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第一章 绪论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的实质

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实质。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理论模型(model ) 经济现实(reality )

抽离过程

验证解释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 实际对理论的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

指假设的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

基本假设

经济变量

函数关系

均衡分析 经济环境影响因素相互关系经济现象

这是对理论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的模型只能有唯一的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假设的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在于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的问题。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理论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改造或者使之本土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

四、经济分析的两大原则

(一)最大化原则(Optimality)

又称理性选择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这一原则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并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则决定着经济学的预测能力(Power of prediction)。一般说来,经济学不能解释非最大化行为。比如:利他主义、非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和生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不符合理性选择原则。

2.均衡原则(equilibrium)

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会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和动机促使经济主体做出进一步调整或改变,这时各种经济变量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学称这种状态为均衡。均衡是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不存在均衡,我们就无法对它进行分析,更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以均衡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偶分析、包络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根据各经济变量之间互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均衡分为两类:

(1)一般均衡(GE):以完全竞争为基础,考察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它是以

局部均衡为基础的消费者、厂商、某一个市场的单独决策为基础。

(2)博弈论(Game):以寡头竞争为基础,是一种相互决策。具有众多均衡概念。比如优势策略均衡、纳什均衡、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等。

经济学基础作业填空题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性供给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炫耀性消费: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例如:苹果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供给曲线的左右移动。 ◆均衡: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所有 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均衡价格(Pe):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买卖双方 都愿意接受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Qe):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32 最高限价:市场价格P0Pe目的: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区别于斜率) ⑴缺乏弹性(in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多缺乏价格弹性。 ⑵富有弹性(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奢侈品的需求大多富有价格弹性。⑶单位弹性(unit 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⑷完全弹性/无限弹性(perfectly elastic) 即ed=∞,表示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却是无穷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⑸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

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 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 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 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 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五、概念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分析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 学观点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刘邦瑜 (湖北民族学院资环0708405班) 【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 1 对“稀缺性”的认识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 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 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 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 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 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 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 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 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 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 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 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关于我国资源和全球资源的现状和比较 背景: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中国资源概况 1. 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2.土地资源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106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约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现有耕地比重小于美国和印度。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 中国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积约为326.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4%。由于前者大都不适宜于农业利用,因而我国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与人口众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4%,林木总蓄积量为

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选择解读

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选择解读 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

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第一章绪论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的实质 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实质。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理论模型(model)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的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的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是对理论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

的模型只能有唯一的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假设的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在于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的问题。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理论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改造或者使之本土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 四、经济分析的两大原则 (一)最大化原则(Optimality) 又称理性选择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这一原则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并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则决定着经济学的预测能力(Power of prediction)。一般说来,经济学不能解释非最大化行为。比如:利他主义、非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和生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不符合理性选择原则。 2.均衡原则(equilibrium) 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会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和动机促使经济主体做出进一步调整或改变,这时各种经济变量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学称这种状态为均衡。均衡是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不存在均衡,我们就无法对它进行分析,更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以均衡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偶分析、包络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根据各经济变量之间互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均衡分为两类: (1)一般均衡(GE):以完全竞争为基础,考察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它是以局部均衡为基础的消费者、厂商、某一个市场的单独决策为基础。 (2)博弈论(Game):以寡头竞争为基础,是一种相互决策。具有众多均衡概念。比如优势策略均衡、纳什均衡、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等。

资源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 1) 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2) 机会成本:将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可能带来 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3) 实证分析:判断政策的本质和带来的后果主要回答是什么。 4) 规范分析:个人从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5) 均衡分析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6) 需求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 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7)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是影响需求 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 格;?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8) 如何理解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 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9)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10) 供给是生产者的出售欲望和出售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 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供给求表、供给曲线和 供给函数来表示。 11) 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供给量的因素都是影响供给 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2) 如何划分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13) 完全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 14) 完全无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没有反应。 15) 单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6) 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7) 缺乏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8) 效用: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19) 边际效用: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或拥有量所得到的追加的满足。 2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消费者所消费或拥有的数量越多,他对于该 商品的欲望的迫切程度就越低,即每增加一单位同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递减 的。 21) 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能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