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雪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象征等

残雪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象征等
残雪作品的艺术手法分析,如象征等

残雪在中国文坛以其独特的写作方式和叙述手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残雪模式。由于残雪借鉴了西方的意识流、拉美的魔幻主义写作手法,在小说中大量运用象征的手法,使其小说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精神领域。另外残雪小说制造的神秘和恐惧又成了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残雪小说作为传达人性话语的代表,其象征手法的运用,为读者展现了怪诞离奇的世界,牢牢的把人围困夹击起来,传达出来自心灵深处的生存感受。

残雪是近年来中国文坛的热点人物,她的小说以独特个性和另类的叙事手法震惊了文学界,给文学界带来了一阵“残雪旋风”,形成了文学界的“残雪现象”。残雪小说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的荒诞派以及意识流写作的影响,加之残雪特立独行的性格,使她的小说呈现了另类的美。残雪的文本在某种自我封闭的状态下,先验地绘制了一个荒诞的非理性的世界。这样的文本对中国的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残雪的小说透露出来的是对时代的恐惧、对人间的无奈、对亲情的悲哀。

象征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是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残雪在青少年时期,幼小的心灵就蒙上了一层难以抹去的阴影:父亲挨整,母亲被放逐劳改,全家被下放,祖母在大饥荒的年月挨饿死于水肿病。严酷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残雪精神上的抑郁与心理上某种程度的“自我分裂”,而这种“自我分裂”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渗透于小说的人物心灵。文革后,残雪开始文学创作,她说:“对于这十年和未来,我有太多的话要说,我想用文学和想象的方式说出来,因为它们超乎传统意识和大众话题。”【3】至于她为什么要写作,残雪声称“我写这种小说完全是人类本性不相容的结果,我永远不会忘记报仇——感情上的报仇,尤其是刚开始创作时。”【4】对残雪的小说世界,戴锦华曾将之喻为“梦魇萦绕的小屋”【5】。之所以有“梦魇”,是因为它“令人联想起拒绝和批判视野中的‘中国的岁月’,尤其是‘文革’时代的梦魇年代”【6】台湾籍作家叶洪生在阅读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后,认为该小说采用象征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从1957年‘反右’运动到文化大革命中的人和事”【7】。而在谈及残雪小说影响力扩大的原因时,吴亮也曾指出:“她的小说常常泄露出对‘文革’时期社会黑暗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的高度变形和梦呓式的偏执处理,使小说经常处于一种精彩变态的氛围中。”【8】从众多的有关残雪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小说中读出的“文革”信息。要真正理解残雪,了解她小说中的象征,我们必须联系“文革”时的状况,残雪似乎一直在不厌其烦的描绘“文革”,描绘那段在她记忆深处的蹉跎岁月。

残雪在小说中构架了象征体系,其象征由三个层面组成:一是具体意象的象征,二是环境描写的象征,三是物件象征。

一:具体意象的象征

“小屋”是残雪小说中的重要的意象,在残雪众多小说中以不同形式出现。比如:“黑屋子”(《天堂里的对话》Ⅱ)、“想象中的空屋”(《天堂里的对话》Ⅲ)、“铁笼子”(《天堂里的对话》Ⅳ)、“空旷的黑屋”(《旷野里》)、“潮湿的仓库”(《雾》)、“山上的小屋”(《山上的小屋》)等等。结合“文革”叙事,我们不难看出“小屋”象征了当时中国压抑沉闷的社会政治空气。它象征了一种精神枷锁,具有虚幻的特征——家里其他人看不见,只有“我”在特定时候才能看见:“但是我一回到屋里,坐在围椅里面,把双手放在膝头上,就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杉木皮搭成的屋顶。那形象隔得十分近,……的确有一个人蹲在那里面,他的眼眶下也有两大团紫晕,那是熬夜的结果”。(《山上的小屋》第340页)主人公坐在围椅里面看见小屋的画面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四次,这显然暗示了她是坐在桌旁开始写作,但是只要进入写作状态,她便想象屋顶,或者更准确地说,她便感觉到了社会环境沉闷、压抑的空气。

怪异的虫子是残雪小说中常见的意象,这些在生活中被人们嫌弃的小生物,似乎是残雪的最爱,她的小说随处都可见到虫子。“文革”的年代人们有太多的无奈,残雪正是将虫子作为人无法摆脱的处境之一种,确切地说是无法摆脱命运的象征。例如《黄泥街》中:“一热又一湿, 好多好多小东西就被沤出来了。叫叫嚷嚷, 碰碰撞撞, 有翅子的就如同直升飞机似的在阳光里飞上飞下, 绕圈子, 占领了S 的整个空间。在地面的阴处, 各种各样的黑角落里, 没翅子的一小堆一小堆地滚动着, 拥挤着。凭空怎么就长出这么多东西来了呢?”“一大早, 齐婆被爆豆子一般的雨声闹醒, 起来拿了一只拖鞋, 蓬着头, 走到厨房里去打蟑螂。厨房里溢进了一层水。啪啪啪, 她踩着水, 举起拖鞋打, 跳过来跳过去。打下的蟑螂都浮在水里, 动弹着腿子想翻转来。一掀开菜板, 又爬出十多只, 扑上去又打。蟑螂繁殖得特别快, 油啦, 米啦, 菜啦, 总被蟑螂吃过了,还遗下许多粪。有的小蟑螂, 还躲在锅盖缝里, 一煮菜就掉进去。齐婆每天早上都要打蟑螂, 边打边咬着牙骂, 下手又狠又准。打死之后还用脚使劲去碾, 碾得满屋子蟑螂气味。她不爱扫死蟑螂, 总让它们留在地上,积起厚厚的一层, 进一次厨房脚上就要粘三四只。一出厨房, 发现脚底板有死蟑螂, 齐婆又要大惊小怪, 当即脱下鞋死力敲, 敲得惊天动地。过不多久她就敲断一只鞋底。”在这虫子乱飞的世界里,人们已经无法正常生活,恐惧占据人们的心中而隐忍似乎是人们唯一的出路。黄泥街的人们生活在与虫子共舞的环境中,他们试图清除过,但面对似乎永远都不曾少过的虫子,他们妥协了,他们开始适应与虫子共同生活。

肢体的畸形也是残雪小说中常见的意象。残雪在小说中让人们生活在肮脏、杂乱的环境中,让主人公过着贫乏的生活,担负沉重的精神负担, 似乎这还远远不够,在外部“畸形”

的情况下,她还要小说中人物肢体畸形。试想一下: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的肢体畸形的人是过着怎样的生活?《黄泥街》中, 在恶劣的天气下, 人的肢体也和那条绝望的街道一起腐烂, 整条街道终日笼罩在靡烂和腐臭中。“虽然残雪仅仅冷静地在字里行间描述了黄泥街景致的可怖, 但是读者在阅读中分明可以感到, 肢体与精神、环境与传统全都在这条灾难的街道上臭气冲天。”【9】“街口的王四麻子忽然少了一只耳朵。有人问他耳朵哪里去了, 他白了人家一眼, 说:‘还不是夜里烂掉了。’看着他那只光秃秃的, 淌着黄脓, 只剩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洞的‘耳朵’, 大家心里都挺不自在的忧心忡忡地想着自己的耳朵会不会也发烂, ??”“天黑的时候, 有一大团软绵绵的白东西浮到了他的脚边, 他看了好久看不清, 就用手去摸。摸了一阵, 忽然摸出是一只人的手臂, 一捏, 那肉里还渗出水来。‘啊??’声音如锯。”“江水英大脚趾长出了鸡爪, 你去看过了吗?”“当然, 那鸡爪上还有指甲, 脏透了, 你不去看?”“另外还有一对小孩的眼珠, 你不要告诉别人。”“她还很得意,伸出那副爪子给人看, 像是看什么稀世宝贝。前不久还搭信来要我去看, 呸! 别污了我的眼珠! 真可惜, 你没看到, 那可真是恶心得很。”在残雪的《黄泥街》中, 我们总会被那些似曾相识的口号与身份盘问带回到丧失秩序的“文革”时代, 在我们直面它时显现出威严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残雪将命运对人的玩弄以极端的形态表现出来, 当我们看到同类的肢体和精神在命运股掌间被任意蹂躏时, 我们会不寒而栗, 更会被激发出一种想要挣脱‘黄泥街’获得正常生活的强烈渴望——一种想要完完整整做人的渴望! ”【10】残雪用自己的写作使我们相信, 正常并不是生活的主要成分。她用精心营造的“黄泥街”象征了我们熟视无睹的生活, 然后又在绝望的路口唤醒我们自身被压抑的冲动, 使我们向着另一群沉睡的自我宣战。

二:环境描写的象征

魏尔伦说自己写的诗“是容纳我所能表达的一切‘恶劣’情感的阴沟和粪池”。【11】正如魏尔伦所说的那样,残雪以她思想上特有的敏锐度,运用荒诞的手法,在小说中描绘了一些极其肮脏的环境,为小说蒙上了一层怪诞、神秘的色彩。在残雪的世界里,她尤其钟爱对丑的事物的描绘,似乎她总在竭尽全力的进行审丑的尝试,把小说中的人物置于极其肮脏的环境之中。

一方面,小说中人物生活环境是肮脏的。走进残雪的小说如同行走在下水道里。下水道, 意味着肮脏、阴暗和污秽。翻开残雪的小说, 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硕大无比、无法逃脱的垃圾堆。小说《黄泥街》, 与其说写的是一条街, 不如恰切一点说是垃圾展览馆。一开篇作者就尽情地描绘了这里的天、地、人, 一切风景: 空中弥漫着刺鼻的死尸臭味, 黑色的烟灰像倒垃圾似的从天上倒下来, 黄黄的肮脏的小太阳射出金属般的死光, 楼里面总有一股子茅厕的臭臊气, 乌黑乌黑的、上面总浮着一层机油、漂着死猫死鸟的水塘……作者似乎认

为这样的描绘还不够味, 又进一步大肆渲染了黄泥街在不同天气里的景象。在出太阳的日子里, 烂鱼烂肉上爬满了白色的小蛆, 一辆邮车在黄泥街停了半个钟头, 内胎已经变成了一堆浆糊样的东西。当大水在睡梦中来之后, 黄泥街人家的天花板缝里长出苍蝇、蛾子、细小的黑蘑菇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一具横躺在马路中间的水里、全身像海绵一样吸饱了水的女尸, 被割断了喉管、血淋淋的猫,拌着苍蝇和大蜘蛛的饭粒, 脓疮似的仙人掌, 黄绿的粪水渗过泥水墙根慢慢地淌到街上, 天上下着墨一样黑的雨。多风的季节, 每家都长一种阴森森的鬼笔菌, 屋里到处是点点磷光, 怎么也消灭不完的蝙蝠。在这里,残雪把她所能想象到的脏物全部集中起来展览, 无疑是想让人看到她所理解的世界的本来面目。在《苍老的浮云》中, 人物活动的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同样看到了这些: 总是飘着烦人的香气、煮在汤里喝了会使人不停地放臭屁的大白花, 吃上两朵就足以致人死命的洋金花, 每天晚上吐在盒子里的、足以淹死一个人的痰, 后院里的阴沟水和每天都有人撒在阴沟里的臭气难耐的尿……

另一方面,小说中的人物生活环境是冰冷的,没有人情的,凄凉和恐惧的。《苍老的浮云》以石磨为意象描绘了阴森恐怖的小院生活环境。“‘石磨。’她低声回答,‘巨大的、阴森的怪物,日夜不停地磨,碾碎一切。你别怕,习惯了就好了。你看这些老鼠,它们也习惯了。’”;“巨大的石磨转动起来了。老女人脸上呈现冻结的微笑。”;“石磨缓缓地转,越来越阴沉,越来越杀气腾腾,麻雀在被碾碎前发出的惨叫,隐没在暴怒的、压抑的雷声里。”;“她听见石磨碾碎了母亲的肢体,惨烈的呼叫也被分裂了,七零八落的,那‘喀嚓’的一声大约是母亲的头盖骨。石磨转动,尸体成了稀薄的一层混合胶状物,从磨盘边缘慢慢地流下。当南风将血的腥味送到小屋来的时候,她看到了死亡的临近。”……这些在文中造成阴森恐怖的氛围,一步一步逼迫人走向死亡。小院中的环境处处显出了与真正的人类世界的对立和格格不入,小说中塑造的是现实的对立面,是一种冷漠视角下的生存环境。变态的环境是现实世界重压下的一种异化了的世界,是现代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也是现代人的一种无奈。

当你死死品位这些文章时,当你在厌恶之后,你会为残雪的用心良苦而心疼。她似乎总是要把全世界丑的东西都堆叠在作品中,因为他要通过这些丑的意象,演绎出生命哲学上极力探索的命题:人类世界的毁灭。她的小说里环境描写令人作呕,然而她正是通过这种描写来引射那段历史、人类世界的毁灭.

三:物件的象征

残雪写人物总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内心世界的思维总是外化在赤裸裸的行动上。残雪小说中的人物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是冷漠的,即使是亲人之间也到处存在猜疑与怨恨,这些也都具有象征的意蕴。《苍老的浮云》中妻子与丈夫、父母与孩子、邻居之

间无不是充满窥视、冷漠、与怨恨。慕兰时时刻刻活在攻击人的生活中,她对邻居虚汝华似乎时时刻刻都在攻击,就连自己的丈夫都在她的攻击之下。而虚汝华的婆婆则充满了扩张的欲望,儿子结婚后他不断的干预儿子与儿媳的生活,甚至把儿子带离了儿媳的生边,在她的眼里儿媳虚汝华似乎是一无是处的人。甚至就连虚汝华的母亲也都活在对女儿的诅咒中,她怨恨自己的女儿,在女婿面前中伤女儿,似乎女儿的痛苦是她最大的快乐,更善无则处处受到丈人的窥视等等。在《黄泥街》中,胡三老头活在女儿、孙子的嫌弃之中,时时露出对他的厌烦之心。面对女儿的“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活受罪。”,胡三老头毫无伤感之情,而对于女儿总给脏饭给自己吃,甚至最后无饭吃,他还是活得很坦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残雪描绘的如此冷漠,不禁让我惊叹,心中有时会不自觉得心疼她,我想“文革”对她的伤害是何其的深啊!就连亲情在她看来也不过如此,残雪似乎在竭尽全力描绘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爱,这不禁让我联想到那个蹉跎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猜疑,从残雪的作品中我们了解了那段历史对她的伤害,我们也解读到了残雪在用写作方式进行艺术报仇.

“主张表现人物内心真实,展示人物的主观感受、印象,注重显示人物的潜意识,尤其是性意识和死亡意识是象征主义小说的特点之一。”【12】残雪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生活在梦中,一切都蒙上了朦胧的影子。作者通过怪诞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日常生活中看不到、意识不到的本能欲望和被压抑的情绪。弗洛伊德试图解决的就是病人欲望被压抑的问题,他希望病人“能在性的放纵和无条件的禁欲之间选取适中的解决”[13]。她的小说《黄泥街》,究竟有没有这条街,没有人能够回答,其实这只是人的无意识世界的幻觉, 是一种模糊化的感觉, 一种欲望的现实体现。而小说中的主人公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困惑,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最后的情人》中乔、文森特、里根在众多女人中间游离,渴望“性”的纾解,而最终没有没有女人成为其最后的情人,只是在“性”中求的一时快感,“性”没有解决他们的心里压力,反而被压抑了。欲望的死亡,就象征人的毁灭。

残雪小说正是通过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她的文本,而读者必须充分了解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具体象征什么,才能真正解读文本。残雪在《自选集》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将我写的作品称为纯文学,这是我的领域,是我内部的精神得以成形的方。按照我的理解,在文学这个领域里,纯即意味着深,意味着向核心的突进。”【14】充满荒诞、独特、神奇的小说,孕育了无尽的思想,充分显示了她的精神的孤独与情感的伤害。

参考文献

1,14:残雪,《残雪自选集》,海南出版社,2004

2:施军:叙事的诗意-中国现代小说与象征,人民出版社,2007,第21,38页

3,4:施叔青:《为了报仇写小说——与残雪谈写作》,《八方》(香港,1986年第4期,144页、142页、145页)

5,6:戴锌华, 残雪梦魔萦绕的小屋【J】南方文坛, 2000,(5)

7:【加拿大】李天明著, 吴非译残雪《山上的小屋》的象征意义【J】中国文学研究, 2000,(4)8:吴亮一个臆想世界的诞生【J】当代作家评论,1998 ,(4)

9,10:王克勇,《象征主义影响下的审丑意识与残雪的创作世界》,《语文学刊》,2008年第3期。

11:马拉美:《关于文学的发展》,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11月版,第263页

13: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 M ] .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5 :35

艺术手法有哪些

艺术手法有哪些 一般来说包括这样几类: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又包括:象征,虚实相生,用典,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烘托,联想,想像等等了. 表达方式只要就四种:记叙,抒情,议论,描写.其中常用的抒情又有这样集中: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等. 修辞手法有这样的一些: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对比、借代、反复、反语等. 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 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 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 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 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寄寓寄 托等, 4、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 艺术手法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 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 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结构形式:

艺术作品赏析

镇馆宝物之一《米罗的维纳斯》 《米罗的维纳斯》创作于公元前2世纪末,高204厘米,1820年发现于爱琴海的米洛岛,1821年后为卢浮宫所收藏。她被誉为“黄金时期的缩影”,总结了古希腊所代表的一切。女神失去了双臂,但保留了完整的头部和面容,使我们能一睹女神秀美的风采。雕像从头、肩、腰、腿到足的曲线变化使人体以无比圣洁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沉静的表情里有种坦荡而自尊的神态,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及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丝毫没有俗媚和肉欲。艺术家充满深情地表现了女性温柔宁静的美,被认为女性美的原型。 虽然米罗的维纳斯诞生已有2000多年,但站在她的面前,丝毫感觉不出她有“古董”的气息,她是那么美、那么纯,微微倾斜的身体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沉思,仿佛在等待,曳地的长裙自然下垂,呈现出流畅的衣褶,使女神具有一种柔和的流动感。在她面前可以感觉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净化人的灵魂,升华人的精神。 镇馆宝物之二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

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想必大家都熟悉,又称《乔空达夫人》,在其创作中具有代表性。位列卢浮宫三宝之首。艺术家用了近四年的时间创作了这幅油画,可谓苦心经营。后来他把这幅画献给了法兰西斯一世,之后一直被保留在卢浮宫内。达·芬奇在绘画过程中一反当时肖像画华美的装饰效果,把人物性格与特质的脸部作为最重要的因素,并使它成为最显眼和重要的构图中心。他还认为面部表达的微妙表情中还需有活人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左右一切的力量。可以看到,夫人微微开启的双唇和嘴角的微笑,充满温情的双眸,在暗色调的衣服和幽远背景的衬托下给人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扶靠在椅背上交叠着的柔若无骨的双手,与端坐的人物形成了三角形的构图,使整个画面充满安逸祥和的气氛。画家在一个具体人物的身上创造出理想化的美,使瞬间即逝的面部表情成为一种喜悦的永恒象征。这幅肖像画中所表现的以人物为中心的倾向对以后的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近代肖像的技法打下了基础。 据说蒙娜丽莎还很神秘,无论你站在她的正面还是两侧,她的目光总是盯着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时间看她,总会有不同的感觉:亲切、温柔、娇嗔;玩世不恭、嘲弄讥讽抑或是……。特别随着岁月的流逝,画上油彩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裂痕,越来越使她的笑容变得诡秘。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文学作品中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 1、对比: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2、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3、正面衬托、烘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更鲜明地体现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4、反衬:为了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更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 5、白描:朴素自然,写出某种情感。 6、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第二人称。第二人称有时还有拟人的意味,因此能使语言生动;而在表情达意方面,运用第二人称往往便于直抒胸臆,或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7、引用:引用能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的典雅。 8.举例或列举议论散文中的举例或列举的作用是具体实在,易于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9、抑扬结合:更能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某种品质,使赞扬或批评更为强烈;还能使文章行文富有波澜,制造曲折,避免平淡。 10、点面结合:可以使文学作品既具体又有概括性,更具立体化,揭示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11、侧面描写:另辟蹊径地表现事物,体现事物的另一个侧面。 12、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13: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14、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5、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 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 中。 16、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7、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8、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当代艺术的概念

当代艺术的概念 艺术与前现代东方艺术相交汇的切入点。介绍许多西方艺术家受到东方哲学思想影响的案例,来说明在当今西方博物馆的收藏中随处可见的东方艺术作品、特别是中国的传统书法艺术对西方许多画家创作抽象形式的作品所提供的思想借鉴,这种借鉴以及由此而来的具有东方色彩的艺术作品为西方世界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形象。同时亚裔艺术家及中国文化诠释者在美国的持续努力也促进了这种交汇。 即艺术批评 指艺术批评家在艺术欣赏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理论观点和批评标准,对艺术现象所作的科学分析和评价。艺术批评的对象包括一切艺术现象,诸如艺术作品、艺术运动、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批评本身等。其中心是艺术作品。艺术批评既可以指一种活动,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结果。艺术批评离不开艺术鉴赏,但二者有根本的区别。 艺术鉴赏带有更多的感性活动的特点,艺术批评则是以理性活动为特征的科学分析、论断活动。艺术批评是艺术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艺术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开展正确的艺术批评,可以帮助艺术家总结创作经验,提高创作水平;可以帮助艺术鉴赏者提高鉴赏能力,正确地鉴赏艺术作品;还可以使各种艺术思想、创作主张、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相互交

流和争论。由于艺术批评者总是根据一定的世界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对艺术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因而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成分。 艺术批评应尽可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艺术现象作出合乎实际、恰如其分的分析和阐释,以推动社会主义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真正的艺术批评是指有独立思考、有判断评价的一种写作活动,其主观性大于客观性,体现了写作者个人的强烈个性和态度。越是具有独立态度和观点的批评,越是具有批评的价值和可读性,那种四平八稳、八面玲珑的批评并不是批评。

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c15651093.html, 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作者:田华 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8期 摘要:随着全球艺术的发展,各地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当代艺术作品。把握和理性欣赏当 代艺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当代艺术的作品所体现的内涵和深远意义,让人们深刻思考,实现与作者的共鸣,或者升华思想。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作品 引用两位哲学家的话来表明什么是当代艺术:“艺术不是用来认识的,但是,它给我们带来思考”(康德);“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传达”(列夫·托尔斯泰)。这两句话体现出当代艺术是每个作者个人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作者将思想表达出来,挖掘人性的每一个方面,用自己独有的手法公布给世人,使世人去了解,去思考和反思人性。这就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即可以吸引你去深层次思考人性。看不懂当代艺术,是因为没有了解足够多作者的背景,没有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 1 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的区别 1.1 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区别 现代艺术是按照时间去划分的,当代艺术是按照思维划分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人很容易混淆“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但是,“当代艺术”不仅体现了“现代性”,而且还体现了艺术家基于今日社会生活感受的“当代性”,艺术家置身在今天的文化环境中,他们的作品和所体现的思想就是当今时代的特征。 1.2 对当代艺术作品的理解 如果你用美来衡量一件艺术作品是好是坏,肯定是对当代艺术没有那么深入的了解。因为当代艺术的标准不是好不好看,而是重不重要,用美不美是衡量不出一件艺术作品的好坏和价值的。 所有的艺术作品,体现出的有四种现象:第一种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作品象征的是有关于社会的思考,关于文化的思考,以及对于环境和身份的个人思考,最后引起的是对人性的反思。第二种是反映过去的社会状况,就是过去的当代历史作品,放在当今,也能有很深远的意义和轰动,所象征的也是社会、文化、环境、身份以及历史的深刻含义,最终体现出来的也是对人性的思考。第三种是对人性的思考,象征的是生存,最终体现的是人性某一方面的特质。第四种就比较特别,是一种没有较大内涵的单纯的视觉吸引,往往单纯视觉吸引的当代艺术作品更能引起人们的猜想,也很容易出现单纯的炒作,不能引起任何深层次的反思。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郭磊庄初级中学何茂华 教学目标: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教学难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属于考试说明中鉴赏评价D级能力。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具有其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其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产生吸引读者的艺术力量。艺术魅力包括表现手法、结构等几方面。修辞属于表现手法,因为考卷中常出现,所以单列。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考查哪种手法,答题时都必须首先明确说出所用手法的名称,这一点下面分点讲解时不再重复。 1.修辞(2012年《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修辞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1)比喻 作用: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高深的事理浅显明白,使复杂的事情清晰突出,使抽象的事物生动具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例:《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7年福建卷) 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这里运用了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了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 解题方法:要写出比喻的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2)比拟 作用: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有时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例:《书房花木深》 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并分析其作用。(5分)

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1

常见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一览表 1.表达方式(表达方法):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景物: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以乐景衬哀情) 间接抒情事物:托物言志(“志”即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等)(咏物诗) 古/今事:借古讽/伤今、借古抒怀 怀古伤今(咏史怀古诗) 典故:用典抒情 描写手法: 动和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和实(虚实结合、以虚衬实) 点和面(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远近高低里外(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仰视、俯视、由外到内、由内到外) 色彩搭配、明暗对比 不同的感官(视、听、嗅、触、味)相结合(视听结合) 白描(勾勒)、工笔(细节)、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虚写(曲笔)、对面落笔(以对方写自己) 2.表现手法(狭义): 对比、象征、联想与想象、衬托、烘托、渲染、比兴、曲笔、用典 3.修辞手法(针对具体的句子):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对偶、设问、反问、反复、顶真、反语、 通感、叠字等 4.结构特点(构思立意、篇章结构、艺术构思): 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以小见大、 浑然天成、画龙点睛、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 注: 1.表达方式下的子概念(即表达方式的具体化)也是表现手法。即广义的表现手法指的是除修辞手法外 的其他手法。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 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表现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 可视为表现手法。 两者的联系:当某种修辞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手法也可以视为表现手法。

艺术的手法,表现手法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三个方面: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虚实、动静)、抒情、议论、铺陈等。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衬托(正衬或反衬)、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比、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化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二)“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三)“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四)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注意以下几点:(一)把握常用的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某种表达方式、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技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熟悉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学生版

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技巧)(学生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语言赏析的角度。 2、掌握散文语言赏析的答题思路和技巧。 点击考纲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导入 曾经有文学评论家说:“说到底,散文就是一种味道,精神的味道,以及文字的味道。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因此——学会品味散文的语言,走进散文语言的审美世界,才是真正的走进了散文。 高考试题回顾: 2010年山东卷《骆驼祥子》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2012年湖南卷《忆韦素园君》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2012年山东卷《被时间决定的讲述》请以③④段为例,简要分析本文语言的两个主要特点。2012年山东卷《古怪的重水》第③④段的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提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简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某某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二、导研 (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致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个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

艺术手法

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 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 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归纳

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点、面结合(4)正面描写、侧面描写(5)远、近、高、低相结合(6)色彩搭配(7)白描手法 (1)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2)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

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 “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3)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刘攽(全国Ⅲ卷)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鉴赏: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

当代艺术鉴赏

当代艺术这个概念本来一直就是被学术界所争吵的对象。如果以年代来指称艺术状况,那就会把凡是在今天存在的艺术都称为当代艺术;但当如果将当代艺术作为一个特指的词的时候,其语用就会受到限制。有时,不但现代艺术在今天的延续不能称为当代艺术,而且那些后现代阶段的艺术也不能称为当代艺术;有时,当代艺术是对后现代艺术超越后的艺术。诸如等等,这里不详述。 众所周知,中国当代艺术家们是唯西方当代艺术马首是瞻。即使这样,也不是致命的问题所在,前卫艺术西方走在我们前面很多年,去借鉴也无可厚非。关键是在当代中国,鉴赏者们的审美志趣呈现出铜臭现象,而艺术品则是以商业性的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就是说艺术品本身不是作为一个鉴赏手段进入大众视线,而是因为商业利益被炒家抬到大家面前的,不是让你“赏”的而是让你多出钱买的,你买艺术品不是为了鉴赏而是希冀它可以升值!这时艺术品直接完全地进入了商品经济运行轨道。至于艺术品本质的一些东西?鬼才管它。 艺术有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这样的老生常谈已难以表述发展中的艺术在视觉文化时代中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事实上,艺术的作用远不止这些,比如音乐能填补人类的心灵,舞蹈可以改变我们的形体。“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它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认识世界所作的独特 贡献”,于是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视觉艺术涉及了人类意识中其他任何学科都无从涉及的一个方面。”艺术作品是人类不需要翻译的文化载体,它流通于古今中外,艺术的作用不 仅在于把难以言传的感受形象化,它还是调动我们感性、发掘潜能和会神的手段,能帮助我们发现视觉世界的含义和事物的生动以及细节的微妙,发展人的敏锐的感知能力,扩展我们的意识体,留下我们生命力的痕迹并实现自我,使人的本性和事物的本质得以显现,让人能更深刻地洞察自己和世界。如同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的:“艺术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帮助人的思维应付世界的复杂形象,从中发现自我。 艺术的独特作用和价值还在于它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两种主要方式之一。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科学、逻辑以及其他借助文字的方法为特征的推理方式,即理性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提供的知识是系统的、线性的、有序的、理性的;而艺术提供了另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它是空间并列的、同时出现的、网状的、感性的。理性文化与感性文化如同迈动的两条腿,驮着人类文明进步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科学与艺术是很不相干的,我们不去追究二者孰先孰后,或是否同 根同源,至少我们分类了他们。原因很简单,科学追求的是严,艺术追求的是美,一个是理性的演绎,另一个是灵感的发挥,二者南辕北辙,似乎没有共通之点。 以上是艺术鉴赏的一般性意义,适用于任何时代,任何地点,任何人。但当今社会复杂多变,新的艺术载体形式层出不穷,各种文化潮流相互交织,价值观取向更呈现出不断多元化的趋势。审美观念是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表现方面,可以说,拥有正确的审美观,你的价值观就正确了一半。社会上的艺术现象是良莠不齐的,流行的事物不一定是高雅的,热炒的事件总是有低俗的,而行为艺术更是通常沦为一些人出风头的手段。不盲目追随潮流,克服从众心理,形成有自我特色且正确的价值观,就从艺术鉴赏课上开始吧。 冯骥才的《巴黎,艺术至上》开篇就感叹,“一走进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发现“整个人类已经江郎才尽”。肯定有人觉得说得夸张,杞人忧天无病呻吟,但我其实有点同感。 我是在大一时候看的杜尚访谈录,当时对当代艺术知之不深,大概是杜尚那种优雅的叛逆,一下暗和了我渴望break all the wall的冲动,那时候把此人奉为天人,进而研究过一遍 超现实、达达,到后来的偶发艺术、激浪派。再加上铃木大拙之辈的东学西渐,对当时的艺术圈影响甚重,john cage的4…33?…,坐在钢琴边一动不动,让观众听“环境”之声,好像还真有那么些禅宗意味,一下子就把我唬得一愣一愣的。

作品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 一、散文 1、散文基本特征:一,情感浓烈,选材广泛(富有抒情性,形散神不散);二,真实自然,富于美感(写 真人真事,可以艺术加工,表达方式多样);三,以小见大,纸短韵长(哲理性,由实到虚)。 2、分类(据内容和性质分) ⑴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对人和事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叙述(突出特色);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和吴伯萧的《记一辆纺车》、鲁迅的《五猖会》 ⑵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文章)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多种抒情方式;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定点换景、移步定景、定点定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地描绘,可以起到下列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思想感情④铺垫情节⑤ 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老舍的《想北平》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⑶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 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陆蠡的《囚绿记》、周国平的《面对苦难》 二、小说(小说是一种以人物形象的创造为中心的叙事性文学样式,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基本特征:一,性格刻画丰富、细致;二,情节构造完整、复杂;三,环境描写具体、生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衣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白描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叙述方式: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环境:自然环境(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和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小说线索 (二)分析作品主要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特色、艺术特色、表达特色、表达效果、艺术效果、手法) ★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一)记叙 1.叙述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能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有利于作者对故事情节的掌控;有利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称互换,使行文富有变化。 2.叙述方式 ①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⑤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对话、独白)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

(初中美术教案)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初中美术教案 第一课中国现代美术作品欣赏 《开国大典》(1课时) 课型: 单一课 教学方法: 讲述、欣赏与思考。 教学目的 通过对油画《开国大典》的讲述与欣赏,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伟大成就,提高学生对油画中国民族化特点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 作品的艺术处理及民族绘画与西洋绘画结合的特点。 教具与学具准备 1、教具:大幅《开国大典》印刷品一张,[富有民族特色的工笔画和年画各一幅。 2、学具:教材,笔记本。

教学步骤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中国的民族绘画-------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并与诗、书、画、石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出示中国画、年画挂历)而西洋画中的主要画种----油画,却以丰富、能表现复杂的色调层次,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今天让我们来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开国大典》(出示油画《开国大典》) 作者介绍: 艺术欣赏: 主题思想: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作品欣赏: 1)《开国大典》概括: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____年至于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 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 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 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 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 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艺术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表现,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 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 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 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 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杜甫是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最耀眼的一颗明星。杜甫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从《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放在自己的艺术熔炉里加以提炼、铸造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沉郁顿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达到空前的高度,为后代诗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主义、通向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 一、在思想内容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核心是关注人民疾苦,主题是忠君、爱国、爱民。 (一)关注民生疾苦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核心内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他敢于接近劳动人民,也喜欢劳动,甚至愿为广大人民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在安史之乱前后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爱民思想是通过忧国忧民的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他的喜忧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显露出来。诗人在《春望》中透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洗兵马》对国家整体形势的转危为安表示无比的兴奋和乐观。诗人在担任左拾遗时,更是忠于职守,勤于国事,如《春宿左省》“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在《蜀相》中缅怀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抒发壮志未酬的悲伤。《诸将》五首和《秋兴》八首,痛感朝廷没有远见,将帅平庸无能,并对藩镇拥兵割据的现实深怀忧虑,悲叹自己“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十年长安的蹉跎困顿生活,使杜甫更能深入地体察民疾。在他的诗行中形象地描述了百姓遭受苦难

的根源:一是赋税太重,二是官吏贪污盘剥,三是统治者奢侈浪费。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更加深了杜甫的忧虑。 (二)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思想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思想主题。杜甫虽然也写了“唐尧真有圣,野圣,野知”、“天子多恩泽,苍生转寂寥!”等诗句直接讽刺皇帝,但仍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对皇帝存在着很大的企望,希望通过皇帝“下令减征赋”来“各使苍生有环堵”,使国家走向强盛。杜甫在多年饥寒的生活体验中,更同情人民。有时一想到人民的痛苦,他就忘记了自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他想的却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夫业徒,因念远戎卒”。当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他发出了宁愿“冻死”来换取普天下穷苦人民的温暖这样的宏愿。 二、在表现手法上,杜甫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特色重在抒写现实人生,感事与写意有机结合,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一)以小见大,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的本质,呈现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例如,“三吏”、“三别”以组诗的形式,通过具体事件来显示世情。《石壕吏》描述了动乱年代官府用非常手段“夜捉人”去“急应河阳役”的特殊事件。反映了一家之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的悲惨现实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不仅村野老妇要上战场,连十八以下的中男(《新安吏》),“子孙尽亡尽”的老翁(《垂老别》),刚从战场“归来寻旧蹊”,又遇“家乡既荡尽”,“人身无家别”的独身汉(《无家别》),“暮婚晨告别”(《新婚别》)的新郎都要上前线,一个个具体的事件组成一幅巢代倾无完卵的社会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一般是指文学作品灵活运用写作原则、规律、方法昕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方法。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要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如何正确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呢? -、确立三个意识 1.中心意识 从严格意义上说,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因此,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从文章的中心出发,搞清楚文章表达了什么,再去分析是怎样表达的。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阅读时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作者借以表达中心的载体 (人、事、景、物等),理清它们与文章中心的关系。这样,再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就会水到渠成: 2.文体意识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及特有的写作规律-从历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考查的文学作品以散文和,1、说居多: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巾反映事物的本质,穿插丰富、虚实相生、叙议结合是这类文章的常用方法;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寓思想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采用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哲理散文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一般采用营造意境、类比推理、形象议论等表现手法。就小说而言,高考用来考查的大多是小小说,篇幅短小,含蓄简约,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小见大、推波助澜、设置空白、言近旨远等等。 3.文本意识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一定离不开作品本身。就某个表现手法来说,我们既要分析这种手法一般意义上的作用,更要分析它在"这一篇文章"中的好处,切不可堆砌术语,乱贴标签。以"比喻"为例,我们看到"比喻",马上就会想到它的主要表达效果是"生动形象",但落实到某一篇作品中,仅仅说出"生动形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观照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出"比喻"的修辞在这里写出了某某事物怎样的情状,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的分析才具体、完整。 二、从四个方面人手 1.从表达方式人手。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分析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分析作品在运用某一种表达方式方面的技巧,如叙述的技巧(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描写的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抒情的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分析表达方式既要着眼整体,又要关注局部,重点要放在记叙、描写、抒情、议沦的灵活转换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上。 2.从表现手法入手。这里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指作者表现中心的手段,是文章整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点面结合、虚实结合、对比、衬托、象征、用典、想象、联想以及人称的变化等等。分析表现手法要注意作者思想情感的多义性和变化性。一篇文学作品,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对不同的情感,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分析时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2009年江苏高考题《上善若水》,作者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采用的是托物追怀的方法;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则是采用古今对比的方法;而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3.从谋篇布局入手。作品谋篇布局的技巧包括材料安排和结构形式两个方面。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包括线索的设置、详略的处理等;结构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巧妙过渡、曲折生致、铺垫、伏笔、悬念、暗示、照应等。分析作品的谋篇布局特点要做到两个统一,即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重点分析作者安排的意图。 4.从语言表达入手。作品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一般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修辞的运用,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等;二是句式的选择,如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等等;三是语言的整体风格,如清新、平淡、质朴、淡雅、明快、华丽、委婉、富有哲理、幽默诙谐、情韵悠长、引人回味等等。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须要含英咀华,在揣摩和咀嚼上下功夫,要透过语言的外壳,探求作品的内在旋律。既要分析语言表达的外在美、形式美,还要分析这种表达所带来的意境美、情感美。 表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