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一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分工合作能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2.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也没有气味的物质。

3.有些物质(像食盐、味精、白糖等)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有些物质(像食用油、沙子等)很难溶解在水里。

4.我们通常通过叶、花、果实的特征来辨认植物。

5.植物需要水和阳光来维持生存和生长。

6.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7.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样子就是月相,月相是不断变化的。

8.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它无色、无味。

9.科学猜想需要事实和证据来证实。综合利用感官或者工具可以帮我们观察、搜集更多事实和证据。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全册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 1、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就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 叶来繁殖。 2、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播种凤仙花的方法: 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C、要浇适量的水。 4、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与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就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根的作用: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凤仙花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与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与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就是提供营养,植物的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与以后长出的叶子就是不一样。 8、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以后长出来的叶子称为真叶, 真叶就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就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叶的作用:绿叶与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与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就是光合作用。也就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就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就是叶吸收的。 11、茎的作用: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B、运输水分与养料运输

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与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茎上。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与温度。 16、挑开一朵变干的凤仙花,可以瞧到果实,凤仙花的果实就是纺锤形的。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种子会弹出来。 17、凤仙花开花后植物还会长高一点点,不明显。果实成熟后,植物不会长高了。 18、凤仙花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 19、一般一株凤仙花可以长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里可以有17、18个种子,也就就是一粒种子繁殖出了几百粒种子,凤仙花种族就这样延续壮大。20、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就是茎最本质的特征,瞧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就是长在节上的。 21、茎的不同形态: 直立茎:凤仙花,竹子,杨树,蚕豆……缠绕茎:牵牛花…… 攀缘茎:葡萄,爬山虎,豌豆……匍匐茎:南瓜,番薯…… (攀缘茎上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有卷须) 22、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植物的叶片就就是一个绿色加工厂,下图就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23、凤仙花的结构包括花瓣,雄蕊,雌蕊与花萼四个组成部分,具备这四种结构的花称为完全花。 24、凤仙花各部分(特别就是根p8、叶p11、茎p13的作用及实验步骤)重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重点 1.一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位置随时间改变而改变,则此物体相对另一物体发生了运动,此物体处于相对运动的状态。如果相互之间的位置并不随时间而改变,则此物体即在相对静止状态之中。 2.静止与运动两者都是相对的概念,与选定的参照物有关。一栋楼房或一棵树对地球来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对太阳来说,它们却都在运动着。当一列火车经过车站时,我们就说这列火车相对车站而运动。但是对在火车上的旅客,可以认为车站是在以与火车运行相反的方向相对火车而运动。 3.在描述物体是否运动时,观察者必须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根据所选定的参照物来确定物 体是否运动。 4.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5.物体的运动方式按照运动的轨迹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运动的类型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往复运动、旋转运动、摆动。 6.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叫作物体的运动轨迹。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作直线运动。 7.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称为“曲线运动”。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的方向和它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会做曲线运动 8.典型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等三种。 9.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相同距离下,运动的距离越短,说明运动的速度越快。 10.车轮的运动是转动,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推动椅子的运动是平动。 11.向冰面上扔出一粒石子,石子的运动类型是平动,纸风车的运动类型是转动,在地面上拍 着的皮球的运动类型是振动,荡着的秋千的运动类型是摆动。 12.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两种方式。如汽车在行驶时,轮子在路面上的运动方式称为滚动,而当汽车紧急刹车时,轮子在路面上的最主要运动方式为滑动。 13.水轮的运动属于旋转运动,也属于曲线运动。 14.运动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15.运用测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16.以斜面装置拉动滑车至高处的施力,比直接吊起滑车至高处的施力要小,也就是说,斜面 可以用较小的力将物体抬至高处。斜面愈长或斜面高愈低即斜角愈小,则愈省力。 17.斜面的应用:(1)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物应用斜面的原理,如楼梯、蜿蜒而上的山路等,可以让人们省力。(2)若将两个斜面结合在一起,则形成一种称为楔(或称为劈)的简易工具。楔在切割或分裂东西时非常有用。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复习 姓名 《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 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长成一棵植物。 3、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4、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 5、凤仙花的种子是球形的,呈褐色。 6、播种方法:1.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2.准备好花盆和土,把一块小瓦片放在花盆的出水孔上,然后放入适量的土。3.用手指在土中按2~3个小坑,深度约1厘米,每个小坑里放1粒凤仙花的种子,再用土盖上。4.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7、把种子放入透明玻璃杯并紧贴杯壁,是为了观察种子的发芽、长根情况。 8、不同方向放置凤仙花种子,萌发时根的生长方向相同。 9、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活动,需要经常观察和记录。 10、凤仙花是草本植物,播种时间最适宜为每年的4月,花期3个多月,每颗果实数量一般20粒左右。 11、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水分、温度和空气。 12、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13、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 1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15、做“研究根的作用”实验时,在试管水面上滴些植物油可以防止水的蒸发。 16、凤仙花的叶缘有小锯齿,叶柄肉质多汁。 17、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 18、植物叶在茎上的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 19、植物的生长发育不仅需要水,还需要阳光、空气、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20、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依靠阳光提供能量。 21、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阳光 氧气+养料。 22、凤仙花长出的第一对“叶子”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同的。

三年级下册科学每个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知识点整理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 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 C.要浇适量的水。 4.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 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 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 根的作用: 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 凤仙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是提供营养,植物的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一样。 8. 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 以后长出来的叶子称为真叶,真叶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 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 叶的作用:绿叶和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也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 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叶吸收的。 11. 茎的作用: 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 B.运输水分和养料 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从上向下,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 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 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 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茎上。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 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 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 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 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 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 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 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 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 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大多为六.七岁.他们对物体的认识主要围绕质量.体积.状态等表观特征展开。在面对一个物体时.一年级学生大多可以说出其最明显的特征.如黄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学生大多不会描述那些不显著的特征.如与质量和体积相关的特征。通常.只有当描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学期全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1《运动和位置》 1、和另一物体相比,(位置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说它是(静止)的。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1-2《各种各样的运动》 1、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3、同一物体的不同部位的运动形式(不一定相同)。 1-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方式。 2、一个物体不一定保持一种运动路线不变,对于复杂的运动,我们应该采取(分段描述)的方式。 1-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1、物体在斜面上会有(静止、滑动、滚动)三种情况。 2、(物体的形状)、(斜面的高度)、(物体在斜面上的放置方法)会影响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3、物体与斜面接触面(越小),越容易(滚动)。物体在发生滚动时接触面(不断改变)。 1-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距离):用时(短),运动(快) 用时(长),运动(慢) 2、实验做3次的目的是:(避免实验的偶然性或让实验结果更准确) 1-6《比较相同时间运动的快慢》 1、运动相同的(时间):距离(长),运动(快)。 距离(短),运动(慢)。 2、(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常用单位:米/秒、千米/时 1-7《我们的“过山车”》 1、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先设计后制作),并可在拼搭过程中对设计进行(微调)。 2、在测量我们的制作的“过山车”轨道长度时,我们可以直接用(软尺)来测量,也可以先用(棉线搭配尺子)来测量。 3、在设计和制作“过山车”的时,考虑小球要自行滚动需要设计成有(坡度)。 1-8《测试“过山车”》

2020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科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 期末测试卷 (时间:40分钟总分:100 分)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 ________ 一、填空题 1.我知道,找出水和牛奶的相同与不同,就是在(_______)。 2.将“能“”不能“”溶解"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妈妈把二勺白糖放在水杯里,又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杯里的白糖立刻不见了,我喝了一小口,杯里的水甜甜的。妈妈告诉我,白糖________被水________。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5粒小石子放在水杯里,也往杯里倒了一些热水,可是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发现小石子还在水底,没有变化。我对妈妈说,小石子________被水 ________。 3.蜗牛生活在(__________)的地方,往往在(_________)后出现。 4.水没有 _______,具有______性。 5.观察动物,不(________)、不(_________)动物,不损坏它们的“(_______)”。6.将“掂一掂”“称一称““天平”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小明的爸爸送给小明两个大小相同的小球,这两个球一个是铁做的,一个是塑料做的。小明要想知道哪个重,可以先________,如果估测不准,再用________来________,就知道两个球谁轻谁重了。 7.影响物体轻重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8.水的特点是:水没有(_________),没有(_________),没有固定的(_________),(_________)流动。 9.说出你知道的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10.校园里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11.鱼在水中靠()游动。 A.鱼头 B.鱼鳍 C.鱼尾

最新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汇大全资料

冀三科下知识点 一、身边的材料 1.我们身边的常见物品都是由材料制成的,有的物品由(一种)材料制成,有的物品由(几种)材料制成。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用途)。 2. 材料的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材料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3. 像土、沙子、石头、木头、棉花、蚕丝、亚麻、竹子、煤、石油都是天然材料。 4. 像塑料、尼龙(石油和煤)、玻璃(沙)、陶瓷(黏土)、棉布(棉花)、丝绸(蚕丝)、金属(金属矿石)、合金、人造纤维、石灰、砖瓦、等这种由(天然材料)加工而成的材料叫做人造材料。 5. 人造材料都是以天然材料材料为原料制成的。没有天然材料就没有人造材料。 6.天然纤维材料:棉、麻、丝等。人造纤维材料:尼龙、涤纶、晴纶棉等。 7.我们穿的衣服中,有一部分是由化学纤维制成的,化学纤维是人造材料。 二、塑料 1.废旧塑料制品背弃于自然界中,长期不能腐烂,就形成白色污染。怎样减少白色污染? 1.减少使用塑料袋 2.减少使用一次性饭盒 3.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 4.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 2.塑料的优点:防水轻便又透明,容易加工有弹性。 保温便宜不生锈,色彩鲜艳不导电。 塑料的缺点:易老化,遇热易变形,不易降解,造成白色污染。 3.塑料与棉花相比较,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4.用塑料代替木头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 优点:节约木材,减少森林破坏不足:造成白色污染。 5.你认识哪些新材料?合金、复合玻璃、合成纤维、纳米材料、变色材料等。 6.随着社会的发展,天然材料已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人们利用一些技术设计制造出许多人造材料,包括一些新材料。 7.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混合而成的人造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如:铝合金,钛合金等应用与日常生活和航天领域。 8. 田间塑料大棚主要是人们利用了塑料的保温性。 9.汽车的轮胎和皮鞋的鞋底都是由橡胶做的,夏天的拖鞋大部分是塑料做的。 10.通常用塑料做电线的外皮,这说明塑料不能导电。 11.光碟和树脂眼镜的镜片是用塑料制成的。 12.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粒微小,强度却很高的纳米材料。 13.用纳米材料制造的小机器人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可以在人体的血管里游泳,清扫血管,治疗疾病。 14. 塑料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但是不能完全代替钢铁。 15. 一米等于10亿纳米。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教科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光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小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解读 一年级下册由“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两个单元构成。“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分别是《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两个单元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另外每个单元最后都有“科学阅读”内容。 “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是小学生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指向“组成世界的物体能够依照它们的性质进行测量、分类和描述”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物体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中最为常见,一年级学生对其有直观感受,他们对物体性质的理解又将为他们持续建立材料和物质的概念打下基础。为此,“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从具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到一瓶水和洗发液再到一袋空气,循序渐进地带领学生们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以加深他们对物体具有质量、形状等特征的理解。 “动物”单元同一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一样,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这一科学核心概念。给一年级学生设计的“动物”单元,主要是为他们提供探索动物的机会,使他们认识到动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样,动物具有独特的外部结构,能帮助自己实现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围的生活环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动物”单元首先从唤醒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开始,经过寻访校园里的动物,对动物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蜗牛和鱼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和生存环境的细致观察,丰富对动物某些共同特征的理解,最后一课给动物分类的活动,则是从研究方法上给学生们以启示。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 第一单元 第一课《种子发芽了》 1.番茄的种子:水滴型,黄色,表面粗糙; 黄瓜的种子:橄榄型,乳白色,表面平整。 2.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到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种好番茄,需要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3.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 4.蚕豆种子的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苹果籽形状:扁水滴型,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红松种子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冬瓜种子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枣种子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5.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6.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 答:(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7.怎样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请教有经验的人、自己做实验等方法,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或黄瓜的知识。

第二课《幼苗长大了》 1.植物根的生理作用是: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 2.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深入土里的,其机械组织发达,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茎有输送水分的功能。 4.树干、树枝都是茎。 5.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6.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7.如果把幼苗的叶子都摘光,植物还能活成吗? 答: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叶子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8.研究茎的作用: (1)茎和叶的变化是:茎和叶变红,茎中有被染成红色的小细管,叶脉也被染成红色。 (2)我认为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第三课《植物开花了》

最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围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1.发现物体的特征2.谁轻谁重3.认识物体的形状4.给物体分类5.观察一瓶水6.它们去哪里了7.认识一袋空气。 “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3.观察一种动物4.给动物建个家 5.观察鱼6.给动物分类2 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察,以及对观察对象的描述和记录。另外,分类和识别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主动是从运用感官及简单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21 (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2 (2)探索板块:包括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察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2

科教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

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新版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3.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重点 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 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察,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征。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马上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 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 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征,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 4.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而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征)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一个物体 1.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呢? 2.应该怎样观察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察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 3.教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逐个认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 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征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 (二)对比观察两个物体 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征,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吗? 2.例如:我们要观察木块有什么特征,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征。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察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察,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征。 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 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 5.交流评价“我的记录”。 三、小结、延伸 1.谁来说说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 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该怎么做?

新版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1、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子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非生物有些是人类制造的有些是天然的。 2、机器人并不具备的生命现象,如没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等特征、所以不是生物。 3、小草和大树在形态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有的大,有的小,但它们都有根、茎、叶、花、种子等器官。 4、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和营养物质。 5、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许多种类的植物属于经济作物,这出经济作物可分为油料作物、药用作勿等,可以食用、药用、观赏,也可用作工业原料等。 6、植物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它们制成的产品应用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植物资源。 7、人类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颅骨,下端达尾骨尖。 8、我们把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9、:珍稀动物稀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的变化,例如温度、湿度等变化,植物生长不好致使食物减少,从而使一些动物缺少食物而大量死亡;二是一些不法分子乱捕乱杀,致使它们的数量逐渐减少。 10、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珍稀动物,大力宣传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 11、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3对足,2对翅,1对触角。 12、昆虫的种类很多,有些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益处,如蜜蜂、蚕、七星瓢虫等;有些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害处,如青刺蛾、蝗虫、蚊子等。 13、水、空气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外界条件、仙人掌生活在干早的沙漠,通过减少蒸腾作用,为自身保存水分;莲生活在水里,水里空气比较少,通过加大蒸腾作用,可以从水里吸收更多的空气。 14、仙人掌的叶子变成了刺;茎肉质充当“水库”;根系发达,能多吸水。这些特点有助于仙人掌保持水分维持生存。 莲的叶柄和藕中有很多孔,孔与孔彼此相通形成一个气体通道,即使在缺氧的环境中仍可生存。 15、植物需要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果我们改变了植物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危及植物的生命,因此我们要保护好植物生长的环境。 16、每到天气将要变冷的秋天,燕子总会成群结队地飞往天气温暖的南方;每到天气渐暖的春天,燕子又成群结队地从南方返回北方,这就是迁徙。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教科版 20xx年春季

、教学进度表

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 【学生分析】 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 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态度目标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游戏中的科学 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了力,一定是有别的物体对它施力。 力的作用效果:(1)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2)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一.小车的运动——推力和拉力 1. 推力和拉力: 推和拉都会产生力,推力和拉力都会使物体运动起来。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拉动小车时,要用一个向前的力,提起一桶水要用一个向上的力。 2. 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推力或拉大的大小有关:推力或拉大越大,小车运动得就越快。推力或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就越慢。 3. 在小车的运动实验中,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重量和距离,需要改变的是推力或拉力的大小,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二.玩滑梯的启示——摩擦力 1. 摩擦力: 当我们在地面上推或拉一个物体的时候,会感到费力,这是因为物体和地面之间有摩擦力。推拉物体时感到费力说明摩擦力大,感到省力说明摩擦力小。 2.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一是物体表面的光滑程度(物体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体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二是物体的重量(被拉动的物体重,摩擦力大;被拉动的物体轻,摩擦力小)。 3. 摩擦力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在生活中都有很多用途。 生活中属于增大有益摩擦的现象有:①使用橡皮时用力摩擦;②自行车闸皮上突出的花纹,能快速刹车;③运动员手上涂镁粉;④短跑运动员穿钉子鞋;⑤鞋底和轮胎上的花纹;⑥雪地上撒煤渣等。 生活中属于减小无益摩擦的现象有:①行李箱上装轮子;②衣服拉链上涂蜡油;③给自行车打润滑油;④旱冰鞋鞋底的轮子等。 4.不同的车子从同一座桥上往下冲,冲出去的距离是不一样的。 三.跷跷板——杠杆尺与平衡 1. 杠杆尺保持平衡的条件:距离杠杆尺中心一样长,两边的钩码挂得一样多,平衡;杠杆尺左右钩码挂得一样多,距离相等,平衡。 2. 天平:天平是根据杠杆尺的平衡原理制成的称量物品质量的仪器。主要结构包括托盘、指针盘、游码、底座以及砝码和镊子等附属部件。每台天平都有一盒配套使用的砝码。在使用天平称量物品时,要先调节天平,使天平保持平衡。然后左盘放被称量的物品,右盘放砝码。取用砝码时,要用镊子夹取。 3. 高空走钢丝、天平平衡都是利用了平衡原理。根据平衡原理,小朋友在与大人玩跷跷板时,若想让跷跷板平衡,大人坐的位置应该距离跷跷板的中心位置近一些。 四.弹簧里的科学 1. 弹力:像弹簧这样,压缩或拉伸时,会产生一种要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这就是弹力。 2. 生活中,压缩或拉伸时能产生弹力的物体有沙发、弹弓、皮球、橡皮筋、握力计等。 3. 我们使用的圆珠笔能自动伸缩笔芯是利用了弹簧的弹力。

最新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1.绿色开花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后代的。 2.播种前,挑选那些饱满、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的过程叫选种。 3.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叶,根总是向下生长的,根的生长速度很快。 4.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还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 5.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是由植物绿色的叶依靠太阳提供的能量,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制成的。 6.绿色开花植物如凤仙花的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 7.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阳光、温度、土壤和适宜的水分等条件。 8.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和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能从下到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从上到下将植物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 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 1.鸡、青蛙、鱼、乌龟等动物都产卵,卵是动物生命的开始。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要扎些不孔,因为蚕卵需要呼吸。 3.蚕宝宝最爱吃的食物是桑叶,蚕能吐丝结茧,蚕宝宝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四次蜕皮,蚕和蝴蝶等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4.养蚕、抽取蚕丝,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远在4000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利用蚕丝织成华丽的丝绸和各种丝织品,并远销国外。 5.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 6.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蚕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叫蜕皮。 7.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一般大约为56天;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 8.影响蚕生命和变化的因素有食物、气温、有害气体、疾病等。

最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册 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来繁殖。 2.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3. 播种凤仙花的方法: A.选饱满的、没有损伤的种子。——选种 B.种子埋的深度约为1厘米。C.要浇适量的水。 4.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的生长速度较快。 5. 书本第8页,研究根的作用实验中,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是防止水分不会蒸发到空气中去。试管中水面降低了,说明水分被根吸收了。 6. 根的作用: A.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B.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所以把植物从土壤中拔出很难) 7. 凤仙花是双子叶植物,它的种子由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胚由胚根、胚芽和子叶组成。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是提供营养,植物的长出的第一对叶子称为子叶(也就是种子里面的子叶),子叶和以后长出的叶子是不一样。 8. 凤仙花的子叶淡绿色,椭圆形,表面光滑、无明显叶脉。以后长出来的叶子 称为真叶, 真叶是凤仙花真正的叶子,椭圆行,边缘锯齿状,淡绿色,有明显的叶脉。 9. 植物叶子平展的,而且交叉生长,是为了能利用到更多的阳光。 10. 叶的作用:绿叶和茎中的叶绿体能利用光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养料,并释放出氧气。这就是光合作用。也是密封玻璃罩中的小老鼠没有被憋死的原因。 光合作用的水大部分是由根吸收的。二氧化碳是叶吸收的。 11. 茎的作用: A.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 B.运输水分和养料运输方向: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

将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12. 茎的高度变化图:画点线图,先找点,再连线。凤仙花越长越高了。 13. 凤仙花开花的位置在茎上。花大部分为红色,有些淡粉(接近白色)。 14. 凤仙花组成部分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5. 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 16. 挑开一朵变干的凤仙花,可以看到果实,凤仙花的果实是纺锤形的。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种子会弹出来。 17. 凤仙花开花后植物还会长高一点点,不明显。果实成熟后,植物不会长高了。 18. 凤仙花主要生长过程: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种子 19. 一般一株凤仙花可以长20个左右的果实,每个果实里可以有17、18个种子,也就是一粒种子繁殖出了几百粒种子,凤仙花种族就这样延续壮大。 20. 任何植物的茎上都有节,它是茎最本质的特征,看不到节时,可以根据什么地方长叶来确定节的位置,因为叶是长在节上的。 21. 茎的不同形态: 直立茎:凤仙花,竹子,杨树,蚕豆……缠绕茎:牵牛花…… 攀缘茎:葡萄,爬山虎,豌豆……匍匐茎:南瓜,番薯…… (攀缘茎上最明显的特点是有卷须) 22. 光合作用的方程式: 植物的叶片就是一个绿色加工厂,下图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第一课植物新生命的开始 1. 植物在它们的生命过程中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 过程。(绿色开花植物)就是从(一粒种子)成长为一株植物,在这株植物 上又结出数粒种子,循环往复,延续它们的(种族)。 2. 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 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3.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 第二课种植我们的植物 1.“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 2.选种。要挑选那些(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3.往土壤中浇适量的水,不要让种子(浸在水里)。 4.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需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 多项工作。除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每天记录一次根的(长度)之外,从(芽出土)开始,每周还应测量一次凤仙花植株的(高度),观察叶的(形状和数量),并记在观察记录表上。 5.要注意将(播种凤仙花)、(芽出土)、(出现花芽)、(开花)、(果实成熟)的准 确日期记录下来。 6.观察凤仙花,可以用(文字、图画和照片)等方法写观察日记。 第三课我们先看到了根 1. 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生长,根 的生长速度(很快)。 2. 根总是向下生长与种子放置的方向(无关)。 3. 实验名称:研究根的作用 研究的问题:植物根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我们的假设:植物的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 实验器材:试管、植物油、带根的植物、水、 记号笔 实验方法: (1).选择一棵带根的植物装入有水的试 管中。 (2 ).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里的水中。 (3).在水面上滴些植物油,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中,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