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中医养生原则与方法间的对应规则

饮食调摄法

《汉书·郦食其传》言“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篇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从古至今,饮食皆为头等大事,人们从食物中获取养分。得以完成生、长、壮、老、已这一系列过程。而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饮食来调节身体状态,让生命过程的长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的增强的方法,谓之饮食调摄法。

饮食调摄法原则有三,其一为辨明气味,合理调配

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中,由于生产条件、地理气候环境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存在着饮食上的不同欲求。因此,有人按照膳食结构的不同,把世界上的种族分为三大类:即以肉类为主食的肉食民族,以乳酪

为主食的奶食民族和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的谷食民族。《黄帝内经》针对汉民族的特点,指出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脏气法时论》)就是要用各种各类食物,互相搭配,取长补短,从而达到发挥饮食对人

体的积极作用,保证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

此外,食物还有酸苦甘辛咸五味的差别,《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提出天地自然间存在的饮食五味等物质是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五味不同,不仅其功效不同,对人体五

脏的“所喜所归”也有差异。《灵枢·五味》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说明五味与五脏有一定的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表明五味入胃之后,各归其所喜入之脏腑。”五味调和,有利于健康。《素

问·生气通天论》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饮食调配贵在其平,不可太过,五味合五脏,五味和谐,则骨、筋、气血、腠理的五味滋养而强盛不衰,因而有利于健康长寿。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身健体;五味太过或不及,则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使脏腑功能

失却平衡,成为疾病和早夭的根源,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灵枢·五味》根据“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再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的“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诸证都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这些论述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因此饮食养生应“辨明五味”

食物还有四气之性,为寒凉温热。此可以分两个概念理解,一为概念上的寒热温热,是指未经过加工的食物本身所具有的性味,如鸭肉寒凉,鸡肉温补等,二为在烹饪过程中,人为对食物施加的作用,使人在食用时感受到不同的温度刺激。如油炸,冰镇,烧烤等,这甚至会改变食物原有的性味。因此饮食的冷热,必须适度,不可过偏。即使是酷暑炎夏,也不能过于嗜食冷饮冷食,否则容易损伤脾胃。同样,热食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掌握饮食的冷热度亦很重要,过于冷食会

引起腹泻,甚至泄利不止,牙齿也易受损伤;而过于热食,灼伤嘴唇,食道和胃部同样会受到损伤。另外,也不可过食一类偏性的食物;过食寒凉,易损脾阳,过食辛燥,易致肠胃积热,危害人体健康。

饮食调摄原则之二:饮食有节,饥饱适度

首先饥饱应适度,古人饮食十经云:“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而《内经》强调饮食方面不可过饥过饱,即通过控制食量来达到养生的目的,指出了不节制食量进餐的危害性。《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说明六腑有传化饮食的作用,饮食过量,则六腑丧失传化功能,可导致六腑痹。《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僻为痔”。说明饮食过量,胃伤不能及时腐熟水谷,脾伤不能运化精微,则导致筋脉驰纵不收,或下利脓血痢疾等病。晋代葛洪提出“养生之旨,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梁代陶弘景解释说:“饮食过多则气滞,百脉闭塞,血气不行则伤形”。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更明确指出饮食过量的害处,“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饮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明代《老老恒言》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胃易磨运,乃化精血。否则,多食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从保护消化系统功能阐述了节制饮食的意义。后世龙遵叙在《饮食坤言》中指出:多食之人有五苦:一是大便数,二是小便多,三是扰睡眠,四是身重不堪修业,五者多患食不消化,自滞苦际。以上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多食可致人体肥胖,诱发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并可加快人的衰老过程,其理相通。

不仅饮食过饱会危及人体的健康,饮食不足同样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灵枢·五味》曰:“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说明饮食物是人体气血来源,进食量不足则会导致气血衰少,进而正气亏虚,外邪侵袭而发病。

此外没有食欲也不应该勉强进食,过分强食会损伤脾胃《吕氏春秋·孟春纪》中载有:“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曰烂肠之食。”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中言:“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其三为三因制宜,勿犯禁忌

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饮食养生也应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由于时间有四季昼夜之更替,地有东西南北中之分布,人有性别、年龄、体质的不同,因此要合理地因时、因地、因人安排饮食。这就是所谓的三因制宜。

首先是因时制宜,《内经》云:“木曰曲直”: “曲”,屈也; “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曲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木在五季中与春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肝相对应。春季大地回春,冰雪消融,阳气升发,气温由寒转暖,万物萌发勃勃生机,人体新陈代谢此时最为活跃,饮食摄生应固护正气,顺应阳气的升发状态。春应于肝,肝胆之气都在春天旺达条畅,肝气旺于春,易克伐脾土,致脾胃虚弱,故《千金要方》指出: 春季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此外,初春阳气引发,稍食辛温之品可发散阳气,以助春阳温性食物利

于扶阳,故饮食宜选辛、甘、温品,如花生、大枣。因“春困”脾气易乏,故饮食亦不宜过量,食宜清淡、忌油腻。春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可以选用性温味甘的燕麦、糯米、黑米等; 蔬菜类可选用性温味辛的胡萝卜、洋葱、蚕豆、菜花等; 鱼肉类可选用清淡的各种鱼类,如鲤鱼、鲫鱼、鹌鹑等; 常用的食谱如淮扁茯苓炖瘦肉: 淮山药、扁豆、茯苓、瘦肉健脾益气利湿; 竹叶粥、菊槐绿茶饮具有凉利消散等。

《内经》云:火曰炎上”: “炎”,是焚烧、炎热、光明之义;“上”,是上升。炎上,是指火具有炎热、上升、光明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火在五季中与夏相对应,在五脏中与心相对应。

“土爰稼穑”: “爰”,通“曰”; “稼”,即种植谷物; “穑”,即收获谷物。稼穑,泛指人类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说。土在五季中与长夏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脾相对应。

夏季艳阳高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交泰,正是万物繁荣的季节。人体阳气此时最易发泄,新陈代谢极为旺盛,夏季主暑湿,人们食欲普遍降低,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因此,在饮食上尤须注意调适,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夏季养“长”,借助大自然的长势,促进人体生长功能。《饮膳正要》谓: “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不可一於热也。禁温饮饱食,湿地濡衣。”夏季,人体心火旺而肺气弱,宜食辛味以养肺气,免心火

过旺而制约肺气的宣发,故《千金要方》谓之“省苦增辛,以养肺气”。人体阳气旺而阴气弱,为顺应这种生理的变化,宜食暖物以助阳气,忌食大热之品。在炎热的夏天,人体阳气趋外,而阴气内伏,人体的消化能力较弱,选择食物应当以清淡爽口为宜,夏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可选用玉米、小麦、高粱、绿豆等; 蔬菜如丝瓜、苦瓜、番茄、黄瓜等; 肉类如白鸭肉、兔肉、猪肚、鲫鱼、青鱼等。常用食谱如补中固元汤、五味枸杞饮、荷叶风脯。

《内经》曰:“金曰从革”: “从”,顺也; “革”,即变革。是指金有刚柔相济之性: 金之质地虽刚硬,可作兵器以杀戮,但有随人意而更改的柔和之性。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和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金在五季中与秋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肺相对应。秋季天气由热渐凉,虽天高气爽,然而气候渐燥,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燥邪当令,最易上肺,人体又易为燥邪所伤而致津伤肺燥。《饮膳正要》曰: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燥易伤阴津,饮食安排当以滋阴润燥为准则,多选择芝麻、蜂蜜、甘蔗等润肺滋阴食品,少食葱、姜、蒜等辛味伤阴之品。秋应于肺,肺气盛于秋故秋季的饮食要“少辛增酸”。秋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可选用如百合粥、莲子粥、栗子粥等; 蔬菜如木耳、海带、紫菜等; 肉类如鸭肉、鹅肉、野鸡肉、甲鱼等。常用食谱如荸荠豆浆、鲜奶玉液、雪羹汤、龟肉百合红枣汤。

《内经》云:“水曰润下”: “润”,即滋润、濡润; “下”即向、下行。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下行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

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水在五季中与冬相对应,在五脏中与肾相对应。冬季北风凛冽,大地冰封,万物收藏,人体阳气潜藏,阴气极盛,故养生亦必须避寒就温,敛阴护阳,以顺应自然界阴长阳消的变化,使体内阴阳相对平衡,以应早春的生机。冬季饮食基本原则是保阴潜阳,宜食龟、木耳、胡麻之类食品,以及胡萝卜、油菜等富含维生素类蔬菜,冬季尚可适量进食含脂类食品。另由于冬季人们流汗比较少,因此减少食盐量可以减轻对肾脏造成的负担,与此同时可以增加食用苦味可以坚肾养心。如栀子、莲子心、生栗子等。此外,冬季宜热食,但不可过食燥热之品,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冬季忌粘硬、生冷食物,免伤脾胃阳气。冬季阳气闭藏,闭藏之中含有勃勃生机,中药易于蕴藏而发挥作用,是老年体弱之人、慢性病患者进行调补的最佳时机。冬季饮食摄生,粮谷类如稻、麦、玉米、红薯等; 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青菜、韭菜等; 肉类如羊肉、狗肉、黄牛肉、鸡肉、黄鳝等。常用的食谱如虾仁韭菜、羊肉羹、姜桂炖猪肚等。

因地制宜指得是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势环境、气候条件及生活习惯不同,人的生理活动和病变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食养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如冬季进补时,北方气候多严寒,食品可选用些大热大温之品,如狗肉、羊肉;而南方气候稍温和,食养则可选用甘温补品如鸡肉等。又如长期居住于海边或水上作业者,多有湿邪内侵,食养时必须佐以健脾燥湿的中药,方可达到养生之目的。

因人制宜是指由于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差异,食养也因人而

异。如阳虚质者宜适当多吃一些温阳壮阳的食物,以温补脾肾阳气为主。再如阴虚质者应该多食一些滋补肾阴的食物,以滋阴潜阳为法;痰湿质之人在饮食上,则宜清淡。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生理特点不同,精气的盛衰不同,也应选用不同的药膳。如老人脏腑虚弱,饮食上宜清淡为主,食宜暖、宜软、宜缓,禁油腻、黏硬、生冷之品,以牛乳及各类粥食为宜,亦可多食甘薯以通便;而婴幼儿、学龄儿童应在原有的全面配伍基础上相应多食用含赖氨酸高的动物食品及豆类,还应多食维生素含量多的水果、蔬菜以助生长需要;又如体胖之人宜多食蔬菜,少食肥甘之品。

饮食养生要勿犯禁忌,指的是每餐的饮食不可过杂过多,即“食不欲杂”。也就是一餐吃的食物样数不要过多。所吃食物之间不要犯饮食禁忌。例如:猪肉忌生姜、荞麦、葵菜、梅子、马肉、驴肉等;羊肉忌梅子、小豆、荞麦、猪肉、醋等;犬肉忌菱角、蒜、鲤鱼等;牛肉忌黍米、韭菜、生姜、粟子等;鸡肉忌蒜、芥末、生葱、糯米、李子、兔肉、鳖肉等。

现代饮食养生新潮流

近20 年来,国内外掀起一股选食深颜色(尤黑色)食物的热潮。举如黑米、黑豆、黑木耳、乌枣、乌骨鸡、发菜、海参、黑芝麻等,日益受人青睐。的确,中医历来有“黑色补肾”、“肾为先天之本”之说,适当常吃些黑色食物,最能补肾益精、养身益寿。营养家专家还指出,蔬菜的颜色越深,其营养价值越高。一般来说,绿色蔬菜所含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养分较多,红、黄色蔬菜次之,白色蔬菜较少。

但从饮食养生角度看,一个人的日常膳食一味追求深色食品,忽视多颜色食品和荤素食品的合理搭配,忽视食谱的多样化,也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营养失衡而不利于养生。

再如近数十年来,国际上掀起一股“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生食新潮流,也波及到我国。生食某些植物性食物,可减少维生素C、叶绿素和黄碱素等有一定抗癌活性物质,因烹熟而遭分解或失去活性。且生食没有人为投入的各种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增色剂等可能带来之弊害。从饮食养生角度看,日常适当搭配生食点蔬菜、瓜茄、水果和坚果,也许更有利于防治心血管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例如生食点番茄、黄瓜、梨瓜、菱角、莲藕、荸荠、芹菜、芫荽、莴笋、葱、蒜头、辣椒、生姜和各种水果、现榨果汁、菜汁等。

但生食疗法养生须注意:①不生食动物食品如“鱼生”、“醉蟹”、“生鱼胆汁”等,因可能惹腹痛、腹泻或中毒。②马铃薯、芋头不宜生食,因细胞壁硬、淀粉分子颗粒大,生吃难消化。扁豆、蚕豆等含皂角素及植物凝血素,生吃有损胃肠粘膜。③宜生食的蔬菜、瓜果也应洗净后吃,谨防“吃”进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卵等物。

关于扶阳食疗

扶阳食疗,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扶助阳气,以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它一方面强调以扶阳法为主要方法的食疗方式;另一方面也强调以食疗方式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而扶阳食疗即指由扶阳药膳进行治疗,,主要由扶阳药粥,扶阳

药酒,扶阳药茶组成。

扶阳药膳,是指将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和食物相配伍,按照一定的炮制加工,经烹饪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它取药物之性,用食物之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既不同于一般的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的饮食,而是一种既有药物功效,又有食物美味营养的食疗佳品。

扶阳药粥,指的是选择适合的中药、食物和米谷配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分、配料调味成粥,其是为阳气虚损而设。由于药粥由中药与米谷煮粥而成,具有药疗和食疗双重功效,如干姜是常用于散寒的药物,无补养之功;粳米和糯米可以健脾益气,却没有散寒之功。然而用干姜配米谷,煮粥服食,则成温补脾胃治疗脾胃虚寒的食疗良方。再者,药粥疗法体现了米药协同作用的优越性。古代医学家早已认识到,米药同用煮粥,“峻厉者,可缓其力,和平者,能倍其功。”如苁蓉羊肉粥,肉苁蓉补肾温阳,羊肉温补脾肾,同粳米煮成稀粥,不仅可以增强温补肾阳的作用,又能收到温补脾胃的效果。正如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写到:“米虽为常食之物,服之不甚有益,而一参以药投,则其力甚巨,未可等为泛常而忽视也”

扶阳药酒,就是选用具有扶阳作用的中药和食物,以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中有效成分,而得到澄明液体。扶阳药茶,是指有扶阳作用的中药(或含茶叶)以开水冲泡,或稍加煎煮而供饮的一种剂型。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doc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中医养生馆的经营原则 下面内容由我为您整理归纳,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和启发。 1,整体观:中医养生理论,特别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因素,既有生物因素,又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已经感觉到的客观事实。在诊断时,中医充分运用了诊断的全息性,从机体的整体性反应推断病因。在治疗与调理时,中医强调了对证治疗,对证治疗即是针对机体在患病过程中整体反应清空的差异而采取的不同治疗方案,相应的,中医治疗遵循证异治异、证同治同的原则。 ,2,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强调因时、因地、因人而宜,强调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和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养生调理方案。 ,3,以平为期:中医认为,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出现一方偏衰,或一方偏亢,就会使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紊

乱,出现病理状态。人体养生离不开协调平衡阴阳的宗旨。 ,4,上工治未病:《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思想,另外一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中也提出“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欲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些都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心身保健预防医学观点相符。 ,5,调动本能正气:中医养生是靠彻底调动人体自身潜力内,充分利用外界有利因素外,进而达到整个身心平衡和谐的养生方法。中医认为健康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健康能力,邪是指致病因素。健康的时候是邪不能干扰破坏正气所维持的稳态。医生治好病意味着医生是标,病人是本,标本相得,邪气乃服。邪气只是服了,而不是没了。也即是医生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作用力相对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中医养生服务的设计应遵循八结合原则 自我调养与养生馆服务相结合:中医讲“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又讲“三分治,七分养”,所以客户的身体要恢复并保持健康,光靠养生馆技师和专家的调理是不够的,客户自我的调养,无论是“起居有常”还是“饮食有节”、“不妄作劳”、“情志条畅”等都非常关键。 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一方面,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

第十章 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 (单选题)重点

第十章中医养生学基础知识(单选题) 1. 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 中药的“五味”指: A.寒热温凉平 B.辛甘酸苦咸 C.喜怒悲恐惊 D.相需相使相畏相杀相恶 E.以上均不是 3. 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并,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摘自: A.《吕氏春秋尽数》 B.《黄帝内经素问》 C.《伤寒论》 D.《千金要方》 5.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下列事物具有阳性属性的是: A.静的、不括跃、柔和 B.抑制、消极、晦暗、 C.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 D.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 E.在内的、重的、冷的、减少、肉体 晚点试试,晚上或者明天 6、有关形神合一不正确的是() A.因神以形为物质基础,故应先养形 B.守神全形 C.保形全神 D.形神共养 7、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的养生保健思想和原则,()中医的方法手段,()预防疾病、保障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运用、研究、完成 B.运用、施行、实现 C.研究、运用、实现 D.研究、施行、达到

8、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学科分支,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的养生保健(),运用中医的(),实现预防疾病、()人体健康的一门学科。 A.思想、方法、保障 B.思想原则、方法、保障 C.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 D.思想原则、方法手段、保障促进 9、阴阳就成为中国古代认识和阐释天地万物()的一对哲学范畴。 A.发生 B.发展 C.变化 D.以上都是 10、只有()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根据各自属性的不同而分别归属于阴和阳。 A.对立 B.关联 C.A和B D.A或B 11、()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阳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 A.阴阳消长 B.阴阳转化 C.阴阳对立制约 D.阴阳互根互用 12、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的通道。 A.运行气血 B.联络脏腑形体官窍 C.沟通上下内外 D.以上都是 13、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包括()经脉、奇经()脉和()经别三大类。 A.8、8、12 B.8、12、8 C.12、8、8 D.12、8、12 14、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十二经脉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

中医养生康复复习大纲复习过程

养生就是保养人体生命,是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对人体生命进行跳湖、保养的行为活动。 中医养生学,实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人类生命活动规律,研究养生理论和养生技术,以实现人类强健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实用科学。 中医康复学实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康复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中医康复学和现代康复医学:在研究对象及康复原则和手段上有共同之处。 现代康复学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矫形、人工装置补偿患者形体与功能残缺方面显示出相当的优势。 中医康复学以其独特的康复理论和丰富多彩、简便廉验的康复手段,尤其是辨证康复和整体康复的观念,在康复领域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中医养生学和中医康复学:两者在研究对象、适应范围极其学科名称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学术渊源、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方法技能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在方法和手段上有诸多的共通互用之处。 食物养生的萌芽:夏商之前。 先秦时代《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洋溢养生康复血的特点:1突出整体观及辩证观 2重视机体的平衡和谐 3强调未病先防与即病康复 4方法手段丰富多彩 5适应面广泛 人体生命形成后,生长壮老已是有机体生命过程的自然规律。 天年:人类自然寿命。 健康人的生命状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建康的生理特征 1形体壮实,比例恰当 2面色红润,须发润泽 3牙齿坚固,要退灵便 4双耳聪敏,眼睛有神 5呼吸从容,声音洪亮 6食欲正常,二便通利 7舌态正常,脉象匀缓 健康的心理特征 1精神愉悦,情绪稳定 2思维清晰,记忆良好 3人际和谐,适应社会 先天禀赋缺陷,一方面表现为遗传性疾病,另一方面,因胎育时受外界药物、辐射等不良影响导致的先天残缺。 反禀赋不纯之病,皆有父母而来,即于交合之时,遗于子体。 从人体生命的构成而言,人是由形、气、神三个要素构成的。 “形”作为人体生命构成的一个要素,是指人体的有形实体,它包括组织结构,脏腑形体官窍以及人体生命活性物质等。 “气”是指充斥在人体生命之重的无形非实体物质。 “神”是指住在人体生命的意识活动。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应当遵循的六个原则 养生原则之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 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 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 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 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 养生原则之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脏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 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生命 生命是具有生长、发育活力,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探索生命 的规律,对于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一、生命的起源 《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进行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 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 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记沦》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 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质的原料。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 发育成长。因为人生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

必然会直持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为变化相适应,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都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 二、生命的运动形式 《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活着的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吻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学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为指导,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整体观为出发点。那么,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1、天人合一 人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是个小天地,自然界是个大天地,它们都相通相应。不论季节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人的情志、气血、脏腑以及疾病的产生。因此,掌握和了解四时六气的变化规律和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顺应自然,保持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防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2、形神共养 形即形体,神即神志、意识、思维。形与神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形神共养是要求人在日常生活中既要重视形体的保健,更要重视心理和精神的调养。在具体应用上就是调和情志,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并与保养形体相结合,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规律生活,使人气血调畅,形体强健,情志安和。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3、动静互涵 动和静,是物质运动的两个方面或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人体生命运动始终保持着动静和谐的状态,维持着动静对立统一的整体性,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功能。体现在中医养生的一是要静以养神,我国历代养生家十分重视神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心神清静,可致健康长寿。二是动以养形,运动可促进精气流通,血气畅达,疏通经络、通利九窍、防病健身。三是动静适宜,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只有做到动静兼修,动静适宜,才能“形神共俱”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4、正气为本 中医所指的“正气”,是维护人体健康的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和抵抗病邪的抗病能力。正气充盛,可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更好地适应外在变化,故保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保养正气,就是保养精、气、神。其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中国传统医学里,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阴阳的根本,与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脾为后天之本,为水谷之海,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脾气健运,必借肾阳之温煦。肾精充盈,有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的补养。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保全身形、防止早衰的重要途径。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5、辨证施养 辨证施养是从辨证分析的角度,通过观察个体的反应状态和体质差异,充分考虑个体所在的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进行个体化的养生保健调理。它很好地体现出中医养生保健的价值和特色。辨证施养的突出环节就是因时、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说养生保健要根据时令、地域以及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制订相应的方法。中医养生的五大方法动形养生:中医认为,“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医疗及生活实践中摸索形成了诸如按摩、气功、太极拳、八卦掌、五禽戏等动形方式,以强身延年。当然,人若劳累过度,则容易引起“劳伤”,也称“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饮食养生:合理饮食可以调养精气,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寿。中医养生理论认为,饮食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无蓄为益,五菜为充”,还要重视五味调和,否则,会因营养失衡、体质偏颇、五脏六俯功能失调而致病。 修身养生: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凡追求健康长寿者首先应从修身养性做起,如平日应排除各种妄念,多说好话、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开阔、情绪安定,从而维持身心健康。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2010-2011-2《养生学概论》 复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何处是人体脂肪主要的堆积处( C ) A、脸部 B、胸部 C、腰腹部 D、肩部 E、腿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与人体生长发育关系最密切的是( A ) A、气的推动作用 B、气的固摄作用 C、气的温煦作用 D、气的防御作用 E、气的气化作用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 B )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C )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影响人类的环境因素有( ABCD ) A、生物因素 B、化学因素 C、物理因素 D、社会心理因素 E、行为因素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最新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2008年6月7日,中医养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归纳,提出若干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原则。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处的“道”,就是养生之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在于能否懂得养生之道,而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又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他们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养生学的内容。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离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那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效果显著。诸如此类的方法不仅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而且远传世界各地,为全人类的保健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中医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中医学基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 B.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 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 D.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2. 中医学“证”的概念是() A.疾病的症状与体征 B.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调查过程 C.对疾病症状与体征的分析过程 D.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3.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寒与热 B.上与下 C.动与静 D.邪与正 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A.木 B.火 C.土 D.水 6. 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曲直 B.炎上 C.润下 D.从革 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 润下 B. 稼穑 C. 炎上 D. 曲直 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D.传化物而不藏, 满而不能实 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 A.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B. 藏精气而不泻, 实而不能满 C .传化物而不藏,满而不能实 D .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10. 具有运化水液功能的脏腑是() A. 脾 B. 三焦 C. 肝 D. 肾 11. 藏神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2. 主统血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3. 与脾关系密切的是 ( ) A.喜 B.怒 C.思 D.忧 14. “在窍为目”的是 ( ) A.肝 B.心 C.脾 D.肺 15. “受盛之官”指 ( )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16. “血府”指 ( ) A.脑 B.髓 C.骨 D.脉 17. 朝百脉的是 ( ) A.心 B.肝 C.脾 D.肺 18.“精血同源”指的是 ( ) A.心肺关系 B.肺肝关系 C.肝脾关系 D.肝肾关系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02

中医养生与食疗试题及答案一、A1/A2型题(50分) ()1、不属于养生基本原则的是 A.“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B.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C.突出精神心理健康 D.“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守中思想 E.辨证论治 ()2、据《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脏中其华在发的是 A.肺 B.心 C.肾 D.肝 E.脾 ()3、据《素问·举痛论》,惊则 A.气上 B.气缓 C.气乱 D.气结 E.气泄 ()4、不属于六腑生理功能特点的是 A.天气之所生 B.其气象天 C.泻而不藏 D.象于地 E.受五脏浊气 ()5、《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治温病用凉药,服药宜 A.凉而行之 B.温而行之 C.冷而行之 D.热而行之 E.冷热饮之都可 ()6、枢折挈见于《素问·痿论》中痿证的 A.肉痿 B.骨痿 C.脉痿 D.筋痿 E.痿躄 ()7、《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论的五脏的“其华”中,心其华在 A.面 B.骨 C.筋 D.血 E.发 ()8、《素问·至真要大论》对“诸寒之而热者”宜采用的治法为 A.取之热 B.取之寒 C.取之阳 D.取之阴 E.取之营 ()9、《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对“留者”病证的治疗宜采用 A.削之 B.除之 C.散之 D.攻之 E.润之 ()10、据《素问·五藏别论》六腑的功能是 A.藏精气而不泻也 B.泻而不藏 C.传化物而不藏 D.满而不能实 E.以上均不是 ()11、《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男子衰老始于 A.四七 B.五七 C.四八 D.五八 E.七八 ()12、不属于奇恒之腑特点的是 A.地气之所生 B.藏于阴而象于地 C.藏而不泻 D.泻而不藏 E.非常重要而又不等同于一般的脏腑 ()13、既属腑,又归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骨 D.脉 E.胆 ()14、不属于谷食精气输布运行过程的是 A.饮入于胃,游溢精气 B.精气上输于脾 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D.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E.浊阴归六腑 ()15、《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伤于风者”

中医养生练习题讲解学习

中医养生 一、单选题 1.中医认为正确的四季养生是 A.春秋养阳 B.夏季养阴 C.秋冬养阳 D.春秋养阴 E.春夏养阳 2.根据中医理论五味适量有益五脏,适量的苦味食品有益于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A. 阴阳对立 B. 阴平阳秘 C. 阴阳消长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根 4. 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A. 寒与热 B. 上与下 C. 动与静 D. 邪与正 E. 表与里 5.七情致病,引起“气结”的情志是 A. 恐 B. 惊 C. 悲 D. 喜 E. 思 6.下列有关情志相胜的论述中错误的是 A. 悲胜怒 B. 怒胜思 C. 思胜恐 D. 恐胜喜 E. 喜胜怒 7.关于劳伤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久立伤骨 B. 久视伤精 C. 久卧伤气

D. 久行伤筋 E. 久坐伤肉 8.下列中何项不属于房事养生的运用原则 A. 禁欲或纵欲 B. 注意房事卫生 C. 遵守房事禁忌 D. 杜绝性生活混乱 E. 节欲 9.下列穴位中,哪一个是最常用的保健穴 A. 大椎 B. 合谷 C. 足三里 D. 委中 E. 列缺 10.四气调神是指人们为了顺应()更迭的自然变化而主动采取各种调摄形神的方法。 A. 阴阳 B. 寒暑 C. 时令 D. 冷然 E. 昼夜 11.以下食物属于热性的是 A. 银耳 B. 韭菜 C. 猪肉 D. 带鱼 E. 香菇 12.五劳所伤,久视伤 A. 血 B. 气 C. 筋 D. 肉 E. 骨 13.由国家体委普及的“简化太极拳”是在谁的基础上改编的 A. 陈氏 B. 吴氏 C. 杨氏 D. 孙氏 E. 武氏 14.枸杞子属于下列哪类药 A. 补气药 B. 补阳药 C. 养血药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就是( A )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就是( C )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就是( A )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著作就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就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就是( C )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就是( C )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 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 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基本原则 一、协调脏腑 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了其在养生中的作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用,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两方面内容,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如: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饮食养生中强调五味调和,不可过偏等等,都是遵循协调脏腑这一指导原则而具体实施的。又如: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 二、畅通经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才能使脏腑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方法中主要作用形式有二:一是活动筋骨,以求气血通畅。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二是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在气功导引法中,有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之说,任脉起于胞中,循行于胸、腹部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可调节阴经气血;督脉亦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循行于背部正中,总督一身之阳脉,可调节阳经气血。任、督二脉的相互沟通,可使阴经、阳经的气血周流,互相交贯,《奇经八脉考》中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故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故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故身体健壮而不病。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这一养生原则的重要意义。 三、清静养神 在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需要神的调节。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