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课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课教案_8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阅读  13 诗词三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优质课教案_8

部编版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诗词三首》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情化作豪情语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设计理念: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他亢奋而不狂躁,悲债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学习刘禹锡的诗歌,应该从中感受作者豪放、乐观的做人态度,学习作者积极、昂扬的人生哲学。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

2.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 感受、理解诗人的情感,了解诗人的精神世界。

学习重点: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学习难点: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作者情感

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导学案、朗读伴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近年,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非常火爆。老师也将诗词大会搬到了我们教室,我们来玩一玩看字猜诗句的游戏好不好?

请从以下12个字中识别一句诗。提示七言诗。

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刘禹锡。我们曾经在初一初二学过他的《秋词》和《陋室铭》,今天让我们再来走进他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很快地走入诗歌。

二、一读倾心

1.师: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由“读”开始这首诗的学习之旅!老师想先问问大家要把一首诗读好,咱们要注意哪些要求呢?

学生讨论

生:(1)掌握节奏(2)注意停顿(3)读出情感

屏显:朗诵要求:(1)掌握节奏(2)掌握停顿(3)理解诗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生示范朗读,生点评。

师指出,诗贵以情动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朗读要重视读出情感。而情感需要在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之后。

屏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学生对这首诗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使学生完成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阅读体验。

3. 请同学们看题目,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注意停顿与节奏。这个标题比较长,十一个字。怎么读?

明确:如果读得紧凑一点,我们可以这样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生再读标题)

4.同学们想一想,这个标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重点字词解析探究)

明确:酬、乐天、见、赠。

酬:答谢,这里指以诗回赠。白居易。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样,相当于“我”。阔别重逢,酒宴写诗,白居易先赠诗,刘禹锡后酬诗。可见,这是一首酬赠诗。

明确:那么这个标题告诉我们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刘禹锡和白居易在扬州初次相逢;第二层意思:酒席上白居易先写了一首诗给刘禹锡。第三层意思就是刘禹锡回赠了他这首诗。5.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想读一读,究竟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什么,触动了刘禹锡,从而写了本诗呢?

出示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屏显:《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唐)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了白居易什么情感?

生:从“国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刘禹锡的极尽赏识,但是如此优秀的人才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坎坷的局面。替刘禹锡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表达出不满与愤怒。

生:从“长寂寞”和“蹉跎”,看出作为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感到愤怒、失望,为刘禹锡抱打不平。

生:“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我读到一种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愤懑。

师:从同学们刚刚的总结中,老师听出白居易和刘禹锡一定是有着深厚的友谊的,正是因为友谊的深厚,白居易才会如此直率与坦诚的表达出内心对于刘禹锡被贬谪时间之久的不平、同情、愤懑,对友人才名的赞美。作为刘禹锡本人,与白居易同席而饮,当好朋友推心置腹的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刘禹锡会作何感想呢?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再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设计意图:通过对白居易诗歌中情感的揭示,让学生感受到白居易对刘禹锡更多的是赞

美、同情,与他遭遇的愤懑。从让学生再去读刘禹锡的诗,想想之后刘禹锡感情的变化。从而为下文,情感转折点的迸发来源于刘禹锡本人的旷达精神做铺垫。

三、再读悟情

好诗如茶,不仅要读,更要细细地品,慢慢地品,方能品出诗背后的韵味、意境和情感。自由朗读。找出你认为最难理解的句子。

生自由讨论。

1.生提问1:“巴山楚水”为什么就是凄凉地?

联系写作背景,了解刘禹锡生平。

屏显:刘禹锡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十九岁前后,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二十二岁,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词科。

805年,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

816年,刘禹锡被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

本诗写于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师:从这段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刘禹锡才华横溢,并且一心为国,却被贬多地。刘禹锡被贬的绝对不止巴山和楚水两地,为何他选取了这样的两个地方?

明确:巴山是四川一代。在李白的《蜀道难》中说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里山高路远,环境恶劣。而楚水,是曾经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的地方,后来成为客居他乡的人的代名词。所以作者选取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是想说山高水长、路途遥远,远离京城,不免前程难测。

明确:“弃”是被抛弃,作者一心为国,却惨遭贬谪。而且一贬就是二十多年。在朗读的时候,我们应该读出凄凉、愤懑之感。

(请学生用凄凉、愤懑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

(板书:凄凉、愤懑)

2.生提问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用“闻笛赋”和“烂柯人”这个故事?

明确:在古诗中引用典故,目的是为了含蓄的表达作者某种情感。引用之典故,一定要与作者有着相似之处。

屏显:刘禹锡(772年—842年),与白居易同年,与柳宗元同年进士,又一并参与了王叔文变法,人生同起同落,同进同退。

变法失败顺宗被迫让位;王叔文被赐死;一同参与变法的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

当他50多岁,再次奉召回京的时候。自己的母亲已经离世,好友柳宗元也在被贬多年之后愤愤去世。

明确:他就含蓄的表明了自己思念的人不是一般的人,是同样一心为国却被统治者杀害的老朋友王叔文。

师:看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从哪一个词语看出来的?

明确:这个“空”是空荡荡,白白的、徒然的、没有用的意思。人不在了的怀念,甚至是这个家乡都不再属于他了。这两句诗表现诗人内心的一种无奈、惆怅。

(板书:无奈)

(请学生用无奈、惆怅的语气读一下这两句)

明确:回到家乡,却看到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己已经年迈,而曾经的一切都已不在。所以更应读出一种苦闷,讽刺之感。语调应该由前半句的慢,到苦闷。可能刘禹锡在说这句话时,面上还夹杂着一丝苦笑。

(学生齐读: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板书:苦闷)

3.生提问3:我从这两句读出作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情感突然由悲愤转到振作,这两句字面上看是写景,单纯的自然景物为什么能够引起诗人这么强烈的变化呢?

屏显:观我之物,著我之色,寥寥数语,尽显风流。

师:作者在这里,用“沉舟”和“病树”实在自喻。人生短暂,而我已经50多岁了,被贬23年之后,人生能有多少个23年?我已年老体衰,而时代巨变,刘禹锡是否会就此沉沦呢?

生:“千帆过”“万木春”作者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明确:我们想象一下,刘禹锡站在这样的江边,看到滚滚的江水,成千的帆船扬帆远航,作者心中一定会涌起一种激动之情。生活在继续,过去的已经过去,生命有苦有荣,一个人应该从逆境中振作起来。一个人,可能会在事业上受到打击,止步不前;一个人,青春岁月也是短短几十年。而社会、时代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沉沦甚至生老病死而停止。新事物终将取代旧的事物,而新事物也终将推动历史的前进。

到这里,我们才真正了解诗人情感转变的关键。为什么诗人由开头的悲愤到结尾精神的振作呢?——就是因为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社会的一种规律,人生的哲理,因而显得超脱、豁达,抛弃了个人的烦恼、生死。这里正是作者情感发生转变的关键点。

(板书:转)

如我们在《岳阳楼记》中学到的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从刘禹锡身上看到的,应该是跳脱出个人悲喜荣辱、个人得失的大情怀。

(板书:大情怀、昂扬)

4.生提问4:既然作者不是由白居易的诗获取振作的力量,为什么他要说“听君歌一句”之后“长精神”呢?

明确:作者刘禹锡是希望白居易能够和他一样,不要拘泥于眼前,局限于个人,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

(板书:积极、乐观)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中的难点与困惑,让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

四、三读明人

师:再齐读诗歌,让我们想一想,你从中读到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

生:我读到刘禹锡的豪迈,能跳脱个人的荣辱与际遇,拥有博大的胸怀和高昂的精神。屏显:白居易在《刘自唱和集解》中,曾深为叹服地说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禹锡的一生,是斗争的一生,是反抗的一生,是在被打击中不断反击的一生。

在诗歌创作上,他不断创新,写出大量雄浑苍劲的诗歌。同时,他又以诗歌作为武器,无情地嘲讽和打击着他的对手。他虽然不断地被排挤,被打击,被流放,但从没低头认输,反而是愈挫愈勇,豪情万千。

师: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他亢奋而不狂躁,悲债而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屏显:激愤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

身经危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师:我们应该学到刘禹锡这一种身经危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

设计意图:读诗,更要明人。从这首诗读到一个什么样的作者,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的举一反三。

四、回首知味

学习完了这首诗,在生活中,你能受到什么启发呢?

屏显:人生道路上,我们都可能遭遇挫折、痛苦,甚至是磨难。我们鳞伤的心需要抚慰。世事沧桑、人生易老,面对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会感到无奈和茫然,失落的心需要寄托。读刘禹锡的诗,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少一份不平和抱怨,多一份旷达和乐观。在生命的长河中,扬帆起航!

师:我们从读开始了这节课,让我们也用读来结束这节课。各请一名男女生领读,其他同学齐读。

(配乐朗诵)

屏显: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唐)刘禹锡(唐)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设计意图: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书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培养,对于作家身上人性的闪光点的探究,对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帮助,这是由课堂向生活的延伸。

板书设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首联凄凉、愤懑抒情起

颔联无奈、苦闷用典承

颈联昂扬、大情怀自喻转

尾联积极、乐观抒情合

教学反思:

学习诗歌不可以不读,读是理解的基础。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关键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有效的指导学生去读,包括朗读和默读。读的不深入也就谈不上对诗歌的鉴赏。熟读乃至自然的成诵,这应该是教学一首诗的最高境界。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基于以上认识,这节课笔者从诗歌的特点出发,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有效地引导了学生,挖掘了学生潜在的悟性与灵性,注重整个学习过程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感悟力、理解力,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教学反思13 诗词三首

13 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一: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习时自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得力不从心。 教学反思二: 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轻松、有兴趣的学习,应该是我们老师追求的目标。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诗词三首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其中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词三首》,去感受古典诗词独特的魅力,品析古代诗人留给我们的精神美餐。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3.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行路难(其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新课导入 读诗,感受灿烂的文化;读诗,走进诗人的灵魂。让我们共同品味!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zūn)投箸(zhù)歧路(qí) 柯(kē)畔(pàn)暂(zàn)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诗词三首》拓展阅读1 新人教版

第13课《诗词三首》拓展阅读 下面一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联写“望月”,是千古名句,请对其进行简要赏析。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①怨遥夜,竟夕②起相思。 灭烛怜③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④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①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②竟夕:终夜,通宵,即一整夜。③怜:爱。④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①清笳②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③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④,心未死!【注释】①雪晓:下雪的早晨。②清笳:清凉的胡笳声。笳,古代号角一类的军乐。③漏:滴漏,古代用铜壶盛水,壶底穿一孔,壶中水以漏渐减,用来计时。漏声断,滴漏声停止,则一夜将尽,天快亮了。④鬓虽残:喻衰老。 【且读且思】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句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写望月,“天涯共此时”写怀远,两句意境博大,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冷寂。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漏声滴断,周围一片死寂。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词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悲愁心境的写照。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读我思】 这首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有何异同? 答案 示例:这首诗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刘禹锡的作品。不同的是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咏怀古迹,不写人世兴衰,只写山水明月,而六朝古都的繁华都随流水东去的意思,都流露在字里行间。诗歌没有正面抨击时政,而是吊古伤今,借古讽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诗人被贬谪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 过华清宫①(其三) 杜牧 万国②笙歌醉太平, 倚天③楼殿月分明。 1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13 诗词三首同步练习 行路难(其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金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侧畔.(pàn) 长.精神(zhǎng)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直 ..万钱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价值 (2)长风破浪会.有时会:一定、必然 (3)直挂云帆济.沧海济:渡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以诗相达 (5)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 3.文学常识填空。 (1)《行路难》(其一)选自《李太白全集》。行路难,乐府古题。诗人李白,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唐代(朝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其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自《刘禹锡集》。诗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有“诗豪”之称。 4.默写。 (1)《行路难》(其一)中比喻诗人仕途受阻的诗句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诗,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表 现了李白内心的苦闷抑郁与感情的激荡变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 海”两句诗表现作者积极入世,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豪迈的心态。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新事物必定将要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 故表达了作者久谪归来,人事已非,恍如隔世之感。 5.下面诗句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 A.怀旧空吟闻笛赋B.忽复乘舟梦日边 C.到乡翻似烂柯人 D.拔剑四顾心茫然 6.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笔断意连,牵丝不断 B.劲健雄峻,神韵飘逸 C.和谐匀称,端庄整齐 D.笔意流畅,粗细相间 02 课内精读 (一)阅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7.请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诗词三首-教案

13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 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作者化用典故刚刚有了信心,为何又开始感叹行路难? 明确:当作者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展望未来,只觉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四句节奏短促,反复感叹过去自己那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同时也表现出进退失据而又不甘自弃,继续探索寻求出路的复杂心理。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说明作者最终拥有了怎样的心境? 明确:说明了作者又对前路充满信心,哪怕面前的道路险峻而多歧,作者却相信终有一

部编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课《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 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歧.路(qí) 箸.(zhù) 凄凉 ..(qī liáng) 长.精神(zhǎng)宫阙 ..(gōng què) 低绮.户(qǐ) 婵娟 ..(chán juān)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部编九年级上册13课《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并深入了解诗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诗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学会如何鉴赏古诗词。 2.学习古人诗歌唱和的习惯,理解诗中典故的内涵。 3.结合生命细节,感受作者情怀,感悟人生规律,懂得得失与取舍。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历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而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有一个人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夺目。他是谁呢?我们通过一副对联猜猜看。(大屏幕展示对联内容,指名读出,学生猜测)对,他就是李白!(大屏幕展示李白的四幅图片,感知李白的外在形象。)诗圣杜甫曾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与酒有关的诗——《行路难》。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天宝元年,李白42岁,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逐出长安。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于是写下《行路难》。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本诗是李白《行路难》组诗的第一首,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金樽.(zūn)投箸.(zhù)冰塞.川(sè)歧.路(qí)济.沧海(jì) (2)词语释义 金樽:金酒杯。 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 羞:同“馐”,美味的事物。 箸:筷子。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3课诗词三首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第13课诗词三首习题及答案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精品习题及答案】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 13.诗词三首 一、行路难(其一)/李白 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一、《行路难》李白 【原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行路难》诗中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壮志难酬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2.《行路难》诗中用典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明君重用,成就功名的愿望的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行路难》诗中写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及感情的激荡变化的诗句: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4.《行路难》诗中写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行路难》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诗正面写“行路难”来比喻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失意与无奈。 二、选择题: 1、以下对诗歌《行路难》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解析】A诗人的心情不是愉悦的,而是郁闷,怀才不遇。 2、选出下列对李白《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 D ) A.本诗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两句,以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悲愤、郁闷的心情。 C.“冰塞川”“雪满山”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放的气势。 D.“多歧路,今安在?”表现诗人已从迷惘中清醒过来,以古人的崇高志向自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 教案

13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诗意,体会意境,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意境美。 2.在分析品味诗词语言的基础上,提高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反复诵读古诗词,培养阅读兴趣,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 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课前准备 音频朗读、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称“诗仙”。他是唐代与杜甫并称的伟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文本链接 《行路难》这组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诗歌赏析 1.播放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学生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朗读节奏。 3.理解字词。 (1)金樽:金酒杯。樽,盛酒的器具。 (2)珍羞:珍贵的菜肴。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诗词三首》课时练习试题及答案

13.诗词三首 、语基达标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金zū n()清酒多歧.路( ) 停杯投zh ù() 玉盘珍xi ū( )凄.凉 ( ) 诗词曲赋.( ) 烂k ē()人舟pàn( ) 长.精神( ) (2)苏轼.( )遥问天上宫 阙.( ),何事 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 无眠,chán ju ān( )( )有 意, 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玉盘珍羞.() (2) 直.万钱() (3) 停杯投箸.( ) (4)今安.在( ) (5) 直挂云.帆.() (6) 济.沧海( ) (7)酬.乐天( ) (8) 翻.似() (9) 烂柯.人( ) (10)长.精神( ) (11) 把.酒问青 天() (12)高处不胜.寒( ) (13)何事长.向别时圆( ) 3.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路难》(其一)中,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 、______ 、 _______ ”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___________ ;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 (3)___________ 苏轼,字______ ,号,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 (即

弟弟) ______ 及父亲 ______ 同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水调歌头” 是这首词的_____ 。 4.理解性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两句,充满 了对未来的憧憬,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是鼓舞人心的名句。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是复杂内心的独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诗人不得开心颜。 (3)“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人物:一位是姜太公,九十岁在小溪上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不久被君主汤任用。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诗人增强了信心。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的句子是:_ ,。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7)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抒发离人心愿的句子是:___ ,_________________ 。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中的“此事”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从历史的角度看,台湾和祖国的分离只是暂时的,这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 说:“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我们坚信两岸终将统一,台湾定能回归祖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知识点梳理

诗词三首知识整理 一、《行路难》 1、常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又合称“大李杜”。 2、原文: 金樽zūn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sè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注释: 金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清酒:清醇的美酒。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 茫然:无所适从。 闲来:空闲的时候。 5

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会:终将。云帆:高高的船帆。 济:渡。 4、译文: 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值万钱。胸中郁闷呵,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像吕尚垂钓磻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5、赏析: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运用对偶,夸张的修辞,极言朋友为李白所设宴席的丰盛华美,营造出欢乐的气氛,以乐景写哀情,为下文写诗人苦闷茫然的情绪做铺垫。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极度苦闷、抑郁不舒的心情。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用“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想要实现人生理想和抱负,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的艰难。写出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的悲伤感慨。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引典,引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以|“垂钓”自比姜尚,以“梦日”自比伊尹,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明主 5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13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珍羞.(xiū)投箸.(zhù) 歧.路(qí) 箸.(zhù) 凄凉 ..(qīliáng) 长.精神(zhǎng)宫阙 ..(gōngquè) 低绮.户(qǐ) 婵娟 ..(chánjuān) (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

第13课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词,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其一)》,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划出朗读节奏,注意朗读语气、语调及重音。学生自由诵读,全体同学有感情地齐声朗读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互译诗句的大意。

明确:金樽装着的清醇美酒每斗值十千钱,玉盘盛着的美味佳肴价值万钱。 停杯投筷吃不下去,拔剑四望心中茫茫然。 想渡黄河冰塞住了河流,想登太行雪布满了山岭。 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 行路难啊,行路难!歧路多啊,如今身在哪里? 定有机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坚决挂上高帆渡过大海。 二、深入探究,研读品析 1.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樽清酒”不能饮,“玉盘珍羞”不能食? 明确: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肴不能食。因奸佞之闭塞贤路,诗人悲愤、忧郁。 2.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跌宕起伏。 3.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2019年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13 诗词三首》教案

13 诗词三首教案 《行路难》(其一) 1.反复朗读诗歌,获知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歌形象和富于变化的语言。 3.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年轻时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歌背景:《行路难》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年)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所作,共三首,本文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目标导学二:赏析诗句,品味情感 1.本诗的前四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状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感情的? 明确:前四句写出“嗜酒见天真”的作者竟然在朋友的践行宴上,“停杯投箸不能食”,并“拔剑四顾心茫然”,写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为了表现这种苦闷,作者用“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极度愤懑、抑郁不舒的心情。 【教学提示】 可引导学生从诗歌情绪的起伏入手思考。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作者在这里并未渡河登山,那么这么说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他苦闷的原因。“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艰难险阻。李白本是个积极处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可是他受诏入京后,却没有被皇帝重用,而且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化用了什么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前一句化用了姜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周文王的典故;后一句化用了伊尹受商汤聘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经过太阳旁边典故。作者在此化用这两个典故,表明自己有朝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