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第五章肠内外营养的支持及护理

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第五章肠内外营养的支持及护理
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第五章肠内外营养的支持及护理

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第五章肠内外营养的支持及护理给大家整理了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第五章肠内外营养的支持及护理,科学宅家,高效备考!

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

第五章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

(1)临床意义和特点:6大特点(符合生理,维护4大屏障)——P75

(2)肠内营养支持的途径:常用管饲技术的选择,包括鼻胃/肠管、肠造口,各自的优缺点。——P75

(3)常用制剂的选择;管饲投给方式。——P75

肠外营养支持

(1)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的定义:是指从静脉途径供给病人所需要的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分等。——P76

(2)置管途径的选择:中心静脉、周围静脉2条途径——P76~77

(3)制剂选择:氮源和能源——P77

(4)输注方式:连续和循环——P77

营养支持的护理

(1)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配置和输注护理8条;4大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P78~80

预防肠内营养病人发生吸入性肺炎的护理措施有:①滴注时抬高床头30°~45°,防止反流导致的误吸,②避免夜间灌注;③及时调整管端的位置;④经常检查胃内残留量。

(2)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配置5方面要求,输注的5方面护理,3大方面并发症(机械、感染、代谢性)的预防和处理。——P80~83

以上就是2020年自考《外科护理学二》第五章肠内外营养的支持及护理相关内容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 一、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相关因素 (1)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疾病治疗而需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水和营养物质的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临床情况。 (2)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烧伤、严重感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有无腹部胀痛、恶心、呕吐、腹泻、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2)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休克、脱水或水肿征象。 3、辅助检查 了解患者的体重、血浆清蛋白、细胞免疫功能等检査结果,以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其对营养支持的耐受程度。 4、营养途径:包括经口腔、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管道位置是否正确,对于不能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 (2)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5、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必

要性的认知程度、对营养支持的接受程度和对营养支持费用的承受 能力。 二、护理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包括瓶装管饲、袋装管饲、输注设备或能引起腹泻的导管。输注设备每天更换,开瓶后应储存于冷藏处不超过24 小时,通过瓶装系统进行导管输注应该在 8 小时内结束。 2、鼻部护理:为保持鼻黏膜的敏感性,移除旧的固定胶布后毎天用棉纸和水清洁鼻部,并应用润滑乳剂于鼻孔周围和内部。 3、口腔护理:经鼻插管的患者不能口服进食,正规的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包括用牙刷和牙膏清洁牙齿;用规定的漱口水冲洗口 腔;口腔黏膜脱水会导致感染,人工唾液的使用对唾液分泌失调有 帮助。 4、导管护理 (1)每天按标准重新实施导管固定。 (2)防止导管扭曲、折叠、受压。 (3)规律冲洗导管避免管道堵塞。导管冲洗 20-30 毫升温开水,管饲输注前后、胃液误吸后、药物输注的前、中、后均应冲洗 导管,长期没有管饲输注者导管至少每天冲洗一次。 5、预防误吸: (1)通过标记导管长度检测导管位置,防止移位。对胃排空迟缓、由管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的患者取半卧位,防止因反流 而误吸。 (2)测量胃内残余量,在输注营养液过程中,每 4 小时抽吸 1 次胃内残余量,如大于 150 毫升应暂停输注

肠内营养的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 一、概念 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 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 ( 一) 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 ( 二) 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 三) 灌注方式 1. 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 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 方法。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 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 2. 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 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 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一般4-6 次/ 天,250-500ml/ 次。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 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 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 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 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 1.腹泻/ 腹痛/ 腹胀 2.返流及误吸 3.胃潴留 4.并发症 四、评估 ( 一) 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 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 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 养 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 ( 二) 营养液类型 ( 三) 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 ( 四) 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 ( 五) 胃肠道 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 2. 有无胃潴留 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及管路护理 一、肠内营养的定义I 肠内营养是通过口服或鼻饲等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热量及营养成分的营养支 持方式,它是一种价廉、简便、有效、合乎生理的营养方式。 二、临床营养支持目的 临床营养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营养支持维持氮平衡,保存瘦肉体,维持细胞、组织器官的 功能,促进病人康复。通过营养支持,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维持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 整,明显减少肠源型感染的发生。 三、肠内营养的特点 为机体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增加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刺激内脏神经对消化道的支配和消化道激素的分泌;保护胃肠道的正常菌群和免疫系统;维持肠黏膜屏障、维持胃肠道正常的 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细菌和毒素易位;符合消化生理,有利于内脏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对循环干扰较少,预防肝内胆汁淤积,降低肝功能损害;操作方便,临床管理便利,同时费用也较低。肠内营养治疗是疾病治疗基础。 四、对肠道功能的重新认识 在80年代以前,人们一直认为机体应激时,肠道只是处于一个“休眠状态”。80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重新的认识,在机体应激时,肠道是一个中心器官,而且认为肠道是机 体的免疫器官,含有全身60 %的淋巴细胞。 由于观念的转变,对于肠道的功能也有了重新的认识。过去认为肠道功能仅仅是营养物 质的消化和吸收。而现在认为,肠道功能除了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外,还是人体最大的免 疫器官,是器官的中心,是判断危重病人预后的重要指标。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将营养从肠

伤性的治疗。所以,目前对于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多。 五、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 肠内营养的应用原则是,当胃肠道有功能,能安全使用时使用它。这是我们近年来对于 肠内营养及肠道功能的正确认识。 六、营养途径选择 经口营养不足或不能经口营养时,需要肠内营养治疗。如果肠内营养治疗可能,短期(小 于30天)或限期未定时,可以先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如果是判断为长期(大于30天)的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内窥镜做经皮内窥镜胃造口术(PEG )进行肠内营养,或通过 剖腹手术进行空肠细针穿刺造口。如果肠内营养治疗不耐受,可选择肠外营养。肠外营养短 期者可以通过外周静脉给予,长期者通过中心静脉给予。 七、肠内途径的选择 PPT10图片中绿色的是鼻胃管,黄色的是鼻空肠管,红色的是PEG经胃到小肠的造口管,紫色的是空肠细针穿刺造口术后进行的造口管。 八、肠内营养用法 肠内营养用法包括以下几种:推注法、重力滴注、间断泵喂养和持续泵喂养。小肠内喂养建议米用喂养泵喂养方式。| 一次性输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缺点是并发症多,适应证是置鼻胃管或胃造口。间歇性重力滴注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活动方便,但并发症较多,适应证是鼻饲喂养。持续胃肠泵输 注的优点是并发症少、营养吸收好,缺点是活动时间少,适应证是危重空肠造口。 九、肠内营养治疗操作的方法 (一)一次性输注

肠内营养护理_小组项目书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建立肠内营养护理小组项目书 (草拟稿) 提案单位: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 二零一五年

项目提纲: 一、项目背景以及意义 (3) 二、项目概述 (3) 三、组织实施 (4) 四、考核内容 (4) 五、附件表格 申报书 (6)

筛肠内营养输注流程 (12) 筛肠内营养配置流程 (14) 鼻肠(胃)管固定规范 (15) 筛查表 (20) 胃残留量测定 (21) 肠内营养耐受性分级 (22) 吞咽评估 (24) 肠内营养护理考核标准 (25) 工作总结表 (26) 资质考核表 (28)

一、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约有30-40%处于营养不良,并且,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可能因原发疾病而加重。有研究表明,患有营养不良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并对住院费用有显著影响。对已有营养不良和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显然,决定患者是否接受营养支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该患者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者具有营养风险,同时,也直接面临医护人员给予正确、规范营养支持的评价方法。在营养治疗中,营养配方确定后,下一步的工作均由护士完成。它包括:导管的置入及维护;营养液的配置技术;营养液的输注技术;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预防;建立患者的心理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教;营养监测及信息库建立与管理等。因此,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肠外肠内营养护理领域,培养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护理人员,充分发挥护士在肠内肠外营养工作中的作用,是肠内肠外营养护理领域的当务之急。因此,领域发展顺利、规范、标准就必须有专业、专科、专职护士。只有专业(职)护士工作,才能达到患者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的预期目标,降低治疗中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医患纠纷。0而肠内营养指因消化功能障碍或部分障碍而不能耐受正常饮食的病人,通过口服、管饲或造瘘的方式经胃肠道提供代谢所需的特殊营养制剂的一种治疗方式。与普通饮食相比肠内营养液具有量小、营养素全面、成分明确、只需部分消化或不需消化即直接吸收等优点。近年来,对肠道功能的重新理解,使我们认识到肠内营养治疗对临床各类病人救治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急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更是无可取代。肠内营养是否能够实施得当,精心准确护理才是关键所在。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既往病史、手术创伤史、有无严重感染和消耗性疾病等。 2.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近期饮食摄入情况。 3.评估患者胃肠道功能,有无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疾患。 4.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营养支持的态度和看法,了解患者对营养支持的经济承受能力。 【护理措施】 1.给予肠内营养之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肠内营养的目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支持,取得理解和配合。 2.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肠内营养液。 (1)一般患者宜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无刺激的流质饮食。腹泻患者宜选择低脂制剂加收敛药物。便秘患者宜选择含丰富纤维素的食物,并保证摄入足够的水分。 (2)按要求配置营养液。选定制剂后,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有效期。配置液宜现配现用,常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4小时。 3.规范实施肠内营养操作。 (1)选择合适的体位。对于年老体弱、卧床、意识障碍、胃排空迟缓、经鼻胃管或胃造瘘输注营养液者取半坐卧位,以防反流和误吸。 对于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滴注者可取随意卧位。 (2)调节营养液的温度以接近体温为宜,一般在37~40℃。 (3)使用营养液前充分摇匀,正确连接管道。 (4)控制输注量和速度,应从低浓度、慢速度、小剂量开始。浓度从8%~12%开始,一般不超过25%;速度以20~40ml/h至维持滴速为100~120ml/h,有条件者用输液泵控制为佳;控制总量为250~500ml/d,在5~7天内逐渐达到全量。 (5)对于经鼻饲或胃早瘘管给予营养液者,注意估计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肠内营养液前及期间,抽吸胃液并估计胃内残余量每4小时1次。若残余量>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必要时加胃动力药。 (6)在输注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呛咳,咳出物类似营养液时,考虑有喂养管移位致误吸的可能,应立即停止输注,鼓励并刺激患者咳嗽,并及时报告医师。 4.保持喂养管通畅。 (1)妥善固定喂养管,避免扭曲、折叠和受压。 (2)每日更换输液管。 (3)药丸经碾碎、溶解后直接注入喂养管,以免药丸在营养液中不能溶解而黏附与管壁或堵塞管腔。 20

ICU机械通气危重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误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李静 胃肠内营养(enter nutriation,EN)应用是危重病患者早期实施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是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病情重,且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其营养代谢发生一系列改变,最终导致体液、电解质失衡,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1[。早期合理的胃肠内营养支持可减轻蛋白质消耗和营养不良,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可降低病死率[2]。因此,早期胃肠内营养的应用在重症监护病房已成为危重病患者治疗中的一项重要措施,虽然肠内营养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但仍有一些并发症发生,其中误吸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增加患者的病死率【3】;因此我们对产生误吸的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肠内营养安全实施提供保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用我院ICU 2007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54例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3~82岁,平均49.8岁;保留胃管后,保持肠道通畅后均给予肠内营养鼻饲饮食,每日摄入量遵医嘱进行喂养,实施胃肠内营养4~35 d,平均19.5 d,其中4~15 d 35例,16~35 d 19例。在喂养过程中出现误吸11例,占20.4%。 1.2 方法营养支持方法是在危重患者早期保证肠道通畅的前提下给予肠内营养。根据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鼻肠管、鼻胃管,证实胃管已进入胃内后,缓慢注入150~250mi糖盐水(生理盐水与5%糖水各半);观察患者是否有腹胀、腹痛、呕吐等不适,如无上述现象方可进行肠内营养。肠内营养液以米汤为主,最后过渡到匀浆饮食。营养灌注方式一次性投给、间歇重力滴注及持续泵入,使用肠内营养泵控制速度10~100ml/h,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4】。 1.3 判定标准误吸的判断:(1)出现明显的气促,肺部啰音多。(2)患者有明显的呕吐症状,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心率加快。(3)从患者的气道中抽出胃内容物。(4)影像学可见早期由于异物刺激支气管发生痉挛,为不完全阻塞,表现为肺气肿和支气管炎性改变,肺门影增宽,肺纹理增粗或出现炎性反应斑片

美国营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指南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 (摘自ASPEN“Guidelinefortheuseof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inadultandpediatricpatients”) 前言 ASPEN(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曾在1993年出版了“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旨在为临床营养支持提供一个指导性的规范,1999年ASPEN再次组织专家小组对其进行修订,并于今年年初推出了这个2002年修订版本。 临床营养的发展及其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我国,近些年来临床营养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进步也相当快,而目前我们在基层临床仍缺乏一个具有普遍指导能力的应用规范或原则,ASPEN发布的这个“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我们仍然非常需要一个针对中国临床符合中国国情的“临床营养应用原则”,希望本文,美国版的“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摘要译文,为广大中国临床医生提供临床营养的参考指导的同时,能早日呼唤出相应的“中国版本”,以促进我国的临床营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肠外与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原则”的3个目标: ●1.必须真实地反映出营养支持在目前临床实践及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2.必须为临床医生及专业从事营养支持的医务人员提供表述清晰、具有临床实践依据的建议指导; ●3.将作为一种工具,为政策制定者、健康卫生机构、保险公司和从事临床营养的专业人员提供参考,以进一步改善医疗体系及与临床营养支持相关的政策、规定。 ●指导原则所依据的可靠程度分为三个级别(分别标示在下文的括号内): ●A.其可靠性根据前瞻的、随机的研究结果; ●B.其可靠性根据设计严谨、非随机的研究结果; ●C.其可靠性根据专家观点、大多数编者们的意见。 ●营养支持途径的选择:

《肠外与肠内营养》期刊

《肠外与肠内营养》期刊 期刊简介:本刊为中华外科学会营养支持学组专业杂志,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主编,其宗旨为交流推广肠外与肠内营养的科研成果,总结临床经验,传递信息,促进我国营养支持专业的发展。内容求新求实、学术、编辑、印刷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受到专家和读者好评,是外科医护人员、营养支持研究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必读材料,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被选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主管单位:南京军区联勒部卫生部 主办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 主编:任建安 刊期:双月刊 开本:大16开 创刊时间:1994-10-01 邮发代号:28-247 投稿编辑扣1966715440 国内统一刊号:32-1477/R 国际标准刊号:1007-810X 2017年第03期目录 专家论坛 (129)补不足损有余无监测慎营养——再谈危重症病人的营养治疗安友仲 (131)关于论著文稿中中、英文摘要的书写要求(132)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零宽容”的实践艾山木;蒋东坡 青年论坛 (135)重视我国克罗恩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李冠炜;任建安 论著 (138)三种营养筛查工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相关性蛋白质-能量消耗的评价比较梁丹华[1];谭荣韶[2];刘岩[2];钟小仕[2];张东升[3];马静[1] (143)小剂量肠内营养对脓毒性休克伴急性胃肠道损伤病人肠屏障及系统性炎症的改善作用叶禄伟;汪志刚;黄世芳;龚将将;李龙珠;郑兴龙;黄海燕;崔丽燕;张民杰 (146)综合干预治疗在食管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及机体康复的研究董高悦[1];许勤[2];孟爱凤[1];郑晓宇[1];邾萍[1] (150)胃癌病人术前有营养风险是临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王虎;张海佳;尚琳;廉博;连肖;韩振宇;周威;李孟彬 (155)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风险因素及对预后影响翁延宏[1];顾国胜[2];朱永龙[1];叶小利[1] (159)益生菌对重症感染性肺炎病儿血糖的稳定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王玉;杨中文;史长松;张豫华;高丽 (164)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对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所致吞咽障碍病人的临床观察王留根[1];范杰诚[2];王健[3];姜鑫[4] (168)结肠穿孔致急性腹膜炎病人术后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马驰;史炼钢;曲杨;于镜泊;王东;贾友鹏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肠外与肠内营养》官网认证投稿须知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专业杂志。由南京军区联勒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担任主编。创刊于1994年10月1号,双月刊,A4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10X、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27/R,邮发代号28-247,于单月10号出版,单价10.00,全年价60.00。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北大1992、1996、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学)》、《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1995年6月在江苏省科技期刊十年发展成就展中被评为优秀期刊;1999年9月在第三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编辑质量优秀奖”;2000年12月在国家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比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在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优秀学术质量奖”。通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检索证明,该杂志的全国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0.473。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以交流推广肠外与肠内营养方面的科研成果、总结临床经验,促进我国营养支持专业的发展为宗旨。认真贯彻和体现国家有关科技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为医疗、科研、教学服务,重点报道临床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成果。设有专家谈、论著(包括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护理论文)、综述、新概念、新技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等栏目。内容求新求实,学术、编辑、印刷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是外科医护人员、营养支持研究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必读材料。 目前,国际和国内肠外与肠内营养发展很快,《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办刊至今,刊登了大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有些研究性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大中型医院临床医师正确使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的重要参考资料,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临床营养支持的普及与提高。 投稿须知: 1.来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逻辑性。文字准确、通顺、精炼、重点突出。论著不要超过3000字、病例报告在2000字以内,图表尽量简化(一般是1图2表)。 2.来稿须附第一作者单位及注明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事项。 3.获基金及获奖文稿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者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反左下方,如获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的论文,请于注明。 4.根据《著作权法》若超过3个月尚未收到通知者,请及时向编辑部查询。来稿请自留底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请作者考虑。 5.来稿可以发送电子文稿,投稿邮箱为:cwycnyy@https://www.360docs.net/doc/1c349781.html,或用"20×25字/页"格式A4单面隔行打印,英文摘要及文献须隔行打印,来稿一式两份,并注明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备用。稿件纸质版印刷后二个月后左右(假期顺延),作者可收到本刊邮寄的样刊2本。

肠内外营养护理进展

肠内外营养护理进展 PICC导管标准化维护 1、在PICC冲管和封管的过程中要选择大于()毫升的注射器 C、10 2、肘部及上臂静脉的血流速度为() A、100-300 ml/分 3、上腔静脉管腔的直径在()毫米左右 D、20 4、PICC导管的总长度为()厘米 D、65 5、PICC穿刺点的消毒,应按照无菌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为() B、10 × 10cm 安全型PICC置管操作 1、PICC置管操作程序的第一步是() B、洗手、戴口罩 2、PICC置管时以()度的角度进行穿刺

C、15-30 3、PICC置管()小时后需换药1次 C、24 4、80%-90%的PICC置管选择() D、贵要静脉 5、PICC应用的要求,不包括以下哪项() B、穿刺部位有损伤或感染 PICC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 1、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多在置管后() A、2-10天 2、PICC置管后的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类型不包括以下哪项() C、血栓性感染 3、静脉炎的分级标准中,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样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为()级 C、3 4、PICC置管后如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以下哪种护理对策是错误的()

D、冲洗手套上滑石粉 5、以下哪项不属于PICC置管后出现血栓性静脉炎的原因() D、脂类堵塞 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管理 1、肠内营养支持的管道护理,要求定期冲洗管道,连续输注营养液时,应每()小时用温水冲洗喂养管1次 C、4-6 2、肠内营养制剂的污染问题,认识错误的是() D、尽量使用粉状制剂而非液态制剂 3、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前48小时内,每()小时需检查1次胃残留内容物的量 B、4 4、肠内营养用法,最全面的是() D、以上均是 5、以下对经肠内营养管路给药的认识,错误的是() B、可以将所有药物混在一起 肠外肠内营养专科护士培养与发展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护理相关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 年11月26 日第15卷第33期 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王秀荣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 EN)是近代医学史上发展快的领域之一。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在我国已近40多年的历史,1963 年北京协和医院外科曾宪九教授建立了“营养代谢实验室”;1971 年开创有关肠外肠内营养的研、教、医工作,并做了 大量的营养药物输入体内的代谢研究工作,从而得出了专家共识,认为当患者肠功能受到障碍时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维持患者的生命,改善营养不良状况,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同时,也提高了医疗整体治疗的水平。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工作与天然饮食营养有很大的区别,前者是在患者不能正常进食的条件下,经过静脉或管饲提供人体必需营养素。在这些年为了让更多的医护人员了解此技术,国内及国外组织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有关肠外肠内营养普及应用知识的研讨会。这种交流对今后的工作中如何规范使用肠外肠内营养是非常重要的,并已被多学科关注。目前,我国的临床肠外肠内营养的护理领域,还没有明确形成专业领域,无固定床位。因此,患者也基本上是处于分散管理阶段。这也意味着应该需要培养更多的医护人员掌握本领域相关技术,才有可能避免重大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多年的临床工作证实护理工作在肠外肠内营养领域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工作量大约占60%~70%。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当医院内有营养支持小组( NST) ,人员包括:医生(内科医生,外科医生) 、护士、药师、营养师等。有了专业人员,可降低治疗中的并发症,特别是输液和导管方面的。可避免不合理的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支持时造成的并发症致费用增高也可完善肠外肠内营养的相关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临床上需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和相关技术治疗量的患者逐年增多。因此,需要做 的工作也越来越多。包括:医疗、教学、研究、患者的宣教等,所有资源都需要细致的管理才有可能发展临床需要的领域。2006 年北京协和医院在成立了“肠外肠内营养科” 开始培养了专业护理人员,目的是为了给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避免重大并发症发生和医疗纠纷现象。 1、重视专业护士在肠外肠内营养工作中的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约有30-40%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并且,在 其住院期间营养不良可能因原发疾病而加重。有研究表明, 患有营养不良者易发生院内感染并发症, 并对住院费用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已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其临床预后,缩短住院时间。显然,决定患者是否使用营养支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该患者是否已有营养不良或者具有营养风险,这就直接面临营养评价方法 的问题。在营养治疗中医生制订配方后,下一部的工作基本上由护士完成。它包括:导管的维护、营养液的配制技术、营养液的输注技术、建立患者的心理治疗及相关知识的宣教问题,所有相关领域工作的管理资料保管。因此,要想健康地发展肠外肠内营养领域,培养临床肠外肠内营养护 理工作人员,充分发挥护士在临床肠外肠内营养工作中的作用,是肠外肠内营养 领域中的当务之急。因为,领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需有专业护士,只有专业护士工作,才有可降低治疗中的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医疗纠纷。 2、掌握PN/EN 置管相关技术 无论是PN 支持还是EN 支持,大部分患者均离不开置管技术。也就是说,置管技术是肠外肠内营养领域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这就要求专业医生和专业护士,必需要掌握的技能,以便能及时给患者进行营养输液治疗和重要的药物治疗。作为医务人员应该在给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力求将其痛苦降到最低点,所以需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置管技术和对导管相应并发症的预防及准确的处理。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之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危重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能量及营养物质的营养治疗方式。肠内营养的途径有鼻饲、胃造口、空肠造口或经肠造瘘输注营养液。肠内营养分为要素饮食和非要素饮食。 【护理常规】 1.肠内营养前,确定导管是否在合适位置。 2.妥善固定鼻饲管,如置鼻胃管或鼻肠管,应将其妥善固定面颊部;做胃或者空肠造瘘时,应用缝线将其固定于腹壁;患者翻身、床上活动时,防止压迫、扭曲、拖拉喂养管。在喂养管进入鼻腔或者腹壁处应做好标记,每4小时检查1次,预防移位或脱出,烦躁的患者应适当约束。 3.保持导管通畅,预防阻塞。每次喂养前后用50ml温水冲洗导管,喂养期间4~6h冲洗1次。输注完毕后,亦应冲洗导管。鼻肠管2~4h 脉冲式冲洗1次。 4.选择合适的体位,经鼻胃管或者胃造口途径肠内营养时,抬高床头30°~45°,取半卧位,避免呕吐、呛咳、误吸情况的发生。经鼻肠管或空肠造瘘口途径者可取自主卧位。灌注完毕后维持原体位20~30min,防止因体位过低食物反流发生误吸。 5.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及连续输注过程中(每隔4h)抽吸并评估胃内残留量,若超过100ml,应减慢或暂停输注,必要时遵医嘱加用胃动力药,以防胃潴留引起反流和误吸。

6.观察患者有无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若患者突然出现腹痛、胃或者空肠造瘘管周围有类似营养液渗出,或腹腔引流管引出类似营养液的液体,应怀疑造瘘管移位、营养液游离腹腔,应立即停止营养液,尽可能清除或者引出渗漏的营养液并应用抗生素避免继发性感染或腹腔脓肿。 7.输注时注意营养液的浓度、速度、温度及床头高度:①浓度不能过高(<350mOsm/L),从低浓度开始滴注营养液,再根据胃肠道适应程度逐步递增;②速度不能过快(开始<40ml/h,最大不超过120ml/h);③输注时保持营养液温度不能过低(≥37℃),室温较低时可使用恒温加热器;④床头高度30°~45°。 8.长期鼻饲者应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每日更换输注导管和营养液容器。定期更换胃管,普通胃管每周更换1次,硅胶管每个月更换1次。 【健康教育】 1. 强调肠内营养的必要性。 2.宣教肠内营养的途径、方法及所灌注的营养液类型。 3.教会家属观察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处理方法。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已认证)

《肠外与肠内营养》投稿须知(已认证) 信息来源: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营养支持学组专业杂志。由南京军区联勒部卫生部主管,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主办,中国工程院院士黎介寿担任主编。创刊于1994年10月1号,双月刊,A4版,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7-810X、国内统一刊号CN 32-1427/R,邮发代号28-247,于单月10号出版,单价10.00,全年价60.00。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为全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北大1992、1996、2000、2004、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2008版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技资料目录(医学)》、《中文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多种数据库全文收录。《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1995年6月在江苏省科技期刊十年发展成就展中被评为优秀期刊;1999年9月在第三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编辑质量优秀奖”;2000年12月在国家首届《CAJ-CD规范》执行评比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4年在第四次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活动中获“优秀学术质量奖”。通过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中心提供的期刊检索证明,该杂志的全国统计源期刊影响因子为0.473。 《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以交流推广肠外与肠内营养方面的科研成果、总结临床经验,促进我国营养支持专业的发展为宗旨。认真贯彻和体现国家有关科技和出版方面的政策、法规,努力为医疗、科研、教学服务,重点报道临床实践和医学科学研究成果。设有专家谈、论著(包括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和护理论文)、综述、新概念、新技术、讲座、学术会议信息交流等栏目。内容求新求实,学术、编辑、印刷质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是外科医护人员、营养支持研究人员、医学院校师生的必读材料。 目前,国际和国内肠外与肠内营养发展很快,《肠外与肠内营养杂志》办刊至今,刊登了大量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临床经验的学术论文,有些研究性论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大中型医院临床医师正确使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的重要参考资料,促进和推动了中国临床营养支持的普及与提高。 一、投稿要求 1 文稿要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文稿需简明扼要,论点明确,文字通顺、精炼。全文包括图表在内,论著不超过4000字,综述不超过6000字,论著摘要、经验荟萃、护理不超过2000字。 2 题名应力求简明、准确,反映文章的主题。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短语,最好不用标点符号。一般不设副题名,确有必要时,用冒号将副题名与主题名分开。 3 论文作者署名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并附全部作者的中英文单位、地址、邮政编码及姓名的汉语拼音。如系多单位时,则在作者名的右上角分别用阿拉伯数字注明。每篇文章均需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职称、学历、从事专业和E-mail地址。 4 摘要论著必须附结构式中、英文摘要,即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部分。综述附中英文摘要。摘要中首先出现的缩略词、代号等须注明全称或加以说明(公知公认者除外)。对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语译名的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括号中注明原文。 5 关键词请附2~5个,中、英文关键词间用分号“;”分隔。 6 名词术语应规范、前后统一,如原词过长且多次出现,可于首次出现时写出全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