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推断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

文言文中,除了实词之外,还有一批数量可观的虚词。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经常见到,在高考也经常考到。“之乎者也焉矣哉,用得不错是秀才”,从古人的这句话中,能够就看出文言虚词的重要性。这些虚词,在表达上各自具有不同的意义或语法作用。所以,我们就有必要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又因为语言环境不同,它们的意义和用法也会不同,这也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基础之后,能够灵活机动,学会推断。

【考纲透视】

2009年普通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这个要求,要从两个层次加以把握:一是“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即《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中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是指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加以解释的水平,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空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

【解题技巧】

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须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推断。以下方法能够协助我们解题。

一、看语法结构。

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其语句的组合都靠的是语法。因而,借助语法结构分析,能够协助我们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臣之壮”是主谓短语,“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我见相如必辱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辱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辱”的宾语,代词,代“蔺相如”,可译为“他”。

再如: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膏腴之地”和“要害之郡”都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二、看前后内容。

辨析虚词前后的语句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比如“而”作连词,有几种情况最易混淆,即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最简单的区分方法就是考察“而”前后内容的结构,如果是非动词性内容,则不能表示承接关系。反之,则可将“而”前后的内容调整次序实行辨析,表承接关系的“而”表示动作的先后性,所以前后内容的次序绝不可颠倒;至于表递进关系的“而”则表示后面的内容较前者更进一步,所以次序不能颠倒。只有表并列关系的“而”其前后的内容能够颠倒,且意思基本不发生变化。

如在《过秦论》一课中,“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此句中的三个“而”所连接的内容,能够前后对调位置,大意未变,因而表示的都是并列关系;“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瓮牖绳枢之子”是形容陈涉之穷困,“氓隶之人”是说陈涉社会地位低,是下层百姓,“迁徙之徒”是指被征发的人,更无地位可言。所以,此处的“而”表示的是递进关系,突出陈涉的身份之卑微。

再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遂扫石而.坐”与“弃甲曳兵而.走”,第一个“而”所连接的“扫”与“坐”都是动词,且这个词的顺序不能颠倒,有先后之分,所以这个“而”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弃甲曳兵”修饰“走”,描绘出的是“走”的情态,表修饰关系。

三、看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进而推断出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例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利乘便”为同义复用,“因利”就是“乘便”,“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再如: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并且前后两句,结构完全一致,连接的都是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在此课中,还有其他类似例子,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该句中的“以”和“而”也处于对应位置,表修饰关系,连接的是状语和中心语。

四、看特殊句式。

要准确把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可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实行推断。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句式当为“有何厌”,“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爪牙之利”和“筋骨之强”都是定语后置句,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之”作定语后置标志(中心词+之+定语、中心词+之+定语+者),可不译。

五、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能够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③其.真不无马邪?(韩愈《马说》)

这三句中的“其”均为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就不同。第①句中的“其”表示的是祈使语气,可译为“还是”;第②句中的“其”表示的是揣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③句中的“其”表示的是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再如2009年高考安徽卷第5题,“乐其.无已乎”和“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句中的“其”表示的都是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六、看语言环境。

同文言实词一样,特定的语言环境,决定着虚词的不同用法。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例如“不拘于.时”与“学于.余”中的两个“于”字,所处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名词前,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用法的不同。“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七、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的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这些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

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

③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④是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所以”。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八、看教材例句。

高考试题中,文言虚词用法题共四组,八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四个句子一般都出自课本,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从对近几年高考中选自课本的例句能够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六国论》《游褒禅山记》等。所以,只要熟悉课本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的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答案。这也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常用之法,即“由内而外”,以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

例如,2009年高考山东卷第10题D项,“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和“若属皆且.为所虏”,后句出自《鸿门宴》,是考生比较熟悉的句子,“且”字是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一般可译为“将要”;前句的句意也非常明显,也是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因而,这两句中的“且”用法相同。

【提升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

A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B

不出,火且.尽。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

C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

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

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参考答案】

1.C.解答此题,可从语法的角度来分析虚词的意义和用法。C项中,两个“与”字都是介词,可译为“跟”“同”。注意:在区分“与”是连词还是介词时,能够尝试将“与”前后的事物对调,对调之后,意思不变的是连词,反之是介词。A项前一句的“则”,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后一句的“则”也为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B项前一句的“且”,为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的意思。D项前句的“之”前面是名词,后面是形容词,后面的形容词又是修饰限制前面的名词“宇宙”“品类”的,所以这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之”的语法功能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后句的“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2.D.对本题,可主要从语气表达的角度来分析、解答。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用于词尾,无实义。

3.D.“事之不济”是主谓短语,因而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孤之有孔明”也是主谓句。A项“后事之师”是偏正短语,其“之”是助词,作定语的标志,可译为“的”。B项的“之”为指示代词,可译为“这”。C项“知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知”的宾语,所以“之”是代词,指“道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