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苏秦说秦》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战国策·苏秦说秦》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战国策·苏秦说秦》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流血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

镒,以随其后。约从

..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

弦,未折一矢,诸侯

..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任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

(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B.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C.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D.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煊煌于道路/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即信函,古人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来记事陈情。

B. 约从指秦国利诱六国之亲善再各个击破的政策,与齐楚等国联合抗秦的连横相对。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D. 山东,战国时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后来也曾经指华山、太行山或泰山东边的地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三字经诵读教案

三年级经典诵读《三字经》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本质。 2.构建灵活开放的学习氛围,把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起来,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 3.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文字。 二、教学内容、思路分析: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形式众多的启蒙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相传是南宋着名学者王应麟编撰的。它的成功之处在于,虽然全书只有1140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且全书均为三字韵语,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儿童记忆。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解读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本课程的教学我通过角色想象、情感体验,看视频,讲故事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精读中反复诵读,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文本,获得大量的鲜活的阅读信息,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三、教学内容安排: 根据学生已知导入,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拓展延伸,培养阅读兴趣。这篇课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由于是古文学生不易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学本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简介《三字经》的内容及特点。有条件的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说说他们了解《三字经》的情况,会背的还可以让他们背一背,引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本学年主要了解《三字经》教育篇、常识篇、史书篇和勤学篇。 五、教学进度表: 上学期

下学期

《三字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过程与方法:以文章内在含义指导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设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背诵《三字经》从“人之初,性本善”到“子不学,断机杼”。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三字经》是传统中国社会众多的儿童启蒙读物中最着名、最典型的一种。宋朝之后的读书人基本上由此启蒙。 《三字经》让我们懂许多礼仪之道,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学习《三字经》中第一部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看看你平时做的哪些事和《三字经》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 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 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

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 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 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 * 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阅读题及答案 (1)作者“ * 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的语句。 答案:夏季。“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2)“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仿佛) (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答案:“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4)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三字经试题

三字经试题 ⒉《弟子规》中告诉我们“得了人家的好处应该想办法去报答,和别人结的怨恨要想办法去忘掉。”的句子 是,。, 。 ⒊“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三国时期的董遇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写出四 个:、、、 。——《弟子规》 ⒋《三字经》上说:“子不学,。,老何为。,不成器。人不学,。”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⒍“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这里说的“六经”指的 是、、、、、——《三字经》 ⒎“、、、 。”告诉我们重要的书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便于查寻,书看完后,也应放回原处。——《弟子规》 ⒏古人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现代人也经常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都证明:人们敬重一个人,主要是 看,而不是 看。——《弟子规》 ⒐养不教,。教不严,。——《三字经》⒑见人恶,,有则改,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 。《弟子规》 二、选择题 1、“昔孟母,择邻处。”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人身上。( B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2、“太祖兴,国大明” —-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 B ) A、李世明 B、朱元璋 C、赵匡胤 D、成吉思汗 3、“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 ——这句话是说( C ) A、要坚持锻炼身体。 B、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C、子女要孝敬父母。 D、要加紧时间学习。 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B ) A、宋国 B、鲁 国 C、赵国 D、楚国 5、《弟子规》曰:“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理真。”那你知道“手不释卷”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哪个大将身上吗?( B ) A、岳飞 B、吕蒙 C、杨六郎 D、戚继光

三字经阅读测试题

三字经阅读测试题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4.《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中的“器”字的意思是() A.乐器 B.精美 C.器皿 5.“手不释卷”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哪个大将身上吗() A.岳飞 B.吕蒙 C.杨六郎 6.“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 A.猪 B.鸭 C.鸽子 7.“香九龄,能温席”告诉我们() A.要孝敬父母 B.要尊敬兄长 C.要认真学习 8.“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 A.要认真学习 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9.“头悬梁,锥刺骨”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两位名人() A.孙敬和苏秦B.李白和杜甫C.毛泽东和周恩来 10.李白是受了()的启示,才刻苦学习的。 A.父亲 B.老婆婆 C .老爷爷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李白和杜甫。() 2.《论语》共有20篇。() 3.已成圣贤,仍向孩子学习的人是孔子。() 4.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是“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5.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是“子不学非所宜”的意思。()

6.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是“苟不教父之过”的意思。() 7.春季是四时之首。() 8.李白小时候十分助人为乐。() 9.周朝持续了八百年年。() 10.“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指苏辙。() 附:《三字经》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2.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3.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4.至黄帝。号三皇,在上世。 5.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6.昔仲尼,古圣贤。赵中令,学且勤。 7.彼无书,且知勉。 8.头悬梁,彼不教,自勤苦。 9.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10. 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二、选择题。 1. B.孟子 2. B.鲁国 3. C.大豆 4. C.器皿 5. B.吕蒙 6. A.猪 7. A.要孝敬父母 8. C.要学会谦让 9. A.孙敬和苏秦 10. B.老婆婆

三字经阅读指导

三字经阅读指导 诵读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并推动“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的意义 1、传承中华文化。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初步学习、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使小学生从阅读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汲取民族精神的丰富营养,不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弘扬人文精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在诵读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开阔眼界、净化灵魂、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自强人格、诚信品质等,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 3、加强思想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学生吸取不竭的精神营养。 4、推进素质教育。通过诵读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感受汉语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的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字功底,提高学习能力,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诵读内容 一年级:《》 二年级:《》 三至六年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小学生读本》 四、组织领导 1、领导小组 组长:黎永丹 副组长:曾庆菊

组员:马于雷陈艳华张逵余天兵陈肖梅李敏 2、工作小组 组长:马于雷 副组长:陈艳华张逵余天兵陈肖梅李敏 组员:全体语文教师。 五、活动实施 1、时间及方式 (1)各班利用每周星期五早自习时间和单周的地方课时间诵读,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可表演,可吟诵,可配经典音乐读,学生自主选择。 (2)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要与学校《中国传统文化导读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相结合,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材料。可充分利用儿童节、校园读书节以及德育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经典诵读参与和展示的机会。 (3)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2、检查与考评 (1)每周五检查各班活动开展情况,做好记录,并在例会上将检查情况进行通报。 (2)每月组织一次检测,每次抽测部分学生,并评出优、良、合格、不合格等不同等次,同时将检测结果在例会上通报,学期末对检测成绩突出的班级和语文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3)每学年组织一次考级活动(一、二年级学生参加),过关的学生,统一颁发等级证书。(考评等级:初级B等,《弟子规》初级A等,《三字经》) 3、活动展示 (1)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知识竞赛,评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和优胜班级,颁发荣誉证书和奖状。

《弟子规》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弟子规》阅读测试题姓名: 一.填空题。 1.《弟子规》原名_________,原作者________是____朝康熙年间的秀才。 2.学习《弟子规》的宗旨是要人懂得“_________”两个字。 3.《弟子规》所讲的都是_______等圣人的训导。告诉人们首先要孝敬_______,顺从_________;其次做事_______,说话_______,讲究______。 4.《弟子规》总叙为:弟子规,_______;首孝弟,________。泛爱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房四宝”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法,有三到”,这“三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说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勤奋好学的人的名字吗?请写出两个:______、______ 。 8.我们在外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因为《弟子规》中说“______,怡亲忧,_______,贻亲羞。” 9.平常在家的时候,如果外出和回家后一定要对父母做到“_______,________”,不要让父母担心。 10.“谨而信”中讲到“说话最要紧的是要诚实讲信用;说谎话,说胡话,都是不可

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诈与妄,奚可焉?” 二.选择题。 1.“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这句话是说() A.要坚持锻炼身体 B.要注意天气的变化 C.子女要孝敬父母。 D.要加紧时间学习。 2.如果父母有过失,你会怎么做() A.常悲咽 B.谏使更 C.谨为去 D.号泣随 3.张刚与好朋友李杰因为一句口角,最后大打出手。如果你用《弟子规》中的内容劝说他们化解矛盾,你会用() A.兄弟睦,孝在中。 B.言语忍,忿自泯。 C.尊长前,声要低。 D.兄道友,弟道恭。 4.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人。 A.宋国 B.鲁国 C.赵国 D.楚国 5.“同是人,类不齐”意思是说() A.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不相同。 B.同样是人,种类不一样。

三字经阅读指导课教案

走进《三字经》 宝应开发区国际学校刘春芹 阅读理念: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核心,形成鲜明的课外阅读教育特色,引导学生与书为友,积极营造“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书香校园阅读氛围。在与经典、名著的对话中,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净化我们的精神家园。 活动目标: 1、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活动重、难点: 阅读《三字经》片断,学习三字经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勤奋学习的道理。 活动准备:读背《三字经》,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三字经》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我们学校今年举行了读书节,这届读书节的主题是诵读百家经典。 这次活动,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三字经》这部经典。《三字经》可谓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都能背上几句。你们会背吗?这样吧,老师背一句,你们背一句。 师生接背。 那关于《三字经》这部书,你了解什么呢?(作者、书的内容等) 师随机评价,师补充简介《三字经》: 《三字经》流传到现在,已经八百多年了,版本可多了。虽然版本有所不同,但主要结构都没有改变。全书虽只有一千多个字,但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三字经》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专家们对《三字经》也非常推崇,他们说三字

经是“千古一奇书”,如今,《三字经》被翻译成好几个国家的文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有意思的是,浙江和广东两省还为《三字经》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起了争执。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三字经》。齐读主题。 二、读《三字经》,讲人文故事 1、说《三字经》是一部奇书是因为书中有很多名人,而且这些名人的故事也已经成为千古佳话。能不能告诉大家,你从《三字经》里认识了哪些人? 指名学生说。 2、相信你一定知道这些人——这些句子中讲到的人你熟悉吗?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学生讲故事) 出示填空: _____?_,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zhù)。(做父母的真是用心良苦啊,听了你的故事,我知道了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大学问家,跟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_____?_,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能友爱兄长、友善对人,也会感受到他人的温暖的。) ____?_,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百善孝为先,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准则。) 3、师:此时,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的情景,我们怎能不感动呢,带着感动的心情齐读。 4、师:读《三字经》,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都是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相信你们读了之后,一定会明白。再齐读。 三、读《三字经》,学史地知识 说《三字经》是一部奇书,不仅是因为让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名人故事,而且还可以从中读到各种各样的知识。 1、出示片断: (1)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2)稻粱菽(shū),麦黍(shǔ)稷(jì)。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 习题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生字词: 秀丽、幽谷、云雾、漫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重点句子: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

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姿态、遮挡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缠绕、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三字经测试题

《三字经》阅读测试题 一、选择题(100题)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告诉我们(A ) A、人刚出生本性是善良的,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大。 B、人刚出生本性是丑恶的,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大。 C、人刚出生本性是善良的,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小。 D、人刚出生本性是丑恶的,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影响小。 2、人之初,(B )。性相近,习相远。 A、性乃迁 B、性本善 C、贵以专 D、习相远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B )身上。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4、“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中的“菽”指的是(C)。 A、小米 B、高粱 C、大豆 D、玉米 5、“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A)。 A、猪 B、鸭 C、鸽子 D、狗 6、“香九龄,能温席”告诉我们(A)。 A、要孝敬父母 B、要尊敬兄长 C、要认真学习 7、“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C )。 A、要认真学习 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8、“太祖兴,国大明”这里的太祖指我国历史上哪位皇帝?(B)

A、李世明 B、朱元璋 C、赵匡胤 D、成吉思汗 9、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人?(B) A、宋国 B、鲁国 C、赵国 D、楚国 10、“高祖兴,汉业建”指的是哪位皇帝?(C) A、周武王 B、秦始皇 C、刘邦 11、“头悬梁,锥刺骨”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两位名人?(A) A、孙敬和苏秦 B、李白和杜甫 C、程颐和程颢 D、毛泽东和周恩来 12、“昔孟母,择邻处。”为了给孟子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曾搬了(D)次家。 A、4 B、2 C、1 D、3 13、“子不学,断机杼。”孟子不爱学习,孟母就剪断(C)上的布来告诫孟子求学不能半途而废。 A、洗衣机 B、纺纱机 C、织布机 14、养不教,(A )。 A、父之过 B、师之过 C、子之过 D、母之过 15、(B),非所宜。 A、幼不学 B、子不学 C、老不学 16、“养不教,父之过。”告诉我们养育孩子不好好教育他是(D)的过失。 A、母亲 B、孩子 C、父亲 D、爷爷

《三字经》阅读测试题及阅读答案

《三字经》阅读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昔孟母, . , 。 2.香九龄,. , 。 3.曰春夏,。, 。 4.自羲农,。, 。 5.夏传子,。, 。 6.,师项橐。,尚勤学。 。读《鲁论》。彼既仕,. 7.披蒲编,削竹

简。,。 8。,锥刺股. ,。 9.如囊萤, 。, 。 10。蚕吐丝, . , . 二、选择题。(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 )身上. A.孔子 B。孟子C。老子 2.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哪国人.( ) A.宋国 B.鲁国 C.赵国 3.“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中的“菽”指的是(). A.小米B.高粱 C.大豆 4.《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中的“器”字的意思是( ) A。乐器 B。精美 C.器皿 5.“手不释卷”这个故事发生在我国历史上哪个大将身上吗?( ) A.岳飞 B。吕蒙 C。杨六郎 6。“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A.猪 B.鸭 C.鸽子 7。“香九龄,能温席”告诉我们() A.要孝敬父母B.要尊敬兄长C.要认真学习 8.“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

A.要认真学习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9.“头悬梁,锥刺骨”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两位名人?()A.孙敬和苏秦B.李白和杜甫 C.毛泽东和周恩来 10.李白是受了( )的启示,才刻苦学习的。 A.父亲 B。老婆婆 C .老爷爷 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李白和杜甫.( ) 2.《论语》共有20篇.( ) 3.已成圣贤,仍向孩子学习的人是孔子。( ) 4.平时有时间,应该多看书多学习。是“有余力,则学文”的意思。(普学网)5.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是“子不学非所宜”的意思。( ) 6。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是“苟不教父之过”的意思。() 7.春季是四时之首。( ) 8.李白小时候十分助人为乐。( ) 9.周朝持续了八百年年.() 10.“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老泉指苏辙。( ) 附:《三字经》阅读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2。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弟子规》阅读指导课

《弟子规》阅读指导课 活动目的: 1,阅读《弟子规》片断,学习弟子规里介绍的知识,了解其中的人文故事,懂得恪守规范的道理. 2,激发学生阅读中华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感悟经典内容的能力. 活动过程: 课前谈话:交流读过的好书和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弟子规》 1,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读书.经常读书会使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学期学校向我们每位同学推荐了《弟子规》这部经典.那关于《弟子规》这部书,你知道哪些呢(作者,书的内容等)师随机评价. 2,简介《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同学们养成遵纪守法习惯的最佳读物.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部奇书,读读《弟子规》. 百事孝为先,今天我们先看看《弟子规》中"入则孝" 二,学习"入则孝" 出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一)多种方式诵读 1,教师:先请同学跟着老师读一遍.(老师示范读,学生轻声跟读.提示学生注意停顿)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2,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四位同学来领读. (二)理解含义 1,教师:读了这四句话,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思考) 2,指明说说,读懂了哪一句. 3,师:与我们平时的听从父母的教导有什么联系呢 4,创设语言情境: 当父母呼唤我们的名字,我们应——"父母呼,应勿缓" (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 当父母有事向我们交代,我们应——"父母命,行勿懒" (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 当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时,我们应——"父母教,须敬听" (应该恭敬的聆听); 当我们做错事,父母责备我们时,我们应——"父母责,须顺承" (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 5,师生分角色读:让我们演读一遍,老师读父母,你们读小朋友. 过渡:那么,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出示: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一)学生自读自悟 (二)反馈 1,指名读,知道停顿 2,指名说说四句话意思 (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来恳求父母改过,即使招父母亲责打也毫无怨言.)

《三字经》试卷(50题)

第二学期国学之《三字经》测试卷 (一、二年级用) 1、“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是()的意思。 A、人之初,性本善。 B、三纲者,君臣义。 C、苟不教父之过。 2、“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是()的意思。 A、马牛羊,鸡犬豕。 B、玉不琢,不成器。C性相近,习相远。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身上。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4、“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生下来时,本性是善良的,这是()的观点。 A、告子 B、孟子 C、荀子 5、《三字经》中介绍了哪个人很会教育子女,五个子女长大后都很有出息。() A、黄香 B、曾参 C、窦禹钧 6、“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的故事。 A、孔融 B、黄香 C、王祥 7、“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 A、要认真学习 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8、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是( )的意思。 A、融四岁,能让梨。 B、子不学,非所宜。 C、昔孟母,择邻处。 9、李白是受了()启示,才刻苦学习的。 A、父亲 B、老婆婆 C、老爷爷 10、李白小时候十分() A、爱学习 B、贪玩 C、聪明 11、春季是四时之首。()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12、“三光”是指日光、月光和() A、灯光 B、火光 C、星光 13、“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 A、猪 B、鸭 C、鸽子 14、笛子和箫属于八音中的() A、木 B、丝 C、竹 15、《论语》共有()篇。 A、10篇 B、15篇 C、20篇 16、《中庸》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柯 C、子思 17、有一本书,“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这本书是() A、《孟子》 B、《中庸》 C、《大学》 18、有一本书,曾子写的,“自修齐,至平治。”这本书是()

最新三字经试题及答案

最新三字经试题及答案 在各个领域,只要有考核要求,就会有试题,试题是命题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编写出来的。你所见过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整理的最新三字经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 三字经试题及答案1 一、填空题(20分) 1、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是______朝,前后延续 ______年,它的建立者是______。 2、隋朝国君隋炀帝主持开通______河,全程长达______里。 3、苏老泉到______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但后来成为宋代有名的文学家。 4、莹八岁,能______,沁______岁,能赋棋。 5、 ______,蜂酿蜜。______,不如物。 二、选择题(选择参考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40分) 1、成功游说六国,身配六国相印的历史人物是() A 张仪 B 屈原 C 苏秦 D 勾践 2、被称为上古时期三皇的是() A 伏羲氏、神农氏、炎帝 B 黄帝、伏羲氏、神农氏 C 黄帝、炎帝、伏羲氏 D 神农氏、炎帝、黄帝 3、“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两位名人() A 孙敬和苏秦 B 李白和杜甫 C 程颐和程颢 D 毛泽东和周恩来 4、“唐高祖,起义师”中的唐高祖是() A 刘邦 B 李渊 C 朱元璋 D 赵匡胤 5、南宋的抗金名将是()

A 岳飞 B 关羽 C 张飞 D 韩信 6、“囊萤映雪”告诉我们每个人要() A 家虽贫,学不辍 B 彼不教,自勤苦 C 身虽劳,犹苦卓 D 彼无书,且自勉 7、“梁唐晋,及汉周”的下一句是() A 十八传,南北混 B 梁灭之,国乃改 C 称五代,皆有由 D 传建文,方四祀 8、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可是秦朝传到()就灭亡了。 A 十世 B 七世 C 八世 D 二世 9、“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中的“一经”指() A 《诗经》 B 《三字经》 C 《孝经》 D 《书经》 10、“蔡文姬,能(),谢道韫,能咏吟。” A 赋棋 B 咏诗 C 咏雪 D 辨琴 『本资料来自puXuewAng、com』 三、判断题(结合阅读内容,对的打“√”,错的打“×”)(40分) 1、夏禹把王位传给了他的儿子。() 2、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朝代,长达八百多年。 () 3、西楚霸王是刘邦。() 4、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呈现出鼎足之势,史称“三国鼎立”。() 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讲的是隋炀帝的故事。() 6、南宋的秦桧是一名奸臣,害死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

三字经活动方案

屈家岭一中《三字经》学习、诵读 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三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正是通过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播和不断发展,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意义深远,基于此种认识,我校把“中学生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作为民族精神教育规划中的重要板块之一。优秀的古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等)、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以及反映本地区改革开放新成就的优秀作品都在我们的诵读之列。这些作品既是我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蓝本,也是我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 二、活动目标 通过诵读、熟背《三字经》,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其性情。 1、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2、让学生诵读经典、理解经典,陶冶学生高雅情趣,开阔胸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量, 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在学校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通过开展诵读活动,营造和谐的、人文的、丰富的校园文化。 三、活动原则 1、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3、自主性原则:允许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4、鼓励性原则:以鼓励为主,引导学生热爱经典为根本。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个人收集整理-ZQ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 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 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地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地是:满山地绿,凉爽地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地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地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地云,已成了身旁弥漫地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 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地松林,笼着轻柔地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地.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地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地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地吹拂.这耐人寻味地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地色彩. 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地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地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地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地庐山又该有怎样地神韵呀 ()作者“庐山雾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地语句. 明确:夏季.“城市地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地意思是什么? 明确:(仿佛) ()根据第四段地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明确:“苍翠地松林,笼着轻柔地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地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地语句. 明确:“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 ()庐山雾著称于世地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两句地理解. 明确:作者被庐山雾地多姿多彩所折服,设想若在春季,庐山将更具神韵,赞颂了庐山云雾扑朔迷离,虚无缥缈地神秘景色. 1 / 1

《三字经》试卷(50题)

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国学之《三字经》测试卷 (一、二年级用) 【温馨提示】: 本试卷共50道题,均为单项选择题,请同学们认真读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做完后上交答题卡。本试卷请自己保留,不上交。希望你取得好成绩哟! 1、“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是()的意思。 A、人之初,性本善。 B、三纲者,君臣义。 C、苟不教父之过。 2、“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是()的意思。 A、马牛羊,鸡犬豕。 B、玉不琢,不成器。C性相近,习相远。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故事发生在()身上。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4、“人之初,性本善”是说人生下来时,本性是善良的,这是()的观点。 A、告子 B、孟子 C、荀子 5、《三字经》中介绍了哪个人很会教育子女,五个子女长大后都很有出息。() A、黄香 B、曾参 C、窦禹钧 6、“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的故事。 A、孔融 B、黄香 C、王祥 7、“融四岁,能让梨”告诉我们() A、要认真学习 B、要帮助别人 C、要学会谦让 8、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是( )的意思。 A、融四岁,能让梨。 B、子不学,非所宜。 C、昔孟母,择邻处。 9、李白是受了()的启示,才刻苦学习的。 A、父亲 B、老婆婆 C、老爷爷 10、李白小时候十分() A、爱学习 B、贪玩 C、聪明 11、春季是四时之首。() A、是 B、不是 C、不确定 12、“三光”是指日光、月光和() A、灯光 B、火光 C、星光 13、“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中的“豕”指的是() A、猪 B、鸭 C、鸽子 14、笛子和箫属于八音中的() A、木 B、丝 C、竹 15、《论语》共有()篇。 A、10篇 B、15篇 C、20篇 16、《中庸》的作者是()。 A、孔子 B、孟柯 C、子思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五年级

篇一: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五年级 篇二: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五年级 小学语文阅读训练80篇五年级《庐山》答案 yao6775sa阨2014-08-08 《庐山》:1、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文中指庐山的云雾景观与众不同。近在咫尺:很近的距离,文中指游人之间的距离很近。2、竖着来:探望,俯视,环视,注视;眺望,仰望,浏览,窥视。3、太简单了,自己做4、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不合适。我会用《庐山的云雾》6、因为眼前的景象气势磅礴,变... 杰少2ob00 2014-08-08 《庐山》:1、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文中指庐山的云雾景观与众不同。近在咫尺:很近的距离,文中指游人之间的距离很近。2、竖着来:探望,俯视,环视,注视;眺望,仰望,浏览,窥视。3、太简单了,自己做4、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不合适。我会用《庐山的云雾》6、因为眼前的景象气势磅礴,变幻莫测,非常神奇,我不敢相信是真的。7、画出:一座座山峰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游人致敬:叮咚,叮咚……回荡着。仿写:略8、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庐山》:1、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文中指庐山的云雾景观与众不同。近在咫尺:很近的距离,文中指游人之间的距离很近。2、竖着来:探望,俯视,环视,注视;眺望,仰望,浏览,窥视。3、太简单了,自己做4、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不合适。我会用《庐山的云雾》6、因为眼前的景象气势磅礴,变幻莫测,非常神奇,我不敢相信是真的。7、画出:一座座山峰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游人致敬:叮咚,叮咚……回荡着。仿写:略8、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1.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文中指庐山的云雾景观与众不同。近在咫尺:比喻很近的距离,文中指游人之间的距离很近。2.探望眺望俯视仰望环顾浏览注视窥视3.雾越来越大,像一张巨大的纱帐把天地笼罩住了。雾越来越大,一张巨大的纱帐笼住了天地。4.宋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不合适,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庐山的云雾,所以《庐山的云雾》比《庐山》更合适。6.提示:结合云雾的神秘、变化来谈。7.画出的句子:一座座山峰......向游人致意。仿写:略。8.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萌芽》1.希望顽固不化静默复原2.第一件事:男孩用葡萄核种葡萄,遭到父亲粗暴的对待。第二件事:女孩用葡萄核种葡萄,得到父亲暗中的帮助。3.(1)实例:知道,我每天都给葡萄浇水,可是爸爸说我“执迷不悟”,还把花瓶摔破了...... (2)实例:女孩的爸爸理解孩子的心,尊重孩子的感情。4.萌芽,可以理解为孩子期盼的葡萄的萌芽,也引人联想到孩子们具有的创新精神的萌芽。或:以“萌芽”为题,寄寓着作者这样的希望和心情:家长、教师以及一切关心孩子的成长的人们,要爱护孩子的创新精神,不要扼杀可贵的“萌芽” 5.提示:喜欢小女孩的爸爸,因为他爱护小女孩,支持他的做法,让她相信奇迹,相信创造的美好。《庐山》:1、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文中指庐山的云雾景观与众不同。近在咫尺:很近的距离,文中指游人之间的距离很近。2、竖着来:探望,俯视,环视,注视;眺望,仰望,浏览,窥视。3、太简单了,自己做4、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5、不合适。我会用《庐山的云雾》6、因为眼前的景象气势磅礴,变幻莫测,非常神奇,我不敢相信是真的。7、画出:一座座山峰像一个个亭亭玉立的……游人致敬:叮咚,叮咚……回荡着。仿写:略8、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1、别具一格:另有一种风格,文中指庐山的云雾景观与众不同。近在咫尺:很近的距离,文中指游人之间的距离很近。2、竖着来:探望,俯视,环视,注视;眺望,仰望,浏览,窥视。3.雾越来越大,像一张巨大的纱帐把天地笼罩住了。雾越来越大,一张巨大的纱帐笼住了天地。4、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