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

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4.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朗读了全文并合作疏通了文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关注文章的内容。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共同了解一下吧。

(直接导入,并说明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研读第一小节

1.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2.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

学生回答:“请见”

3.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

(学生说,“请”是请求的意思,说明曹刿是主动求见鲁庄公的,说明他胸有成竹。也有学生认为这里体现了曹刿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学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还不到位,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

曹刿是何身份呢?

(学生在文中找到“其乡人”,可见,曹刿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

姓。)

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件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

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

(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两个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感受曹刿身上的品质,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请见”的“请”字所包含的信息了。)

“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

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

4.见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

(学生很快找到“何以战”,即作战的先决条件,有何准备。)

5.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

(这里我让一个学生读文中的对话,一个学生翻译它的意思,然后再概括。学生在逐句的朗读、翻译、概括中可以看到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了。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因为三次对话在翻译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的学生直接概括

的能力很有限,所以虽然前一课时中已经解决了字词的障碍,但阅读的过程中这样的提问一来可以让他们进行文言翻译的巩固,二来也可以让他们一步一步更好的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6.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

(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详细分析第一段之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的目光放到全段上,由分到总,又抓住“鄙”、“远谋”二字,为下面人物形象的归纳做好准备工作。)

(学生可以答出鲁庄公以为小惠小信就可取胜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而曹刿却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足见其“远谋”。) 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齐师伐我”时,鲁庄公的表现“公将战”,而曹刿却问他“何以战”。这里可以看出鲁庄公虽积极迎战,却显鲁莽,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仅仅是盲目的迎战。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

(三)、研读第二、三小节

1.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

2.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

怎样的表现呢?

(引导学生明确鲁庄公“将鼓”、“将驰”,两次举动都被曹刿否决了,说“未可”。直到“齐人三鼓”和“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

3.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学生很快看出,文章最后一段是曹刿在论原因。)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

(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文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分析“将鼓”、“将驰”两个词,这是鲁庄公面对敌军过于急躁鲁莽的表现,而曹刿的“未可”、“下视其辙”“登軾而望”就显得冷静从容得多。)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

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

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4.再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在作战和论战的过程中,是否又印证了曹刿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

(鲁庄公急于求战、急于追击的鲁莽行为以及他“既克而不知其故”的无知都可以看出他的“鄙”,而曹刿临阵从容冷静,抓准时机、详察敌情的周到考虑,卓越的军事才能又可以看出他的“远谋”。)

(这里其实也为后一环节——人物形象的归纳做了准备。)

教师总结: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

(四)品读课文,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

1.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来。) (经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细致的阅读中已经较为具体的分析了曹刿和鲁庄公的一些做法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归纳起来并不那么困难,我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

(1)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谋士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评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鲁莽无知。

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鲁庄公的“鄙”呢?

(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曹刿的“远谋”。)

(对于鲁庄公的形象,提醒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他的身上是

否也有优点呢?”给他一个公平的评价。)

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他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

他作战用刿,亲自参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他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可见,他是一位缺乏才能见识短浅的人,却又不失为一个明君。

(这一过程由学生讨论得出,使学生能够纵观全局,整体考虑,培养学生细心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2.《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

《曹刿论战》一文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

(1)、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

(2)、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文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

(3)、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夫战,勇气也,”解释了“击鼓”一事,“夫大国,难测也,”解释了“追

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文章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

(本课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的选材,详略安排得当。由于前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比较细致,且紧扣了“论”字,学生的归纳总结工作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课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曹刿论战》-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相关文学常识:长勺之战的背景,《左传》的相关知识。 2、理解掌握文中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强文言积累,理解课文内容,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训练。 3、学习课文的结构的详略安排。 4、对比衬托和侧面描写的写作技巧。 5、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 6、课文的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篇幅较短,但其中有不少的对话,应该引导学生读出相应的语气。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讨论探究,找出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联系现代汉语,在演变与沿革中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课内引导,课外拓展的方法学习课文。加强学生的文学积累。 3、联系《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4、将课文的学习与写作实践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将这些道理运用到生活、学习中。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详略得当的结构安排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难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比较阅读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 一、导入新课 导入:(目的:既增强学生的文学积累,也引出以少胜多的战例,引出课文)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 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 点拨:项羽的残暴和不善用人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教师板书课题、出处

《曹刿论战》说课

《曹刿论战》说课稿 第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为今后的文言学习都大有裨益;况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简练,意蕴深广,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课文。《曹刿论战》记载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语言简练概括,重点突出,剪载极为得体,体现了《左传》长于记事的特点。 2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文言文的体裁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理解重要实虚词的含义 (2)理清本文的线索。 (3)激发学生对以弱胜强的战术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 3.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本文的难点就是目标的(3) 第二、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第三、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四、教学过程。 (1)借用历史知识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初中阶段的中国历史课,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也略有所闻,也知道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 在而这些内容学生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因此,让学生先回忆自己学生过的一些著名的战役(特别是以少胜多的),这既能够巩固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好的气氛中开始新课的学习。 (2)运用多种诵读方式,读熟读懂课文。 学习文言文必须有大量的诵读,在学习的过程中,订正字音要靠朗读,划分节奏要靠朗读,熟悉课文要靠朗读,初解含义要靠朗读,巩固所学要靠朗读,背诵默写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曹刿论战优秀说课设计 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课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一、课文的特点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文章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文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 我今天所讲是本课的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文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文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分析课文内容。 2.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文中人物的形象。 3.鉴赏本课的写作特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也具备了初步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

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 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为:把握本文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 针对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课文分析细致,注重文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文本为基础,文言文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层次上,文言文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文言文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 2.将文言文字词的基础教学与课文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课文内容分析时,我也将文言文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文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 3.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

《曹刿论战》优质课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 学习目标: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过程: 一:正读(所谓“正读”,就是在课文教学之初、学生朗读课文之后,教师纠正读音,纠正语调。)导入: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巨鹿之战等导入。 1、个读、齐读课文。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读课文。 二、点读课文:所谓“点读”,就是从课文朗读转向阅读课文注释,要求学生“点”着课文注释,一个一个地读。) 1.要求同学们认真点读课文注释。 2.学生质疑问难,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教师点出应该重点理解的10个词:鄙安加信孚狱绩轼焉靡 4.学生边读课文边温习对课文注释的理解。 5.再朗读课文。 三、译读(所谓“译读”,就是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译课文,读读译译,译译读读。) 1.各人自读自译。 2.男生读课文,女生译课文,读一句译一句。 3.女生读课文,男生译课文,方法同上。 教师听学生的读与译,指出译得不当之处。再请同学们质疑。 四、品读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第一自然段: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 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a.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b.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3)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曹刿论战原文翻译说课稿教学设计阅读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争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键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教学本文,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并要求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其次应引导学生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材,组材,详略得当的特点,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贯穿始终,读读译译,想想品品,以读代讲,以品促读,让琅琅书声伴随课堂每一角落,让学生思考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全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这么一场战役,曾受到毛泽东同志的称赞,那就是战国时期齐鲁两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在这场战役中,鲁国以弱胜强。鲁国一个弱小的国家,为什么可以战胜强大的齐国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个究竟吧!请大家翻开课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 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 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

曹刿论战说课

曹刿论战第一课时姓名评价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刿()鄙()孚()徧()间()靡()轼()辙()2、用“/”线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了解背景,介绍《左传》, 4、预习课文后,请你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堂助学】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 又何间.焉肉食者鄙.何以.战 衣食所安.小惠未徧.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忠之属.也公将鼓.之 既克 ..夫.战彼竭我盈. 望其旗靡.再.而衰弗敢专.也 2、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当堂巩固】 1.很多词语在文言文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请阅读课文,按照示例的方式,找出文中其它古今异义的词语,写在下面。(至少再找出4个) 示例: 句子:牺牲 ..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句子:古义:今义: 句子:古义:今义: 句子:古义:今义: 句子:古义:今义: 句子:古义:今义: 2.文言文中有很多词语会随着语境的变化,意思和用法也随之发生变化。请阅读课文,按照示例的方式,找出文中其它一词多义现象。(至少再找出2处) 何以.战 示例:(以)() 必以.分人 ()() 3、《曹刿论战》选自《》,此书相传是时期所作,是根据写的体史书。 【课后作业】背诵全文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曹刿对战争的哪几个阶段进行论说? 2、曹刿认为战前应该做怎样的准备?用原文回答。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什么? 【课堂助学】 1、第一段就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019《曹刿论战》说课稿语文

《曹刿论战》说课稿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了解古代社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难?眨?⒄垢鲂裕?岣蛔约旱木?袷澜 纭?/SPAN> 二、课文的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赞扬了曹刿热爱祖国,关心国事的精神及其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此文在新教材中编入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从编者意图来看,显然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从而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本课精当剪裁,短小精悍,和第二课《陈涉世家》,第三课《出事表》相比,放在第一课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认识和吸收积淀古代文化。 2、教材单独组元,意在指导学生单元集中比较,比较中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今词义既有发展变化,又有继承、联系的特点。 3、教材注意到第六册的特殊地位,作为开篇,它是对前面 五册的总结,又是对前面文言文知识基础的升华与发展。对今后高中阶段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曹刿这个人物形象及其意义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借助工具书用自学的能力及圈点批注的方法掌握文言词语、句式。 2、把握人物对话,探究人物思想观点。 3、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重点是目标1、2。课文2、3段对于表达中心来说是本文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采用投影、小黑板、地图等媒体手段。 六、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七、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联系当今世界、国防、军事建设导入课文,同时板书“齐鲁长勺之战”,并点明战争的性质“以弱胜强”。 (导语深入浅出,简明而有启发性,符合这篇课文的风格。) 二、学生自学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曹刿论战》叙述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正确的战略,终于战胜了强齐的经过。课文以描写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所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必须取信于民,并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非凡的政治卓见和军事才能以及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曹刿论战》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先秦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在历史课上学生对此已有所接触。文章故事性强,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九年级的学生,通过七、八年级文言文的训练,已经初步掌握了翻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且积累了一些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内容方面有一定基础,对于文章的艺术特色也有一定认知。但一部分学生往往只将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因此应该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内涵,建立更加完善的文言知识系统。 教学目标: 1.掌握优秀文言篇章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常识,体会作品精于剪裁的布局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2.学习和理解人物对话内容,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人物形象。 3.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人物对话内容,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探究曹刿、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2.认识长勺之战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取信于民的道理,了解掌握战机的重要性,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作品精于剪裁的布局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创意: 对比质疑,发现个性;紧扣文本,欣赏分析;合作发现,自主建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认识《左传》 多媒体出示项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失败了的英雄项羽的最后的人生悲歌,项羽拥兵40万之众,却被仅有10万兵马的刘邦挫败,落得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结局,原因是什么?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曹刿论战说课稿

《曹刿论战》说课稿 眉山车城中学邓芷溢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曹刿论战》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这篇出自于《左传》的文章主要围绕着“鄙”和“远谋”这一文眼,通过人物的对话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史料剪裁得当,刻画了曹刿这一爱国、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才能的形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提示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因此,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本文的特点及新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我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加强诵读,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眼,领会全文主旨; (3)情感目标:体会曹刿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本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和重点虚词“之”“以”的用法; (2)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大力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本课虽是讲读课文,也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只起主导作用。新课程同时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在授课中,我有步骤的引导学生读人物对话、理清文章叙述线索、围绕全文文眼有详略的论述战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实践。并运用多媒体展示板书。 三、说学法 针对初三学生已有两年文言文学习功底,可利用课下注解和掌握的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在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主旨;采用讨论式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也符合新大纲中“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地练习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要求。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回顾历时课本上所学的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例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导入新课,学生通过回忆、讨论,激活其学习积极性。 (二)朗读课文:课前预习时帮助学生正音、注重停顿,课堂上采用齐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字面意思。 (三)疏通文意:要求学生,以四人一小组展开对文言字词的谈论,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文意。这样可以避免教师逐句翻译的枯燥及对课文的支解,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小组的讨论、交流,让学生既发表见解看法,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讨论。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课前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网路查找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二、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2、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4、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5、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 6、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曹刿论战》公开课教案

《曹刿论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左传》及长勺之战的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3)学习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文章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3)通过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章的主旨。 3.情感与态度: 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文章运用对话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2、难点 学习文章记叙剪裁上详略恰当的写作特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启发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六十周年了,六十年后的今天,同学们是否思考过抗战能取得胜利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2、教师概述:抗日战争能取胜的最根本原因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是基础,也是强大的后盾,这是战略;另外,也重视了各个战役的战术。得当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胜的主要原因。古代的军事家,在战略战术方面也很重视。今天我们来读读我国《左传》中记载的《曹刿论战》,看看曹刿是怎样在这两方面论述战争的。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积累词语 【投影出示】 刿( guì)鄙(bǐ)间(jiàn)徧(biàn)孚(fú)

帛(bó)勺(sháo)辙(zhé)轼(shì)靡(mǐ) 2.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对照书下注释试着疏通课文。 【提示】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特殊字词。 【投影出示】试翻译下列句子,然后辨析加点词的古今义: (1)肉食者鄙.(2)又何间.焉(3)牺.牲.玉帛(4)大小之狱. 【点拨】古今异义的词,如何确定古义?一是靠比较记忆,二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文中除了上面加点的,还有一些这样的词,自学时要加以注意。【提示】古义:鄙(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间(参与), 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狱(案件) (2)指名学生分段疏通翻译文章。 【提示】其余同学注意听,有不准确的地方适时纠正。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大意。 【点拨】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军指挥,使鲁军大获全胜。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研读第1段。 (1)齐读第1段,找出关键的实词和虚词。 【投影出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徧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2)阅读第1段,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投影出示】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怎样的品质? ○2鲁庄公认为战前需要做哪些准备,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3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学生活动】学生对照文章内容,分组讨论。 【点拨】○1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小惠未徧,民弗从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可以一战 ○3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2.研读文章第2段。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13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⑴识记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⑵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⑴探究对话描写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⑵在朗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蓸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纲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三国演义》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的是什么战役?(学生回答:赤壁之战)为什么这场战役很有名?(学生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对!那么历史上这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还有哪些呢?(学生纷纷发言。老师总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巨鹿之战,马陵之战,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长勺之战的文章《曹刿论战》吧。(板书“曹刿论战”) 2.出示导纲 简介作者、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选自《左传》,“论”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请两位同学分别把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和战争的背景加以简单的介绍。 (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加以简单的补充,可以用多媒体呈现)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感知文意 ①、播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用笔标注生字字音。 ②、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重点字字音,提示学生引起注意。 ③、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用多媒体打出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④、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扫除词语障碍,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然后分组讨论交流时解决。 2、合作学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练习,明确重点词语: 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⑵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⑶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独自占有)⑷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⑸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赐福,保佑)⑹公将鼓之(击鼓)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概述课文大意。先让学生自主分析,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2、学生归纳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蓸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并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四、反馈训练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争取当堂背下来,在背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整体上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作业布置

《曹刿论战》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 《曹刿论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文言文《曹刿论战》。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六大环节。 一、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课文是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经典篇目,而且是中考重点篇目,选自《左传》的这篇文章语言简洁,选材详略得当,是先秦散文的典型代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说教学目标 l、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语。 3、.理解鲁国战胜强大齐国的原因。 4、疏通课文文意;背诵全文。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①②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③④ 四、说教学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是进行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小环节)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你能举出一些吗?(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除了同学们列举的这些外,还有一场著名战役,那就是《左传》中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684年鲁国与齐国的一场战争,即齐鲁长勺之战。这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那么,弱小的鲁国是如何战胜强大的的齐国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刿论战》,看看齐鲁长勺之战这一著名战例是怎样以弱胜强的。 【设计意图:据同学们已有的历史知识,积极思考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兴趣阅读是学习最好的方法。】 【二】初读感知 1、据预习小组交流关于《左传》的常识,然后教师总结才,用多媒体投影展示。 2、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字典,读准字音。 3、听读录音,纠正读音。 4、试译课文。借助注解,了解全文每句话的大意。分组逐句讨论全文内容大意。 【设题意图:让学生始终做掌习的主人。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们互相启发、讨论,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完成这一步教学工作,要注意指导学生看注解,培养学生善于借助有关工具(注释、字典或其他工具书)学习的习惯。学生口译每句话的大意,不必“对号入座”,但教师要随时注意指导学生抓住句中的重要字词,尽量译得准确】【三】研读课文(10个问题)【投影展示】 l、文章应分几部分?有几条线索?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即迎战----备战-----胜战-----评战;另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即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板书战前 曹刿论战战中 战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 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而且与民心的向背,战略战术等都有密切关系。认识到民本思想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学习分析事件原因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 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 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曹刿论战》解析 人文主题: 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语言: 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 684 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二、“长勺之战”背景 教师语言: 下面请各位同学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 学生活动: 了解知识,朗读课文圈画不能确定读音的字词。了解背景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此前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记载的这次著名的“长勺之战”。下面我们了解《左传》。 三、文体知识 关于《左传》 《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 722 年以下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