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山水画

魏晋山水画

山水画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当权者纵情享乐、腐化堕落。失落的统治阶层,饮酒作乐,逃避山林。加之,这一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出世思想滋生。而一般的统治阶层的知识分子,不是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便是消极隐退,明哲保身。于是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史上产生了山水诗,绘画史上则产生了山水画。山水画开始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纯粹的山水画开始出现,出现了一批象宗炳、王微那样隐居不仕,辟召不就的志士高仁。他们无力改变什么,却不想奴颜婢膝侍奉权贵。于是他们隐居山林,寄情山水,把酒论道。将个人恩怨,爱国热忱,悲愁与无奈寄托于山水之间,于山水中寻求解脱。

《画山水序》与《叙画》是他们艺术思想的精华。虽然他们没有山水画作留传于世,却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山水画创作的精辟论述,至此开启了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大江之源。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建立于古老的哲学思想之上的。无论外在形式,还是内在精神都充盈着深厚古老的东方文化的气息。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就深深地烙上时代的印记,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兴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在一定意义上,山水画使以往绘画的教化功能转变为一种畅神功能,使作者从对世俗社会的关照中收绘目光转而朝向自然、自我。把对自然山水的亲近与观赏视作实现自由超脱的人格理想。这也是中国画一直以来独立于世界画坛而历久弥新的奥秘所在。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处处都能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在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有“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的叙述。王微的《叙画》里也有“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的思想。其中的“道”就是自然宇宙的法则。 贤者澄怀味象”,古代文人们自许为贤者,虽不及“圣人”,但可以通过努力、澄清胸怀,摒除杂虑,虚心学习,多方体验。从而“味象”即“观道”“得道”。圣人是由内而应外的,而贤者则是由外以充内的。我们可以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文人是以山水体现他们的哲学观点和人生理念的。人们对自然寄寓了深厚的情感,借自然物象发展他们的世界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