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一、起源

文化的类型分为三种:引入型文化、改造型文化、发源型文化。

引入型文化是指完全不具备创造文化的能力,只能引入外部的文化为自身所用。所以此类文化完全没有真正属于自身的特点。此类文化主要出现在袖珍国家,例如新加坡文化主要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组合在一起的。在新加坡的文化中的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身的特点。

改造型文化为某种文化虽然有着明显的自身特色,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外来文化中的特点。此种文化完全以外来文化为基础进行改造,但是又和外来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日本文化为典型的改造型文化,日本文化中的大多数都是以外来文化为基础改造而成。例如:日本的文字中有着很多中国汉字、日本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非常深远、日本的茶道最早是从中国引进、日本清酒的酿造方法完全是以中国黄酒的酿造方法为基础改造的;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二战后三十年之内日本能够取得高速发展并且成为世界性的科技和经济强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从西方国家引进了众多的发达技术,而且将这些技术作为基础进行改造,最终将外来技术完全改造成自身的技术。否则仅仅以日本自身的资源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震惊世界的成就。除日本之外,韩国文化也属于改造型文化。

发源型文化为三类文化中最强大的文化。是指某种文化主要或完全必须于自身,外来文化所占的因素较小。中国文化、欧洲文化和美国文化完全属于发源型文化。在这三种文化中虽然也有着外来文化的因素,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完全发源于自身。基督教虽然发源于亚洲,但是完全在欧洲成长和壮大。所以基督教完全是欧洲的本土文化。佛教虽然发源于印度,但是佛教的教义在传入中国之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而且佛教在现在的印度几乎没有生命力。但是在中国佛教始终都是影响力十分强大的宗教,而且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形象完全是进入中国之后才出现。中国佛教中的很多因素都发源于本土,完全属于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信仰为儒家思想,其次还有道教。这两种信仰完全发源于中国本土。除信仰外,还有许多其它的事物,例如:建筑文化、艺术类型、服饰文化等各种各样的文化在中国和欧洲都有着十分强大的发源地。此外,美国文化虽然源于欧洲文化,而且美国的历史较短,但是美国已经创在本土创造出了众多的非常优秀的事物,拥有了完全属于自身的特色。所以美国文化完全为发源型文化。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发源型文化。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他有着他的特点——包容,中庸,什么事最后都会

落到道德原则上。中华文明长期处于先进行列,是有他的道理的。这么大的国家,一直处于相对稳定,和平的环境,文化的认同起了很大的作用。独特的文化孕育出独特的宗法制,其统治中国社会长达数千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各个方面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特色十分鲜明的国家,即使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代,依然或多或少地受宗法制残留的影响。使中华民族养成了重视人伦、重视亲情、重视家庭生活的传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许多外国民族所没有的。其次,还形成了中华民族重视祖先、重视传统、重视统一的民族精神。今天,海内外华人都自称为炎黄子孙,并以此为荣。大陆每次举行黄帝、炎帝、大禹等祭祖活动,海内外炎黄子孙来者如潮。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与这一制度密不可分。今天,我们炎黄子孙无论是何种信仰、来自何地何界别,但维护统一的思想高度一致,也与这一制度的影响息息相关。

二、发展

宗法制就像是家文化的扩大,使得整个社会都将人情上升到一个极高的地步,形成一个人脉社会。在中国,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把人情摆在台面上。谈生意时,需要在酒桌上,称兄道弟,喝得兴意高涨才能开始。而当官做事的,也往往情理不分,办下许多糊涂事。像在红楼梦里,糊涂僧办糊涂案,就是因为情理难了。在中国,人情往往左右着中国人的行为。也许,它可以让社会显得稍稍和谐一些,但人情的过高对待,造成的社会弊端也是会很大的。为什么中国人愿意把老人养在家里,而西方人则不耻于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去?为什么中国人会因为家人的生病住院而向单位请假,照看家人,而外国老板无法理解家人生病与你不来上班何干?为什么中国父母会为孩子设计人生轨迹,而美国家长则在孩子一成人就将他们“扫地出门”?为什么华侨移民总是觉得“月是故乡圆”,如此期盼落叶归根,而真正的中国同胞却总对社会、对政府有着强烈的不满?为什么明明法律白纸黑字的规定清楚的准则,往往很多人依旧难以抉择?宗法制度或许不是唯一的解释,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答案。

三、两个特点

1、殉葬制

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一书中讲到“商朝实行殉葬,一个死去的国王需要全体随从和廷臣陪葬。这个特点孕育了后来中国人的情感,并提醒我们商朝社会与蛮族的习性多么相近”。商周从人类发展阶段看,还处于蛮荒时期,有殉葬不足为奇,刚从部落发展到国家,旧习惯还有。至于为什么有殉葬,可能跟当时的礼法有关,殉葬的有奴隶,也有权贵,只要殉葬,肯定有死者亲近的人。古人的生死观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看包办婚姻,觉得很野蛮,但是

这几百年就是这么过来了,古人确实有不同的想法。殉葬反应了古人的生死观,世界观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对我们有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说不上好坏,不必用现代人的伦理道德去批判古人。

2、内向的爱情观

与中国相比,西方文明的情感模式是关爱和崇高,其内视角的内容是自由和平等,那么,这个情感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呢?原因很复杂,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被宗教、艺术和理性哲学所塑造的,而这些高贵的情感源头,却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文化里出现过,所以,也有人说“中国人是被上帝遗忘的民族”。

由于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中国人一向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在古代文人有恋爱行为的也往往以“轻薄”、“失检”见讥。西方人重视恋爱,认为恋爱本身是一种价值,甚至认为“爱情至上”,是最纯洁最灵魂的契合。由于中国的德性文化重在群体,以个体的性爱意识为基础的爱情受到严重压抑,使得中国诗人在抒发爱情时也大多含蓄、委婉,细腻而不宣泄。中华民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是一个带有典型田园特色的农业地区,中国农业的只给封闭,以及受“天下为公”“克己复礼”的封建思想的束缚,逐步形成了中国人内向型的性格。

人类的情感有很多种,除了亲情,还有友情、爱情、爱国之情等等,以及推己及人的同情之情。我们的社会被这些情感无形的维系着,帮助看似庞大无伦的体系得以正常的运转。

(完整版)概述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1.概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答:思想文化是指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即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的文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主要包含先秦儒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等思想文化方面,它们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与演变。 A:先秦儒学:先秦儒学是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流派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派别之一。 (1)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 (2)先秦儒学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仁”的观点,由孟子发展而为“仁政”,这是儒家学说中“救时弊”的内容,也基本是后代描绘社会蓝图的价值尺度,也是思想家社会批判的思想武器。 (3)孔子也很看重“礼”,并反对把“礼”看成“钟鼓玉帛”的形式,而是维系社会和谐、上下关系的保障物,实际也关乎人的生存,强调人们应当用真诚之心去尊礼。 (4)儒家思想中还有关于人生理想的内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B、汉代经学:(1)经学是训解、阐发和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学派授受的教本。 (2)及至汉代,正式出现“经学”一词,《汉书》中有邹阳说“邹鲁守经学”,《五经》成为治国的法典,孔学遂成为官学,儒学便一步步从包含革命性的原始儒学摇身一变,成为僵化的制度化儒学,匮乏创新却饱浸陈腐。 (3)汉代的儒学本是杂着阴阳灾异的混合物,它的宇宙模式是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落到历史层面的“五德终始”之说。政治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汉代“失德”该有新王朝代汉的说法渐传,最终导致王莽的以新代汉。 C 、魏晋玄学:(1)魏晋玄学: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2)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3)核心思想:贵无论、本静末动、得意忘象和得象忘言、以性统情以及名教本于自然等思想。 D、隋唐佛学:(1)佛教的思辫力胜于中国固有传统的道德说教,其幽远的议论成了思想界的权威,其人生多苦的厌世观和往生极乐世界的思想,深人人心。 (2)唐中叶后,统治者对佛教势力进行了几次打击,此后天台宗、华严宗等渐归沉寂,而密宗的加持祈祷之类迷信的方面也在流行一时之后遭到冷落。相反,倒是禅宗因与老庄思想的融合,赢得知识阶层的普遍认同。 E、宋明理学:(1)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2)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习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2.试论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中的礼仪规范。 答:A:衣:(1)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例如男女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多样化的原因。 (2)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成的服饰类型。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 说到剪纸,大家都知道,它是我国传统手工纸艺制作工艺,从古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在现代,每到逢年过节之时,许多人还是保留着贴剪纸的习俗,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剪纸艺术意义深远,起源于中国,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剪纸艺术是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古研究发现,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以前。据说剪纸艺术的前身是在战国时期,但那时候纸还并没有出现,所以那时候的剪纸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剪纸。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由来和剪纸的历史究竟是什么呢?下面通过小编的介绍你就能够了解了。 剪纸的由来 最新创意饰品大全!设计师量身打造!点击查看>> 关于剪纸的由来,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那时候的人尝试着用一些图形来记事和内容呈现,但那时纸张还并没有出现,人们只能将一些资料记载在青铜器、竹简、兽皮等载体

之上。而随着纸张的出现,这些创造性的图案便开始往纸张上转移。通过这样的前后对比,我们就能够看出,剪纸的由来就是来自于先民的图案记录方式。 剪纸的历史 1、中国传统文化剪纸艺术的历史有着它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据说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就可以为此证明。

2、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剪纸的历史,即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我国广告的起源

我国广告的起源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了以传达政情为主的“邸报”,但中国的报纸发展进程却是极其缓慢,直到19世纪上半叶,在欧美等国“便士报”风起云涌之时,中国的报纸仍然停留在单一的“文以载道”的功能模式上,报纸的商业功能几乎是一片空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来自于统治阶层的严厉的政治经济控制以及夜郎自大的闭关锁国心态,阻碍了中国向世界的融入进程。1840年鸦片战争,伴随着一系列强盗国家的“强行进入”,服务于其政治压迫、经济侵略的“舆论工具”——外报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 中国近代报纸是以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所创办的两类报纸为发轫的。根据其创办主体的不同,其相应的报纸性质也是大有区别。第一类即鸦片战争前创办于东南亚一代的教会报纸。这些报刊由一些外国传教士所办,目标受众定位于中国读者,内容多以宣传阐发基督教义为主,目的在于“大造舆论之势”,从思想上控制中国人民,最终服务于帝国的入侵。这些报纸仍然停留在“宣传纸”办报模式上,商业色彩极其薄弱,广告基本处于“缺席”状态。 第二类报纸创办于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国家加大了在中国的商品倾销力度,适应于“经济扩张”的需要,以沟通中外商情、促销商品为主的商业报纸应时而生。首先兴起的英文商业报纸,出现在香港。如《中国之友》、《德臣报》等,刊载行情、航运等信息以及其他广告内容。 继而中文商业报纸纷纷创刊,创刊于1853年9月3日的香港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除经营广告业务外,还率先宣传广告对商业的作用。“西方之国,狃卖招贴,商客及货丝等兼借此而白其货物于众,是以尽沾其利。苟中华能效此法,其获益必矣。”与此同时,开始刊登广告,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19世纪中期,主要以香港、广州、上海为中心,商业报纸的创办“方兴未艾”。有专以刊登船期、商品价格为主的《孑孓剌报》,专业广告报刊如《东方广告报》、《福州广告报》、《中国广告报》等,另外,还有一些列综合商业报刊如《字林西报》、《申报》、《上海新报》等等,这些商业报纸的创办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争取更多的广告份额,各商业报纸都不断“推陈出新”:除了在内容、发行上做足功夫外,在广告的推广上也是不遗余力。 外报创办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告业务主要服务于外商。华商则沿用老习惯做生意,一时还不懂利用报纸广告推销产品。老报人孙玉声对此有过一段十分生动的描述。他说:“然当风气未开之时,商界不知登报之益,一若此种银钱,不啻掷之虚号。┉┉相率坚拒不逞。┉┉即报馆送登数日,并不取资,然后倩人登门招揽,陈说登报经验,而若辈其时脑筋陈旧,绝不为动。”,华商对于报纸广告的偏见,由此可见一斑。针对此种现状,为了赢得这一群很庞大的潜在广告顾主,一些商业报纸纷纷采取相应措施,比如《上海新报》,创刊伊始即发表启事,诱导报纸读者多做广告:“开店铺者┉┉似不如叙明大略,印入此报,所费固属无多,传阅更觉周密。”美查所创办的《申报》则在广告收费上推出洋贵华廉的广告刊例。当时华商在《申报》做广告,广告收费仅相当于外商的1/4。这个时期,商业报纸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但“大浪淘沙”,仍然有一些报纸以其先进的办报理念、成熟的经营模式站稳了脚跟,比如创办于这个时期的上海《申报》,最终成为中国百年报业史中一个商业报纸的典范。 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国人先后形成了几次办报高潮。除了一些最初的外报股权渐落国人之手外,一些民族报人也先后创办一些中文商业报刊,1958年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后易名为《香港中外新报》,以商情、船期和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言文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传统文化有了回归的趋势。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春节一同作为法定假日,这将有利于弘扬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因为中国每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还有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留学,“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的建立等,都为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作为语文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加人到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列中,更应该走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队伍的最前列。从这个方面讲,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将语文课堂作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 文言文教学,我们认为在发挥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应该提倡在文言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情操培养等多方面的功能。本文就文言文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相关问题试做讨论。 一、文言文教学内容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内涵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诸方面。文言文的教材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 现行语文教材选取了《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等经典的史学作品,还有《诗经》、《离骚》、唐宋古文、唐宋诗词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作品(尤其是正统的儒家作品),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选自《论语》中的篇目为例:有反映个人修养的,如《论语·学而》,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说明古人非常重视个人修养,作为语文的教学内容,必然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有反映教与学关系的,如《礼记·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姓名:马欢 分院、系:国际经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3级 学号:IBT13086 指导教师:陈嵚崟职称:教师职称 2015年12月30日

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明确标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摘要】所谓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内容朴实直白、真挚表达、朗朗上口,被广为传唱欣赏,流传很久的器乐曲和歌曲。中国的流行音乐出现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左右,流行于少数的发展城市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深入群众,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了,可以称的上是百姓的精神寄托和真实的写照.在国内得到迅速的传播,被广大人民接受和认同,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趋于写实。所以流行音乐很容易和群众联系在一起,易于大众接受。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大众生活创作与发展邓丽君音乐

Thesis Title [Abstract]The so-called pop music: popular music. Is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sincere expression, catchy, was widely sung appreciate, spread long instrumental music and songs. Chinese pop music appears in the 30s of the last century, popular in a few urban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masses, that time is not only an art, can be called is people's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realistic portrayal. Spread quickly in the domestic,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also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realistic. So pop music is easy to link with the masses, easy to accept the masses. [Keywords]Chinese pop music,Public life,Creation and development,Teresa Teng music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 1、西来说: 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 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 A.“三皇” “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以后者为主。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 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 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 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 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承以及发展 高二(1)班张慧 提要:所谓传统文化,就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经过长期历史 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过去;发展;传承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过去和传统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庞大的有机体,可以从多方面去解读,加上解读者视角和认识的差异,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乃是正常现象。愚见以为,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陈寅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很值得注意。他的见解概括起来有这么几个要点: 1.中国文化可分为制度层面和非制度层面。“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传承与发展(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论文提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干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笔者简要地探讨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主张每个国家、民族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存和发展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有权利自主选择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体领域完全不接受外来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恒久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则理应受到尊重”,“主张文明对话,以减少偏见、减少敌意,消弭隔阂、消弭误解。我们反对排斥异质文明的狭隘民族主义,更反对以优劣论文明”。近代中国的三次文化宣言,通过以文化的名义直抒当下诉求,折射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策略指向演进的历史轨迹以及未来文化建设策略在价值取向和技术选择上的理性趋势。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学号:2011302580105 姓名:陈硕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听闻到来自不同物体的声音.有杂乱的,有单调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清晰的,有模糊的,有柔美的,有动听的... 从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学到了,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那么,作为声音中一种特殊的成员,音乐又是怎样诞生的呢?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而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是听,都蕴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感情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竞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无论音乐的起源是怎样的,总之,为了今天的我们能够享受到这天籁般的声音,实在是应当好好庆贺一下! 任何食物产生之后,都免不了要经历发展这一阶段。在中国这一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秘国度,音乐的发展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浅析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从开始有人生存开始,我们的文化也开始萌芽。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中国人,就开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自己,到家族,到国家,到世界,到宇宙,到我们最难以琢磨思想。从人出发,最后在回到人,升华了思想。成就了文化悠远浩博的中国文化,从孕育发生到恢宏浩大,有一个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历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日臻丰富的历程。也是“人不断解放自身”,走向文明演进高峰的历程。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有了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在文化产生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是工具。猿人最初是用的工具是天然和简单加工的石块,考古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为旧时代时期。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 中国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时期:萌芽期、奠基期、繁荣期、总结期。 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萌芽期。 在中国神话传说中,取火技术的发明权有时记在“燧人氏”名下,有时记在“伏羲”名下,有时又归功于“皇帝”。这种歧说并存的现象,正反映了原始初民经过广泛的、多渠道的实践才发明取火技术的文化史的本来面目。火尽管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如石器、木器、骨器等,是一种化学反应现象,但是,作为猿人物质生活的重要手段,火的使用从本质上讲也属于工具的范围。就性质而言,工具无疑是一种物质产品,然而,制造工具的活动中已包含有意识性的内容,因此,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我起源。 与物质文化长足进步的同时,中国先民的观念文化亦日益丰富、深化。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形态。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对大自然的崇拜(太阳、大地)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在仰韶、屈家岭、马厂等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人们往往发现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江苏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关于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冠军张磊唱红的马頔的作品《南山南》在今年夏天占领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不得不说,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谣年”。这种曾经小众、低调的音乐类型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歌手、演出场地到受众的换代升级,甚至开始走上国内主流文化的舞台。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对此产生兴趣为便于高中生之间对于音乐的交流与探索,特此对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民谣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广告的起源与发展 2007-08-28 13:07 1,我国最早的印刷广告是什么,试加以分析:我国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是北宋时期(960--1127)济南刘家针铺的雕版印刷广告。广告的标题是企业名称: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产品商标:白兔捣药图,商标周围的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分为广告正文,先宣传企业的经营项目和商品质量上乘: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然后说明经营的方法和优惠政策:客转为贩,别有加饶。。广告包含标题,正文和商标,形式上比较完整,商标图像鲜明,位置突出,说明当时已初具商标意识,广告的正文部分言简意赅,朴实生动,将品质好价格优的诉求清晰地传达给消费者,整个广告,图文并茂,反映出我国北宋时代工商业的繁荣,代表了我国古代印刷广告的水平,是我国广告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口头叫卖,实物陈列,旗帜,幌子,招牌,店堂装饰,音响等各种古代广告形式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3,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之后西报在中国的开始。 4,1815年八月,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西亚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最早刊登广告的定期中文刊物。 5,申报广告刊登特点:1,刊登各行各业的广告,2,刊登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喜剧广告,3,刊登进口商品的广告,4,刊登社会服务型广告,5实行初步的广告代理人制度。 6,1926年,由中国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台开始广播 7,普通广告:即在音乐及唱片节目中插播广告,特种广告:则是由委托者自行出资,提供文艺节目的赞助广告,广告词要先送有关部门检查。 8,规模较大的有成立于1926年的华商广告公司和成立于1930年的联合广告公司。广告公司的兴起是我国广告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9,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两个广告代表作品:1,杨抚生在上海金陵路上开设的鹤鸣鞋店(鹤立鸡群、一鸣惊人),曾独具匠心以“天下第一厚皮”为广告语,广州梁姓兄弟合作生产的梁新记牙刷,在上海报纸和市区的许多广告牌上都可以看见他们的广告,在广告上方,是“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九个醒目大字, 10,1918年中国最早的广告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把新闻纸之广告作为研究和教学的一项内容。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甘永龙编译的《广告须知》,1919年徐宝璜先生出版了《新闻学》一书,书中将“新闻纸之广告”作为一章,进行专门讨论,1927年戈公振先生出版了《中国报学史》, 11,1933年定名为上海市广告同业公会,是我国最早的广告行业组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起源

第一章中国文化起源 一、生命起源学说 ?1924年苏联生物学家奥巴林发表<<生命起源>>专著。 1929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也提出类似观点。 1936年奥巴林专著再版,他提出的生命起源学说引起世界重视。 按照这个学说,生命是在长时期宇宙进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宇宙进化的某一阶段无生命的物质所发生的一个进化过程,而不是在现在条件下由非生命的有机物质突然产生的。 所以,生命起源大约发生在距今45—35亿年间。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在生物分类学中,人属于哺乳动物纲 (Mammalia)真兽亚纲(Eutheria)中的灵长 目(Primates)。 人科中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Homo sapiens。 从亲缘关系来看,人与类人猿科动物关系最近: 抗原—抗体试验表明,类人猿即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的血清蛋白与人类十分接近。 人与黑猩猩的血红蛋白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与大猩猩和猕猴分别有2和15个氨基酸不同。 人类起源于动物,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即人来源于(古)猿。 原始人类的历史 ?1992至1995年在埃塞俄比亚阿法低地发现地猿(为始祖亚种),距今440万年前。 ?1998年在同地又发现地猿的另一个更为古老的亚种(为祖先亚种),距今520万至580万年。?2000年,在非洲肯尼亚的土根山区发现距今600万年前的原初人(土根种),因为发现于千年之交的2000年,故俗称为千禧人。 ?因此,人类的历史现已有600万年记录。 人类进化系统示意图 300万年—400万年前,人类从南猿到现代人的进化历程中包括南猿阶段,能人阶段,直立人阶段和智人阶段。 三、中国文化的起源 ?生命起源:45—35亿年人类文化史:600万年中国文化史:170万年(元谋人)?中国文明史:4100年(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前476年战国开始进入所谓的封建社会) 中国文化起源的模式 1、黄河中下游文化区:一是黄河中游以中原为中心,代表文化有磁山文化、裴里岗文化、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等。二是以黄河下游的泰山为中心,代表文化有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 第二节原始先民的物质文化 农业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是原始时代世界性的文明创建。 艺术 信仰崇拜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的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式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于某种动物、植物货物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 原始先民的婚姻 ?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发展轨迹:多偶婚---对偶婚---单偶婚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2702197.html, 全面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作者:付华丽 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19年第05期 李宽松、罗香萍所著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介绍,展现了我国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魅力。全书共十三章,前四章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价值系统,以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第5章到第11章,分别从教育、宗教、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技七个方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丰富内涵。最后两章立足于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对我国传统服饰、饮食、节庆、婚俗进行了詳尽的阐释,同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地域文化,如岭南文化、齐鲁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等。 该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一方面,坚持从宏观到微观。该书首先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在绪论部分宏观性地介绍了文化的内涵、结构以及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又用了四个章节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精神等,同时又深入我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针对不同的领域作了微观上的详尽介绍。有繁有简,详略得当,有浅有深,深入浅出,引导读者体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坚持从纵向到横向。该书在理论框架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整体性介绍时,既包含了历史纵向发展的说明,又包含了横向价值体系的说明,形成了横纵联合的理论结构,理论性和创新性都很强。同时该书还有很多颇有见识的观点,特别是对“美美与共”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阐释,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国际观,跨越多个学科、多个领域,不仅是对我国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政策的回应,也是对国家“坚定文化自信”要求的反映,同时还是对文化理论的一次再梳理、再研究与再论述,有助于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理论体系。 该书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该书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其中涵盖大量知识点,且语言平实通俗,简单易懂,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对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髓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该书在编排上采用简明的方式,用精美的图片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图文并茂,案例丰富,趣味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容。 总之,该书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思想积极,观点创新,对指导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