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顶纵向水平位移计算

桩顶纵向水平位移计算

① 桩顶纵向水平位移计算

桩在地面处水平位移0x 和转角0?

00032x x Q M x A B EI EI αα=+ (3-11)

0002Q M A B EI EI ???αα=+ (3-12) 已知;066.54Q kN =,0278.12M kN m =?,

760.80=0.80 2.80100.2485=5.56610h EI E I =????

当4,0h z α≥=时,查《基础工程》(人民交通出版社,第四版)附表得到: 2.44066x A =, 1.62100x B =, 1.62100A ?=-, 1.75058B ?=-。

由以下验算可知满足要求:

-20362666.54278.122.44066 1.621000.2410 1.42mm 6mm 0.3419 5.566100.3419 5.56610

x =?+?=?=

-202

6666.54278.12( 1.62100)( 1.75058)0.24100.00042()0.3419 5.566100.3419 5.56610rad ?=

?-+?-=?=-????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 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1.4M地面1.2M,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埋设示意图如下: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90°调节脚螺旋使管

基坑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城市建筑┃岩土·基础工程┃U RBANISM A ND A RCHITECTURE ┃G ROUND F OUNDATION E NGINEERING 155 基坑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探索 Explore the Monitoring Method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n Pit Top of the Wall (Pile) ■ 夏汉庸1 郭利刚2 ■ Xia Hanyong 1 Guo Ligang 2 [摘 要] 基坑开挖期间,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对基坑整体变形的判断尤为重要,根据施工场地条件及所采用的仪器设备精度等因素,采用适宜的监测方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监测精度,减少监测时间。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墙(桩)顶水平位移具体监测方法、数据处理过程以及监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 基坑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Abstract] During the excavation of pit, the monitoring data of wall (pile) top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 nt to judge the overall deformation of pit. According to some aspects of the condi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 and the accur- acy of used equipment, using appropriate monitoring methods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monitoring precision and reduce the monitoring tim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escribes several co- mmon top of the wall (pil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the sp- ecific monitoring methods, data processing and the monitoring process considerations. [Keywords] pit top of the wall,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 toring 基坑墙顶水平位移是指因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墙顶监测点移动轨迹在垂直于基坑边方向上的水平分量。由于基坑开挖场地条件的限制,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费时费力且监测精度不高,在监测方法选择错误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出现监测数据出错的状况发生,事倍功半。本文就目前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几种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进一步的探索。 一、 视准线法 1. 监测点布置(见图1) (1)在基坑的每一直线边的两端不受开挖变形影响的地方各埋设1个工作基点A、B; (2)在A、B 两点连线的基坑围护墙顶按设计要求埋设工作测点C;(工作测点选点时可在A 或B 点安置仪器,后视另一工作基点再确定各测点位置,以使各工作测点较准确地位于A、B 的连线上) 。 图1监测点布置 2. 监测方法 (1)监测时,在一个工作基点上(如A 点)设站,后视另一工作基点(如B 点),固定仪器的照准部; (2)用带毫米刻划的直尺的零点对准工作测点 中心,大致垂直基坑边并水平地放置; (3)用已固定照准部的仪器望远镜直接读取直尺的刻划值d,d 的符号根据点与视线的关系确定,既工作测点位于视线的基坑边为正,反之为负。 3. 数据处理 (1)C 点当次位移变化量△i 通过下式计算可得: △i =d i -d i-1(1-1)。 (2)累计位移值可用当次读数减初始读数求得,也可用各次位移值累加求得: △累i =d i -d 0(1-2), 或△累i =∑△(1-3)。 式中:△i—监测点第i 次位移变化量; d i 、d i-1、d 0—第i 次、i-1次、初次监测时监测点偏离视线量; △累i —监测点第i 次累计位移量。 (3)特点 观测方便,计算简单。 (4)适用范围 适用于矩形基坑,工地周边视野开阔,工作基点有条件布设在不受基坑变形影响的地方。 二、 极坐标法 1. 测点布置 (1)在基坑以外不受变形影响的地方设置工作基点A、B,A-B 距不小于A 点到最远工作测点的距离; (2)在需要监测的基坑边设置工作测点。 2. 基本监测方法 在A 点安置全站仪,后视B 点,按坐标测量方法设置好仪器,然后观测工作测点C 的坐标值X、Y。当使用经纬仪观测时,则观测仪器站点到工作测点的平距及水平角,再计算工作测点的坐标。 3. 数据处理 (1)矩形基坑 矩形基坑可用测前换算或测后换算两种方法处理。 1) 测前换算就是在监测前把A、B 两点的统一坐标换算成坐标轴线与所监测的基坑平行的假定坐标,然后根据假定坐标对各工作测点进行坐标监测,直接测取各工作测点的假定坐标值,根据此坐标值用简单加、减法计算各点的位移变化量。 工作基点坐标换算: 图2 工作基点坐标 图中A 点的统一坐标X A 、Y A 可用下式换算成假定坐标x A 、y A : x A =X A ·cosα+Y A ·sinα(3-1), y A =-X A ·sinα+Y A ·cosα(3-2)。 式中:x A 、y A —A 点在假定坐标系统中的纵横坐标值; X A 、Y A —A 点的统一坐标值; α— 统一坐标系纵轴与假定坐标系纵轴间夹角。 平行于y 轴基坑边工作测点当次位移量的计算: 小值边△C=x i -x i-1(3-3), 大值边△C=x i-1-x i (3-4)。 平行于x 轴基坑边工作测点当次位移量的计算: 小值边△C=y i -y i-1(3-5), 大值边△C=y i-1-y i (3-6)。 累计位移量计算: 累C=∑△C(3-7)。 也可利用上述当次位移量计算公式,把第i-1次观测假定坐标值换成初始假定坐标值进行计算。 式中:△C—监测点当次位移量,大、小值是以基坑两边的假定坐标值相比较来区分; 累C—监测点累计位移量; x i 、y i —监测点第i 次观测假定坐标值; x i-1、y i-1—监测点第i-1次观测假定坐标值。 2) 测后换算就是每次根据A、B 两点的统一坐标测出各工作测点的统一坐标值,再根据统一坐标系与选取的假定坐标系轴线夹角和两次观测所得的坐标值差计算位移量。 工作测点位移量换算: 图3 工作测点位移量坐标 图中XOY 为统一坐标轴,X′与基坑边垂直且正向指向基坑内边的假定坐标系纵轴。 当C 点由于基坑变形由C 位置移到C′位置时,其位移引起的C 点在垂直于基坑边的位移量△C 可根据两次测得的C 点坐标值由下式计算而得: △C=(X i -X i-1)cosα+(Y i -Y i-1)sinα(3-8) 监测点的累计位移量可选用下式计算而得: (下转第162页)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 kkkkkk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声明: 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监测依据 (4)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4) 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 (5) 五、允许值及报警值 (5) 六、观测结果及分析 (5) 七、结论 (6) 八、附图表 (8) 1、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成果表 (9) 2、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变化速率成果表 (17) 3、基坑监测点水平位移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25) 4、测斜累计位移最大点的位移成果表 (26) 5、测斜曲线图 (52) 6、侧向变形累计最大位移点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图 (61) 7、地下水水位测试结果汇总表 (62) 8、总部经济区水位随时间变化图 (73) 9、监测点位平面布置图 (74)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2)、支护结构变形 (3)、土体侧向变形 (4)、地下水位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 测量深基坑水平位移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前方交会法、自由设站法、极坐标法等。本节简要叙述常用的小角度法、极坐标法及前方交汇法。 监测控制值: 监测频率: 基准点及测点布置要求: 监测基准点应在基坑开挖影响范围之外设立强制对中观测墩,且尽量通视各测点,观测墩使用混凝土浇筑地下地面,顶面长宽20CM*20CM,顶部嵌入焊接中心螺旋的钢板,螺旋与钢板垂直且均做防腐处理。监测基准点观测按三级平面控制要求施测,且每个月与高等级控制网联测一次。为防止观测墩被破坏,顶部应加钢保护盖。埋设示意图如下: 当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时,对中误差不宜大于,且尽量通视测点。 在混凝土支撑、连续墙顶等混凝土结构上安装水平位移桩,可直接在结构上用冲击钻成孔插入水平位移桩,垂直放置,缝隙使用锚固剂填充,容易受施工破坏的地方应加保护装置。在土体等松软结构埋设水平位移测点应采用混凝土桩顶插入水平位移桩的形式,混凝土桩采用直径10CM地下50CM地面

10CM,中心用钢筋加固。如有需要应加保护装置,并设置醒目标志。实物图如下: 仪器架设: 到达测量现场后打开仪器箱一段时间,使仪器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适应,消除由环境温度带来的误差。检查设备是否完整,配件是否齐全,电源电力是否充足等。仪器架设时应注意仪器安全,在光滑的地面上架设全站仪时须在脚架上套绳索,防止脚架滑落损坏仪器。全站仪脚架高度与观测者肩高齐平,拧紧脚架螺旋,将脚架均匀架设在基准点上。取出仪器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一手拧紧中心螺旋,将全站仪平稳架设在脚架上。 对中整平: 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上架设全站仪时,应一手提全站仪手提柄,另一只手旋转基座使仪器牢固地固定在观测墩上。调节基座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仪器使管水准平行于两脚螺旋的连线,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再将仪器旋转90°调节脚螺旋使管水准气泡居中。旋转任意角度观察管水准气泡是否居中,居中则完成整平工作。 两手分别扶住脚架的两条架腿,眼睛注视全站仪对中目镜,如果控制点不明显,可将自己的一只脚放在控制点旁边,目标大方便寻找与定向,小幅移动两条架腿使对中点与控制点中心重合。放开架腿将三条架腿踩实,调节其中两条架腿使圆水准气泡居中。转动全站仪,使管水准与其中两只脚螺旋连线平行,调节两只脚螺旋使管水准居中,旋转全站仪90°,再次使管水准居中。观察对中目镜中的对中点,松开中心螺旋,平稳移动对中点至控制点中心,查看圆水准与管水准是否居中,不居中再次对中、整平。 轻触键盘上的“ON”键开机,查看电源电力,如果仪器显示电池电力不足应立刻关机更换电池,防止测量过程中由于电力不足导致测量失败,光线不足使按下背光键进行背光补偿,需要关机时同时按下“ON”与背光键。开机后使用“FUNC”键找到“倾斜”选项,进入“倾斜”模式,再次进行精确调节。 目标照准: 旋转照准装置在目镜中找到目标,旋紧水平制动螺旋与垂直制动螺旋,调节望远镜目镜调焦环使十字丝清晰,再调节望远镜调焦环使目标点清晰可见,调节水平微动手轮与垂直微动手轮使十字对准目标点中心(如棱镜中心)。如

地铁基坑维护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比较

地铁基坑维护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比较 摘要:介绍了地铁基坑维护墙(桩)顶水平位移监测的常用方法及其优缺点,通过比较各种方法在地铁基坑监测中的适用性,来探讨地铁基坑特定环境下适合的监测方法。 关键词:地铁基坑监测水平位移方法 1、前言 在城市地铁车站建设施工中,为确保车站基坑的开挖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必须进行安全监测。基坑维护墙(桩)顶水平位移(以下简称“水平位移”)监测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在地铁基坑特定的环境下,选择何种监测方法才能方便、快捷的获取监测数据,是水平位移监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通过对各种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来探讨适合于地铁基坑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 2、水平位移监测的方法 水平位移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视准线法、单站改正法、极坐标法、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以及导线测量等等。 2.1、视准线法 视准线法按其作业方法和所使用的工具的不同,又可分为“测小角法”和“活动觇牌法”。 2.1.1 测小角法

P L 平行于基坑的基准线AB 与基准点到监测点视线之间的微小角度β过30″),求得监测点的偏离值P L 。其计算公式如下: 测小角法的观测误差主要由测角引起,其由距离引起的误差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其边长只需初始测量一次即可,从而大大减少了工作量。另外,由于测角的精度可以通过增加测回数来提升,所以测小角法可以得到比较高的精度。 测小角法的缺点有:1、只能得到垂直于基准线方向的位移,所以只适合于形状规整的基坑;2、为了确保位移测量的精度,监测点的距离不能太长,对于边长较长的基坑不适用;3、监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微小角度要求对监测点的布设提出了较高要求。 2.1.2 活动觇牌法 活动觇牌法与测小角法原理相似,不同的是在监测点处不 是安置固定觇牌,而是利用一种精密的附有读数装置的活动觇 牌(如右图所示)来直接测定偏离值。测量时通过调节觇牌的 测微装置,使觇牌上的照准标志移到基准线上,再在读数装置 上读出偏离值。 活动觇牌法可以直接读出偏离值,省去了数据计算的步 骤,减少了内业工作量。由于其原理跟测小角法相似,所以也 有着测小角法的不足之处。此外,该方法至少需要两个人相互 配合操作,才能实施,增加了操作难度和工作量。 2.2、单站改正法 单站改正法是一种将视准线小角法与监 测点设站法结合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只需

浅谈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浅谈基坑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深基坑水平位移监测中常用方法,并重点介绍了全站仪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和计算位移量的方法。 关键词:水平位移极坐标法基准线法前方交会法中误差 一、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各种深基坑工程越来越多,受地质、地下水、周边环境及其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给施工带来的难度及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避免人员伤亡和和事故发生,为工程建设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基坑监测已成为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受到了建设主管部门、建设单位、设计、监理、施工方高度的重视。围护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比较常用的监测方法有基准线法(测小角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是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具有简便、高效、精度可靠等特点,本文将重点介绍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 二、常用水平位移监测方法简介 2.1 基准线法(测小角法) 基准线法就是在基坑外建立工作基点,两个工作基点可以确定一条基准线,然后将监测点尽量设置在基准在线,通过高精度经纬仪测定监测点与基准线间的微小角度变化,从而计算位移量。 2.2 前方交会法 利用施工场地内的两个工作基点分别架设全站仪或经纬仪观测监测点,通过解算三角形的方法计算监测点坐标,从而计算出水平位移量。 2.3 极坐标法 在一个工作基点上加架设高精度全站仪,另一个工作基点为后视点,通过观点角度和距离测定监测点坐标,通过每次观测坐标值与初始值进行比较,从而计算出水平变化量。 三、极坐标法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3.1 工作基点的布设 因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工作基点的选定应考虑点位的安全、稳定,受施工影

基坑水平位移监测报告

基坑变形 监测报告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单位: 检测日期: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 报告总页数:75页(含此页) 报告编号: kkkkkk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 建设项目 一期基坑工程基坑变形监测报告现场监测人员: 报告编写: 校核: 审核: 批准: 声明: 1.报告无“检测专用章”无效。 2.报告无编写、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3.报告涂改、换页无效。 4.复制报告无重新加盖“检测专用章”或“检测单位公章”无效。 5.检测单位名称与检测报告专用章名称不符者无效。

jjjjjj 二OO九年三月十八日j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位于开创大道西南侧、揽月路以西一带,地处科学城中心区东部,西面毗邻初具规模的综合研发孵化中心,总建筑面积约34万平方米。该项目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并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本项目设置如下监测项目: (1)、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2)、支护结构变形 (3)、土体侧向变形 (4)、地下水位 二、监测依据 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4、《广州地区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定》GJB02-98 。 5、科学城总部经济区工程基坑支护监测点布置图。 三、监测项目与点位布置 1、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观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31个监测点,编号为W1~W31,详见观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27个监测点,编号为K1~K27,其中K2、K10、K15和K22为土体侧向变形监测点,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3、地下水位监测: 按设计要求,共布设19个监测点,编号为SW1~SW19,详见基坑监测点布置图。 四、观测精度及观测方法 1、水平位移观测采用拓普康GTS-102N全站仪,其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mm+2ppm,按自由测站法或极坐标法对埋设于支护结构上的水平位移标志进行观测,每次观测所得的各个监测点坐标与基坑开挖前进行的初始观测相比较,所得的坐标差即为该监测点在本观测周期内的累计位移值。监测点及控制点均采用特制的观测标志,观测标志上设强制对中标志,保证每次观测均在同一点位上。 2、支护结构及土体侧向变形监测采用CX-06A测斜仪(监测精度为0.1mm),通过摆锤受重力作用来测量测斜探头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倾角,进而计算垂直位置各点的水平位移。当支护结构及土体发生位移时,测斜管也随之变形并发生倾斜变化。将探头在测斜管内自下而上以一定间距逐段滑动量测,就可获得每测段的倾斜角及水平位移增量,通过计算就可得到任意深度的水平位移。

桩基检测及其基坑检测的规范标准要求

桩基检测及基坑检测的规范要求 一、桩基检测 桩基作为目前工程建设中大量采用的深基础形式,是涉及结构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桩基是隐蔽工程,它是建筑物的基础,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这些建筑物的平安。在桩基础的施工过程中,桩基检测是一个不可短少的环节。近年来桩基础在高层建筑和铁路建设中普遍运用,随着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提高,基桩检测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桩基质量检测技术,特别是桩基动力试验,涉及到岩土力学、振动学、桩基施工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诸多学科知识,它既不同于常规的建筑材料试验,又不同于普通的建筑结构测试。不断提高桩基检测的质量水平,不断强化对桩基检测队伍的管理,对工程的质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目前桩基检测的主要方法有静载试验、钻芯法、低应变法、高应变法、声波透射法等几种。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工程桩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抽样检测,检测方法应根据下表选择。桩身完整性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基桩检测除应在施工前和施工后进行外,尚应采取符合《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106-20033》规范规定的检测方法或专业验收规范规定的其他检测方法,进行桩基施工过程中的检测,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精品文档收集整理汇总

桩基检测方法选用表

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下图进行: (一)几种常用检测方法的适用性: 1、静载试验法 静载试验法是指在桩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和水平推力,观测桩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和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和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这是目前公认的检测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最直接、最可靠的试验方法。但在工程实践中发现,基准桩的问题有时会被检测人员所忽视,容易出现基准桩打入深度不足,试验过程产生位移的问题。又可分为三种检测方法,分别是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和单桩水平静载试验。

地铁施工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地铁施工桩顶水平位移监测方法 王智 坑变形监测的要求。如何根据轨道交通现场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精确测量出 桩顶摘要,,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距水平位移的变化值控制桩顶水平位移量是保证施工安全的重要技术,,离观测误差对水平位移观测影响甚手段文章对常用的几种水平位移方法测量方法的原理存在的问题及。、微;?角度的观测对水平位移的观适用的条件场合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比较以期对生产实践中水平位移,测影响较大;?小角法适用于比较观测提供一定的指导。小的基坑。地铁施工桩顶水平位移测量方法关键词,;;;(2,小角法应用的优缺点。优 点:原理简单,实施简便,精度较法精度进行估算: 1 小角法高;不足:基准点 的稳定性不容易保αS Δ2 2 i i ,2,= ( ) mms ΔpΔpρ 证,需进离监测区域一定的距离。小角法是用精密经纬仪精密地 2 )m +( ρ在外业采集数据过程中,需要测出监测点方向不基准线所夹的小式(2)中,m 为观测点P 的点位Δ pi 对原始数据进行记彔。外业数据采中误差;m 为观测点P不基准线之角a ,然后计算出监测点相对于基准Δ ai i 间夹角的角度中误差;m 为观测点集完,还需要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线的偏离值l 。埋设监测点时,应尽 si P到工作基点A的距离中误差。量将它们埋设在基准线两端点的连行简要的计算。 i 由于偏移角Δα 是个很小的角线上。小角法原理如图1,偏离值l i i 2 自由设站法值,而距离S 由全站仪观测,距离中计算公式如下: i

误差m 的量值也就几毫米,所以, s 自由设站法是在待定点上设αi = ×lS,1, i i公式(2)等式右端第2项距离中误差m s ρ 站,对多个已知的控制点观测方向″ 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小角法观测和距离,按间接平差的方法计算待式(1)中,l 为观测点P 到基准线 i i 精度主要取决于角度中误差m 的量Δ a定点的坐标,图2,。自由设站法测间的偏移值;为观测点P不基准αi i 值。设:最不利的点S =100m ,用 i量中使用T C A2003精密经纬仪自由线 T C A2003精密经纬仪进行小角法观设站功能,按下1 Free Station键, 间的夹角;ρ″=206 265″;S 为i测,m =0.5″,小角度观测2测Δ a然后依次是输入测站点,输入后规观测点P不工作基点A的水平距离。 i 回, 则m =0.17 mm ,即使考虑工Δ p点1、后规点2、后规点3、…,然后 (1) 小角法精度估算。对公式作基点0.76 m m的误按s e t键计算残差,如果X 和Y 的方向 (1)进行全微分得公式(2),可对小角差, m 仍小于Δ p 变化值都很小,说明后规点比较稳 P观测点 i 点位测量中误差α i 定,可以使用。偏离值, l(i 基准线容许值2 m m 。 A B(1,后规点数量的选择。后规点 S i 可见,小角法观数量的选择很重要,少了达不到精度测精度能满足基图1 测小角法原理示意图要求,多了现场条件不允许。设站点 王智,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员,北京 100038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王晓娇

基坑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分析王晓娇 发表时间:2018-01-04T21:18:28.42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8期作者:王晓娇 [导读] 摘要:由于基坑在工程开挖过程中产生变形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耦合,为了准确判断施工过程中基坑安全稳定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施工方案和国家相关规定针对某些重点部位设置监测点。 铁法煤业集团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辽宁铁岭市 110168 摘要:由于基坑在工程开挖过程中产生变形的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耦合,为了准确判断施工过程中基坑安全稳定性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需要根据实际工程施工方案和国家相关规定针对某些重点部位设置监测点。本章以抚顺某基坑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利用现场变形监测数据,通过分析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在开挖过程中的变化,总结开挖深度、空间位置等因素对其变形规律的一般影响。 关键词:深基坑;变形;支护结构;空间效应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地下条件,如何保障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稳定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研究焦点。面对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如何保障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目前已经成为众多工程专家及学者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1-2]。 孙长军[3]等利用研究了北京地铁14号线望京站的基坑工程监测数据,对采用地下连续墙+钢支撑以及地下连续墙+钢支撑+锚索的混合支护体系变形规律展开研究,总结分析了多种支护型式共同作用下的深基坑工程在不同空间位置的一般变形规律。 本文以抚顺某基坑工程实例为研究背景,结合支护结构水平位移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分析基坑变形空间效应对支护结构位移的影响,为实际工程的施工及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介绍 抚顺某基坑工程占地面积约为8688m2,开挖深度为6.1m~7.3m,为保证基坑安全,采用桩锚结构作为其基坑工程主要支护形式。 本项工程的支护周长约为547759延长米,共设计螺旋灌注桩456根,自成孔锚索预计515根。基坑支护挡墙由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组成,其中混凝土灌注桩长度为26.5m、桩径为0.6m,相邻桩体间距为1.2m。 基坑工程南侧支护挡墙顶部水平位移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的累计变化如图1所示,所有位移监测点按照开挖深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两类,第一类为布置在开挖深度-6.7m影响范围内的21、24、25号监测点位,第二类为布置在开挖深度-6.1m影响范围内的其余监测点位。 综合分析图1中不同时间段对应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曲线,可以得到如下规律: (1)对比上述2种不同开挖深度对应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累计变化曲线,可以发现虽然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由于受到基坑变形空间效应的影响,位于挡墙中间位置的21号监测点位顶部水平位移仍然略微大于临近监测点位顶部水平位移,而位于挡墙端点位置的25号监测点位顶部水平位移明显低于其他点位水平位移。 (2)对比图1中不同时间段内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空间效应影响效果,可以发现在2014.7.9的端点位置25号点位与中间区域21号点位的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大致相同,但随着基坑变形的增加,其中间位置点位水平位移快速增加,而端点位置顶部水平位移增幅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