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重点内容:

1. 生理学的定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及整合概念;

3. 内环境与稳态;

4. 生理功能的三大调节系统;

5. 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理论。

二、问题

1.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何?

2. 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

3. 简述人体机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三、双语词汇: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稳态(homeostasis)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自身调节(auto regulation)

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反馈(feedback)

反射弧(reflex arc)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重点内容:

1. 跨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其机制;

2.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 局部兴奋和动作电位的引起机制;

5.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及影响因素;

6. 肌肉收缩机制。

二、问题:

1. 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

2. 何谓钠泵?其运转机制以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3. 试述主要的信号跨膜转导路径,并简述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过程。

4. 何谓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其形成原理是什么?

5. 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6. 在生理过程中,人工地轻度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时,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

7. 试述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8.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与Ca2+有何关系?

9. 横桥有何特性?其在肌丝滑行中有何作用?

10. 试比较单收缩与复合收缩的特点及意义。

三、双语词汇:

液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通透性(permeability)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化学门控通道(chemiscally-gated channel)

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

载体(carrier)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 active transport)

钠-钾泵(Na+-K+ pump)

出胞(exocytosis)

入胞(endocytosis)

跨膜信号转导(trasmembrane signal tranduction) 跨膜信号传递(trasmembrane signaling)

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

机械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

配体(ligand)

受体(receptor)

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

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原癌基因(cellular proto-oncogene)

兴奋性(excitavitity)

刺激(situmlus)

膜电位(memgrane potential)

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超级化(overshot polarization)

去极化(depolarization)

复极化(repoarization)

阈刺激(threshold situmlus)

全或无定律(all or none lacal)

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

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ail)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滑行学说(slideing theory)

前负荷(preload)

后负荷(afterliad)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第三章血液生理

一、重点内容

1. 两个渗透压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

2. 红细胞与血小板生理特性;

3. 生理止血的概念、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4. 血液凝固过程;

5.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问题

1. 水分子的移动与渗透压有何关系?

2.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3. 贫血或缺氧时红细胞生成增加的机理是什么?

4. 血小板有何生理功能?

5. 比较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6. 从生理角度试述慢性肝病后期(如肝硬化等)伴有胆道阻塞的病人为何易于出血?

7. 为什么输血时要做交叉配血试验?

8. 为什么不能称O型血者为“万能输血者”?

9. O型女性与其他型(A、B、AB)男性结婚,以及Rh阴性女子与Rh阳性男子结婚是否可能产生新生儿溶血,为什么?

三、双语词汇

血浆(plasma)

血浆蛋白(plasma proteins)

血小板(platelets)

晶体渗透压(crystal osmotic pressure)

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造血(hemopoiesis)

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s)

血红蛋白(hemoglobin)

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

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

血液凝固(blood congulation)

凝血因子(coagulation factors)

凝血酶(thrombin)

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外源性源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

纤维蛋白溶解酶(pasmin)

纤溶酶原(plasminogen)

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血型(blood group)

凝集原(agglutinogen)

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

凝集素(agglutinin)

第四章循环系统

一、重点内容

1. 心肌细胞电活动的离子机制;

2. 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

3.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

4.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5.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6. 心血管反射;

7. 重要体液因子的心血管作用及其机制;

8. 冠脉循环。

二、问题

1. 试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原理。

2. 试述心肌细胞中快反应细胞与慢反应细胞的区别。

3. 试述快慢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的形成机制。

4. 试述心肌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5. 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是怎样的?心率加快时,对心动周期有何影响?

6. 试述评价心脏泵功能的指标及生理意义。

7. 分别增加心室的前负荷和后负荷对心输出量有何影响?

8.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9. 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0. 微循环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11. 试述心交感神经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2. 试述心迷走神经的生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13. 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相对稳定的?

14. 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生理作用。

15. 试述冠状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

三、双语词汇

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

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

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

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心指数(cardiac index)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心室功能曲线(ventricular function curve)

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

血压(blood pressure)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mean circulatory filling pressure)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

第五章呼吸

一、重点内容

1. 肺内压与胸内压;

2. 肺泡表面张力、肺表面活性物质、肺顺应性;

3. 时间肺活量、用力呼气量、肺泡通气量、功能余气量的概念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

4. 肺换气过程;

5. 氧和二氧化碳运输形式

6. 氧解离曲线;

7. 肺牵张反射;

8. 呼吸中枢。

二、问题

1. 简述胸内负压的形成及意义。为什么成人的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

2. 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内压和肺内压是如何变化的?

3. 简述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生理作用。

4. 简述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及效应。

5. 为什么深慢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换气效率高?

6. 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7. 简述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及效应。

8. 呼吸节律产生的部位及形成机制。

9.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运动如何变化?为什么?

10. 分别给家兔静脉注射3%乳酸2ml,吸入含5% CO2的空气,吸入气中PO2下降时,呼吸运动有什么变化,其原因是什么?

11. 健康人登上4000米高山时(大气压470mmHg),动脉血中PCO2和PO2如何变化,机制如何?

三、双语词汇

呼吸(respiration)

肺通气(pulmonary)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腹式呼吸(abdominal breathing)

胸式呼吸(thoracic breathing)

平静呼吸(eupnea)

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

气胸(pneumothorax)

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肺容积(pulmonary volume)

潮气量(tidal volume)

肺容量(pulmonary)

肺活量(vital capacity)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肺泡无效腔(alveolar dead space)

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

氧容量(oxygen capacity)

氧含量(oxygen content)

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CO2解离曲线(carbon dioxide dissociation curve) 呼吸中枢(respiratory center)

呼吸节律(respiratory rhythm)

化学感受器(chemoreceptor)

外周化学感受器(peripheral chemoreceptor)

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

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

肺顺应性(compliance)

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最大随意通气量(maximal voluntary ventilation)

波尔效应(Bohr effect)

何尔登效应(Haldane effect)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重点内容

1. 基本电节律

2. 胃肠激素和脑-肠肽

3. 胃液成分和分泌调节

4. 胰液成分和分泌调节

5. 胆盐的肠-肝循环

6. 营养物质的吸收

二、问题

1. 何谓消化道平滑肌的基本电节律?它与动作电位和肌肉收缩有何关系?

2. 胃液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有何生理作用?

3. 食物入胃后是如何引起胃液分泌的?

4. 胃肠道内有哪些重要因素可抑制胃液分泌?

5. 胃排空是如何调控的?

6. 何谓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正常时为什么不会消化自己?

7. 试述引起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及其作用。

8. 为什么胃酸缺乏的病人往往伴有贫血?

9.为什么说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

10. 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控的?

11. 胆汁有哪些生理作用?

12. 为什么做胆囊造影术时患者要吃油煎蛋?

13. 简述排便的过程。

14. 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15. 糖、脂肪、蛋白质在消化道如何被吸收?

三、双语词汇

消化(digestion)

吸收(absorption)

基本电节律(basic electrical rhythm)

壁内神经丛(intramural plexus)

肌间神经丛(myenteric plexus)

粘膜下神经丛(submucosal plexus)

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

胃肠激素(gut hormones)

脑肠肽(brain-guit peptides)

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壁细胞(parietal cell)

主细胞(chief cell)

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

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

促胃液素(grastrin)

质子泵(proton pump)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 bicarbonate barrier)

容受性舒张(receptive relaxation)

蠕动(peristasis)

胃排空(gastic emptying)

胰蛋白酶(trypsin)

肠激酶(enterokinase)

分节运动(segmentation contraction)

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

集团运动(mass movements)

吸收(absorption)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重点内容

1.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 基础代谢率;

3. 人的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波动;

4. 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二、问题

1. 基础代谢在什么情况下测定?为什么?

2. 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怎样影响能量代谢?

3. 试述体温是如何维持恒定的?

4. 人体的散热方式主要有哪几种?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病人的体温?

5.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在体温调节中起哪些作用?

6. 体温相对恒定有何重要意义?机体是如何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

三、双语词汇

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呼吸商(respiatory quotient)

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imetry)

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

体温(body temperature )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与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

战粟产热(shivering themogenesis)与非战粟产热(non-shivering themogenesis) 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对流散热(thermal convection)

蒸发散热(evaporation)

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出汗(sweating)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热敏感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和冷敏感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调定点(set point)

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一、重点内容

1. 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特点;

2.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3.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的物质转运;

4.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5. 尿生成的调节。

二、问题

1. 肾血流量如何受神经体液调节?

2. 终尿与原尿在量和成分上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

4. 试比较近端小管与远曲小管、集合管对钠、水重吸收的异同。

5.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和调节?

6. 尿液是如何被浓缩和稀释的?

7.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为什么?

8. 试述肾髓质渗透压梯度形成的原理。

9. 试述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的作用。

10. 体循环血压明显降低时对尿液生成有何影响?

11. 大量出汗而饮水过少时,尿液有何变化?其机制如何?

12. 为什么说髓袢升支粗段主动吸收NaCl是形成髓质高渗的动力?

13. 简述直小血管的血流速度对尿液生成的影响。

14. 3Kg体重的家兔,耳缘静脉注射20%葡萄糖溶液5ml,尿液有何变化?简述其变化机制。

15.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16. 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其生理意义如何?

17. 叙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18. 论述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化?其机理是什么?

三、双语词汇

肾单位(nephron)

致密斑(macula densa)

管-球反馈(tubulogomerular feedback)

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

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

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litration pressure)

肾血浆流量(renal plasma flow)

重吸收(reabsorption)

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

肾小管分泌(tubular secretion)

低渗尿(hypotonic urine)

高渗尿(hypertonic urine)

渗透性利尿(osmotic diuresis)

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肾素(renin)

水利尿(water diuresis)

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清除率(clearance)

第九章感觉器官

一、重点内容

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折光系统、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及感光系统功能;

3. 中耳的增压作用与内耳的感音换能机制;

4. 前庭反应。

二、问题

1. 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 试述正常人看近物时眼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3. 简述三原色学说的内容?

4. 试述鼓膜和听骨链的增压减幅效应?

5. 简述视网膜两种感光细胞的分布及其功能特征。

6. 试述眼的暗适应和明适应及其机制。

7. 简述耳蜗的结构特点?

8. 试述行波学说?

9. 试比较耳蜗的静息电位、耳蜗的微音器电位、听神经的动作电位?

10. 内耳耳蜗是怎样感受声波刺激的?

11. 头与身体向右作水平旋转试验时,突然停止后,被试验者的眼震颤方向朝哪侧?简述其机理。

三、双语词汇

感受器(receptor)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transduction of receptor)

简化眼(reduced eye)

视敏度(visual acuity)

近点(near point of vision)

瞳孔对光反射(pupillary light reflex)

近视(myopia)

远视(hyperopia)

盲点(blind spot)

视杆细胞(rods)

视锥细胞(cones)

视蛋白(opisn)

视黄醛(retinene)

视蛋白激酶(opsinkinase)

夜盲症(nyctalopia)

传递蛋白(transducin)

暗适应(dark adaptation)

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

视野(visual field)

双眼视觉(binocular vision)

气传导(air conduction)

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剪切力(shearing force)

耳蜗内电位(endocochlear potential)

内淋巴电位(endolymphatic potential)

微音器电位(microphonic potential)

静纤毛(stereocilia)

动纤毛(kinocilium)

最佳频率(characteristic frequency)

壶腹(ampulla)

眼震颤(nystagmus)

慢动相(slow component)

快动相(quick component)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听阈(hearing threshold)

第十章神经系统

一、重点内容

1. 神经元的兴奋传导特征,神经元的营养作用;

2. 突触的基本结构,突触传递过程,突触抑制的过程和机制,突触传递的特征;

3.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4.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特点,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5. 脊休克,牵张反射的分类与反射弧;

6. 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作用特征,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 基底神经节的生理功能及其有关疾病;

8. 学习和记忆的分类和突触可塑性;

9. 脑电图的基本波形及意义;

10. 睡眠的两种时相及其意义。

二、问题

1. 何谓神经元的轴浆运输?有哪些证据证实其存在?其分类和生理意义如何?

2. 何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其可能机制如何?

3. 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哪些生理特征和功能?

4. 试举例说明突触后神经元由突触传递而发生兴奋时的电活动改变及其机制。

5. 试述中枢抑制和易化的类型和产生机制。

6. 试比较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和突触兴奋传递的特征。

7. 突触的可塑性有哪些形式?其机制和意义是什么?

8. 何谓非定向突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具有哪些特点?

9. 何谓电突触传递?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比具有哪些差别?

10. 何谓神经递质?作为一个神经递质,应符合或基本符合哪些条件?

11. 何谓递质共存?试举例说明其生理意义。

12. 周围神经系统中有哪些属于胆碱能纤维?哪些属于肾上腺素能纤维?

13. 外周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有哪些类型和亚型?激活后可产生哪些效应?

14. 试比较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15. 内脏痛有何特征?简述牵涉痛产生的原因。

16. 试述牵张反射的类型及特征。

17. 试比较体表感觉区的投射规律和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

18. 何谓脊休克?其主要表现是什么?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了什么?

19. 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横断脑干,将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20. 运动传出通路损伤常出现哪两种不同表现?为什么?

21. 当基底神经节受损时可出现哪些症状?试分析其产生机制。

22. 试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特征和功能。

23. 试述下丘脑的功能。

24. 摄食行为主要与中枢哪些部位的活动有关?如何证明?

25. 何谓防御反应与防御反应区?发生防御反应时常伴有哪些自主神经活动的改变?

26. 何谓奖赏系统和惩罚系统?其有关中枢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27. 睡眠有哪两种时相?在不同时相时的表现如何?各有何生理意义?

28. 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位于何处?损伤时会出现哪些语言活动功能障碍?

29. 何谓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优势半球和次要半球各在哪些功能上占优势?

30. 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原理。

31. 比较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传递原理的异同。

32. 何谓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简述其产生机理。

33. 简述小脑的结构与功能。

34. 何谓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各有何生理功能?

三、双语词汇

神经元(neuron)

突触(synapse)

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

突触小泡(synaptic vesicle)

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 potential)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IPSP)

突触后抑制(postsynaptic inhibition)

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bition)

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

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

曲张体(varicosity)

电突触传递(electric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受体(receptor)

后放(after discharge)

特异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

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

皮层诱发电位(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慢波睡眠(slow wave sleep, SWS)

快波睡眠(fast wave sleep, FWS)

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腱反射(tendon reflex)

肌紧张(muscle tonus)

脊休克(spinal shock)

椎体系(pyramidal system)

椎体外系(extrapyramidal system)

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震颤麻痹(paralysis agitans)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us regulatory peptide, HRP)

运动性失语症(motor aphasia)

失写症(agraphia)

感觉性失语症(sensory aphasia)

失读症(alexia)

轴浆运输(axoplasmic transport)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non-synaptic chemical transmission)

调质(neuromodulator)

牵涉痛(referred pain)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重点内容

1. 激素作用机制,调节途径,调节方式;

2. 下丘脑与腺垂体激素;

3.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4. 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5.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6.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二、问题

1. 实验时切除动物垂体后对其生理功能有何影响?

2.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3. 试比较侏儒症与呆小症在病因,表现上有什么不同?

4. 从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解释甲亢病人可能出现的症状。

5. 地方性缺碘为什么会出现甲状腺肿大?

6. 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在钙稳态调节中的作用。

7. 激素有哪些共同特点?其作用原理如何?

8. 试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9. 神经垂体激素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10. 催乳素有何生理作用?哪些因素可影响催乳素的分泌?

11. 试述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的机能联系。

12. 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并述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3. 试分析皮质醇增多的临床表现。

14. 试分析糖尿病的成因及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15. 切除两侧肾上腺皮质后,会发生什么后果?为什么?

16. 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17. 促进机体生长的激素有哪些?它们如何发挥作用?

18. 糖皮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有哪些?并简述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19.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为何不能骤然停药?

三、双语词汇

激素(hormone)

腺垂体(pituitary gland)

远距分泌(tele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神经激素(neurohormone)

自分泌(autocrine)

协同作用(synergism)

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

拮抗作用(antagonism)

甲状腺(thyroid gland)

甲状旁腺(parathyroid gland)

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生长介素(somatomedin)

内分泌(endocrine)

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

胰岛素(insulin)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应激(stress)

盐皮质激素(mineral corticoid )

应急(emergency reaction)

第十二章生殖

一、重点内容

1. 睾丸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

2. 卵巢分泌的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

3. 雌激素分泌的双重细胞学说;

4. 月经或妊娠期间体内激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问题

1. 卵巢的功能是如何调节和控制的?

2. 试述月经周期的形成机制。

3. 受孕后,有哪些机制可继续维持妊娠?为什么?

4. 睾酮、雌激素、孕激素各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

5.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产生机制如何?

6. 乳房的发育主要受哪些激素影响?试分别说明。

三、双语词汇

生殖(reproduction)

月经(menstruation)

月经周期(menstrual cycle)

雌二醇(estradiol)

孕酮(progesterone)

抑制素

排卵

妊娠

分娩

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2017西医综合考研:生理学要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考纲没有变化,重点考察的就是正负反馈调节.自身调节的区别以及相对应的例子.正反馈起加强控制信息的作用,而负反馈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 ,必须记清楚这些代表性的例子,尤其是正反馈和自身调节的例子.还要注意联系后面章节区分哪些是正反馈哪些是负反馈,举例说明如血液凝固过程.分娩过程. 排尿排便反射等这些都是正反馈,再如减压反射.肺牵张反射.甲亢时 TSH 分泌减少等都是负反馈,同学们应总结出一些例子,在解题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生理过程中,既无闭合回路又无调定点的不属于反馈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这一章比较重点,每年都会有本章的考题,大的重点就是物质的交换和动作电位。这将会涉及到今后各个章节的学习,同学们必须深入的理解加以牢固记忆。几种物质的跨膜转运方式如果比较起来记忆在解题时更容易区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要理解去记忆。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局部电位的例子,如微终板电位?终板电位?EPSP? IPSP等都是局部电位,同时大家还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局部电位和局部电流的区别,局部电位是指没有达到动作电位水平,而局部电流则是指动作电位的传播方式,要注意区分二者。 第三章血液 主要是对血液成份及功能做了介绍,对今后血液学和呼吸系统做的基础。血量为全身血液的总量,成年人血量占总体重的7%-8%。血浆渗透压包括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注意二者的区别,另外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颗粒数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颗粒大小无关,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要重点注意生理性止血为常考点,其过程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液化的过程为纤维蛋白溶解。生理止血过程中,凝血块形成的血栓会堵塞血管,出血停止血管创伤愈合后,构成血栓的纤维蛋白会被逐渐降解液化,使被堵塞的血管重新畅通。 第四章血液循环 重点内容还是心肌细胞的生物电以及血压调节等部分,本章是生理学的一个大的重点章节,内容繁多,需要全面理解掌握。注意比较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心肌电生理特性这块需记忆:自律细胞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窦房结能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的原因是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窦房结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4期自动去极化,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是0期去极化速度快、幅度高、有平台期、有超辐射,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避免房室的收缩重叠,窦房结自律性?高,心室肌细胞收缩力?强,浦肯野纤维传到速度?快,房室交接处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知识分享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

生理学实验报告-蛙心灌流

实验名称: 蛙类离体心脏灌流 课程名称:生理学实验 指导教师:龙天澄张碧鱼陈笑霞 实验人:叶永锋08344031 学院:海洋学院 实验时间:2009年12月09日

一、【目的要求】 1、学习斯氏离体蛙心灌流法。 2、了解心肌的生理特性。 3、观察Na+,K+,Ca2+及肾上腺素(Adr),乙酰胆碱(ACh)等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 二、【原理】 将离体蛙心(失去神经支配的蛙心)保持在适宜的环境中,在一定的时间内仍然能够保持节律性收缩,心脏正常的节律性活动需要一个适宜的理化环境,离体心脏也是如此,离体心脏脱离了机体的神经支配和全身体液因素的直接影响,可以通过改变灌流液的某些成分,观察其对心脏活动的作用。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都与钠、钾及钙等离子有关。血钾浓度过高时(高于7.9mmol/L),心脏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及收缩性都下降,表现为收缩力减弱、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严重时心脏可停搏于舒张期。血钙浓度升高时,心脏收缩力增强,过高可使心室停搏于收缩期。血钙浓度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血中钠离子浓度的轻微变化,对心肌影响不明显,只有发生明显变化时,才会影响心肌的生理特性。肾上腺素可使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及心肌收缩力增强,乙酰胆碱则与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反。 三、【实验仪器】 青蛙、常用手术器械、蛙板(或蜡盘)、蛙心夹、计算机采集系统、张力传感器、支架、双凹夹、双针形露丝刺激电极、滴管、培养皿(或小烧杯)、纱布、棉线、橡皮泥、任氏液。蛙心套管(斯氏套管或八木氏套管)、套管夹、0.65%NaCl、5%NaCI、2%CaCl2、1%KCl、1:5 000肾上腺素、1:10 000乙酰肌碱、300U/mL肝素。 四、【方法与步骤】 1、斯氏蛙心插管法 (1)一只青蛙,双毁髓后背位置于蜡盘中, 按前面的方法暴露心脏。仔细识别心脏周围的大 血管(见右图)。在左主动脉下方穿一线,于动脉 圆锥处结扎(动物个体小时,结扎位置可靠上些)。 再从左右两主动脉下方穿一线,并打一活结备 用。左手提起主动脉上的结扎线,右手用眼科剪 在结扎线下方、沿向心方向将动脉上壁剪一斜 口。选择大小适宜的蛙心套管,然后将盛有少量 (套管内2~3 cm高度)任氏液(内加入一滴肝素溶 液)的斯氏蛙心套管,山开口处插入动脉圆锥(见右图)。当套管尖端到达动脉圆锥基部时,应将套管稍稍后退,使尖端向动脉圆锥的背部后下方及心尖方向推进,经主动脉瓣插入心室腔内(于心室收缩时插入,但不可插得过深,以免心室壁堵住套管下口)。此时可见套管中血液冲人套管,并使液面随心脏搏动而亡下移动,表明操作成功(否则需退回并重新插入)。用滴管吸去套管中的血液,更换新鲜任氏液。稳定住套管后,轻轻提起备用线,将左、右主动脉连同插入的套管用双结扎紧(不得漏液),再将结线固定在套管的小玻璃钩上,然后剪断结扎线上方的血管。轻轻提起套管和心脏,看清静脉窦的位置,于静脉窦下方剪断有牵连的组织,仅保留静脉窦与心脏的联系,使心脏离体(切勿损伤静脉窦)。用任氏液反复冲洗心室内余血,

生理学复习总结

生理第一、二章 一、名词解释: 稳态(homeostasis)、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细胞的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配体(Gilligan)、兴奋性(excitability)、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静息电位(RP)、极化(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threshold intensity、兴奋收缩偶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Preload 、afterload 二、简答题 1.简诉钠泵活动的生理意义。 2.简诉动作电位的特点 3.钠通道阻断剂和钾通道阻断剂分别是什么? 4.电紧张电位的特征? 5.局部电位和AP 的比较? 6.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点? 7.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包括哪几种,各种方式的特点是什么? 8.简诉影响静细电位水平的因素? 9.简诉AP 形成过程。 10.简诉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的主要步骤。 11.简诉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12.简诉影响肌肉收缩能力的因素。 第三章血液 一、名词解释 贫血(anemia)、红细胞沉降率(ESR)、止血(hemostasis)、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血型(blood group) 血细胞比容促红细胞生成素 二、简答题 1简诉RBC的生理的生理特征和功能 2简诉影响RBC的ESR的因素。 3简诉WBC的分类与数量 4.简诉PLT的生理特性 5.生理性致聚剂包括哪些? 6.简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7.简诉凝血的三个阶段。(大纲即可,了解细节) 8.如何区分止血和凝血? 9.简诉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10.血清和血浆的区别? 11.纤溶系统包括哪些成分? 1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区别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生理学-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范文

生理学-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且的: 学习呼吸运动的记录方法,观察缺氧、二氧化碳和血中酸性物质增多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 肺的通气是由呼吸肌的节律性收缩来完成的,而呼吸运动是由于呼吸中枢不断地发放节律性冲动所致。呼吸中枢的紧张性活动,随着机体代谢需要,受许多因素影响。 本实验是向家兔气管插管,使呼出气的一部分经换能器连于记录仪记录呼吸运动,切断迷走神经和施给各种因素,观察呼吸曲线的变化。 实验对象: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手术台、气管插管、5 ml注射器一只、50 cm长的橡皮管一条、球胆二只、机械—电换能器及生理记录仪、刺激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3%乳酸溶液、CO2气体、钠石灰、生理盐水、纱布及线等。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 一、由兔耳缘静脉缓慢注入20%氨基甲酯乙酯(1g/kg),待动物麻醉后,仰卧固定于手术台上。沿颈部正中切开皮肤,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分离出颈部两侧迷走神经,穿线备用。 二、记录呼吸运动插入的气管插管的主管接机械—电换能器,输入到生理记录仪,侧管暴露于大气。通过改变侧管的口径,

使主管的输入信号适宜。 三、观察项目 (一)正常呼吸曲线 (二)增加吸入气中的CO2浓度:将装有CO2的球胆通过一细塑料或玻璃管插入气管插管的侧管,松开球胆的夹子,使部分CO2随吸气进入气管。气体流速不宜过急,以免明显影响呼吸运动。此时观察高浓度CO2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去掉球胆,观察呼吸恢复正常的过程。 (三)缺氧:将一空球胆吸进少量空气,中间经一钠石灰瓶连至气管插管的侧管,让动物呼吸球胆内的少量空气。观察此时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去掉上述条件,观察呼吸恢复正常的过程。 (四)增大无效腔:将50 cm长的橡皮管连接于气管插管的侧管上,观察此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变化明显后,去掉橡皮管,观察呼吸恢复过程。 (五)血液中酸性物质增多时的效应:用5ml注射器,由耳缘静脉较快地注入3%乳酸2 ml,观察此时呼吸运动的变化及恢复过程。 (六)迷走神经在呼吸运动中的作用:先切断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有何变化。再切断另一侧迷走神经,观察呼吸运动又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观察对一侧迷走神经向中端低频,较弱的电刺激所至的呼吸运动的变化。 注意事项 一、手术过程中,应避免伤及主要血管(如:颈总动脉、颈

生理学总结

生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有适应性意义的反应。 2、负反馈:反馈信息制约控制信息的作用,使机体的功能活动维持相对稳定的反馈调节。 3、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从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可分为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两种类型。 4、钠—钾泵: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能主动转运Na+、K+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其本质:Na+—K+依赖式A TP酶。它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Na+、K+的不均衡分布,使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兴奋性。 5、阈强度(强度阈值、阈值):指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强度是衡量组织细胞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它与兴奋性呈反比关系。 6、阈电位:能引起细胞膜产生兴奋性动作电位的临界电位。 7、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 8、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处于安静状态时,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9、兴奋性:一切活细胞、组织或生物体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 10、血型: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主要指红细胞血型,即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凝集 原)的类型。临床意义最大的是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11、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收缩的特性。 12、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每分钟心搏75次时。心动周期历时为0.8s。 13、期前收缩:心室肌在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受到人工或发自异位起搏点的异常刺激时,可以产 生一次期前兴奋。 14、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它是因为原来窦房结传来的兴奋恰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以致脱失了一次兴奋和收缩。 1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 1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输出的血液总量。 17、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18、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一般身材的成年人为3.2升/分/平方米。 19、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实现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20、动脉血压:动脉管内的血压。即指动脉管内血液加于管壁的侧压力。 21、收缩压:心脏快速射血初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 22、舒张压:心脏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的最低值。 23、脉搏压(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之差。 24、中心静脉压:右心房与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25、心电图:指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放置探测电极,引导并记录到的心脏生物电活动波形。 26、肺通气:气体经呼吸道出入肺的过程。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的缩舒运动。 27、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肺换气的动力是气体分压差 28、胸内负压:平静呼吸的全过程,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29、肺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30、肺牵张反射:因肺的扩张或肺萎缩而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 31、基本电节律:是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

病理生理学重点归纳

三种类型脱水的对比 体内固定酸的排泄(肾脏): 固定酸首先被体液缓冲系统所缓冲,生成H 2CO 3和相应的固定酸盐(根); H 2CO 3在肾脏解离为CO 2和H 2O ,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即固定酸中的H + 以CO 2和H 2O 的形式进入肾小管 上皮细胞,进一步通过H 2CO 3释放H + 进入肾小管腔; 固定酸的酸根以其相应的固定酸盐的形式 被肾小球滤出; 进入肾小管腔的H + 和固定酸的酸根在肾小管腔内结合成相应的固定酸排出体外。 呼吸性调节和代谢性调节(互为代偿,共同调节): 呼吸性因素变化后,代谢性因素代偿: 代谢性因素变化后,呼吸性、代谢性 因素均可代偿: 酸碱平衡的调节: 体液的缓冲,使强酸或强碱变为弱酸或弱碱,防止pH 值剧烈变动; 同时使[HCO3-]/[H 2CO 3]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化。 呼吸的变化,调节血中H 2CO 3的浓度; 肾调节血中HCO3-的浓度。 使[HCO3-]/[H 2CO 3]二者的比值保持20:1,血液pH 保持7.4。 各调节系统的特点: 血液缓冲系统:起效迅速,只能将强酸(碱)→弱酸(碱),但不能改变酸(碱)性物质的总量; 组织细胞:调节作用强大,但可引起血钾浓度的异常; 呼吸调节:调节作用强大,起效快,30 min 可达高峰;但仅对CO 2起作用; 肾 调节:调节作用强大,但起效慢,于数小时方可发挥作用,3~5 d 达高峰。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代偿性: pH仍在正常范围之内, 即[HCO3-]/[H2CO3]仍为20:1, 但各自的含量出现异常变化。失代偿性: pH明显异常,超出正常范围。 判定酸碱平衡紊乱的常用指标: pH值:7.35-7.45(动脉血) 动脉血CO2分压(PaCO2):33-46mmHg,均值40mmHg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SB/AB):正常人AB=SB:22-27mmol/L,均值24mmol/L 缓冲碱(BB):45-52mmol/L,均值48mmol/L 碱剩余(BE):-/+3.0mmol/L 阴离子间隙(AG):12-/+2mmol/L,AG>16mmol/L,判断AD增高代谢性酸中毒

生理学实验报告一

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1.实验员:马冰(0941054) 2.时间:2011年10月10日 3.组号:第二组 4.班级:09生科 二、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2.掌握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神经干标本的制备技术 3.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 4.观察电刺激对神经兴奋性、兴奋传导的影响 5.熟悉阈强度、最适刺激强度及单收缩、完全强直收缩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原理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兴奋:也就是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的、短暂的并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阈强度: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时,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叫阈值或阈刺激。 阈刺激或阈上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其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进行长距离无衰减传递(神经纤维、骨骼肌细胞等)。 阈下刺激引起局部电兴奋,其特点:①幅度在阈下刺激的范围内,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升高;②在细胞膜上可进行电紧张性扩布,即衰减性传播;③可以相互融合(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最适刺激强度: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 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短促的刺激时,会产生一次机械性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兴奋性作为三大基本生命现象(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那么,什么叫兴奋性呢?它是指可兴奋组织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所有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

(也就是动作电位)都必须有一个条件:刺激。 刺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其中,刺激强度就是电刺激的脉冲电压,刺激时间就是某个单刺激所持续的时间。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固定刺激的时间和刺激强度-时间变化率):单根神经纤维或肌纤维对刺激的反应是“全或无”式的。但在神经纤维肌肉标本中,则表现为当刺激强度很小时(阈下刺激),不能引起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和肌肉的收缩;当刺激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动时,肌肉收缩的幅度与之成正比。因为坐骨神经干中含有数千万条粗细不等的神经纤维,其兴奋性各不相同。弱刺激只能使其中少量兴奋性高的神经纤维先兴奋,并引起它所支配的少量肌纤维收缩。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增大,发生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逐渐增多,其所引起收缩的肌纤维数目亦增多,结果肌肉收缩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刺激达到某一强度时,神经干中全部神经纤维兴奋,它们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也都发生兴奋和收缩,从而引起肌肉的最大收缩。此后,若再增加刺激强度,肌肉收缩幅度将不再增加。我们把引起肌肉产生最大收缩时的最小刺激强度叫最适刺激强度。 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形式的影响(把刺激强度固定在最适刺激强度,把单刺激改为连续单刺激):刺激频率就是单位时间内连续刺激的次数。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肌肉的反应依次表现为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⑴如果刺激频率很小时,每相邻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很大,当其大于肌肉收缩的收缩期和舒张期之和时,肌肉表现为一个个的单收缩。单收缩包括收缩期及舒张期。前者占时较后者为短。 ⑵当逐渐增加刺激频率,使新的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落在前一个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未完全舒张的基础上就开始新的收缩,形成锯齿样的不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⑶当刺激频率继续增大时,新的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落在前一次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收缩期,这样,肌肉在连续收缩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新的收缩,形成一个类似方波的完全强直收缩张力曲线。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 (见生理学实验指导P36,P40,P44) 五、实验对象 蟾蜍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精心整理 生理学基础总结 绪论 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 4.胞外液。 5.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 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 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 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吞饮 动。它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由去极化和复极化构成,是Na +内流与K +的外流及Na +—K +泵转运共同形成的、其引起取决于阈电位, 阈电位是使膜上Na +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膜电位值。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传导。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和不衰减的可传播性。 3.肌肉收缩是指肌肉的长度缩短或张力增加.其过程包括肌细饱的兴奋、兴奋一收缩耦联,收缩三部分,主要步骤如下图

血液 1. 占体重的 2. 透压) 3. 对保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产生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具有免疫功能。 作用是:能使组织液中的水分渗入毛细血管以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 等渗溶液是0.9%Nacl,5%葡萄糖溶液。 4.血浆的正常酸碱度:PH7.35-7.4 5.低于7.35为酸中毒,高于7.45为碱中毒。 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我国成年男性红细胞数为(4.0-5.5)x1012/L;成年女性为(3.5-5.0)x1012/L。6.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一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7.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包括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叠连)、渗透脆性(溶血,低渗溶液)。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运愉O2和CO2以及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 红细胞原料是蛋白质和铁(缺铁性贫血),成熟因素是维生素B12,叶酸。 8.正常成人的白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作用和 免疫作用。 9.正常成人血小板有(100一 其主要功能为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和生理性止 A抗原与 。 )和 也是由于K+外流产生的电一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由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组成,但复极化比较复杂,持续时间较长动作电位共分为五个期,即 去极化期(Na+内流形成)、 复极化l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形成)、 2期(缓慢复极期也称平台期,K+外流和Na+内流形成)、 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形成) 4期(静息期,离子泵转运形成)

重庆医科大学 病理生理学 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 ●疾病:机体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因自身调节紊乱而发生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 以及内环境紊乱,并出现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 ●病因:能够引起某一疾病的特定因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 ●条件: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诱因:能够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 ●低渗性脱水:失Na+大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 ●高渗性脱水:失Na+小于失水,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 ●脱水貌:低渗性脱水中,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间隙液体向血 管内转移,组织液减少,出现“皮肤弹性降低、眼窝凹陷、面容消瘦,婴幼儿前卤门凹陷”的症状。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中,由于细胞内脱水造成汗腺细胞脱水,汗腺分泌减少,皮肤散热 受到影响,使得机体体温升高。 ●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 ●凹陷性水肿:皮下组织积聚过多的液体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按压 可有凹陷出现。 ●隐性水肿:全身性水肿的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 ●超极化阻滞:急性低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 低的现象。 ●去极化阻滞:急性高血钾症时,由于静息电位等于或低于阈电位引起的兴奋性降低。 ●标准碳酸氢盐(SB):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温度为38℃,血 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阴离子间隙(AG):血浆中为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代谢性酸中毒:细胞外液H+增加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减少、pH降低 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反常性的酸性尿:一般代谢性碱中毒尿液呈碱性,在低钾性碱中毒时,由于肾泌H+增 多,尿液呈酸性。 ●缺氧:因组织供氧减少或用氧障碍引起细胞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过程。 ●发绀:当毛细血管中脱氧血红蛋白的平均浓度超过5g/dl时,皮肤和粘膜澄青紫色。 ●肠源性青紫:因进食导致大量血红蛋白氧化而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发热: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由于体温调节障碍或散热障碍以及产热器官功能障碍,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 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内生致热源(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 物质,本质是共同信息分子。 ●发热中枢调节介质:EP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其释放出能够引起体温调定点改变的 介质,包括正、负调节介质。 ●应激:机体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 反应。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应激源持续作用于机体,产生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最终导 致内环境紊乱、疾病。

生理学实验报告

生理学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方法 掌握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操作技术,为此后有关的神经肌肉实验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理 蛙或两栖类动物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及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近似,而且其离体组织需要的生活条件非常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

此在生理学实验中,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研究神经肌肉生理最常用的对象,经常用来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肌肉收缩的特点、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等。 三、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四、实验器材及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一套(金属探针1根,粗剪刀、眼科剪刀各1把,圆头镊子、眼科镊子各1把,玻璃分针2根),蛙板和玻璃板各1块,培养皿,滴管,废物缸、锌铜弓,丝线,棉花;任氏液。 五、实验方法及步骤 1、双毁髓:左手握蟾蜍,背部向上。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压住躯干的背部,使头向前俯;右手持毁髓针,由两眼之间中线向后方划触,触及两耳后腺之间的凹陷处即是枕骨大孔的位置。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枕骨大孔,然后针尖向前刺入颅腔,在颅腔内搅动,以毁脑组织。再将毁髓针退至枕骨大孔,针尖转向后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捣毁脊髓。脊髓彻底捣毁时,可看到蟾蜍后肢突然蹬直,然后瘫软,此时的动物为双毁髓动物。 2、剥制后肢标本:左手持手术镊提起两前肢之间背部的皮肤,右手持手术剪横向剪断皮肤,然后往后肢方向撕剥皮肤。剪开腹壁肌肉,用手术镊提起内脏,翻向头部,在看清支配后肢的脊神经发出部位后,于其前方剪断脊柱。 3、分离两后肢:将去皮的后肢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上,右手持

金冠剪纵向剪开脊柱,再剪开耻骨联合,使两后肢完全分离。 4、分离坐骨神经:将一侧后肢的脊柱端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沿脊神经向后分离坐骨神经,股部沿腓肠肌正前方的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裂缝,找出坐骨神经,剪断盖在上方的梨状肌,完全暴露坐骨神经,剪去支配腓肠肌之外的分支,再剪去脊柱及肌肉,只保留坐骨神经发出部位的一小块脊柱骨。 5、分离股骨头:沿膝关节剪去股骨周围的肌肉,保留股骨的后2/3,剪断股骨。 6、游离腓肠肌:在腓肠肌跟腱下穿线并结扎,提起结扎线,剪断肌腱与胫腓骨的联系,游离腓肠肌,剪去膝关节下部的后肢,保留腓肠肌与股骨的联系,制备出完整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标本应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股骨头和一段脊柱骨四部分。 7、检验标本:用任氏液沾湿的锌铜弓的两极接触神经,如腓肠肌发生收缩,则标本机能正常,把标本固定在肌槽上。 8、连接好装置,调节适宜的灵敏度及刺激强度,开动记录仪,走纸速度为10mm/s,用手控触发开关,以单脉冲刺激神经,记录肌肉的单收缩曲线。 9、分别用1 Hz、2 Hz、3 Hz、4 Hz、6 Hz、12 Hz、24 Hz、30Hz 等频率去刺激坐骨神经,记录肌肉的收缩曲线。 六、分析及讨论 七、思考题 ?1.剥去皮肤的后肢,能用自来水冲洗吗?为什么?

生理学重点总结

生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绪论 一.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二.内环境和稳态:体液量(占体重的60%):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等) 1.内环境: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 三.生理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主要调节形式,基本过程:反射。完成反射活动的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作用迅速、准确、短暂。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 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四.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 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 五.应激与应急 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激素: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参与应急反应的主要激素: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A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 ③寡糖和多链糖. 2.细胞膜的物质转运 被动转运: ⑴单纯扩散:小分子脂溶性物质、顺浓度、不耗能。如O2、CO2、NH3等。 ⑵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不耗能、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包括离子通道和载体转运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等)。载体转运的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主动转运: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逆浓度、消耗能量。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泵钠泵)和继发性主动转运(肠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出入细胞的方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属于出胞作用;上皮细胞、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属于入胞作用。 二.细胞的跨膜电变化1.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兴奋性与与阈刺激:反变关系,阈刺激增大表示细胞兴奋性下降。 刺激的三要素: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客观指标)、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 2.静息电位RP: ⑴概念:细胞处于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膜内相对为负。 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去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称为去极化或除极。 超极化:电位差的数值向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 ⑴形成条件: ①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离子不均匀分布); ②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通透。 ⑵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不消耗能量。 ⑶特征:静息电位是K+外流形成的膜两侧稳定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AP ⑴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主要成分是峰电位。 ⑵形成条件:①细胞膜两侧存在浓度梯度差;②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③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阈上刺激。 ⑶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 ⑷动作电位特征:①产生和传播都是“全或无”式的;②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③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④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 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锋电位,兴奋性降至0,多大刺激也不兴奋 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阈上刺激才兴奋 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兴奋性超过正常,阈下刺激即兴奋 低常期:正后电位,兴奋性低于正常 ⑹.局部电位: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变化。 特点:①不是全或无;②可以总和;③电紧张扩布。 ⑺.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是产生动作电位,因此兴奋的传导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传播。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直径大的细胞电阻较小传导速度快。有髓鞘的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鞘纤维传导快。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三.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⑴兴奋收缩耦联过程:耦联因子Ca2+、结构基础三联体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