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17-08-25T11:40:09.4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2期作者:云治

[导读] 坚持以民为本,建设完善的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分析其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近年来,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全国十大幸福城市、全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榜榜首等称号。但是,坚持以民为本,建设完善的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因此,分析其成效和存在的不足,深化对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呼和浩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包括:

(一)突出重点,加强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

社区既是公共服务最的单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必须加强社区治理。

网格化治理是一种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划分网格责任单元,对网格内居民以及商户实行全方位、全覆盖、精细化的动态管理。2000年,呼和浩特市正式启动社区建设。在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社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2年3月,呼和浩特市实施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按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前移、下移的总体要求,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社区内的居民住宅楼、驻区单位、商业网店、公共场所等划分成若干个单元网格,通过搭建五级(市、旗县区、街道、社区、网格)服务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四级(市、旗县区、街道、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并对应每个网格组建相应的服务管理队伍和党小组,形成“网格服务管理队+网格党小组”的组织架构,充分发挥网格服务群众、改善民生、掌握民情、安全防范、解决矛盾、维护稳定等作用,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上办”。经过多年努力,呼和浩特社区治理已经覆盖全市四个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和加强,市民关注社区建设、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为全面提升呼和浩特市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提升能力,努力实现公共服务智慧转型

近些年,呼和浩特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为呼和浩特公共服务智慧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1年,呼和浩特市启动了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已经逐步将智能交通技术运用到交通系统中,利用智能交通管理手段对整个交通系统进行管理和组织。已经实现了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道路电视监控系统、交通违法监控系统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基础建设与应用,初步构建了以交通指挥控制为核心、交通综合信息管理为基础、交管警务调度为保障的交通管理体系。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完成后,有望实现高峰期关键路口交通延误降低1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8%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下降20%以上。

目前,呼和浩特尚未形成整合统一的市民卡服务应用体系,各类民生服务没有通过市民“一卡通”形成统一的服务窗口,尚未形成涵盖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租赁服务在内的所有公共交通领域的“一卡通”;尚未建成统一的公共事业缴费平台;没有实现真正的医疗服务领域的“一卡通”等。针对以上情况,呼和浩特市于2014年12月开启了“智慧市民卡”建设工程,预计到2017年结束。在城市对居民提供各项智慧服务应用的过程中,智慧市民卡作为智慧城市对市民的基础服务载体、身份认证标识和便民小额消费工具,连接起了政府公共服务、民生服务、社会保障,商业服务、金融服务等各个智慧城市子模块的应用资源,是市民便捷和安全地享受智慧城市价值的高效服务入口。

(三)转变职能,有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几年,呼和浩特市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了公共服务质量。2005年,呼和浩特市积极推动全程办事代理制度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工作。2009年,呼和浩特市建立了上下联动、层级清晰、覆盖城乡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2013年,呼和浩特五个服务大厅的服务事项办结率都达到100%。[1] 因此,在2013—2014年度全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榜中,呼和浩特市排名榜首。

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得益于对政府承担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和对行政管理职能中的审批管理职能的剥离。2008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共经历了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行政审批事项从过去的708项精简到现在的92项。同时,针对我市商业开发建设项目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采取多项措施,实现了审批的提速增效。通过改革,在所需材料齐全、各环节无缝对接的前提下,商业开发建设项目审批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涉及的部门由68个减少到17个,加盖公章数由393个减少到23个,审批时间由449日减少到23个工作日;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涉及的部门由59个减少到23个,加盖公章数由239个减少到33个,审批时间由705日减少到33个工作日。另外,为了提高重大项目审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呼和浩特市建立了联审联办“绿色通道”制度。例如,2013年,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协调市工商局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办理呼和浩特市城发热力公司股权质押给五矿信贷贷款40亿事宜,为企业节省巨大资金成本。

二、呼和浩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转型不到位

目前,呼和浩特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最主要的两类主体是政府和事业单位,而这两类主体尚未形成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制度机制,从而对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是以人为本、为民服务。但因为存在发展早起管理模式的诟病,导致政府仍将自己放在大家长的位置上,注重管理,而对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加之中国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官本位思想与政府居高临下的思想根深蒂固,导致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体上还没有完全树立起为民服务的观念。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呼和浩特市在行为方式上还是经常以方便政府管理为出发点,民本思想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另外,由于政府和事业单位职能转变不到位、定位不清,以致呼和浩特市的公共服务体系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理想。例如,呼和浩特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对某些公共服务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民众对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的公共需求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这些都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另外,由于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转型不科学不到位,使得政府的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目前,呼和浩特市绝大多数的中介机构及行业组织等非政府组织,或者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或者是由事业单位代表政府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