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 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3、腕骨穴:简便取穴法:沿后溪穴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 支正:小肠经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4、京骨:膀胱经之原穴。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zhi)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功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5、大陵: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手掌的太渊和神门之间,腕掌横纹的中点处。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6、阳池(三焦经原穴):在腕背横纹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疟疾;女性手脚冰凉。 7、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据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光明穴:胆经的络穴,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编辑本段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编辑本段主治疾病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8、偏历:大肠经络穴,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主治: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

原穴络穴合穴等重要穴位

经络穴位库 1、12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 原穴的动力、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十二原穴 2、15络穴 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 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穴通里治疗。 ②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列缺,既能治肺经的咳嗽、喘息,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阳明大肠经的齿痛、头项疼痛等疾患。 ③凡有急性炎症时,刺络穴出血,亦有良好的效果。④络穴在临床应用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相表里经的原穴配合,称为原络配穴法。 3、12募穴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front Mu point),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2016年4月22日—4月27日(22日全天报到)广州2016年4月09日—4月14日(09日全天报到)北京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

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著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四)心法特色: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认为整体中任何一个独立部分,都影缩着整体的信息。诸多特效奇穴的创立,均与此原理有关。

原穴

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胆病者??取阳陵泉。”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人体十二原穴

人体十二经络的原穴。原穴,在人体所有穴位中非常重要,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三焦各有一个原穴对应着,所以人体一共有12个原穴,原穴是脏腑经络的开关,中医讲求就是气血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脏腑的开关打开了,人体才会健康.如果人体健康的话,在相对应的原穴上的皮肤是完好的。如果出现了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和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说明相对应的脏腑有疾病的症状。如果按压的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点压时会感觉的酸、麻、胀、痛。轻微的酸胀是正常的,说明人体的脏腑功能还是比较协调的,如果是感觉非常胀痛或者放射痛的话,通常是肺的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大肠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肺和大肠是相表里的,他们会相互的影响,就像我们很多慢性咽炎的人一样,他们也特别出现大便失调或者是有宿便的现象。平时有容易感冒、咳嗽、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容易上火、或者是便秘、拉肚子和便秘交替发作、大便干、大便粘腻不爽等,如果有这些现象的话,说明肺和大肠已经出现功能性问题了,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往往我们身体的大问题都是有这些小问题累积出来的。那就需要多疏通一下肺经和大肠经。经络畅通了,身体自然就健康。 2、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穴,这个穴位关系到我们心脏的健康,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她是保护心脏的,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平时心脏跳得特别的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越来越严重,最后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医学上,肾可以换,但是心脏却是不可以换的。年龄到了五十岁以上的话,心脏会因为你的血管的弹性下降了而加重负担,所以上了年纪的人都特别容易出现心脏不舒服的现象,因为心主血脉麻,人体所有的血管都是心脏在管理的。 3、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有很多人在按压这个穴位出现痛甚至是放射痛,有些还感觉好像整条手臂有胀痛活动不灵的现象,如果在下午二三点又出现脸红,心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就是一个心火外散的现象。这个穴位会把你心脏的问题直接的反应出来。因为心和小肠是相表里的,有时候小肠的问题也会从这个穴位表现出来。 4、手太阳小肠经------腕骨穴,如果感觉按压这个穴位不舒服的话一定要注意一下平时的小肠的功能和心脏的功能,小肠在人体里面是主吸收的,我们很多人有这种现象,怎么吃都不胖,这是人体吸收不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保证吃进去的东西要吸收,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的病,就是吸收不好,垃圾没有代谢出去,慢慢地堆积,这靠美容是没有用的,这是小肠的毛病,必须要疏通经络,保证经络畅通是保证人体营养吸收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人不是说能够吃进去东西就可以的,一定还要保证吃进去的东西要能够吸收并被人体利用才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5、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三焦就是人体的身体部分,分别是上焦、中焦和下焦,其中,上焦指得到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那么三焦就是连着心肝脾胃肾的那几个部分就是叫做三焦。可想而知我们这条三焦经原穴的重要性了,他会直接关联到我们的五脏六腑的。所以但凡这个原穴有不舒服的感觉出现的时候,都有可能反应我们的某个脏腑出

原穴的神奇效用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臵,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臵一原。 【原穴】 五俞穴的一种。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臵在腕或踝关节附近。《针灸聚英》:「所过为原。」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心包 -- 大陵心 -- 神门 脾 -- 太白肝 -- 太冲肾 -- 太溪 (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三焦 -- 阳池小肠 -- 腕骨 胃 -- 冲阳胆 -- 丘墟膀胱 -- 京骨

原穴和八会穴

五输穴 1.概述 五输穴,是十二经脉各经分布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重要腧穴,即井、荥、输、经、合。各经的五输穴从四肢末端起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并以水流大小的不同名称命名,比喻各经脉气自四肢末端向上,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井:指地下泉水初出,微小而浅。杨玄操〈难经〉注:"山谷之中,泉水初出之处名之曰井,井者主出之义也。"用以形容四肢各经的末端穴。 荥:指小水成流。《说文解字》:"荥,绝小水也。"杨上善《明堂》注:"水溢为荥,谓十二经脉从指出已,流溢此处,故名为荥。"用以形容位于井穴之后的第二穴。 输:指水流渐大可输送、灌注。《说文解字》:"输,委输也。"杨上善《太素》注:"输,送致聚也。《难经·八十一难》曰:五藏输者,三焦行气之所留止。故肺气与三焦之气送致聚于此处,故名为输也。"用以形容位于荥穴之后的第三穴。 经:指水流行经较直、较长。《尔雅·释水》:"直波曰经。"杨上善《太素》注:"经,常也。水大流注,不绝为常。血气流注此,徐行不绝,为之常也。"用以形容位于输穴之后的第四穴。 合:指水流汇合入深。杨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为合,脉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藏之气,故名为合。"用以形容位于经穴之后肘膝关节附近的第五穴。 五输穴表 2.五输穴主治特点 五输穴各有所主病症。《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隔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难经·六十七难》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节重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二者立论有相通处。 井穴:多用于昏迷、厥证。井穴是十二经脉之"根",阴阳经脉之气相交之所,有疏通气血、开窍醒神、泄热清神作用。 荥穴:主要用于清泄各经热证,阳经主外热,阴经主内热。 输穴:位于腕踝关节附近,阳经输穴主治各经痛症及循经远道病症;阴经输穴即各经原穴,主治及反应所属脏器病症。 经穴:主要用于循经远道作为配穴,用于寒热、喘咳等。 合穴: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足阳经合穴主要用于腑病;手阳经合穴多用于外经病症。附:六府下合穴 六腑中,胃、膀胱、胆属足三阳经,各有合穴;大肠、小肠、三焦属手三阳经,因脏器位于腹部,应于下肢,故除在手阳经各有合穴外,在有关的足阳经上也各有一合穴之说。

十二经络常用针灸穴位

常用针灸穴位手太阴肺经 1.尺泽(chǐz?,LU 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①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②肘臂挛痛;③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孔最(Kǒngzuì,LU 6)郄穴 【定位】尺泽穴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①咯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 3.列缺(Lìeqūe,LU 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主治】①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②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操作】向上斜刺0.5-0.8寸。 4.鱼际(Yújì,LU 10)荥穴 【定位】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①咳嗽、咯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②小儿疳积。 【操作】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5.少商(Shàoshāng,LU 11)井穴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咽喉肿痛、鼻衄、高热等肺系实热证;②昏迷、癫狂。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手阳明大肠经 6.商阳(shāngyáng,LI 1)井穴 【定位】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②热病、昏迷。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7.合谷(H?gǔ,LI 4)原穴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穴法:以一手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③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手呈半握拳状。孕妇不宜针。 8.手三里(Shǒusānlǐ,LI 10) 【定位】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主治】①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②腹痛,腹泻;③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8~1.2寸。 )LI 11í,chūQ曲池(9. 【定位】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详解

?原穴、络穴、郄穴、募穴、俞穴、八脉交会穴、五腧穴的详解 一、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取其原也”。-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腧穴中的俞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

所谓“阴经以俞为原”,“阴经之俞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腧穴中的俞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原穴口诀:胃原冲阳脾太白,大肠合谷肺太渊;小肠腕骨心神门,膀胱京骨肾太溪;三焦阳池包大陵,胆经丘墟肝太冲。- - 二、络穴-俗话说:“久病入络”。络穴是治疗慢性病的要穴首选,十二经脉-[B]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脾有公孙和大包两个络穴),合称十五络穴。-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各有1个腧穴,称之为络穴又称“十五络穴”。“络”有联络、散布之意。十二经脉各有一络脉分出,故各有一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络穴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络穴各主治其络脉虚实的病证。如:手少阴心经别络,实则胸中支满,虚则不能言语,皆可取其络“通里穴”治疗。 2、络穴可沟通表里两经。因此,不仅能治本经病,也能治相表里的经脉的病证。如:手太阴肺经的络穴

十二经络保养时间及主要穴位

十二经络作用表 十二经络主要穴位 1.十二经络主要穴位手太阴肺经 功能: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预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流鼻血。其它:经络所经过的关节障碍、肌肉酸痛。 走向:由头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 中府穴:胸骨旁开六寸,中在这里就是中气的意思,什么是中气,中气是指脾肺之气。中府是脾肺之气汇聚的地方,可以兼治脾肺的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脾的运化不好就会水肿,另外一方面可以治疗水肿。 天府穴:腋横纹下三寸。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穴:肘横纹外侧。是原穴尺暗指肾,则指雨露、滋润,五行上来讲,肺属金,这个位置属水,金生水,也是指补的意思。尺泽是补肾的穴位,可治疗高血压、哮喘(因为可降逆气)。 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主管所有毛孔、孔洞。是治流鼻血、痔疮的要穴。对感冒不出汗起到发汗的左右。是肺经的一个郗穴。是治疗急性病,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的要穴。 列缺穴:两个合谷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等。头项寻列缺。 经渠穴:桡骨径突外侧推。治大便不畅,可以推小臂,还有从大肠经的腕处用力推至商阳穴。 太渊穴:腕横纹处,肺经的原穴,是大补穴,脉之会穴。 鱼际穴:大鱼际外侧。属火穴,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积食症。 少商穴:食指外侧,治疗咽喉的要穴。咽喉痛,用三棱针扎少商穴,挤出一滴血,喉咙就不痛了。 2.十二经络及主要穴位之手明阳大肠经 功能:1:打通大肠经,有效防止皮肤病。

2: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3: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商阳穴:食指外侧,调节便秘。 合谷穴:强壮穴,主要作用就是止疼。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经痛、面部痉挛)、牙痛(右牙痛掐左合谷、左牙痛掐右合谷,配合掐下耳垂贴面部疼痛点,右牙痛掐右耳,左牙痛掐左耳)。 温流穴:是大肠经的郗穴,是补阳气用的。 曲池穴:肘横纹最外端。降血压的作用、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效果。是大肠经的合穴,合穴治脏腑,所以他可以治疗腹部的疾患、有通大便的功效。 肩髃穴:手伸平后,肩部有个窝。肩髃穴是最容易受风寒的,睡觉的时候最好穿上短袖。 迎香穴: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出鼻血、闻不到气味。 3.十二经络及主要穴位之足明阳胃经: 关于美容的一条经络,胃主消化,胃为后天之本。 主治: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白细胞减少、中风偏瘫后遗症。 四白穴:可治疗眼袋、黑眼圈,是眼睛供血的穴位。美容捷径:敲打整个胃经。 天枢穴:肚脐旁开两寸处。治疗大肠功能不好、便秘、腹泻双线调节、肠胃病、慢性结肠炎。 梁丘穴:腹上两寸处,治疗急性胃病、妇科、急性乳腺炎。是胃经的郗穴。 足三里:膝下三寸两筋间。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也是一个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病、增强人体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另外也是胃的消气穴,消肠胃之气。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大肠疾患: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下巨墟:上巨墟下三横指,小肠方面,靠近肚脐附近疼痛。 丰隆穴:外踝上八寸,旁开一指。是一个化痰穴,去除高血脂。 太冲穴:从向行间穴推可以去胃火。 行间穴:按揉行间穴去心火 4.十二经络及主要穴位之足太阴脾经: 功能:1:脾主运化:帮助胃肠吸收,把脏东西排掉,把糟粕排到大肠,把营养精微的 物质吸收到血液。 2:脾主流血:云化功能差,血液就循环不到末梢去(头晕、脚寒、手麻) 走向:由足走头,起始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结束于童子髎。 隐白穴:大趾内侧吧,治疗肺气不足、鼻出血、月经不调、痛经、有止血的疗效。 太白穴:通过脾来补肾,其健脾功能等同山药薏米粥。 公孙穴:促进肠子蠕动,对消化不良、肚胀的效果非常明显。沿小腿内侧揉脾经可以治疗痛风。 血海穴:掌心盖住膝盖大拇指所指处,血的海,气血汇集的地方。男主气、女主血。所以血对女人非常重要,经常揉血海就会治疗血症、贫血症、血瘀症等病症有治疗效果。 小结:足太阴脾经预防及主治的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不良、便秘疾病。 妇科疾病:痛经、闭经、附件炎、盆腔炎。 其它:周身不明疼痛,关节炎 5.十二经络及主要穴位之手少阴心经: 功能:解决情志方面的问题:心理、思虑、神智、睡眠、感情纠结等,是解决心理、安定神智的经络。 走向:从胸走手,开始于极泉穴,结束于少冲穴。 极泉穴:在腋窝的终点处,可调心律,治疗两肋痛,探知心血管方面的问题,预防早期心血管方面的疾病。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 技董氏奇穴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董氏奇穴)2016年4月22日—4月27日(22日全天报到)广州2016年4月09日—4月14日(09日全天报到)北京一、课题介绍“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传承于台湾、盛行于海外,近年来风行于世界。“董氏奇穴”是董景昌先生祖传针灸绝技,嫡传弟子杨维杰先生将“董氏奇穴”发扬光大,在海外针灸界影响深远,业界盛誉“董氏奇穴独步世界专治大病”。近几年“董氏奇穴针灸疗法”盛传于大陆,它以穴法、针法、诊法、心法、疗法为独门之功,其疗效迅速、易懂、易学,对治疗重症、急症、痛症有极佳效果,引起了针灸界的广泛重视,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继续教育和新技术推广项目。“董氏奇穴针灸疗法”与普通针灸不同之处在于:1、临床效果惊人,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2、用针精要,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然每针之所至,立起沉疴,令人叹服。3、诊疗操作手法、思路、治疗模式清晰,不受时间及条件限制。4、经济、安全,见效快,学习掌握董氏奇穴疗法增强了医生诊疗水平和经济效益。为此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及中推联合医学研究院在全国范围举办“董氏奇穴特色疗法临床应用研修班”,以满足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学习要求。二、董氏奇穴“五特”概要(一)穴法特色:董

氏奇穴分布在手指、手掌、前臂、上臂、足趾、足背、小腿、大腿、双耳、头面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二)针法特色:董氏针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与十四正经传统针法迥然不同。董氏针法内容有:倒马针法、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倒马、动气、牵引针法、不定穴针法又体现了董氏针法的灵活性,乃董公高深绝学之一,此针法讲究治病无定穴,取穴无定处,注重疾病的外在感应,正所谓“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最为精妙处,乃董氏刺血针法,其特点:1、刺血以远处施针为主,甚合'泻络远针'之古义。2、刺血部位遍及全身,划分许多特效刺血区,如心肺区、肝胆区、肾区等等。3、治疗范围广泛,特效速效,简单安全。(三)诊法特色:正确的诊断及对穴性的了解,是应用董氏奇穴的关键所在。董公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董氏掌诊秘诀乃董门弟子习用的独门诊法,此中真诀需经口授心传,方可了然于胸。董氏掌诊之诊断结果是一种病机辨证,按照人体肝、心、脾、肺、肾五大系统,依据掌诊分区的形色异常,将其辨证结果归类,然后据此选穴施治,此乃最为关键处。如患者掌上肺区出现气色反应,即可诊为肺虚,而灵骨、大白又有肺神经通过,故针此二穴必有显着效果。依法取穴,疗效奇特。(四)心法特色:1、全息通应:董氏奇穴针灸,属于多层次的全息针灸学,

十二经络一些穴位的个人总结

十二经络一些穴位的个人总结十二条经络可根据手、足,阴、阳来划分。阳经走手臂和腿外侧,阴经走内侧,五脏(肝心脾肺肾)加上心包对应六腑,脏属阴、属里,腑属阳、属表。一些穴位也各有其五行的属性,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保护我们的健康,解决很多问题。 灵枢九鍼十二原篇说:“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灵枢本输篇还有所过为原,)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井穴:五俞穴的一种,穴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井”为地下出泉;形容脉气浅小。全身十二经脉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 荥穴: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俞穴:也叫“腧穴”或“输穴”。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

别名。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注为俞“。也就是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逐渐淮集输注到更大的水渠一样。 经穴:五输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意为脉气至此,犹如通渠流水之迅速经过,故名。经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及臂、胫部,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变于音者,取之经。”《难经·六十八难》:“经主喘咳寒热。” 合穴:五俞穴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难经·六十八难》又曰:“合主逆气而泄。”指合穴主要用于六腑病症。根据季节有“冬刺合”。 原穴: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以俞代原”),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一般都位于俞穴附近。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分出部位的腧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部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发于鸠尾,督脉络发于长强,脾之大络出于大包,合称十五络穴。络穴指十五络脉从本经(脉)别出之处的穴位。

五输穴原穴歌诀

五输穴原穴歌诀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 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针灸处方及腧穴学歌诀骨度分寸用针取穴必重的,全身骨度君宜记。全后发际一尺二,定骨之间九寸别。天突下九到胸歧,歧至脐中八寸厘,脐至横骨五等分,两乳之间八寸宜。脊柱俞穴椎间取,腰背诸穴依此列,横度悉依同身寸,胛边脊中三寸别。腋肘横纹九寸设,肘腕之间尺二折,横辅上廉一尺八,内辅内踝尺三说,髀下尺九到膝中,膝至外踝十六从,外踝尖至足底下,骨度折作三寸通。 十二经连接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手阴脏手阳手头,足阴足腹阳头足。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十五络穴歌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知。 八脉交会八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

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

穴道名称: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剂量:直刺二?四分为肝及大小肠神经 穴位: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处。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 治疗方法:刺针法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O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癒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 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 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 针感:局部胀痛麻电感。 穴道名称: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剂量:以三棱针扎出血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间穴下二分半处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主治: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喉炙脔、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治疗方法:放血法 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O 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癒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 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 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 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侧间穴以三棱针扎出血(有特效) 特效配穴_特效权值:90 穴道名称:小间穴取穴:掌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大间穴直上二分半是穴。剂量: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支气管喘息,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治疗方法:刺针法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O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癒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