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简报

小学科学简报
小学科学简报

小学科学简报

2013年10月7日(第一

期)主编:顾强

一灯如豆,茶香袅袅,漫游网海,如鱼

得水般的畅快。网的这头是我,网的那头是素未谋面

的学员,老师,专家……静默中,用专注,用品读,

用心灵,同无数的思想交流。有喜,有悲,有顿悟,

有感动……

我班科学班学习情况统计如下:

姓名工作单位总学时(分钟)

研修日

志提交

研修日

志被推

荐数

我的教

学故事

提交数

我的教

学故事

被推荐

培训总结数

格马望大石头镇第一小学6451 0 0 0 0 0 0 0

赵琳第八小学5156 2 0 2 1 0 0 0

康善

第二小学7409 2 0 1 1 0 0 0玲

邵静

第三小学8186 1 0 1 0 1 1 0娟

李晓

第三小学8326 0 0 0 0 0 0 0平

刘丽

第三小学7061 0 0 1 1 0 0 0华

杨旭

第三小学6278 0 0 0 0 0 0 0运

张海

额穆镇中心小学校6876 2 1 1 1 1 0 0龙

赵也

额穆镇中心小学校6104 1 1 1 0 0 0 0林

田丽

额穆镇中心小学校4123 5 0 5 0 0 0 0娟

付强黄泥河镇中心小学校7824 0 0 0 0 0 0 0

赵广

青沟子乡学校8165 1 0 0 0 0 0 0胜

用水测量时间(观察实验类)

大桥中心校王宝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水流的时间基本相等,古人就利用流水来进行计时;水流的速度与水位的高低有关。

过程与方法:经历记录 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意识到推断与预测要根据已有的经验与认识。

【教学重点】

经历记录100 毫升水慢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的活动过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推测与验证。

【教学难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其思维,根据原有的经验与认识进行推断与预测

【材料准备】

课件(水钟图片)、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量杯二个、适量的水、滴管、手表或者时钟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大自然中各种流水的现象录像。提问:流水与时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学古人,用水来测量时间(板书)。

二、滴漏实验

实验一:测量积聚10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简介器材,明确实验要求

每组铁架台上都有一个漏杯,底部有一个大小相同的孔。量杯中有125毫升水,100毫升备用水,一支滴管,一个量筒。(用多于100毫升的水,是为了避免水的表面张力而带来的水流不完的现象)。

2、师生讨论实验操作要求:先用手指按住小孔,把125毫升的水全部倒入漏杯中,教师统一喊口令开始计时,等量筒里的水积聚100毫升水时,记下时间。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4、分析数据,反思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同样的装置积聚100毫升的水,所用的时间基本相同”。同时在交流中反思小组成员在实验中的合作情况。

实验二:积聚1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组织学生推测:同样是125毫升的水,当量筒积聚10毫升水时,要用多少时间呢?根据第一次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并说说推测的理由。

2、小组讨论推测,并将估计的时间在黑板上表格中填好后交流: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么估计?你们的根据是什么?

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后的数据。

4、观察分析数据。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证实了水位高的时候,会流得快一些,所花的时间也会少一些。看来,我们班的同学确实很棒,分工合作得非常好。如果再来一次难度更大的挑战,敢接受吗?

实验三:积聚50毫升水需要多少时间

1、用同样方法积聚50毫升水时,又需要多少时间呢?这次要求同学们能根据前两次测量的数据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2、学生推测后交流。(期望学生明白,水的流速刚开始很快,后来就会慢下来,那积聚50毫升水的时间就会多于5倍的10毫升时间,但又会少于二分之一的100毫升时间。)

3、实验验证,测得数据后上台把数据写在黑板上。

4、观察,分析实验数据。

5、小结:原来水位的高低确实造成了这种先快后慢的现象,像我们今天这样的装置能用来测量时间吗?要想使水流的速度保持一样,你们有什么办法吗?(想办法使水面保持同样的高度。)

三、解释水钟的计时原理,课后延伸

1、出示古代的水钟图,古人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2、学生观察,说自己的想法。

3、演示介绍教师做的水钟。

4、课后,大家搜集一些可以做水钟的材料,下节课,老师带领大家来做一个水钟,到时你们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点评:

王宝泉老师能合理地使用教材,教学安排中注意难点的突破。紧紧围绕“用水测量时间”这一主题,精心组织了三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探究活动,给孩子们提供了完整、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整个探究活动完整、有效,学生思维发展扎实、自然。为了更好地发挥同学们的积极性,老师合理使用小组合作学习,尽可能地让同学们在团队的力量下共同进步。老师安排学生课后搜集查找有关水钟的资料,学生对古代的记时工具了解的越多,对课堂的内容就越有兴

趣,越能激发他们的探求欲,并从中体会到

了我们祖先的智慧,认识古代中国的伟大。

总之,王宝泉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比较好的。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大石头一小马望林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有限的,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

过程与方法:

1.设计“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出解释。

2.能全面考虑,关注细节,在实验的设计、完善中发展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在溶解实验中能用观察到的事实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在制定计划和实验操作中感受科学探究的严谨。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照研究计划实施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完善简单的探究实验计划。

四、教学准备

课件,烧杯(盛有100毫升的水),搅拌棒,若干食盐,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开门见山

1.出示装有100毫升水的烧杯,放入一勺食盐,观察食盐溶解了吗?为什么?根据什么判断?

2.搅拌一下再观察,现在食盐完全溶解了吗?为什么?

3.如果继续往里面放一勺盐,并搅拌,食盐还能完全溶解吗?如果像这样不断的放盐,不断地搅拌,还能不断溶解吗?

怎样判断不能再溶解了?(无论怎样搅拌水中还有盐粒)

到底这100毫升的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呢?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今天的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

板书课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二、发散思维,着眼设计

1.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指出:我们科学课做实验就是要有计划有步骤,也就是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等等。为了研究“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个问题,也要制定一份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

2.指导学生阅读计划,指出: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00毫升的水、搅拌棒、若干食盐和一份记录单,来研究在常温状态下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小组思考并讨论:怎样使用这些材料,一步一步地做实验呢,参照课本

P33-34的内容,制定本组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指导。

3.组织交流:说说你们的实验过程是怎样设计的?注意事项呢?(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简单板书,完善计划,同时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三、分工实验,自主探究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2.学生实验结束后,组织汇报,得出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特别指出: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多少克的食盐,要受到环境温度,水质等问题的影响,所以也许我们今天的实验结果和南方的小学生做的结果有差距,但无论怎样,这都说明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四、浅谈感受,拓展延伸

1.实验做完了,每个小组遇到的问题不一样,每个同学的感受可能不一样,愿意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体会吗?

2.今天的问题完满解决了,老师还想给大家出两个难题,我们知道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的食盐,那么等量的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白糖?或味精?另外,每组烧杯里的水都溶解了很多盐,老师想请你们把这杯中的食盐与水分离出来,有什么办法吗?想想吧,也许明天的牛顿就产生在你们当中。

六、板书设计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实验过程:

1、先加1包盐。

2、筷子搅拌到完全溶解。

3、再加1包,搅拌到完全溶解。

4、依此重复,直到不能溶解,实验结束。

教学反思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六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制定“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

盐”的研究计划并展开实验,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回想课堂中经历的一幕幕,我有以下深刻的反思和心得:

一、享受过程,远比享受结果意味深长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验计划的制定,一是具体实验的操作。设计实验计划时我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这些过程与细节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完善计划。当试验开始后,所有学生都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有序、有分工地参与操作,每位同学都亲身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在一包一包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意识到自己才是研究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

二、发展学生科学的思考方式

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必须要关注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让科学本质教育扎根于实际的课堂中,并且细化到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指导上。例如该如何考虑制定实验计划,计划中需要特别强调哪些地方,怎样进行科学的操作及如何收集数据,科学地做出结论等等,在科学的思考方式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实验,让课堂的角角落落都散发出浓郁的科学味。

三、也许这样会更好

本课设计每包盐重4克,所以同学们在试验时都是4克4克地放盐,课后我想,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半包半包或2包2包放,甚至为每组提供克数不同的盐袋,让学生有更大的设计与操作空间,而不因统一的材料拘泥于格式化的方案。

总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科学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提高。

专家点评

新课改弘扬“自主化、开放化、生活化、活动化”的课堂教学,路芸老师执教的《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就体现出这些理念。从课堂的大环节与小细节中,无不体现出教师的功底以及对学生素质的促进与提升。

1.导入,旧知与问题冲突

本课中教师利用学生所知道的溶解现象提问:“100毫升水加一勺盐会溶解吗?”、“加更多的盐会溶解吗?”、“怎样判断不能再溶解了?”通过层层深入的提问,引发学生的冲突。正是这样的冲突中自然而然引发一个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样设计,不用教师强调实验的重要,学生已经成了这个问题的探究人。不仅有了探究的“兴趣”,又产生了探究的“志趣”。

2.探究,活动与思维并重

如何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个问题转化为学生探究的问题呢?教师做了精心的设计。对于100毫升水能溶解多食盐,教师先让学生猜测。然后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告诉学生科学课做实验之前,必须先要制定一份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把动手转化为先动脑后动手。老师采用和学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完善计划、明确材料、明晰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过程。讨论中,学生了解了每次加的盐量都应该一样多,而且每次要等充分溶解后再加盐的道理。这样的讨论过程其实是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元认知式“脚手架”,不但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使学生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往水中加盐谁都会。可是“一次加多少?怎样加?”却是有思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