异构设施和资源流转的服务供给模型,侧重于信息的处理和存储,通过平台进行数据整合,实现协同工作。智慧城市多个应用系统之间需要信息共享交互,各不同的应用系统需要共同选取数据综合计算、分析,最终得出综合结果,这就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公开服务性能规范 (1.0版)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引言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星座由35颗卫星组成,可为全球各类用户提供公开服务。系统于2012年12月27日完成区域阶段部署,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公开服务。 本规范规定了现阶段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公开服务性能。 .

目录 1范围 (1) 2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 3.1术语和定义 (3) 3.2缩略语 (3) 4北斗系统概述 (4) 4.1空间段 (4) 4.2地面控制段 (4) 4.3用户段 (5) 4.4北斗系统公开服务区 (5) 5北斗系统空间信号特征 (7) 5.1空间信号接口特征 (7) 5.1.1空间信号射频特征 (7) 5.1.2导航电文特征 (7) 5.2空间信号性能特征 (8) 5.2.1空间信号覆盖范围 (8) 5.2.2空间信号精度 (8) 5.2.3空间信号连续性 (9) 5.2.4空间信号可用性 (9) 6北斗系统服务性能特征 (10) 6.1用户使用条件 (10) 6.2服务精度 (10) 6.3服务可用性 (10) 7北斗系统公开服务空间信号性能指标 (12) 7.1空间信号覆盖范围指标 (12) 7.2空间信号精度指标 (12) 7.2.1空间信号URE 精度指标 (12) 7.2.2空间信号URRE 精度指标 (12) 7.2.3空间信号URAE 精度指标 (13) 7.2.4空间信号UTCOE 精度指标 (13) 7.3空间信号连续性指标 (14) 7.4空间信号可用性指标 (14) 8北斗系统公开服务性能指标 (15) 8.1服务精度指标 (15) 8.2服务可用性指标 (15) 8.2.1PDOP可用性指标 (15) 8.2.2定位服务可用性指标 (15) 9其他说明 (17)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概述 00钟恩彬 引言 自从 1960 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导航卫星并于1964年组成美国海军导航卫星系 统(NNSS)以来,导航卫星经过了从多普勒定位技术到伪码扩频测距定位,从间断、部分覆盖导航到全天候、全天时、全覆盖导航,从单纯广播式导航到通信导航融合 技术的发展,其中运行了近二十年的美国 GPS 系统是卫星导航技术发展 的结晶。随着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价值的不断扩展, GPS 也暴露了一些不足,比如,GPS 能够解决单一用户的精确定位导航问题,但由于它是广播式的导航,用户不能与导航卫星建立通信,定位信息不能传输给用户中心,这一缺点使得它若在战场上运用时虽然能给导弹导航,但不能向指挥中心回传打击效果。我国充分吸收 GPS 的经验,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研究设计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 航系统。截至目前,我国已经发射了 16 颗组网卫星,基本实现了亚太区域覆盖,我们很快就将用上国产的北斗终端设备了。在此背景下,本文将主要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与其它系统的比较两个方面简要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 卫星定位说白了就是测出几颗卫星到定位点的距离,然后在建立的三维空间坐标系中以这些距离为半径画几个球,球的交点即为定位点的坐标,至于导航就是选定一个参考点,测算出它的坐标,引导用户到该参考坐标点就是导航。 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测量出实时的距离,这就需要利用电磁波在卫星与用户之间的来回传播来测算。不过实际的系统远不止这么简单,例如必须保证发射和接受同步,这就好比要使卫星和用户接收机同时开始播放同一首歌,这时站在接收机旁的人会停到两个版本的歌声,滞后的就是来自卫星的歌声,这个时延乘上光速 c 即为卫星到定位点的距离,当然,这个时延的测量也必须用精准的时钟。为了保证这些,电磁波上必须加载复杂的导航电文。导航电文不是由卫星单独产生的,而要有地面主控站来控制完成,所以为了不受制于人,我国决定开发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端、地面端和用户端组成,空间端包括 35 颗组网卫星,其中 5 颗为静止轨道 (GEO)卫星,地面端主要有主控站、注入站

(完整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常识简介 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状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短报文通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区域导航、定位和授时能力,定位精度10米,测速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10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又称24小时轨道,指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重合,卫星的轨道周期等于地球在惯性空间中的自转周期,且方向亦与之一致,即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故这种轨道又称为静止卫星轨道。一般用作通讯、气象等方面)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2012年左右,“北斗”系统将覆盖亚太地区,2020年左右覆盖全球。中国正在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截止2016年10月已成功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 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导航系统是覆

盖中国本土的区域导航系统,覆盖范围东经约70°-140°,北纬5°-55°。北斗卫星系统已经对东南亚实现全覆盖。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斗产业应用前景广阔,预计到2020年,仅北斗卫星导航市场将达到年产值4000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0%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介绍说 二、卫星定位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35颗卫星在离地面2万多千米的高空上,以固定的周期环绕地球运行,使得在任意时刻,在地面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 由于卫星的位置精确可知,在接收机对卫星观测中,我们可得到卫星到接收机的距离,利用三维坐标中的距离公式,利用3颗卫星,就可以组成3个方程式,解出观测点的位置(X,Y,Z)。考虑到卫星的时钟与接收机时钟之间的误差,实际上有4个未知数,X、Y、Z和钟差,因而需要引入第4颗卫星,形成4个方程式进行求解,从而得到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事实上,接收机往往可以锁住4颗以上的卫星,这时,接收机可按卫星的星座分布分成若干组,每组4颗,然后通过算法挑选出误差最小的一组用作定位,从而提高精度。

北斗导航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李亚栋

北斗导航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李亚栋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技术的发展的优势。对于发展这一系统的建设对我们国家在卫星导航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在推动北斗二代导航系的技术革新后,应用到现代军事信息化局部战争中具有一些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北斗导航;经济效益;军事应用 1卫星导航系统在世界各国中的发展趋势 1.1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由“一家独霸”向“多家竞争”转变 从世界范围看,美国率先构建GP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应用,目前拥有最先进的技术,仍在持续推进现代化改造,引领卫星导航发展方向;俄罗斯不甘落后,随着国内经济逐步复苏,把加快GLONASS(格罗纳斯)能力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以重塑军事大国形象;欧盟克服内外部重重困难,全力推进Galileo(伽利略)系 统建设,为其.战略利益提供服务;印度、日本谋求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相继发展自主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我国也对北斗长远发展做出了筹划部署,2020年左右将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这种发展态势,动摇了美国GPS的霸主地位,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的激烈竞争,已逐步呈现出你追我赶之势。 1.2卫星航系统性能由单一、概略向多元、精准转变 卫星导航系统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不断拓展完善的。各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实践表明,技术决定系统发展,不同技术阶段只能建成相应水平的系统,无论哪个国家都要经历一个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推进的过程。例如,美国第一代GPS功能比较单,经过30多年发展和持续现代化改造,定位精度、可用性、完好性和可靠性不断提升,精度优于1 m,自主导航运行能力将达180天,系统抗干扰和导航战能力 明显加强;俄罗斯GLONASS通过不断突破技术,加快了卫星更新换代,新增码分多址导航信号和部署星基增强系统,将具备提供重点区域亚米级导航服务能力;欧盟Galileo系统从试验验证起步,经过不断创新发展,系统精度将优于1 m,能够提供全球生命救援等多种服务。 1.3 卫星导航的应用由有限领域、局部服务向多元客户、全域服务转变 目前,美国GPS在能源、交通、电力金融、通信网络、精细农业、生命救援等全球民用领域广泛应用,占据世界卫星导航市场的95%份额;美军主战平台嵌入GPS 终端数量超.过10万个,单兵装备超过56万套,基本覆盖美军各个作战单元,成为最为依赖的装备系统。GPS的推广应用印证了专家们讲的卫星导航系统“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断言。从目前世界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模式、领域、层次看,仍然存在深度开发挖掘的潜力。军事应用将从最初作战单元独立应用。向陆海空各军兵种成建制成体系应用发展,从单机单装的用向多平台、多系统嵌入式网络化集成应用发展;从以导航定位为主向与侦察预警、指挥控制、火力打击、地理信息系统融合应用发展"。 2我国建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意义 2.1 国家安全 建立自己的导航系统,避免在将来的战争中受制于人,同时我们还有了相同的手段可以反制敌人。导弹要导航,战斗要定位,还得知道哪可以躲,哪可以藏,敌人藏在哪,这都要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如果我们一味地依赖于别人的定位系统,不自己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