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眉山

苏东坡与眉山
苏东坡与眉山

苏东坡与眉山

1036年阴历12月19日,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城西南纱縠行。

眉山属于成都平原。岷江从川西北高原峡谷中穿越而出,在平原上流淌,肥沃了平原,富庶了平原。岷江南行,平原向南延伸。岷江傍龙泉山南行,一路风景旖旎。彭祖山、江口汉墓群、苏洵墓、蟆颐观、大旺塔、中岩寺,直到乐山大佛,都在这条风景线上。

平原向西,则有长丘山系绵延起伏。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当年爬过的山,主要属于这个山系。二山夹一平原,这是眉山的基本地形。

“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唐《通义志》)岷江在眉山一带水清见底,称作“玻璃江”。又因为江中盛产一种耶鱼,被唤作“耶江”。大诗人陆游当年过眉山,情不自禁留下诗句:“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从此以后,眉山有了响亮的名称:千年诗书城。

笔者曾作《眉山》诗一首:“君问家何郡,千年诗书城。玻璃江中鹤,蟆颐山上云。登楼望远景,升塔怀幽人。峨嵋高万世,三苏传福音。”作为三苏故里人,我很自豪,这里不光是三苏故里,还是千年诗书之城。玻璃江中白鹤无数,蟆颐道观气象非凡。远景楼、大旺塔上观光遐想,无一不好。在平原上远眺,峨嵋山近乎仙山,高不可及,却永远激励着人们去攀登。朱德总司令到三苏祠题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三苏可比峨嵋。三苏为家乡传送着福音。换句话说,他们就像眉山人民的保护神,有了他们,家乡的人民有福了。

千年诗书城,陆游是有感而发。宋代,眉山是全国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之一。眉山浓厚的读书风气带动了全国。两宋,眉山考上的进士近900人。单是苏轼兄弟考上的那一年,眉山参考进士的就有四五十人,考上进士的达十三人。苏东坡则是事

实上的状元。三苏在京城掀起一股浪潮,由此无人不知眉山。人人读书向学,眉山成了全国的一面旗帜。陆游,以及无数像陆游一样的后来者,路经眉山,定会念及苏东坡,三苏之事令他们浮想联翩,不能不慨然而吟诗。

苏东坡出生在眉山,的确是眉山人之福。

但是,苏东坡成为苏东坡,离不开眉山。

家乡,故土,这是一个人必有的情结。家乡与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家乡,像血脉一样长在一个人的身体里。除非人倒下,家乡不会忘。

苏东坡生在眉山,长在眉山。这一片土地让他成长为一个生龙活虎、理想饱满、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在这片土地上,他长成一个摩拳擦掌的初生之犊。

“这片土地让他成长”包含两个意思:这里的自然环境让他成长,这里的人文环境让他成长。当然,尤其是后者。

在历史上,蜀地是偏僻之地。眉山是西蜀之地,更是如此。秦朝以前,蜀地自成一体,是一个独立王国。“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感叹道。李白面向西蜀,

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已经是盛唐时候了。秦朝以来,蜀人虽归属于中央统治,但由于蜀地是盆地,周围都是高山,这里事实上还是独立王国。闭塞是蜀地的主要特点。

汉代,三个读书人在朝中做官,可能带动了成都一带的读书风气。司马相如、扬雄都是成都人,王褒是资阳人,离成都也不远。三人以辞赋开路,叫响一个朝代,这对家乡人肯定是有影响的。正因为有影响,美丽的寡妇卓文君才会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挑动。汉代,当是蜀人比较向学的一个朝代。

汉代的文风是“贵经术”,对蜀地有深远影响。苏东坡在《眉山远景楼记》中说:“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夏、商、周)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

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贵经术”,使得西蜀眉山尚存三代古朴之风。苏东坡就在这古风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通经学古”,饱读诗书。更重要的是,这种“以西汉文词为宗师”的文风让他在科举考试中直接受益。欧阳修为考官,力避五代种种“文弊”,苏东坡所学正好与欧阳修等人倡导的文风吻合,得以脱颖而出,夺得事实上的状元。

为什么苏轼兄弟乃至其父能在汴京一炮轰响,三苏之文何以能撼动北宋朝野,这的确与西蜀眉山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中原,乃至东部地区,“五代文弊”甚重,断然出不了三苏一样“新异”之人。三苏父子携三代、秦汉遗风进入中原,无异于三匹黑马跃入北宋历史,

不光是北宋朝野为之惊叹,即使千年后的我辈,也是要大为惊叹的。三苏从西蜀挺进中原,确实改变了中国历史。而这一惊人之举,正好突显出“眉山”这一“貌不惊人”之地。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可能跃出举世皆惊的黑马。

眉山在盆地之中,正好阻挡了“歪风邪气”的侵袭。它传承夏、商、周遗风,传承汉代“贵经术”之风,将“纯正”的东西确保、固守。三苏父子以民为本,心忧天下,这是蜀地之风、眉山之风“孕育”的结果。

西蜀虽然偏僻,毕竟有一个成都平原,在相对独立的蜀地,成都成为大都会。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为什么呢,成都是一个富庶之地,和平之地,生活悠闲自在之地,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李白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一个年轻人如果入了川,就不想回故乡了,甚至不想为远大理想再奋斗了,这让远在故乡的家人如何受得了,一个人年老了,就正好呆在蜀地享受,哪里还愿意到外面去漂泊流浪,

在三苏名动京师之前,“蜀人不好出仕”。不好出仕有多种原因:身陷盆地,消息闭塞,出仕机会太少,不是真的不想出仕;其次,远离朝廷,自成一体,不出

仕又何妨,这是不想去外地做官罢了,在本地做官还是很好的;再就是真不想做官,生活富足,何必做官,做了官还要到处“宦游”,呆在老家何其好~这种观念自然影响着近在咫尺的眉山。两宋一朝,眉山举进士者近900人,宋以前则寥寥。“学而优则仕”。我不想做官还学什么,所以三苏出现之前很长时间,眉山没有读书的风气。当然,也与宋初战乱有关。苏东坡说:“自孟氏入朝,民始息肩,救死扶伤不暇,故数十年间,学校衰息。”“孟氏入朝”是指赵匡胤平蜀,五代后蜀国主孟昶降宋。

学校不兴,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致命的。如果一个地方始终没有学校,这个地方必然没有生气,必然没有前途。

还好,大宋皇帝亲自劝学了。宋真宗赵恒写了《励学篇》,很有意思,抄录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结尾意旨清晰:男人想了平生愿,一条出路,读书~皇帝亲自劝学,读书的风气就浓了。即使是偏远的眉山,也兴起了读书之风。苏洵二姐夫的哥哥石昌言、苏洵的二哥苏涣、苏洵的舅子程浚(程夫人之兄)就是在这一读书之风吹拂下眉山较早举进士的人。而这些人的成功,几乎将眉山带入人人向学的时期。

“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嗟叹,观者塞途。其后执事与诸公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于是释耒耜而笔砚者十室而

九。”(苏轼《谢范舍人启》)苏涣的成功使他成了眉山的明星,家家“追星”,学苏涣放下农具拿书本拿纸笔。难怪两宋眉山会出那么多进士~而三苏在这样的语境中崛起,也就顺理成章了。

苏东坡开始读书了。他酷爱读书,有伯父作榜样,他有追赶的劲头。他读书入迷。据说他在牛背上看书也看得津津有味。

他不是书呆子,他一面入迷地读书,一面又能开心地玩耍,醉心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且看他写的《书晁说之考牧图后》:“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苏东坡在牛背上读书就像乘船一样舒坦,多么有诗意~这种诗意源于川西坝子与读书之风的谐调,源于富庶富足的成都平原带来的闲情自适。苏东坡喜欢这种闲适味儿,喜欢这样一种慢节奏。他后来坚决反对王安石下猛药似的变法,与此有关。他从容自如的气度来自何处,也与此有关。

儿时的天空多么广阔。他在家乡的平原和山地奔跑,嬉玩,放牧牛羊,读书吟诗。美丽富庶、充满闲情的家乡是诗意的家乡。诗意像血液注入小小苏轼的体内。他成长为真正的诗人:他不光把诗意带入诗、词、文、赋中,也带入生活中,带入仕途中,带入一生的旅程中。诗意的苏东坡从儿时就迈出了步伐。

眉山三苏祠就是苏东坡的家。“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是时乌与鹊,巢彀可俯孥。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异

鹊》)五亩之家,是他儿时的乐园。看鸟儿饲食、欢叫,童心向善,美丽纯真。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瑕

惜。”(《送表弟程(之元)知楚州》)童年的嬉戏,欢乐,总是让身陷仕途的苏东坡一再回忆。“回忆”的意思是,童年通向真善美,看似无知的童年却为一生定向,只有回忆才能确保人一生行走在真善美的路上。

小小苏轼的身影活跃在眉山家乡的土地上。他不光嬉戏追逐,也放牧牛羊,也热爱劳动。据说他是种植松树的能手,亲手栽下数万棵松树。他在《戏作种松》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嬉戏,放牧,读书,栽松,如此等等,构成诗意的童年,难忘的童年。将这样的童年一直带在路上,自然能确保他与诗意同步,与真善美同步。

苏东坡在一生的旅程中,常常回忆童年,回忆眉山老家。他还常常与弟弟苏辙一起回忆,兄弟唱和之时,会忆起儿时在老家读书的情景,嬉戏的情景,亲人相处的情景。《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中华何处不踏青,眉山踏青更有味。你看,路旁饮水之人何其悠闲,游人踏青,车轮先已碾进麦田。“正好”,“未怕”,眉山人踏青何其舒适自在~

眉山人骨子里就有一种闲情自适。苏东坡《和子由蚕市》回忆道:

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衣食苦艰,却偏好游乐,且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何其辛苦,却非得要有一春之闲。闲时,“共忘辛苦逐欣欢”,只说高兴,不提辛苦。眉山人这种“享受生活”的劲儿差不多是与生俱来。这一点,川西坝子都类似。比如今天四川人打牌的风气,就由来已久。四川人不管有没有钱,富不富有,都爱坐到牌桌上,一坐下就天塌下来也不管。骨子里要求闲,人之常情,但四川人特别突出,眉山人更其突出。

习俗对一个人会有极大影响,苏东坡也不会例外。西蜀,眉山的慢节奏生活,必然会在苏东坡身上注入同样的元素。他会有反思,反思习俗中的弊病,反思习俗

对故乡、对人的制约,但也会受益于习俗,在习俗中获取正能量。我始终觉得,他那样激烈、那样坚决地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一定是老家的习俗与生活在他身上形成了一股反抗的力量,他作为反叛者,得益于眉山老家。

老家眉山始终珍藏在苏东坡心中。他一生常常回忆眉山。与老家相关的诗,他写了很多。

1056年,父亲带着他和弟弟去汴京参加科举考试,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次年三月,兄弟二人高中进士,三苏父子名动京师。五月,程夫人去世,正风光无限的三苏父子急忙回家奔丧。1059年11月,服丧期满,苏东坡举家赴京。1065年,王弗病逝。1066年,苏洵病逝。苏轼兄弟扶丧而归。1068年12月,苏轼兄弟服丧期满回京。从此,兄弟俩再也没有回过老家眉山。苏东坡在老家总共生活了二十五六年。与故土、亲人共处的二十多年,对他的一生已经足够重要了。

有二十多年的记忆,有祖先的丘墓,有亲人长眠,足以让苏东坡一生仰望回顾。眉山是一个巨大的引力场,总是牵扯着苏东坡的目光。《游金山寺》:“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他游金山寺,看到长江,就自然而然想到老家眉山就在江水发源之地。他想登上绝顶望家乡,宦游的东坡先生那时感慨必然很多。

1059年离家时,一家人顺岷江而下,父子三人都写了《初发嘉州》诗。苏东坡云:“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父子三人都作好去京城大干一番的准备,一路浩浩而歌。但是,故乡始终就在身边。虽然“飘已远”,仍牵扯着自己的目光。

1068年苏东坡最后一次离家时,亲友送行,种荔枝待他而归。他作《寄蔡子华》感叹:“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故乡飘已远”,故乡是真的远了,欲归而未归,人生到此无奈也~“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

游。”(《送张嘉州》)在仕途栽了跟头,老家就来照面了。什么官也不想做了。如

果实在要做官,就做老家的官吧。做“汉嘉守”的滋味想必东坡先生最懂。也只有做这“汉嘉守”,才能慰藉先生疲惫的灵魂。

仕途失意之时,他常常想起老家,想着归隐。苏辙也是如此。兄弟俩多次商量着摒弃官场,同归故里。苏东坡和遍陶诗,追慕渊明之心甚切。但兄弟俩心忧天下,治国平天下的梦想不灭,终未能回归故里。最终他们只能长眠于异乡——河南郏县一个叫小峨嵋的地方。小峨嵋与峨嵋山遥相呼应,也算灵魂回家了。

关于苏轼

关于苏轼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也无风雨也无晴------谈苏东坡的幽默和旷达33 连着三节课我们都是以苏轼为例讲关于人格修养,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们且不说人格太次会如何,那个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之内,那是法律问题或者道德问题,我们讨论的是,如果一个人不把自己的人格修养得具备一定的魅力,那么在当今社会,甚至可以说难于生存,更不必说要发展、要实现自身价值,因为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性情乏味的人合作共处。我们之所以拿出几个课时来讲苏东坡,理由就在于他可以说是古今第一性情中人,在他有生之年,无论什么处境都活得很快乐,有声有色;在他去世之后,留给历史长河的是无限精彩和穿透时空限制的人格魅力。真是说不尽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幽默谈起。 “乌台诗案”的时候,苏轼与续娶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已经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尽管被排挤出朝廷,展转外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妻子和家人生活总还是平平安安,可是“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鸡犬”(孔文仲《孔氏谈苑》,孔文仲比苏轼小一岁,完全同时,记载应该是很真实的),丈夫突然要被捉入京城大牢问罪,夫人王闰之当然吓得不行。如果不是苏东坡,换一个人,他顶多是安慰妻子,“别害怕,没什么大事”,这无疑是空话,不会产生安抚妻子的作用,再差劲一点的男人,没准哆嗦得比他老婆还厉害。而苏轼怎

么样呢?他给妻子讲故事:当年真宗皇帝去泰山封禅,回来时听说有个隐士,叫杨朴,安贫乐贱,吟诗自娱,不愿为官,就特意召见来了。皇上问杨朴:“你天天跟朋友吟诗唱和,那么这次有没有人给你作诗送行啊?”杨朴回答:“没有。只有我老妻吟唱一绝。”皇上很惊喜:“你夫人也会作诗?不妨诵来朕听听。”杨朴不愿意。皇上非让他诵来不可,他才诵道:“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你可别以为这是打油诗顺口溜,它严合格律。皇上哈哈大笑,就把杨朴放回去了。故事讲完了,玩笑还在继续:“夫人若是想救我,何不也吟诗一首?”我们设想一下王闰之的反映,她也许会嗔怒:“都什么时候啦,你还这么没正经!”可是她的心镇定下来了。 幽默不是滑稽,不是耍贫嘴,它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充满自信的表现。宋人笔记当中,关于苏东坡幽默的故事很多,大多数是他和文人朋友之间的雅谑玩笑。比如有关吃鱼的两则:和尚佛印是东坡的好朋友,虽是出家人,并不戒酒肉。一天煎了鱼下酒,东坡来了,佛印急忙把鱼藏在磬底下了。东坡已经看见了,进门就说:“今日特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说:“你堂堂学士怎么连这么俗的对联都不知道?积善人家庆有余嘛。”“哦,磬(庆)底下有鱼(余)啊,那就拿出来吧!”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东坡有师生之谊,可他们并不拘师生之礼。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精编资料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 则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浏览,听说这里和尚品德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在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起来,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出巧联嘲讽和尚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某寺庙游览,寺庙的老和尚不认识他,又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一般的游士,便很怠慢地随口说了一声:“坐!”苏东坡坐下后,老和尚就按惯例向小和尚挥了挥手,说了一声:“茶!”苏东坡接茶在手,开始与老和尚谈论这座寺庙的历史,评论寺庙中的文物古迹。老和尚见他谈吐不凡,感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请他进厢房去叙谈。进到厢房,。老和尚改变刚才的怠慢口气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接着就请教姓名。当他知道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学士时,惊得“啊”了一声,连忙起身请苏东坡到客厅里。一进客厅,老和尚抢先上前用衣袖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对苏东坡说:“请上坐!”接着,直起脖子高呼小和尚:“敬香茶!”两人谈了一阵,苏东坡要告辞了,老和尚恭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微笑着提起笔来,全用老和尚的话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茶,香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这副对联,满脸羞愧。 罄有鱼(庆有余)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拓展】苏轼

苏轼 故事一: 一天,苏东坡和佛印禅师两人盘腿而坐聊天。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笑,没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自己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的和妹妹苏小妹说了这事。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象一尊佛。而你的心态象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象一堆牛屎了”。苏东坡听后面红耳赤。 从这个故事可以认识到,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 故事二: 一天,苏东坡到江苏镇江金山禅寺,看见大殿正中端坐的弥勒菩萨总是看着他微笑,苏东坡心生无限欢喜,顿时诗性大发,随口说:“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认为这首诗很好,回家写好后派书童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后提笔在上面写了“放屁”两个字,让书童带回交给苏东坡。 苏东坡看到佛印禅师批的“放屁”两个字,很不高兴,马上乘船过江找佛印禅师辩论。佛印禅师看到苏东坡气冲冲的样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被打过江来呢?” 从这个故事可以认识到,即使有如苏东坡一样渊博学问的大文豪,若不时常自我反省,同样也缺乏定力智慧!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苏东坡黄庭坚佛印

苏东坡黄庭坚佛印 苏轼,佛印,黄庭坚之间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其中的故事 情节又是怎样的呢? 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个人的故事一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 被苏轼欺负。 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 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 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 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 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 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 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 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 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个人的故事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 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 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 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 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 来打扰?” 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三个人的故事三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 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 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 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 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 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 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 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

论幽默苏轼

从幽默看苏轼 摘要:苏轼的诗词幽默诙谐,被人们津津乐道。用幽默诙谐表现耐人寻味的哲理,传递感人至深的感情。我们从幽默的特点对其文章进行分析,并阐述议论苏轼的诗词为什么幽默诙谐。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幽默溶入了东坡的生命和血液之中.成为他整个人生的一部分。 关键词:东坡风趣幽默旷达幽默特点外儒内道 正文 一、苏轼的幽默性格分析 1.1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宋朝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不但在诗、词、歌赋各方面显出他卓越的天才,同时也是绘画和书法的高手。苏轼生性方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甚雅好游山林。 首先,苏轼以自己的幽默诙谐和睿智机趣来消解人生中的悲剧性。他能运用幽默诙谐面对重重困难,有时甚至是厄运突至的环境。如《志林》记载:“真宗东封还,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为诗。召对,自言不能。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否??朴言:…无有。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拓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命其子一官就养。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妻子送余出门,皆哭。无以语之,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

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不觉失笑,予乃出。” [3]这是用极为平静的语气记载自己在湖州被捕与家人诀别的情形,但从妻子“皆哭”,“无以语之”等语,联系当时目击者所见就逮之时“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孔氏谈苑》)的情形,可以想见其时气氛之严峻,东坡全家之惊愕哀伤,祸患难测的忧虑。但东坡却以其急智,以一幽默的前代故事,缓解了当时气氛,减轻了家人的悲伤。遗憾的是,曾有一度,人们认为东坡的这种态度是玩世不恭。鲁迅先生说:“泪和笑只隔一层纸,恐怕只有尝过泪的深味的人,才真正懂得人生的笑。”我们说,只有设身处地的为东坡着想,才有可能认识这种幽默的力量。东坡这位具有独特幽默感的伟人,具有一种超群拔俗的人格,正是在这困厄突降的紧急关头,他表现了一种以智慧应付特殊困苦窘境的能力。在东坡这里,幽默产生一种力量,它能祛除人生压力,提高生活涵养。 其次,苏轼的幽默更多的是和自己的个人生活相关。 联系东坡曲折坎坷的人生,翻检其斑斓多采的诗词文赋,笑阅宋人有关东坡的笔记小说,东坡幽默诙谐性格易为人感知的是,东坡是一位能与他人共欢笑的人。他用特有的幽默表现出真正的人情味。在同僚、友朋、家人、甚或在下人、歌妓那里,他会用其生花妙笔,“戏作小诗,为僚友一笑”。如据《侯鲭录》载:“东坡在维扬,一日设客十余人,皆一时名士,米无章在焉。酒半,元章忽起立云:…少事白吾丈,世人皆以芾为颠,愿质之!?坡云:…吾从众!?坐客大笑。”冯梦龙《古今笑史》摘引此段记载后倡言:“唯不自谓痴乃真痴”。[4]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精编版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文/陈正华心境领导力创始人 苏东坡与佛印出城游行。佛印谓坡曰:“尔在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坡答曰:“尔穿一领玉袈裟,在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印云:“我口出佛,尔口出屎。”随从人呵呵大笑。(《东坡禅喜集》([明]徐长孺辑)) 此故事经后人演绎成为如下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禅师聊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佛印听了也笑笑。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继续说道:“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 经过演绎过的故事已与原文不同了,并被赋予了禅意。作为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也算一个演绎得很不错的故事了,不然的话,也不会流传的那么广了。 “投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当成外在的现实。当苏东坡说看到一坨屎的时候,意味着他内心就是一坨屎,佛印看到一尊佛,那么他的内心就是佛。两相比较,苏东坡落了下乘。从这个有趣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继续引申出佛家对恶语的态度。当有人对禅师恶语相向的时候,禅师不是反唇相讥,而是“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是左”(见《六祖坛经》),他骂他的,我自一心不动。另外,对于恶语相向的“他”怀的是同情心,悲悯心,而不是憎恶心。

苏轼的故事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谑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 兄妹戏谑粗俗联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有一天,苏小妹拿着一根老丝瓜对东坡晃悠着说: 我说一个藏尾联:老丝瓜殃似() 苏东坡一指池塘:新荷叶卷如() 兄妹二人会心大笑。 ——————————————————————————–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像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主持立即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轼的小故事

苏轼的奇闻异事 1、年少轻狂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委婉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苏轼?欺?师 苏轼考进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赏忠厚之至论》,其中有段落如下: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当时的判官梅圣俞,对苏轼的文章十分赞赏,但是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尧有关系吗?梅圣俞不明白这点,反复读过后,便去问苏轼,苏轼说答案在《三国志〃孔融传》中,可是梅圣俞将反反复复读了很多遍后,依旧没有发现出处,便又去问苏轼。苏轼只好老老实实答是自己的杜撰,梅圣俞更不解,苏轼便说《三国志〃孔融传》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说商纣王将妲己赏了周公,曹操问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应该有。苏轼便据此杜撰了这么一个故事,这使梅圣俞更加赞赏苏轼。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浅谈苏轼诗歌与佛教

浅谈中国诗歌与佛教 姓名:夏琳班级:09级本科3班学号:2009401008 摘要:当人们步入中国古代诗苑会惊奇地发现:佛教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远起魏晋,近至晚清,历代士人皆有咏寺院、佛理、禅机之诗,而历代诗僧也多有写社会、生活、自然之作;上达帝王,下至庶民,工诗者多涉佛教经义,佛门中亦不乏传世之作。 关键词:佛教、诗歌、文化、创作 正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社会生活中,诗作为一种带有深厚文化积 淀的心智之果,已经很深地渗透到各阶层人们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理解生活,净化情操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载体。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任何一种思想体系,都无一例外地在诗歌的王国中打下了烙印;或者反过来说,就反映中国文化而言,诗歌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佛教是西汉末年传入中国的一种外来宗教,几乎与中国的文学走向自觉同步。 儒家、道家、佛教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体。即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必须了解中国佛教。正如赵朴初所指出的:“不懂佛学就不能全面弄懂中国文化”。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者。相传,佛祖29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古印度佛教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18部派,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认为以往佛教只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长足发展。 佛教的基本思想包括四谛说、缘起论、业报轮回说和三法印等理论,其最根本的思想是一切皆苦、一切皆空。 佛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对中国文学发生重大影响。一是直接的影响,即佛教徒创作文艺作品,宣扬佛教的思想;一是间接的影响,即非佛教徒创作的有关文艺作品包含着佛教思想。这种重大影响的集中表现是从内容和形式上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新的意境,新的内容。 例如佛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形成了一种融汇梵文的新文学即翻译文学。其中很多佛经译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主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一部宏伟壮阔、想象瑰奇、文学色彩极浓而受到历代文人喜爱的佛经经典,日本有学者赞其为英国的宗教小说《天路历程》。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佛与牛屎”都在心里--佛印与苏东坡的一则趣事 文/陈正华心境领导力创始人 苏东坡与佛印出城游行。佛印谓坡曰:“尔在马上十分好,一似一尊佛也。”坡答曰:“尔穿一领玉袈裟,在马上好似一堆太牛屎也。”印云:“我口出佛,尔口出屎。”随从人呵呵大笑。(《东坡禅喜集》([明]徐长孺辑)) 此故事经后人演绎成为如下故事: 有一天,苏东坡去找佛印禅师聊天。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佛印听了也笑笑。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继续说道:“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经过演绎过的故事已与原文不同了,并被赋予了禅意。作为一个很有寓意的故事,也算一个演绎得很不错的故事了,不然的话,也不会流传的那么广了。“投射”,就是将自己的内心当成外在的现实。当苏东坡说看到一坨屎的时候,意味着他内心就是一坨屎,佛印看到一尊佛,那么他的内心就是佛。两相比较,苏东坡落了下乘。从这个有趣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继续引申出佛家对恶语的态度。当有人对禅师恶语相向的时候,禅师不是反唇相讥,而是“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是左”(见《六祖坛经》),他骂他的,我自一心不动。另外,对于恶语相向的“他”怀的是同情心,悲悯心,而不是憎恶心。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1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 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 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 有一次,苏东坡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赞颂佛的诗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台。”苏东坡想得到佛印的夸奖,即唤侍童送去给佛印,并嘱咐侍童记着佛印说了什么。 侍童过江来到金山寺,将诗偈交给佛印禅师。佛印禅师看过后,心想苏东坡虽然在字面上赞美佛的神威,但是骨子里却是在夸自己的文采和禅功。因此,提笔在诗后批下四个大字:“放屁,放屁!”然后封好交给侍童。 苏东坡急不可耐地等待侍童的佳音,可是当他看到大出意料的批语,十分气恼。他立即过江,找佛印禅师理论。他问佛印:“您凭什么作这样的批语,难道我不是一个维护佛法的虔诚弟子吗?”

佛印从容地答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东坡听了,惭愧不已,佛印这是说自己修行不够呀。 3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有一天,佛印问苏东坡:“学士看我像什么?” 苏东坡戏谑说:“禅师像狗屎” 佛印听了毫无愠意,淡然一笑。 苏东坡随即又问:“禅师看我像什么呢?” 佛印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看你像佛祖!” 苏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苏小妹问道:“大哥为何如此得意?”苏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苏小妹说:“大哥你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 苏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4

作文素材之苏轼故事二十五则

作文素材之苏轼故事二十五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

高中语文 1.4.3《赤赋壁》苏轼的故事(二)(备课资料)同步素材 苏教版必修1

1.4.3《赤赋壁》——苏轼的故事(二)(备课资料)同步素材(苏 教版必修一)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 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

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苏东坡的故事-苏东坡与苏小妹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拿妹妹的长相开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额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嘻嘻一笑,当即反唇相讥: 一丛衰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这诗讥笑的是苏轼那不加修理、乱蓬蓬的络腮胡须。女孩子最怕别人说出她长相的弱点,苏小妹额头凸出一些,眼窝一些,就被苏轼抓出来调侃一顿,苏小妹说苏轼的胡须似乎又还没有抓到痛处,觉得自己没有占到便宜,再一端详,发现哥哥额头扁平,了无峥嵘之感,又一幅马脸,长达一尺,两只眼睛距离较远,整个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当即喜孜孜地再占一诗: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一听乐得拍着妹妹的头大笑不已。苏家兄妹戏谑起来,可说百无禁忌,常常是语带双关,任你想象。 ——————————————————————————– 兄妹戏谑粗俗联 有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坐在向阳的地方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在旁边走过,看到这一景象,当即说道:―风吹裘裘毛乱动。‖说完笑眯眯地看着苏轼傻笑,一副得意的神气。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此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融化的雪水,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想也不想,顺口就说:―阳照壁壁水直流。‖苏小妹虽还年小,但已初解人事,当即羞红了脸,狠狠地看了哥哥一眼,飞快地跑开。 还有一次,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苏东坡从外回来,骑马经过,一见,立即说道:―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苏小妹犹豫了一下,但终究忍不住,将头微微扬起,半羞半嗔对哥哥说:―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有一天,苏小妹拿着一根老丝瓜对东坡晃悠着说: 我说一个藏尾联:老丝瓜殃似()

苏轼与和尚的故事十则

有一天,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到一座寺庙浏览,听说这里和尚品德不端,心里有点不满。那和尚听说来了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低头哈腰,毕恭毕敬,招待殷勤,又死皮赖脸地要求苏东坡题字留念。苏东坡握笔在手,疾书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去了凡心一点; 火尽炉寒,来把意马牢栓。 和尚为了炫耀自己,把这对联悬在庙内楹柱上。一些文人看了捧腹大笑起来,和尚莫名其妙。原来这是一副谜联,上联含“秃”字,下联含“驴”字,合起来是“秃驴”二字。 苏东坡出巧联嘲讽和尚 传说,苏东坡有一次到,某寺庙游览,寺庙的老和尚不认识他,又见他衣着简朴,以为是个一般的游士,便很怠慢地随口说了一声:“坐!”苏东坡坐下后,老和尚就按惯例向小和尚挥了挥手,说了一声:“茶!”苏东坡接茶在手,开始与老和尚谈论这座寺庙的历史,评论寺庙中的文物古迹。老和尚见他谈吐不凡,感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于是请他进厢房去叙谈。进到厢房,。老和尚改变刚才的怠慢口气说:“请坐!”并叫小和尚:“敬茶!”接着就请教姓名。当他知道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学士时,惊得“啊”了一声,连忙起身请苏东坡到客厅里。一进客厅,老和尚抢先上前用衣袖拂了拂太师椅,毕恭毕敬地对苏东坡说:“请上坐!”接着,直起脖子高呼小和尚:“敬香茶!”两人谈了一阵,苏东坡要告辞了,老和尚恭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微笑着提起笔来,全用老和尚的话写了一副对联:

上联:坐,请坐,请上坐 下联:茶,香茶,敬香茶 老和尚看到这副对联,满脸羞愧。 罄有鱼(庆有余)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禅师,叫禅 师如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

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 【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学《论语》等典籍,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淮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二,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其人,具有含容三教的气质,与纯粹的佛教僧人风格不同。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阿部肇一的《中国禅宗史》第三篇第五章有如下之描述∶…与其说佛印是佛教僧侣,不如视之为道家者流。而其儒学思想亦能与释、道二者相合。元丰五年九月,佛印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癴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匁之语(《感山云卧纪谈》下),颇有三教兼容,形成一宗的气概。了元(佛印)曾一度为地方官吏,二十八岁时出家(《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九)。由他过往的经历来看,令人不期而然会联想到其特异的佛教观。他虽然继承开先善暹的法统,可是其行动与思考却具有强烈的世俗意识。他经常参加酒宴而高谈阔论。所结交的朋友,僧人方面反而较少,倒是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常相往来。? 宋代之笔记小说中,常有佛印轶事之记载。可见师是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之名僧。其与苏东坡之交谊,尤脍炙人口。附录《宋人轶事汇编》所转载《宋稗类抄》一则,所载即其一例。 ◎附∶《宋稗类抄》(摘录自《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 东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以地远无人致书。有道人卓契者,概然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因请书以行。印即致书云∶…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万劫常住,永无堕落。纵未得到如来地,亦可以骖鸾驾鹤,翔三岛为不死人,何乃胶柱守株,待入恶趣。昔有问师∶佛法

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