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处于引进的状态,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理论构建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反思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个转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解决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自动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技术自80年代“移植”到我国以来,通过借鉴——协同——融合——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开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设计二正作者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然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进的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形式,它依赖理论的指导,针对教学实践,对其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然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七八十年代,国外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不断涌人我国,肯普(J.E.Kemp)模式,史密斯—雷根(P.L.Smith &

T.J.Hagan)模式。截止1990年,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教学设汁模式已有近百个。这些模式虽然在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设计层次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即注重线性的操作程序、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他们将教学设计过程划分成线性的步骤,认为只要合理有序、精细严密地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者进行分析,用具体、详细、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教学策略,并依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进行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这便是一次完美的教学设计过程。其实不然,教学的整个过程都少不了人的参与,这使原本简单的教学变成了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学情境的混沌性使原本完美的教学设计成果——教案显得流于形式,而对于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难以预见的问题却无能为力,使精心准备过的教师突然感到手足无措。由此可见,早期的教学设计理论过分强调了定义所体现的形式范畴,而忽略了内容范畴,操作性不高,而老师们更期望能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法的教学设计理论。

2、站在教学设计者的立场上,教学设计构筑的理论框架,简化了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关系,不利于教学设计者创造性的发挥设计讲究创造

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设计理论应为营造这种创造性提供理论空间。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规范。教学设计模式的本质是教学规范的参照框架,组成了教学过程的操作性结构,但它并不是严格的工业规范。操作既可人格,也可出格,但不能无格,根据它可减少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发挥设计者的创造性。我们现在的设计模式和工具,线性和顺序化的特点非常明显。这些操作工具对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但限于一些表格、流程在某种程度上会妨碍教师创造性的发挥,以至于思维受这些操作工具的影响较大,教学艺术、教学风格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设计的实践,不能很好地实现。

3、教学设计过程要求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设计活动又包含很多繁杂的、复杂性的工作,这对于普通教师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有些研究者通过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进行反思,认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完成许多任务

实用化问题的解决、学习行为的分析、学习任务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针对综合性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决策。仔细分析这些任务,似乎不是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能轻松做到的,有的甚至是教师一人无法完成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设计,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的设计,都是极富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学习活动的效度也是不易驾驭的问题,这些都不是单个教师很容易完成的,况且我们现实中的教学设计人员的理沦素质与所要求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乌美娜教授曾在《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教学设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l、扎实的教育、学习、心理、传播、媒体等方面的理论基础;2、有一定的教学经验;3、熟练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际的操作技能;4、具有科学管理的知识和技术。这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对于一名普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因此他们很难独自完成繁重复杂的教学设计工作。

4、从受教育者——学生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大多基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没有真正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这对我国教育的目的提出了新的要求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创设教与学的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层含义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生存,其关键在于认知策略的培养。然而,我们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对不同类型学习的内容分析和目标分析方法,以及基于目标的内容基础之上的教学策略的抉择技术和评价技术,这些技术和方法对于像言语信息、智慧技能等学习目标的分析和设计可能是有效的。但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难以用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具体、严密的分析。现在的教学设计大多是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像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小组相互作用这样的教学形式的教学设计研究和实施还很少。规划设计中对教学环境的设计‘,学习主题活动的设计尚显薄弱,视点较低,范围较窄。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教学设计大多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因素按一定的程序紧密联系在一起,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

本身的改进,重点设计“如何教”,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等脱节,没有真正和素质教育相结合。

5、从经济承受能力上看,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上的误区给学校、教育机构、甚至社会提出了过高的要求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要求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这使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离开了技术的支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无法进行”。于是,他们不顾学校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教育技术设备投资的成本,盲目追求“一步到位”的硬件建设。但这些大量配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教育技术的历史发展一次次警示我们:仅仅技术的介入并不会自动地在学生学习中产生教育改革所设想的变化。毕竟我国的国力有限,尤其是广大的农村中小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全面实现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支持的教学。

综上所述,我们分别站在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的立场,从反思的角度对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除此之外,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过分强调教学设计的“处方性”和“应用性”,而大大忽视了基础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忽视了学习和学习理论原则的有效应用,出现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象等一系列问题。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新的教学环境给我们的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将面临许多发展的机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五个转变”,并希望这些转变能对解决这些问题有所帮助。

1、由“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向“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

上文已经提及,我们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对教学的影响仅仅停留在教师备课形式的改变上。在本质上,这些仅仅属于“形式”的范畴。教学系统设计需要为教学系统设计者带来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这是“内容”的范畴。现在的教学设计理论过分强调了定义所体现的形式范畴,而忽略了内容范畴。因此,今后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由重视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向重视解决教学系统和过程中的问题转移。前者可以称为“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后者则称为“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理论不仅应加强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研究,还应对各种用于指导、规定教学活动和行为的理论深入探索。当前探索的重点应该由“过程”发生转变,去鉴别、分析教学问题的方法,寻找和决策教学问题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所面临的教学情况,归纳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总之,我们的研究应该由“设计过程”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向“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

2、由以“联结—认知”为基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向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系统设计转变

从6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ID理论绝大部分都是以“教”为中心,面向教师的教,而很少考虑到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理论是以所谓的“联结—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而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及其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自然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便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提出来的。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体现出首创精神,使他们有多种机会在不同情境中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将知识“外化”,使他们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并得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实现自我反馈。

3、由“分布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向“协作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转变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的教学设计多是由教师一人完成从诊断、分析、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每个教师或设计者独自完成设计过程,即处于一种“分布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虽然也有部分设计是基于协作开展,协作小组成员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媒体专家等等。但是,在这种合作形式中,学科专家、教学设计专家多是在知识分析、内容选取上给出一些建议,对于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科专家、媒体专家还无法给予太多的帮助,主要的设计任务还是由教师一人承担。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急切需要转变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由“分布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向“协作式”教学设计过程模式转变。通过在中小学教师之间、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研究生)之间、专家和教师之间进行协作研究,来高效地完成繁重复杂的任务。

4、由“传统”的教学设计向“教学设计自动化”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项繁重复杂的任务,这对于人是不胜其烦的,但这些工作对计算机却轻而易举。因此,国际上率先提出教学设计自动化(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简称AID。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教学设计自动化:利用能提供教学策略支持的多媒体写作工具;带有教学设计实例的联机帮助系统;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咨询与评价系统;用于教学设计的智能指导系统。通过这些图形,可以设计出电子教练(Electronic Trainer)、教学设计咨询指导(CAIDA)、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开发平台(JBMT)等一系列工具,使教学设计工作变得轻松简便。

5、教学设计观念由“媒体论”向“方法论”转变

目前的教学工作者们不顾实际,过分强调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极力倡导“媒体论”。其实,我们必须明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只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催化剂,我们在实际运用时,不应总将目光放在其技术背景上,而应注重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如何在技术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创造性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符合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情况下更好地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研究,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理论才有可能走进广大中小学课堂,才能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并用于指导他们的教学实践。由此可见,我们必须把教

育技术作为制高点,转变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由注重“媒体的作用”向注重“方法的作用”进行转变,即由“媒体论”向“方法论”转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转变,作为其解决策略。然而,理论的探讨毕竟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相信我们的教学设计研究者们将会正视这些问题,并付诸努力,逐渐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峰。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1)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示意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第90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 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 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 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必要性,增强运用策略意识,提高运用策略水平。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较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给孩子们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带着三个问题预习,检查提问: 1、以前我们学过什么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点是什么? 2、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个策略? 3、我们学过哪些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怎样变型? 二、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很棒!你们通过了第一关的考核,下面进入职业体验环节。今天你们的任务是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梅山小学校园需要重新规划设计,想让你们帮忙解决一些问题,你们有信心能帮他们解决好所有的问题吗?” 三、自主尝试,合作学习 问题一: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导学指南:a原来长方形花圃怎么画?知道长了,宽怎么画? b长增加了3米,怎么表示? C面积增加了18平方米怎么表示?问题怎么表示? D 求原来花圃的面积需要先求什么? 根据导学指南分组活动交流。 小组展示:哪些画得好?哪些还要改进。 讨论交流。需注意:(1)条件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 (2)图是否美观,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小结:在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步骤?你觉得哪些步骤很重要? 问题二: 梅山小学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水池。先需重新改建,宽减少了5米,这样水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指南:a你打算用什么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B题目中给的条件和问题如何在图中体现? C减少的150平方米怎么在图中表示?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 折扣。(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 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

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 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 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 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 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 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 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 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 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 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 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 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 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 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下面结合 小学语文学习“景”字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课程英文名称: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学分:2 总学时:36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课 适用研究生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我校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课,适用该学科的3个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是研究译学理论及实践技能的一门专业基础学科。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研究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翻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在翻译学研究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具有翻译学科意识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创新意识,对翻译研究和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正确应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掌握较高的英汉互译能力。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述 1.熟悉翻译的定义,判断翻译是科学和/或艺术。 2.认识翻译的目的、弄清翻译的任务。 3.了解翻译的标准、熟知翻译的过程。 4.分析译者的素养。 5.了解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的关系。 二、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 1.了解中国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三不易、五不翻、五失本、案本、信达雅、信达切、信与顺、化境、形似与神似、三美、猫论、以及忠实与通顺等的内涵。 2.了解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基本概念,理解翻译三原则、等值翻译、功能对等、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文化翻译观、民族主义翻译观、女性主义翻译观等的内涵。 3.了解翻译理论中的不同学派,如:文艺学派、文学-文化学派、语言学派、莱比锡学派、解构学派、交际学派、社会符号学派、释义学派、摆布学派、辨证逻辑学派、翻译研究学派等。 4.了解翻译学的不同分类,熟悉并尽可能掌握比较翻译学、描写翻译学、普通翻译学、特殊翻译学、应用翻译学、玄翻译学的基本特征。 5.了解异化与归化,学会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应用异化或归化。 6.学习了解翻译界对翻译单位的定义,掌握翻译单位(音位、词素、词、词组、句、语段、语篇)在翻译中的可行性。 三、英汉语言差异与译文可接受性 1.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主要差异。 2.了解英汉两种语言表现在形合与意合上的差异。 3.比较英汉语言的词类、词性的异同。 4.比较英汉语言在表达上的视点差异。 5.比较英汉句型结构的异同。 6.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词性转换。 7.了解并掌握翻译过程中的主被动关系转换。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2、难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策略。 谁来说说策略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们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情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一)解决问题1 1.出示例1场景图: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 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题目中有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条件:①3行桃树②8行杏树 ③4行梨树④桃树每行7棵 ⑤杏树每行6棵⑥梨树每行5棵 你能想办法整理 题中的条件吗? 桃树:3行每行7棵 杏树:8行每行6棵 梨树:4行每行5棵 2.根据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选择有用的条件进行解答。 列式:3×7=21(棵) Array 4×5=20(棵) 20+21=41(棵) 答:桃树和梨树一共41棵. 提问:如何进行检验? 3.求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应如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汇报交流。 4.回顾小结。 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①、先要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②、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③、算出答案 ④、进行检验,反思

浅谈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目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翁源县新江镇中心小学黄保群几天来,我利用课余时间花了十几个小时学习了:专题讲座《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使我懂得教学设计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同时知道教学设计的意义是: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提高学生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有效地设计教学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条件。 但在目前的的教学设计中仍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就我镇的教学设计现象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一、抄袭现象 抄袭的现象不单是我镇有,其实到处都有抄袭现象。抄袭他人作品、抄袭他人论文……。部分教师为了应付教学检查:年轻的教师懂得电脑的从网上直接下载他人的教学设计,改成自己的大名就可以了,根本不看其内容,我镇村一级小学教学设备还很落后,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但有教师的教学设计经常是设计有用多媒体上课的设计;年长的教师不懂得电脑,但现在的书店有很多“教学设计与作业”,不用自己去设计,买来照抄,也同样不问内容,不问出处。这种抄袭的现象如果真正认真检查真的是洋相百出。 二、简单现象 有些虽然没有抄袭的现象,但仍然存在较简单的现象。

1、教学目的设计简单如:有的教师,特别是年老教师的教学目的设计就那么一句话“让学生掌握……”,就是一节课40分钟的教学目的。 2、教学过程的设计简单:教学过程的设计只是讲解一道例题,然后是学生做书上相对应的练习题。 3、练习、作业的设计简单:一节课后学生的练习或作业,就是完成课本上相对应的部分练习题,无针对性的其他练习设计。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认为:1、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杜绝“抄袭”现象,发现“抄袭”现象取消评优评先资格,必要时通报批评;同时教师的教学设计一律手写,既可以练字,又可以减轻有计算机后,教师不常写字望字的现象,达到一举多得。2、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必须具备、完善。如:教学目的设计必须有三维目标;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有“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小结、巩固练习、质疑、总结等环节”。3、练习、作业的设计除完成课本上相对应的练习题外,还要设计一些新课后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的针对性的练习和作业。 总之,课堂教学设计要坚持以生为本,在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优化教学设计。

翻译理论与实践教案

翻译理论与实践 电子教案 专业名称: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 主导教材: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 所属教研室:英语专业教研室 任课教师: 适用年级:商务英语专业本科三年级

Teaching Plan for Translation (1) #Title of Lesson: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Week 1 #Time Needed:Two periods(40 minutes per period) #Teaching Objectives: 1.Help the students achie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its nature,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criteria, the role of translator, etc. 2.Briefly introduce to the students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Teaching Points: 1.The natur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2.The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translating process. #Teaching Contents: I.Discussion: ●What is translation? ●What is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What difficulties might occur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What is translation? 1.Key words: source language(SL) / receptor language / target language(TL); reproduce; message / information; equivalence / correspondence 2.Nature of translation (Eugene A. Nida):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3.Classification of translation: a.Oral interpretation / written translation b.Human translation / machine translation c.Literary / scientific / political / commercial translation d.Domestication (naturalization) / foreignization (estrangement, alienation) e.Literal translation / free translation B.What is a successful translation? 1.严复: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2.傅雷: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 似 3.钱钟书:诱、讹、化 4.Eugene A. Nida: natural / close; dynamic/functional equivalence C.What difficulties might occur in translating process?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488753.html,nguage / Cultural Barriers Translatability is lower when (1) the work to be translated is quite distant both in time and space; (2) its form is very much unique; (3) the content is not shared in the two cultures.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理论与实践

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孔祥发 课堂教案设计工作在教案理论和教案实践工作中,是偏重于教案实践的一项课堂教案的准备工作,是从课堂教案理论向课堂教案实践过渡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所以,课堂教案设计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双重属性。从其理论性的属性讲,课堂教案设计具有自己的一套指导课堂教案的基础理论;从其实践性的属性讲,课堂教案设计要接受教案理论的具体指导,以使教案设计更符合自己的课堂教案实践,使课堂教案收到更优秀的教案效果。 任何学科的理论都具有十分相像的作用。理论具有规范行为的作用,理论是一种合乎规律的思维的框架。在规范行为的范畴内,课堂教案设计理论时常提醒教案设计者,课堂教案设计过程中哪些行为是可取的,是必要的,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是不必要的或者是必不可要的。理论作为一种框架,主要作用是为课堂教案设计者限定了一个思维空间。使教案设计者在课堂教案设计过程中时常想一个对于课堂教案来讲十分具体的问题,即如何设计是合乎理论的,如何设计是不合理的;如何设计是合乎教育教案规律的,如何设计是与教育教案规律不相符合的。 理论具有很强的迁移性。成型的理论可以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理论。比如,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才被人们接受的。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是在学习理论、教案理论、传播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可以说,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正是利用了上述理论,经过上述理论的整合产生了课堂教案设计的新理论。具体地说,就是上述领域所涉及的理论解释了课堂教案设计中的某些做法的和理性,否定了课堂教案设计中某些不合理的做法。归根结蒂,理论的作用对于还没有付诸于实践的行为,具有一种方向的指示作用,告诫课堂教案设计者如何设计更符合教育教案规律;对于已经付诸于实践的行为,课堂教案设计的理论在于判断设计中行为的和理性,肯定和理成分,否定不合理的成分,使今后的课堂教案设计更趋于合理。系统论是课堂教案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一。系统论是一种在特定的环境中处理所涉及问题的一系列的方法体系。我们所涉及的一切教案单元环境,都可以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案系统。初中一年级的课堂教案设计必然不同于高中一年级的课堂教案设计,原因就是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分别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案系统;自学辅导式的教案设计不同于计算机辅助教案的教案设计,原因也是自学辅导与计算机辅助教案分属于不同的两个教案系统。不同的教案系统其组成教案系统的要素自然不同,不同的要素组成自然会涉及不同变量的变化。系统中不同的组成要素,不同变量,以及不同变量的不同变化,必然产生调控各种变化保持在系统内有序变化的机制。课堂教案设计也是一样,其本身就属于一个设计系统,各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必须要保持在系统内以动态的、有序的、规律性的方法体系进行。 控制论也是课堂教案设计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之一。课堂教案设计属于一个开放的设计系统,一个开放的系统如何保障向着越来越有序的方向发展,属于控制论所研究的理论范畴。比如,对于系统内诸影响因素的分析调控,对于自变量、他变量、无关变量、相关变量、干扰变量的分析调控,对于各种变化不超越系统的保障,对于反馈信息的及时收集、分析、处理,对于及时矫正、修正、调整教师的自身行为,对于教案系统中多种因素可能对教案系统产生作用而使教案系统发生变化的预测与调控,以保障课堂教案设计与课堂教案实践的相对吻合,使课堂教案收到接近预期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课堂教案设计的指导理论,因为课堂教案设计的初衷就是要使学生学习得. 更好,使学生在学习中收到理想的学习效率。学习理论对于课堂教案设计的具体指导渗透于教案设计的整个过程中。课堂教案设计者对于课堂教案过程中的学习者、学习者需要接受的学习任务、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89~90 四桥小学黄勇 一、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计算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学情分析: 画图的策略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曾经尝试过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在图形单元中也尝试过用画示意图的方法帮助自己思考较复杂的剪拼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自觉地调用经验来进一步学习、体会和应用“画图”策略。同时,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还初步体验了用表格整理信息的策略,对数学学习中面对具体问题情境选用恰当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敏感。学生面对数量关系比较隐蔽或稍复杂的长方形面积计算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部分学生知道要画图,但对于为什么画、怎样画,画完之后怎样利用图来解决问题思路并不清晰。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及时梳理、提炼自己的思路并最终形成有效的策略。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实例,探索并掌握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立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经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感受用画直观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画图策略的价值,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主动运用。 教学难点:能根据题目灵活使用画图的策略并能采用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理念】 通过尝试画图、指导画法、借助示意图理解题意、体会画图的优点、借助画图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等活动,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画图策略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探索并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突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创新使用教材,既体现“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活用例题。在强调合作、交流的同时,始终把独立学习放在首位。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这个班同学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强。上课前老师看到两个同学在争论,想知道他们俩在争论什么吗? 出示题目:一个长宽不等的长方形,小方想把它的长增加10厘米,小兵想把它的宽增加10厘米。小方说:我增加的面积大;小兵很不服气,说:我增加的面积大。同学们,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设计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实现教学目标这个核心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学习,结合教学实际,就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以下浅析: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偏重于教师的教 由于理解上的片面,或者是传统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建立在以教为内容的基础上。如:“通过分析,使学生懂得……”、“听录音、看图片,让学生……”等。这类目标的设计,主要是从教师如何教着手的,它显然背离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中心。“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明确通过本文的教学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使学生会做什么,而并非是教师怎样去教,教什么。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等同看待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教学要求则是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实现。很显然,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非一回事。在教学要求上,教师可就“如何教”设计自己的方案,以实现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而教学目标是“应表述通过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什么变化”,往往要求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行为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应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的联系与区别,不能“喧宾夺主”。 三、“三个维度”和“三个方面”混淆不清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建立在“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基础上,“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而在实际的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更倾向于从三个方面对教学目标进行阐述。 四、重结果,轻过程。 五、重教材,轻学生。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代码:06401405 课程学时:56 学分: 3 适用专业:英语专业(师范、商务方向) 开课时间:三、四年级(2)、(1)学期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大纲执笔人:金惠康大纲审定人: 翻译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ranslation)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它包括翻译理论与实践,有英语翻译成汉语与汉语翻译成汉语,现代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的跨文化交际与障碍。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侧面及其相互的联系和在综合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说明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说明本课程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的具体要求。) 1.教学目的:翻译理论是翻译实践的指南。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是系统地传授翻译基本理论,结合翻译实践训练、翻译方法和技巧,从而大大提高研究生的翻译能力。 2.教学要求:学生通过72学时的学习,能够了解国内外翻译研究动态,掌握翻译学的理论系统,并能熟练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他们走向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翻译理论;英译与汉译语基本实践 2. 教学难点:翻译的基本技能技巧;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讲授为主,课堂讨论,读辅导材料,写学习心得,参与翻译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时分配) 本课程两学期,36课时/36课时,专题讨论1-3次,计9课时,考试2课时。 第一学期: 第一章汉字英词(Chinese Characters & English Words) 第二章汉英表达的不同(Different Ways of Expressing Ideas) 第三章汉文明礼貌语言(Chinese Language of Respect & Humanity) 第四章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 第五章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架构(Chinese Social System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第六章现代说法反映现代社会(Modern Sayings Reflect Modern Life) 第七章语言,文化与社会(Language,Culture & Society) 第八章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第九章语言与翻译(Language & Translation) 第十章翻译技巧杂谈(一)(On Skills of Translation)(1) 第十一章翻译技巧杂谈(二)(On Skills of Translation)(2) 专题讨论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 专题讨论二:岭南文化翻译讨论 第二学期: 第一章跨文化传播与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第二章跨文化差异与融合(Intercultural Difference and Integration) 第三章跨文化理解与翻译(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摘要】教学设计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一直处于引进的状态,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理论构建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拟从反思的角度对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个转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解决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设计自动化 一、问题的提出 教学设计作为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首先于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发展起来。它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领域,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作为知识形态要素的核心成分在教育技术学科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教育技术自80年代“移植”到我国以来,通过借鉴——协同——融合——创新,无论是理论还是开发、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学设计二正作者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工作,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然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协同发展,理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近二十年来,由于我国的教学设计总体上处于引进的状态,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从教学设计者的角度看,程序化的操作性模式只提供了教学设计流程,但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却缺乏更具体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需要,设计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对教学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由此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形式,它依赖理论的指导,针对教学实践,对其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最终都是为了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然而,我们以往的研究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缺乏具体的教学策略。七八十年代,国外一些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不断涌人我国,肯普(J.E.Kemp)模式,史密斯—雷根(P.L.Smith &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理解转化策略的价值,丰富学生的策略意识,初步掌握转化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曹冲称象》,初步体验转化。 这个故事让你联想到什么?将求大象的体重转化成求石头的体重,用到了一个重要的策略——转化。 二、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这两个图形像什么啊?你觉得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板书:不规则规则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冋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哲学基本问题 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 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播放视频《仁者心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设置问题:是先有猫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猫的形象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在哲学上,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强调存在第一性,客观存在的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强调思维第一性,主观的思维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起决定作用,就是唯心主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并通过古今一些人物的言论进行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阳明先生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我心。”,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教育,教师合理设计课堂教学方案、高效组织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解题能力。现如今,数学学科在小学阶段存在着课堂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质量低下等问题,因此,应制定相关对策,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设计效果,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渗透,小学数学教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设计,针对教学活动有序安排,以此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本文探究这一论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能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借鉴,在实际教学中探索到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途径。 一、常见问题 (一)师生定位不当 数学教师传授理论知识时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追求教学速度的同时会忽视教学质量,实际教学中教师注重突显自我主体作用,并且对学生绝对引导,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让位于教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教与学定位颠倒的情况下,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學活动,多凭借经验来完成,极易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解题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利影响[1]。 (二)教学方式传统 虽然数学教师意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但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按照传统教学方式进行知识传授,仅在上级领导检查时,实践新的教学理念,设计多样性教学活动,待检查过后又恢复最初的教学模式。长此以往,小学生会对枯燥的教学方式持厌倦心理,一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降低,那么课堂教学设计目标不能及时实现。 (三)教学设计单一 新课改之所以号召小学数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锻炼教师教学水平,确保教学工作顺利、优质推进,最终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为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数学人才。目前,教学设计十分单一,并且教学设计与教材内容脱节,这不仅会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而且还会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导致课堂教学设计优势片面彰显,最终数学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 二、有效对策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 苏州平江实验学校浦莹露 【文本解读】 从题目中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先找出与这个问题直接相关的两个条件;再把上述条件中的未知项作为新的问题,并继续寻找与它直接相关的另外两个条件。像这样逐步推理,直到所需的条件都能从题目中找到为止的方法,就是从问题出发思考的策略。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解答一些“求剩余”“求两数之和”以及“求两数之差”等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实践并体验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策略,逐步掌握这一策略的基本特点和运用过程。 【学情分析】 一个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只为了解决几道题目,更多的是要利用这个知识点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就是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所在。三年级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有较好的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学习主动性较强,而且在数学学校中已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发散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欠缺。如何从一道实际问题中分析问题并找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 阶段孩子必须掌握的数学方法。 【设计理念】 本节课引导学生主动尝试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从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引入,根据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分析出问题的关键是什么,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符,也能体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思考的基本策略的特点。通过逐步引导让学生完整经历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回顾反思这几个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体会从问题出发展开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之后通过各种富有变化的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到从问题出发分析和 解决问题这一策略的广泛应用。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依据问题筛选条件寻求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问题反思的过程,了解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用根据问题写出数量关系的策略寻找解题方法,并正确解答。 2.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体会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体会从问题想起寻找条件的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5-26的内容和练习七的第1-6题。教学目的: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推导并初步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2.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分数除以整数的 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正确计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根据25×4=100写出两个除法算式。 2.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3.把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 4.求12的1/3是多少? 二、新课。 1.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 (1)出示月饼图并提问: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几块?请你列式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在这个算式中, 2 1、4、2各叫什么数?(教师板书) (2)2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几块?(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这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人?(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计算,教师板书。)第3个算式与第1个算式比,已知什么数,求什么数? (4)第(2)(3)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练习:完成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填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及每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 数用除法计算。 3.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题,学生审题,教师画出线段图,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列出算式:6/7 ÷ 2= 2)每段到底长多少米呢?同学们能否以小组形式自己试着算一算,算时请你认真观察线段图,并把你的想法 记录下来。 (3)学生分小组汇报学习成员。(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两种不同的思路) (4)学生对以上思路进行质疑:①6÷2表示什么?②为什么 (5)我们还可以把7/6米铁丝平均分成几段? (6)还可以把7/6米铁丝平均分成几段?平均分成4段可以吗?你试着算一算。 (计算后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为什么不同6÷4? (7)把7/6米平均分成5段、6段,分别计算每段长多少米。 (9)引导学生概括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强调:结论中为什么要强调“0除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