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培育发展海洋文化意义深远

深圳培育发展海洋文化意义深远
深圳培育发展海洋文化意义深远

深圳培育发展海洋文化意义深远

发布时间:2011-11-11信息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深圳是一个滨海城市,但我们对紧邻我们的浩瀚的大海又了解多少?10日下午3点,深圳市明斯克航母飞行甲板上,凤凰卫视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和近代史专家刘申宁“航母论剑”,从历史和现状两方面全面解读什么是海权、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等话题。

昨天开幕的第三届深圳海洋文化论坛以“风从海上来”为主题,召集业界精英,通过两位重量级嘉宾主持,以个人论述、名人对谈、台下提问等方式全面探讨近代西方科学如何进入中国及对中国的影响。该项活动由盐田区委宣传部、《深圳特区报》、深圳读书月组委会办公室联合举办,盐田区图书馆承办。

马鼎盛是香港知名的专栏作家,曾在众多媒体工作,现为凤凰卫视《军情观察室》节目主持人,同时担任《时事直通车》等节目的时事评论员。他的军事分析和研究受到多方关注。刘申宁教授作为一个以清史为重点研究对象的历史学者,曾是《李鸿章全集》编委会执行编委,参与《李鸿章全集》的整理工作,他的研究也几乎离不开海洋,对于中国的海洋文化有丰富的心得体会。“航母论剑”之前,记者就如何认识海洋文化采访了两位学者。

马鼎盛:

海洋文化

有利于观念融合创新

《文化广场》:您久居香港,能否比较一下香港人和内地人对海洋文化认识的不同?

马鼎盛:我在香港从事过20多年的传媒工作,但我在内地生活时间也很长。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是视野不同。内地人习惯以中国为中心,完全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判断事物,不习惯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在对外交往上这恐怕是个很大的文化、心理障碍。香港人习惯于小政府、大个人,政府倡导的行为市民不一定接受。香港人强调自我,比较国际化。海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际化,海纳百川,没成见。再举个例子,很多内地的中国人可能对新加坡参加美国阵营不习惯,但实际上新加坡人不会把自己当华人或中国人,他们永远是新加坡人。

《文化广场》:广东文化习惯上以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它同海洋文化有何传承关系?

马鼎盛:中古以前岭南还没有开发,不好说有多深的文化根基,但岭南人临近大海,历史上许多人穿过海洋外出谋生,因此岭南文化本身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广东人从来不排外,这

本身就是受海洋文化影响的重要人文特征之一。

《文化广场》:能否谈谈倡导海洋文化与发展经济的关系?

马鼎盛:读书与赚钱当然不同,但读书人经商也有自己的优势,商人的本性肯定是唯利是图,但文化底子深厚的商人不是更加视野开阔吗?海洋文化本身是讲究求同存异的文化,追求共同发展、双赢的文化,这种超前的思想意识非常有利于南北之间不同价值观的合作和交流。深圳是特区,吸纳了那么多海内外人才,海洋文化不但便于他们在深圳生存,而且有利于各种思想观念之间融合、创新。

《文化广场》:您对深圳发展海洋文化有何建议?

马鼎盛: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城,面向海外的开放度比内地高,有优势,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深圳不但在经济上成就卓著,更希望深圳人在文化上积极探索,为全国做新的表率。海洋文化也是追求和谐的文化,改革过程中难免出现贫富不均等不公平现象,希望深圳的媒体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反映他们的合理诉求,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也为他们指出前景和希望。

刘申宁:

海洋文化

代表深圳人价值取向

《文化广场》:能否从历史角度谈谈海洋文化的生成?

刘申宁:中国是内陆国家,虽然中国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180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中国的海上交往也很悠久,但不能说中国早就存在海洋文化这一理念。中国对海洋的认识是从宋明有了对外贸易开始的,但清朝立国以后实施海禁,中国海洋文化的内涵充其量是反抗外族通过海上入侵的文化,或者说历史上中国只存在局部的海岸文化。近代意义上的海洋文化概念出现在20世纪初,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开始快速发展。当然,严格意义上的海洋文化始于地中海地区的希腊罗马,这个区域的贸易文化往来早就非常密切,文艺复兴推动了海洋文化走向世界。特别是19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兴起,海洋文化也开始具备全球化影响。

《文化广场》:对海洋文化的态度,对国家和民族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刘申宁:中国虽然近海、靠海,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把海洋当成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人不习惯于利用海洋资源和海洋通道,这当然同封建时代闭关锁国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但客观上造成

了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特征。在20世纪航空器产生之前,海洋是世界各国的唯一便利通道,西方人首先产生了海权观念,对海洋文化的认识代表着一个民族是否有进取心和对世界的态度。

中国的沿海贸易和对外交往首先始于广东,这不仅是因为广东有临海的便利,而是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清朝政府最早仅规定广州可对外通商。因此,广东发展海洋文化有先天优势、历史优势,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特区,发展海洋文化更是有深远意义了。

《文化广场》:21世纪的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您认为应该包括什么核心内涵?深圳如何建设海洋文化?

刘申宁:海洋文化代表永不畏惧、永不停息的时代精神,它的最大特点是胸怀宽阔看世界,具有包容性,其次是绝不因循守旧,敢闯敢试。深圳本来缺乏文化积累,但得益于上层建筑的支持,30年来努力创新,应该说具备了发展海洋文化的宝贵资源。对深圳这样一座典型的滨海开放城市来讲,它不应该仅仅是全国660座普通城市之一,海洋文化的研究更加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深圳缺乏陆地资源,如何实现观念创新,如何对大海实行综合利用,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发展模式,最终形成深圳流派的经济文化,将从根本上影响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方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