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实践报告

古村落文化保护社会实践总结

实践项目:古村落文化的保护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日期:2014年9月

目录

第一部分理论前言 (2)

第一章绪论 (2)

1.1实践背景 (2)

1.2 实践目的 (4)

1.3实践方法 (4)

1.4 结语 (5)

第二章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6)

2.1 古村落的概况 (6)

2.2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6)

2.3申请历史文化名村条件 (6)

2.4 结语 (7)

第三章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8)

3.1 古村落文化的容 (8)

3.2古村落文化的价值 (9)

3.3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意义 (11)

3.4结语 (12)

第二部分探索、实践 (12)

第四章实践历程 (13)

4.1 社会实践策划书 (13)

4.2实践会议 (15)

4.3江头洲之旅 (16)

4.4熊村之行 (18)

4.5结语 (21)

第五章实践成果 (21)

5.1关于“古村落文化保护调查问卷”报告 (21)

5.2走进古村落进行实地考察采访情况 (25)

5.3调研结果分析 (28)

5.4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29)

5.5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31)

5.6媒体报道 (32)

第六章实践总结 (32)

6.1实践总结 (32)

6.2实践亮点 (33)

第七章实践心得 (34)

第三部分附件 (40)

调查问卷 (40)

摘要:古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而在21世纪的今天,古村落不断消失、衰败,保护古村落文化已刻不容缓。而“保护”与“开发”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古村落数量多,历史悠久,将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保护正在消失和衰败的古村落及其文化,古村落文化保护实践团队通过调研、深入分析其背后真实原因。另外以江头洲和熊村为典型案例探索分析,得出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深入分析得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策略,为江头洲与熊村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保护,开发,江头洲,熊村

第一部分理论前言

第一章绪论

1.1实践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结晶。它拥有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根基、精粹和各个民族的“DNA博物馆”,也是我国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和富有利用价值的旅游资源,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但步入现代文明社会后却失去了免疫的机能,当前,我国古村落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世纪年代末,古村落的保护问题就开始受到关注,从最初的民间呼吁到学术界重视,再到相关保护组织机构的成立,直到2011年作为全国“两会”中的重要提案

进行讨论,古村落的保护终于成为一个被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一、概况

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和文化板块不同,形成了形态缤纷、风情各异的村落文化。因此可以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古村落数量众多、丰富多彩、历史悠久、价值独特。这些古村落积淀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丰富的文化遗存,见证并彰显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进一步发展旅游业有重要意义。

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近年来逐渐被人们了解、向往。这些幸存至今的古村落,风貌古朴,个性鲜明,被人们誉为“传统文化的明珠”、“民间收藏的国宝”,是一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古村落及村落文化正在消失、衰败。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保护好古村落及村落文化,无疑是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在当下开展“古村落文化保护的探索”的社会实践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团队概况

在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盛行之际,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古村落文化保护”调研团深入的多个古村落,开展关于“促进古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的探索”的暑期社会实践。

一、总则

1、团队名称:古村落文化保护调研团队

2、团队口号:保护古文化,我们在行动

3、团队目标:唤醒古文化保护意识,保护古村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二、团队结构

三、团队细则

1、重视团队合作,注重团队沟通交流,团队人人享有同等的权利。

2、通过会议讨论实践的相关事宜,保证高效率的方案,获取最好的效果。

3、团队成员相互关心,相互照应,以获得归属感。

4、建立多渠道沟通,保证消息通畅。建立讨论组,微博等,增加沟通交流,分享信息。

1.2 实践目的

1、走进古村落,了解村落的历史文化,感受古文化道的魅力,见证古时的文化。

2、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古村落的保护情况以及存在道的问题与困难,并对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尽量获得更好的解决途径,为村落的保护与开发献计献策。

3、通过各种方式,将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及了解,更多的人走进古村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同时,促进古村落旅游业的发展,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4、通过此次实践,宣传古村落文化保护知识,提高人们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提升中华古文化道的自豪感,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古文化的队伍。

5、借助“广西青春三下乡”暑期实践,走出社会,深入乡村,体验不一样的经历,锻炼自我,提高自我。

1.3实践方法

1.3.1观察与访谈

本实践主要通过对江头村与熊村两个古村落进行实地研究,具体用到参与观察、正式与非正式采访、问卷调查等实地研究方法。进行调查时,认真记录相关信息,采访多数为非正式采访,采取现场记录。考虑到与村中老人语言沟通方面存在问题,我们采取适当填写问卷的形式,了解更多信息。1.3.2 清洁古建筑、宣传保护知识

在进行调查、采访后,帮助清洁古巷、祠堂等古文化建筑。同时在古建筑破坏严重之处贴古文化保护宣传标语、向过往村民讲解古文化的保护意义,宣传古村落文化保护知识。

1.3.1 问卷网问卷调查

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制作发布一份关于古村落文化保护的调查问卷,面向社会各界,全面地收集相关数据。

1.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中华古文化的载体。保护古村落文化不仅仅是某个群体的责任,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作为当代大学生更是义不容辞肩负这个责任。在2014年广西“三下乡”社会实践盛行之际,我们古村落文化保护实践团队践行“保护古文化,我们在行动”的口号,以“唤醒古文化保护意识,保护古村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为目标,深入古村落,为保护古村落文化进行探索。

第二章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2.1 古村落的概况

通过初步统计,在各乡镇分布着三十多个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史悠久,折射出经济发展的脉络,建筑体现了南岭地区明清时期古民居的特色,在这些古村落中,“江头洲和长岗岭古建筑群”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还建立了长岗岭的古村落生态博物馆。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阳朔渔村因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到访而名扬中外。除此之外,在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阳朔县、恭城县、平乐县都存在多处古村落灵川县江头洲村,等近二十多处,兴安家大院古居等四处,阳朔古石头寨、旧县等五处,、古墓、古牌坊,平乐容县沙子乡,荔浦青山古屯等等,这些古村落现存有古名居、祠堂、戏台、古桥、古塔、古墓群等,都承载着浓厚的古文化。古村落中,青砖黑瓦、坡屋面、马头墙、飞檐、画栋、雕花窗,鳞次栉比,结构独特。这些古村落沿着经济发展的脉络排布,古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韵味,并体现了多种文化的交错与交融。

2.2古村落的保护现状

历史的痕迹遗留在古老的村落,昔日的繁华早已消逝,呈现出历史的沧桑。主要体现在建筑上,这些古老的建筑,历经百年历史的洗礼后,急需保护性的修缮。的众多古村落中,有的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修缮,原有的格局能基本保持,特有的风俗也能较好的传承,古村落得到较好的保护与开发。而然,由于各种原因,有的古村落,并没得到应有的重视,遭受严重的破坏,许多古老的建筑早已倒塌,环境恶化,*人烟稀少,呈现一种濒危的状态。

2.3申请历史文化名村条件

在申请历史文化名村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古村落都有资格申请,按照《历

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七条规定,申请历史文化名城、镇、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2.3.1悠久的历史

历史是村落的记忆,村落是历史的积淀。所以,我们将历史性作为认定古村落的第一标准,因为没有历史也就无所谓“古”。但多长的历史方可称其为“古”?就当前中国历史分期和现存古村落的实际情况来看,百年以上应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划分。

2.3.2 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存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因此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其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2.3.3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地域辽阔,仅在大陆围就可分为多个不同的地理带,其所蕴藏的自然资源也丰富多彩,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导致各地主要产业的多样性,如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我们认为,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发展的村落才能不断地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域文化相融合,在各种文化形态上达到一种与地域环境的和谐状态,也才能集中地代表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而非一个看不出头绪的文化大杂烩。因此,我们将鲜明的地域特色看作是认定古村落的关键所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围还应当有两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2.4 结语

综上可得,拥有众多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有的已经被发掘,有的有待我们发掘。但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古村落都遭受到了一定的破坏,

有的村落保护现状不容乐观。我们不仅要发掘其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将其保护起来,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传承、发扬。

第三章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的价值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已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在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长廊中,村落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城、古村已是人们休闲旅游中观光的新热点,社会探讨的新话题、专家研究的新领域。

3.1 古村落文化的容

古村落从千百年之前走来,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空间。古村落历史文化非常丰富,包含了村落的历史渊源、居民特色、文物古迹、民俗风情、革命斗争、自然环境等。涉及的方面很广,大体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指聚落空间形态及其蕴含的人文理念,它主要是通过村落的选址与布局、居民建筑风格与功能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哲学观念与祈福意识相结合,形成了村落的选址理论依据:风水理论。走进现存的古村落,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景致往往是“三面环山,溪流由村后潺潺而下,村沿溪山蜿蜒而筑,田园林木环绕,村之出入处栽有高大樟树、槐树、银杏等”。

(二)、宗族文化

家族是传统的社会组织之一,宗族聚居则是传统社会基层组织的管理手段,保证了传统文化在村落中的聚合。基于宗族聚居生活方式的宗族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落的社会结构。从空间布局看,宗族祠堂一般坐落在村落的中心,是村落政治、经济和精神的中心,更是村落文化的焦点和醒

目标志。村落以此为中心,形成一种由而外自然生长的格局。这样的村社空间结构反映了宗族权力与信念对村落家庭的高度聚合。二是宗族的规约。宗族作为传统伦理自觉的社会基层单位,通过制定明确的族规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或采取倡导、表彰方式规人们的价值观念(例如,为科举进士及第者树立牌坊)。此外,有许多碑文、铭刻等记载着民约村规,也是反映宗族文化珍贵的物质遗产。

(三)、民俗文化

古村落的民俗文化是村民日常生活方式及其艺术化表达的历史积淀,主要涉及节庆活动、岁时节令、礼仪、习惯、饮食、服饰、婚丧嫁娶、戏曲以及手工艺等方面。古村落的民俗风情代表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观念和行为中的体现。虽然没有形成文字,但村民们约定俗成,世代遵守。

(四)、村落文脉

文脉是村落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是古村落文化的灵魂。村落文脉一般源于村落先祖或与该村落有密切关系的名人及其思想体系。“人文先祖”既是宗族的荣耀,也为后人指明了为人处事之道。宗族后人以先祖的思想作为立身处事的原则,绵延不绝,逐步形成一个村落所特有的文化脉络。因此,村落文脉的表现形式除了“人文先祖”及其思想体系之外,还包括培育宗族后人的相关机构、世代辈出的文人和文化成就以及对宗族中杰出人物的表彰等。

3.2古村落文化的价值

古村落在当代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古村落的当代价值是古村落存续的最现实的理由,它们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因其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历史信息、意境深远的文化景观,而具有史考的实证价值、`史鉴'的研究价值、`史貌'的审美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价值

古村落被称为传统文化的寄居地,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细胞”等称号即表明了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古村落是民族文化的源起与根

基,保护古村落就是保护承载着各种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遗存,就是保护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老百姓自己的历史。古村落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体现文化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就文化传统说,中国古村落崇尚一种寓意深刻的文化环境,代表着特定环境中和谐的人类聚居空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承载着璀璨的地域文化。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只有古村落作为一个整体才一能完美的表现出来,使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在古村落的人居空间里得以和谐统一与活态传承,才能真正体现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二)、科学研究价值

古村落对于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多领域的,当前重点研究的学科有建筑学、设计规划、人文地理、景观生态、旅游管理等,另外在经济、历史、民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哲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等领域也逐渐显现出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而且这些不同方面的研究通常是相互穿插、彼此关联着进行的。所以对于古村落的保护尽量不采取“肢解”保护的做法,而是整体保护,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价值

这方面的价值大多是将古村落看作是一种旅游资源而言的。如许多学者认为旅游业是古村落发展的战略产业,当前许多古村落也通过旅游开发来实现发展。或者以旅游业为先导来发展村落第三产业,实现了古村落产业结构调整。但是,“古村落旅游资源具有历史文化、艺术、教育、经济、旅游的多种社会功能,集建筑、雕塑、绘画、民俗文化于一体,是有着诸多价值属性的综合体,它属于一种复合型基本类型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古村落经济价值的利用与不得损毁古村落历史文化及科学研究等价值为前提。

(四)、教育价值

古村落这一存在于当代的历史文化空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道德、审美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古村落集天地人和之大美的生态和谐,心造其境、形神兼备的建筑艺术及恬淡、安宁的生活情趣等都体现了一种审美的教育价值。同时,当走进古村落,随处可见的老宅古屋、文物古迹,以及旧时的生

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这一切将引领现代人置身于一个千百年前的文化空间,就象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在眼前,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而基于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的优良传统如家庭美德、集体意识以及民族精神等,在古村落里都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时刻鞭策着现代人的道德水平。所以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具有重要意义。

3.3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意义

古村落旅游业的开展,促使该地区人们更关注古建筑和古文化的保护,加强了当地居民的保护文物的意识,扩大了古村落的知名度、美誉度,同时通过发展古村落的第三产业能加速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进而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古村落的维护中。

(一)、对当地的经济影响的意义

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古村落旅游产业的德发展,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古村落旅游活动的开展能给当地带来外来经济注入,有助于增加政府税收,进而增加经济实力。此外,由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比较大、链条比较长,故古村落旅游的开发可带动和促进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就业机会,大量吸纳社会闲散劳动力。

(二)、社会文化影响

旅游业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间相互接触的活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乃至旅游活动的开展必对当地文化产生影响。因此,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树立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有利于丰富文化涵,培育文化,树立良好的主体形象。(三)、环境影响的意义

随着大规模访古旅游活动的开展,古村落旅游的环境必将产生深刻的变化。具体来说,一是历史建筑和文化遗址将得到修缮和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将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又获得了新生。二是当地环境将得到改善。旅游环境的开展使得环境卫生得以重视和维护;为了方便旅游活动的开展,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将不断增加,居民生活的环境也将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的

保护和改善起到积极作用。

3.4结语

综上可得知,古村落文化的容是浓厚丰富、神圣而又宝贵的,它可以从村落村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出来,可以从古村落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树、一瓦一砾中观察到,也可以从村民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感受到,古村落文化相距我们的时代很遥远,却也很近,近到可以亲身感受触摸到。古村落文化紧紧联系着民族文化的根脉,感先祖来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仍旧为我们送来祝福,与宝贵的财富。而我们应怀着感激之心,从实际出发,保护好、规划好、管理好,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

第二部分探索、实践

古村落文化再也伤不起:现代化的进程正在冲击着古村落及其文化,以骥才为代表的诸多学者呼吁: 如果不加以保护,不与推土机赛跑,很多古村落将消失,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将无从谈起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20个课题组2009 年至2010 年间曾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古村落文化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古村落文化保护的状况令人堪忧。

谁在伤害着古村落文化:对于古村落文化遭破坏乃至消亡的原因,社会各界众说纷纭,综合诸多位学者的观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 城市化的进程2) 居民改善生活的需要3)发展旅游中的过度开发4)没有给予重视等。仍而,每个地区的古村落文化完整性不同,影响因素也不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何拯救古村落文化:明白了古村落文化的保护价值,悉知古村落文化面临种种威胁后,如何拯救古村落文化的问题自然而然地摆在面前。

为进一步探索影响古村落文化保护与开发背后的原因,为了保护正在消失和衰败的古村落及其文化,为研究如何拯救古村落文,我们“古村落文化

保护”社会实践队在暑期期间深入到古村落,弄清楚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消失、衰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古村落及其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第四章实践历程

4.1 社会实践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总书记在考察时曾强调:建设美丽乡村,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文化强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心灵归属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201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盛行之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古村落文化保护”调研团队将走进的多个古村落,并对其古文化的保护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

二、活动目的

通过对其古文化的保护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探索古村落文化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向人们传播保护古村落文化的意义,提高当地人对古文化的保护意识,同时充当纽带作用,让古村落间相互效仿,加强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收益由于古文化的保护中。

三、活动容

1、实践时间:2014年7月8日——7月日14日

2、实践地点:灵川县江头洲村大圩古镇熊村

3、活动对象:灵川县江头洲村以及大圩古镇熊村全体村民、社会各界人士

4、活动人员:古村落文化保护调研团全体成员

5、实践开展

5.1前期准备

1)通过多种渠道查阅了解相关资料,对实践的古村落有个整体的了解,主要是关于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及相关遗留古迹。

2)7月8日确定具体开展容,路线、住宿、相关注意事项等

3)7月9号晚,通过讨论的形式准备好调查问卷(有针对性),网上一份,村民一份

4)前期宣传,创建博客、微博,在空间院主页、微博、博客与空间发布发新闻.

5)7月9号确定一切活动流程,傍晚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及物质准备

6)所需物资:调查问卷(20份/处),相机(充好电),最好自带充电宝,宣传标语

5.2中期工作

1) 7月10号早上从学校出发前往江头洲村,对江头洲的古文化保护与开发情况进行实践调查,为期一天;

2)7月11号整理江头村的资料,为下一站做准备,同时发布新闻到院主页、微博、空间等。

3)7月12号前往大圩古镇熊村,进行实地采访调查,结合前两日江头洲考察的、整理资料,就熊村古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与建议,同时整洁古街,

贴宣传古文化保护宣传标语

5.3后期工作

1)整理调查问卷与采访记录

2)实践结果数据分析

3)实践感悟与总结

4)完成论文

注意事项

1、安全问题:路途遥远,行程不便,实践过程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安全

2、检查活动所需物品带全

3、采访过程中注意要注意礼貌问题

附件

4.2实践会议

辅导老师给我们开了社会实践动员大会,做了实践指导思想。我们团队在确立了课题后,7月2日晚开始了第一次会议,会议如何开展、与相关工作,此次会议我们确定了社会实践的主要方向,前期工作的任务分配。之后也进行了三次会议,讨论一些相关事宜。

4.3江头洲之旅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及意识也日渐提高,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开始关注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古村落文明一旦遭到破坏便再难恢复。而古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劳动结晶,更应该予以重视及保护起来,从而传承及弘扬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秉承这样的思想,我们五位成员自发组成了古文化保护调研团,对的古文化保护展开了调研,其中主要分为两个部分:①江头洲之旅②熊村之行

江头洲之旅

江头洲,位于市北郊32公里的灵川县九屋头洲村,地处甘棠江上游的护龙河西岸,建村已有1000多年,具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辉煌的历史篇章及优美的自然景观。该村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的后裔之村,全村人才辈出。

2014年7月10日,我们调研团一行一大早起来搭车向江头村赶去。一路颠簸,几经周折,我们终于来到这传说中的古村落——江头村,准备开始我们本次调研的第一行程。站在村口,面前屹然挺立高大的村门,宏伟古朴,让人仅仅站在村口,便隐隐感受到这个村子古老的气息,心不由升起一股激

动与兴奋,禁不住吸引的我们在高大的村门前进行了合照。

顺着村口的大路,我们走进了村子,迎面走来检票的阿姨,她向我们询问来由,我们自我介绍,并将调研之事告知于她。获悉情况后,检票阿姨表示很高兴我们现代大学生进行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为我们带路且免去我们的门票以示支持。在阿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距离村口最近的护龙桥,顿时被护龙桥及桥边的景色所吸

引。再往前走便是著名的爱莲

祠堂,独特的屋檐,门前的两

头石狮以及门上的莲花桩,透

露出古朴典雅气息,或许这样

才是古代文人的居所吧!

正午时分,艳阳开始高照,

我们顾不上一一欣赏村里的众

多景色,在向村民打听询问后,

找到副村长,并与之说明此行目的。交谈中,村长告知我们江头村的人口数目及村落结构分布,并大概讲述了有关江头村的历史文明和人们对其的保护及其发展状况。为了更好的了解江头村的一切,我们走进古巷,走进古民居,在欣赏古村落文化的同时,与这里的村民深切交谈,通过平常的聊天谈心来细细品味与了解这座古村落的历史前沿及其文化发展进程。其中有两位老爷爷的讲述十分清楚,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倾听他们的诉说,较为详细的了解到了这里的民俗文化,例如颇负盛名的姑娘节,著名的爱莲文化,神似的笔架山,霸气的护龙桥,庄严的牌坊和中国科举宦官文化等。之后,一位入赘本村的大爷带我们观览了村里有名的建筑与艺术:举人街,秀才巷……一位外来村民都懂得如此之多,可见江头洲文化非凡的知名度。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历史遗产 金字塔、法老、狮身人面像、阿布辛拜勒神庙、菲来神庙(伊西斯神庙)、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搬迁行动。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之金字塔 金字塔在埃及丶美洲等地均有分布,古埃及的上埃及和下埃及,今苏丹和埃及境 内。大小不一,其中最高大的是胡夫金字塔,高146.5 米,底长230 米,共用230 万块平均每块2.5 吨的石块砌成,占地52000 平方公尺。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的帝王(法老)陵墓。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开罗西南尼罗河西古城孟 菲斯一带的金字塔最为集中。埃及共发现金字塔96 座,最大的是开罗郊区吉萨的三座金字塔。 约从公元前3500 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000 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埃及国王也称法老,是古埃及最大的奴隶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被看做是神的化身。他们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陵墓金 字塔,金字塔就成了法老权力的象征。因为这些巨大的陵墓外形形似汉字的“金”字, 因此我们将其称之为“金字塔”。在哈佛拉金字塔前,还有一尊狮身人面像守卫着法老 们的陵墓。 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前,胡夫金字塔是人 类最高建筑物,距今已四千多年历史;内部结构构造复杂啊,墓内有通道、墙面和地面,内壁有精美浮雕。复杂的空间结构要承受几百万吨的压力,却在几千年间安然无恙,可谓建筑史奇迹;四个底边精确达到千分之一以内,整座金字塔坚实稳固,石块 1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保护文化遗产措施.doc

保护文化遗产措施 文化遗产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 1、折叠落实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文化遗产保护列入重 要议事日程,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乡规划。要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成立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大问题。统一协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协调机构。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以及公众和舆论监督机制,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要充分发挥有关学术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2、折叠加强执法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抓紧制定和起草与文物保护法

相配套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抓紧研究制定保护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要严格依照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行政法规办事,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作出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有权依法抵制和制止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决定和行为。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重点追究因决策失误、玩忽职守,造成文化遗产破坏、被盗或流失的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充实文化遗产保护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执法不力造成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要追究有关执法机关和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3、折叠队伍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大力培养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科技的研究、运用和推广工作,努力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水平。 4、折叠加大宣传 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认真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各级各类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展示、论坛、讲座等活动,使公众更多地了解文化遗产的丰富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路 南昌工程学院 严鹏 1.南昌市古村落的背景分析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南昌市古村落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但在变迁的步伐中,如何保护抢救已经极其有限的古村落以及周边的环境,也引起了社会上下的普遍关注。由于开发利用不够合理,有的部分遭到损坏,有的则年久失修;有的新旧相杂、不伦不类,有的因无人居住或产权归属等问题正呈颓败之势。古村落的环境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急剧变迁,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很多古建筑甚至处于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境地。因此,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的大环境下, 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 2.南昌市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思路构架 2.1全面开展南昌市范围内古村落的普查 弄清南昌市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分布、现状及保护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人们重建设轻保护,拆掉了很多可以不拆或本不该拆的古建筑,因此,有必要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并公布保护名单,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保护。古村镇分布地区广,民族与地域条件各具特色,须分别对待,依据不同的情况、价值的大小、完整的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通过文化遗产普查,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才能按照国务院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对重要濒危文物的保护和管理,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 2.2分析南昌市古村落发展与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2.3制定相关对策 a.加强法规建设:加强法规建设,尽快起草制订专门的保护法规。现有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全适合古村落建筑保护,为便于各项保护工作的开展,有必要考虑制定适用于古村落建筑保护的专门法规或政策,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完善

2011年第10期山东社会科学No.10 总第194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4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完善探析 张传伟 (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国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漠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加快、过度旅游开发、管理不当,都加剧了对文化遗产 的破坏。我国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法律体系存在缺陷。从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应确立工程立 项文化遗产评估先行程序,确立文物保护经费的政府责任,组建文化稽查警察队伍。从制裁 破坏文化遗产违法犯罪行为的视角,应强化对破坏文化遗产行为负直接或领导责任的国家工 作人员的行政责任,对法人违法犯罪,在进行刑事、行政责任追究的同时追究当事人的民事责 任。严密破坏文化遗产犯罪的刑事法网。 [关键词]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1]10-0081-04 文化遗产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携带着历史情感、国家和民族的象征及信仰,巩固了个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①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为了经济利益屡屡上演毁坏、甚至灭失文化遗产的悲剧,悲剧制造者大多没有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形成了破坏文化遗产的恶性循环怪圈。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着现实矛盾,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应由法律做出公正的平衡。 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表现 本文中所称文化遗产,主要指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某个历史时期人类文明的见证,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不可再生性。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文化传统与特色的继承。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受城镇集聚效应的影响、建设土地问题控制和交通成本递增现象的制约,城市发展逐渐将目光放在旧城改造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容易导致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旧城改造、道路修建等工程建设越来越多出现由房地产开发商介入的办法来平衡资金不足,工程建设正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甚至是整个历史风貌逐渐被蚕食。③(二)以大拆大建为主要标志的城市化对文化遗产破坏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民众在享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同时,也付出了文化遗产被毁坏的代价。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说:旧城改造和危旧房改造直接造成历史性城市文化空间的破坏、历史文脉的割裂、社区邻里的解体,最终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④诚哉,斯言!2008年,安徽泗县将有900余年历史的释迦寺卖掉从事房产开发,释迦寺被毁。江苏镇江千年粮仓被强拆也因具有官方背 收稿日期:2011-04-12 作者简介:张传伟,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政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是山东省软科学项目“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利用法律规制研究”(2009RKB430)的阶段性成果。 ①庄孔韶:《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与实践的思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陈宁、周炳中:《城市化进程下的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济论坛》2007年第1期。 ③高耸、姚亦峰:《历史文物古迹保护与城市更新关系的研究———以南京内秦淮地区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2期。 ④荆楠:《文学节系列讲座之五: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网站,2011年4月1日。 18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价值意义 文化遗产的定义, 与“文化遗产”的“泛概念”不同, 从保护的角度看, 一般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从1972 年到现在, 一直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 其保护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72 年开始到现在, 以实践《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建立“世界遗产名录”为主的、偏重于物质文化的保护; 第二阶段, 从1989 年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开始到现在, 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主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联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文件及其背景来看, 这两个阶段的保护, 与全球化进程和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紧密联系, 具有高 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影响世界文化走向的深刻意义。 一、物质文化保护的背景及其意义(1972 年———现在) ( 一) 世界遗产保护的提出和经济文化背景 20 世纪是科技革命的辉煌世纪, 也是“全球化”重新启动 的世纪。世界各地为了发展经济, 攫取资源, 破坏自然, 正如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在地球上许多地区, 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说明人为的损害的迹象: 在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达到危害的程度; 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和不适当的扰乱; 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或陷于枯竭; ??”*)。另一方面, 经济建设对文物的破坏, 比战争更为恐怖。比如60 年代, 埃及在尼罗河上修建了阿旺斯水坝, 致使两座千年神庙毁于一旦。据统计, 当时所毁掉的文物古迹数量大大多于两次世界大战所破坏数量的总和。人类为了自己这一代的所谓“幸福”, 恣意蹂躏自然、毁灭文物。面对残酷的事实和严峻的局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发布的5 个月之后, 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08 ( 二) 世界遗产的分类与价值 《公约》规定保护的对象是“文化遗产”和“ 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的保护对象是: 文物、古建筑群、历史遗址, 这些显然是物质的。后来在实践中又添加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自然遗产”显然是从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角度提出的。凡是有条件评 上的, 都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我们平时所说的“世遗”, 指的是 这类名录。以下对世界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 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文化景观的性质、价值作阐释。 1.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三方面。如我国被列入的有拉萨布达拉宫、安徽古民居建筑、苏州古典园林、曲阜孔府、孔庙、孔陵等, 这是属于建筑群;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这是属于遗址、文物;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属于历史遗址。这些文化遗产, 无论是雕塑、雕刻、建筑, 都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 都是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从历史、文化、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都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历史遗址则有人类学、人种学的价值。世界遗产委员会对莫高窟作了以下的价值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 窟的492 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 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 展 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敦煌壁画是世人公认的“墙壁上的图书馆”, 丝绸之路是“和平”之路。“中国威胁论”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文明冲突论”也不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 2.世界自然遗产指具有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自然遗产的保护具有保护物种、地理地质结构价值, 还有自然审美价值。例如中国的九寨沟、武陵源、黄龙风景区等。自然遗产保护区包括: 国家公园和其他早已指定的物种保护区。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满足上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两方面条件的, 可列为“双遗产”。“双遗产”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的价值观念。《公约》中本来没有“双遗产”,“双遗产”是我国泰山的自然美和我们祖先智慧相结合而对世界遗产作出的贡献。1987 年, 中国泰山申报世界遗产, 5 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遗产协会副主席卢卡斯先生来泰山考察, 发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 有古建筑群20 多处, 历史文化遗迹2000 多处, 还有 福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单雯翔 摘要: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加快了我国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本文系统地归纳了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主要包括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的建立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扩展与实践。 关键词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保护 进入21世纪,面对蒸蒸日上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人们开始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概念不断扩大,保护理念也不断深化。今天,文化遗产保护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因此,重新认识人类社会复合系统中的文化遗产保护,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所在。 1、早期文物保护理念的形成 我国素有保护古代遗物的悠久传统,正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见铭文“子子孙孙永保用”所表达的理念,人们存祈愿江山社稷世代相传的同时,对前朝的珍贵器物,也有了妥善保存、永续利用的愿望。商周时期,皇室、贵族宗庙内“多名器重宝”,保存着为数不少的青铜器、玉器以及其他前朝的遗物。汉代皇室收藏亦十分丰富,“创置秘阁,以聚图书”,其中既有典籍,也有绘画。但是,长期以来统治阶层只是将这些器物看做赋予其政权合法性的某种依据,或仅为满足个人私好。唐代文化鼎盛,从此时的诗句“每著新衣看药灶,多收古器存书楼”(张籍《赠王秘书》)、“唯爱图书兼古器,在官犹自未离贫”(朱庆余《寄刘少府》)中可以看,当时文人雅士即热衷于收藏和鉴赏前朝器物。宋代文化再兴,被视为中国考古学前身的金石学,即形成于北宋时期,主要是以肯铜器和石刻为主要对象,进行比较系统的分类、著录并加以考证和研究。北宋曾巩的《金石录》最早使用“金石”一词,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及《释文》是现存最早而较有系统的古代器物图录;赵明诚的《金石录》著录金石拓木已多达两千种。至南宋,无论是钱币、玺印、铜镜,还是画像石、砖瓦等物均有著录。于是,金石学开始在我国成为专门之学,为研究五代以前,尤其是研究商周秦汉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物”一词在我国出现较早,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左传·恒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的记载。在《后汉书·南匈奴传》中亦有“制衣裳,备义物”的记载,但是从文献记载中可以了解到,“文物”在当时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与现代的“文物”基本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到了唐代,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其中所称“文物”即指前代的遗物,其含义已接近于现代所认识文物的概念。从宋代开始,往往将前朝器物统称之为“古器物”或“古物”。在民间,明代和清代初期比较普遍使用“古董”或“骨董”,到清代乾隆年间又有了“古玩”一词。 “文物”准确概念的产生是近代科学兴起与发展的结果。诞生于近代西方的考古学,尝试用科学发掘和断代的办法获取古代遗存,并将那些古代遗存变成科学地复原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工具,这些古代遗存也就有了“文物”这一具有全新内涵和意义的词汇。在我国,20世纪初通过对古代遗存发掘和研究,而重建古代历史的现代考古学出现,才带来了现代意义上的“文物”的概念。这一概念改变了人们对待古代遗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待古代遗存价值的认识也更多地从“物质”转到了“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2007年5月May 2007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第9卷第3期Vol.9 No.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梁航琳1 ,杨昌鸣1 ,梁 亮2 ,杨 叶 3 (1.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广西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南宁530012; 3.廊坊市继方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廊坊065000) 摘 要: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其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发展,保护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原则,坚持全面的、科学的、动态的保护方法;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再利用要和保护协调统一,正确处理好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取向;全面保护;动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TU -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07)03-0233-05 收稿日期:2006-05-26.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20050056039).作者简介:梁航琳(1978) ),女,博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0是指具有历史学、科学、艺术或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如文物、建筑群、遗址等;/自然遗产0则指具有地质学、地貌学、生态学、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地域空间,如九寨沟等;/自然文化遗产0是以具有科学、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综合体,如黄山、泰山等。本文所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0,即等同于上面的/文化遗产0。 历史文化遗产是世界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在逐步发展和完善;并且,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现代化建设中得到了合理利用,达到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协调统一。 一、遗产保护的历史发展及现状 从当今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内容也在不断地增添和丰富。 首先,从保护对象上看,过去只有杰出的、在历史上或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伟大的建筑作品和艺术品才得到考虑。而现在,许多由于时光的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建筑物、各历史时期的构造物及能作为社 会、经济发展的见证物的对象也被列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其次,从保护范围上看,作为保护的对象已不再限于建筑本身。从大的方面来说,开始扩大到它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1] ;从单纯的建筑艺术作品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街区和城市。也就是说,从点的保护扩大到地段乃至城市的/全面保护0。从小的方面说,延伸到环境中的各个组成元素,包括公园和街道的装饰小品和标志物等。 再次,从保护深度上看,文物建筑、历史地段和城市的保护规划,其内容原来都局限于物质方面,保护历史遗存及其环境。但正如5马丘比丘宪章6所指出的,/一个城市的个性和特征是其形体结构和社会发展的结果0,因而,除了物质环境以外,现在人们也开始认识到还需要保护具有浓郁地方民俗特色的典型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发掘城市精神文明方面更广泛的内容。也就是说,从单纯建筑实体的保护演进到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特色都加以保护的综合概念。 此外,在保护方法及手段上,亦由过去单纯文物考古和建筑修复,演进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行为,采用各种技术手段,更具有多学科、综合性和多样化的特点。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从建筑师、规划师、文物保护者单方面的参与行为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群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最新资料(最新整理)

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建设部和国家XX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主要针对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村镇。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使得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又有了新的内容。2008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使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走上了法治轨道。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的保护与开发也受益于这个时期。2009 年以后,青城镇相继申请到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兰州文化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修缮项目和古民居、博物馆保护与建设项目等。经过这一系列的保护与开发工程,青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为集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展示与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古镇文化遗产丰富。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三类:一是文物类,包括砖雕、木雕、传统服饰、明清家具、碑刻、农业生

产工具、水烟制作工具、乐器、传统生活用具等;二是建筑群类,包括明清民居、城隍庙及其附属建筑、青城书院及其附属建筑、高家祠堂及其附属建筑、罗家大院及其附属建筑等;三是遗址类,主要指尚存争议的闯王李自成墓及其故居。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包含四类:一是传统手工技艺类,包括水烟制作技艺、陈醋酿制技艺、织布技艺、长面制作技艺、剪纸技艺、刺绣技艺、砖木雕刻技艺等;二是民间游艺类,包括道台狮子、青城高跷、城河抬子、火狮子、英雄舞鼓等表演活动;三是民间音乐类,主要指青城小调;四是民俗活动类,比较典型的是城隍出府。这些文化遗产共同孕育在青城古村落的整体生态文化遗产之中。 对于青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各方争论不一。有人强烈反对开发利用,认为其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大过保护。也有人支持开发利用,认为可以依靠文化遗产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笔者认为各有利弊。文化遗产是各历史时期前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状况,人们通过这些遗产分享人类的文明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也要分享利用它的价值。因此,保护和利用并不绝对对立。但也要看到,现实社会中,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开发利用确实威胁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文化遗产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因此,我们要反对不科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发展与挑战 朱兵 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一个浪潮。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就是说,在经济、科技全球化日益严重的今天,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种重要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这种重要性除了体现在一般的文化意义上外,还体现在政治、经济、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等等方面。文化的问题、文化遗产的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全球所关注。 第二个特点就是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和范围的认识在不断扩大,保护的程度在不断加深。用今天的观念看,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两大类。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围绕着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或有形文化遗产)来进行的。就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从我国来说,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从对重要的、单个的文物古迹的保护扩展到对文物古迹周边环境保护,又扩展到对以某个历史建筑群为主体的历史街区、村镇、城市的保护。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文化遗产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范畴。

第三个特点是随着保护对象的多元化,保护对象的价值标准和保护方式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向。历史年代再也不是一个绝对尺度。“保护”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充,它不再仅仅被理解为是对物质形态的“保存”,还包括研究、利用、宣传、传承与弘扬。其意义除了“保存”本身之外,更多地体现在与当代社会发展、文化建设等等的相互关系之中,并成为国家、民族现实生活、生存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述这些变化可以说既是全球也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具体缩影。 一、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的立法特点和构成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它的形成和特点与我国的立法体制密切相关。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很不平衡,因此,既要保证国家权利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同时又照顾各地不同的需要,确立了我国统一而又分层次的立法体制。它包括了具有不同层次的国家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区条例、部门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对这种分层次的立法体制,为保证法制的统一,明确规定了不同层次法律、法规、规章的效力。宪法的效力高于一切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性法规高于地方政府规章。同时,立法机关还实行立法监督制度,上级立法机关有权撤销不适当的法规规章。 我国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是建立在宪法和其他基本法所确立的原则之上的,这些原则包括国家保护文化遗产的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各民族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第22卷第5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09年9月V ol 22, No 5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Sep, 2009 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 —— 以浙江省楠溪江流域苍坡古村为个案 黄 涛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摘要:著名古村落苍坡村的古建筑景观呈现珍贵的宋代风貌,是传统社会耕读文化遗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苍坡古村成为该地区重要旅游景点,村中古建筑也得到了以当地旅游部门为主导的保护和开发,但近年来该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其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探讨。 古村落不仅是古建筑遗址,也是现代农村社区。在保护、展示古建筑的同时,不能忽视、损害古建筑主人即村民的活态文化和生存利益,应该合理传承、完整展示与古建筑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而且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应该由当地村民作为主要实施者,政府管理部门应承担指导与资助责任,而不能代替村民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关键词:古村落;文化遗产;社区发展;楠溪江;苍坡村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09)05-0046-09 DOI:10.3875/j.issn.1674-3555.2009.05.007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https://www.360docs.net/doc/1c18333047.html,获得 苍坡村是浙江省永嘉县楠溪江流域古村落群中最具代表性的村落之一,1991年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历史悠久,始建于五代后周,现有村落形成于南宋淳熙五年,其特色是村庄以“文房四宝”布局,现存古建筑呈宋代风貌。该村原是楠溪江古村落群中最副盛名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客源经常保持旺盛状态。但随着村落经济水平的提高,村中的新式多层楼房越来越多,相关政府部门虽努力控制而成效不大,已经很大程度地破坏了古村落风貌,近几年游客稀少,并引起社会关注。苍坡村的物质遗存保护有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同时该村的民俗文化调查工作也基本没有展开,其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尚需探讨。 本文以苍坡村为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将古村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如何对古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和活态保护,如何将古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社区发展相协调,如何在进行遗产保护的同时尊重当地民众的意愿、符合他们的生存利益,以及如何加强古村落民众的文化保护自觉意识并使之成为保护工作的主体。 一、作为现代农村社区的古村落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古村落也是村落。然而,这一看起来很明白的常识,长期以来却被各方面忽略了,旅游者、管理者、学者等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古村落的古建筑上,而对古村落的村民、活态文化、社区发展等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好像古村落就不是村落了,只是古建筑的若隐 收稿日期:2009-07-20 作者简介:黄涛(1964- ),男,河北景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传统节日,民间语言,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从古村落文化保护到村落文化景观保护 朱隽 摘要随着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的公布和《贵阳建议》的出台,古村落的保护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文化景观作为世界遗产的重要类型因其“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的特点,折射出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古村落保护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内涵。本文通过对古村落保护相关概念的阐述,分析了古村落文化保护、文化景观以及村落文化景观三个概念,并就古村落文化保护及村落文化景观进行了细致比较。另外以宏村和南屏村为典型案例作对比分析,指出古村落保护中的问题,应将其扩展到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并提出了一些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古村落文化保护 文化景观 村落文化景观 1 引言 2008年10月31日,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名录公布,安徽黄山市呈坎镇呈坎村等村镇名列其中,村落及村落文化的保护话题,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1]至此,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总数已经达到了251个。 在此之前一周,在“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8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结合国际、国内的实践案例进行深入探讨,最终形成关于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发展的《贵阳建议》。[2] 2008 年10月17日至21日,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并启动了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的评选活动。 密集而频繁的会议及评选活动让古村落保护的话题顿时成为热点,对于古村落保护的关注由此变得轰轰烈烈。 2 古村落保护的相关概念 2.1 古村落文化保护 对古村落文化保护并无直接的定义,但必须体现自然生态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及游憩价值。对其内容各方都有较为相似的共识,古村落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包含整体空间形态、传统街巷格局、建筑风格、古文化遗址、古建筑(构筑)物、古树名木;地方特色方言、戏曲、传统工艺、产业、民风民俗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历史保护的关注,人们开始意识到,古村落一旦被破坏便再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文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秦始皇陵作为我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其价值无可估量。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 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 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 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曾在90年代,有人提出过,“卖几件文物来盖博物馆”。当时,有人大代表针对文 物工作的窘境,提出“卖它一个兵马俑如何”的动议。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表现,博物 馆就是为了更加良好的保护文物而兴建的,如果,出卖了文物,来盖博物馆,那这博物馆 本身就一直悲哀和耻辱。秦始皇兵马俑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怎么能单纯因为其数量众多, 就起了“倒卖几个又如何”的愚蠢无知的念头。破坏了这个完整的整体,于心何忍呢?在 物质社会中,也同样不能将“卖”字作为文物工作改革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文物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的载体,是先民们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文物的特殊 性在于其不能再生。我们固然听说过像梵高、毕加索画作等艺术奇葩在国与国之间拍卖过,但从未听说过有哪家国立博物馆的藏品沦落到拍卖场上的,至于拍卖珍藏了几个世纪的顶 尖的馆藏文化则更是匪夷所思。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将整个民族的历史财富出卖。也没有 任何人可以给兵马俑定位价格,这是无价之宝。 在2002年,“陕西旅游”上市以 8000万股“卖”掉兵马俑再次引发争议。按照陕西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初设想,“兵马俑”的上市借鉴的是“黄山旅游”600054的模式,将门票经营权通过租赁等方式进入股份公司,进而上市融资。其中目的是开发旅游,资金重组,但要强调的是文物有没有 经营权,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否分离?这才是民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所在。公司负责人 一再强调不是“卖文物”,而是“卖门票”,以便于更好的保护文物。目前,这种“卖兵 马俑”的方式,仍然是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 当文物变为买卖的媒介时,是否就降低了自身的品格呢?靠着祖宗的宝藏,来融资上 市是否不够尊重历史呢?似乎这都是我们有待解决的观念谜题。 我国古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遗产,如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浙江雁荡山、普陀山、杭州西湖、广西桂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风光,也是我国古代人民为我们留下 的杰作和一些自然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