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小故事

张仲景的小故事

【篇一:张仲景的小故事】

摘录: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

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

为穷苦百姓看起病来。

张仲景治穷病

东汉时期,洛阳一带常年荒旱,瘟病流行,人们缺医少药,不少人

死于病魔。这事传到了张仲景的耳朵里,他不顾年迈多病,从南阳

来到洛阳行医。无论官宦之家还是庶民百姓,凡来求诊的人,张仲

景都热情接待,细心诊治,每每药到病除,以至于声名远播。

一个冬天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仲景家的门就被一个叫李生的孩

子叩响了。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李生见了张仲景后,怯生生地说:大人,您是神医,求您可怜可怜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给我看看

病吧! 张仲景让李生坐下,拉过他的手,认真地切起脉来,然后又看

过舌苔、气色,最后肯定地说:你根本没有病。

我有病!我是穷病,请大人诊治! 李生声泪俱下地说。原来他父母双亡,他卖掉全部家产后才勉强安葬了父母,可现在地主又逼他还账。因

此他恳求张仲景为他开一剂灵丹妙药,医治他的穷病。

张仲景听了李生的哭诉,很久没说话。他行医多年,治好的病人不

计其数,但治穷病还是头一回。他让弟子给李生取了两个馍,又沉

思良久,写下了一个药方:白茅根,洗净晒干,塞满房屋。

李生看到这个药方后,十分纳闷,但又不好细问。他回到自己住的

破庙后,就召集穷苦人家的孩子,到茅草地里刨起茅草来。不几天,他们就把村子附近的茅草都刨完了。李生住的那个破庙,里里外外

被茅草根塞得满当当的。

这年冬天,洛阳一带没落一片雪。第二年春天,也没下一滴雨,空

气干燥,疫病蔓延。洛阳城的达官贵人都争先恐后地请张仲景看病。张仲景让弟子在这里应诊,自己则来到李生所住的村子,为穷苦百

姓看起病来。

针对这次疫情所表现出来的病征,张仲景开的方子里都少不了白茅根,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其他医生见张仲景如此用药,也都暗中

仿效。这样,没过多久,白茅根便成了奇缺的金贵药材。药铺里卖

断了货,张仲景师徒就介绍他们去李生那里购买。李生见穷人来买,就少收或不收钱;见富人来买,就高价出售。

这场瘟疫过去后,李生大赚了一笔。他用这笔钱到京城买回粮食,

分发给穷苦百姓。因李生为乡亲们办了好事,乡亲们纷纷过来,合

力帮他修建了一间茅屋。从此,李生有了自己的住处,过上了安稳

的生活。

李生感念张仲景恩德,更惊叹他的先见之明,便问张仲景是如何判

断出疫情的。张仲景不慌不忙地说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他根据一

冬无雪、气候干燥、百病杂生的现象,推测来年春天瘟疫定会流行。而那荒郊野生的茅草根有清伏热、消瘀血、利小便的功能,正是治

瘟疫的良药。

【篇二:张仲景的小故事】

【名医小故事】医圣张仲景(1)散文吧>>>【名医小故事】医圣张

仲景(1)张机,字仲景,南阳人,约生活于公元150~219年,人

称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奉为医门宝典。1800多年来,仲

景及仲景医学思想如火红的太阳和皎洁的明月始终释放着美的光辉。本人从美之人、美之源、美之业、美之术、美之用等方面对仲景其人、其事、其业、其术、其用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让仲景医学思

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一、美之人

(一)亦善亦美张仲景

(二)亦医亦药张仲景

东汉末年,在社会极度动荡的大背景下,仲景能够淡泊名利,潜心

医术,尤其能在戒律森严的封建大堂上为广大民众诊疾问病,其德

不可不谓至圣。他秉承先人遗训,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

融祖国医学理、法、方、药于一体,开祖国医学辨证论治之先河,

其学术思想被视为“中医之魂”,其功不可不谓至圣。他独创的数百

首神奇妙方及六经论伤寒、脏腑辨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寓八纲、治则述八法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在海内

外沿用近两千年而不衰,其业不可不谓至圣。正因为张仲景举圣德、圣功、圣业于一身,因此,被后世赞为“医圣”,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被后人奉为“医门宝典”,当为事出必然。

张仲景不仅是伟大的医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药物学家,他开创了

精辟的中药炮制理论,确定了独特的药物炮制法则,树立了完善的中

药炮制典范。张仲景实属我国中药炮制学的始祖。

(三)亦儒亦佛张仲景

据历史学家考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默认或接受

了南阳人张骞从西域带回的佛学思想,从此,佛文化在南阳逐渐传

播开来,不少文人志士,对佛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加以研究和接纳。早于张仲景诞生71年的我国科学史上的伟大先驱者南阳人张衡,在《西京赋》中就曾引用“桑门”、“舍利”、“白象” 等佛教用语。对

于善学博引的张仲景来说,在当时文化大背景下佛学理念自然会对

他产生深刻影响。在他为民众救疾扶厄的生涯中,处处彰显着“慈悲

为怀,普度众生”的佛学情怀。在他撰著的《伤寒杂病论》医学宝典中,也曾先后择录了《阿含经》中诸如“地水火风”、“六识闭塞”、“四百四病”、“一百一病”等佛学用语。但作为唯物主义医学家,仲

景一生学佛、用佛而不信佛。

(四)亦哲亦博张仲景

张仲景是伟大的哲学家:通观《伤寒杂病论》,始终贯穿着阴阳五

行的哲学思想,用阴阳的相对性和可分性,阐释复杂多变的伤寒疫情,

用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理论,辨识内科杂病。并以阴阳五行哲学思

想为指导,开创性地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独创祖国

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张仲景伟大就伟大在能把哲学理念引领到

医学领域,在发展了哲学的同时又完善了医学。

张仲景是伟大的预言家:西晋大医学家皇甫谧在他的《针灸甲乙经

序言》中记载:“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

四十当落眉,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

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

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皇甫谧与张仲景近乎同一时代人,这段记载绝非皇甫谧虚构之言,这一历史事实证明了张仲景是一位伟大的预言家。

(五)亦吏亦黎张仲景

张仲景是一位民本主义思想极其强烈的政治家。相传他官至长沙太

守之后,目睹伤寒疫情肆虐百姓的悲惨状况,竟不顾封建社会森严

戒律,每逢当月的初一、十五就在大堂上为长沙民众诊疾问病,挽

救了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这一“大堂行医”的壮举,早

已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的千古美谈。也印证了张仲景这位亲民政治家

的气度和风范。

张仲景本是一位来自民间的布衣郎中,据南阳民间传说:仲景青年时

代就医技大长,誉满宛城,当他听说襄阳同济药堂有个名医“王神仙”

有治疗搭背疮的经验时,立即带上行李,跋涉几百里拜‘王神仙’为师,

对王神仙在药性、医道各方面的独到之处,一一牢记,仔细琢磨研究,待技艺完全掌握后,方返回故里,继续给百姓治病。另据传:当

张仲景知道茅山老道用五方神的名字命名的方子“青龙汤”、“白虎汤”、“朱雀汤”、“理中汤”、“真武汤”能治疗许多疑难病症时,不远

千里,赴茅山求教。

张仲景不耻下问,经常到民间学**治病方法,据传:救治自缢的人工

呼吸法便是从老乡们那里学来的。

(六)亦破亦立张仲景

在政治上张仲景改革了封建社会“礼不下庶民”的弊政,造就了“大堂

行医”的历史绝唱。在医学上力改“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业内顽疾,打破医经与医方相互分离的局面,将祖国医学理、法、方、药融为

一体,促进了祖国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在医学领域张仲景除了独创数百首神奇效验的经方之外,尚有六经

论伤寒、脏腑辨杂病、三因类病因、辨证寓八纲、治则述八法及未

病先防、既病防变等医学理论的创新。其发明的人工呼吸术、溺水、自缢抢救术等至今仍被中、西医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未完待续)

2017 qq:

【篇三:张仲景的小故事】

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2012-05-28 11:17:37 新天综合张仲景是东

汉著名医学家,医术精湛,而且心地善良,心怀百姓。东汉末年,

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

除疾医病。而据说饺子的出现和他施药治病有莫大的渊源。

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于是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

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

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

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

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

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将这种药名称之为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

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

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

一碗汤。

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一段时间过后,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到大年初

一时,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

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时吃,以纪念张

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从此,饺子逐渐成为了人们喜爱

的食物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