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清代郑板桥《墨竹图题诗》

郑板桥阅读答案

郑板桥阅读答案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个性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个性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郑板桥当县令时,私自开仓济贫被罢官。 郑板桥把卖字画的钱发给老百姓。 5、用()给文章分成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郑板桥是清朝书画家,从小聪明好学,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第二段:郑板桥的诗书画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第三段:郑板桥被罢官后,用卖字画的钱救济穷人。

第四段: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怀念。 【郑板桥原文】 郑板桥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之后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个性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相关阅读】 郑板桥读后感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 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 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 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 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 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郑板桥”阅读训练及答案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阅读后问题: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3)“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参考答案】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1)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2)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3)“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 4、简要地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

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满分作文赏析案例: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题跋四副不同,各有别意,书法飞白走笔,运用自如。书画意境睥睨天下,桀骜不驯,自据一格,舍我其谁。六分半体至此已成熟完善,应是壮年巅峰之作,追求简洁大方,极致纯一。是为真迹。 图片: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导读: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原文: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 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

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1.七言诗15首 2.七言诗英雄诀 3.无题七言诗 4.七言诗句 5.李白七言诗汇总 6.赞美春天的七言诗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郑板桥集_板桥善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题目。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 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 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 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 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 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 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 ①殊:根本。②寝陋:丑陋。③易:轻视。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 ⑤畅:酣畅。⑥匕箸:调羹和筷子。 5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主人日再食.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54.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竹石(郑板桥李传波精品竹石画赏析

竹石--李传波竹石画作品赏析。一直以来,在所有咏竹诗中,让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郑板桥创作的七言绝句《竹石》,每次品读,眼前似乎都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颗颗挺拔坚韧的竹子傲然挺立,让人肃然起敬。 《竹石》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竹子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郑燮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表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红竹画《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红竹画作品《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击打,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竹石,在李传波先生的国画竹子中非常常见,除了以上两幅作品之外,李传波先生还有几幅不同题诗内容的国画竹子作品,接下来也为大家展示一下: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些花儿被打落了很多花瓣,树的枝杆也让风刮断了,可竹子还是傲然挺立着,从中脱颖而出。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李传波精品红竹画作品《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竹,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备受国人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竹子曾被不知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古语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比喻人的气节。因此,李传波的竹石画非常适合家居办公装饰,凸显自身品位的同时又能彰显气节。

美术鉴赏 郑板桥艺术成就

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 1郑板桥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 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 2 郑板桥的人文主义情怀 2.1善待自然 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2.2造物为师 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3形神生意统一 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 2.4 定则化机 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 2.4.1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 2.4.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4.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 2.4.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 2.5 美丑相成 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 2.6 以少胜多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2.7 自树其帜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吸收各家之长。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教学教材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郑板桥爱子之道》原文、注释、翻译、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选段】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选自清代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有删减) 【注释】郑板桥简介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 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翻译】我五十二岁才有个儿子,哪有不疼爱他的道理?但是爱孩子一定得有规矩方法,即使是孩子们在一块游戏玩耍,也必须使他时刻记着对人应该忠厚,做事要稳妥,不能急躁。我不在家,儿子就归你管教。要紧的是必须培养他的忠诚厚道的感情,消除残酷冷漠的性情,不能认为他不是你的儿子,无法像亲生儿子一样管教而暂且纵容姑息。家中仆人的子女,总也和我们一样是生活于天地间的人,应该同样爱护,不能让我的儿子欺负虐待他们。凡是给孩子们鱼肉果点等,应该平均发放,使孩子们欢喜蹦跳。假如让我的儿子坐着独吞好吃的,而叫仆人的子女远远地站着观望,想吃而不能够吃上一丁点,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必然会可怜自己的孩子,但又拿不出什么办法,只得把孩子叫走,这样做岂不叫人像割心挖肉一样难受吗? 【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的词。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 3.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意思符合即可) 3.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简评】清代大文学家郑板桥到五十二岁始得一子,他自然十分疼爱这个儿子。但是他主张,“爱子必以其道”,就是要讲究爱子的分寸、方式和方法。郑板桥去山东潍坊当知县,把儿子托其弟弟带着。儿子不在身边,但他还是时时刻刻挂念着儿子的教育。他在给弟弟的信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儿子立志,“明理做个好人”,而把“中举、中进士、做官”看成是“小事”。为此,郑板桥给自己的儿子立下三条规矩:一是要为人“忠厚”,“驱其残忍之性”。他主张要从平时培养起来,就是在与别人嬉戏玩耍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忠厚之情”。二是要在学习上防止一般“富贵子弟”的浮夸作风,要向那些虽然家道贫寒但学业有成的“佳子弟”学习。三是要学会平等待人,就是对家里佣人的孩子,也“要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郑板桥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优良道德品质,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爱子之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如果教育不当,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不良影响。“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假爱。郑板桥对待子女是严中见爱,爱中有严。他“爱之必以其道”。应该说,他的爱子之道,是有许多地方值得后人借鉴的。今天一切爱子者和一切爱高材生的师长,也当从郑氏“爱之必以其道”中汲取教益。如果忽视德育,说不定还会造就出“不肖子孙”来。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郑板桥》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郑板桥》练习题 及答案 郑板桥是清朝的一位书画家。小时候,他聪明好学,但家里很穷,夜里读书没钱买灯油,他经常到附近一个古庙里,借着佛灯读书。后来中了进士,当了县令。 郑板桥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他的诗大都来自现实,来自生活,言之有物,读起来妙趣横生。 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乱石铺路,但是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感,自成一家,这就是他的“板桥体”。如今还有不少人在模仿他的书法呢! 郑板桥的画也闻名于世。他特别喜欢画兰、竹、石。他认为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郑板桥在淮县当县令时,因那里闹灾荒,他私自开仓救济老百姓而被罢官。从此,他回到家乡以卖画为生。可他有个怪脾气,一些财主、官吏依仗财势叫他画,他却偏不画。 郑板桥卖字画所得的钱,大多数给了穷人。他身背一个长口袋,卖画的银子放在里面,一路散发给穷苦百姓,走到家银子也散发光了。 郑板桥活到七十三岁。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

财富,永远值得我们怀念。 1、从短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写下来。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 闻名于世——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 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板桥体”的特点是 4、简要概括郑板桥同情穷苦百姓的两件事。 5、文中用给文章分成了四段。概括段意。 1、独树一帜妙趣横生万古不移 2、联系上下文解词语。 妙趣横生——美妙的情趣,充分地表现出来。 闻名于世——全世界都有名。 3、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郑板桥一生杰出的成就是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号称“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特别喜欢兰、竹、石的原因是什么? 兰花四时不谢,竹子百年长青,石头万古不移,是值得歌颂的。 “板桥体”的特点是:他写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如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赏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两句写“新枝”与“老干”的关系:新枝之所以能够高于旧枝,是依赖于老枝的扶持。这两句由竹子本身的生长生发开来,有象征的作用。“新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即一个时代的青年晚辈;“老干”则代表着老一辈、长辈。这两句是说,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新生的力量却少不了老一代的积极扶持与栽培,因此,后辈不能忘却前辈的扶持教导之恩。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说来年新生的竹子会更加茂盛,暗示了新生力量在老干的扶持下将会更加强大。

这首诗,现在用来歌咏老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功业,也用来表达对老师长辈的感激之情。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

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

365夜故事(一)_郑板桥画竹

有一次,李惮和郑板桥两人一起来到镇江。金山寺的大和尚听说李惮到了,就立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惮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光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李惮两眼笑成一条缝,非常得意,就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惮说:“咦!人家请的是我,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不就能一起去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惮一听,高兴得连连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抬高身价呀!” 第二天,李惮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乘摆渡船过了江,就看见大和尚已在寺院的门前迎他们了。大和尚双手合十,陪着李惮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惮心里想,他找我没有别的事,总是想要些字啊画啊,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小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惮引到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啊,墨啊,砚台啊,宣纸啊,摆得停停当当。 李惮再看看郑板桥,心里想,你还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来气啦!他想:我装一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他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只好忍住不吱声,便托起了砚台。 李惮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见砚台从郑板桥手中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李惮一见,好端端的一张宣纸,从下端向上角染了墨黑墨黑的一道杠子。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条墨杠儿,断断续续,真是“顶天立地”。李惮的脸气得像个紫茄子。他把笔一摔,对着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急得满脸通红的李惮,又看看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惮心里想,“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这时,郑板桥毫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因为这张宣纸,是派人从安徽宣城定做来的大开张,如今让这小书童泼了一下子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书童充能手?他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惮并不吱声,自己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上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划划、点点、戳戳。哎!“大黑杠子”竟变成了一丛墨竹,清秀挺拔,像真的一样亭亭玉立在眼前。大和尚不由得脱口说道:“妙哉!妙哉!好一幅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

郑板桥作品欣赏

郑板桥作品欣赏 兰竹双清立轴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是江苏兴化人。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逝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

丙辰科二甲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 兰竹双清立轴 这幅《兰竹双清》即是板桥最为擅长的兰竹。板桥以简劲笔锋、淡墨勾勒出坚硬的坡石,坡石基本无皴擦,以行笔顿挫为点苔之意,坡石渐尽处,三株细竹挺拔而起,竹杆极细,但挺拔有姿,绝不柔弱,即使最左处初发嫩枝,亦柔韧有劲。叶肥翠欲滴,以深浅墨笔撇捺而出。板桥主张书法入画,以此可见运笔使墨功力。竹叶聚散有度,磊落潇洒,秀洁清明。旁边坡石夹缝处生出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doc

《郑板桥知潍县》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及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郑板桥,乾隆间知①山东潍县。值岁连歉,板桥乃大兴工役,招远近饥民,修城凿池,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粜②,有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曰:“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黥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 (选自《板桥全集》) [注释]①知:掌管。②平粜(tià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窭(jù)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黥(qí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 [文化常识] 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 ⑦陈⑧乞 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 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 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 参考答案: 郑板桥知潍县 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2.(A)3.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 返回查字典首页

联话清联十大家之二郑板桥

联话清联十大家之二 郑板桥 郑板桥之联,在于立意新,下笔新,用字新,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他的诗文功力和绘画功力,常由诗入联或画入联。而且联中不带僻字,如寻常字面,经名家之手便成妙品。赠李方膺束云归砚匣; 裁梦入花心。此联为赠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联,主要是赞其出神入画的绘画艺术。上联手可摘云,仿佛可以拾束白云放归砚盒。下联写梦,移情写景,将梦境裁入花心,似自我陶醉。束字和裁字用得颇妙,将虚景化成实景,由此可见李之作画手段高超。杂题洗砚鱼吞墨; 烹茶鹤避烟。此联两个居士生活情节出自钱慧安的《烹茶洗砚图》,无疑是山居隐士生活的描写。上联溪边洗砚,游鱼吞墨,仿佛要沾一点文学气息,富有情趣,吞字刻画灵动。下联烹茶,似是扫来竹叶烹茶叶,鹤子避之。整联雅逸,只不过现实社会的压力却使人过不得这种生活 可想想现实社会的人又何其耐得了空山幽谷的寂寞。 自题春联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此联拟人比喻生动,灵采飞扬。上联与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处的春风是把梳子,柳是美人。下联与老杜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本质的赞扬。只不过老杜的诗句比较正经,老郑的则有十分欣喜的流露。整联放得开,收得拢,把春风夜雨两种寻常事物用诗意化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得生机十足。放字,梳字,瞒字,润字,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力学的美感。在郑板桥的联作中诸如杂题联:“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如自题联"漫扫白云看鸟迹;自锄明月种梅花",如题兴化城隍庙联“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等等,都在用字章法上颇有讲究,联眼扣得住。二。联中有画 郑板桥联画皆精,所以在他的对联作品中,有许多联中有画的精美之作。如题扬州勺园联:“移花得蝶;买石饶云。”八字已然生机盎然,风姿绰约,也给人们带来美好的遐想。如题江苏苏州留园联:“ 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此联可谓观察入微,绘声绘色,寓情于景,极尽渲染,得见天趣,似动态写生画。如自题一联:“花落家僮未扫;鸟啼山客犹眠。”此则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联,极为优雅的山居环境。再细品以下几则作品。题扬州瘦西湖月观月来满地水;

四年级郑板桥爱子答案

四年级郑板桥爱子答案 【篇一:四年级语文阅读试卷】 语文学科四年级竞赛试卷 一、课内阅读 (一)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很乖。它会找个 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与不过问。可是,它决 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 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 让你给它抓痒,或者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 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的叫唤,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得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 高兴。她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它什么都怕,总是藏起来。可是他又那么凶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 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1、用 2、“屏息凝视”的含义是什么?突出了什么? 3、《猫》的作者是著名作家(),他笔下的猫性格有些(),表 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既(),又();二是既()又();三是既()又()。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之情。 (二)爬山虎的脚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 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 地方,反面伸出技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它紧 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 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