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10年第4期(总第136期) 111
.... ............................
张宝君
(吉林师范大学 学工部,吉林 四平 136000)
[摘 要] 90 后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行为、情感、思维、认知等
心理方面特点突出、具有鲜明时代烙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
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对象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加强对90 后大学生进行有
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 90 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4-0111-04
90 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清新健康的一代,是朝气
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的一代,
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的一代,他们出生在中国社
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
具有睿智而轻狂,成熟而盲目,理性而躁动的显著特征。
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
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
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面对这个“早熟、独立、张
扬、自信”[1]颇受争议、特点突出、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
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形势,转变理念,
把握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才
能进一步做好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90 后
学生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90 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解析
90 后一般通指上世纪90 年代出生的中国公民。他们
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
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
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
90 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
这是90 后倍受质疑和批评的关键原因。
(一)90 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点
1.行为特点。90 后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很高的自
主性,他们渴望独立也表现得过早成熟,但实际是他们依
赖心理强,抗挫能力差,假性成熟。90 后是在倍受呵护
和禁锢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在“6+1”家庭结构(父
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中,私密空间太小,只能通过网
络来向同龄人倾诉。而当QQ 聊天内容也被家长监视时,
他们只能用“火星文”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了。因此,他们
渴望独立,具有较强叛逆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无
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90 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
子女,衣食无忧,自我意识很强,不太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们特立独

行、张扬个性,缺乏团队忠诚感;90 后乐于
接受新鲜事物,行为表现成熟,心理脆弱,因为他们表现
出的心理成熟与社会实际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多数90 后
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调查显示:“有
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
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2]
2.情感特点。90 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但
深度不够,具有情绪心境化,隐蔽性差的特点。社会环境
的现实情况造成了90 后大学生情感上躁动不安、荣誉感
强、虚荣心强。他们物质生活丰富甚至奢靡,精神生活却
空虚迷茫。在他们张扬傲慢的背后是孤寂与无奈和无法宣
泄的内心压抑之情。90 后大学生在对喜爱的对象表示热
衷,对信服的人表露出钦佩和羡慕,对取得成就欢欣鼓舞,
对不平之事表示愤慨等方面表现的程度比90 前的大学生
更为强烈,处于“疾风怒涛”的情感时期。随着年龄的增
长,社会刺激的增多,自我调节的能力本应不断增强,但
更多的90 后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表达。放任
甚至是放弃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而选择去麻痹甚至是戕害

112 2010年第4期(总第136期)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自己的情感,这是90 后对待情感的一种趋势。
3.思维特点。受到各种思潮熏染的90 后思维前卫、
观念超前、“世故圆滑”。在信息爆炸时代成长起来的90
后,接受的海量信息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早熟,对事物有自
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在讨论问题时观点深刻、逻辑严密,
善于表达,存在强迫自己用成年人的思维考虑问题的倾
向。信息和知识丰富,内心的空虚,导致更多的90 后,
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受到负面效应
冲击的他们,看似复杂圆滑,却又表现的直接暴露,多给
人班门弄斧的感觉。看似复杂圆滑的他们其实是冲动又极
端,单纯而又脆弱。
4.认知特点。认知在狭义的一般层面就是对善恶、
对错、美丑的认识。90 后一代大学生,在明辨是非,判
断善恶、美丑时常常逆向而行、悖与常理。他们善恶分
明但有时善恶不分,他们敢爱敢恨,果敢直接,但却是
无法真正判断是非对错,经常是错号入座。从某种程度
上可以说,他们思想和价值观更加趋于功利性,常常以
自我为中心,趋利避害,这是90 后一代人自我矛盾的集
中体现。聪明的90 后都有一技之长,但大多数人对学习
没兴趣,并且有强烈的叛逆意识。90 后大学生的平均智
商高、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富有创造力,
具有创新精神。
(二)90 后大学生普遍心理特点形

成的主要因素
1.90 后现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产物。20 世纪90 年
代至今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翻天巨变的阶段,由于过度地
追求经济、物质的获益和精神享受,整个社会处在一种浮
躁的气氛中。这一时期正是90 后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的
完整生活阶段。90 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
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
过大的经济波动,社会给了90 后大学生最好的物质条件,
但也最深地伤害到了这一代人。社会的各种新奇气息无不
被他们吸入体内,尘垢的过度沉积必然导致90 后大学生
出现前所未有的与90 前人群的质的不同。
2.90 后现象是信息环境的产物。伴随着社会的飞速
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移动电视、
手机等新兴媒体大量涌现,网上聊天、短信、博客、播客
等新的传播方式的流行,拓展了大众传媒的传播途径,也
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第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导致90 后
对网络过分依赖,造成个人心灵明显封闭,削弱了他们的
价值判断和控制能力;第二,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
导致多数学生成为信息浊流的牺牲品;第三,国外信息资
源的垄断和超量输出,对青少年心理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效果;第四,大众传媒的市场
化,使许多媒体为了争夺、迎合更多的受众,而流露出媚
俗、猎奇的心态;追求利益使得假冒伪劣广告、虚假有偿
新闻等现象屡禁不止。由于监督、监控和管理技术尚不完
备,致使一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越来越明显,导致了青
少年心理扭曲和价值观念的偏差。
3.90 后现象是家庭环境产物。90 后的家庭是祖辈经
受鏖战与磨难,父辈历经奋斗与改变,在两代人分别体验
生死与贫苦后,这类家庭往往趋向于对孩子的过分呵护,
导致大多数90 后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以自我为中心、
合作意识淡薄,缺乏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居安思危的责任
感;90 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
对淡薄,性格孤僻;随着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不同社
会阶层的家庭环境差异很大,父母对社会现状的看法和情
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青年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导致
90 后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多元化;家庭内部问题,
尤其是离婚率的不断上升,是部分90 后经历了家庭解体
的打击,造成他们性格和心理上的某些缺失和成长中的断
位。与此相关,很多90 后学生缺乏磨难教育和挫折考验,
逆反心理特别强,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二、90 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高校既要重视
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才能完
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
班人的历史使命。社会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心情决定
健康,心态决定命运,一切都从“心”开始,心理问题最
重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90 后大学生追求独立,个性张扬,既有着极
强烈的叛逆性又有着无法摆脱的依赖性,他们对新事物接
受快,思想前卫,观念超前。面对90 后大学生数量的激
增,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
迎接挑战。
(一)心理差异分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只有对80 后与90 后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
才能因材施教,有针对性作好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文化差
异。80 后是在传统熏陶和外来文化冲击的环境中成长起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2010年第4期(总第136期) 113
来的,在心理上经历东方和西方文化的搏争,他们虽然秉
承中国传统的美德与道德的准线,但不时又不情愿的陷入
西方的价值与思维的陷阱之中。90 后的成长过程是完全
与中国文化脱钩的,90 后心理深处中国文化的烙印日渐
减少,这从他们的各种内在和外在表现显露无疑;其次是
生活差异。80 后的人比90 后的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条件艰
苦一些,所以80 后的人大部分还能做吃苦耐劳的事情,
意志也坚强一些。90 后的人大部分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
大,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唯我主义思想比较重,这些都要
在社会中受到挫折之后才能慢慢改正。从心理学角度上
讲,14 岁前人的性格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定型了。那么
80 后和90 后两群体在性格定型到成熟的过程中会有多大
的差异,是向健康的趋向踏进还是跌入晦暗的深处这就完
全取决于我们的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实施。度过了高中阶段
的90 后大学生,高校已成为他们心理健康成熟的最后阶
段,出于教师的本职、道德和责任,我们绝不能把假性成
熟甚至心理缺陷的大学生交给社会。
(二)以人为本拓展内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终极目的
是获得人的全面发展。完成这一任务,高校一切教育工作
都必须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活动、管理
活动和后勤服务活动都应遵循新一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规律,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
点,积极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以人为本,充
分尊重90 后大学生个性和人格。针对目前的学校

教育,
在人格、思想、主流价值等方面并没有给90 后学生建立
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学生在进入
大学后出现不会说话、不会为人处事,甚至不懂得尊重他
人等现象的现象。高校教育者要在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
础上,针对90 后大学生的实际特点,找准契合点,拓展
教育内容,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1.坚持人文关怀与历练教育相结合。首先,加大人
文关怀,缓解心理落差。调查显示:在90 后大学生中仍
存在较大比例的贫富差距,贫富差距的存在就意味着不等
式在某些层面的存在,这对于还没有心理成熟的90 后大
学生一定会产生心理压力和认识误区,此时的对位关怀不
仅能缓解物质上的压力更是一剂平衡心理落差的良药。其
次,90 后大学生相比80 后大学生更表现得“眼高手低”,
不能充分准确的认识自我,这几乎是90 后大学生的心理
通病。对此,我们应该从90 后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开始,
就对其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困难挫折为主题的历练教育,创
设实际或模拟现实的实践机会,使90 后大学生在一入学
时起就在心理层面准确认识自我的实际应对能力,为踏实
学习和勤奋实践打好第一步基础。
2.坚持传统文化和传媒引导相结合。首先,帮助90
后大学生认识,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而又
棘手的问题,90 后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教育的一大
失误。金钱和物质观正在毁灭着触痛的礼仪和廉耻,在这
一点上我们能做的不仅是言传还更应有身教。在不断进行
传统美育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职业品行的修养,凭此,才
能做到好炉炼好钢,好师育俊才。其次,正确引导90 后
大学生理性对待非主流文化。有主流文化就一定存在非主
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本身并不存在对与错,就像有人性
格内向有人外向,这就在于个人和群体如何的认识和利
用。作为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姑且将非主流文化分为社
会和校园两种。对于90 后大学生我们要教育他们认识到
社会的非主流文化对人本身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绝不能
将非主流视为一种时尚,好在这种认识并不占90 后大学
生的多数。另外就是校园的非主流文化,如课桌文化、宿
舍文化、食堂文化甚至是厕所文化,据一份调查显示大学
校园中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桌面是整洁的。宿舍文化中出
现了许多灰色的潜流,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
境,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风貌的形成。从这些都能看出大
学生的心理潜价值观的外显。因此,90 后大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育绝不能忽视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引导和价值标
准的分析。


(三)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有心理障碍才需要教
育”的观念,采用课堂教育、个别教育、网络教育相结合
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
调节的能力,预防问题的产生;同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
学生进行专门的个别治疗,做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网
络为辅,才能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
1.坚持课堂教学和主题教育相结合。针对90 后大学
生心态很开放,不因循守旧,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崇尚创
新精神的特点,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心理问题消
灭在萌芽状态。首先,高校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在开设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课程等选修课和
必修课基础上,还应开设“人际关系学”、“成功心理训练”、
“大学生就业力促进”、“健康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

114 2010年第4期(总第136期) ................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等立足于适应与发展的课程,来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
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走进课堂。同时,积极开展素质
拓展训练、自信心的训练、面试技巧及言语技巧、挫折应
对与压力管理等团体训练,使学生的参与和锻炼得到规范
的认同。其次,高校要重视主题渗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到学生各类教育活动中,通过主题活动的渗透,达到
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专业讲座、学术报告、心理健康沙
龙、主题班会、心理表演剧、心理知识竞赛等载体,寓教
于乐,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认知。指导学生开展具有自
身特色的主题活动,如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灵茶座等,
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再次,注重个别引导。
事实证明,心理咨询和谈心是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
方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对象是学生,由于每个人受社会、家庭、自然环境的
影响不同,其个性心理发展也因人而异。因此,高校要针
对90 后新生普查情况,认真分析每个90 后大学生个性心
理的发展特征,在普遍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个体开展个性
化教育和引导。
2.坚持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90 后大学生是
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调查显示:“63.7%的90 后大
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是聊QQ,有77.4%的学生感到缺少
知心朋友,会因自己无人倾诉而觉得‘莫名空虚’和‘无
助’。”[2]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坚持传统心理
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发挥网络平等、
隐蔽、快捷、实时、互动的特点,通过网上心理解析、培

养、训练、辅导、咨询、测验、诊断、治疗等方式向90
后大学生介绍心理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咨询服
务。这种匿名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他们的心
理阻抗和逆反心理,使他们会放下所有的负担和顾虑倾诉
衷肠,接受咨询,从而使心理咨询工作者能够在尽可能短
的时间内掌握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并做出切合实际的引导
及处理。网络教育咨询实现心理教育咨询不受时间、地点、
空间的限制。如应利用大学生心理管理系统接受学生的咨
询。他们不用报姓名,无拘无束地与教师畅谈,然后按照
老师给他们介绍的方法进行锻炼,为自己的心理“减负”,
从而脱离困惑与烦恼。这种无声的交流,能产生“润物细
无声”的效果,对治疗心理障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坚持目标引导和层次化教育相结合。明确的目标
会给人前进的动力,高校要加强90 后大学生的目标引导,
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努力去实践。充分意识到自己已
不再是“天之骄子”、每个人要通过刻苦奋斗,为将来打
下坚实的基础。鼓励他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利用大量
的课余时间有所选择的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扩展自己的
知识面,挖掘自己的潜力,增强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同
时,注重层次化教育。“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
高校可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
了解分析受教育者的不同特点。”一是坚持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实施阶段性教育。在大学适应期,对学生进行成才
方向教育,重点开展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工作。通过开
展针对新生的学习、生活指导讲座、定期召开新老生经验
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稳定
专业思想,明确学习任务,端正学习态度、强化纪律意识。
在目标确定期主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分层次教育。
通过一系列活动,观察学生、接触学生、进一步帮助学生,
因人施教,把个别指导和整体教育相结合作为重点工作,
让学生了解自我、明确目标、扬长避短,向着既定目标稳
步迈进。在目标实现期组织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针对
学生的择业、就业开展各项工作,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要
求,实现大学既定目标,为学生的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在
毕业前期,最主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建功立业教育,使他们
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通过毕业典礼,开展为母校
做贡献等主题活动,将学生远大理想与现实目标结合起
来,树立为教育事业奉献的决心和信念。
综上,加强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我们必须摒弃

工作中一些华而不实的“新鲜”理念,以返
朴归真的务实态度去解决90 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努力使他们在步入社会前顺利完成心理健康成熟的过程,
这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的,也是凭我们的
努力和付出完全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 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
想早熟 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 戴长澜.中国首份“90 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
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责任编辑:李 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