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可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发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

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是指导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和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到包括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两个方面。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包括:影响因素(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环境)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教养目标等基本概念,以及我国教

育方针的历史演进,马克思主义闰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否理解教育目我的作用和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是否重点掌握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以及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结合的几种模式,能结合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分析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二、考试内容

1.教育方针与高等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的概念及特点。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作用有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和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个方面。制定教育目的以社会需求为客观尺度,以个体需要为内在准则,以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为根本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素质教育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4个要点。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素质教育的内涵。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通才教育与专业才教育是制定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4种模式。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5条依据和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及其与高等教育功能之间的关联: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状况和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策略:是否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高等教育功能与职能的关系,能否运用高等学校的职能原理分析教育领域和教育管理领域的现象。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结构及其相关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与微观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关于高等教育功能的多种看法。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2.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

国外高等教育宏观结构,各国是有差别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历史与现

状.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3.高等教育功能的使命定位——高等学校职能

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

学和服务社会。

对高等学校职能体系的基本认识。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到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及其在教育

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身心特点以及高校教师

的素质要求和角色特征;了解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历史上有关师生关系的多种不同

震点;理解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以便营造民主与平等、

交藏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良好师生关系。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阶段性

主体性的内涵。完整的主体性涵盖的4个方面。

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的阶段性,以及适应性地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和运用发展

主体性的策略.

2.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与角色特征

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

3.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

教育质量的前提.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第六章高等学校教学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科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概念的情况,是否理解了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原则;了解和掌握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和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了解和掌握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特

点及选用原则,高等学校常用的若干教学方法;了解高等学校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各种教学评价的特点及其作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策略。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

学科与科学的概念。高等学校学科的特征。

专业的概念。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等学校课程定义及特点。

教学计划的概念。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要求。

教学大纲的概念与结构。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内涵。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必须遵循的原则。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过程的规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珠组织与实施的环节和步骤。

3.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的定义。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运用原则。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掌握学习法、学期成绩导式教学法、个性化教学法。

4.高等学校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模式。高等学校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概念。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

5.教学风格及其形成途径

教学风格的概念。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6.高等学校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两种模式理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策略。

第七章高等学校科学研究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科学研究

的类型和课题申报的有关选题、项目设计等;是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五项原则和

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科研成果的鉴定、申请鉴定的前期准备及鉴定形式与步骤、

研究成果的转化等。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意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

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与课题申报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类型。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课题申报的主要步骤。

3.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与组织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的一般流程。高等学校

的科研管理内容。

4.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与转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办学方向、促进教学与科

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能否从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和信息与设备资源共享

服务方面理解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二.考试内窖

1.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意义

片办学方向的意义,对促进教学、科研的意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2.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借鉴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美国高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3.美国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与管理

美国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管理.、

第九章高等学校管理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内部决策与领导体制、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内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否理解并掌握高

等学校管理的要素与特性、高等学校管理原则和管理内容等。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的概念。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组成.

高等学校内部决策领导的活动方式。建国以来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历次演变给我们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阶段划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考虑的因素。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高等学校组织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集中的方面。

2.高等学校管理的要素及特征

高等学校管理的系统要素。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3.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与内容

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高等学校比较重要的几项管理内容。

第十章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了解高等学校学制、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等的情况,是否重点把握了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是否重点理解了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的现状及改革趋势。

二、考试内容

1.高等学校的学制

教育制度的概念.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念。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高校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课程内容 第一节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1、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 2、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提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 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 4、有助于高校教师有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高等教育及社会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及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表现为政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高等教育一方面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动地作用于政治。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实现其政治理想。 1、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1.2、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 2.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一、二、高等教育及经济的关系 高等教育及经济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起着制约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高等教育及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间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一)(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1.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最新资料推荐------------------------------------------------------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1 / 12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江苏省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全)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 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 2. 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3. 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 高等教育的高级性; 2. 高等教育的专业性; 3. 高等教育的学术性; 4.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 5. 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 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 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一、考试目标 本章主要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的关系,高等教育学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过程,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发展动力和学科体系,考查学习者是否了解并能否运用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发展简况 成长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成型阶段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的完善阶段及其特征。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 2.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在相当的阶段,高等教育学萌芽并产生和发展。 个别研究阶段及其特征。组织研究阶段——高等教育学产生。系统研究阶段——学科体系形成。 3.认识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高等教育学的任务。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动因。 国内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4.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哲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一般科学层面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一、考试目标 本章考查学习者是否认识了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教育的本质,理解了高等教育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考查是否认识了高等教育价值,理解高等教育外部基本关系和内部基本关系。 二、考试内容 1.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据有关研究,有28种之多。 人本心理学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关于人性本质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考察人性必须从人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两方面入手。 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就是:发挥人的潜能;发现人的价值;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的概念。不同时期概念发生演变,不同国家概念界定不同,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较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高等教育为界定为: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对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认识的4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 2.高等教育的地位 高等教育最基本的价值是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 3.高等教育内外部基本关系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2016年教育学333综合考试大纲 注意:本大纲为参考性考试大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 I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科目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门教育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2教育学原理 III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IV考查内容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高校组)复习资料--超详细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高校组)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 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考点总结 教育学总结绪论教育学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学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研究内容: 揭示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论语》一书汇集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关于哲学、伦理、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言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夫人教育思想寓于他的政治学著作《理想国》一书中。 (寓教于乐)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礼记.学记》乐正克著(孟子的学生)化地成俗,其必由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写的《论演说家的培养》一书,又名《雄辩术原理》,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1623 年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提出把教育作为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独立出来。 1632 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思想,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作用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 高度地评价了教师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推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方面起了开创性作用。 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1762 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他的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儿童应自然地发展)按个体生长的自然年龄阶段,依次阐明了自己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个体教育的目标、重点、内容、方法等一系列问题的独特见解。 该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开拓了以研究儿童生长与教育的关系的教育研究新领域,提升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促进了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变革。 1776-1778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先后四次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教授之一。 著作《康德论教育》 1806 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作用: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1861 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 斯宾塞是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他提出的教育任务是为完善生活做准备。 1901 年,德国的梅伊曼提出了实验教育学。 1908 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实验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

高等教育学考试试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闭卷部分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A.搞好宣传 B.发展校园文化 C.培养专门人才 D.发展科学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 A.教学 B.发展素质 C.科研训练 D.生产劳动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A.社会活动频繁 B.人际关系好 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D.教学成绩突出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15选3。)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P5

高等教育心理学完整资料(终极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 一、概念解释 1. 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 ..的科学。 冯特在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和心理过程(情、知、意)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事一个交叉学科。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实验法: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来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描述性研究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4. 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5. 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是师生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 师爱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6.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这一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的信念。 8. 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督以及调节的能力。 9. 元认知:认知的认知。 10.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能够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11. 学习:人与动物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及其行为潜能的变化。 12.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过程。 14. 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15. 认知结构:以概念为节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网络结构为认知结构,又叫图式。 16. 学习动机: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某一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7. 强化:指学习行为引起的结果对行为习得产生的积极作用。(行为主义的观点) 顿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以概念为节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有意义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18.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分类:正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19. 定势:先于某一心理活动并指向这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20. 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命题或命题网格,图 式。 21. 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条件加结果。 22. 知识学习的三阶段:同化、保持、提取。 23.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 记忆根据内容分类: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境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24. 遗忘:过去经历的事物不能够再认、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25.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26.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27. 痕迹衰退说:材料的消失。 28. 干扰说:材料的相互影响。 29. 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0.技能分类 操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征:客观性、外显型、展开性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先快后慢、高原现象 心智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征:观念性、内潜行、减缩性 32. 原型:具有同类事物典型特征的例子。 33. 学习策略(梅耶):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 动,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计划性。 34. 问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三要素:给定、障碍、目标 35.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36.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其基本 特征是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分类:集中式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复合思维)和发散 思维(求异思维) 37.人格: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 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差异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38.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 形式: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和自我调控(意); 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观念: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被动--主动无意识--有意识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39.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成分)、行为成分 40.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和倾向。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 前道德(基于行为结果)、 他律道德(基于他人或权威的标准)、 自律道德(基于自己内心的标准) 态度和品德改变的三阶段:醒悟阶段、改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41. 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 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2. 社会惰化(社会阻抑):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 的下降。 43. 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或改变原有观点,使自己与群体保持 一致的现象。 服从具有强制性。 44.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45. 最近发展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将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前的区间。 (维果斯基) 46. 教学模式: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 学活动结构。 47.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生学习而呈现的引导性材料。 48.教师的使命: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创造者。 49.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50.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51.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52.测量: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质的数量化描述。 53.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 释。 54.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验长度、测验难度、被测对象、实测过程 二、选择题 1. 基础心理学的过程分为情、知、意三个方面。 2. 信息加工分为输入、编码(加工)和输出三个方面。 3. 教学反思的成分有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教学反思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 验证阶段 4.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属于心智技能。 技能分类: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 5.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提出学习的三条规律:准备率、练习率、效果 率。 6.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 工具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7.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8.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 9.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知识观:知识是学习主动地结果; 学习观: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观:学生学习的主导。 11. 海德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12. 学习迁移理论中,桑代克提出相同要素说(形状知觉实验),贾德提 出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苛勒提出关系转化说(纸下觅食实验), 批判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13. (皮亚杰)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维发展基本成熟,具备形 式运算能力,特别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14. 反映活动的形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5. 知识的三个阶段:同化、保持和提取。 16. 知识获得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