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

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1、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

态系统)对于分析和理解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行为的重要影响。

(二)对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1、行为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能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者消失。而强化则是促使个体学习的动机,举个例子来说,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奖励,或者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意想不到的好评,这种行为则很容易被学习而且更容易被持续维持;相反,若一个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或者该行为得到不希望的结果,这种行为将很难以持续维持,例如,在小学的学习中,助人为乐、好人好事是会受到老师表扬的行为,就有学生不断从事这样的行为并且持续维持,然而,当一个学生做了好人好事却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被误解、被指责,那么他以后极可能会很少从事这一类的行为。在行为主义这里,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巧为,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冲击疗法等等。

2、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认知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等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认知理论主要强调被压抑的潜意识,它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于世界的看法以及个人的信念、期待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更会影响整个生活形态的形成。

3、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由于综合了认知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因此,它能够做到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受助者实现改变的目标,而认知的改变和行为的改变又是相辅相成的。认知行为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因此,其认知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认知行为治疗的干预对象包括六类:其一是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和相关问题;其二是婚姻问题、家庭成员关系问题;其三是人际交往问题与交往技能训练;其四是学习障碍与解决问题的指导;其五是适应不良性问题;其六是身心障碍。

二、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在社会工作中的理解和运用

(一)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理解和运用

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在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加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并影响人们的环境,以使人与环境的互动更具适应性,而对于社会工作者而言要善于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出发去寻找影响人类行为的各种深层原因,消除环境中阻碍人们成长、发展的要素,促使环境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即从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入手,去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的实务过程可以概括为七个步骤:首先是进入系统:进入案主所处的系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案主所处的社会境遇,包括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状况等;其次是绘制生态图:绘制案主与周边人际系统(包括邻里社区、夫妻关系、家居环境、扩展家庭、朋友、工作、单位等)之间的压力、冲突、强弱关系生态图;第三步是评量生态:确定与案主相关的这些子系统能够为案主问题的改善带来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社会情景的,评估可以使用的所有资源;第四步是创造改变的观点:设定好改变的目标及策略,关注案主因改变而出现的问题并试图阻止,帮助案主应付压力性生活转型、创伤性事件、应对环境性压力以及

给予家庭过程以帮助;第五步是协商与沟通:与案主以及与别的系统之间的沟通,协商各方的重要目标、各方应承担的任务、描述改变的过程,处理好各方不同的意见;第六步评估:经过对案主的介入,以及其问题的改善,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介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重难点是什么,最后为此次介入建立档案。

在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该注意的是,人们遇到的许多问题不完全是由个人引起的,社会环境中的障碍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的着眼点不能仅放在个人身上,还要从与之间相关的不同系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着手;服务对象与各个系统的关系是动态的,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的对服务对象与环境的关系作出新的判断;对服务对象的帮助要从整个生态系统出发,把他们的问题放到不同层面的系统中去看待和解决。(二)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理解和运用

社会工作者应该将认知和行为治疗结合起来,在经典的行为治疗中加入认知矫正和指导,利用示范性、反馈、社会强化、公开和内心的语言等多种技巧和方法,来对案主的行为进行改变和强化,利用语言教会案主解决问题和决策技巧。

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过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是要寻找案主的不良认知。将案主的行为放置于案主所生活的环境中,考察在在此环境中案主的行为和不良认知是如何产生的,案主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以及案主的家庭成员、同辈群体、生活的社区等人是如何看待案主的行为的,在此基础上,再看看案主是如何回应这些看法的;第二步是改变不良认知。帮助案主分析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行为;第三步是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利用理性情绪法帮助案主清晰认识自己的认知状况,以Beck的六种认知错误为指南,寻找案主可能存在的负面、不正确的认知,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第四步是情绪和行为的好转,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案主的情绪以及行为得到好转,记录案主的变化;最后一步是案主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在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时应该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人群都适合这种方法,痴呆、记忆障碍、意识障碍、严重的精神病性症状、治疗关系不能建立者以及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属于禁忌人群。其次,社会工作者在面对案主时,除了具备尊重、接纳、积极无条件关注、同理心等基本素质外,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还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的素质以及在案主的生态环境中重建案主的认知结构,通过情景回顾,与案主一起总结治疗的整个过程,让案主清晰的看见认知在自己生活中的影响,同时帮助案主发展一些技能,克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三、案例介绍

(一)案例来源

该案例来源于2015年11月14日跟随张明锁导师前往兰考XX小学进行学习和调研所获得的个案,由于时间、条件等的限制,对于该个案的有关资料收集的并不丰富,目前笔者所拥有的资料是通过相关人员的介绍以及在与案主做小组活动时所了解到的资料。

(二)案例背景

小学四年级学生玲玲(化名),在校学习成绩一般,基本能完成老师上课布置的课堂作业,玲玲父亲早逝,母亲是哑巴,家境困难,玲玲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回家也会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小组活动中,玲玲表现出只和自己“玩得好”的同学说话交流,而与其他同学基本零交流,在“我们都是小画家”活动中,笔者发现,玲玲喜欢吃苹果,可是因为家境困难也很难吃到,玲玲喜欢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的蝴蝶,向往自由不受束缚的生活。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笔者与玲玲的个案访谈中,玲玲说到自己并不那么喜欢学习,认为即使成绩再好也不能上大学,母亲也很少陪伴自己,缺少家人的关爱。

(三)服务对象成长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1、学业问题。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案主对于学习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完成老师的作业也只是完成任务一般,不爱学习,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大学,考大学就是为了找个好

工作,既然没钱上大学那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

2、人际交往问题。案例中的服务对象虽然没有表现出性格孤僻的特征,但交朋友却挑人,在活动中明确表示出自己和谁“要好”,和其他人不熟,不愿意敞开心扉去认识更多的朋友,其他组员在服务对象的画上添加其他东西,表示对服务对象的期望与友好,她却很生气,认为这是在毁坏属于她的东西。

3、自我认同问题。案例中的服务对象缺少家人的关爱,老师的关注度也不高,与同学的交流较少,同辈群体朋友不多,自我认同度不高,长此以往,可能会给成长过程造成阻碍,引发一些精神性问题,并且可能导致自闭症、抑郁症的出现,甚至引发犯罪问题。

4、亲子问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在生活中有五种基本需求,分别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感的需求、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案例中的服务对象由于家境困难导致生存需求困难,由于监护人的缺少,会引发一些安全问题,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而缺少爱与归属感的需求,由于自我认同感的低下,不愿追求自我实现。

5、社交系统问题。案例中的服务对象其实有很多可以发泄、谈心以及可以给予帮助的对象,比如自己的父母、学校的老师、其他同辈群体、同村的街坊邻居、村组织、其他亲戚等。然而服务对象却没有雨获得他们的帮助。

四、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认知行为理论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分析

1、个体认知层面的偏差

(1)非理性信念。儿童的一些消极的非理性信念会影响个体行为,产生负面情绪,案例中的玲玲个人的认同度低,这种信念会将自己遇到的挫折无限放大,并且对于一件小小的事情容易愤怒,会导致一些严重的行为偏差。

(2)固有的认知模式。在长期的自动化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儿童容易形成自己的认知模式,并且难以纠偏,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儿童的行为会出现偏差。案例中的玲玲平常成绩一般,没有受过老师表扬,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当,偶尔收到冷落的情况容易让玲玲产生“自己太差”的心理。

2、家庭层面的认知偏差

缺少父母关爱。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玲玲没有父爱,唯一的母亲因为是哑巴而且需要抚养玲玲也很少关注玲玲的成长与学习,玲玲的成长中缺少这些关爱,使玲玲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认为自己不该活在这个世界上。

(二)生态系统理论对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分析

父亲对玲玲成长的缺席以及哑巴母亲的生活压力并不是造成玲玲生活困境的主要原因,玲玲的生活环境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子系统没有负起对玲玲关注的责任。首先是玲玲老师对玲玲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发现玲玲学习懈怠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其次,母亲尽管生活压力大,却也没有及时与玲玲谈心,使得玲玲与母亲之间出现隔膜;再次,对于玲玲特殊的家庭环境,村中信息的闭塞,村组织以及县政府没有及时的提供生活补贴;并且,玲玲所在的乡村街坊邻舍也没有对玲玲给予关照;最后,同辈群体之间也没有注意到玲玲特殊的家庭环境。

五、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下对服务对象介入的对策分析

(一)生态系统理论下对服务对象介入的对策分析

首先应和与服务对象玲玲密切相关的子系统(邻里村舍、母亲、其他亲戚、老师、同学、家居环境、村组织、县政府等)取得联系,对他们开展工作,取得他们对玲玲认知重建以及行为纠正的一致支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切实为玲玲争取福利,为玲玲的家庭争取低保,帮助玲玲的母亲参加一些技能培训,增强工作能力。

(二)认知行为理论下对服务对象介入的对策分析

1、认知重建。

首先要矫正玲玲的一些非理性信念,社工要引导玲玲认识到非理性信念是导正行为偏差根源,引导玲玲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进行自我对话,让玲玲将这些消极的非理性信念以积极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次,是要矫正外界对玲玲的认知偏差,最主要的就是同辈群体对玲玲的认知偏差,与玲玲的老师以及同学进行沟通,让他们积极配合配合玲玲的个体成长,鼓励同学们抛却对玲玲的认知偏差,接纳玲玲的不良情绪以及偏差行为,鼓励他们互帮互助;最后,要让玲玲提升自己的自我认同度。

2、行为纠正

通过认知领悟疗法、放松训练法以及系统脱敏法,减少玲玲的交往障碍,让玲玲在与周围人接触时不再有压力和偏见,通过自我管理,社会工作者应该引导玲玲建立自己行为改变的计划,比如上课发言的情况、与同学交流的次数、与母亲沟通的次数等。

六、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下社会工作的项目活动

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社会工作者可以设计一套对玲玲认知重建以及行为纠偏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并且将玲玲周边的同辈群体、街坊邻居、教师以及居委会等人员都组织起来。下面是笔者设计的大致活动安排表。

服务方法服务人群活动的基本要求注意事项

个案玲玲所在小学的与玲

玲类似的家庭困难学

生;性格不良的儿童

以及认知行为偏差的

儿童;

针对每位儿童进行个案辅导,

以家庭为单位,将认知重建以

及社会支持关系的建设结合起

来,根据每位儿童的情况确定

个案辅导的次数。

以治疗为主;注意家

庭对儿童教育方式

的调整;将儿童认知

与行为的改变告知

儿童的支持系统。

小组问题基本消除的服务

对象与其他儿童的小

改善服务对象与其他儿童之间

的互动关系,让服务对象逐渐

融入班级或者学校的日常学习

和活动中,确定好小组活动的

次数。

注意其他儿童的选

择;注意小组关系的

建设与发展;平衡服

务对象与其他儿童

的发展要求。

由其他儿童组成的小

针对其他儿童的不同需求,组

成不同类型的小组,如情绪管

理小组、沟通技能训练小组等。

注意关注小组成员

之间关系的改善;注

意介绍预防心理困

扰的知识和技能;注

意培养其他儿童的

兴趣。

宣传该小学与周边农村的

所有学生及居民

针对该小学和周边农村面临的

“问题”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困

难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

帮助学生、家长和老师提高识

别“问题”学生的能力,了解

应对方法。

注意具体问题的规

划以及设计宣传的

内容;注重介绍“问

题”学生识别和处理

的知识;注意“问题”

学生识别机制的建

设。

培训该小学的所有教师,

尤其是各班的班主

任。

针对“问题”学生的特征和处

理方法开展培训,加深老师对

“问题”学生的理解,提高老

师处理“问题”学生的能力。

注意邀请专家进行

培训,扩展老师的视

野;注意处理“问题”

学生技能的培训,提

高老师处理“问题”

学生的能力

周边农村住在周边农村的该小

学的部分学生、家长

以及志愿者

针对周边农村普遍存在的亲子

关系和子女教育中的问题开展

农村大型活动,改善亲子之间

的沟通和居民教育子女的态度

和方式。

注意亲子关系以及

居民教育子女的态

度和方式的改善;注

意家长与家长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以

及邻里与邻里之间

支持关系的建立。

交流该小学的教师以及居

委会工作人员总结在小学和周边弄讯开展专

业服务活动的经验,与经济较

发达的地区进行交流,拓展专

业服务的视野。

注意总结本地开展

专业服务活动的经

验;注意学习先进的

专业服务理念和经

验。

结语

该小学在兰考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学校,在学校内,有很多学生如玲玲一般,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没有监护人或只有一方甚至隔代监护问题的出现,社会工作者通过将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结合起来,针对该地区的问题设计出的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可以取得一些明显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这些儿童克服成长困境,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但无论是认知行为理论还是生态系统理论,都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社会工作者在运用的过程,要注意技巧的筛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服务对象的方法技巧。

参考文献

[1]童敏著,《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规划与设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童敏著,《社会工作实务基础——专业服务技巧的综合与运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4]刘春洋,《认知行为理论视角下青少年成长困境的个案探究》,[期刊论文]产业与科学论坛,2015年第14卷第18期;

[5]王竹换、庞鑫,《浅析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2011年08月02日星期二11:16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由生态和系统两个理论结合产生的。 一、生态理论 生态学(Ecology),最早是由德国生物学家于1869年定义的:生态学是研 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为: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 生态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萌芽期(亚里士多德的公元前4世纪到14世纪):古人在长期的农牧渔猎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 代表人物:公元前4世纪学者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公元前三 世纪的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古罗马公元1世纪老普林尼的《》、6 世纪中国农学家贾思勰的《》。 形成期大约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15世纪以后,许多科学家通过 科学考察积累了不少宏观生态学资料。19世纪,由于农牧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开 展了环境因子对作物和家畜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促使了生态学进一步发展。 19世纪初叶,现代生态学的轮廓开始出现。 发展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态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科 学的研究成果,向精确定量方向前进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由于世界上的 生态系统大都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社会经济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交织,实 际形成了庞大的复合系统。有关生态组织:国际联合会(IUBS)制定了"国际生物计划"(IBP),对陆地和水域生物群系进行生态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 了人与生物圈(MAB)国际组织,制定"人与生物圈"规划,组织各参加国开展森林、

实用文库汇编之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作者:座殿角* 作品编号48877446331144215458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 (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 (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社会工作实务--个案工作(详细笔记)

第一章个案工作 一.个案工作的定义 个案工作是专业工作者遵循基本价值观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遭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以帮助个人或家庭减轻压力、解决问题、挖掘生命的潜能,不断提高个人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二.个案工作的基本要求 (1)服务对象:是生活中遭到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2)个别化的工作方式:核心是个别化一对一专业服务。 (3)服务目标:协调个案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使之更加和谐。 三.个案工作的本质 协调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症状,恢复和增强个人或家庭的社会功能。 四.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大传统治疗模式 人本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服务模式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个案工作任务中心模式 危机介入模式 家庭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理论假设 ①人的成长与发展假设:人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心理、社会三个层 面相互作用,推动个人成长和发展。 ②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强调服务对象问题与其感受到的来自过去、现在及问 题处理三方面压力有关,使其出现心理困扰,人及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假设: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是 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假设: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暂时是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 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在能力。 (2)治疗技巧 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 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的治疗的具体方法。 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 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 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服务对象相互沟通,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 间接治疗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方法。 特点:把服务过程分为研究,诊断和治疗三个阶段。 ①注重从人际交往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 ②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 ③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2、认知行为治疗模式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内容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基本原理包括两项基本原则和三种意识层次的理论假设,以及依据这些理论假设而设计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1)基本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是以人的认知和行为作为关注焦点的治疗模式。它包含两个基本假设:一是认知对人的情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是人的行动会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情绪。 就认知因素而言,包括三种不同意识状态的层面:意识、自动念头、图式。(2)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根据服务对象问题的复杂程度安排5—20次的面谈,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案例,像人格障碍等,辅导面谈的次数可以超过20次,每次面谈的时间大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 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1、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个案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报告(范例) 一、基本资料 案主姓名:吴某 性别:男 年龄:73 岁 二、个案来源 个案是院舍照顾机构管理人员转介,社工经过与案主面谈,确定初步问题后接案。 三、个案背景资料 (一)重要引发事件 近日案主因心脏病住进深圳某医院,这次在检查、护理、用药过程中处处抱怨其儿子,还经常无故对儿子发脾气,跟病房的医生、护士甚至病房的其它病人家属说他儿子的坏话。案主的父子关系一度非常紧张,他的儿子也在一气之下说了要放弃案主,在医院案主的儿子要和案主脱离父子关系,案主父子关系面临一个大挑战。案主需要心脏搭桥,手术费最少要用 6 万块,手术费用如果筹不够,案主将无法顺利进行手术。最坏的打算就是案主“有钱看病,没钱等死”。 (二)曾做出的调试和成效 1.自我调试。 案主入住老人颐养院之后,因与子女关系都不好,感情上面缺乏沟通,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关爱,案主有被遗弃的

感觉,时刻认为自己没有依靠,没有归属感,对生活非常消极、自卑。 案主曾经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也想通过一些日常活动来摆脱这种困境,比如通过给希望小学的学生定期捐款,给有需要的人编织毛衣送温暖等,但是由于得不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案主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2.院舍照顾层面。 老人颐养院的领导曾经与案主儿子多次面谈,与其共同探讨案主目前的状况,希望改善案主与儿子之间的关系,并尽量通过安排文娱活动让案主融入院舍生活。 (三)行为表现。 案主住院后,由于对疾病的害怕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和敏感,容易对身边的人产生种种误会。只要身边的人说了一句不当的话,或者一个不合适的行为,就会引起案主的猜疑和否定。 (四)人际关系。 案主在入住养老机构后,案主失去自身的角色而与他人交往,使案主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这引起个人认知出现误区,在他的眼中,只看到别人的缺点,看不到优点,眼中容不下一粒沙子的性格,喜欢挑别人毛病,导致了案主与家人、与院舍照顾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其它老人之间缺乏稳定的沟通,案主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杭州市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研究评审表

规范小区管理,搭好组织机构,架起沟通桥梁 ——助理社会工作师一一爸爸 一、背景介绍 HW小区于2010年交付,房价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小区原定计划分一期、二期,一期主要是商住房的建设,二期主要是开发建设五星级酒店。开发过程中,一期开发商HW因故将所有产权转让销售给了另一个开发商公司YT。四年多来,因房屋质量、设计原因、居民入住情况等原因,小区矛盾逐渐凸显,亟需业主团结起来共同解决,成立业委会的呼声越来越高。 二、案例分析 1、HW小区属于商住小区,因销售期间更换了开发商,中途衔接不够完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新接手的开放商因初涉房地产,政策不熟悉,加上已有业主拉横幅抗议开发商,导致开发商对业主态度也不尽友好。 2、业主构成。HW小区建设之初起点高,宣传阵势十分庞大,房价在周边小区中是最高的,但实际入住之后发现周边配套奇缺,业主自购入住比例不足50%,每幢每单元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群租、淘宝人群,令业主苦不堪言。 3、该小区物业未更换,且不是开放商物业,所以得不到开放商的大力支持,但小区地下车库扬尘大、污水倒灌、墙体脱落、车辆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区居民生活,物业的无能为力更令业主怒火中烧。 4、HW小区建在排灌站旁,船只进出每次鸣笛噪音大。小区开

发商未在小区外围建商铺,无配套,居民十分不便,经营性收入也十分少。同时,开发商正在建造二期酒店项目,施工也给居民带来了不便。 三、服务计划 1、服务目标 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代表组成,代表业主的利益,向社会各方反映业主意愿和要求,并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一个民间性组织。本社区辖区有八个小区,3个小区居住规模近1000户,3个小区超1500户,全体社工不足14人,范围广不足以服务好每个小区。所以成立业主委员会,选出全体业主的代表,制定规范,让小区管理有法可依,有制可循势在必行。 2、服务策略 (1)理论依据: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 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 (2)理论实践:对于小区来说,环境友好、小区安全、生活便利是居民的基本需求,挖掘一批热心的居民,学习了解法律,参与到业主委员会这一公益民间组织,代表全体业主共同为小区发展无私奉献,就是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自我实现的需要。 (3)社工角色:本案例中,各方对业委会概念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法律定位、工作方向都十分不明朗,社工需要担任使能者、资

生态系统理论案例

案例分析题(30分) 林老先生今年76岁,退休前在政府机关工作,退休后与老伴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结婚五十多年来感情很好,育有四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剩下老两口一起居住。就在五个月前,林老先生的老伴由于一次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林老先生很伤心,子女们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但是老人觉得保姆对自己态度不好,所以没多久他就辞退了保姆。子女们怕他在家无人照顾,睹物思人过于悲伤,便将他送到养老院。但是之前性格开朗的林老先生住进养老院之后,变得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很少与其他老人交谈。 问题: 1.请对林老先生的状况做分析(10分) 2.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提出帮助林老先生的思路。(20分)答题要点 1、从材料可以看到,林老先生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丧偶的状况对林老先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林老先生与妻子感情一直很好,居住在一起,丧偶对于林老先生心理上的打击是很大的;其次,林老先生自己居住,可能会有孤独与寂寞。老伴之前起着感情陪伴的作用,老伴去世后,老先生自己居住,会面临这方面问题;第三,长期来看,生活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虽然林老先生现在生活还可以自理,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以后照料方面也会成为问题。(5分)从材料我们也可以看到林老先生有着一定优势:几个子女都很关心他,从请保姆到送养老院可以看到子女们对于林老先生是很关心的;

另外,老先生现在生活尚能自理,而且之前性格开朗。(5分) 2、工作思路:生态系统理论的关键在于将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有层次的系统之中,将服务对象与其所生活的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待,通过改变系统来实现个人需求的满足。支持网络包括正式支持和非支持支持两部分。(5分) (1)关注林老先生的意愿,发掘他的胜任能力。无论是帮老先生请保姆还是继续留在养老院,都要与他进行很好的沟通,征求他的意见,尊重他的意愿。要帮助林老先生建立起掌控环境的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2)对林老先生生命周期中丧偶这个重大生活事件的处理。通过心理宣泄和心理调适帮助林老先生走出丧偶的心理阴影。福利院或者子女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情感陪护,帮助林老先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从而有效减轻丧妻的悲痛,尽快的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3)与老先生子女沟通,帮助他建立更新的人际关联。重视老先生子女的作用,在工作中多与其子女沟通,也促进子女与林老先生的沟通,让老先生能够享受子女的照顾和关爱,有机会享受天伦之乐,从而发掘出更多的自我价值。 (4)征求老先生意见,养老院对老先生身体状况进行评估,看其是否愿意以及适合住在养老院,以及以后住进养老院的可能性,让老先生能够发挥自己的适应力,从而与新环境形成最佳的调和度。(15分)

社会工作个案案例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姓名:F(为了保护来访者隐私,故在此隐去真实姓名)。 来访者性别:女。 来访者年龄:21岁。 来访者职业:在校大学生,大二在读。 来访者主要症状: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对生活失去兴趣,不愿意与同学、老师、家人交往,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自我评价低。 二、个人陈述 “我和我男朋友L是高中同学,高三的时候我们不顾老师和双方家长的反对恋爱了。高中毕业以後,虽然没有考进同一所学校,但都在这座城市,我们俩都很高兴。我们的父母也基本上默许我们之间的来往了。” “虽然我们学校之间距离很远,但刚上大一的时候L每个星期都会来我的学校找我两、三次。每天晚上都会通电话。但是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很久,後来他来找我的次数慢慢变少,到大一下学期的时候,他半个月才来找我一次,基本上都是我去找他,但是我找他的时候他显得很不耐烦,於是我们就经常开始争吵。” “随著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就越来越觉得累。很多时候想到了分手,但是又真的舍不得这段将近两年的感情。”

“後来有一次我偷偷查了L的手机通话清单,发现他跟一个女生来往很密切,我给那个女生打电话,骂了她。我当时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完全想象不出来自己会像个泼妇一样骂人!他知道这件事情以後,说我是无理取闹,跟我提出了分手。我追问他和那个女生的关系,他说是学校社团的事情才联系的。我不相信,继续追问,他就根本不解释了。我去找他,他也总是找藉口不想见我。” “到现在,我们已经半年多没有联系过了。但是我心裏面还是放不下他。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我控制不住自己啊!分手之後,他并没交其他的女朋友,所以我想那件事情是我误会他了,我很後悔。如果当初我能冷静些,就不会和他分手了。每天我都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越想越放不下他,越想越难受。每天心情都很不好,睡觉也睡不好,总是会梦见与L重归于好。什麽都没有心情做:也不想上课,也不想和同学交往。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什麽都做不好。我已经变得完全不象自己了!这真的很恐怖,我不想这样。” 三、诊断 根据来访者敍述,以及了解其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诊断为:一般情绪障碍。 四、咨询方案与策略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上课讲义

常见的几种个案社会 工作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930年美国史密斯学院的汉金斯(Frank Hankins)首次使用“心理社会”这个概念。193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发表“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in Social Casework)一文,系统阐述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有关理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另一位学者霍利斯(Florence Hollis)在20世纪60年代综合各种相关的理论把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 (1)理论假设 ①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也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即考察“人在情境中的状态”,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方面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一起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②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认为导致服务出现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成长早期未实现的欲望或诉求压抑,对服务对象当前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形成压力;其次,当前的压力,迫使早期的问题显现出来;第三,对外部环境的应对能力和自我情绪控制能力的欠缺而无法有效应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来自过去、现在以及问题处理这3个方面的压力相互影响,最终使服务对象心理出现困扰、人际交往出现冲突。 ③对人际沟通的假设。认为人际沟通是保证人与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 ④对人的价值的假设。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他们也有自我发展的潜力。 (2)治疗技巧 ①直接治疗技巧。直接治疗技巧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直接治疗技巧。前者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而服务对象只处于被动接收状态的各种辅导技巧。这种辅导技巧不关注服务对象的自身感受和想法。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支持是指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和同感等方式减轻服务对象的不安,给予服务对象必要的肯定和认可;直接影响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探索-描述-宣泄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让服务对象解释和描述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为服务对象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的机会,以减轻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调整服务对象的不良行为。后者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相互沟通交流,引导服务对象正确分析和理解自己问题的各种具体技巧。这种辅导技巧比较关注反映服务对象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思、心理动力反思和人格发展反思。现实情况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对自己所处的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理解和分析的技巧;心理动力反思是指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正确了解和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的技巧;人格发展反思则是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以往经历、调整自己人格的技巧。 ②间接治疗技巧。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家人、朋友、同事、邻里和

社会工作个案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社会工作个案 瑞安市华夏之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李频蕾 一、个案基本资料: (一)案主:木军(化名) (二)性别:男 (三)年龄:41岁 (四)婚姻状态:未婚 (五)接案社工:李频蕾 二、个案来源: (一)接案日期:2012年9月12日 结案日期:2013年7月7日 (二)接案原因:案主想改善母子关系,重新寻找工作。 (三)途径:社区禁毒工作人员转介。 三、个案背景资料 案主是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隶属于瑞安市玉海街道某社区。今年41岁,至今未婚,父亲已病故多年,家中现在只有母亲与案主2人,母亲为了维持生计,把家里的房子卖掉了,现居住腾退房。案主1995年10月开始吸毒,1996年1月由于吸毒被抓进戒毒所。戒毒所出来以后,无业,一直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平时在家经常昼夜颠倒,由于怨恨母亲卖掉房子,与母亲关系也不融洽,自身很想出去找工作,但又没有勇气去找,怕找不到。 四、问题及资源分析: (一)案主问题和需要: 1、案主与母亲的关系问题。案主的母亲在为了维持生计卖掉老房子,母子二人只能居住在腾退房,案主不理解母亲经常跟母亲吵架,说自己连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所以到现在还找不到老婆,而产生了不良的怨恨情绪,母子沟通不好。据我们了解到案主母子俩都想改善母子关系,但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 2、没有勇气去找工作。案主由于长期在戒毒所里,社会功能有所欠缺,再加上,长期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自身生活态度消极,认为没有能力去改变一些现实。 (二)案主的优势: 1、案主改变的意愿强烈; 2、社会支持系统较好(母亲和社区工作人员)。 (三)案主的劣势: 1、是特殊人群,非理性信念比较强; 2、自尊心强,改变的勇气欠缺; 3、对再社会化的认知有偏差,认为自身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 五、介入目标 (一)介入目标的计划与理论: 第一步,对案主进行理性情绪治疗。此理论认为人的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皆来自个人不理性的理念,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时,他会导致不良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个案分析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钟天桥,男,14岁,是一名初二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一年回家一两次,两个姐姐都出嫁,家中只剩案主与奶奶,父母每年外出之前会留下一小部分钱由奶奶支配,两人靠田里种的的庄稼维持日常生活。奶奶年纪已大,除了忙地里的活,还要做饭烧菜,加上文化程度低,基本上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管教案主,两人代沟严重,很少交流互动。父母外出打工从不打电话回家,不关心案主的生活和学习,用他的话来说家就是个吃饭睡觉的房子。案主性格较为外向,但脾气暴躁,轻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科任老师反映经常扰乱课堂,近段时间三天两头旷课。找案主谈话时了解到,他觉得上学没意思,最近认识了村子里的社会青年,想辍学跟他们“混”,反正自己没人管没人关心,问到家庭情况时他总是自卑地低头不说话或说不知道。学校了解他的家庭情况后,想给他申请贫困补助,但他不愿意接受 二、问题分析∶ 案主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其的生活环境给他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家庭生活里很少有父母的身影,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开始厌倦生活和学习,潜意识觉得自己是没人关心没人爱的的;案主与不良人群交往,别人买瓶水或零食给他,他就很满足,他觉得这样就是关心,在精神上找到了依托,想要跟随这群社会青年一起玩,加上在校表现不佳,学业困难,与同学相处的不融洽,又因为家庭的原因在同龄人面前有自卑的心理,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更是不闻不问,于是产生了辍学的想法。学校老师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表现出的冷漠又自卑可见留守儿童心理的极大创伤;而他拒绝学校的帮助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他看来这是同情和可怜,这样的心理需要纠正。 三、个案目标与服务计划 目标∶改变案主现在颓废的生活状态,避免其跟着社会不良青年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帮助其发现自己生活的温馨,让他感受到父母家人、老师、同学的关怀和爱;帮助他认识到校园生活以及家庭的美好,认识自己的偏差,走回正常的人生轨道。 计划∶(1)收集资料,了解案主的基本情况 (2)约定时间上门走访、与案主父母取得联系 (3)整理所得资料信息,找出问题的关键 (4)与案主接触,得到其信任,并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 (5)对案主实施心理、思想上的工作 (6)注意案主心理及表现情况,并积极给予鼓励、关心和引导 (7)积极帮助案主与父母家人以及老师同学的互动和沟通 (8)注意案主可能存在的情绪波动,跟进服务 (9)若各项目标基本达成,即可结案并共同制定未来计划 四、计划开展过程及实施成效 过程∶(1)通过学校的资料了解钟天桥的个人信息,并向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同学了解他的在校生活、学习习惯以及性格、为人处事的特点。从老师同学口中得知,他不爱学习,上课经常睡觉,跟周围同学讲话,基本上不交作业,老师教育他时,他总是一脸的无所谓。(2)找到钟天桥的家庭地址,并跟他奶奶约好将会在周末去拜访。钟天桥的奶奶是个农村

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剖析

第一章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个案社会工作的含义 传统上,西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社会工作是根据使用的方法或实施的领域进行分类的,因而,社会工作者被分为个案工作者、团体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儿童福利工作者和学校社会工作者等。以个人或家庭为工作对象的被称为个案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在当时主要由个案社会工作者通过不同的协助方法,借助机构力量协助个人、夫妻或家庭更有效地应对问题、挖掘潜能并恢复社会功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系统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理论基础,与之相适应的“通才取向的”社会工作遂成为社会工作的主流。 关于个案社会工作的定义,在其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随着社会的变迁、观念的变化,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兹介绍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表: 有关个案社会工作的主要定义 定义提出者与时间定义 芮奇蒙(Mary E. Richmond),1922年个案社会工作包含着一连串的工作过程,它以个人为着手点,通过对个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调试,以促进其人格成长 鲍尔斯(Swithum Bowers),1949年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以人际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为依据,启发与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 环境之间有较佳的适应关系 斯梅丽(Ruth E. Smalley),1967年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这种方法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促进案主运用各种社会服务,以增进其个人和一般(社会)的福利 霍丽斯(Florence Hollis),1972年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心理暨社会调试方法。个人社会功能的丧失或不良是因同时受到案主本身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是个人内在需要的满足和个人社会关系的协调 《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1994年个案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基本方法,单以个别方式,为感受困难、生活失调的个人或家庭(案主)提供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务,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濯进和张曙,2001年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类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整和环境改善等 方面的支持和服务,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 潜能,完善人格和自我,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个人 或家庭的良好福利状态 许莉娅,2004年个案社会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遵循基本的价值理念、运用科学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以个别化的方式为感受困难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家庭方面的支 持与服务,帮助个人或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和挖掘生命潜能,不断提高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社工典型个案案例 案例一: 陈教授,现年65岁,退休前在上海一所著名大学教书,陈教授早年在外地“插队”,一子一女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因而对父亲的“不管不问”颇有怨言。陈教授妻子在世时,子女们还经常回来探望。陈教授有个弟弟和两个侄子在上海,因而他的生活平静而安详。前不久,陈教授由于回家较晚,到家后,发现老伴躺在地板上,呼吸微弱,连忙送往医院,当子女赶到时,老伴已经离开人士。子女们把责任归咎于父亲“回家过晚”,双方之间的裂痕加深,子女们用冷言冷语讥讽老人,探望次数大大减少。老人整日待在家中,经常酗酒,酗酒后会痛哭流涕,喃喃自语,认为老伴的死是自己造成的,还不到一个月,原本身体健康、开朗乐观的陈教授,变的骨瘦如柴,精神恍惚。社区服务中心了解情况后,决定派社区工作者开展工作, 本案例应该从家庭思维的角度介入。 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家庭思维是指什么? 家庭思维是指把老年人看作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这一关系系统对老年人生活有重大影响,是老年人与人交往并获得支持的来源;诸如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家庭角色,它们是老年人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是与这些角色相联系的特定功能已经终止,它们也会影响老年人的所思所想。 2、陈教授主要面临的困境是, 如何恢复身体健康(身体健康问题);如何舒缓情绪(精神情绪问题); 如何从失去老伴的痛苦中走出来(丧亲问题);如何与儿女修复关系(感情支持问题);如何免受儿子冷言冷语(语言虐待问题)。 3、社工应该采取的主要介入策略有:(个人,家庭成员) (1)社工应该让陈教授明白目前的状况,清醒意识到他的问

题继续恶化下去的严重性,说服其面对现实,鼓励其走出家门,参与一些社区活动,并协助陈教授制订一份健康活动计划。 (2)建立情感支持网络,针对其儿女和其他家人,如弟弟、侄子,开展家庭体系支持工作,劝说其他家人加入到老人的情感支持网络里,充当他们之间的沟通桥梁。 (3)帮助家庭“解除羁绊”,超越当前阻碍,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 (4)为老人制订一个行动方案,帮助家人治疗旧伤,处理积怨。 (5)也可以给陈教授做哀伤辅导,让其正视这一过程,重新组织自己的生活。 (6)对于虐待问题,社工应该让陈教授的女儿明白当初父亲下乡插队时的“不得已”,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其本人也非常关心和在乎他们;另外,母亲的死也纯属意外,让其明白父亲深爱着母亲,不可能害死母亲的事实,争取其女儿的支持是整个案例的关键因素。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前面的张教授的困境中找出相关内容) (1)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2)认知和情绪问题的处理; (3)精神问题的解决; (4)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包括情感支持网络; (5)老年人特殊问题的处理,如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等。 案例二: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

社会工作个案记录表

社会工作个案记录表 会谈纲要 一.确立会谈目的 1、尽快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以便更容易进行下一步计划。更好服务于案主 2、由于案主有重的的轻生念头,把此案按照紧急情况进行处理,迅速介入 3、避免问题的产生,案主有自杀倾向。在会谈中要防止案主自杀情况的产生。 4、恢付案主社会行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其自力更生。 二.介绍自己及机构 工作者向案主介绍自己就是什么类型机构,以及来这里的目的,能够为案主提供哪些服务,可以帮助到案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核心所在介绍一下本机构的服务范围。

三、了解案主问题 案主赵女士在面对丈夫死亡的事情时,心里有许多愧疚。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伴有轻微抑郁,且有轻生念头。 4、使用技巧 1.建立关系技巧 积极倾听技巧:认真倾听案主的话语,并给予语言、肢体,表情的回应。 同理沟通技巧:工作者要处在案主的背景中去考虑问题。 真诚沟通技巧:让案主感受到您的真诚,给她以亲切感。 2.面谈技巧 支持性技巧: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 引领性技巧:澄清、对焦、摘要、面质 影响性技巧: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忠告、对质 5、评估 案主就是由家人介绍过来的,就是在赵某同意的前提下做完此次咨询,所以应该就是主动地而非被迫。案主的主要问题案主赵女士在面对丈夫死亡的事情时,心里有许多愧疚。健康状况发生改变,伴有轻微抑郁,且有轻生念头。案主的家人社会工作者帮助案主尽快从伤心、自抑郁中走出来,以避免出现自杀的行为,此刻由于求助者已有自杀倾向,情况危急。机构应利用社区资源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并由社会工作者介入,但前提就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愿意接受这个案件。社会工作者通过利用专业知识与技巧,帮助案主。 6、干预 最终达到消除案主心里的顾虑,同时解决按住轻声的行为。 7、与案主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

社会工作个案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个案理论模式(2013-03-12 10:12:51)转载▼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 背景 最早室友社会工作者玛丽·杰雷特在1928年提出的,她发现在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中所列举的至少一半以上都是精神症状方面的问题,所以她将个案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1930年,美国汗金斯首次使用心理社会的概念。1937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密尔顿出版了《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一书,对心理与社会治疗的个案工作理论分析模式进行整理,不过当时他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托尔主张,对个人地理解必须从“人在情景中”着手。 方法和技巧 (一)直接治疗技巧 在直接治疗技巧中又可以根据工作者与求助者的沟通状况,把直接治疗技巧分为非反映性直接治疗和反映性直接治疗。 1、非反映性直接治疗的技巧主要包括支持、直接影响和探索—描述—宣泄三种类型。(1)支持是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常用的治疗技巧之一,其核心是通过工作者的了解、接纳、同感和信任等削减求助者的焦虑和不安。 (2)所谓直接影响是指工作者通过直接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意见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和心理困容的消除。 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的直接影响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五种:强调、提议、忠告、坚持和干预。(3)探索—描述—宣泄不仅具有研究和诊断功能,同时还具有治疗的作用。通过求助者的描述和解释探索求助者的问题,并为求助者的情感宣泄提供机会,以便疏导求助者的情绪冲突,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行为。 2、反映性直接治疗技巧 主要包括:现实情况反映、心理动力反映和人格发展反映 (1)现实情况反映 主要涉及六个方面:1、外在反映2、内外在反映3、内在反映4、对环境刺激的反应5、自我评估6、对工作者和治疗的反应 (2)心理动力反映 工作者协助求助者认识、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倾向,分析自己内心的反应方式,这方面的工作称为心理动力反映。 (3)人格发展反映 是指工作者帮助求助者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早年痛苦经历,调整求助者的人格发展。其技巧包括三个方面:1、宣泄2、分析3、修正。在求助者了解其不良行为的根源基础上,工作者需要帮助求助者重新评估以前的经历,调整求助者现有的人际关系。 (二)间接治疗技巧 其核心是希望通过改善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来促进求助者不良行为的改变。求助者的外部环境涉及许多方面,主要有父母、朋友、亲属、邻里、同事和雇主等。 诊断 心里与社会治疗模式的诊断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心理动态诊断、原由诊断和分类诊断。心理动态诊断 是指对求助者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部分作横向的动态分析,以了解其人格的内部动力联系。 原由诊断 也称病因诊断。是指对求助者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困扰和人际关系失调进行纵向的分析,以便把握求助这问题产生的内在发展逻辑。

社会工作者个案工作主要模式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内容:理论假设、治疗技巧。 特征: 开放性。 理论假设的核心包括: 1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假设;2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3对人际沟通的假设;4对人的价值的假设。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三种学习理论: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操做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都强调: 1以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中心,探讨行为习得、改变的规律;2以学习做为核心,研究行为学习的具体机制和条件;3注重外部环境在行为习得中的作用。 学习中的认知因素: 信息加工过程、信仰系统、自我表述、问题解决和处理的方式。 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作为自己理论的基础,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断追求成长发展的趋向。 它对人的心理失调原因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ABC理论: A引发事件、B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引发事件后各种认知、情绪和行为。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介入须符合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介入时间有限、介入目标清晰、介入服务简要、服务效果明显、介入过程精密。

在任务中心模式看来,任务就是服务对象为解决自己的问题而需要做的工作。 它是服务介入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服务介入工作目标—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问题是目标,任务是实现解决问题的手段。 有效的沟通行动需具备两个要素(有系统、有反应),达到五种功能(探究、组织、意识水平的提升、鼓励、方向引导)。 内容技巧治疗技巧分为直接治疗技巧(非反思放松练习、系统脱敏、满灌疗法、厌恶性直接治疗技巧、反思性—)和间接疗法、模仿、果敢训练、代币管制。 治疗技巧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特点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特点: 1注重从人际交往的场景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1认知和行为因素的结合2采用综合的方式开展个案辅导工作明确辅导要求、检查非理性信念、与非理性信念辩论、学会理性生活方式、巩固辅导效果。 清晰界定问题、明确界定服务对象、合理界定任务。 任务中心模式强调,只有把以下三个因素融合到任务中来,这样的任务才是最好的,这三个因素是: 服务对象的问题、服务对象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服务对象的意愿。 个案工作主要模式危机介入模式危机: 一个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意外危险事件的破坏而产生的身心混乱的状态。 分为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