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金陵怀古阅读理解答案

⑴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⑵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 (不超过100字) 3、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句中的景色。(2分) 4、词的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2分) 5、作者在诗的末两句写到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有何用意?(2分) 阅读答案 ⑴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⑵①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 3、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4、似如二字运用比喻的手法,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全片由远而近,描绘了一幅肃爽的金陵晚秋图景。 5、作者借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这结尾的三句借古讽今,寓意深刻。 阅读练习二: 【注】谩嗟:空叹。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 (2)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实写登临所见,请简要说明在写法上有何特点?(3分) (3)这首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写景{②故国点题(或扣题),为下片的怀古伏笔;⑧晚秋点明登临季节,天气初肃为写景抒怀奠定基调。(3分,一点1分) (2)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如簇是好似争相聚集在一起之意,应属拟人手法)、借代等修辞手法;②远近结合(或由远而近);③动静结合(或静中有动);④注意描画景物的色彩。(3分,答出一点得1分,得满3分为止。) (3)①悲叹六朝统治集团奢侈荒淫导致覆亡的历史:②批评人们忘记六朝亡国的教训(千古以来,人们登高凭吊,不过是空发兴亡的感慨;商女至今犹唱《后庭》遗曲);③流露了对北宋王朝不能励精图治的不满情绪。(4分,一点2分,得满4分为止。) 阅读练习三: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答:地点故国,季节晚秋,气候初肃。登临送目领起上片内容。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请用口语把其中的景象表述一番

。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作者看到了澄澈的长江、苍翠的山峰、来来往往的船只、残阳、斜插着的酒旗、彩舟、白鹭。登上金陵城头,远远望去,六朝故都正值深秋,天高气爽。千里长江水色澄澈,远远望去,像一匹展开的白绢,碧绿的山峰像箭镞一样挺拔。残阳夕照中,江中船只来来往往;江岸边酒肆的酒帘背负秋风斜插着。淡云蓝天之下,画船游动,洲上白鹭纷纷起舞,仿佛在银河上飞翔,这美丽的景致,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作者用了动静结合和用典的写作手法。 3、作者看到这些景象,想到了什么? 答:作者想到了从前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的生活,念字将作者的思绪从现在拉到了过去,从写景转到了议论和抒情。 4、往昔六朝统治者竞逐繁华,作者举了个例子,举的什么例子?统治者的奢靡生活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答:作者举了陈后主和宠妃张丽华的例子,他们的奢靡生活,使得国家灭亡,而且亡国的悲恨还在不断继续着。 5、后人以之为借鉴了没有呢? 答:没有,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千百年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他们只是徒然叹息荣辱兴废,但没有站到应有的高度去反思,没有想到从中吸取历史教训。而且现实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教师点拨,从这里看得出来,王安石没有像其他文人登临怀古一样,只是客观地慨叹兴亡,而是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用政治家的锐利眼光,总结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教训,直斥现实朝政的积弊,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见。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不是一般文人的见解,而是政治家的见解。这也说明了这首词立意高远)。 阅读练习四 1.王安石,号 。(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里澄江似练的练字,勾画出千里江面似匹白绢,波光闪亮。翠峰如簇的簇字又描绘出青翠的山峰犹如一束束的箭簇,峻峭挺拔。 B.上片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美景用画笔是难以完美地描绘出来的。 C.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D.本词立意新颖,直抒胸臆,境界开阔,风格高峻,《古今词话评价》为: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惟王介甫为绝唱。 3.结合作品,对下片划线句加以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 半山 2. D,非直抒胸臆 3.作者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指出六朝亡国的教训已被人们忘记了。(1分)这三句借古讽今,(1分)委婉地劝告宋统治者莫蹈六朝灭亡覆辙,应励精图治,富国强兵,抵御外患。(1分)用此三句作结尾,寓意深刻,催人警醒。(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