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为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而且本框更直接、更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教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⑵理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⑶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事例说明原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本框的主要任务是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因而没有单独设计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原理论述和事例分析当中,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依据: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五、教学方法:

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依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各种具体形象的现象入手,更容易调动学生生活化课堂的建构,同时,运用归纳法也更符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气球、皮球、铅球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出示实物: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三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三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

(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

士加油,却无济于事。

设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用哲学的知识怎么来解释呢?(让学生讨论,引出本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板书)

多媒体展示鸡蛋到小鸡的孵化过程的动画。思考:

(1)、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不是发展?(是)

(2)、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种蛋和适宜的温度)

(3)、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是什么关系?(缺一不可)

(4)、这些条件在孵小鸡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是一样的?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

(前三个问题的答案肯定比较一致,教师随着发言、讨论的进行在屏幕上逐步显示出。最后肯定会集中到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在孵小鸡过程中哪个是最根本的,也就是说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上;在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情况下,教师进行重点分析讲解)

让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通过对该事例的分析引出内外因的含义:从哲学角度看,鸡蛋变成小鸡的过程是发展。事物为什么会变化发展呢?(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矛盾,既有内部矛盾,又有外部矛盾。比如,鸡蛋之所以能够变成小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种蛋和适宜的温度。在这两个条件中,种蛋内部存在遗传和变异、同化和异化的矛盾。这是内部还是外部矛盾?(学生答:内部矛盾)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做内因。此外,种蛋所需要的较高温度与较低温度、较稳定温度和不太稳定温度之间也存在着矛盾,这是―――(学生答:外部矛盾)。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随即板书)

(一)、内因和外因的含义(板书)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指事物同其它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板书)

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种蛋才能变成小鸡,两者缺一不可。

(多媒体显示)

温度

小鸡

提问:但是,内因和外因所起的作用是不是一样的呢?若不相同,它们各起了什么作用?哪个条件是最根本的,为什么呢?

先来看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动画)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正常受精的鸡蛋变成了小鸡,正常受精的鸭蛋变成了小鸭,石头却仍然是石头。

提问:这说明内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归纳:在鸡蛋孵小鸡的过程中,种蛋本身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未来小鸡所有的性状的遗传情息,种蛋能变为小鸡、只能变为小鸡的这个发展方向是由种蛋本身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的。而无精蛋或者石头,无论在什么样的温度下边决不会孵出小鸡来,因为它们本身不具备孵小鸡的内部矛盾即内因。

所以,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提问:你能举例分析说明这一个观点吗?(叫学生举例说明)

在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赢得了男子跨100米栏的冠军,跨越了历史,中国人、亚洲人、黄种人看似不可能跨越的历史。

对于刘翔的成功,有人说是七分努力三分机遇,也有人说是三分努力七分机遇,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请学生思考,回答)

种蛋:同化和异化 遗传和变

教师总结:刘翔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本人的努力,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能否把握机遇,往往成为能否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要抓住机遇,最重要的还是本人的各方面的实力和素质,这都来源于本人的努力。这也说明了内因在事物的发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机遇这个外因在一个人的成功中也有很大的作用,那么,外因在事物的发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多媒体展示动画:同样的受精鸡蛋在高温条件下被煮熟,在适合的温度下变成了小鸡,在低温下仍然是鸡蛋。

提问:这又说明外因在事物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鸡蛋之所以可以而且只能孵出小鸡,固然由种蛋内部的遗传基因(即内因)决定的,但有没有适宜内温度这一外部条件(即外因),对能不能实现种蛋变小鸡的发展结果影响极大。有了适宜的温度,胚胎就会继续发育,长成雏鸡,实现发展;温度不适宜(或低或高)胚胎都不能继续发育,甚至死亡,也就不能实现由鸡蛋到小鸡的发展。可见,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它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提问:你能举例说明这个观点吗?(叫学生举例)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提问:孟母三迁体现什么哲学道理?(叫学生思考)

教师小结:孟母非常重视外界环境对孟子成长的影响,这体现了外因对事物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那么外因能否离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呢?

回到我们一开始的那个实验,为什么这位同学使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呢?

(学生讨论发言)。因为它们的轻重不同,这是内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归纳:因为它们的质量即内因不同。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既需要外力的作用,又取决于物体本身的质量。同一位同学用了差不多的力气可以使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这说明了什么?外因能不能离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呢?(不能)也就是说,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用力吹气(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也就是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几乎同样大小的力气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状态的机械运动,正好说明了外因不能撇开内因而单独起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回到鸡蛋变成小鸡的例子,适宜的温度不断改变鸡蛋内部遗传和变异、同化和异化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所以,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须通过内因来起作用。

《过崖记》,一个人前进途中遇到一个大悬崖,心惊胆战不敢过,后来一只凶恶的狼狗从后面赶来,这个人有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跨过了悬崖。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哲理?如何体现这个哲理?(叫学生分析)

请同学们思考教材第118页"议一议"小栏目中的问题。

(教师可根据情况对孟子的话适当加以解释。孟子的话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学生议论后,教师讲解、归纳)

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是由坚强的毅力、清高的品格、无畏的精神等内在因素决定的。而富贵、贫贱、威武都是外因,对意志坚强的大丈夫是无能为力的。其原因就在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孟子的这段名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不同作用(板书)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板书)

2、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板书)

3、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板书)

(教师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不能理解为内因决定外因。事物发展首先是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变化,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但仅有内因是不行的,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因而内因和外因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二者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八、本课小结:(板书设计)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必须注意:

第一,搞清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即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指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既包括内因,又包括外因。只有内因或只有外因,事物都不能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在各种外部条件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首先,我们应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根据、源泉。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并且外因也只有作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才能发挥作用。其次,我们应注意,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性质上看,存在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作用;一种起延缓作用。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外因,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九、课后练习:

拓展1:有人说:“逆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你是怎么样的看法?如何看待自己人生中的“逆境”和“顺境”?(请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逆境也好,顺境也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但不管怎么样,逆境、顺境都只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外部条件(即外因),外因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即通过促使内部矛盾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外因作用在大,也必须通过内因,而决不可能撇开内因单独起作用。

拓展2:运用内外因关系原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搞好西部大开发?(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西部大开发是我们根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要把西部发展起来,需要国家的政策倾斜以及东部发达地区的支援,但更重要的是西部人民自力更生,发挥自身的力量,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把西部建设好。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的含义:即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的含义: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内因和外因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四: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及答案

【成才之路】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第三单元第9课第1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强化练习新人教版必修 4 一、选择题 1.“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 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 “阴阳鱼”(见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 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 ) 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 B [解析] “太极图”非常明显地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关系。②割裂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B。 2.南北朝时的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而宋代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看到鸟鸣与山幽的对立,没有看到鸟鸣与山幽的统一,故应选A项。B、C、D三项均不合题意。 3.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 ) A.违背真理的相对性 B.忽视联系的条件性 C.否认矛盾的客观性 D.无视规律的普遍性 [答案]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漫画的内涵,漫画中的人物以射入点为圆心“画靶”,以显示其高超技艺,这是回避矛盾的典型表现,所以选C。 4.电影《泰坦尼克号》和歌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歌颂纯真的爱情而为世人所熟知,我国的爱情名著《牡丹亭》以舞剧的形式在纽约上演,也为美国观众所欣赏。这些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都深深打动世界各地的人们。这说明( )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②在实践中产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是要承认文化的同一性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学习提纲及练习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考点要求:6.1 了解辩证矛盾的含义; 6.2 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3 理解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的全面看待事物的方法; 6.4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人生发展; 6.5 了解内因、外因的含义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6.6 理解事物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6.7 学会正确处理自身努力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促进人生发展; 1.什么是矛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1)哲学上把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正因为矛盾双方在一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体当中,这个事物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相互斗争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由于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推动了事物向前发展。 2.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也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矛盾的这个特点称为矛盾的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2)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 第一、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正视矛盾,积极地面对它,不能害怕,回避和掩盖矛盾; 第二、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既要看到矛盾的一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另一面。反对一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切忌片面性; 第三、要坚持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促进事物的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性,也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性。 3.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各不相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试题命制

1.古人云: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意思是说,过于坚硬刚强,则容易折断;过于干净洁白则容易受到污染,变得肮脏。以下观点与题目哲学寓意相同或相近的是() ①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②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③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④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③ 2.生活中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可我们生病时还是要吃药,因为我们看重的是那七分的药效。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 A.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B.矛盾主、次方面的统一 C.主、次矛盾的统一 D.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享受现代都市生活的同时,更留恋于与乡村游、古镇游。重庆各地古镇众多,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重庆各地政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旅游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在开发文化古镇促进旅游经济大发展的同时,历史文化遗产却逐渐被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千篇一律的大广场、大花坛、大草坪所取代,文化遗产失去了它们独特的“个性”。 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在开发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如何避免“个性”的消失。

参考答案 1、B 2、B 3、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既要充分开发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又要保护好文化遗产,不能因为开发而破坏文化遗产。②尊重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个性”是这些遗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保持文化遗产的“个性”,就是保存这些遗迹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也是保护这些遗迹的经济开发价值。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本框为第四课的第一框,承担着与第二、第三课衔接的任务,而且本框更直接、更明确地体现了本节内容与第三课的关系,突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的思想,具体讲述了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本框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教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记内外因的含义; ⑵理解内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⑶运用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个人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关现实问题。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运用事例说明原理,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本框的主要任务是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人生观教育奠定基础,因而没有单独设计和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问题。但是,在原理论述和事例分析当中,蕴含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属于“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依据:从基本观点教育的要求来看,这一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以为下一框,更重要的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以致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看,这一原理是对学生影响极大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依据: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可能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疑点,特别是人生前途命运的具体问题,疑点就更多。如果不突破这一难点,下一框关于正确对待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正确对待机遇等问题的教学,就比较难取得实际教育效果。 五、教学方法: 从具体的现象入手,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和归纳,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材料将抽象的哲学原理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依据:新课标强调师生共同参与课堂的建设,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各种具体形象的现象入手,更容易调动学生生活化课堂的建构,同时,运用归纳法也更符合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六、教学工具: 多媒体、气球、皮球、铅球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出示实物:气球、皮球、铅球,放置到平滑的桌面上。(让学生推荐一位力气大的同学吹这三个球,其余同学注意观察三个球的变化,全班同学兴趣大增) (演示开始)气球以较快的速度向前运动,皮球略有滚动,而铅球纹丝不动,虽然全班同学为这位大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第八课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 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创设情境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无为职中政史地组“四个一”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课题: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2005年12月7日星期三第三节 教学班级:04综合(1)班 执教教师:侯家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两个基本概念:内因、外因。理解一条基本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掌握一种基本的工作方法: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基本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即“懂”和“信”;通过方法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会”和“用”。 (3)、觉悟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多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自身实际,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素质。比如,学生成长中的内外因问题,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问题,顺境与逆境问题,等等。 教学重点: 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材处理: 就本节课而言,要做到: 分析教材提供的经典事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精读教材中的黑体字,培养学生缜密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处理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知识向能力延伸。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方法组织教学,学用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什么是矛盾?如何理解矛盾的含义? 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回答,教师概括,导入新课)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展示图片:鸡蛋与雏鸡)提问:鸡蛋是怎样变成雏鸡的? [ 探究(一)] 设疑:事物的发展需要哪些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温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吗? 雏鸡结合 解疑: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种蛋两者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1、内因和外因的含义 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指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2、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 探究(二)] 设疑:不同的内因,在相同的外因作用下,鸡蛋温度小鸡为什么出现不同性质的结果?这说明内因 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鸭蛋温度小鸭解疑: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根本 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内因决定着事石头温度石头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提问:内因在事物发展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回答。教师概述: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双方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斗争,斗争的结果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力量发生变化,改变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即根本原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例如:在种蛋中存在促进胚胎发育与抑制胚胎发育的两个方面,在外部适宜温度的作用下,促进胚胎发育的方面取得支配地位,于是种蛋变成了小鸡。 [学用结合] 讨论:张某和汪某都是2004年进入无为职中的,入学成绩相同,且被分在同一班级,可是当学期结束时,张某成绩名列班级第一名,而李某则是班级倒数第四名,由于经常上网、抽烟和打架,被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同样的开始,不同的结局。问题主要出在哪呢?对此,你有何评价?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关键在内因,即主观努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 (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条件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习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习题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C.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3.“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互相吸引、相互联结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4.“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不可分割的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C.真理和谬误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5.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实践决定认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公民的各种权益,更加关心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这体现了A.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7.(2010江苏徐州调研)根据2010年4月15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我国将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其哲学依据在于矛盾具有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本来不易表现的愁思,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被描写得形态万千、生动感人,让人浮想联翩。这说明 A.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的性质 B.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其表现出来 C.人的主观世界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改造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9.在一次水稻新品种考评会上,专家对袁隆平主持培育的“两优培特”杂交稻纷纷表示赞扬。而袁隆平除了介绍新品种的优点外,还指出其缺点是“抗稻瘟病不太强”,建议有稻瘟病的地方栽种时要慎重,并在各方面进行防治。 袁隆平的思想方法有什么特点? 10.“不抛弃,不放弃”是一种责任。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才使西南地区人民的“渴”望成为希望;正是因为“不抛弃,不放弃”,才使矿井下生命存活的渺茫变成生还的奇迹。这表明 ①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②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是巨大的③矛盾双方的相互吸引、相互联结④矛盾就是对立

精选中职哲学与人生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docx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第一课时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哲学知识体系看,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矛盾的观点。从学生的人生发 展线索看,指向的是学生人生发展动力的问题。所以,本课时的核心是用矛 盾的观点看问题,强调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指导、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人 生矛盾,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要求我们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能够用矛盾的观点和方法论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 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矛盾,促进自身发展。 这是第一课时的落脚点,也是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解决人生问题的有机结合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对待人生 矛盾,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化解矛盾,消除对立,从而 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人生发展;而消极态度,因为害怕矛盾,所以会激励掩盖 矛盾,回避现实,把结果归结为命运不济,消极听从命运的安排。对于中职 学生而言,正值青春期,在人生发展中有许多烦恼、困惑,如何引导学生用 矛盾分析法来正确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问题就成为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互相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内部有差别和不同,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均衡,二者的斗争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又由于矛盾的双方在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内,双 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斗争导致转化,转化是斗争的结果。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健全,所以理解起来有一

(完整word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依据 (一)学情分析 “矛盾”一词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但是,对于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却难以理解,很容易将二者混淆。鉴于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 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分析矛盾特殊 性含义;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 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 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成功与失 败、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矛盾 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 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重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难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设计理念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

强调学习的非结构性、具体情境的丰富性和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分析、归纳与总结等信息加工和知识的意义建构以及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目标。 (七)教学设计原则 (1)坚持在生活的逻辑中建构知识的原则; (2)坚持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实践性、获得性与教学内容相统一的原则 (八)教学方法与思路 采用“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其基本思路是:贯彻主体性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整合问题——知识建构——课后思考”为线索,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使学生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探索解决认识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将研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从而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研究、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为学生设计探索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有目的的思维和探究活动。 (九)教学媒体运用 本次课堂教学以问题探究为学习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形式,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兴趣,还能为探究活动的充分进行从时间上提供可能性。本课教学媒体选择遵循科学、辅助、互动、有效的原则,既有传统的大屏幕实物投影仪,也有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CAI)课件。 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作为认知工具来创设情景,从设问唤醒原有认知结构的知识来同化当前新知识到提出新的问题和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媒体给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教学设计方案 案例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PPT课件展示)郑西高铁和武广高铁开通的场景;2010年五月份我国比较严重的几起道路交通事故,并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来思考:“车”对于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学生活动:跟着老师的思路对“车”在现代社会所体现的对立统一关系

高中政治必修教学设计17: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框题的学习,让学生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应用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让学生自觉运用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升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创新意识水平与能力,真正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辩证法的矛盾概念、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 读、讲、议、练相结合;探究式教学;案例分析法。 四、学习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 五、课的类型: 新授课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 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堂探究:

现在给大家欣赏一首艾青的诗——光的赞歌,大家可以出声朗读,感悟这首诗的同时找出诗的当中矛盾的词语。 (PPT)光的赞歌(节选)﹨原著:艾青﹨每个人的一生﹨不论聪明还是愚蠢﹨ 不论幸福还是不幸﹨只要他一离开母体﹨就睁着眼睛追求光明﹨我们从千万次 的蒙蔽中觉醒我们从千万种的愚弄中学得了聪明﹨统一中有矛盾、前进中有逆 转﹨运动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 恶与自私﹨隐藏在光的下面﹨ 探究提示: 学生讨论,老师引导总结如“聪明与愚蠢”“光与暗”等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老师:这些词语都是一一对应的,相互对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 在了) (二)讲授新课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试着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注意:这里所说的“对立”与“统一”是指矛盾内部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把 它具体化成就是“对立”和“统一”两个词,大家一定要明了这一点。就像是“物质”这个哲学范畴,不能把它具体成每个事物一样。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诗句中的词 加以点评。) 教师: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这个概念,请大家把书翻开到课本67页,阅读课堂探究,并讨论思考下面的两个问题。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矛盾观点和人生动力教案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教学目标】 1.认知: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情感态度观念:正视矛盾,不怕挫折,积极向上。 3.运用: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教学难点】 1.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授〉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幻灯片:猫和老鼠的斗争 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锁的制造日臻完善,钞票的印刷日臻精美,应该到事物的反面去寻找答案。为什么?因为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2018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习题: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含答案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崇尚“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一观念发端于我国古老的典籍《易经》。《易经》认为,阴阳和谐是宇宙运动变化的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化生万物。这种朴素的阴阳和谐思想体现了() A.事物的变化、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 “阴阳和谐”“化生万物”,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故答案选D项。A、C两项与题意不符。B项观点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 2.成语“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和名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共同说明的哲理是() ①矛盾都是人们主观想象、人为制造的②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④矛盾双方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否极泰来”“乐极生悲”和名言“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都说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 3.漫画《羡慕》反映的哲理是() 羡慕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②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克服片面性③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④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事事有矛盾,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克服片面性,①②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项。③④干肢不符,应舍去。 4.联合国秘书长发表声明指出,拉登之死是全球反恐斗争的转折点,国际反恐斗争进入了“后拉登时代”。埃及反恐专家认为,断言恐怖主义活动已经结束还“为时太早”,也许这“只是一个开始”。上述两种观点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②同一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③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可能相同④国际反恐斗争应不断制造矛盾,解决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练习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泉和动力 知识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矛盾就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普通的工作做好就是不普通。其中蕴含的哲学观点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对立 B.矛盾双方的相互分离的倾向 .矛盾双方的相互包含和转化 D.矛盾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 3.“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互相吸引、相互联结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4.“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句话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不可分割的 B.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真理和谬误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D.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知识点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5.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根本消除,有些还会进一步加重,新的矛盾问题不断显现,有些还难以预料,2010年将是更为复杂而又十分困难的一年。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实践决定认识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6.人的尊严,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不同的侧重。今天,我们所向往的人的尊严,是更好地“以人为本”,更加关注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汇总

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课时工作计划 No 8

第六课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录像:《猫和老鼠》片段 学生分析两者的关系,引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提问:生活中我们还能找到哪些这样的事例和现象? 学生小组竞赛活动: 1分钟之内,以列举的生活中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最多为胜。 我们身边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有: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新课讲解]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幻灯片:讲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1)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2)对立统一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又指事物之间。 (3)哲学上的矛盾不能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如漫画:“他敢剪吗?”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

6.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一、师生礼、考勤 二、复习提问:顺境和逆境的定义 三、讲授新课: 我们今天来学习第六课《矛盾推动人生发展》 说道矛盾,大家知不知道有一个作家也叫茅盾啊? 茅盾:原名沈德鸿,茅盾是笔名之一。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在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都非常有影响,常听说的小说《子夜》,散文《白杨礼赞》等等。他在大革命时期创作了小说《幻灭》,由于作品中宣泄了很多的个人情感,许多报社都不敢登他的文章,使他的内心十分的矛盾,于是他将作品署名矛盾,但由于矛盾是一个哲学名词,过于尖锐,也不像是一个姓氏,于是在矛字上加了草字头,有了茅盾这个笔名。 同学们知道有茅盾这样一个人。 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一下哲学中的矛盾。老师觉得我们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中,唯有矛盾是比较难理解的内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很多,像我们之前学习的运动、变化、发展、联系等等,也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我们第六课第一节讲的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掌握矛盾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属性。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生活中正视矛盾,勇于面对并正确解决不同事物的不同矛盾。 那么哲学中的矛盾是怎样定义的呢?书上50页最后一句话: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是矛盾。 这里和大家一起欣赏两首诗:1:王安石的《钟山即事》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2: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

年悲倦游。 两首诗中有一句非常相似“一鸟不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诗是相反的,那大家觉得是“一鸟不鸣山更幽”还是“鸟鸣山更幽”呢? 王安石说的很直白,没有鸟叫山里更幽静,那王籍说的也没有错,山中有鸟叫也能烘托出山的幽静。其中“一鸟不鸣”和“鸟鸣”就是矛盾的双方。两句诗看起来是对立的,但都可以说出诗人想表达的幽静,思想又是统一的。这也说明了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对立性和统一性。 书上对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也分别给出了定义:书上52页第一自然段: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和趋势,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联系和趋势,又称同一性。 老子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还有一个预言故事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靠近边塞地方住着一群人,里面有一位善于推测吉凶祸福的人。他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安慰他。他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着胡人的骏马回来了,大家都祝贺他。他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祸患呢?”家里多了良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大腿骨,大家都安慰他,他又说:“这怎么就知道不是福气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住在附近的壮年男子都被征兵上了战场,百分之九十都战死了,因为他儿子腿瘸了,父子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福祸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福与祸也是矛盾的双方,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双方处在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又是相互贯通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我们看51页的各抒己见,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不同,即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问题。 〖难点〗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 ①内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内部矛盾叫内因; ②外因:哲学上把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外因; 理解:列举实例,分析说明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能力方面: ⑴;逻辑思维能力:本知识是第四课的第一框题,承担着与第二、三课衔接的任务,同时又为下一框题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本框题首先概括了前二课的内在联系,提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过渡到将要阐述的内容“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最后指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各知识点环环相扣,逻辑思维严密,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内因、外因的作用,分析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正确分析推动事物发展的原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批判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既不能否认外因的作用,又要反对外因决定论。 【重点解决办法】 1、正确理解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申的作用,是本课重点内容之一。因为这一问题在唯物辩证法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理解其他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准确理解和运用这一道理,对个人成长,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部有着重大的意义。 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必须注意: (1)搞清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内因,即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指一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既包括内因,又包括外因。只有内因或只有外因,事物都不能发展。事物的发展是在各种外部条件影响下,促使其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不断彼此消长,从而引起双方地位的变化实现的,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内因、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首先,我们应充分肯定内因的决定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本原因、基础、根据、源泉。因为事物的变化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并且外因也只有作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才能发挥作用。其次,我们应注意,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性质上看,存在两种外因:一种对事物发展起加速、促进作用;亡种起延缓作用。从量的方面看,在不同情况下,外因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因此要具体阿题具体分析外因,尤其是在内因根据具备,只差某种外因条件就能发展变化时,外因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难点解决办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环节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框知识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正视生活中的矛盾,客观看待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客观地对待他人、看待社会,积极对待人生。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依据:把这两个问题作为重点的依据是在分别理解了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的意思之后,二者的关系容易被学生忽视这是一,其二是无论就世界观还是从方法论上来看以至于复习备考这两个问题都显得十分重要。 把这两个问题作为难点的依据是哲学知识太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基础,理解掌握起来很困难。 二、说学情 本校学生的特点是: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我通过课堂问题设置,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自信,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展示自我的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