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完整版)【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完整版)【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真传一刻】第104期:毛小妹-视觉中医的时代

真传一刻:十五分钟内读完的中医真传!1.及时获悉全国名师在线讲课通知;

2.第一时间获取名师讲课完整译文;

3.自动保存听课记录方便您的学习!讲者简介毛小妹毛小妹,医学博士,执业于美国纽约长岛白羽医馆,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教授,世界中医运气学会会长(美国),全美华裔中医师联合总会学术部理事。

自幼随父母学习中医,是第四代中医传人。1984年毕业于广州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医疗系本科,2003年6月获美国利伯地大学东方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任助教,并在附属南方医院耳鼻喉科任住院医师。2000年就读美国利伯地大学东方医学哲学院,2003年6月获博士学位。自1999年至今与丈夫白贵敦医师一起执业于美国纽约长岛白羽医馆。兼任中国湖南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加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佛罗里达州大西洋中医药学院博士班导师。2009年创建世界中医五运六气学会,任会长。自学《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对五运六气理论情有独钟,14年探索发现运气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2006年拜田合禄教授为师,2009年拜王凤麟为师,学习奇门遁甲、大六壬、道家法术及针法等。2011年被马俊明师傅收

为佛学弟子,传授一生之感悟“人体靈轮亮子说”。2012年被杨力教授收为第一大弟子。

颜大夫推荐

“中医必须要有自己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仪器,才能做出主观加客观的评估,对气血的表达有一个把握,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才去进行治疗。有了这些客观的东西后,我们看见的就不是病,而是人体的环境。”毛小妹老师提出的“视觉中医时代”把传统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现代前沿科技相结合,将中医诊断客观化的同时指导防治未病之病,为中医现代化方向做出积极探索。未来医学是中医的时代,愿与同道共勉。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叫毛小妹,现在在纽约,今天讲的是视觉中医的时代。

一、未来医学是中医的时代

现在的医学已经转型,从以治疗为主向关注及保持健康的方向转变。但是西医现有的先进仪器并不能很早期地发现一些疾病,比如说肝癌,肺癌,一般发现时已经是晚期。为什么会这样呢?西医的理念建立在找病,所有的仪器都是为了找病的目标去服务的,所有的化验检查也是一个大群体的平均值,它是治疗疾病的医学。其实体温、白细胞、红细胞等,有些人可能本身就会偏低一点或者偏高一

点。这些指标稍微有些不正常,人们就会紧张,医生采用药物来干涉,把你拉回一个所谓的正常范围。但是有些疾病,比如肝功能,它自身有调节的功能,指标尚未达到有病的指标,但一旦发现就已经是机体失代偿期。所以西医一直想要在功能学上找到出路。PET-CT问世之时被认为可以代替所有的东西,因为它可以显示寒热,又有影像。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对寒热的认识是不足的,最后就走入瓶颈。而寒热在中医里就是阴阳的征兆,所以走入未来医学,特别是对于健康的关注,就是我们中医的时代。中医的医学理念是保持健康,怎样适应大自然。《黄帝内经》是一本告诉后人怎样避免自然灾害、预防人体疾病、保持人体健康长寿不生病的书。在这个时代,中医要与时俱进,首先就是要找回到中医最本源的理论支撑,然后和最前沿的计算机科技相结合。

近两百多年,中医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其实很小的时候就从我的父母那感受到中医不科学的自卑心理。我的父母都是学中医的,后来遇到废除中医的思潮,就学了三年西医。在解剖学中,看到肝在右边而不是在左边,人是用脑子而不是心去思维的,所以对祖先的很多理论当时就被一些眼见为实的东西给震倒了。

直到解放以后,随着国运的上扬,中医在1956年到1957年才开始振兴起来,真正恢复大学教育是在1977年的下半

年。从气候来讲,刚好进入20年的温暖期,所以那段时间,临床遇到的病人用温病学派的治疗方法比较有效。我是2001年开始经络测量的,经络测量出从2002年的下半年开始,一直是肝经和胆经以及整个阳气走衰的过程,一直到2005年。这时开始进入一个强烈的低温振荡期,叫太乙天符,三个经的组合。2006年又是一个寒水之年加上水运太过,然后2007年的整个春天非常寒凉。所以整个人群的疾病以寒凉、痛症、凝聚为主,所以治疗方法就有扶阳派、火神派,各种火疗、灸疗大行其道。

二、提出“视觉中医的时代”

我本来是西医,到了美国后和丈夫一起开起诊所。2000年买了台台湾出产的原穴仪,说明说测量以后知道各种轻中重的失衡,然后告诉你扎哪,吃什么食疗等等,觉得特别好,但是一用就发现根本不行。它只测量原穴,原穴只有阴经和阳经,只是单一层面表达的阴阳,但是中医有表里、寒热、虚实等等。

2008年买了一个仪器叫TTM,就是一个红外热象仪经过计算机分析的软件,然后使从体表的热原可以还原到热原发出的深度,我们就把它叫做细胞代谢热断层。就是采集人体发出的热原。从2001年到2008年,我对经络测量已经有了比较周期性的认识,对六气的影响已经看得比较清楚,再加上热象仪,应该是相得益彰,可是还是看不懂。

我照着它的手册去分析病人的寒热,一个局部的寒热相兼,可能是肿瘤、结石,但怎么区别它?乳房小叶还是乳腺的癌症?按那个标准,我实在不知该怎样区分诊断。在经络测量仪之初也同样出现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用怎样的理念去解读图像的问题。

我就用TTM免费测量,直到观察完整整一年。特别是有一组病人群,他们治疗好后,就成为健康监测的一个群体,每年会在四分和四立的点来测量。再把这些一年四季连续的图像重新做统计,就知道2008年到2009年整个人体在动态变化过程中都出现了哪些偏向,又按照年龄数进行体质学的分类,突然间就有开窍的感觉。TTM和经络测量仪实际上是一样的,都是在表达人体去感应大自然,又怎样去顺应自然,当顺应不了时,才会出现经络的偏颇和气血的不平衡。所以在中医五运六气理论的指导下,剥开干扰的现象,去找它们的共性,找它们共同影响人体的东西。2009年,我提出“视觉中医的时代”,因为我觉得中医在国内受到西医的思维模式对中医的肢解,使得中医体无完肤。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中医就应该用三个手指头诊断,然后所有的诊断都要以西医的指标来验证,这样大大捆住了中医的手脚。中医必须要有自己理论体系指导下的仪器,才能做出主观加客观的评估,对气血的表达有一个把握,而不是等到疾病出现才去进行治疗。有了这些客观

的东西后,我们看见的就不是病,而是人体的环境。

三、健康的中医标准

健康,中医是有标准的。

第一个是阴平阳秘,人体所有的血液分布左右是对称的。把全身的平均温度作为同身寸一样,自己跟自己比,哪个地方太凉了,哪个地方太热了。比如说,2009年很多人都是左半身凉,到了2010年还是左半身凉。树木大批地死亡,在2010年大概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出现肝的囊肿,有的很多个,有的很大,有的很小,但是肝的凉是可以肯定的。查血化验的话,很多人也就是胆固醇比较偏高,但是吃降胆固醇的药根本不会起作用。从2009年开始,我就着手针对当下的气候进行客观地监测和治疗反馈,把一些客观的东西,整理好的图像和病例发给田合禄老师,一起讨论治疗方法。09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我们叫它寒湿之年;2010年的金运太过加风火;2011年水运不及,又加上燥火;我们经过三年,就把三阴三阳的一半做了些客观的测试和检验,整理出来三套基本的方法,在《中医自然体质论治》里面会详细解读,在这就没有时间说得更细。

第二个就是治未病的前提,要把握自然大规律,最好用的就是五运六气预测。五运六气共有九篇大论文章,讨论了天地人的周期性影响。不仅是太阳和地球的关系,还讨论

了金木水火土五星、月亮及二十八星宿对人体的影响。它是六十年周期,分为五运,用天干系五运,五年太过,五年不及,形成了十年周期;还有按地支属性的十二年,又分成两个六气周期。每六十天分成一段,就是把一年分成平均六段,一段就叫一个六气,六气又有主气和客气。主气是地球和太阳的关系,客气是五星和地球擦肩而过时的影响,有时是一两个,有时是三五成群,有时是一个都没有,会表现出不同的情况。但我们祖先非常英明,根据上应的星星就能够准确地预测出发生怎样的气化,五运六气讨论是气化阶段和气化周期,它以上应星星和地下的物候、病候为参照,来讨论看不见的气化。

太阳的光八分钟就照到地球,所有地球以外的波都会合着太阳的光影响地球,就是说五星是对太阳做加分和减分。当太阳的光照到地球时,人体有一套天人感应的架构,就是经络。每条经络上都会有一个个由骨骼和肌肉筋腱形成的一些凹陷的小窝,即穴位。经络就好像一个共振的琴弦和能量的传导路线,直接传导到同名的脏腑,引起脏腑的共振。大自然就是一个波和共振现象,十二个时辰,每到一个时辰,大自然就为这个经络进行充电,为这个脏腑产生供能。

什么叫未病呢?比如说,2001年年底出生的小孩,头发很不好,小的时候很难喂养,易惊,耳朵总是流脓,个子

小;可能到上小学,甚至上中学还在尿床;换牙时牙齿很不好,骨骼发育生长过程中会出现脊柱的側弯;会有肾虚的毛病,2001年出生的男孩子现在已经开始会手淫了,别的孩子手淫很好,而他们却感觉自己能力很弱,所以产生一种非常强烈的自卑心理。像这些都属于先兆症,如果你不知道孩子发病的体质上的原因,治疗起来就把握不好。你看他的舌头是淡的,舌尖是红的,用大量的补阳补肾药去补时,他立刻就上火,嗓子疼,牙疼,眼红,然后接着就是感冒、咳嗽。再比如说,1998年夏天出生的小孩,一出来就有皮疹,而且大便一直是干燥的,这几乎是一个共性特征,在经络上也能找到他们在原穴上的虚值。我把这些特征作为治疗未病的一个诊断,早期的先兆症,在他们第二性征发育前经过很好的调养,就不会发病。比如1998年的小孩,我就给他吃梨或者一些粥、汤,就可以保持得很好。

这个智慧我来自于一个日本小孩,从1998年出生到他一岁之前满身烂的皮疹,头发脱得精光。到了2000年,强金加强水,就克服了他体质上的强风强火,医生给他用点药就好了。但是2004年和2008年时,他又脱发,医生就没有办法了。就是说他六气周期和十岁的时候,疾病就呈爆发性出来。所以说运气治病是有先兆症可循的,在不发病的时间找到平衡的因素去调理的话,那么在大病来时,即使

爆发也就不会再那么厉害,比较容易控制住。四、运气针法

接下来谈一下从2012年以来发现的一些针法。我的针法是根据大多数人的共性表现筛选出来有效的平衡针法。2012年,气候尾数2是木运太过,即风气太过,脾湿脾土受到抑制的情况,但是这一年的六气是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2012年北京在7月22号大暑这天下了倾盆大雨,同样的雨水发生在2006年大暑这天。2006年连续下了25天的雨,雨水量等于四年夏季雨水的总和。为什么在夏天连续的雨水非常多?这就叫做太阳寒水,夏天是通太阳,但是它本是寒,所以影响下来就形成了大雨。

这一年疾病发生主要是在春天,为什么呢?司天是寒水,谁生寒水呢,推六十天之前,就是阳明,阳明是秋天的收气,阳明再往前推六十是少阳相火,也就是说在初春,从一月十九号木气就发动了,它早于大寒节。02年和12年我测量到的数据和发病的病人都早于大寒节,有两张在一月十九号的测量图像,病人都是胸腹胀满,胁肋胀痛,非常剧痛来急诊的,在他们的肝胆经上出现了相同的印记。2002年和2012年,整整十年,一天不差。

2012年,主要是木运太过,脾土受克,肺被反侮。那么在大寒节前后,一直到初之气,二之气甚至到三之气之前都是逐渐向冷的过程,客气是一个逐渐从夏到冬的过程,和

地球四季相反的。初之气还是很冷的时候,大寒节刚过,突然间少阳之气就发动了,再加上木运太过,一下子就把肝胆之气就给引动了。气行的快,血行的慢,这时人体的肝血就像枝头上的芽孢一样,还没有感觉到春意,还没有充盈,人体还在藏的阶段,还并没有向上生发,突如其来的气血不平衡,就导致人体胸腹的胀满的感觉。病人就是这样急诊来的,主诉就是左边的胁肋乳房下疼痛,但是住院检查却什么都查不出。

有了2002年的经验,再加上十年来的春天所遇到的情况,在2012年就发现一种很有效的的方法,刺期门穴。病人的情况其实就是外边有寒,里面有热,寒和火的不协调,就等于是阳郁。一直到夏天之前,肝胆之气被郁的情况是非常重的,所以病人有的表现为头晕、目眩,有的是头疼,还有就是拉肚子、腹胀、消化不好、眼睛痛、眼睛视网膜出血等。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左侧期门穴的压痛。

所以我就开始在经典里面找,《伤寒论》是一本经方的书,所讲的穴位比较少,但是里边就有五条是讲期门穴的。“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首先理解一下什么叫伤寒,伤寒是张仲景所在的时代。他

是在东汉末年,气象统计是中国进入一个四百多年的寒潮期,张仲景正好在寒潮期接近最低谷的时候,他的家族当中三分之二的人死去,百分之七十的人是死于寒病,所以他写成了《伤寒论》,命名是有意义的。

寒从上面郁下来,肺不能宣降,阳明不能够通顺的情况下,就会堵在那里,肝气行于左,那么左边是表现最强的地方。所以刺期门穴,怎么刺?用糖尿病采血针很轻的打在期门穴周围血管纹的上面,周围打一圈,当针刚打上去时,血就冒出来了。再拔罐,直到血的颜色变色为止,再加一点灸。病人的症状整个就缓解了。其实运气的病是很表浅的,急发时是受到很强烈的共振的影响。很多是体质因素,但更多的是当下运行比较急,比较强的影响,就好像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所有的人都被击中了,有的人发病,有的人不发病,发病的人当中又表现出各种各样的症状,但是它的根都是一个原因,太阳寒水。

人体发病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以发不发病,能不能发热,发多高的热,要看人体的正气怎么样。但是寒首先要伤阳,会郁住生气,就决定了阳气的不能生发。郁在哪里?肝经的血最高的穴位就是期门,所以我们打开期门穴就好了,这是我今天的要点。

2013年,江南出现叫做H7N9的禽流感,不是鸡流感。禽

是天空中的候鸟,因为在相应的季节,不能够得到地面的食物,高空的寒气也使得老弱病残的候鸟不能够像正常年一样的飞行,所以掉下来了。只有在野禽市场吃了病禽的人得病,而在家禽市场并没有得病。2013年三四月份,欧亚大陆整个无春,这是为什么呢?木星来的时候是五月十六号,春天才非常强地影响到我们,在此之前受到其他星的影响,表现为寒凉。火星来的时候是八月十五号,8月份时,中国大部分地区35度以上的高温持续了37天。2014年的火星是在五月十一号上映,火星的影响和土运太过,在八九月时,出现非常闷热的时段。这个时段加上土运,加上主气的土气,再加上客气的太阴,实际上是三个大土的组合,也是去年土运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所以出现赤道附近的病毒,埃博拉的爆发流行。

2013年,由于上半年的寒凉加上火运不及,用了一个简单的针法。就是在左手兑、乾、坎、巽这四个穴位上用半寸或者四分之一很细的小针轻轻的打进去,但是必须要加一针右腿的阳明,在足三里之下,解溪之上。2014年的掌针是针对土克水,我们要保水,所以就不能够再用巽卦,而改用三个土,坤土、中央土、艮土。还有一个坎卦,坎卦是手中指上面的。还要加一针,右侧的足阳明经,一定要先推,在阳明经的上面找到坑坑洼洼的地方,在第一个地方先下针。当针刚打进去的时候,病人会非常疼,再往深

里扎就不疼了。

五、案例举隅

2014年,在杭州遇到一个牙疼的病人。他左边的牙疼非常厉害。医生给他拔牙,正好是五月十一号,拔完后又打了两个星期的抗菌素,牙还是疼,又拔了一颗牙。我见到他时是拔第二颗牙的第三天,牙腮帮子都是肿的,牙疼还是很厉害。我就用了2014年的三个土对一个水,再扎他的小腿阳明经上的气穴时,病人疼得大叫一声,但是就从这一针之后,牙就再也没有疼了。

2014年8月份,在诊所遇到个小男孩,92年出生的,是练健美的,他做完肌肉表演后吹了空调,受了凉,右肩抬不起来。因为他右肩疼,我就给他右手上扎上针。扎上后一分钟没管用,我立刻改在左手扎针,扎上针后,他就说感觉好了。对于新病来讲,一分钟之内就见效,他的胳臂就马上抬起来了。如果一分钟不见效,等一等,可能病得久一点。六、中医复兴的时代

中医要走进视觉中医的时代,不能用西医的理念去解读中医的图。经络测量它不单纯是测量气的,不完全是测量功能的,还测量到神、灵。对于一些精神病、自闭症,我这些年

中医要走进视觉中医的时代,不能用西医的理念去解读中医的图。经络测量它不单纯是测量气的,不完全是测量功

能的,还测量到神、灵。对于一些精神病、自闭症,我这些年来有大量的搜集,在这里面会看到千奇百怪,甚至于会看到狗、鸟在人身体的一种附体。表现为一种超凉,比如说心脏的温度比全身的温度要低三个摄氏度。就是33、34度了,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遇到特别多的无知,我们在过去封闭的思维里一定要打开自己的视野。中医必须建立自己以阴阳五行为纲,以五运六气的周期规律理论为依据和指导的思维模型去看活人的气血运动。有温度的是活人,没温度的是尸体,所以看活人的功能非中医莫属。这个时代中医一定要复兴。中医是我们最早的中国文化,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神农、黄帝他们首先是医生,创造伟大的文化和科学,是为了让中华民族的子孙免于天灾人祸。在今天的世界上,站立着1/4的中国人,我们要非常有自信,中医人是这个时代的担当者,只有我们最熟悉祖先的这一套一直在应用着的理论,我们要回归本源。

从中医的源头接上营养,找到一个框架,然后把现在科学装上来,当作电梯,其他的知识你有多少都是装修材料,多了就多放,少了就少放。起步点一定是五运六气的规律,因为只有懂得五运六气,才比较清楚地了解人体的生理周期,高潮期和低潮期,然后才能够看懂这个人为什么要在当下得病。我们面前的病人,要把他治好,要先了解

他是个什么样的体质,然后知道他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得病。这就是两个层次,一个是大自然造他时的影响力,那个就是震源点,另一个是当下让他得病的推波助澜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叠加,就是五行以胜相加,加完后看是什么偏了,按着偏的方向去纠正。当下的气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们就是把那根压倒骆驼的最后的稻草拿去,然后就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把它叫做运气针法。这个针法还只是初探,大家可能有更成熟的经验,希望能够提醒我,可以给我思维。

谢谢大家的聆听!翻译:陈思雨景松方檬丹邵慧江

校对:叶文国苏雪贞蔡果宏编辑:朱丽莉声明:本文章来源于毛小妹老师2015年4月24日在中医圈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机器人视觉系统介绍

机器人视觉(Robot Vision)简介 机器视觉系统的组成 机器视觉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来实现人的视觉功能,也就是用计算机来实现对客观的三维世界的识别。按现在的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感受部分是视网膜,它是一个三维采样系统。三维物体的可见部分投影到网膜上,人们按照投影到视网膜上的二维的像来对该物体进行三维理解。所谓三维理解是指对被观察对象的形状、尺寸、离开观察点的距离、质地和运动特征(方向和速度)等的理解。 机器视觉系统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摄像机、转鼓等,它们都把三维的影像作为输入源,即输入计算机的就是三维管观世界的二维投影。如果把三维客观世界到二维投影像看作是一种正变换的话,则机器视觉系统所要做的是从这种二维投影图像到三维客观世界的逆变换,也就是根据这种二维投影图像去重建三维的客观世界。 机器视觉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图像的获取、图像的处理和分析、输出或显示。 将近80%的工业视觉系统主要用在检测方面,包括用于提高生产效率、控制生产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采集产品数据等。产品的分类和选择也集成于检测功能中。下面通过一个用于生产线上的单摄像机视觉系统,说明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视觉系统检测生产线上的产品,决定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并根据结果,产生相应的信号输入上位机。图像获取设备包括光源、摄像机等;图像处理设备包括相应的软件和硬件系统;输出设备是与制造过程相连的有关系统,包括过程控制器和报警装置等。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和产品控制,若发现不合格品,则报警器告警,并将其排除出生产线。机器视觉的结果是CAQ系统的质量信息来源,也可以和CIMS其它系统集成。 图像的获取 图像的获取实际上是将被测物体的可视化图像和内在特征转换成能被计算机处理的一系列数据,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照明 *图像聚焦形成 *图像确定和形成摄像机输出信号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 一、视觉文化研究的历史语境 视觉文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因为自从有了摄影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之后,西方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1936年,本雅明曾分别写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讲故事的人》两篇论文,在前一篇文章中他指出摄影、电影出现的意义,于是光晕的消失、震惊体验、展示价值等等便成为解读新型的视觉艺术的重要范畴; 他又在后一篇文章中认为,对讲故事和小说构成冲击乃至破坏的力量来自于新闻报道,因为新闻报道和小说一样,“都是讲故事艺术面对的陌生力量,但它更具威胁;而且它也给小说带来了危机”。 面对新视觉艺术和旧文学样式,本雅明总会呈现出一种进退两难的矛盾状态。而这种矛盾或许在以下表白中体现得更加充分:“有人曾说:‘将来的文盲并非不懂阅读与写作的人,而是不懂摄影的人。’但是一名摄影者若不能解读自己的照片,岂不是比文盲更不如?对图片的说明与描绘会不会变成摄影最重要的部分呢?” 本雅明并未用过“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的概念,但他实际上开启了人们在视觉文化的问题框架之内思考文学与视觉艺术之关系的先河。此后,西方一些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触及过这一问题。比如,在海德格尔那里,他曾关注过“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问题。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贝拉(Béla Balázs)虽然并未对视觉文化做过充分论证,但他却享有这一概念的发明权。而此概念经过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等人的阐释之后,既被人们广泛接受,也受到了学界的青睐。 早在1970年代,丹尼尔·贝尔就已指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一变革的根源与其说是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电视,不如说是人们在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经历的那种地理和社会的流动以及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美学。乡村和住宅空间开始让位于旅游,让位于速度的刺激(由铁路产生的),让位于散步场所、海滨与广场的快乐,以及在雷诺阿、马奈、修拉和其它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作品中出色地描绘过的日常生活类似经验。”与此同时,西方学者也开始使用与视觉文化相类似的表达,以指认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比如,在波兹曼(Neil Postman)那里,印刷文化背景下的“阐释年代”消逝后,紧随其后的是“娱乐业时代”;米歇尔(W. J. T. Mitchell)则干脆把它叫做“图像转向”(pictorial turn),以此对应西方哲学界广泛谈论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此外还有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仿像”说,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电信时代”说,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的“软件启动硬件的时代”说等等。这些说法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示意图。 中国的情况 在国内学界,虽然视觉文化一词的使用早在1981年便已出现,而现在能查到的第一篇全面介绍视觉文化的文章亦发表于1988年,但到目前为止,视觉文化真正进入研究者视野也就是十年左右的时间。 1998年,花城出版社编辑钟洁玲与其丈夫钟键夫为推出“红风车经典漫画丛书”,便硬造出一个“读图时代”的词予以宣传。现在看来,这个硬造之词不仅成为此套丛书成功的出版营销策略,而且在短时间内风靡文化界与学术界,并成为“视觉文化”之说的中国式表达。由于此概念首先诞生于出版界,后来者在使用中又让其涵义延伸于电子、数字媒体生产出的视觉艺术产品,所以,这一概念也暗示出纸质、电子和数字媒体全面向图像时代位移的信息。世纪之交以来,视觉文化的译介与研究也日渐增多。比如,随着《文化研究》第3辑(陶东风等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对“视觉文化研究”专题的集中介绍,随着《视

新媒体时代 民间文学 传播与发展

新媒体时代民间文学的传播与发展 内容摘要 在新媒体时代,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光改变着传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甚至变革着传统文学艺术创作及流传。现在许多民间文学艺术的生产和传播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通过舞台、影视、网络、手机等现代传播方式进行生产和传播的民间文艺新形态。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民间文学传播和消费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传统民间文学的传承平台主要是群体活动场所,传播渠道是口耳相传。这样一些方式不能说已经消失,但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民间文学传播的主要渠道和交流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使民间文学的产生机制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民间文学新媒体时代传播发展牛郎织女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吏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改变传统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 民间文学,是一个区域内广大民众群体创作和传播口头文学的活动,它以口头表演的形式存在,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它不完全隶属于“文学”,是人类叙事文化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和类型,是人类文化展演(表演)的口头样式。民间文学是人民口头的集体创作,是一种立体文学、使用文学,具有直接人民性、立体型、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和多功能性等特征。从人类原始社会到现在的信息时代,民间文学在不断壮大发展中,在现代各种媒介的影响下,民间文学发生

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

第八章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技术进步是惊人的。当生产力转向消费品,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展望可以是无止境的经济扩展和兴盛。在1950年代期间,“优良设计是良好的买卖"成为视觉传达设计界令人鼓舞的呼声。兴盛和技术发展似乎与日益重要的公司紧密联系,这些大工业和商业机构正逐渐意识到在各种不同群众阶层中,需要发展一个公司形象和辨认。人们认为设计是形成质量和可靠性声誉的主要方式。 当然,用视觉记号作为识别已存在许多世纪。在中世纪时,专卖标记是作为强迫手段;使行会能管理贸易到1700年间,基本上每个贸易者或商人有一个商标或印记。工业革命的大量制造和推销的到来,使视觉识别和商标增加了价值和重要性。但1950年代期间开始的视觉识别系统,远远超越商标或标识把一个特定机构的所有传达统一成一致的设计系统,公司可以建立一个一致的形象,帮助实现可识别的目标。许多全国性的和多国性范围的公司,使一个一致性的形象很难维持,一个系统的处理几乎成为必要。 宾托里(Pintori)在奥利凡蒂(OliVetti)公司 对公司视觉形象的最早努力,是由个性强烈的设计师们把他们的个人印记留在他们主顾的设计形象上而建立的。这是德国逋用电气公司AEG的贝伦斯(Peter Behrens)的情况。1936年在意大利奥利凡蒂(OliVetti)打字公司开创了同样过程,这是在创办人的儿子阿德里诺(Adriano Jivetl)请用了二十四岁的宾托里(Giovanni Pintori 1912年生)参加宣传部门以后。历经三十一年,宾托里的个人印记留

在奥利凡蒂的视觉形象上。1947年宾托里为这个公司设计的标识是稀字距的无衬线小写字体的公司名字,识别的达到不是通过设计计划中使用这个标识,而是通过宣传材料视觉传达的一般视觉面貌。 宾托里设计中的空间组织有一种随意和几乎舒展的特质。然而,极其复杂的设计有一种简洁的感觉,因为他有才能通过大小和视觉节奏的重复,把小的元素组织成统一的结构。这种复杂的造形,在1940和50年代期间,很适合奥利凡蒂的宣传需要,因为公司寻求高技术的形象,在它们的打字机和商业机器中促进先进的工业设计和工程的特征。宾托里特别熟练于使用简化的视觉形体,使奥利凡蒂产品的机械装置和程序形象化。他会经常构成抽象的形状暗示作广告产品的功能和目的。在宾托里的主持下,奥利凡蒂公司的视觉设计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因为这家公司在产品设计、建筑和宣传中促进优良设计已获得国际声誉。从1908年卡米罗(camillo OliV etti)创建公司起,它对人类理想和技术进步有双重承诺。.设计作为公司政策,被认为是致力于这两个目枷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哥伦比亚广播网(CBS)的设计 纽约市哥伦比亚广播网在公司形象设计中走在前面是由于两个主要的杰出人物:CBS的董事长斯坦登(Frank Stanton),他理解艺术和设计以及它在公司事务中的潜力;及戈尔登(William Golden 19 1 1_1959),任CBS艺术指导几乎二十年,是一位杰出的视觉传达设计师,有不妥协的视觉标准和对传达过程的敏锐见识。CBS公司形象的有效性并不靠组织严密够设计规划,或对所有的公司传达用二种特定风格。相反,每个设计解决办法的特征和智慧,CBS能建立一个不断

我的妹妹_三年级日记

我的妹妹 我的妹妹450字我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她已经七岁了,上了小学一年级。她经常扎着两根小辫子,脸微胖,但白里透红,细细的眉毛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面闪烁着稍带淘气的光,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双能说会道的小嘴巴,说起话来总是那么的亲切。 记得有一天,我兴高采烈的来到妹妹家,刚跨进家门一步,妹妹正笑容满面地站在我面前,她是那样的活泼,可爱。她高兴的说:“姐姐我们去玩吧!”我说:“走吧!”只见她的小嘴不知不觉咧到了耳根,她是那样的高兴,连蹦带跳的跑到了楼下,我们到了楼下,看到了五颜六色的花草树木,问着清新的空气,是那样的舒服。 我们在一起做游戏,第一个玩的是捉迷藏,我们先定石头,剪子,布,结果妹妹输了,我迫不及待地跑到了一棵大榕树后面,我听见,妹妹高声喊:“一,二,三…二十!”妹妹喊完数后,就回过头来,东张西望,那洁白无暇的小手,挠了挠后脑勺,表现出很可爱,很着急的样子。我一不小心,踢到了一颗小石子,发出了声音,小妹妹的耳朵听到了小石子的响声,似乎知道我在哪了,小妹妹怕我知道,就蹑手蹑脚地走到了我背后,他拍了拍我脑袋,做了个鬼脸,把我吓了一大跳! 第二个玩的是丢手绢,第三个玩的是跳格子,玩得可开心了。 时间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过,午饭的时间到了,我们跑回了家,吃完了饭,我跟妹妹都恋恋不舍,回家了,我真盼望下一次,可以再跟妹妹一起玩。 我爱我的妹妹350字我的妹妹今年4周岁多。她圆圆的脸,黑黑的头发,淡淡的眉毛下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有时东看西看,有时凝望着,似乎正想些什么。一张小嘴,有时滔滔不绝,有时则一声不响。只要见过她的人都说她非常可爱。 她也很搞笑,有一次,我在背李白的《静夜思》,她听了,就即兴对我们说了一首:“床前明月光,李白思故乡。回到他家乡,看到他老婆。”“哈哈哈……笑死人了!”大家被她逗得哈哈大笑,前仰后合,她却一脸认真,好像在说:有什么好笑的! 她不仅调皮、搞笑,也很爱读书。她看书的时候,除了翻书声,其他一点声音也没有,安静得就像一只猫。她看书的速度很快,一本“马小跳”我要看一个小时,而她却只需半小时就能看完。我也不知道她是怎样看的,不过,我知道这和她的专心致志是分不开的。 妹妹总是以我为目标。为了增强我们的体质,爸爸让我们在红梅公园锻炼长跑。每次长跑锻炼,她都咬紧牙关努力地跑着。她一面跑,一面嘴里还念念有词,为自己鼓劲,想追上我,甚至超越我。她争强好胜,不服输的精神让我佩服。 我爱我这可爱、调皮、好强、认真的妹妹。 我爱我的妹妹400字黄昏,几个孩子在玩着捉迷藏,脸上的笑容比吃了蜜还甜…… 当我装作生气的样子走过来时,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奔跑过来,脑后的辫子一甩一甩的,黑白点点的裙子一晃一晃的,用甜甜的话语说:“姐姐,你生气了吗?”我不高兴的说:“都该吃饭了还不回家,玩疯了吧!”妹妹并没有害怕,而是撒娇地跟我说:“姐姐,你说我玩疯了?可我并没有像故事里的那些疯子一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视觉文化:从传统到现代(一) 【内容提要】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本文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问题,从“看的方式”的变化去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透过视觉文化从传统向当代形态的转变,剖析了构成“图像时代”之要素的视觉文化的性质的功能,从而把握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觉性更突出地是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这类说法,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然而,历史地看,视觉文化又不是当代所独有的,可以说它古已有之。因此,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文化问题,就有必要考察视觉文化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便可把握到当代视觉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 视觉范式的转变 我以为,考察视觉文化的不同历史形态,就是考察视觉观念的历史。用伯格的话来说,就是所谓“看的方式”(waysofseeing),亦即我们如何去看并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他写道:“我们只会看到我们有意去看的东西。有意去看乃是一种选择行为。其结果是我们所见之物带入了我们的目力所及的范围。”(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选择行为呢?伯格的解释是:“我们看事物的方式受到我们所知的东西或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影响。”(注:JohnBerger,WaysofSeeing(NewYork:Penguin,1972),p.8.)这也就是说,人怎么观看和看到什么实际上是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不存在纯然透明的、天真的和无选择的眼光。如果我们把这个结论与布尔迪厄的一个看法联系起来,便会看到其中的奥秘。布尔迪厄认为,每个时代的文化都会创造出特定的关于艺术的价值观念,这些观念支配着人们看待艺术品甚至艺术家的看法。他指出: 艺术品及价值的生产者不是艺术家,而是作为信仰的空间的生产场,信仰的空间通过生产对艺术家创造能力的信仰,来生产作为偶像的艺术品的价值。因为艺术品要作为有价值的象征物存在,只有被人熟悉或得到承认,也就是在社会意义上被有审美素养和能力的公众作为艺术品加以制度化,审美素养和能力对于了解和认可艺术品是必不可少的,作品科学不仅以作品的物质生产而且以作品价值也就是对作品价值信仰的生产为目标。(注: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 这里,布尔迪厄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单纯地在于它自身,而在于关于艺术品的价值或信仰的生产。因此,对这种价值或信仰的分析才是艺术科学的关键所在。同理,如果把这个原理运用到视觉文化的历史考察中来,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时代的眼光实际上受制于种种关于看的价值或信仰,这些正是伯格“我们所知的东西和我们所信仰的东西”的本义所在。 更进一步,这种带有特定时代和文化的眼光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呢?贡布里希从画家的角度深刻地阐述出来。他认为,“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注: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画家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和眼光来看世界,在中国画家那里,梅兰竹菊有独特的人格意义,所谓“四君子”也;这种眼光在西方画家那里是不存在的,反之亦然。贡布里希认为这是一种“图式”,制约着画家去看自己想看的东西,即便是同一处风景,不同的画家也会画出不同的景观,因为他们总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假如说画家的眼光还有点神秘难解的话,那么,用库恩的科学哲学的术语来说明便很简单了。库恩认为,科学理论的变革与发展实际上是所谓的“范式”的变化。在他看来,“范式一词有两种意义不同的使用方式。一方面,它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指谓着那个整体的一种元素,即具体的谜题解答”(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5页,第158页。)。这就是说,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往往拥有

插画的视觉时代

插画的视觉时代 ——论视觉元素在现代插画中的运用 插画是一种智慧又独特的艺术,她是绘画与设计的完美结合。20世纪前50年是插画的“黄金时代”,那时候没有科技时代的发达传媒体系,传插大众的主体是报刊和杂志,插画占了很大的比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快摄影作品的势力越来越大,大有成为主角的可能,到了20世纪90年代,摄影作品已完全取代插画,成为媒体主要的视觉元素,传统插画的地位越来越尴尬。 但在这股主流之外,国外的插画作者早在1984年Macintosh苹果电脑问世伊始,便不遗余力地运用电脑发展出五花八门的插画流派。除此之外手绘与摄影作品、印刷、拼贴画的数码再处理技术这些都付与插画新的意义,使插画作品不仅仅只局限于一幅幅插图,而使之延伸到了网络、广告、CD封面甚至T恤上,插图已经成为新的文化群体表达自己意识形态的利器,原本属手工性质的插画依托电脑等新的媒介,反而成为IT时代最先锋的视觉表达艺术之一。 老一辈的插画家都有极为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完成一套作品就如重新写作一样,他们不仅是画者更是导演和演员,一部部作品在他们的精心演绎下变得栩栩如生,现在看来一样是精品,这样的艺术品从不过时。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任何市场都越来越多元化,科技的发展也给插画的创作带来许多新的尝试,在继承以往手绘基本功的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也必不可少,新时代类型的插画,给手插画艺术新的生命力,使其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 新的世纪,插画最理想的载体依然是平面媒体,尤以书籍为多,插画师以及媒体的价值取向明显有了许多类型,他们互相影响、繁衍——有的黑色、低调、机械、叛逆;有的鲜艳、快乐、优雅、奢华。那些单纯依靠绘画材料的使用,这个人是怎么画出来的,画笔的质感是怎样体现的等等问题,已没有意义,现代的插画家身兼数职他们是画家、雕塑家、插画师、设计师等等,他们通过水彩、素描、粉笔、炳烯、至甚油画颜料,加上photoshop,Illustrator ,Pinter等还有印刷技术、丝网版画技术、拼贴摄影元素等等,这一切都给予插画新的时代感。 我最喜欢的插画师是伦斯威特(Graham Rounthewaite)他的作品是以伦敦的街头流行文化的刺激性,街头性为主题,也是视觉先锋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就读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Trace》杂志的艺术指导,现在则是大名鼎鼎的《The face》与《i——D》杂志一起,用了不到20年已经成为世界的街头时尚文化圣经,杂志设计从广告语言、街头招贴、电视、朋克文化中吸取灵感。作为这本杂志的艺术指导,他的插画则带有强烈的街头风格——线条简洁,人物多为街头青年的典型形象,多为淡彩手法以硬朗的城市背景或涂鸦为辅,色彩低沉。在近年来大热的街头文化中伦斯威特的插画风格已经成为这种类型的城市文化代表,他最出色的一部作品是为“Levis”牛仔裤作的平面广告插画,商业上的成功证明了他所代表的街头流派已经当仁不让地进入世界主流。伦斯威特经常在伦敦街头闲逛,借以吸收在碍街头的时尚资讯,用他的话说“我不会放过电影、音乐片段,服装以及街头的人们显现出的巨大能量,只要是能吸引我的,我都喜欢。”

妹妹(8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妹妹(800字)作文 白发黄连源头可爱奶奶哎姐姐大吃姐姐爱是无处不在的,生活处处需要爱,有了爱世界才会更美好,让爱走进心灵,让我们一同聆听那爱的旋律,一起分享那份爱所带来的感动与快乐吧!爱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爱的力量是无私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如同春季里的雨,滋润着一切生命,带来勃勃生机;爱如同夏季里的凉风,吹去一切苦恼,带来丝丝惬意;爱如同秋季里的果实,散发阵阵芳香,带来无尽的丰收喜悦;爱如同冬季里的一缕阳光,照亮了黑暗,融化了积雪,带来阵阵暖流,流进你我的心田。每当我睁开朦胧睡眼时,母亲总会说,早餐做好了,快点来吃,不然冷了味道可就不好了。每当风雨来临时,母亲总不忘叮嘱道,衣服多穿点,别忘带伞。每当我深夜读书时,母亲总是心疼地说,快去睡吧,宝贝养足精神明天才有精力更好上课。母亲虽未把爱字说出,但母亲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一句句叮嘱无不是母亲爱我的体现。母亲的爱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快乐,给我了无尽拼搏的力量。当我小学五年级转学到xx(地点)就读时,由于老家教育条件的不足没教英语,所以那时我的英语成绩实在是不尽人意。一开始我满怀信心,相信经过努力就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我努力了好久,可却未见好转,于是在一次次英语成绩的打击下,我失去了信心,甚至自暴自弃。这时是母亲的鼓励,是母亲让我看到希望的曙光,是母亲给了我对知识的热枕。倘若没有母亲的爱,我能有今日成绩吗?母亲的爱如同一双隐形的翅膀,给了我穿越风雨的力量。爱是神圣的,让我们用心去聆听吧,你就能发现那爱的旋律是如此的醉人心扉,是如此陶冶情怀。请不要把爱藏在心底,要把爱大声的说出来,要用行动来诠释爱。一句问候,一个安慰,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爱的表达,所以爱是可轻易做到的,请别推辞。让爱走进心灵,让爱照亮黑暗,让爱来融化人们间猜疑的积雪,让爱创造和谐,让我们一同把爱释放,把爱传播到每个角落,把爱送入每个心灵。高三:prkang 篇一:小学作文:我的妹妹作文 我的妹妹作文 大家都有妹妹吧。 我也有一个妹妹,她大名叫包羽渲小名叫渲渲,今年3岁,圆嘟嘟的脸蛋,水灵灵的眼睛,小小的耳朵!她会说很多的话了。 今天下午放学,我正要上电脑查作文,噔!蹬!蹬!看!渲渲又来我家玩了!婆婆去打牌了,我下楼去开门,叫渲渲和她的外婆去4楼客厅做。渲渲一进来就把鞋子脱了,到沙发上玩,我们只要动她一下她就会说“臭蛋”,她还会念诗只会念泳鹅,我去上厕所,她就会跑过来说羞!羞!羞!我一走掉她就会叫“妞妞姐姐,妞妞姐姐”一直叫我,因为我跟她感情很好,她外婆说:“渲渲,要走了,跟姐姐再见!”可是渲渲就是不走,要跟我玩!没办法,她要回家吃饭了,走的时候渲渲说:“姐姐,再见!”(挥了挥手)“拜拜”我说我的妹妹可爱吧!每一个当哥哥姐姐的人都要爱自己的弟弟妹妹哦!亲情!用钱是买不到的。 1 篇二:作文《我的妹妹》 我有一个妹妹,她天真、可爱,很讨人喜欢。她的小脸圆圆的、滑滑的,上面有两颗又大又亮的“葡萄”,经常用好奇的目光看着周围的一切。那张美丽的脸再配上那乌黑的头发显得格外可爱。如果你光听她说出来的话,一定判断不出来她只是个四岁半的小姑娘。她不但外表可爱,而且说出来的话也很逗人!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浅谈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得到了较大地满足,处在新媒体时代,设计的观念以及表达形式都受其影响,各种视觉传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不断出现符合社会精神需求的创新性的创作。本文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如何在设计创新的同时把握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视觉传达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基于多媒体条件下的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现状 1.1 传达媒介的特性 从人类的传播媒介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新的媒介出现时,都会使用旧的媒介作为本身的内容。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中过多的沿用了已经使用数千年的版面设计,书本、纸张等平面媒介的设计习惯过多的影响了设计者的设计思维,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设计者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最后却是效果一般,而今天的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就是在于视覺符号的丰富性、创造性以及即时性,如果仍沿用老的设计理念,既达不到设计效果,也浪费人力物力。 1.2 计算机辅助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成为设计的基本工具,计算机的更新换代在一定意义上也代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人们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所运用的信息由实物向数字信息媒介转移。处理图形的软件的发展逐渐发展渐趋成熟,同时电脑技术使得对于设计的标准越来越高,使得设计具有创新性,在较为真实的表达一定客观实物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产生一定的预期影响作用,并且还可把表现形式从二维空间的平面,上扩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等,提高受众的视觉享受。 1.3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经济以及文化的全球化速度加快,信息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时间以及空间,信息的载体也打破了原本的局限性。网络空间容纳了各国人民在虚拟的空间里传播一定的信息,并且实现信息的全球共享。网络空间的信息在一定意义上是技术的飞跃,带给人类的是信息的交互性,从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实现信息的网络收集。 1.4 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 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对于文字、字母、数字、图形以及色彩的多种处理,实现了图片与文字表达的一体化、视觉与听觉的一体化等等,更加全面地对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以戏曲为例

试析视觉文化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 —以戏曲为例 论文关键词:戏曲艺术视觉文化视觉化媒介时代文化建设艺术创作 论文摘要:戏曲的表演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觉系统,今天戏曲在视觉媒介的作用下被日益地视觉化和影像化,影响到了戏曲形态的呈现和观众看戏方式的变化,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观众的戏曲审美。 视觉文化是在媒介时代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解读模式,但是“将…视觉?等同于…图像?,从而与…语言?相区别有可能会使我们误入歧途。”其实,视觉文化有别于印刷文化,不在于“图像”取代了“文本”,而在于我们的观看方式发生了变化。因此,并不是只有电视、电影、摄影、网络、广告我们才能纳人到视觉文化的研究之中,而其实一切视觉的东西都可以纳人到视觉文化的范畴之内,视觉人类学早已证明,“其实,人类早就…进入过?读图时代了。”而国际视觉文化协会主席马焰教授也说“视觉世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多维世界,它处在永恒的流变之中。……如果文化和社会研究是视觉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义,那么,中国这条正在从沉睡中觉醒的巨龙,正是追溯丰富的视觉文化之源的最好所在。”所以,突破视觉文化研究的局限,在中国背景下,在中国文化视域之内,需要对视觉文化进行新的更新和发展。“一切提供观看信息的媒介,如电影、电视、戏剧、摄影、绘画、时装、广告、网络视听等都在构筑着视觉文化符号传播系统。”而不同

视觉媒体构筑了一个大的视觉“场”,这个视觉“场”显然对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中国独特视觉符号的戏曲,从文化形态上来看,有别于印刷文化,作为综合的视听艺术在现时代发生着“视觉化”的转向;从戏曲传播的媒介形态角度来看,其也形成了一个丰富的戏曲媒介文化系统,不同的视觉媒介形态构成不同的戏曲视觉“场”,并对戏曲观众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在这个立体的戏曲视觉传播网络中,观众不停的穿越“场域”,调整戏曲的视觉欣赏状态和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他们的戏曲审美,这为我们观察视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观看的“视觉机制”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这种可能也许会成为我们丰富视觉文化理论的新的资源,正如周宪先生所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视觉资源,因此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对这些传统资源的吸纳和改造必然造就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发展出一些独特的视觉文化理论来”。 把戏曲媒介研究和视觉文化相结合起来,不是凭空而想的,是因为戏曲作为综合艺术本身对戏曲视觉的重视,同时戏曲在和不同的视觉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其视觉性被进一步的强调和放大,戏曲被“媒介化”的过程,就是戏曲被进一步的“视觉化”过程,“戏曲从可以只听到非看不可,是戏曲从舞台到荧屏的一个重大飞跃。”这个过程一方面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戏曲媒介形态,但同时这个过程也影响到戏曲本身的美学特质,更影响到戏曲观众的审美感知。 一、戏曲视觉

新媒体及新闻评论

新媒体背景下,尤其是微博出现后,新闻评论出现哪些变化和问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速度发展,网络数字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新媒体时代,也有人叫做“后网络传播时代”。相对于传统的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主要有四大特征: 一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过程中,先进者可以对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这使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二是快捷性。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更加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 三是大众性。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 四是多元性。新媒体不断的涌现,内容涵盖面广,其表示形式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 在此背景下,新闻评论作为一种传播方式和力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进入了新的发展周期,新闻评论的繁荣也引人注目,其数量和影响 与日俱增。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从要素到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网络评论、博客言论等新媒体评论给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当代中国的新闻评论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 当代新闻评论作为强化、反馈新闻报道效果的有力形式之一,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新闻评论在当代尤其是现时代的发展,可谓华丽转身,既是传媒深化报道机制、重建主流话语权的重要方式,又是公民表达、公民参与的有力工具,更是构建公共空间、促进社会民主的重要路径。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与新媒体的出现有关。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互动性、及时性、便捷性、海量信息、低门槛为特点的新媒体,克服了内容单薄、寄生性强的弱点和不足,通过整合的手段,不断拓展人和媒介之间的关系,将人和媒介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争夺新闻受众群的同时,也扩大了受众群。 新媒体以海量信息、反应快捷见长,传统主流媒体则是以真实性、权威性制胜。传统媒体通过纸质媒体扩版、电子媒体增加频道的方式,在内容方面增加了厚度,以应对公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但在信息量越来越大的媒介时代,光靠简单的事实性信息,已经无法制胜,公众已经不再满足于单向度的信息,在转型期更需要具有指导性的观点信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闻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资讯拼搏,而转向了更有厚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的观点竞争时代,因此,一个全新的评论时代到来了。 新媒体出现之前,传统媒体上的评论多是以政治性、思想性为诉求点,追求宣传为王。在此背景下,公众的价值观相对趋同,以党报为主要阵地的新闻评论,则面孔庄严、义正辞严,虽然不乏评论佳作,但总的来说形式单一,说教味浓,语言老套干瘪,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以网络为主要代表的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现了全新的变化。因为网络的低门槛,让公民发言成为可能。网民们可以在BBS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尤其是微博)等阵地上,相对自由地表达观点。这种被解放了的表达

妹妹的爱

妹妹的爱 导读:“幸福”,是一个耀眼的字眼,我们处处翻寻着我们的幸福,殊不知,它一直都在我们身旁。幸福像一片片落叶,洒满了一地,让我们捡拾这一片片幸福,去回忆那一幕幕温馨的画面吧! 幸福遍布各个角落。有一次,我生病了,起床的时候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里,只有八岁的妹妹在屋里看电视。又过了一会儿,我感到特别不舒服浑身无力。嗓子非常干。这时,妹妹过来了,她问我:“姐姐,你怎么了?”我无力回应她。她十分乖巧的给我倒了一杯水,我喝了水之后,感觉好一点了。妹妹这时装成小大人的模样,严肃的.说:“姐姐,你现在是病人,要好好休息,还要听我的话哦。”看着她的表情我不由得一笑。一会儿,她搬来了一张小凳子,然后坐在上面,又拿了一个苹果和一些感冒药,交代我把药吃了。随后又给我削苹果,苹果被她削得皮开肉绽。之后她说:“姐姐,吃吧。”看着她那么真诚的面孔,我就勉为其难地吃下了。接着她又拿来了一本故事书,说要给我讲故事。看着妹妹那么细心地照顾我,身体上的不舒服似乎减轻了一半,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间,我知道,那是幸福的感觉。 幸福无处不在。父母对我们的爱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有一次,我去同学家玩,准备回家的时候,发现天已经黑了。于是我就在黑暗中摸索回家的路。路上,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走近一看,原来是爸爸妈妈,这么晚了,他们还在不辞辛劳地找我,我心里很是自责。见到我之后,爸爸妈妈先是骂了我几句,然后又叮嘱我以后不许回来得这么晚了。我心里感觉暖暖的,毕竟他们是爱我的。幸福在我心里

蔓延着。 幸福很简单,但也很容易被我们忽略,同学们,擦亮我们的眼睛吧,让我们去发现更多的幸福,捡拾曾被我们遗忘的幸福吧。 妹妹的爱 1.妹妹爱学人样作文 2.爱唱歌的妹妹作文 3.妹妹既爱又恨作文 4.爱包馄饨的妹妹作文 5.有关妹妹的作文:爱臭美的妹妹 6.爱臭美的妹妹作文 7.爱运动的妹妹作文 8.妹妹爱学人样作文300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研究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3T14:11:13.553Z 来源:《青年生活》2018年第9期作者:陈佩璇孙慧雯[导读] 文章主要就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审視和思考,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环境、符号语义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进行剖析,希望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摘要:文章主要就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现状及其变化的原因进行审視和思考,对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环境、符号语义及文化层面等角度进行剖析,希望对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传播多元化 1传播环境的改变 科技革命带来的变革影响并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改变,并逐渐形成一种融合的全球文化。视觉传达设计也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受到了不可避免的冲击,导致设计面貌的极大改变。 1.1从视觉传达的社会环境来看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设计行业的繁荣,只有具有良好的信息传达才能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与经济紧密联系的视觉传达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即人们需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收集来满足商家及消费者的胥求,其结果必然促使新的设计形态产生;第二不断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媒介,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视觉形象承载着民族文化精神、审美倾向、民俗风尚、道德伦理观等,这些需求必然不断推进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1.2从视觉传达的传播媒介来看 信息传播离不开媒介,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传播媒介摆脱了早期单一的传播形式,进入了多元化时代。尤其是数字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介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诸多优势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当今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情况下,设计师要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优势,也要对传统媒介进行创新,结合不同媒介的特点,采用适当的形式增强传播效果。 2现代文化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在全球文化融合的趋势下,众多学科文化领域的交叉和关联及新学科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用多元文化的思维研究各种不同的文化以便适应这种形势,视觉传达设计也不例外。 2.1多元文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冲击 在数码、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传播科技的作用下,不同国家的文化以及不同领域内文化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各民族的文化实现了全面的交流,并导致多元文化的共存与渗透。作为设计师,其应该更多地关注多元文化的研究,从中发现更多的相关无素,用设计的语言进行交流、提炼和表达。针对不同的文化群体,设计师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文化知识背景,还要做出适当的选择,把其他各种文化因素考虑到设计中。 2.2受众的信息接收范式的转化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些研究者认为,人对于视觉语言的偏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情感方面的,反映了由视觉形态唤起的情感的直接影响;第二个是认知上的,反映了在人们心目中,视觉形态与其中的信息产生的美感与价值有关。当前社会的信息化、多元化,使得更多的信息被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使得视觉元素需要更形象、更深入、更生动,在体验层次上与人们的心灵相呼应,以达到最有效的视觉传播效果。受众需要的是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其更多的是感性地接受信息。 2.3当代审美及价值观特色对视觉传达的影响 每一个时期或民族的艺术设计。都深嵌在该时代审美特色或价值观的框架之中。当前经济发展及全球文化的交流使得人们的审美及价值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视觉传达上既受到简洁清新.强调功能的新现代主义的影响,也有轻松、幽默、刺激新奇、商业化、贴近普通大众的一面。艺术设计的发展脱离不了时代文化背景,总会受到该时代审美特色.价值观念、文化理念的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须把文化观和价值观问题摆到首要位置,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还要拥有文化伦理关怀,关注人们的文化需求和精神寄望。 3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转型 3.1设计范围扩大化:“二维度”转向“多维度” 在艺术的界限里,以线为主的形态叫做一维空间,以面为主要形态的叫作二维空间,以体为主要形态的叫作三维空间,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主要在二维空间内进行,但是在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维度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在进行着无限的扩展,从传统的类似纸张的“二维”发展到“三维”,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从平面转向立体,以后更会发展到“多维”给予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让观众获得更多有效的信息,让观众的体验更为愉快。 3.2设计领域开放化:“单一”转向“复合” 由于视觉传达设计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囊括了社会、文化和心理学方面的各种领域,另外由于设计这项工作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相通的成份,设计的成功与否就受到很多方面原因的作用和影响。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如果想要革新就注定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更大程度的交融,展现全新的风貌。作为一门应用设计学科的视觉传达设计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消费者的审美眼光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而且在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变化。这样的现实境况,对视觉传达设计人员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设计者在伴随着视觉传达设计的扩展而不断丰富扩充自己,之后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来解决各样复杂的问题。因为现在各个学科交融性增强,导致出现很多设计的边缘和交叉学科,设计人员分为前端和后端之分。例如网站设计师,交互设计师,页面设计师,应用程序设计师,色彩搭配心理师等。另外,视觉传达设计开始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因素,导致学科的复合型增强,例如心理学、行为学、信息传播学说等,他们都为视觉传达设计贡献着本学科的精髓,呈现出一中“协作”的态势,设计从“单一”向“复合”转型,这样的协作使得视觉传达设计这个学科得以全面的发展,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够转型成功。 结论:综上所述,视觉语言的内涵与形式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开始与其他学科专业相互渗透融合,在设计理念传播技术、形式语言、设计方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视觉传达设计将是一个更加多元化的領域。参考文献: [1 ](美)约翰。费斯克等.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新华出脱社,2004. [2]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装饰,2002(3).

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研究 寓居于互联网的新媒体文学打破了传统的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界限。读者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从普通接受者到新媒体文学的积极反馈者,再到为大数据所挖掘的审美信息制造者。网络技术带来的新媒体文学有着全新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作家和读者呈现出混融的趋势。这种混融状态被大数据所拥有的“信息互动快捷”和“生产者与消费者合一”特点所强化。然而,大数据并不能完全支配新媒体文学。新媒体文学中所包含的创作和阅读活动不能被完全数据化,而且数据本身的提取就具有价值倾向和审美需求差异。大数据进入新媒体文学,只能对其将来会怎样进行预测,但不能对其本身的终极意义进行追问。大数据由于是对阅读数据的搜集而形成迎合大众口味的作品,那么,在迎合与引领审美趣味之间到底如何取舍,成为新媒体文学创作者首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标签:新媒体文学;网络社会;大数据思维 新媒体文学主要指依靠网络、手机、电子阅读器和数字杂志等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学样式。新媒体作为媒介的存在,改变着大众对世界的体验方式、理解模式和思考形式。将新媒介作为自己存在场域的新媒体文学“有别于基于口传时代、印刷时代而形成的文学类型和文学观念”①。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技术的使用更加彻底地影响了新媒体文学的写作与阅读方式和对新媒体文学的批评生态,以及对文学本身进行反思的理论形态。那么,从口头媒介到大数据时代的新媒体文学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媒体文学在大数据时代的处境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思考?大数据作为技术手段又会给作为艺术的新媒体文学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从口头媒介文学到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文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文学迅速为大众接受和喜爱。但是,网络新媒体具有主体间性、互动性、超文本性、身份虚拟性、多媒体共建性和资源共享性,这些独特媒介属性所带来的作者与读者关系的变化使得新媒体文学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文学特质。 在口头文学时期,作者与读者基本处于一种原始的混融模式。诗歌起源初期是以一种直接情感表现的方式存在于原始生活之中的。初期的诗歌并非具体某个人创作的个性文学,“原始诗歌都不标明作者的姓名,甚至于不流露作者的个性” ②。文学创作者由于其创作的无意识和艺术共同娱乐性,因而不会有意识地将个人色彩固化于某一作品之中。这是因为“在原始社会之中,一首民歌经个人作成之后,便传给社会,社会加以不断地修改、润色、增删,到后来便逐渐失去原有面目……民歌的作者首先是个人,其次是群众;个人草创,群众完成”③。所以,早期诗歌的成形背后隐藏着一个历史性的创造过程:当一首诗歌被第一个人唱出来之后,如果众人都能从中感受到美和愉悦,那么它就能被不断地丰富和传唱,直到诗歌以固定形式被接受;但是如果相反的话,它便早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因而,寻找原始诗歌的第一作者的任务是艰巨的。文献的记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及其审美特性(一) 【内容提要】 视觉时代文学的图像化正在成为文学存在的常态,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和放逐的处境之中。另一方面是文学主动走向图像化,即成为电视剧,电影等的脚本。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在于文学中的形象是要靠二度转换的,它必须借助读者的想象和想象力。它为我们创造的是一个内视化的世界,有助于人的精神内省和深度审美,有助于人摆脱感性的沉沦而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视觉时代文学图像化审美特性无可置疑,正如许多论者指出的,图像文化在我们今天的文化生存环境中已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文化的生产、传播、接受与消费似乎只有靠图像的呈现与传播才能正常运行,比如电影、电视、广告、因特网、卡通、电子游戏等等,它们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现代传媒艺术的大众草根性、虚拟民主性和对时间空间的超越导致图像文化狂欢时代到来,文学在现代传媒艺术巨大的身影后日益形只影单。文学进入现代传媒的领地是不容易的,在纸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组成的泛媒介场之中,现代传媒成为主媒值,而纸媒介反而沦为副媒值。文学的外延被重新审定,文学传媒化意味着纸媒介文学逐渐进入历史的栅栏。曾经独享千年荣耀的文学在新世纪初叶面临巨大的困境,现代传媒艺术则雄视阔步走进当下中国艺术的核心领域。 我们知道,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必须诉诸一定的文字符号,其接受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才能达到文学阅读的目的。而且,文学作为文本传播方式,是最不适宜大众接受的。更何况在高度紧张忙碌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奔波劳顿,每天面对的是大量最便捷、最直接、最普及、最即时性的图像信息的袭击,已无暇去品味唐诗宋词的审美境界,感悟名著的文化底蕴,来陶冶性情。所以,文学的创作与阅读在图像文化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局限性。相反,图像性内容使观看者超越语言的障碍,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以可视性、表演性、游戏性直接使观看者参与其中,为现代都市人拓展新的文化空间,比如在众多的图像传媒中,最具影响力的影视艺术会使观众与影视故事共时性存在产生如临其境的幻觉感受,已成为后现代社会中一种最好的休息方式。而且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能像影视这样呼应着大众的需求与审美反应,也因此让大众广泛地接受。事实上,影视对文学的冲击是致命的。有人说:“凡是没有进入电视的真实世界,凡是没有成为电视所指涉的认同原则,凡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为边缘;电视是绝对卓越的权力关系的科技器物。“(1)所以,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放弃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而沦落为影视的一部分,即影视的脚本。更何况,在影视创作潜存的丰厚的经济利益趋动下,哪一位作家不动心呢?据茂莱研究认为:“一位小说家一旦成功,他能从电影买卖中获得的钱数简直是无限的。今天的小说家所享受的合同待遇会使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斯坦贝克和海明威歆羡不已的。我们很难举出哪一个稍有才能的当代作家没有向电影界卖过作品或没有写过电影剧本的。”(2)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在于文学的影视化就必须完全按照影视逻辑的美学特征进行文学包装,一方面从文本内容上说多为暴力、色情、恐怖、灾难等等;另一方面从艺术表现形式上说,“肤浅的性格刻画,截头去尾的场面结构,跳切式的场面变幻,旨在补充银幕画面的对白,无需花上千百个字便能在一个画面里阐明其主题。”(3)如此包装过的文学已完全被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了。因此,文学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处于被排斥、放逐的处境之中。不仅仅如此,还迫使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从传统的语言艺术变成了“图像艺术”,大量的文学作品被图说,影视使小说图像化,诗歌、散文TV使散文、诗歌图像化,MTV使歌曲图像化,网络语言使网络文学图像化等等,正如尼古拉米尔佐夫说的:“新的视觉文化的最显著特点之一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4)在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里文学被迫进入了一个“看图”时代,纯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自然地被消解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