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文化

蜂文化
蜂文化

蜂文化

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勤劳勇敢的人类祖先从原始的黑熊

猎食野生蜂巢受到启迪,开始猎食石蜜、岩蜜,保持健壮的体魄,来统领部落

与家族;开始山洞养蜂、岩洞养蜂、古树洞养蜂。小小的蜜蜂集天地之灵气、

汇自然之精华,给人类带来一个取之不尽的甜蜜源泉,它让人们充满着青春的

快乐和健康的幸福。

蜜蜂与大自然共存、与花草同生,勤劳采集、生存亿年、繁衍不息,给人

类以启迪,产生并形成了很深很广的蜜蜂文化。

蜂文化篇第一卷蜜蜂王国之四团结合作建设家园

蜜蜂是一群体方式生存、生活的。我们之所以称其为"蜜蜂王国",就是因

为蜂群是一个有机整体,法规严明,分工协作,信息灵通,上下统一,俨然是

一个讲民权、重文明的王国社会。

工蜂、雄蜂、蜂王等各种蜜蜂相辅相成,分工协作,群策群力,共用维系

着蜜蜂王国的勃勃生机。在这个国度里,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偷奸耍滑

的现象,所有成员之间彼此以诚相待,共同奋斗,发展壮大自己的家族。

蜂群为其成员提供了劳动、生活的必需条件和可靠保障,在群体呵护下每

一只蜜蜂都在努力发挥着各自的本领,尽情享受生命的乐趣。任何一只蜜蜂一

旦脱离群体,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不但一事无成,生命之忧随时存在。其结果

只能是飘零游荡而死。

采集是蜜蜂的一种本能行为,也是蜂群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由工蜂负责。各种必备的食品及物资全部由工蜂负责到自然界中采集。蜂群需要什么,工蜂

就采集什么,决不会无组织、无纪律地任意而为。它们将庞大的采集大军整编

为许多特种兵团,采集花蜜的、采集花粉的、采水的、采集蜂胶的诸路队伍,

统一部署,协调行动,各司其职。

通常在一个蜂群里有着数以万计的工蜂,却只有一个蜂王。蜂王样子十分特殊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它有一个半甚至几个工蜂那样大。

在一个正常的蜂群里,蜂王从冬末起就每天产卵,一直到秋末为止。开始的时候,蜂王每天产卵几十个,然后增加到几百个。到了产卵季节的高峰期,蜂王每天产卵2500个--等于它自身的体重。也就是说,蜂王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为这个王国传宗接代。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哪一个生物在繁衍后代方面比蜂王做得更出色。

而雄蜂可算是蜜蜂王国的花花公子,超级情圣,除了爱情,几乎没有任何责任和工作。在正常情况下,工蜂数量占蜂群的99%,其余的百分之一(蜂王除外)是身体比工蜂大得多的强壮而且丑陋的多得雄蜂。

雄蜂的唯一工作就是繁殖传种,除此之外,它没有任何任务。

蜂王产卵,工蜂劳作,雄蜂交配,各司其职。各有侧重又精诚协作,总是圆满完成任务,保证了蜜蜂王国的和谐安定,繁荣昌盛,是蜜蜂王国形成了一个绝对高效的集体。

蜂文化

蜜蜂是一种品德高尚的昆虫,在它们身上,有许多可贵的东西,它是动物世界的娇娆者,动物们都向它投来敬仰的目光。那么,蜂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

特征之一:聪明、能干、技艺高超。

蜜蜂虽是昆虫,但它们重教、好学。它们尽管没有文字、没有教科书,但它们凭借言传身教,能很好的把酿蜜技艺代代相传。它们酿造的蜂蜜,科技含量很高,不仅味道甜美,而且营养丰富,无菌无毒,能长期保存,堪称名牌珍品。试想,蜜蜂在没有电力、没有锅炉、没有一定设备的条件下,竟然能把一个工艺复杂的蜂蜜生产出来,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它们的聪明和能干。蜜蜂的好学精神,也是令人感动的。酿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究竟用哪些原料和辅料?怎么发酵、糖化?怎么衡温、保湿?如果不去学习,怎么会知道呢?可见,蜜蜂们的祖祖辈辈和子子孙孙都是勤学苦钻的博学者。

特征之二:勤劳、敬业、富裕强盛。

蜜蜂的勤劳,除了牛和马之外,其他任何动物都比不上。在百花盛开的时候,它们废寝忘食、早出晚归、不畏艰辛,不辞劳苦,不停地飞来飞去,飞到

万花丛中采集花粉,然后,将花粉送回蜂巢进行酿造。没有人给它们作过统计,一公斤蜂蜜究竟要多少花粉?如果说,一公斤蜂蜜需要十公斤花粉的话,凭蜜蜂的嘴含和脚沾,蜜蜂需要进行数万次飞行。可见它们需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

成任务。然而,它们并没有要求发工资,也没有要求发奖金,更不依赖领导安

排任务。那么,它们靠什么呢?靠的是自觉、靠的是热情、靠的是责任,靠的是忠诚。

蜜蜂的敬业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蜜蜂本来是技艺高超的建筑师,它们的

蜂巢,科技水平很高。但是,它们从来不把筑巢业作为"支柱产业",它们清醒

地认识到,只有制造业(酿蜜)才能支撑起蜜蜂家族的富裕和强盛。蜜蜂有远见

卓识,它们知道动物世界竞争十分激烈,谁的制造业占居领先地位,谁就主动,就胜利,就强盛。谁落后了,谁就被动,就失败,就挨打。动物世界的竞争在

某种意义上讲,是争时间,如果你用很大的精力和很多的时间以及很多资金去

搞筑巢业,就会耽误支柱产业的发展,其恶果是十分严重的。蜜蜂乃是昆虫,

它的"支柱产业"观,堪称是远谋深虑,比那些目为寸光的老鼠高明得多。

蜜蜂家族,是动物世界的富豪之家,它们酿造的蜂蜜自吃有余,还要赠送

给人类。由于生活富裕,它们不祈求上天的恩赐,不依赖别人的施舍,也不害

怕别人搞封锁、禁运。由于生活富裕,它们挺得直腰杆,说得起硬话,扬眉吐气,豪情满怀!

特征之三:团结、勇敢、保卫家园。

蜜蜂的团结和勇敢,表现在外敌入侵时,它们万众一心,团结一致,显示

了齐心合力的团队精神。在抗敌斗争中,每一个蜜蜂都勇敢地冲到前线,绝不

退缩。家园安危重于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舍生亡死,视死如归,它们的牺

牲精神,真是可歌可泣。蜜蜂能够强有力地抵抗外敌,很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有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勇气和决心;另一个是拥有能够战胜敌人的武器。它们的抗敌武器是自己身上的"蜇","蜇"是一种毒腺,可以使敌人中毒身

亡。莫看小小蜜蜂,它们有很强的战斗力,很多外敌望而生畏。纵有胆大妄为者,它们在蜜蜂面前只能是以惨败告终。

特征之四:善良,纯扑、重德爱洁

蜜蜂的善,表现在不搞以强欺弱,不搞强征暴掠,不搞称王称霸,不搞损人利已,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公平正义,和睦相处。

蜜蜂的良,最突出的要数良好的生活习惯了。它们不随地吐痰,更不随地大小便,也不随地丢垃圾。在它们的巢穴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它们采集花粉,不但不会损坏庄稼和其它植物,而且还会帮助传递花粉,让庄稼和其它植物更好地受粉育果。它们从事酿蜜,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也都处理得无影无踪。可以说,蜜蜂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世家。

蜜蜂文化,是一种美德文化,它们把"道德"作为衡量是非的"尺子"。不论是蜂王还是工蜂,其思想意识和言论、行动,都要接受"道德"的检验。所以,它们虽然富裕强盛,却没有特殊阶层,它们分配公平,没有贫富差距;它们走的是共同富裕的道路。据观察,一个蜂群能够秩序井然地住在一个巢穴,它们中有蜂王,有王就有臣,当然有层层当官的管理巢中政事。由于"德为治巢之本",当官的不敢搞贪腐。因此,蜜蜂社会没有行贿受贿,没有买官卖官,没有官商勾结,没有剥削压迫。上梁正了下梁也就不歪,长官廉洁百姓也就会遵纪守法。所以,蜜蜂社会不存在偷、抢、拐、骗和制假贩假,充满着诚信友爱。

蜜蜂社会,是一个文明、富强、和谐、稳定的社会。蜂文化是美德文化,值得为它喝彩,值得人们借鉴!

蜂王浆

蜂王浆实在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在全世界,它都有着很强的号召力。尤其是在中国,它几乎是"高级补品"形象大使。它,到底与众不同在什么地方?那些神奇的"作用",靠谱么?

蜂王浆是工蜂分泌的物质,用于喂养蜜蜂的幼虫。如果幼虫没有被选作未来的蜂王,供给就会比较有限而且早早"断浆",幼虫最后就成为工蜂。而对于成为王位继承人的幼虫,这种物质的供应就很充足而且终生不断。"蜂王浆"的

名称,就是来源于此。与工蜂相比,蜂王的成熟期短--平均在半个月左右,而

工蜂则需要二十天以上;寿命长--蜂王可以活几年,而工蜂则只有几十天的寿命;有生殖能力--蜂王每天可以产下几百枚卵,而工蜂一般终生都不能产卵。

基因是相同的,仅仅因为吃的东西不同,就长成了完全不同的形态。这种

现象在自然界如果不是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罕见的。多年以来,人们相信蜂王

浆中含有某种"蜂王决定物质",或者促进生殖系统成熟的性激素。不过,经过

多年的寻找,都没有发现它们的存在。直到二三十年前,随着分析检测技术的

进步,才有人在其中检测到了睾丸激素的存在。不过浓度实在太低,一毫升纯

的蜂王浆中所含有的量只有人体中正常含量的几十万到一百万分之一。这样的

浓度,没有显示出生物学活性。

为什么蜂王浆中没有发现有实际意义的性激素,却又对蜂王的形成有如此

明确的作用?是还有人类没有发现的"未知性激素",还是因为其中的常规物质"

协同作用"产生了这样的结果?比如2005年有一项日本的研究就宣称发现蜂王浆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产生微弱的雌激素作用。过去的几十年科学家们提

出了各种假说,不过没有一种得到明确的证据。所以,直到今天,这也还是一

个未解之谜。

有意思的是,当科学家们拿蜂王浆去喂动物的时候,却依然观察到了促进

生殖的作用。比如喂了蜂王浆的兔子,生殖能力和子宫发育要更好一些。1978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是给鹌鹑喂食大量的蜂王浆干粉,结果鹌鹑的成熟期缩短,

下蛋更多。这一现象在母鸡中也得到了验证。它对于人的影响会怎样呢?有传说它能够提高精子和卵子的质量,从而增强生殖能力。不过在学术文献数据库里,只能找到一项埃及针对不孕人群的小规模研究,结论是服用蜂王浆和蜂蜜混合

物把怀孕比例从对照组的2.6%提高到了8.1%。从科学的角度,要做出蜂王浆能够帮助不孕的结论,这样的一项实验还远远不够。所以,蜂王浆对人体生殖系

统有什么样的影响,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蜂王浆的广告总是喜欢列出它含有多少种"营养成分"以及含量,用以论证

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但是这样的数据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人体需

要的不是"多少种营养成分",而是每种成分的量有多少。考虑到蜂王浆的服用

量--不会有人像蜂王一样把它当作"主粮",这些列出来的营养成分都可以从常

【精选】石柱县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规划-精心整理

石柱县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规划 根据“西南地区(山区和深山区)逐步建设成为我国的养蜂生产基地、特色蜂蜜生产基地、优质蜂产品生产基地”《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为了打造石柱中华蜜蜂产业,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目标,为早日实现绿色生态经济强县贡献力量,特制定石柱县中华蜜蜂产业发展规划。 一、石柱县中华蜂蜜现状。 简介: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是东方蜜蜂的一个亚种,是我国独有的蜂种资源,除最西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重庆等省市数量最多,家养历史悠久。中蜂躯体较小,头胸部黑色,腹部黄黑色,全身披黄褐色绒毛。嗅觉灵敏,善于采集种类多而零星分散的蜜粉源。耐寒性较强。飞行敏捷,善于逃避敌害。中蜂有7000万年进化史,其抗寒抗敌害能力远远超过西方蜂种。中蜂为许多植物繁衍采花授粉功不可没,为苹果授粉率比西蜂高30%,且耐低温、出勤早、善于搜集零星蜜源,对保护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现状:石柱县有较长的饲养中蜂历史和习惯,部分农户也有一定的养蜂经验。据调查表明,以中益乡养蜂农户为最多,养有中蜂3000多群,其余沙子、冷水、黄水、金铃、金竹、马武、洗新、黄鹤、龙潭、新乐、桥头、三益等12个乡镇均有少数农户养

蜂,养有中蜂2000多群,全县总的中蜂数量约5000多群。 存在的问题:一是饲养规模小、商品化生产程度低、经济效益差,抑制了农户饲养中蜂的积极性;二是饲养技术落后、疫病防治水平低,制约了中蜂产业的规模发展;三是没有蜂蜜专业营销机构进行组织和引导,缺乏产销衔接,使我县的蜂蜜产品没能进入大市场,更没有品牌和知名度;四是蜂蜜产品没有通过标准化加工和相关认证,无法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五是目前中蜂产业规模不大,效益不明显。 二、石柱县中华蜜蜂产业发展优势。 丰富的森林资源,湿润的季风气候,独特的自然条件,宽松的政策环境,为石柱中蜂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中蜂产品保健功效认识的不断加深,蜂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越来越大,为石柱中蜂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二,石柱县山区面积广阔,森林覆盖面积14.2万公顷,已查明的野生植物2216种,山花资源丰富,蜜蜂采蜜范围广泛。加之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水充沛等自然条件,为中蜂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中蜂具有抗病力强、抗寒力强、繁殖力强、分蜂性强、嗅觉灵敏、飞行敏捷、可采低浓度花蜜等特点,有利于管理,有利于蜂群的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利用零星蜜源,非常适宜山区农村各家各户可分散饲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山东蜂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征求

山东省蜂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蜂产业是我省品牌特色农业产业之一,为提升我省蜂产业发展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规模与效益居于全国中上游。2014年我省蜜蜂存养量40.3万群,占全国总养量的4.7%;蜂蜜产量1.4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1%;蜂产品产值约6亿元,占全国总产值的3%;蜂蜜加工出口量1.7万吨,占全国总出口量的13.1%;出口金额3941万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金额的15.2%。 表1:2001-2013年我国蜂蜜产量及出口与内销比例变化情况

图1:2008年至2011年全国各省蜂蜜产量统计 表2:2014年蜂蜜出口前十位省市统计表

2.蜜粉资源丰富。我省蜜粉源植物丰富,多达220余种。主要有荆条、刺槐、枣树、泡桐、苹果、玉米、棉花等。其中,刺槐330万亩、果树900万亩(其中包括苹果400万亩、枣树55万亩等)、玉米4000万亩、棉花1000万亩、蔬菜3000万亩。全省除11月至翌年2月无蜜粉源外,其他月份均有蜜粉源。 3.产业链日趋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省逐渐形成了包括蜜蜂养殖、产品加工、机具生产、授粉应用在内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据统计,2014年,全省境内蜂群放养量近100万群,全省蜂蜜、蜂王浆年加工贸易量分别达到35000吨和500吨,分别占全国的7.8%和16.7%。 4.组织化程度较高。截至2014年底,全省年销售额过千万元的蜂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0余家,60多家蜂产品企业通过认证(企业食品生产许可)。目前全省省级蜂业协会1个、市级和县级蜂业协会12个,养蜂合作社153个、社员1600多户;全省养蜂户5292户,蜂业从业人员(含加工企业职工)2万余人,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养蜂专业合作社和养蜂基地、企业与蜂农互促共赢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5.支撑体系较强。2008年,成立了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山东省蜂业与蜂产品质量检验所。我省拥有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综合试验站1个。由东营市蜜蜂研究所与五征集团联合研制的全国首款养蜂移动平台,

蜜蜂产业项目实施方案

XX镇20XX年发展蜜蜂产业实施方案 一、编制依据 为有效助推我县“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和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20XX年实施“产业建设年”精神,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产业状况,按照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2个支撑产业的要求,实现脱贫产业全覆盖,确保收入来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扎实助推20XX 年全县脱贫摘帽。根据《XX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特色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2年)》、《XX县20XX年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暨产业建设年实施方案》和《XX县20XX年度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使用方案》精神,结合我镇减贫目标,特制定本方案。 二、基本情况 (一)XX镇概况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东部与XX镇相连,南部与XX 镇相接,西部、北部与XX区、XX区接壤,国境线长达XX公里,辖X个村委会XX个村民小组3722户,总人口126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612人,占总人口的83.88%,农村劳动力9084人。少数民族有12220人占总人口的96.60%,是一个集以佤族为主的“边、山、少、穷”为一体的贫困镇。 镇人民政府驻XX村,距县城78公里,全镇国土面积128.89平方公里,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谷深,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镇,全镇可耕地面积21664亩,常用耕地面积19017亩,其

中水田9333亩,旱地9684亩,森林覆盖率58.8%。2017年全年人均占有粮410公斤,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715元。 (二)项目村概况 XX镇20XX年发展蜜蜂产业覆盖5个村委会35个村民小组556户1613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 1.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政府驻地西面,村委会距镇政府2公里,边境线长8.8公里。全村辖4个组民小组,201X年末,共423户1457人,有劳力1070人;有建卡贫困户185户629 人,占总户数的43.74%,占总人口的43.17%;最高海拔2200米,最低海拔1100米。年平均日照2158.8小时,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20℃,平均降水量2450毫米,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耕地面积2326亩,其中,水田1017亩,台地1309亩;有林地面积29616亩,以种植业生产为主,人均口粮242.8公斤。 2.XX村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政府驻地西南面,村委会距镇政府15公里,距县城62公里,国境线长3公里。全村有11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共有农户1120户3794人,最高海拔2100米,最低海拔980米。年平均日照2158.8小时,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5℃,平均气温20℃,年平均降水量2450毫米,属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有耕地面积7347亩,其中,水田2693亩,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全国养蜂业十二五 发展规划

沁水养蜂业 一、产业名称:蜜蜂养殖业 二、产业县域发展现状 沁水县是山西省养蜂第一大县,蜂群存栏33252箱,蜂蜜产量1330吨,蜂业总产值1662万元(蜂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2.2%),养蜂数量、蜂产品产量、蜂业总产值多年来一直稳居全省首位。 三、产业历史文化及产业地域优势 养蜂业是沁水县最具特色的传统养殖业之一,早在上世纪60年代,沁水就成为山西养蜂名县,山西农科院、山西农大等科研院所养蜂科技人员,曾长期驻扎沁水开展养蜂科研及技术推广工作,给沁水培养了一大批农民养蜂技术能手,为沁水成为全省养蜂第一大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沁水蜂蜜以其优良的品质被外贸部门确定为优质免检出口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沁水养蜂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养蜂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 1.养蜂生产总体保持稳定发展。中国养蜂生产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发展较快,处于快速上升阶段,1988年全国蜂群数量达到780万群。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全国蜂群数

量下降到680万群。近年来,中国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全国蜂群数量达到820万群,蜂蜜产量上升到40万吨,蜂王浆和蜂花粉产量均超过4000吨,蜂胶350多吨,养蜂业总产值达40多亿元。 2.标准化饲养和区域化发展进程加快。各地不断创新蜜蜂饲养方式,更新养蜂机具,加快生产科技推广,加强疫病防控,养蜂业标准化规模饲养发展很快。全国蜂群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31千克增加到的48千克。浙江、四川、湖北等传统养蜂大省的饲养优势得到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养蜂业产值在全省畜牧业中居第三位。黑龙江、吉林等新兴养蜂基地迅速崛起,蜂群饲养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近十几年来,中国蜂产品加工逐渐摆脱传统的作坊生产模式,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加工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开拓能力明显增强。蜂蜜、蜂王浆等传统产品加工稳步发展,蜂花粉、蜂胶等新产品不断推出,蜂产品花色品种和数量日益丰富。全国涌现出一批出口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中国出口蜂产品金额超过10亿元,比1999年增长 80.3%。 4.养蜂业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作物增产作用进一步增强。养蜂业具有投资小、见效快、回报率高的特点,按照一个家庭蜂场饲养100群蜂,正常年份每群蜂纯收入约300元计算,每户年收入可达3万元,带动农民增收作用明显。当前蜜蜂授粉业发展正呈方

蜂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蜂蜜,主治心腹邪气,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我区养蜂历史悠久,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作为旅游产品的蜂蜜,价格不断攀升,产品供不应求,许多农民在养蜂中得到实惠,部分农户和林业转产工人通过养蜂致富,养蜂业日趋成为我区农村庭院经济发展的特色养殖项目和热门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养蜂产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还可以丰富旅游产品,更好的为旅农林产业链建设服务。 一、我区蜂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区蜂产业在林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积极引进活框养蜂新技术,大力开展中蜂改良,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蜂改良初见成效。年以前,我区养蜂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蜂产业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发展状态。年开始,实施中蜂改良计划,地方财政每年投入一定资金用于中蜂改良,区政府从年到年,每年给乡镇下达中蜂改良任务,并请一名专家连续三年负责对我区中蜂改良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区中蜂改良3440箱,占全区中蜂饲养量的35%左右。活框养蜂年产蜂蜜吨,占全区蜂蜜总产量的%。通过中蜂改良,促进了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蜂蜜产量的不断提高。 蜂蜜产量不断提高。统计显示,目前中蜂饲养量突破1万箱,蜂蜜产量54吨,产值达到万元。蜂蜜产量与年的21吨相比,增加33吨,增长倍,与年至年10年平均产量的吨相比,增加31吨,增长倍。 规模养蜂不断显现。四组的养蜂农户邹万明养蜂数量达220箱,年养蜂收入4万余元,纯收入2、8万元,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一项达到7000元;五组的养蜂规模120箱,产蜂蜜1200斤,收入2、8万元,纯收入2万元,家庭人均养蜂纯收入5000元。村民,养蜂60箱,年产量1000斤,年收入万元。镇村,全家4口人,年养蜂38箱,其中改良32箱,年产蜂蜜500斤,收入7500元,人平养蜂收入1875元;村望开全,养蜂50箱,年产蜂蜜800斤,收入1万元。退休职工,在村养蜂54箱,年产蜂蜜800斤,收入万元。林场把养蜂作为林下产业发展,年职工养蜂404箱,产蜂蜜6060斤,产值9万元,年养蜂800箱,蜂蜜产量达到万斤,创产值24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养蜂50箱以上的大户不下于100户。 二、我区养蜂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养蜂业虽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中蜂改良取得成效。但从我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及旅农林产业链建设要求的整体上看,中蜂改良步伐仍显缓慢,差距仍然很大。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活框养蜂新技术推广缓慢,养殖技术仍然落后。目前,全区采用活框养蜂新技术的只占整个养蜂业的35%左右,绝大部分蜂农仍采用传统方式养蜂,导致全区养蜂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一是对活框养蜂新技术认识不足;二是养蜂人员素质较差,难于系统掌握活框养蜂新技术;三是部分农户缺乏必要的改造蜂箱、添置蜂具所需的启动资金。 管理体制不够理顺,配套服务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在蜂业发展上管理机构不明确。以前属外贸部门管理,外贸局撤销后,挂靠商务局外贸科,而商务局外贸科人单力薄,加上没有资金扶持,以致从年至今基本没有机构和人员负责蜂业发展。二是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年至年林区专门聘请一名专家对我区中蜂改良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却忽略了培养本地“永久”牌技术人才,即是有也由于年龄偏大,难以胜任工作,致使我区目前中蜂改良技术人员青黄不接。三是缺乏蜂产业的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目前我区还没有蜂蜜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对蜂蜜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缺乏研究。四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是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引导和提供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缺乏新式蜂箱、

广西蜂产业发展规划

广西蜂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广西蜂产业发展基本形势 (4) (一)主要成绩 (4)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6) (三)发展机遇 (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9) 三、主要任务 (9) (一)普及推广蜜蜂授粉促进农作物增产技术 (9) (二)完善蜜蜂良种繁育体系 (10) (三)转变养蜂生产方式 (10) (四)做好蜜蜂疾病防控 (10) (五)构建质量检测和标准体系 (10) (六)扶持龙头企业,研发高端产品和创造品牌 (11) 四、产业布局 (11) 五、主要项目 (11) (一)现代农业蜜蜂授粉示范基地建设 (11) (二)培育蜂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1) (三)广西蜂产品检测体系建设 (12)

(四)蜜蜂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12) (五)蜂王浆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12) (六)特种蜂蜜生产基地建设 (12) (七)蜂业培训中心建设 (12) (八)养蜂业协会和养蜂合作社建设 (12) (九)蜜蜂授粉专业化蜂场建设 (12) (十)高附加值蜂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12) 六、保障措施 (13) (一)行政推进措施 (13) (二)政策法规措施 (13) (三)技术措施 (14) (四)经营管理措施 (14) 附图:蜜蜂养殖及蜂产品加工规划布局图 (16)

蜂产业是广西畜牧业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作物产量、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保障广西蜂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广西生产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广西蜂产业发展基本形势 (一)主要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蜂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巩固提高和稳步增长三个阶段。进入新世纪后,我区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养蜂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和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蜂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蜂产业发展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 1、养蜂生产蓬勃发展。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我区的养蜂生产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全区蜂群总数达到46万群,居全国第7位;蜂蜜产量1.2万吨,产值约5亿元;规模养殖蜂场(意大利蜂场120群以上,中蜂80群以上)2000多个,从业人员5000多人。蜂群数量较2005年的37.4万群增加8.6万群,发展速度较快。国家已充分认识到我区蜂产业的地位,国家现代蜂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已在广西养蜂指导站内设立,该站是全国21个综合试验站之一。 2、蜂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相对于畜牧业其他产品而言,我区蜂产品加工起步较早,能力较强。目前全区已有4家专门从事蜂产品加工的企业,包括梧州甜蜜家蜂业有限责任公司、南宁市全健蜜蜂养殖场、南宁蜜博士蜂业有限公司、柳州天保蜂产品有限公司,企业设计加工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