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网关信息安全典型攻击举例

汽车网关信息安全典型攻击举例
汽车网关信息安全典型攻击举例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典型攻击举例

B.1Ping of death

是一种通过向计算机发送格式错误或其他恶意的ping协议数据包的攻击,也称死亡之ping。例如由攻击者故意发送大于65536比特的IP数据包给被攻击者,导致被攻击者无法处理甚至系统崩溃。

B.2ICMP泛洪攻击

是一种简单的拒绝服务攻击,也称作ping泛洪攻击,攻击者用ICMP“回应请求”(ping)数据包淹没被攻击者。

B.3UDP泛洪攻击

UDP泛洪攻击是使用UDP协议(一种无会话、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进行的拒绝服务攻击。

B.4TCP SYN攻击

TCP SYN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形式,攻击者向目标系统发送一连串SYN请求,试图消耗足够的服务器资源,使系统对合法流量无响应。

B.5Teardrop攻击

在IP数据包的包头中,其中有一个字段是片位移,该字段指示了该分片数据包在原始未分片数据包中的起始位置或偏移量。

Teardrop攻击是指利用恶意修改了IP分片偏移值的IP数据包进行攻击,从而使被攻击者无法正常进行IP数据包重组,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B.6ARP欺骗攻击

这种欺骗攻击是攻击者将欺骗性的地址解析协议(ARP)数据包发送到本地网络上。目的是将攻击者的MAC地址与另一个主机或网络设备的IP地址相关联,从而导致网络上其他节点将该IP地址的任何流量发送给攻击者。

B.7IP欺骗攻击

IP地址欺骗,指攻击者假冒某个合法主机的IP地址发送数据包,从而达到获取被攻击者信任或者隐藏攻击者真实IP地址的目的。

B.8ICMP Smurf攻击

这种攻击方法结合使用了IP欺骗攻击和ICMP泛洪攻击。攻击者伪造ICMP数据包的源地址,并将数据包目的地址设置为网络的广播地址。如果网络设备不过滤此流量,则该ICMP数据包将被广播到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而网络中所有计算机将向被伪造的源地址发送应答请求包,从而淹没这个被伪造源地址的计算机,并可能使整个网络拥塞而降低可用率。此攻击以最初发动这种攻击的恶意程序“Smurf”来命名。

B.9IP地址扫描

IP地址扫描是一种基本的网络扫描技术,用于确定地址范围内的哪些地址具有活动的计算机主机。典型的地址扫描是向某个地址范围中的每个地址发送ping请求以尝试获得应答。

B.10端口扫描(Port scan)

端口扫描,指攻击者尝试与目标主机上的每个端口建立通信会话。如果在某个端口的会话连接成功,则说明目标主机在该端口有开放的服务。

B.11XSS跨站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

攻击者利用网站程序对用户输入过滤不足,输入可以显示在页面上对其他用户造成影响的HTML代码,从而盗取用户资料、利用用户身份进行某种动作或者对访问者进行恶意软件注入。

B.12SQL注入攻击(SQL injection注入)

SQL注入是指攻击者把SQL语句插入到Web表单提交,或输入域名、页面请求的查询字符串,最终达到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语句的目的。

B.13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执行恶意任务的勒索软件、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广告软件、间谍软件等程序。

B.14CAN数据帧泛洪攻击

CAN总线网络通信协议规定ECU间传输数据帧的优先级由CAN数据帧的ID决定,ID越小则数据帧优先级越高。因此,入侵者如果在一个CAN总线上以很高的频率发送一个高优先级的CAN数据帧,将很可能会阻塞其他数据帧的发送,从而实现DoS攻击。

B.15CAN ID伪造

由于CAN总线网络通信是广播通信,入侵者可以很容易获取在一条CAN总线上发送的所有数据帧。通常CAN数据帧是明文传输的,入侵者可以通过猜解、遍历或其他手段解析数据帧格式和内容,对车辆关键控制信号进行逆向破解,进一步在该CAN总线上以这些ID的名义发送非法的数据帧,从而干扰或阻塞ECU间的正常通信,乃至实际控制关键系统(如动力系统)的某一个或者多个ECU。

B.16CAN数据帧重放攻击

由于CAN总线网络通信是广播通信,入侵者可以很容易按时序捕获某个特定ID的所有数据帧,然后在CAN总线网络上重新注入这些数据帧,达到干扰和非法控制某一个或多个ECU的目的。

B.17CAN网络扫描

攻击者可以通过结合网络管理数据帧和功能寻址的诊断服务,对每条CAN总线上ECU的数量信息进行探测,也可以利用通过遍历物理寻址的方式进行探测。这些信息可以被攻击者进一步利用,从而发现潜在的ECU安全漏洞,更准确地对特定ECU进行攻击。

B.18ECU密钥暴力破解

攻击者可以通过遍历的方式暴力破解ECU安全访问的密钥。

例如某个ECU的认证算法存在漏洞,则可以利用漏洞绕过安全验证,进而实现对该ECU的非法控制。

B.19UDS服务攻击

UDS协议(ISO14229-1和ISO27145-3标准所约定的协议)主要用于通过CAN网络读取ECU的信息和向ECU写入信息。UDS定义了若干应用层服务,入侵者如果能探测到ECU开启了哪些服务,并且通过暴力破解或其他方式获取了这些服务的身份认证信息,就可以利用这些服务进行攻击,例如向ECU注入非法固件、读取或修改敏感数据、不断重启ECU等。

6从产业角度看信息安全-全球信息安全概况及汽车行业信息安全现状与展望

—全球信息安全概况及汽车行业信息安全现状与展望 对于“他山之石”、国外经验,本着“学标杆、找差距、谋发展”的战略思维,对国外经验重点解读 北汽福田汽车 生产力研究专家、特级总师 任起龙 2016年5月12日 本人经历“6550”=本人服务过的6家国际化知名企业+5个研究生学位+写了50万页报告(积累15TB资料) 从产业维度看信息安全◆工作有价值 ◆产业前景光明 ◆对待风险,要时刻绷紧弦,莫说绝对 不可能,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快乐,万事如意! 非常感谢工业控制信息系统安全产业联盟秘书处的盛情邀请,来和大家交流!

内容简介 一、全球信息安全调查结果摘录 二、全球电力和公共事业信息安全调查结果摘录 三、汽车行业信息安全概要

《全球信息安全报告》研究方法 ?谁做的:2015年全球信息安全调查报告,是由PwC公司和CEO、CIO、CSO杂志一起进行的。 The Global State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urvey 2015 is a worldwide study by PwC, CIO, and CSO. ?执行时间:本调查是2014.3.27-2014.5.25之间,通过网络在线进行的;CIO和CSO杂志读者和PwC全球客户则是通过邮件进行的。 The 2015 survey was conducted online from March 27, 2014 to May 25, 2014; readers of CIO, CSO, and clients of PwC from around the globe were invited via e-mail to take the survey. ?样本数量:调查结果通过超过154个国家、超过9700个企业CEO、CFO、CIO、CISO、CSO、VP和IT及信息安全总监。 The results discussed in this report are based on the responses of more than 9,700 CEOs, CFOs, CIOs, CISOs, CSOs, VPs, and directors of IT and security practices across more than 154 countries. ?样本分区域分配

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

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2.教会学生结合地域,观察生活中所存在的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并掌握正确应对网络和安全隐患的方法。 3.教会学生理性对待网络,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构建和谐、安全网络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 理解和掌握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的定义与内涵。 2. 结合地域,观察生活中所存在的网络和信息的安全隐患,并掌握正确 应对网络和安全隐患的方法。 难点:教会学生理性对待网络,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构建和谐、安全网络的情操。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四、教学媒体 PPT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内容 (一)导语设计 现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大大地拓展与延伸,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淘宝、京东、聚美优品,使我们足不出户就享受着网购带来的便利。滴滴打车、12306、携程等,使我们出门更加便捷。美团、大众点评、口碑等,为我们出门就餐提供了多项选择。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互联网。在如此繁荣的网络下,也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哪些网络安全隐患、如何杜绝网络安全隐患、如果无法避免又该如何将损失减到最低。 (二)教学过程 1.了解“互联网”,向学生讲授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定义与内涵。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是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因此互联网安全问题,应该象每家每户的防火防盗问题一样,做到防范于未然。甚至不会想到你自己也会成为目标的时候,威胁就已经出现了,一旦发生,常常措手不及,造成极大的损失。 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安全,运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演和损坏而对系统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消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翻,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或受他人干扰。网络的安全,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踩。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等。信息传播安全,网络上信息传播安全,即信息传播后果的安全,包括信息过滤等。它侧重于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进行传播所产生的后果,避免公用网络上大云自由传翰的信息失控。信息内容安全,网络上信息内容的安全。它侧重于保护信息的保密性、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攻击者利用

信息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信息安全事故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加强公司信息系统安全事故的管理,提高信息系统安全事故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及时掌握全行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状况,为协调组织相关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安全事故的应急响应处理奠定基础,降低信息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和影响,保障全行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订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全公司信息系统。 第四条定义:信息安全事故是指对任何信息技术资源合法使用、操作造成威胁的事件,或对信息技术资源具有潜在危险的任何一种情况。 第五条总部DXC负责信息安全事故的接报、汇总、通报和处置工作。DXC 安全科负责人为信息安全事故协调员,并指定代理信息安全事故协调员。 第二章信息安全事故的范围 第六条公司信息安全事故包括,但不限于: (一)系统感染计算机病毒。 (二)公司网络遭遇外部入侵或攻击。 (三)内部人员利用公司网络进行破坏。 (四)信息系统敏感数据泄露或失窃。 (五)公司数据处理设备失窃。

第七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信息安全事故必须报告: (一)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或运行不正常超过4小时。 (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 (三)严重威胁公司资金、信誉安全。 (四)因计算机安全事故造成公司不能正常运营,且影响范围超过一个县级行政区域。 第三章信息安全事故的监控和处理 第八条安全事故管理分为安全事故监控和安全事故处理。安全事故监控完成对安全事故迹象的检测和分析,发现和报告安全事故的存在。安全事故处理是对被发现的安全事故的响应处理过程,包括四个主要阶段:控制、证据收集、根除与恢复以及事后分析。 第九条安全事故监控包括信息安全事故监测、预测和预警,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各类信息安全事故和可能引发信息安全事故的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 第十条员工发现公司发生信息安全事故后,需向信息安全事故协调员报告,确认故障情况,确认故障处理时间,准确定性故障级别,如果不能联系上信息安全事故协调员,则向代理信息安全事故协调员报告。 第十一条生产运行环境出现的安全事故按照《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执行。 第十二条信息安全事故协调员接到报告后,需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如断开受病毒感染的系统的网络连接,及时通知DXC安全科和用户部门负责人,协调控制事件的影响。保留相关的防火墙、路由器、入侵检测系统、操作和应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应包含下列制度和措施:

申请呼叫中心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网络信息安全专项审核材料要求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应包含下列制度和措施: 一、信息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工作职责 企业负责人为网络与信息安全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企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有明确的机构、职责,负责企业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工作。要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企业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和措施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完善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对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二、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及相应资质 申请企业应至少配备3人或以上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并注明管理人员姓名、联系方式、职责分工,附管理人员身份证及资质证书复印件。网络安全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网络与信息安全从业资质或通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证明)。

三、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 在企业内部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相应部门、岗位、人员均应签署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书,并附企业内部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书模板。责任书应明确网络与信息安全应遵守的规定、承担的责任、履行的义务,及违反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四、有害信息发现处置机制 要建立业务服务模板服务制度,按照业务服务内容模板提供服务,业务服务模板须经审核方可上线使用;在服务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模板内容提供相应服务,建立服务内容抽查监听机制,定期对服务内容和质量进行抽查,及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建立服务内容录存制度,录存日志保存期限不低于60日,并对录存日志按比例抽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发现处理。 五、有害信息投诉受理处置机制 有明确的受理方式,包括电话、QQ、电子邮箱等,有明确的受理部门、人员、有害信息处理机制和流程,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及时完善机制,防止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六、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和报告制度 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对整车或是零部件,开展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确定整车或是零部件中需要保护的资产、资产面临的威胁,并据此形成整车或是零部件的网络安全需求。 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过程 在研究有关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国家标准以及国外有关汽车领域的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形成面向汽车电子网络安全的威胁分析与风险评估过程如下图所示,下表是对过程中相关活动的说明。

(1)汽车电子系统资产识别 汽车电子系统需要保护的资产由内而外主要包括:车载电子组件,如ECU、传感器、执行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车载网关;车辆与外部环境连接的接口设备、外部感知部件等。 从资产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数据、软件、硬件、服务等,而从需要保护的业务过程和活动、所关注信息的角度,资产类型可包括基于ECU的控制功能、与特定车辆相关的信息、车辆状态信息、用户信息、配置信息、特定的软件、内容等,如下表所示。

例如针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业内通常简称其为“车机”),其需要保护的资产主要分为3个方面,即数据、软件和硬件:车机数据资产:主要包括用户ID、密钥、系统配置数据、用户信息、与服务平台通信的数据、与CAN总线通信的数据等; 车机软件资产:主要包括启动加载软件、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车机需要保护的硬件接口:主要包括USB、3G/4G通信接口、WiFi、蓝牙、JTAG、串口、SIM和以太网接口等。 (2)威胁与脆弱性识别 可以通过对系统用例的分析,识别威胁与脆弱性。基于扩展的STRIDE方法(微软提出的结构化、定性的安全方法,以发现软件系统存在的威胁),将威胁的类型分为6大类(即仿冒、篡改、抵赖、信息泄露、拒绝服务、特权提升),并将它们与影响的安全属性(即真实性、完整性、机密性、可用性、时效性、防抵赖等)对应起来,如下表所示。

汽车网关信息安全典型攻击举例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典型攻击举例 B.1Ping of death 是一种通过向计算机发送格式错误或其他恶意的ping协议数据包的攻击,也称死亡之ping。例如由攻击者故意发送大于65536比特的IP数据包给被攻击者,导致被攻击者无法处理甚至系统崩溃。 B.2ICMP泛洪攻击 是一种简单的拒绝服务攻击,也称作ping泛洪攻击,攻击者用ICMP“回应请求”(ping)数据包淹没被攻击者。 B.3UDP泛洪攻击 UDP泛洪攻击是使用UDP协议(一种无会话、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进行的拒绝服务攻击。 B.4TCP SYN攻击 TCP SYN攻击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形式,攻击者向目标系统发送一连串SYN请求,试图消耗足够的服务器资源,使系统对合法流量无响应。 B.5Teardrop攻击 在IP数据包的包头中,其中有一个字段是片位移,该字段指示了该分片数据包在原始未分片数据包中的起始位置或偏移量。 Teardrop攻击是指利用恶意修改了IP分片偏移值的IP数据包进行攻击,从而使被攻击者无法正常进行IP数据包重组,甚至导致系统崩溃。 B.6ARP欺骗攻击 这种欺骗攻击是攻击者将欺骗性的地址解析协议(ARP)数据包发送到本地网络上。目的是将攻击者的MAC地址与另一个主机或网络设备的IP地址相关联,从而导致网络上其他节点将该IP地址的任何流量发送给攻击者。 B.7IP欺骗攻击 IP地址欺骗,指攻击者假冒某个合法主机的IP地址发送数据包,从而达到获取被攻击者信任或者隐藏攻击者真实IP地址的目的。 B.8ICMP Smurf攻击

这种攻击方法结合使用了IP欺骗攻击和ICMP泛洪攻击。攻击者伪造ICMP数据包的源地址,并将数据包目的地址设置为网络的广播地址。如果网络设备不过滤此流量,则该ICMP数据包将被广播到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而网络中所有计算机将向被伪造的源地址发送应答请求包,从而淹没这个被伪造源地址的计算机,并可能使整个网络拥塞而降低可用率。此攻击以最初发动这种攻击的恶意程序“Smurf”来命名。 B.9IP地址扫描 IP地址扫描是一种基本的网络扫描技术,用于确定地址范围内的哪些地址具有活动的计算机主机。典型的地址扫描是向某个地址范围中的每个地址发送ping请求以尝试获得应答。 B.10端口扫描(Port scan) 端口扫描,指攻击者尝试与目标主机上的每个端口建立通信会话。如果在某个端口的会话连接成功,则说明目标主机在该端口有开放的服务。 B.11XSS跨站攻击(Cross-site scripting) 攻击者利用网站程序对用户输入过滤不足,输入可以显示在页面上对其他用户造成影响的HTML代码,从而盗取用户资料、利用用户身份进行某种动作或者对访问者进行恶意软件注入。 B.12SQL注入攻击(SQL injection注入) SQL注入是指攻击者把SQL语句插入到Web表单提交,或输入域名、页面请求的查询字符串,最终达到欺骗服务器执行恶意的SQL语句的目的。 B.13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安装执行恶意任务的勒索软件、病毒、蠕虫、特洛伊木马、广告软件、间谍软件等程序。 B.14CAN数据帧泛洪攻击 CAN总线网络通信协议规定ECU间传输数据帧的优先级由CAN数据帧的ID决定,ID越小则数据帧优先级越高。因此,入侵者如果在一个CAN总线上以很高的频率发送一个高优先级的CAN数据帧,将很可能会阻塞其他数据帧的发送,从而实现DoS攻击。 B.15CAN ID伪造 由于CAN总线网络通信是广播通信,入侵者可以很容易获取在一条CAN总线上发送的所有数据帧。通常CAN数据帧是明文传输的,入侵者可以通过猜解、遍历或其他手段解析数据帧格式和内容,对车辆关键控制信号进行逆向破解,进一步在该CAN总线上以这些ID的名义发送非法的数据帧,从而干扰或阻塞ECU间的正常通信,乃至实际控制关键系统(如动力系统)的某一个或者多个ECU。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信息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一、信息安全事件分类 根据公司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将信息安全事件分为两大类: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和一般信息安全事件。 1、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1) 重要信息系统遭受严重的系统损失; 通信线路和设备故障、主机(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设备(各类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电源故障运行中断不能为超过80%(包括80%)的网络注册用户提供服务,时间达4小时;不能为80%以下网络注册用户提供服务,持续等效服务中断时间达8小时。 系统(硬、软件)损坏或失窃,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元以上者。 重要技术开发、研究数据损坏或丢失,或重要信息系统数据损坏或丢失,数据量在时间上连续超过48小时。 发生计算机程序、系统参数和数据被删改等信息攻击和破坏或计算机病毒疫情导致信息系统不能提供正常服务达到上述的规定。 发生传播有害数据、发布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随意侮辱诽谤他人、滥用信息技术等信息污染和滥用,网络地址和用户身份信息的窃取、盗用。 发生自然灾害性事件导致的信息安全事故。 2)产生的社会影响波及到一个或多个地市的大部分地区,引起社会恐慌,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有较大负面影响,或损害到公众利益。 2、一般信息安全事件 1)重要信息系统遭受较小的系统损失; 通信线路和设备故障、主机(服务器)、存储系统、网络设备(各类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电源故障运行中断导致不能为超过80%(包括80%)的网络注册用户提供服务,时间达2小时;不能为80%以下网络注册用户提供服务,持续等效服务中断时间达4小时。 系统(硬、软件)损坏或失窃,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元以下者。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措施 信息安全保密制度 1、我公司建立了健全的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实现信息安全保密责任制,切实负起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保密的责任。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制,明确责任人和职责,细化工作措施和流程,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确保使用网络和提供信息服务的安全。 2、网站信息内容更新全部由网站工作人员完成,工作人员素质高、专业水平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网站所有信息发布之前都经分管领导审核批准。 工作人员采集信息将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严禁通过我公司网站及短信平台散布《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信息(即“九不准”),一经发现,立即删除。 3、遵守对网站服务信息监视,保存、清除和备份的制度。开展对网络有害信息的清理整治工作,对违法犯罪案件,报告并协助公安机关查处。 4、所有信息都及时做备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网站将保存 60天内系统运行日志和用户使用日志记录,短信服务系统将保存 5个月以内的系统及用户收发短信记录。制定并遵守安全教

育和培训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用户网络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互联网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泄密、不制作和传播有害信息,不链接有害信息或网页。 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防病毒、防黑客攻击技术措施是防止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络进行破坏活动,保护互联网络和电子公告服务的信息安全的需要。我公司特此制定以下防病毒、防黑客攻击的安全技术措施: 1、所有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应使用经公安机关检测合格的防病毒产品并定期下载病毒特征码对杀毒软 件升级,确保计算机不会受到已发现的病毒攻击。 2、确保物理网络安全,防范因为物理介质、信号辐射等造成的安全风险。 3、采用网络安全控制技术,联网单位已采用防火墙、IDS等设备对网络安全进行防护。 4、使用漏洞扫描软件扫描系统漏洞,关闭不必要的服务端口。 5、制订口令管理制度,防止系统口令泄露和被暴力破解。 6、制订系统补丁的管理制度,确定系统补丁的更新、安装、发布措施,及时堵住系统漏洞。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

《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 建设指南(智能网联汽车)(2017)》 编制说明 一、背景与概述 (一)定义与内涵 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Connected Vehicles,简称“ICV”)是指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X(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舒适、节能”行驶,并最终可实现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二)国内外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汽车与信息、通信等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载体和典型应用,智能网联汽车代表了汽车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国际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重要阵地。包括欧、美、日在内的汽车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共性技术研发、示范运行、标准法规、政策鼓励等综合措施引导和促进产业发展,并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构建了协调、协作机制。 在规划和战略层面,美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通过实施

“智能交通系统(ITS)”项目,支持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和产业发展,2009年和2014年分别以网联化和自动驾驶为重点发布战略研究计划,并于2016年发布自动驾驶汽车政策指南。欧盟议会早在1984年即通过关于道路安全的决议,并于1988年正式启动了“车辆安全专用道路设施(DRIVE)”项目,持续资助对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2015年,欧盟发布GEAR2030战略,聚集汽车、IT、通信、保险和政府等方面,重点关注高度自动化和网联化驾驶领域等推进及合作。日本政府也将自动驾驶和车车通信作为重要方向和目标,通过车辆信息与通信系统(VICS)、先进安全汽车(ASV)等项目支持技术研发与应用。2014年,日本发布《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将自动驾驶作为十大战略领域之一。 在技术和产品层面,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的整车企业,如奔驰、宝马、沃尔沃、通用、福特、特斯拉、丰田、日产等已经实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正在普及推动PA级自动驾驶产品的商业化,部分高端品牌已计划推出CA级自动驾驶产品;各国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合作日益加强,相互持股与并购的情况日益普遍,通信、信息、电子、整车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美国在网联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芯片技术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产业上、中、下游实力均衡,欧洲拥有强大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日本则在智能安全技术应用上较为领先。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技术及产业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安排专项资

信息安全有害事件及防范

常见信息安全有害事件和防范 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与此相

关的网络安全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通常利用计算机犯罪很难留下犯罪证据,这也大大刺激了计算机高技术犯罪案件的发生。利用非法手段获得的系统讯问权去闯入运程机器系统、破坏重要数据,网络黑客的攻击、网络病毒的泛滥和各种网络业务的安全威胁。计算机犯罪率的迅速增加,使各国的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系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而构成了对网络安全的迫切需求。 本文就从“有害事件”和“防范”这两个方面来对信息安全进行探究。阐述目前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对现有网络安全的威胁以及表现形式做了分析与比较,对为加强安全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做了较深入讨论,并描述了本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走向。让人们明白各种网络攻击的原理与防范的方法。从而减少因网络安全问题所产生的损失。以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计算机病毒所带来的危害。 一、常见信息安全有害事件 (一)有害程序事件 有害程序事件是指蓄意制造、传播有害程序,或是因受到有害程序性的影响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有害程序是指插入到信息系统中的一段程序,有害程序危害系统中数据、应用程序或操作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或影响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有害程序事件包括计算机病毒事件、蠕虫事件、特洛伊木马事件、僵尸网络事件、混合攻击程序事件、网页内嵌恶意代码事件和其他有害程序事件等7个子类,说明如下: a) 计算机病毒事件(CVI)是指蓄意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或是因受到计算机病毒影响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再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它可以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并传播的有害程序。 b)蠕虫事件(WI)是指蓄意制造、传播蠕虫,或是因受到蠕虫影响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蠕虫是指除计算机以外,利用信息系统缺陷,通过网络自动复制并传播的有害程序。 c) 特洛伊木马事件(THI)是指蓄意制造、传播特洛伊木马程序,或是因受到特洛伊木马程序影响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特洛伊木马程序是指伪装在信息系统中的一种有害程序,具有控制该系统或进行信息窃取等对该信息系统有害的功能。 d)将是网络事件(BI)是指利用僵尸工具软件,形成将是网络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僵尸网络是指网络上受到黑客集中控制的一群计算机,它可以被用于伺机发起网络攻击,进行信息窃取或传播木马、蠕虫等其他有害程序。 e) 混合攻击程序事件(BAI)是指蓄意制造、传播混合攻击程序,或是因受到混合攻击程序影响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混合攻击程序是指利用多种方法传播和感染其他系统的有害程序,可能兼有计算机病毒、蠕虫、木马或僵尸网络等多种特征。混合攻击程序事件也可以是一系列有害程序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一个计算机病毒或蠕虫在侵入系统后安装木马程序等。 f) 网页内嵌恶意代码事件(WBPI)是指蓄意制造、传播网页内嵌恶意代码。 g) 其他有害程序事件(OMI)是指不能包含在以上6个子类之中的有害程序事件。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规范

信息安全管理部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规范 V1.0

文档信息: 文档修改历史: 评审人员:

信息安全事件管理规范 年07月 1.0 目的 明确规定“信息安全事件”的范围和处理流程,以便及时地对信息安全事件做出响应,启动适当的事件防护措施来预防和降低事件影响,并能从事件影响中快速恢复; 2.0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在信息安全部负责管理的所有信息资产上发生的对业务产生影响的异常事件的处理及后续响应流程。 3.0 相关角色和职责 ●信息安全总监:负责制定《信息安全事件管理规范》,并督促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信息安全部经理: ?负责《信息安全事件管理规范》中各项流程制度的日常督促执行; ?负责对各类信息安全事件进行第一时间响应,区分信息安全事件的类别及后续 处理流程; ?负责跟踪各类信息安全事件的后续处理,确保公司能从中汲取教训,不再发生 类似问题; ●信息安全事件发起人: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异常后应及时上报,并协助完成后续处理 工作。 4.0 信息资产 信息安全管理部负责以下信息资产的安全运行: ●机房环境、硬件设备正常运行: ?互联机房; ?北京办公室机房; ?上海办公室机房; ?机房内的所有硬件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其它设备; ●办公室网络环境正常运行 ?互联机房内网/外网环境; ?北京办公室内网/外网环境; ?上海办公室内网/外网环境; ●机房内系统工作正常; ?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正常 ?应用系统工作正常 ●机房内设备中存放的各类业务信息安全 以上信息资产出现异常情况时,均属于信息安全事件处理的范畴。 5.0 信息安全事件分级、分类

对信息安全事件分级、分类是有效开展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应急处置、调查处理和评估备案等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工作的必要条件。 5.1 信息安全事件分级 根据信息安全事件所涉及的信息密级、对业务所造成的影响和相关的资产损失等要素,对信息安全事件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级:本级信息安全事件对公司业务造成了重大影响,例如机密数据丢失,重大考试项目考中异常等; 2级:本级信息安全事件对公司业务造成了一定影响,例如短时间的设备宕机、大规模的网站异常造成客户投拆等; 3级:本级及息安全事件指己发现的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重要影响的潜在风险事件,例如在日常维护工作中发现的各类异常事件等; 1级的信息安全事件又称为重大安全事件。 与“信息安全事件”分级相关联的名词解释: ●常规工作:指影响超出单点范围,可能/己经造成了部门/小组级的工作异常,但未造成 实质性损害的信息事件; 5.2 信息安全事件分类 对信息安全事件分类是有效开展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应急处置、调查处理和评估备案等响应工作的重要依据。信息安全事件可分为: ●环境灾害: ?自然/人为灾害:水灾、火灾、地震、恐怖袭击、战争等; ?外围保障设施故障: ◆机房电力故障: 由于供电线路、供电设备出现故障或供电调配的原因而导 致的信息安全事件 ◆外围网络故障:由于外围网络传输信道出现故障而导致业务系统无法对外 正常服务 ◆其它外围保障设施故障:例如拖管机房的服务器、服务器故障等; ●常规事故: ?软硬件自身故障: ◆软件自身故障:由于软件设计存在漏洞或软件系统运行环境发生变化等原 因而导致软件运行不正常的信息安全事件 ◆硬件自身故障:由于硬件设计不合理、硬件自然老化失效等原因引起硬件 设备故障而导致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信息安全事件 ?无意事故: ◆硬件设备、软件遗失;与业务系统正常运行和使用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 遗失而导致的信息安全事件 ◆数据遗失:系统中的重要数据遗失 ◆误操作破坏硬件;

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经济主体以及公民个人越来越多地将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保存,网络信息安全已结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在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网络环境问题越来复杂,存在着各种不安全的因素。而传统的网络在防火墙技术建设上存在较多的漏洞,不能够保证网络不受到恶意攻击,也不能安全抵御黑客对于局域网的肆意破坏。因此需要分析网络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来提高的网络安全建设。 1 网络信息安全建设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以及学习当中,给人们带来较大的方面。但是在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基础上,不能忽视各种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尤其是近些年,各种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大量出现,网络黑客通过剽窃网民个人信息、修改网络数据、传播病毒、植入木马等方法大肆破坏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安全带来较大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刻不容缓,而且网络信息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 信息控制的灵活性以及安全性 由于网络是一个相对比较开放的局域网,所有网民都能够参与进来。因此在进行网络控制的时候,要能够实现设置的灵活性,能够对于接入整个网络中的用户进行权限审核以及信息的区分,这样使得整个校园网络中信息访问以及存储的安全性得到保证。

(2) 抗干扰能力强 由于网络信息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在数据交换中可能受到恶意破坏、攻击。尤其是在数据传递、转发过程中出现干扰情况,那么就会造成整个传递过程信息的不稳定性,进而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因此需要提高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保证整个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 (3) 与其他外接设备连接性好 由于网络信息传递是需要很多设备共同作用的,因此网络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这就要求在进行外接设备与网络的对接的时候,要保证整个衔接过程安全可靠,并且在衔接过程中加强监控,阻止其他设备的接入,提高整个网络运行的安全性。 2 目前网络信息建设存在的问题 网络安全问题是网络信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而且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影响着网络信息安全。 (1) 防火墙不能够抵御内部攻击 防火墙技术是现代运用最广泛的网络安全技术,在抵御各种网络攻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防火墙只能够防止计算机网络的外部因素对于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攻击,却不能够抵御内部因素对于计算机网络的肆意攻击,给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带来巨大的影响。近些年,计算机普及率的逐年提高,接入网络的内部用户设备也越来越多,这就导致了对于网络内部的攻击远多于内部攻击,因此仅仅依

《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最新标准答案

20140713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考试标准答案 1、关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以下说法错误的(C)? A、信息安全应急响应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机构为了应对各种信息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所做的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避免、降低危害和损失,以及从危害中恢复。 B、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预防预警察、事件报告与先期处置、应急处置、应急结束。 C、我国信息安全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I级(特别严重)、级和级、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D、当信息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后,可按照程序结束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结束由处于响应状态的各级信息安全应急指挥机构提出建议,并报同政府批准后生效。 2、以下关于操作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分时操作系统为每个终端用户分时分配计算资源,每个终端用户彼此独立,感觉在独立使用整台计算机。 B、分布式操作系统是为分布计算系统配置的操作系统,它支持分布系统中各个计算节点协同工作。 C、操作系统负责对硬件直接监管,对内存、处理器等各种计算资源进行管理。 D、实时操作系统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其特点是资源的分配和调度时首要考虑效率。 3、进入涉密场所前,正确处理手机的行为是(BC)。 A、关闭手机后带入涉密场所 B、不携带手机进入涉密场所 C、将手机放入屏蔽柜 D、关闭手机并取出手机电池 4、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流程主要包括(BCD)。 A、事件研判与先期处置 B、预防预警 C、应急结束和后期处理 D、应急处置

5.(2分) 关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以下说法是错误的( C)? A.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通常是指一个组织机构为了应对各种信息安全意外事件的发生所做的 准备以及在事件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避免、降低危害和损失,以及从危害中恢复。 B. 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预防预警、事件报告与先期处置、应急处置、应急结束。 C. 我国信息安全事件预警等级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 (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D. 当信息安全事件得到妥善处置后,可按照程序结束应急响应。应急响应结束由处于响应状态的各级信息安全应急指挥机构提出建议,并报同级政府批准后生效。 6.(2分) 蠕虫病毒爆发期是在(D )。 A. 2001年 B. 2003年 C. 2002年 D. 2000年 7.(2分)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是指(C )。 A. 对国家安全、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 B. 对国家安全、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 C. 对国家安全、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和处置。 D. 对国家安全、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和处置。 8.(2分) 防范ADSL拨号攻击的措施有(CD )。 A. 修改ADSL设备操作手册中提供的默认用户名与密码信息 B. 重新对ADSL设备的后台管理端口号进行设置 C. 在计算机上安装Web防火墙 D. 设置IE浏览器的安全级别为“高” 9.(2分) 常见的网络攻击类型有(ABCD )。 A. 被动攻击 B. 协议攻击 C. 主动攻击 D. 物理攻击 10.(2分) 目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按照处理内容可划分哪些类型?(ABD ) A. 党政机关内网 B. 涉密网络 C. 互联网 D. 非涉密网络 19.(2分) 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名字叫()。

信息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

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置管理制度 文号:版本号: 编制:审核:批准: 一、目的 提高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形成科学、有效、反应迅速的应急工作机制,确保重要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运行安全和数据安全,最大限度地减轻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公众利益,维护正常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局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导致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 本预案启动后,本局其它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与本预案相冲突的,按照本预案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职责 本预案由局信中心制订,报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局有关部门应根据本预案,制定部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局信息中心备案。 结合信息网络快速发展和我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配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适时修订本预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四、要求 1. 工作原则 预防为主:立足安全防护,加强预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关系国家安全、经济命脉、社会稳定的重要信息系统,从预防、监控、应急处理、应急保障和打击犯罪等环节,在法律、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构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快速反应:在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按照快速反应机制,及时获取充分而准确的信息,跟踪研判,果断决策,迅速处置,最大程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及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财产遭受损失。

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以及“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及联动工作机制。根据部门职能,各司其职,加强部门间、地局间的协调与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履行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职责。 常备不懈:加强技术储备,规范应急处置措施与操作流程,定期进行预案演练,确保应急预案切实有效,实现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 2 组织指挥机构与职责 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后,应成立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局协调小组),为本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领导、协调全局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局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局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和综合协调,并与公安网监部门进行联系。 3 先期处置 (1)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事发部门应做好先期应急处置工作,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同时向相关局级主管部门通报。 (2)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分为四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 (3)局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本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信息后,应加强与有关方面的联系,掌握最新发展态势。对Ⅲ级或Ⅳ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由该局级主管部门自行负责应急处置工作。对有可能演变为Ⅱ级或Ⅰ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要为局协调小组处置工作提出建议方案,并作好启动本预案的各项准备工作。局级主管部门要根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发展态势,视情况决定赶赴现场指导、组织派遣应急支援力量,支持事发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4 应急处置 4.1 应急指挥 本预案启动后,根据局协调小组会议的部署,担任总指挥的领导和参与指挥的领导迅速赶赴相应的指挥平台,进入指挥岗位,启动指挥系统。相关联动部门按照本预案确定的有关职责立即开展工作。

信息安全事件处置预案

信息安全事件处置预案 为保证我院信息系统安全,加强和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管理措施,层层落实责任,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确保信息系统和网络的通畅运行,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工作目标 保障信息的合法性、完整性、准确性,保障网络、计算机、相关配套设备设施及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规定、文件精神,制定本预案。 (三)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建立、健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有效预防网络与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 2、分级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安全责任制。各部门应积极支持和协助应急处置工作。 3、果断处置。一旦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故,应迅速反应,及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尽最大力量减少损失,尽快恢复网络与系统运行。 二、组织体系

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组,为我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机构。 三、预防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加强对院属科室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当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时,按规定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初次报告最迟不得超过1小时,重大和特别重大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实行态势进程报告和日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来源、影响范围、事件性质、事件发展趋势和采取的措施等。 2、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报告制度。 发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况; 网络或信息系统通信和资源使用异常,网络和信息系统瘫痪,应用服务中断或数据篡改,丢失等情况; 网络恐怖活动的嫌疑情况和预警信息; 其他影响网络与信息安全的信息。 (二)预警处理与发布。 1、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情况。

国内外信息安全标准

国内外信息安全标准 姓名杨直霖 信息安全标准是解决有关信息安全的产品和系统在设计、研发、生产、建设、使用、检测认证中的一致性、可靠性、可控性,先进性和符合性的技术规范和技术依据。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信息安全产品认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国外信息安全标准发展现状:CC标准(Common Criteria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标准,用来评估信息系统和信息产品的安全性。CC标准源于世界多个国家的信息安全准则规范,包括欧洲ITSEC、美国TCSEC(桔皮书)、加拿大CTCPEC 以及美国的联邦准则(Federal Criteria)等,由6个国家(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国家技术标准研究所、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共同提出制定。 国际上,很多国家根据CC标准实施信息技术产品的安全性评估与认证。1999年被转化为国际标准ISO/IEC15408-1999《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Evaluation criteria for IT security》,目前,最新版本ISO/IEC15408-2008采用了。 用于CC评估的配套文档CEM标准(Common Methodolog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urity Evaluation)提供了通用的评估方法,并且跟随CC标准版本的发展而更新。CEM标准主要描述了保护轮廓(PP-Protection Profile)、安全目标(ST-Security Target)和不同安全保证级产品的评估要求和评估方法。CEM标准于2005年成为国际标准ISO/IEC18045《Information technology-Security techniques-Methodology for ITsecurity evaluation》。 国内信息安全标准:为了加强信息安全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信安标委会”编号为TC260)。在信安标委会的协调与管理下,我国已经制修订了几十个信息安全标准,为信息安全产品检测认证提供了技术基础。 2001年,我国将ISO/IEC15408-1999转化为国家推荐性标准GB/T18336-2001 (CC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目前,国内最新版本GB/T18336-2008采用了 IS0/IEC15408-2005.即CC 。 我国信息安全标准借鉴了GB/T 18336结构框架和技术要求,包括安全功能要求、安全保证要求和安全保证级的定义方法,以及标准的框架结构等。例如,GB/T20276-2006《信息安全技术智能卡嵌入式软件安全技术要求(EAL4增强级)》借用了PP的结构和内容要求,包括安全环境、安全目的和安全要求(安全功能要求和安全保证要求)等内容,以及CC标准预先定义的安全保证级别(EAL4)。同时,结合国内信息安全产品产业的实际情况,我国信息安全标准还规定了产品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以及产品的测试方法。有些标准描述产品分级要求时,还考虑了产品功能要求与性能要求方面的影响因素。 国外信息安全现状 信息化发展比较好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非常重视国家信息安全的管理工作。美、俄、日等国家都已经或正在制订自己的信息安全发展战略和发展计划,确保信息安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美国信息安全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美国国土安全局,分担信息安全管理和执行的机构有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国防部等,主要是根据相应的方针和政策结合自己部门的情况实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2000年初,美国出台了电脑空间安全计划,旨在加强关键基础设施、计算机系统网络免受威胁的防御能力。2000年7月,日本信息技术战略本部及信息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